凝靜日常,熨洗五感
截一段時光痕縫的視角
照見奼喜韶年之重瓣花身
宛若真空管裡的獨角獸
以如詩的臨摹
祈望一處全新異境
緩緩運寫出一篇篇長鏡頭式映像故事
73篇向幽微處借光的低語,疊砌成極細緻振顫的「此在」。
五月天阿信 陳淑瑤 童偉格 楊澤 駱以軍 暖心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列)
音色,音準迷人,清澈,冷冽的散文隨筆,定定凝視生活日常,細品起來卻是甘甜。——楊澤
它的每一鱗,每一爪趾,每一眼珠,每一脊骨,都是從這個繁華但虛無,喧囂其實寂寞的,「也許這個世界已被偷換掉了」,夢中之悲,孵長的獨角獸吧?但當你整本讀完,它又湧現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駱以軍
置身在這異境裡,「時間有不同的算法」。或者高低,或者遠近,非常可能,所有事關距離的表述,無一不標注著「本質」,與「形成可指喻向本質的形貌」,兩者間的必然時差。——童偉格
【縫】
有些時候因為無能為力使得自己感到卑微,好像隻身走過一座巨大空曠的鋼鐵工廠,遠遠的看那身影因為相對渺小而使得那構成龐大布景的怪物充滿了粗暴的美感。
【瞬】
不管世界多麼廣袤巨大,終究只能從自身開始,再慢慢承接這世界的種種,從眼耳鼻舌身意,吸收再疏導出來,但面對一整個世界壓縮的力道,又有幾個人招架承受得了呢?
【轉】
我想念那些年歲,喜歡那時的自己(即便更自以為的憂鬱些,那時所有事都可以是了不起的大事,只要自己那樣以為),懷念那些並騎的黃昏、烈日或突然的午後驟雨,無所事事的頹廢時光。
【痕】
有些念頭是不去起念就會相安無事,一旦動念了,就越來越在意,直到它緊貼著就到了眼前。
作者簡介:
蔡俊傑
一九八四年生於屏東,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
章節試閱
光陰
太熱了,他感覺到左後背一陣逐漸升溫的熱意,像氣泡蘇打水那樣粼粼冒泡消破般被熱日齧噬的搔癢感,匆忙起身時碰倒了一些東西,書桌上雜亂無章,一疊紙散了出去,早已過期的發票還黏在手臂上,靠著牆的電腦螢幕電源燈轉為休眠的橘紅。
起身闔上百葉窗片,再坐回椅子上,電風扇轉著,整個窗台因為上面半透明遮光罩而圍滯著烘烘熱氣。
昨晚就這樣趴著睡著了,迷迷糊糊還只是半醒,即便是清晨的陽光也這麼熱烈啊,這個夏天熱得讓人疲憊,蒸騰的氣浪中漫漫是灼燒的焦燙,不僅是被日曬,那從舒涼冷氣房中撞上濃稠攪和不開的戶外熱沼,空氣裡的溫熱如燃餘的灰燼淋繞著身旁,只等勉身走動再帶起一道稀微的氣流;還有氣味也是,盈盈糾纏著彷彿所有的味道都起了毛邊,總搔得嗅味感到難受自溺,進而浸滲到身體裡,再從每一個毛細孔冉冉蒸散。令人不耐卻又顯得意識消沉,融化與汗流的夏日,躲藏與陰影,消極抵抗的夏日。
眼睛還無法完全張開,太過乾而痠澀,一手還撐揉著睡沉的額頭,邊輕著另手摸戴起眼鏡,看著眼前桌上因為趴睡而被兩手臂推出的空間,陽光從百葉窗片的間隙透印而出,浮游成一列明暗粗細的光影條碼,才看到原本被雜物堆埋的桌面上,殘餘一些泥土跟枯葉細枝。
他看了看一旁窗台光蔭下的幾盆小草樹,大都因缺水或烈曬而枯萎,有些則是哪段時間異常殷勤地澆了太多水被淹溺,之後再留意到枝葉變得薄爛褐黃,才發現根芽已經被泡爛了。他摸不清哪一棵嗜水、哪一盆又偏好乾土,總就一貫的憑藉感覺予以暴飲暴食(還有暴曬),隨手就是猛灌,直到過多的水從盆底汩汩流出,或就是連著幾日頹廢而懶懶看著盆土乾灰甚至硬裂。而那些癟乾的殘葉瘦枝像是經過細琢慢製的雕塑,成了一道道深褐的骨影。
全部也只剩下兩三盆始終維持著盎然綠葉,但也就這樣了,也沒見再長大,他想能這樣活下來已經是很不簡單了,更多的他也做不了,換大盆就會占更多空間,不換盆就等到根節盤桓茁壯占了更多盆裡空間,同時也和著水排擠流失掉原本就極少的土壤,直剩那些喪失供養與保水功能徒留裝飾存在黏附根莖上的稀疏甚或多處鏤空的旱薄土層,而枯萎都是從最底下的葉叢開始,然後逐枝、逐葉往上蔓延,又像著染上色,直到最後整棵植物被染成一種死寂無聲的焦褐。
也許一開始就不應該帶回來,就沒這些困擾了,他每每伴視著這幅衰敗的景致時油然而生的倦悔,卻又每次在外頭看到新的盆栽(他以為自己已經很克制了),腦袋裡轉了幾圈,一幅新世界的樣貌開展了出來,就彷彿洗心革面似又再重新下了一次決心,此次又是信心滿滿,一定可以好好的把那窗台上的盆栽整頓一番。
而現在看著那窗台心裡又是一陣沮喪,他發現手臂上也沾黏了一些褐色的碎土泥灰,兩手相互拍撥幾下,那被汗黏膩在皮膚上的土粒怎也撥不開,只是越來越小、越來越散,終也沾混得兩手掌都是黑細泥土。
儘管已經盡量小心,但兩手挪動間手肘還是碰掉了幾支躺在桌沿的筆,被揭醒的早晨是遲鈍地,連幾支筆掉砸在地板弄出的聲響都沉悶地那麼不起勁。起身走向浴室,幾步的距離迷糊間又踢倒了幾樣東西。而放開的水龍頭嘩啦啦水聲沖不進腦門,他只管洗手洗臉刷牙漱口,再坐回椅子上,拿起窗台上的灑水瓶向著盆栽灑點水,水珠收容了一點日光,才覺得這個早晨新了些。
他按下因電腦休眠而閃跳燈光的電源鍵,螢幕隨即亮眼醒來,桌面還停留在昨夜睡著前Email新郵件的頁面:
你跟我提過卻又每次語焉不詳的那篇文章,我找遍了可能存放的地方都找不到,依稀印象是有的。你提到裡頭有懸崖、海邊、很多很多的白紙(一疊或分散的?漫天紛飛?)。我後來努力地想了一下,隱隱浮現,似乎還有破舊的木屋,被丟棄不遠草叢裡的生鏽鑰匙,門被鎖著,是不讓誰進屋?還是囚困著誰?哦,也許還有來回不安的腳步聲、沉重地支頤在桌腳搖晃的破木桌上—好吧,也許這是另外一篇了。這樣想來一時間也不太確定,如果真有過那一篇,僅剩下這些殘餘(仍來不及被遺忘)的字詞,那些撕裂的景致,終也拼湊不出究竟當時寫了什麼吧。
其實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些被提到的字詞,似乎都像是我會覺得親近且常用的(也許根本就是熟爛的)關鍵字,有時候也常感到沮喪,彷彿寫來寫去好像也都那些東西,繞著繞著總有套重複的基底,像走爛的迷宮卻只好閉著眼睛或倒著走什麼的,盡量想些新的走法,或是那些不斷地延伸開展,盡頭之後還有盡頭的公路……倒也不是侷限,更像是……
只記得鬧騰了一晚刪刪改改,原來也沒寄出,現在卻想不起究竟要說什麼,而收件者空白。再看了一遍,移動著滑鼠時又推落了幾頁塗鴉的紙頁飄在腳邊,他還是對於自己的叨叨絮絮感到厭煩,心一橫,就刪了。
世界早就被靜悄悄換掉了
原本以為是漂浮的冰層隨波漂動摩擦撞擊,卻又像被龐然巨物吞嚥擠塞在喉嚨或胃肚裡的呼嚕聲,偶爾,非常少數幾次,像齒縫穿嘯而出的會拉出高頻音律的氣哨聲。
從來沒有人說夜裡很安靜,他說即使更早以前—好吧,不要說太早以前的事,說了你們應該也不懂,那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了。但還是有些是一樣的,或者你也可以說是重疊著,就好像夜越晚越吵鬧,又比如說你有看過那種夜晚嗎?只靠著稀薄月光,卻可以在黑夜裡泛浮著銀晃晃的白芒,有點像霧,而眼前看到的不是亮光折射的視覺感,而是事物本身顯現的清晰可見……那時你真會覺得什麼都是活的。啊!他搔搔頭,似乎只有自己過於投入,這樣說別人好像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說什麼,想到這裡,他也不曉得要怎麼說才好,好像要說也說不完,而且竟然被自己打斷也覺得意興闌珊。
已經被說過太多次了,太囉唆了、說話不清不楚、兜那麼多圈到底是要繞去哪裡?他早就應該要學會適可而止,卻又每一次都還是不甘心。其實他也明白是自己的問題,或者說,他早已經習慣於責怪自己,每次都被困陷在某一種無法脫困、卻又是自己一頭撞上的情境中。本來應該一切順遂的,只要他自己可以控制好那沒來由的情緒。問題是,他太在意失去了,所以即便曾花了那麼大的耐心謹慎應對,往往在事情發展到可能出現無法預期的變化時,他便著急的用一種豁出去的決心想要去理解不可知的部分,或者也就是想得回讓自己安心的,對現狀的掌握。也因此魯莽地打破那些曾小心翼翼維持的方式、默契、表面張力,以為至少盡力一拚了、嘗試了才不會後悔;事實上,隨之而來的,可能是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的決絕。
對此,他有一種自以為是悲劇英雄的壯烈自覺。再安慰著自己—有時候就是不得不大膽地賭一把,即便可能迎來的是犧牲,但不能因此而懼怕,與此相比,更不能接受的是什麼都沒做就被磨滅。很怪,他在意失去,但所做的一切幾乎都是以一種更靠近失去的可能性進行著,並且在每一個選擇的當下,都以為做好付出代價的心理準備。但所謂公平也只存在每個人自己的價值裡。基本上,也只是盡可能坦坦蕩蕩(或就是可憐兮兮)的等待著,期盼著那即將而來的,與自己預想中的相同,至少,不要相差太多才好。
他想起從別處抄寫在筆記本裡的一段,他說:讓我再念一小段就好—
像是在調整呼吸節奏,前進試探摸索所有可移動侵據的空間,慢慢的撐脹再重合疊影吞滅。我們正在夢著,也被夢著,然後經由那道對接的通道重新轉換再生。而無數的魂靈從那夢的裂口飄然而至,無從察覺的氛圍變化,下一層樓梯、一開門一彈指一眨眼,一回神夢已淹漫到了腳邊。世界早就被靜悄悄換掉了。而大多數的人還眼巴巴望著天空中暗黑陷邃的破口,四周風雲滾動光雷悶響……
大概是這樣,他念完覺得好像哪邊怪怪的,好像有些地方抄錯了,不過還好,他覺得這樣也挺好的。
隨伊認字
她坐在佛堂前,表情和緩,笑著舒開了原本糾聚的眉眼,寶貝似地從櫃子裡拿出一包紅色塑膠袋,接著就好像小孩炫耀自己的藏寶箱似,一股腦地從塑膠袋裡掏出許多東西。
沙沙作響,她一樣一樣遞給我看,邊跟我介紹,「這是我皈依的證書」「那個上師還幫我取了一個法號,他們說這個名字很好」「還有這個(她拿出一張紅色的紙,上頭列印著臨終時家人應該如何如何的流程,例如在她走了之後,親人子女等可以不要號哭,並且一起禱念阿彌陀佛,還有其他種種相關的事項,SOP嵌入?),我還要把這個拿給其他人看,希望都可以照著上面的做,他們說這樣比較好(她說:『咖賀、咖擔筍啦』)。」
看起來好簡單的儀式,簡潔的告別,她說得好認真,微微笑地,一字一句慢慢說著,彷彿從小到大,每每在天冷時交代著要多添件衣服那樣簡單當然。
她很坦然,笑笑的說著她的,嗯 & &如果哪天,她不在的以後,好像她是別人,正與我聊著一位共同的朋友。「哎,這也沒什麼啦,這樣就好 & &」她的笑容往下掉了一些。
她說師父還有教她寫字,眼光得意的向我要了筆,她接過手後一直挪動手指,像是要找一個最舒適的姿勢,但試了幾次之後,還是遷就著(也許是新手對於不純熟技藝的羞赧?同時也怕注視著她的我久等?)用了一個極彆扭的姿勢握著筆。然後抬頭看了我一眼,彷彿在跟我說著要開始了—低頭開始很認真的寫著自己的名字跟師父取的法號,一筆一畫的刻寫,每個字都歪七扭八(不會有人叫她擦掉重寫),她的筆握得太用力,用力到微微發抖。她從小就不懂得寫字,直到了白髮蒼蒼的歲數,才真正認得自己的名字,整張撕下來的舊日曆紙背面,有她的名字和她的法號,她各寫完一遍就把筆放下,手還有點抖,不好意思笑著說現在還不太習慣,不順手,寫得難看。
我發現這種日曆紙還是跟小時候一樣,薄得前後相透,正面的年、月和日,還有星期幾都只是反了過來,而那個被撕掉的日子仍然清清楚楚的躺在扭曲的筆畫裡。
彷彿黑暗裡什麼都可以期待
他一開始來到這城時什麼都不懂,連捷運也不懂得搭,即使有想過要理解,也都因陌生帶來的困惑不安而拒絕。對於那複雜的(相對於他來說)網絡,在闇黑的地底穿梭,沒有盡頭也不知去向,眼見的過道都是漆黑而不能望,也不能走近,只能搭上那一節節光亮顯得虛假幻夢的腔殼才能在過道裡移動,像是被蒙著頭(不需要知道怎麼走,只要知道即將到達目的地即可,即便睡著或是一時不留神,明亮的車廂仍會適時傳來廣播聲,多種語言輪番放送,某某站到了,請準備下車),只要記得下車就好。
他當時除了無法信任這樣的模式外,主要還是覺得一種發自身體的不自在。
一直到後來,有一次他隨著父親在另一座城市的捷運施工,當時那裡的捷運剛處於建設的起步,好像因為這樣的移動模式已經被驗證、實行過了,所以似乎可以很快速的複製一個既有的模式,整件事情對某些人來說乍看之下好像變簡單了(不包括他),進而產生一種樂觀的期望。
他走在父親身旁,兩人穿行在那地底下巨大的黑暗洞穴中,緩步前進,四周黑暗如潮浪在流動著,而走近看兩旁新造的水泥壁還留著一些塊狀的板模壓痕,水泥的濕涼氣味瀰漫四周。這洞穴太大,像是他曾見過的整座山挖空如同巨人山神棲身的聳闊空間,可以同時停放好幾台戰鬥機、運輸機的隱祕停機坪,深邃得連腳步的回音一濺出去就溜失了。
他與父親兩人一路巡走,只有父親手上拿著一支平時總隨身帶著手掌大的手電筒,漫散開的光在茫茫黑暗中也不敢走遠。兩人像是閒晃一般,慢慢而隨意的走著,找尋沿途壁面漏水的地方,不時靠近伸手摸摸牆面,乾落的沙粉或是濕涼的薄水覆沒,手指一抹,像已然明瞭於心。路途上偶爾經過幾處鷹架,遠遠地走近路途上看像是模糊幽影,有一些鷹架上吊著一盞小燈泡,上頭有一兩個人或站或蹲對著牆面安靜地工作著,見我們走過也不出聲,頂多就是點頭揮手。而那燈泡光雖然微弱倒也因僅有而張狂,背光中暗滅,臉是看不清了,遠遠走來再走過遠遠,像是夜裡海面上一盞盞稀薄微亮的海上停船。
他父親邊走邊張望著,看到幾處較大面積需要施工的地方才停下腳步,趨向前去,揮著手電筒照望幾下,然後把手電筒交給他,讓他照著脖子以下的身體處,然後低頭從包裡拿出筆記本畫上幾筆,再取回手電筒,繼續走。他心裡想著,究竟父親是如何在這樣前後漆黑失距的彷彿無盡長廊中,去標記那些途中壁面漏水的正確位置?而整個巨大隧道太遠也太暗了,半空中的微風輕輕迴流,對流來去都像是同一陣風。而光線只能從洞穴上方的通氣孔或是幾個間斷的空隙迫散進來,如果碰巧底下有一攤積水,則映照折射的反光就會落在鄰近的斑駁牆上,偶爾若光照強些,連同最遠邊的牆上都可以看到稀微的浮晃水光。
他從一開始的心不在焉,到後來專注在沿途黑暗中遇到的狀況和難得藉弱光偷覷如越過濃霧趨近而清明的景致,四周不斷有水聲磨蹭著,其實應該是不間斷的水滴聲,但也許是他的錯覺,他總覺得像是從那看不透的遠處過來的汩汩細流。也許再多走一段就快可以壓到腳了吧他想,彷彿黑暗裡什麼都可以期待。
光陰
太熱了,他感覺到左後背一陣逐漸升溫的熱意,像氣泡蘇打水那樣粼粼冒泡消破般被熱日齧噬的搔癢感,匆忙起身時碰倒了一些東西,書桌上雜亂無章,一疊紙散了出去,早已過期的發票還黏在手臂上,靠著牆的電腦螢幕電源燈轉為休眠的橘紅。
起身闔上百葉窗片,再坐回椅子上,電風扇轉著,整個窗台因為上面半透明遮光罩而圍滯著烘烘熱氣。
昨晚就這樣趴著睡著了,迷迷糊糊還只是半醒,即便是清晨的陽光也這麼熱烈啊,這個夏天熱得讓人疲憊,蒸騰的氣浪中漫漫是灼燒的焦燙,不僅是被日曬,那從舒涼冷氣房中撞上濃稠攪和不開的戶外熱沼,空...
推薦序
(推薦序)
真空管裡的獨角獸
駱以軍
我年輕時迷戀的《微物之神》,後來也在某些小說書寫實踐,似乎再對某幅流動的街景,某個遺憾的神祕時刻,某個記憶裡像用火柴棒點燃,那短暫照亮屋內擺設的幢影,很快便熄滅的火焰;某張臉在說某些話的,那個細微變化的表情……,在對這些較難標定、圖繪、打撈的,曾經像細微電流竄過眼球下方,從另一個玻璃球弧形映照的蜉蝣光點。我發覺那樣的「微勘」、「顯微」,是進入到另一個關於時間、空間的重塑,另外一個重力的世界。連觀測時原本不當回事的「光子」,在量子等級的微觀宇宙,都是造成被觀測對象被碰撞、移位的重大因子,乃造成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
事實上,在那樣「微物探勘之顯微鏡」下,一點點的光源,一些些的移位,皆造成無比劇烈的海底火山式的晃搖、景觀滅了再重生,或是像水母運動那麼美(卻不在正常世界出現)的痙攣、幽靈般的在此消失在彼出現,或電流的竄閃。
在俊傑的文字中,我驚嘆的發現這樣的「微物之神」,非技藝的(眼球或光學儀器的透折度無限放大),而是他腦海,或靈魂性的特質,那是一幅一幅其實應該被宣告為「靜物」──時間在其中被取消了──乍看是靜止不動的畫面,可是在他的敘述中,那是一個流變,劇烈到像宇宙飛船穿過小行星帶,熠熠生輝而雷電閃閃的,弦在那麼小的微分世界裡,躍遷、曲扭、彈跳的,也就是說,構成時間、空間、光、粒子,在一個放大無數倍的觀看鏡筒下,全部是流動、不穩定、變幻萬千的。
……不知道怎樣繞路,只是自始至終都回到了原點。窗外雨勢漸大,自虛空落下的雨遍布在各式場域,汽機車疾駛的柏油馬路、高矮行道樹的稀疏枝葉、恢裸裸的水泥屋頂、違建的高樓鐵皮屋,不斷間錯移動著的各樣圖彩的傘花,或是被車輛極速沖刮攔截的雨水飛蹦濺上路旁的行人小腿。不同的接受體有不同的哀鳴。但大部分的時候那些藏於世界表層以下的嚎叫都是不會被聽見的。
這些文字中的,那個鬼魂般的「他」,好像常總迷路:騎著機車,被困於千百輛同樣在黃昏翳影,亮著車前燈的機車陣。那是典型中和的景觀,高矗半空遮蔽天空的高速公路水泥橋架;一鑽進去變迷失的十二指腸般的巷弄,壓低的雜亂電線和檳榔攤、修車行、混亂的騎樓;那像是賈樟柯的電影,或一點點的蔡明亮。但他不是放慢或空鏡頭,那些雜遝、疲憊、空氣中似乎有一層煤渣因此吸光畫面變髒糊些……,那驟轉進去的死巷弄;舊公寓樓梯間;樓梯間上經過的一隻死去斑鳩的屍體,顏色氣味在那視覺避開的角落變化;或是隔壁的敲牆聲;書房裡的「鼠道」……那便是他的魔術時刻,「一花一宇宙」,那些所謂的「微觀宇宙裡的弦」被打開了,撬開了,你會想到昆德拉說的:「從卡夫卡之後,我們所有的小說主人公,都只能是土地測量員K了。」但你發覺「他」是一個不去探問「城堡的核心運作,或官員的人際關係」的土地測量員,他是沉默無聲,畫框外之人,而又會因一個轉角將世界帶進他的那個「不為人知的祕密」──那個時間暫停,因此多出來的「停憩」。每一種情緒或情感,都像水壺裡的水,一次啜飲一小口,節制的懷念、淡泊的感傷、將戲劇性盡量屏蔽掉的,這樣騎機車在這樣混雜、荒蕪、疊堆、醜陋的街景中穿梭,連「修補者」、「漫遊者」都不是的,像卡爾維諾〈帕洛瑪先生〉,在書寫中才能逐漸浮現,逐漸拼綴的存在之景。
後來想起來,當時的我像一隻獨站在河邊石頭上的鳥,張望著河裡的蝦蟹,鬧哄著引擎聲的船,岸邊的燈火起伏變幻,那麼多事情在周邊發生著,不願輕舉亂動,怕錯失了什麼,兩眼直瞪瞪的瞅著隨機的變動,越專注越入迷,越入迷就越遠離其他,然後突然被另一樣事物驚動,轉頭,眨眼,來不及顧慮剛剛就馬上跌入現在。
這種飄蓬、淡淡的惶然,性格上的缺乏掠奪性、但觀測或描繪某個回憶、情感、意義時,動用的參數又龐大無比──因此造成表達上的慢半拍,或乾脆靜默;一種對所觀看之景,瞬間湧出情感的自我懷疑,必須再一步確認── 一種永遠處在「時間差」的現在、此刻,這個感受中的「我」總是因這樣的「慢半拍」,幾秒,幾分鐘,幾天,乃至於幾年後,那個「啊,當時的我該如何反應」或「我知道了,當時的我是這樣想的」,這樣的延後,再追捕上來的遺憾、懷念、內心獨白的對時光景的解釋,形成這個作者每篇文字,那充滿翳影,因為時空在極小、極私密的尺度內彎曲弧凹了,於是總是像波光幻影,正聚集成像的當下,就破碎,不,一個將破碎的預感。這種因為「更多出來的感性能力」而像數十張極薄透光的描圖紙、層層覆蓋、疊成一個極細微振顫的「此在」,一種連拍式攝影(譬如蜂鳥的翅翼,或簇放中的花朵)造成的連續性或倒反過來的「這是被剪接過的」幻覺,或正是他的每天作品,那說不出來的詩意與美感之謎。
對這城市要求也不能太多就是了,至少每天早上躺在床上可以看見窗外沒有被對面公寓擋住的一半天空,清晨陽光照進來房裡牆上挾著一道窗欄的影子,夜裡浮走在窗口邊沿的圓缺月體,有風流過,窗台上的幾株盆栽會被較大的雨勢波及,甚至一兩次出門忘了關窗,逢風挾雨勢濺了窗邊的桌上的一灘灘濕濘。他喜歡這種被模糊的界線,就好像不曾被阻隔、不曾分別過內外,因此可以期待更多向外擴張延伸的可能。儘管這樣想,但實際上,也許更大的緣由是這房間的確太小,或者說,打從一開始對於一個人來說就是太剛好的空間,卻沒估量到那隨之而來日積月累的必然,東西雜物越來越多,清了又清,想盡辦法要在這空間裡放進更多東西。
我想這或是很難言明、辨析他這些文字幽微、影綽的一部分密碼:他是屬於田野,或說風景顏色在完全曝光的南方的孩子,但終究進了城;但他又將「後來的這個自己」像匿蹤術,化成背景,成為城市裡那些下班時刻灰影重疊、挨擠的車流中其中一輛摩托車,成為無數色塊畫素馬賽克拼疊後卻是一片灰影裡的安靜巡游者。他住進了「太剛好」,其實是太小的這些異鄉年輕人都如是的出租小房。他既未像童偉格在同齡時,將之全景夢中「昔日田園」化,成為無限透析,透明,找尋無中之我的小說形上旅程。也不如房慧真那如黃錦樹所說的「勤奮的腳,攝像機般的眼」,給予這穿梭的被遺忘城市邊隅,追憶的化石岩層影魅與時間感。他也不像我的「無故事可說卻蹲點咖啡屋的保羅.奧斯特化城市幻術」。戀戀風塵那樣的舊月台或鐵軌布置,或我想許多他這樣的「北漂」年輕人腦額葉裡著迷的「不能沒有你」式的公路電影,都成切斷抒情電阻的不可言說之物,遺忘的夢境。但要如何啟動書寫?他自覺的從這壓到最小的暫存之我裡,「日積月累的必然,東西雜物越來越多,清了又清,想盡辦法要在這空間裡放進更多東西」,抽絲與剝繭,故鄉,或就是那隻死去的班鳩,「從來都沒注意到原來班鳩的平常灰褐羽毛下隱藏著那麼美麗的顏色,大部分是如同蓊鬱森林的墨綠色,夾雜一絲一絲的黃昏落日將盡彷彿要燒盡最後一片雲的紅色」;卻「避免探視那個角落,那個角落的黑暗就越是放大,每每出門下樓或是上樓轉角經過都會被那一直擴張的灰暗沾染、拉住。想著是否要把它移開另作處置,卻一直覺得這樣做彷彿是侵犯了什麼,或是擅動了不屬於自己的某樣東西」。這確實是一很難的,閃瞬消滅的,奇怪的怕冒犯的,卻又藏在眼皮下那死亡、背後、異鄉、如雨中鬼魂般的敘事發動。
有某幾個夜晚,我如常掛在臉書上,那像雨林中朝生暮死的菌種,小蟲,短短的閃滅眾人浮生的存在之屏,突然會浮現俊傑臉書上的一長段文字。如果那一短暫時刻錯過,它當即被淹沒在龐大的動態海洋裡。他這一篇一篇的文字出現在那短為王道的臉書雨絲之窗玻璃上,其實總顯得過長。但我每每讀了後,浮躁陀螺的心便沉靜下來。好像只有在文字的轉角再轉角,那些廢棄生鏽的大型遊樂場機具後面,文學的諸神早已離開,剩下一片廢墟給他們;然這個年輕人思索感受他的時代的專注,仍從那極窄的透視、遮蔽、散焦、流離,以安靜的書寫抓到那一瞬靈光,那些溫暖而明淨的什麼。現在這些文字結集成書了,各篇篇幅其實又顯得不長,但我讀來卻又不覺得輕靈短小,像是一個真空管裡,精巧繁複的某種未來物種的設計圖,世界被微縮隱喻。它的每一鱗,每一爪趾,每一眼珠,每一脊骨,都是從這個繁華但虛無,喧囂其實寂寞的,「也許這個世界已被偷換掉了」,夢中之悲,孵長的獨角獸吧?但當你整本讀完,它又湧現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
祝福俊傑的這本書。
祈望一處全新異境
童偉格
像是宇宙忽然對你露出一道隙縫,而你也剛好得見,至此之後你再也不是同一個人了,如果你看過那剎那……如果你選擇更艱難的那一種,活了下來。
——蔡俊傑〈在邊際與邊際之間〉
在確知本書書名以前,有近半年時間,我練習著,成為一部無有定名,也無定序的未來之書的讀者。這是因為去年底,本書作者蔡俊傑滿逗趣地,將書稿分作七個電子檔,一口氣寄給我,讓我頓時,好像身處戰國時代。我到影印店去,嘗試將列印所得,組成一部書的樣態,以方便閱讀。是在那時,我才發現所有檔案,皆從第一頁開始編碼,而沒有任一檔案,明示這書稿總體說來,該怎麼稱呼。我一面看著影印機吐紙,一面對著一部彷彿是以某種隱密邏輯,不斷重新開始的作品傻笑,只因(這當然是僭越的猜想)我好像目擊了作者,對個人第一本著作,不願輕易讓其定型、預付自我言詮的害羞情狀。就我眼前所見,甫「出生」的每一頁,都行文細密,拿在手中,有種適切溫度,完全可能,它們具體來自更漫長躊躇,與個人習練,而所謂成「書」這事,大概也只是必然(或不得不然)的一時結果罷了。當時我想:無妨欣然接受作者傳達的「原樣」,將整部書稿,分七份裝訂,隨取閱讀。
關於這部來自更漫長時程的書稿,我初讀不久就發覺了:其中並無什麼隱密邏輯,正好相反,所有這些細密行文,最要求讀者的,格外明確,即是(或可能僅是)沉靜而專注地閱讀。或者,能複雜點這麼說:我猜想,這部書稿最穩確傳達的,正是它極難能被穩確接收的實況。事關一個書寫悖論:當一位作者,想在一個逝者如斯的世界裡,轉注短瞬細節,成其恆定意義時,他獨身背向的,正是那個從來就不恆定的世界本身。
可能,對這位作者而言,書寫首先是一種重複地置身,置身於一種只能藉由話語傳達,所格限出的話語阻絕裡。在這話語異境中,奇妙的是,某些恆定的所謂「本質」,將被作者假擬為是靜默深潛,但卻不證自明的。如書稿中許多篇章,蔡俊傑延異表述的書寫想像。他想像,書寫的可能性之一是:
不去顛反整個世界,反而從整個現實的裂縫中小心翼翼的抽扯出一些隱於表層之下的東西,再重新賦予一種全新的樣貌。而本質是不會改變的,但新的形貌卻能突破以往的思維窠臼。讓我們重新去思考那些裂縫,在表層之下被隱藏保護著的無人知曉。
我們看見,是在這設想下,許多作者等距貼眼的查察,具體捕捉的微觀細節,在語境內,有了指喻向那「不會改變」之底蘊「本質」的可能定性。而所有這些細節,在話語格限裡所傳達的,也就同時,既是從那暫時「裂縫」中,源源湧現的細節,亦是對那「無人知曉」的恆定藏潛,最(倘若不是惟一)可能具體付諸白描的明證了。
如蔡俊傑所言:置身在這異境裡,「時間有不同的算法」。或者高低,或者遠近,非常可能,所有事關距離的表述,無一不標注著「本質」,與「形成可指喻向本質的形貌」,兩者間的必然時差。在此,我們看見的,是一種特屬於這部書稿的時空思維,或再現法則:或許,正是為了要恆定背向那一切無可恆定的紛錯,作者將書寫,假想且實踐為對所謂的「整個現實」,嚴絲密縫的脈絡再織理。簡單說來,書寫所成就的,因此首要是某種「全新」的原貌奉還,而這奉還所表明的,總是時延的既遂。
由此,作為讀者,我們可能也就相對較能理解,何以,除了上述引文所從出的〈城市的天空〉外,書稿中更多篇章,如〈賣花人〉,〈目光之外皆有路〉及〈傳說——無人之境〉等,作者會著力在簡短篇幅內,密植逼近極限值的修辭量,以此,成就一種靜置既逝動態的景窗。這些景窗,有的一致擱懸觀望者以成「無人之境」,有的,作者會讓素樸現身的單數人稱(書稿中輪用的「我」,「你」及「他」),以前領聚焦、或被動追認的姿態,在觀望中,確認所有細節(那些從「裂縫」中湧現的)正在勃生,正織就著自身的條理。簡單說來,這些佔據書稿絕大部份篇幅,或無,或主要由單數人稱框定的景窗,非常可能,就是作者的書寫想像與實踐中,那明確用以指喻「整個現實」的具體切片了。
在這個以景窗織就,代換全景的書寫實踐中,蔡俊傑寫下所有這些具現時延的縱逝:在昏暗的公寓內梯,偶然撞見的,一具翅羽「褶褶發光」的班鳩屍體;盛夏,烈曝的蟬蛻,似乎「生命的遺緒」,「還被草葉的細尖給擎頂著,隨風搖搖晃墜」;影隨父親,行過捷運地底工地,看他在那漆黑到全然失距的隧道中,無比神準地,一一標記滲水牆面,而彼時,「彷彿黑暗裡什麼都可以期待」。或者,更多散碎於個人記憶中的此曾在。
難解的問題仍是:何以,藉由一些組態模式相似的景窗,蔡俊傑恆定觀照與拾取的,會是這些已從自身,或自他者存有中,「剝落離棄」的光影?答案或許是:就上述書寫想像看來,或許果真,沒有任何細節,會比那些已然「剝落離棄」的,更完整指喻了蔡俊傑預擬的,存有的「本質」自身。然而,不無矛盾的是,一方面,就極端想像,則可能,蔡俊傑執著表述的,不是獨特的記憶,而是對記憶之獨特性的消解。也許因此,在〈忘城〉中,他這麼說:
後來他再也不稱呼任何再居住的場所為家,只任由身心飄蕩流浪,在放遠征途的最後總是,惟獨念守著故土的人最傻。
或許正因記憶自身,也僅是某種已遂時延:對「故土」的記憶,更多地具證了「故土」原貌不存的實然。於是不無可能,這些「搶救」自沉默,也將在篇章告罄後,重新解組進沉默裡的書寫所隱喻的,因此是事關存有,本就起落無由的所謂「本質」。
另一方面,用作者的話來說,則亦可能,在這些以細節差異,一再重複組態的景窗中,或者,在這個一再複寫的行動中,「那些每次出現細小變化的邊邊角角都被略捨了,只留下最大相疊的幅員」。也就是說,在一再複寫中,將「被略捨」的,是所有沿於個人記憶或體驗的細微差異;將以「最大相疊」的重複被留存的,其實,正是景窗自身的組態模式:作者自我習練的感覺結構。我猜想,這是蔡俊傑書寫,最獨特的一面。或許,他寫下的,終究是一種反語的祈望。如〈旋轉門〉中,對這反複習練的景窗模組,作者所下的結語,他或許祈望著,「在玻璃罩的倒影裡看不見自己」。
祈望是否可能,一個全新「自我」,在當「我」不獨念守著「我」伊時,對自己確存。我猜想,是在這裡,蔡俊傑展現了個人,迥異於自傳式抒情散文的書寫探索,而以類如〈在邊際與邊際之間〉、〈觀看的瞬間〉與〈藏在世界表層以下的〉等篇章,更明確地,為自己定明觀望的邊框。一種關於書寫的書寫。然而,卻正是在這些較無個人抒情印記的篇章中,蔡俊傑對自己,重建了事關一位作者,不獨是面向「書寫」此事的「情感」全景:對他而言,那具體是「自身的情感、對世界的情感、自身投射在世界中的情感,被世界內化的情感」。
也許亦能這麼說:倘若既逝的無法復原,那麼能修復的,毋寧是個人繼續感受的意願與能力。「如果你選擇更艱難的那一種」。於是,就個人一再複寫的「無人之境」,這位作者同時「發現所謂無人其實是無有來人,沒有人來,卻一直都有人在」;而關於「本質」可能的起落無由,他同時亦說,「可以確定的是,自己已經在了,成為一種生命的時光中很重要的基準點」。如此,這整部書稿,陳述了這位作者,存身此世的豐盈感知,那既來自記憶,也來自對記憶之「本質」的省思。於是,當我得知,蔡俊傑決定將一部「未來之書」,定名為《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了》之時,我感覺十分適切:此刻,書寫才要確切落定,而這位新作者,早就迢遠地出發了。
祝福他。
(推薦序)
真空管裡的獨角獸
駱以軍
我年輕時迷戀的《微物之神》,後來也在某些小說書寫實踐,似乎再對某幅流動的街景,某個遺憾的神祕時刻,某個記憶裡像用火柴棒點燃,那短暫照亮屋內擺設的幢影,很快便熄滅的火焰;某張臉在說某些話的,那個細微變化的表情……,在對這些較難標定、圖繪、打撈的,曾經像細微電流竄過眼球下方,從另一個玻璃球弧形映照的蜉蝣光點。我發覺那樣的「微勘」、「顯微」,是進入到另一個關於時間、空間的重塑,另外一個重力的世界。連觀測時原本不當回事的「光子」,在量子等級的微觀宇宙,都是造成被觀測...
目錄
真空管裡的獨角獸 /駱以軍
祈望一處全新異境 /童偉格
縫
藏於世界表層以下的
賣花人
覆掩角落的翅羽
清晨醒來
旋轉門
那些浮華嘻鬧的夢從來都觸不及他
聽不見誰在嚷嚷
在路上
鑰匙掉了
蜘蛛細腳輕匿地爬走
你離開這島的那天凌晨
時間的黑潮
年
蝸牛匿走的前言
記得
光陰
後來
世界早就被靜悄悄換掉了
只是想說經過的那一片海有多美
他的熊抱抱
後來才逐漸想起
同一個夢
瞬
幻影
觀看的瞬間
城市的天空
無聊散步
簡單的事
在邊際與邊際之間
成為怎樣的人
我無法進入你正在述說的那個語境
你說的那些地方我還是沒有概念
未來
一切緣由都是因為我
至少完成了一件事
遲
那門微微打開
目光之外皆有路
自顧自地聽說
夢裡漂浮航行
知音
山池
芒雪
巨石霧隘
心地
成人
追影
破光
傳說——無人之境
轉
忘城
瓦
時間的祕密抽屜
反字
黑暗如雲霧飄浮
奇異果不得不
自己知曉的不等值交換
最好是只要高興就好
入戲
隨伊認字
南回遠方
不存在的記憶
烏鴉黑犬
貓頭鷹
大樓的屋頂
另一個我
彷彿黑暗裡什麼都可以期待
痕
屋漏痕
血味‧死夜
黑水熱凝的路面
學校
夜行客車
錯認
從旅館退房開始
穿透(廢墟夢)
真空管裡的獨角獸 /駱以軍
祈望一處全新異境 /童偉格
縫
藏於世界表層以下的
賣花人
覆掩角落的翅羽
清晨醒來
旋轉門
那些浮華嘻鬧的夢從來都觸不及他
聽不見誰在嚷嚷
在路上
鑰匙掉了
蜘蛛細腳輕匿地爬走
你離開這島的那天凌晨
時間的黑潮
年
蝸牛匿走的前言
記得
光陰
後來
世界早就被靜悄悄換掉了
只是想說經過的那一片海有多美
他的熊抱抱
後來才逐漸想起
同一個夢
瞬
幻影
觀看的瞬間
城市的天空
無聊散步
簡單的事
在邊際與邊際之間
成為怎樣的人
我無法進入你正在述說的那...
商品資料
出版社:INK印刻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16-05-23ISBN/ISSN:978986387097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0頁開數:14.8x21x1.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