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怒目,䧏服四魔;
菩薩低眉,慈悲六道。
燒香不能拜錯佛,真正認識了菩薩,才不會進錯廟、讀錯經。
你與四大菩薩相識,只有一本書的距離。
文殊大智,斬斷萬千煩惱;
觀音大悲,解脫無盡苦難;
普賢大行,成就無量功徳;
地藏大願,救度地獄眾生。
中國佛教裡有「四大菩薩」,即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
這四位菩薩分別代表了四種功徳:智慧、慈悲、修行、願力,用來幫助世人修行自身。
可是,很多人對四大菩薩並不十分瞭解,甚至互相混淆。這正應了那句俗話:「進錯了廟、拜錯了佛。」
為了幫助讀者正確、全面、系統地認識四大菩薩,本書的作者用講故事的形式,對四大菩薩的來歷、演變、道場、經文、法器、坐騎、侍從和修行救世的善行做了一一介紹。
讀懂了這些故事,也就真正認識了四大菩薩。
作者簡介:
彭友智
●傳統文化業餘研究者與民俗專家,對於民間信仰尤為專精,知識豐富見解獨到。
●目前專注於中國道教史、佛教史的研究整理與撰寫工作。
●著有《流傳千年的道教故事》、《道教諸神背後的真實故事》、《佛教諸佛的100個故事》、《100個宗教聖地,100個故事》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節 文殊菩薩的修行之路
他曾是阿彌陀佛的三王子—文殊師從寶藏佛
在過去無量劫前,阿彌陀佛投胎到刪提嵐世界中,成為無諍念王。
後來,寶藏佛來度化無諍念王和他的一千位王子,就在皇宮中被供養了七年,一直留心觀察這些皇室成員。
寶藏佛發現,儘管這一千個皇子都發了願,可是每個人的願望都大不相同,比如太子,也就是日後的觀音菩薩,他的願望是要眾生脫離苦難;而二王子,即日後的大勢至菩薩,他的願望是令眾生得到智慧,最終達成所願。
不過,另外有些皇子的願望就很淺薄了,有人希望自己一輩子豐衣足食、平平安安就好了,甚至有人發願讓自己能睡個安穩覺,這讓佛陀實在是哭笑不得。
佛陀又看了一下三王子的願望,不禁喜上眉梢,原來,這三王子叫王眾,他的願望是往後的生生世世都行菩薩道,直到世界被教化成一個沒有濁惡苦痛的地方。
有一天,王眾再次來到寶藏佛的身邊聆聽教誨,佛陀忽然對他說:「你的願望我都知道了,你可知自己 許下這個願望後,就不能成佛了嗎?」
王眾有些驚訝,但他隨即堅定地說:「我從未後悔過!」
寶藏佛非常喜悅,就對他說:「你知道嗎?其實你在過去已經成佛,名叫龍種上佛,今世你成佛後,將會成為寶積佛。」
三王子聽完佛陀的話,搖了搖頭,說:「弟子不願成佛,只願教化眾生。」
寶藏佛點頭道:「你有這個心是好事,但天意不可違,且先順從天命吧!」
後來,無諍念王在菩提樹下成佛,號轉輪王,眾位王子也紛紛被寶藏佛授記,立地成佛,其中三王子王眾被授記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當他涅槃後,便來到北方佛國,成為那個世界的教主。
寶積佛擁有無上的智慧,他教導了很多人,而且親力親為,這令他看起來不像個佛陀,倒更像個「基層幹部」。
也不知過了多少劫後,刪提嵐世界已變成了娑婆世界,有一天,寶積佛正在打坐,忽然聽到空中響起一聲偈語:「釋迦牟尼佛要出世了!」
他不禁一陣歡喜,決心轉世,以便成為釋迦牟尼佛的肋侍。
就這樣,他對放棄佛位沒有絲毫的可惜,一如以前一樣,堅定地去實現心中所想,而這一世,他將要成為娑婆世界的佛法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文殊菩薩。
以上這個故事是《悲華經》中關於文殊菩薩出身的記載。
但是在《文殊般涅槃經》中,文殊菩薩與佛陀是同時代的人,於西元前六世紀出生在舍衛國,婆羅門種姓,父親名梵德,他從母親的右肋而生,通身紫金色,一出生就俱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當時,他家裡出現十大祥瑞:天降甘露,地湧七珍,倉變金粟,庭生蓮花,光明滿室,雞生鳳子,馬產祥麟,牛生白犢,豬誕龍豚,六牙象現。院子裡蓮花盛開,光亮照耀屋內外。
在佛教「悲、智、願、行」四德之中,文殊菩薩彰顯般若大智,觀音、地藏、普賢分別代表「悲、願、行」。
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侍從,而兩位菩薩其實都已成佛,但為眾生甘願成為菩薩,其心實在善良。
《寶積經》中說:文殊菩薩當來成佛,名普見如來。也就是說,當文殊菩薩涅槃後,他將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位置,成為南方世界的主宰,佛號名普見如來。
別看文殊菩薩如今成為釋迦牟尼佛的肋侍,其實世尊在《放缽經》中說了: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
也就是說,文殊菩薩是眾佛之母。
那麼,他又是如何在前世教導世尊的呢?
【拈花解意】
什麼是「一生補處菩薩」?
這是修行到最高位的菩薩,涅槃後,到下一世即可成佛,就如同佛陀的繼承人一樣。所以,若要以三尊的形式來表現佛陀時,佛陀的身邊必有兩位一生補處菩薩。
第一節 文殊菩薩的修行之路
他曾是阿彌陀佛的三王子—文殊師從寶藏佛
在過去無量劫前,阿彌陀佛投胎到刪提嵐世界中,成為無諍念王。
後來,寶藏佛來度化無諍念王和他的一千位王子,就在皇宮中被供養了七年,一直留心觀察這些皇室成員。
寶藏佛發現,儘管這一千個皇子都發了願,可是每個人的願望都大不相同,比如太子,也就是日後的觀音菩薩,他的願望是要眾生脫離苦難;而二王子,即日後的大勢至菩薩,他的願望是令眾生得到智慧,最終達成所願。
不過,另外有些皇子的願望就很淺薄了,有人希望自己一輩子豐衣足食、平平安安就好了,...
作者序
前 言 從四種功德讀懂佛教
菩薩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 的簡稱。
菩提譯為「覺」,這一詞來自於菩提樹,因佛陀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薩埵譯為「有情」。
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
將自己和一切眾生從愚癡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自覺覺他),這種人便叫做菩薩。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份,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要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
中國佛教裡有「四大菩薩」,即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
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地藏菩薩的名氣要比其他三位菩薩小得多,但在華人地區,地藏菩薩卻受到了虔誠的膜拜,因為祂是釋迦牟尼佛涅槃後至彌勒佛降世前,娑婆世界的主持者。
這四位菩薩分別代表了四種功德:智慧、慈悲、修行、願力,用來幫助世人修行自身。所以,四大菩薩也代表了四種修行方式:開悟、發心、修行、願力。
開悟,便是要提升自己的智慧,光有善心而無智慧,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不容易明辨是非,一不小心就沾染了三毒,豈不是又造業了嗎?所以需向文殊菩薩請教智慧,讓祂來當我們的導師,方能改過自新,斷除因無明而造成的煩惱。
發心,我們要讓自己的心靈變得純潔,要如觀音菩薩一樣充滿了慈悲心,為他人著想,不自私,有貢獻精神。
修行,便是要去做,光發心而不做,等於沒有修行。因為我們的世界被稱為五濁世,裡面充滿了穢惡,很容易對人產生影響,只想不做,什麼也改變不了,只有像普賢菩薩一樣,能夠自律其身的,才是真正想到做到。
願力,便是誓願的力量,這不同於發心,因為前者重點在「想」,後者要被「想」所影響,去實現願望。所以地藏菩薩的出現,便是告訴大家:一切的準備,最後都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否則想那麼多,有什麼意義呢?
四大菩薩在人間功德無量,擁有無數信徒,也擁有各自的道場,四大菩薩道場均在中國,每年都會吸引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前來參拜,真正說明了佛法無邊。
此外,菩薩的身世、法器、坐騎和侍從在本書中也都會一一揭祕,讀完這些,大家就會明白,菩薩不是一日造就的,祂們在前世也度過了無數苦難,而唯有對自身堅定的修行,才能渡過苦海,到達淨土。
前 言 從四種功德讀懂佛教
菩薩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 的簡稱。
菩提譯為「覺」,這一詞來自於菩提樹,因佛陀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薩埵譯為「有情」。
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
將自己和一切眾生從愚癡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自覺覺他),這種人便叫做菩薩。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份,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要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
中國佛教裡有「四大菩薩...
目錄
前言
自序
第一章 助眾生成佛如父如母—智慧超群的文殊菩薩
第一節 文殊菩薩的修行之路
第二節 文殊菩薩的法器和道場
第三節 文殊菩薩的神獸和護法
第四節 文殊菩薩的教誨與啟示
第二章 楊枝甘露拯救世間悲苦—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
第一節 觀音菩薩從何而來?
第二節 觀音菩薩的法器和道場
第三節 觀音菩薩的神獸和侍從
第四節 觀音菩薩的主要法相
第三章 唯修行方能證佛果—德行卓著的普賢菩薩
第一節 普賢菩薩的得道與流行
第二節 普賢菩薩的法器與道場
第三節 普賢菩薩的神獸與經卷
第四節 普賢菩薩的恩澤與告誡
第四章 地獄未空誓不為佛—大孝大願的地藏菩薩
第一節 地藏菩薩的前世今生
第二節 地藏菩薩的神獸、法器和道場
第三節 地藏菩薩的功德
第四節 地藏菩薩的無量化現
前言
自序
第一章 助眾生成佛如父如母—智慧超群的文殊菩薩
第一節 文殊菩薩的修行之路
第二節 文殊菩薩的法器和道場
第三節 文殊菩薩的神獸和護法
第四節 文殊菩薩的教誨與啟示
第二章 楊枝甘露拯救世間悲苦—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
第一節 觀音菩薩從何而來?
第二節 觀音菩薩的法器和道場
第三節 觀音菩薩的神獸和侍從
第四節 觀音菩薩的主要法相
第三章 唯修行方能證佛果—德行卓著的普賢菩薩
第一節 普賢菩薩的得道與流行
第二節 普賢菩薩的法器與道場
第三節 普賢菩薩的神獸與經卷
第四節 普賢菩薩的恩澤與告誡
第...
商品資料
出版社:知青頻道出版日期:2016-05-01ISBN/ISSN:978986569973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35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