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與嚮往
從「心」開始一場療癒自我的「家」之旅
家,對你來說是什麼?
是人,是物,是空間,還是生活的樣貌?
兩年前,《KINFOLK餐桌》將「慢活」帶進我們的餐桌,在分享食物的同時也分享美好的生活。這一次,《KINFOLK》團隊從美國、斯堪地那維亞到日本,拜訪世界各地35個朋友,敲響他們的家門,想了解住在其中的人們如何透過家來體現生活的價值。
其中有設計師、攝影師、策展人的家,有倉庫改造的住宅和徹底利用空間的小家,有充滿記憶的老房子和隱身在喧鬧城市的避風港,有好友相聚的窩居和充滿孩子笑聲的家。每一個家的坪數、地點、風格都不盡相同,卻同樣用心經營生活,展現慢活態度──慢活無關慵懶或奢華,也不是放棄喜愛的東西、將對於生活必需品的依賴減至最低;慢活是去蕪存菁,認識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事物。
家,讓生活圈中的每個人結合在一起,家也可以完全屬於你一個人。家中最重要的空間可以是凝聚情感的大餐桌,或是讓人出神凝望的那扇窗。有人在家中工作,有人回到家尋求心靈的歸屬。有了孩子之後,一絲不苟的居家環境被四處散落的玩具取代,而家中每一道磨損的痕跡記錄下生活的美好故事與回憶。居住其中的人們讓家成為富有生命的個體,不僅順應季節改變,也隨著家人、朋友的需求而改變。我們的生活哲學塑造出了家的模樣,家也影響並型塑出我們的生活。
翻開《KINFOLK家》,我們看見家的各種面貌,它不只是裝點了時髦家具的空間,而是真實生活的所在。就讓我們隨著文字,從心發掘生活中簡單卻重要的東西。
作者簡介:
奈森‧威廉斯 Nathan Williams
《KINFOLK餐桌》的作者,《KINFOLK》雜誌的創辦人以及主編,與一群藝術家、攝影師、設計師,以及常駐於哥本哈根和京都等地的特約作家組成了團隊,向讀者介紹他們所喜愛的,簡單、不做作、最自然的生活方式。目前與妻子凱緹定居波特蘭,雖然時常旅行,但全世界最喜歡的地方還是與親友共同生活的家。
譯者簡介:
陳虹珊 Sandy
台北長大,旅居紐約布魯克林的互動產品規劃兼設計總監。對純淨天然的蔬食料理,文化觀察,攝影寫作,生活記錄都抱有相同的狂熱。平時最愛發掘世界各地的原創品牌及料理食材,經由尋找創意來滿足自身的天馬行空。譯有《KINFOLK餐桌》。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愛家」人士美好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BIOS Monthly執行長白尊宇:「我一直很崇尚 KINFOLK 簡潔的美學,翻開《KINFOLK 家》,生活的美好單純映入眼簾,是那樣純淨、舒適。我們應該不只是羨慕這樣的生活品質,而是可以從他人生活的優美細節中,找到更多整理自我的靈感與動力。」
肯夢Aveda創辦人朱平:「Slow living isn’t about determining how little we can live with- it’s about working out what we simply can’t live without. 不可否認,會買《KINFOLK家》書的人,一定是《KINFOLK 》雜誌的粉絲,我當然也不例外。基本上我是一個Hoarder(囤積者),但幸運的是我有Ming做我的導師,將家裡定時清倉,才能有一個清新slow living 的家。我只有一件事想跟喜歡《KINFOLK家》的年輕朋友分享:不要等到擁有自己的房子時,才開始注重Interiors for Slow Living。我希望年輕人要打破『租屋者』心態或是『受害者』心態。雖然沒有能力買喜歡的房子,僅能做無殼蝸牛,但這個殼卻是您每天生活的家。您應該開始買會珍藏一輩子的桌、椅及有回憶的收藏品,用心地佈置不是自己擁有的房子。雖然每次租約到期後需要搬家,但自己用心收藏的傢俱仍會跟著自己,仍可以用它們佈置成一個屬於自己的家。畢竟,slow living is not about style, but about intention. 謝謝三采文化繼《KINFOLK餐桌》後,又出版《KINFOLK家》, 非常喜歡他們的翻譯及用心。」
富錦樹執行長吳羽傑
策展人梁浩軒
小日子創辦人黃威融:「《KINFOLK》這本雜誌最厲害的,是內容多層面的有料:它選的人物職業有來歷,它拍攝的場景有想過,它呈現的靜物影像和主角的個性和身分有關。我總是跟編輯同事們說,學會《KINFOLK》的敘事方法,我們的雜誌一定會變得更好看。感謝這本中文譯作,通過我們熟悉的中文能夠更完整地掌握它們的內容。今年推薦的編輯教科書它優先入列。」
APUJAN品牌設計總監詹朴
台南謝宅創辦人謝小五:「透過一間間的房子跟人的故事,從建築、光線、佈置、氣味、綠意,層層堆疊,構築出對於『家』的完美想像,絕對值得細細感受,保証回味再三。」
DOUCHANGLEE品牌總監竇騰璜:「家之所在,心之所在。」
名人推薦:【各界「愛家」人士美好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BIOS Monthly執行長白尊宇:「我一直很崇尚 KINFOLK 簡潔的美學,翻開《KINFOLK 家》,生活的美好單純映入眼簾,是那樣純淨、舒適。我們應該不只是羨慕這樣的生活品質,而是可以從他人生活的優美細節中,找到更多整理自我的靈感與動力。」
肯夢Aveda創辦人朱平:「Slow living isn’t about determining how little we can live with- it’s about working out what we simply can’t live without. 不可否認,會買《KINFOLK家》書的人,一定是《KINFOLK 》雜誌的粉絲,我當然...
章節試閱
導讀:引入光線
LETTING IN THE LIGHT
每天都有許多改善生活品質的抉擇擺在我們面前,包括網路上各式各樣的自我診療網站、介紹新興養生療法的書籍,還有身邊隨時準備好指點我們的婆婆媽媽。為了讓自己更健康,我們幾近全盤接受這些讓生活更好的信條:確保每天睡上八個小時,放棄精米白麵而選擇全穀類食物,清晨半推半就的起身慢跑,喝完一瓶白酒就不再開第二瓶。但促進健康,是否有比無麩質飲食或飛輪課更基本的方法呢?
幾千萬年來,太陽每天可靠而規律地日升夜落,我們的身體也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鬧鐘的貪睡鍵取代了晨起,線上影集則取代了夜眠。陽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影響著我們的思考能力和生理機能。除了引導人體的生理時鐘,幫助我們過著規律的生活,其實陽光還控制了我們生活中的大小事,無論是睡眠習慣,或甚至冬天想吃濃稠乳酪的食慾。只要將居家環境做些許的調整,我們的身心作息便能與規律的太陽更加貼近。
當初我們怎麼會失去與陽光的親密連結呢?難道人類一塊兒串通好,決心沉淪在黑暗之中?其實早在一百三十五年前,當愛迪生發明第一顆電燈泡,便將人類與自然光的關係切斷了。感謝這小小的燈泡,我們得以工作到凌晨,熱舞至破曉。「方便」在日常生活的比重越來越大,久而久之,我們便將生理時鐘的需求都擺在一旁。若能將居家環境和自身習慣重新調整成與陽光同步,就能與日夜的能量波動產生連結,享受它帶給我們的療癒力。不妨試試下列這些方法,讓我們重新接近自然光。
- 走出玻璃屋
美國有句諺語:「別朝住在玻璃屋的人們丟石頭。」但事實上,他們急需打開玻璃窗門。就像防曬乳有效地隔離紫外線帶給皮膚的傷害,玻璃窗也隔絕了啟動人體正常生理作用的光線頻率。雖然整日坐在光線充足的客廳而不曬傷很棒,日頭沒有將我們曬得焦黑,卻也代表我們並沒有實際吸收到太陽光。如果你家平常已經有足夠的陽光,別忘了偶爾開一扇窗,好好曬曬太陽,你的身體會更積極地合成大量的維他命D。
- 去戶外享受日出日落
與其坐在沙發上啜飲清晨的咖啡,不如裹著毛毯或大衣在外頭欣賞日出。生理時鐘可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但很顯然地,協助人體調節生理時鐘最主要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室外度過破曉與日落。自然光線在這兩段時間有極大的變化,我們的眼睛會隨著這些變化調整感光度,再由大腦發射訊息,告訴身體現在是清晨或黃昏,細胞也會跟著準備開始活動或休息。在室外看著天空由黑轉藍,再由藍轉黑,是感受我們身體反應與變化最棒的方法。無論在清晨早起二十分鐘出門遛狗,或坐在陽臺上配著點心看日落,都能讓身體自然地決定是該清醒或是該休息了。
- 房間就該黑漆漆
每天睡滿八小時對身體有益,但要是生理時鐘認為天亮該工作了,我們的身體卻還處於睡眠狀態,就不是一件好事了。在失眠的夜晚打開房間的燈,或盯著手機收信,也許都不是最糟的情況,最具破壞性的其實是從臥室窗口溜進來的自然光。要解決這個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能有效隔離光線的窗簾,或是時髦別緻的眼罩,就不怕有人偷看你的睡臉了。
調整生活步調及居家環境,必須尋求適合自己的方法,能開始主動親近陽光已是一大進步。無論時光如何轉移,太陽依舊日日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人類也會不斷學習如何讓陽光走進生活。還有許多方法等著我們去發掘,然而最重要的永遠是踏出第一步。
導讀:有風景的房間
A ROOM WITH A VIEW
七年前,我住在一間沒有網路的公寓,使用的是掀蓋式手機,只能用來通話或傳送四十個字母的簡訊。我的床緊靠著牆壁和窗戶,窗外望去是繁華的市區景色。那陣子我凝視窗外的時間,加起來肯定超過數週。那時沒有網路和電視分散我的注意力,正如某些研究的說法,我是極度有效率的。我時常望著窗外的繁忙及空無,啜飲咖啡或偶爾抽根煙。雖然這兩個習慣對身體無益,但在某些情況下卻能為靈魂帶來慰藉。
讓思緒於腦海中自在浮游,遠比盯著不斷跳轉的網頁有趣多了。比較現在與當時的生活,最讓我感到遺憾的便是喪失了空閒的時間。那是讓美好的藝術、科學概念及哲學理論得以誕生的寶貴時間。把腦袋「放空」這個習慣替個人或整個社會帶來的幸福感,比你我想像中來得更重要,但在這個科技時代卻難以生存。
適時的停歇與休息並不代表懶散,而是修復靈魂的根本。無論在制訂計畫、勇往直前或墜入愛河之前,我們都處於暫時停頓的狀態。我們觀看並學習,我們夢想並執行,我們玩耍並想像,而我們的思緒雖然停歇卻清醒且不受約束,自由地在各種想法之間穿梭,在未完成的理論及真理之間遊走。哲學暨神學家多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曾說:「完美的社會必然具備專職深度思考的人們。」當時位於三樓的公寓房間,正是讓我得以沉思的空間。
當窗外的風景變得熟悉,便不需費力盯望;也正因為親密熟悉的景色,任何變動都如經過滲透作用般,被我們吸收察覺。我們將所有的微妙細節放入眼簾,對街新架起了籬笆,樹木從白皚雪景中冒出了新枝椏,緊接而來的茂密綠意,以及秋葉再次飄零。窗外的景色是為了分散同時集中我們的注意力而存在,性質相反卻也相對互補。作家卡爾.奧韋.諾斯加德(Karl Ove Knausgård)曾說過:「我們走過世界,將一切放進眼裡;世界卻不受我們任何影響,繼續行走。」這麼一想反而帶給我們一種奇妙的慰藉。
放空已成為一項失傳的藝術了嗎?我們有多久沒有靜靜地坐著,什麼也不做?我們有多久沒有像大衛.梭羅建議的那樣,專注於當下、自由無目的地漫步?不埋頭於報紙,不盯著電腦或手機,靜靜地獨自坐著,讓心靈與思緒恣意漫遊,已變成多麼難得的景象。
效率並不是利用時間的唯一標準。許多重要的科學改革與創新,都是在多年的思考拼湊中意外發生的。我五個月大的孩子不知怎的直覺性理解了這個道理,在大人眼中看似無意義的嬰兒舉動,正是他學習坐、站、爬和說話的方式。
給自己適當的時間放空,不僅對身心有益,也讓我們更能體會簡單事物的美好。對物質的渴望降低了,獲得時更能心存感激。我們睡得更安穩,工作也更努力。看著周遭的環境,我們更能悠然自處於其中,身心也能更自在地隨著季節和家的韻律起伏轉變。
導讀:越陳越香
BETTER WITH AGE
隨著歲月流逝,經消耗磨損而刻畫出的種種痕跡讓住家別有韻味。那些不起眼的小細節,如沙發椅上的凹陷、拼布毯邊角的磨損脫線、腳下木地板發出的嘎吱聲響、舊白床單上的皺褶,處處都隱藏著美好。
家,似乎總是能配合主人的生活步調一同成長轉變。就像一本記錄生活的日記本,家中每一個汙點、刮痕、裂縫,都記錄下某個祕密、回憶、情感,或是故事。木頭餐桌表面的深淺光澤,敘述著一家人共同分享的笑聲、酒意甚濃的晚餐聚會,以及孩子打翻牛奶玉米片的片刻。
在這個力求完美新穎的時代,觸目所及皆是一間間裝潢相似、彷如複製的商店,一頁頁閃亮的居家雜誌,一齣齣玫瑰色濾鏡拍攝的電視廣告。相比之下,一個帶著歲月痕跡的家更顯難能可貴。
跟著家人的生活一起變老變舊的家,是描繪日常生活的完美布景。例如廚房裡烘烤週日午餐而變得焦黑的烤盤、那本蘸上醬汁和回憶的食譜書、櫥櫃中層疊堆積的香料罐,還有帶著刮痕的木製工作檯。望進睡房,從久曬褪色的窗簾間看見傾瀉的陽光,書房地板上的地氈也因長年無數來回的腳步而老舊扁塌。
欣賞時間為舊物增添的丰采並不是全新的概念。在某些文化中,世代相傳的老舊物品甚至比全新的商品更有價值。尤其在日本文化裡,無論是一只缺角的茶杯,或是經風吹日曬的陳舊木屋,都因深植人心的侘寂思想,讓各種不完好、不完美以及歲月的痕跡成為美麗姿態。由此可知,美感不止來自物品的外表,更包括碰觸不到的情感及氛圍。
一個有生命、有情感的家,身為它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在追尋完美及苛求整潔的標準中無限輪迴,或是慢下腳步來品味各種不完美。我們可以從歲月痕跡中找出喜悅,不必將所有缺陷全數抹滅。家不需要永遠保持整潔無瑕,小小的凌亂描繪出日常中不受控的插曲,所有生活的痕跡代表家的溫度。孩子在牆上的塗鴉,書中的折角,廚房裡磨損的蔬果籃,再加上居住或來訪的人們,這些點滴都將成為家的美好回憶。
導讀:引入光線
LETTING IN THE LIGHT
每天都有許多改善生活品質的抉擇擺在我們面前,包括網路上各式各樣的自我診療網站、介紹新興養生療法的書籍,還有身邊隨時準備好指點我們的婆婆媽媽。為了讓自己更健康,我們幾近全盤接受這些讓生活更好的信條:確保每天睡上八個小時,放棄精米白麵而選擇全穀類食物,清晨半推半就的起身慢跑,喝完一瓶白酒就不再開第二瓶。但促進健康,是否有比無麩質飲食或飛輪課更基本的方法呢?
幾千萬年來,太陽每天可靠而規律地日升夜落,我們的身體也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在現代...
推薦序
家的實踐(譯者陳虹珊)
高中時期,我和一群來自世界各地,英文都不輪轉的同學們,一同在麻州偏遠的宿舍裡住了四年。那個單純的年代裡,朋友們聚在一起就算能吃杯台灣泡麵也是享受。宿舍裡沒有電視,沒有手機,因此朋友之間無話不談。這樣的日常成就了單純卻又深刻的友誼,我們也都成為彼此一輩子的密友。在美麗的新英格蘭校區內,我們看過深秋的滿山紅楓、深冬的皚皚白雪、早春的嫩綠鮮葉、夏日的昆蟲合奏曲。這些青少年時代的美好回憶讓我淺嚐了在國外生存的感受。
大學及研究所期間,開始有了自己的手機、電視、電腦、車子,還多了繳交房租那種偽獨立的感受。除了享受選修不同課程的自由,也學會親自下廚,開始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最後成了波士頓及紐約通,還看到了更多的花花綠綠,學到了實質受用的技能,也培養出心中那份期待能繼續在國外生存的渴望。
如今,在紐約生活已經超過十年光景,我與另一半搬到布魯克林,合購了屬於倆人的小窩。十年來,我真正體會了在國外「生存」以及「生活」的不同。生存其實並不困難,盡力做好手邊的事就能生存。生活則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除了搞懂當地的飲食選擇之外,更要去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形形色色的人物、迷人與悲哀的不同層面。那些城市美好或醜陋的外表之下,其實都有著如洋蔥皮般層疊隱藏的趣味潛文化。融入當地生活之後,才能察覺到每個區域、巷弄、街角不同的特點,明白每句生活用語的來源及意義,也才更能理解威廉堡穿著呢絨格子襯衫的鬍鬚型男偶爾會成為笑點的原因。
然而,生活除了融入,還有實踐。經過幾年下來的磨合、昇華,我和另一半理出了兩人在紐約生活的要件,以及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走逛城市裡的農夫市場,儘量隨著季節採買食材、改變每日食譜。家居間,我們規劃了專屬工作、活動、冥想、睡眠的空間。每幾個月,我們會開車到卡茨基爾區去親近綠意,暫時逃離紐約不停歇的繁雜。這些生活上的小細節都是讓我倆在極度忙碌的設計工作之外,保持身心健康的不二法門。
每人個性及背景不同,有些人寧願每天多出一個小時的通勤時間,就為了靠海而居,也非常享受通勤時無人干擾的閱讀時間,另一些人則是無法忍受居住環境裡有一丁點的不方便。而要尋獲最適最舒心的生活方式,第一步就是認真詢問內心,並誠實的說出讓自己幸福的必要條件。就以《KINFOLK家》書中35位家主人來說,他們用心打造最適合一家人的家居,不跟風也不受外人眼光影響。因此,他們在繁華城市裡尋得寧靜,在雨林裡的小木屋自得其樂,在鄉村間的住家裡無比精彩。
《KINFOLK家》裡的每一個住家都如此迷人。除了承載家主人生活中的要件,更極力展現出家主人的品味及個性。回想起這些年來被我暱稱為家的每一所住處,除了和心愛的親友一同分享、聚首之外,不也都映照出我當年的喜好及模樣嗎?
家是我們最為親近的老友,非常值得我們悉心打理、疼愛。家無論座落何處,在晦暗之中也能成為我們的引導,替我們發光發亮。現在,就讓我們隨著《KINFOLK家》一起去逛世界,發掘人群及住家的核心精髓。
家的實踐(譯者陳虹珊)
高中時期,我和一群來自世界各地,英文都不輪轉的同學們,一同在麻州偏遠的宿舍裡住了四年。那個單純的年代裡,朋友們聚在一起就算能吃杯台灣泡麵也是享受。宿舍裡沒有電視,沒有手機,因此朋友之間無話不談。這樣的日常成就了單純卻又深刻的友誼,我們也都成為彼此一輩子的密友。在美麗的新英格蘭校區內,我們看過深秋的滿山紅楓、深冬的皚皚白雪、早春的嫩綠鮮葉、夏日的昆蟲合奏曲。這些青少年時代的美好回憶讓我淺嚐了在國外生存的感受。
大學及研究所期間,開始有了自己的手機、電視、電腦、車子,還多了繳...
作者序
前言(作者奈森.威廉斯)
說到慢活,常讓人聯想到不必工作、躺在吊床上,啜飲著椰汁和鳳梨甜酒的日子。這樣悠閒的生活方式也許常見於巴哈馬的海岸旅館,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慢活通常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空間地點實現,也許是週日清晨倚靠在床上、與心愛的人一起閱讀,又或許是在一天的破曉時刻來場振奮身心的晨泳。慢活對每個人來說代表不同的意義,而最能讓我們直接表達及實現這些私心喜好的場域,就是我們的家。
依照不同的需求,每個屋主對於如何打造慢活空間有各自主觀的想法。說到底,慢活與個人內心深處的價值觀緊密相連。慢活不是奢華或慵懶的比拼,也不是將所有的東西全數拋棄;慢活並不只是留下生存所需的最少物品,而是整理出滿足我們身心靈的珍貴清單。
家,應該是在確認生活的基本所需之後,盡可能地將這些需求融入周圍的環境之中。這樣一來,家就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建築物,而是由我們的思想堆砌而成,象徵了我們的價值中心、精髓、根底,也就是那些讓我們反觀內心深處的事物。簡單生活,常讓我們想到整齊、沒有裝飾的書架,或是掛著白色棉衫的空蕩衣櫥,然而要將慢活帶進家中,並不需要遵守制式的美感,因為慢活不是一種風格,而是一種態度。家中的擺設應該要能滿足需求且具備功能,而非本末倒置。與其凌亂地堆積不必要的物品,讓身心因此而淤塞,或是一股腦地把對自己深具意義的物品悉數丟棄,我們更當整理出讓生活美好的物件清單,留下讓我們身心感到富足的物品。
一個人的居家環境能反映出他的內心。不論是一組法國古董、一張得以容納多人的長餐桌、一面貼滿了孩子圖畫的牆,或是一個足以激發想像力的簡潔空間,只要仔細觀察所有物,便能窺探擁有者的個性。空間的各種樣貌,都是由居住者的生活哲學與理念塑形而成,而這些理念才是慢活最重要的樣貌。
家是我們的避風港,我們也渴望與其中的人、事、物產生互動。如此一來,家便成為富有生命力的個體,隨著我們的生活而改變;不只是隨著季節在寒冬的床鋪加上一疊厚棉被,或在炎夏從後門引進涼風,而是隨著個人,甚至家人、朋友的需求一起改變。正因如此,「家」的感覺總是能跟著我們從舊家搬到新家,即使環境與空間改變了,家的本質,以及家所包含的對象依舊沒變。
家讓人們結合在一起,這些人可能包括我們的另一半、整個家族、一同分享住屋的室友,當然,家也可能完全屬於你一個人。無論成員為何,只要在此相聚,便能讓彼此的心更加緊密。以這個理念作為出發點所打造的空間,一定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幸福茁壯。一如家中成員的多樣性,可以加深彼此連結的方式也有許多種:也許是請朋友來家裡享受豐盛的週末早午餐、與鄰居一起在後院舉辦烤肉趴,或是盤腿坐在地板上獨自享用美味的一餐。它可以具有空間上的意義,也許打掉廚房的牆面、擴大交流,或是刻意加入隔間、創造私密性。甚至,一張適合聚餐的長餐桌,只要是對你深具意義的任何一件事物,都能為家的關係帶來改變。
我們拜訪了世界各地三十五個不同的家,每個家的主人都親手將他們的慢活理念落實於家中。這些人是我們的老朋友、新朋友、共事的夥伴,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在採訪過程中,我們並沒有詢問如何挑選牆面的色彩或窗簾的布料,而是邀請他們分享生活理念與價值觀,進而探討這些觀念如何塑造出他們的家,而家又如何勾勒出他們的生活。
儘管慢活可以是各種形式,我們還是將書中內容分成了三大章節:交流共生的居所、簡單生活的居所、實踐慢活的居所。我們拜訪的每一個家都包含了這三樣精神,但我們還是找出其最吸引人的特質並依此歸類。為了能更準確地傳達屋主的訊息,篇幅之間也穿插了簡短的延伸閱讀。
衷心感謝每一位朋友敞開家門、心靈和櫥櫃迎接我們,讓我們得以一窺各個家中的慢活風景。書中的每一個家,也許大小、地點、風格和居住其中的人不盡相同,卻擁有一個共通點:它們不只是裝點了時髦家具的空間,而是富足滿餘生活的所在。歡迎。
前言(作者奈森.威廉斯)
說到慢活,常讓人聯想到不必工作、躺在吊床上,啜飲著椰汁和鳳梨甜酒的日子。這樣悠閒的生活方式也許常見於巴哈馬的海岸旅館,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慢活通常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空間地點實現,也許是週日清晨倚靠在床上、與心愛的人一起閱讀,又或許是在一天的破曉時刻來場振奮身心的晨泳。慢活對每個人來說代表不同的意義,而最能讓我們直接表達及實現這些私心喜好的場域,就是我們的家。
依照不同的需求,每個屋主對於如何打造慢活空間有各自主觀的想法。說到底,慢活與個人內心深處的價值觀緊密相連。...
目錄
前言:奈森&凱緹.威廉斯
- 共生交流的居所 HOMES FOR COMMUNITY
多倫多:約翰&朱莉.貝克
導讀:建立平衡
布里斯本:潔蘿汀.克里瑞
導讀:引入光線
哥本哈根:依凡娜.柯內&拉斯穆斯.朱爾
阿德萊德:廖耀佳&尼可拉.派里加
導讀:家居交集
洛杉磯:潔西卡.路特&傑德.林德
導讀:破曉之前
波哥大:戴兒希.莫萊勒斯&加布里埃.西耶拉
導讀:有風景的房間
哥本哈根:奈特莉.詩維
柏林:麥可.艾姆葛林&英加爾.德拉格賽特
導讀:公共的介入
南特:奧瑞莉.勒庫耶爾&尚.克里斯多弗
導讀:兒女是寶
大阪:黃瀨德彥&唐津裕美
洛杉磯:珍妮.凱耶&理查德.艾力克
波特蘭:漢娜.法瑞拉&麥爾康.斯麥特利
導讀:聚首空間
- 簡單生活的居所 HOMES FOR SIMPLICITY
哥本哈根:尤那斯&克莉絲汀.比耶波森
導讀:回歸基本
巴塞隆納:米蓋爾.艾爾瑞塔&愛菲卡.波絲
洛杉磯:潔西.卡姆&盧克.布勞爾
導讀:環保綠生活
哥本哈根:傑克.達爾&克里斯多夫.櫻井
倫敦:強納森&安娜貝爾.塔奇
墨爾本:丹.哈妮&保羅.馬克斯.弗格
導讀:空間經濟學
葉山:大橋利枝子
導讀:古者的智慧
哥本哈根:崔恩.安德森&馬汀.尼弗
導讀:工業化家居
首爾:崔廷有
導讀:一個人晚餐
- 實踐慢活的居所HOMES FOR SLOW LIVING
哥本哈根:米克&卡蜜拉.卡爾史塔特
導讀:料理日用品
東京:黑田雪子
導讀:都市裡的靜幽
斯帕斯伍德:艾莉森.法克斯&德瑞克.多拉海特
導讀:黑手指預防指南
東京:木下孝浩夫婦
斯德哥爾摩:艾瑪&尤亞金.歐爾伯斯
導讀:越陳越香
紐約:凱倫.薛弗&法蘭契斯克.卡拉梅拉
因特拉肯:米爾寇.比特臣&史戴芬.胡爾曼 .
導讀:宅度假指南
洛杉磯:鈴木桃&亞歷山大.山口
斯德哥爾摩:尤安娜.拉芬& 大衛.華爾格蘭
斯德哥爾摩:麥可&康尼.卡爾松.蘭德格倫
導讀:獨立空間
益子町:高山英樹&純子
導讀:順應季節
哥本哈根:蒂特.依沙爾&克里斯提恩.邦
導讀:用生活寫下歷史
倫敦:珍妮.杰克森&克里斯汀.普立斯頓
致謝
幕後製作
前言:奈森&凱緹.威廉斯
- 共生交流的居所 HOMES FOR COMMUNITY
多倫多:約翰&朱莉.貝克
導讀:建立平衡
布里斯本:潔蘿汀.克里瑞
導讀:引入光線
哥本哈根:依凡娜.柯內&拉斯穆斯.朱爾
阿德萊德:廖耀佳&尼可拉.派里加
導讀:家居交集
洛杉磯:潔西卡.路特&傑德.林德
導讀:破曉之前
波哥大:戴兒希.莫萊勒斯&加布里埃.西耶拉
導讀:有風景的房間
哥本哈根:奈特莉.詩維
柏林:麥可.艾姆葛林&英加爾.德拉格賽特
導讀:公共的介入
南特:奧瑞莉.勒庫耶爾&尚.克里斯多弗
導讀:兒女是寶
大阪:黃瀨德彥...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6-02-26ISBN/ISSN:978986342537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36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