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曾國藩這一位在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裡具有深刻影響力的關鍵人物的畢生之精髓——「凡人貴從吃苦中來」詳盡闡述,透過曾國藩的人生經歷和人生智慧使讀者感受到做人、做官和做學問的啟迪。
綜觀曾國藩一生,他主要做了三件事:做人、做官和做學問。其中到底有哪些精要?哪些真跡?或謂哪些智慧?從他人生中的這三件大事裡自然能夠找出答案。
做人是做官的基礎,做官是做人的實現;做人和做官都要先做好學問;做學問,是為了更好的做人和做官。曾國藩看到了問題的本質:如何去做人、如何做個好官、如何使學問有用?他出身於農家,讀書求學全靠自身奮鬥,步入翰林、掌握軍權而後身居高位……人生一路走來的各種體悟,曾國藩歸納出的結論往往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和刻苦鍛煉,就是在做人、做官、做學問的實踐中所獲得的體驗──意即「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的精神和智慧。
作者簡介:
楊建祥,男,一九五七年出生,上海市人。一九九九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同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任上海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主攻儒家文化,二○○五年赴韓國釜山大學校擔任訪問學者。著有《儒家官德論》、《中國古代官德研究》、《中國人的獨特智慧》,並在海內外發表論文一百餘篇。
章節試閱
家庭薰陶的深刻影響
家庭薰陶對曾國藩的一生經歷,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從農家子弟到一介書生、從兵戎生涯到身居高位,曾國藩時時牽掛,不忘家本。我們舉兩個片段來看一下纏繞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這個「薰陶」,也在另一向度觸摸到曾國藩「吃苦中來」的影子。
其一,從農家子弟到一介書生:勤於「收拾」,「不參半點官宦氣習」。家庭的薰陶影響了曾國藩的言行,體現在他的行為中。勤於「收拾」,「不參半點官宦氣習」,是他從家庭薰陶中走出來的信念,曾國藩也不斷向兄弟姐妹和子孫們灌輸這樣的「薰陶」。
從鄉村走進翰林再入仕途的曾國藩,深知官宦氣習的不良後果,他經常提醒自己,要一切從謹慎、一切從儉約。咸豐二年,在京的曾國藩得知母親去世,就寫信給兒子紀澤,要求出殯之事,不學官宦習氣講排場圖斂財,「一切皆從儉約」。曾國藩以自己的「儉約」教育兒子,「我在家並未帶一僕人,蓋居鄉即全守鄉間舊樣子,不參半點官宦氣習。」對此,他常常以祖上所言「勤於收拾」來教導家人:「凡事當有收拾。宜令勤慎,無作欠伸懶漫樣子。至要至要⋯⋯即令世運艱屯,而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敗,一定之理。願吾弟及吾兒侄等聽之省之。」官運是暫時的,惟勤儉收拾是根本,官宦之家,往往不習「收拾」,結果是家敗又官敗,「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至切至切。」
曾國藩相信,振興家風,祖上大人都習慣這樣的教導。曾國藩常以「損架子」來教育後代,聽來娓娓動人:「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諸弟試在鄉間將此三字於族戚人家歷歷驗之,必以吾言為不謬也。諸弟不好收拾潔淨,比我尤甚,此是敗家氣象。嗣後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伶俐,以為兒侄之榜樣。一代疏懶,二代淫泆,則必有晝睡夜坐、吸食鴉片之漸矣。四弟、九弟較勤,六弟、季弟較懶。以後勤者愈勤,懶者痛改,莫使子侄學得怠惰樣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登、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除此之外,族戚人家、世家子弟,善長官宦氣息,不習收拾小事,生長出「一代疏懶,二代淫泆」,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司空見慣了。他教導紀澤兒不能染上此風:「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輿馬僕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傲矣。《書》稱『世祿之家,鮮克由禮』,《傳》稱『驕奢淫佚,寵祿過也』。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面對子女弟妹婚姻出嫁,曾國藩也有所堅持,不管是從農家出來的還是當官的孩子,婚姻嫁妝都得「不參半點官宦氣習」,在咸豐六年十一月初七日的家信裡,他告勸澄弟「羅家姻事,暫可緩議。近世人家,一入宦途即習於驕奢,吾深以為戒。三女許字,意欲擇一儉樸耕讀之家,不必定富室名門也。」此番思議,令今人汗顏!
其二,從兵戎生涯到身居高位:做官牢記祖上積德之教誨。以德居官,這叫名實相副。有官位之名需要有官德之實,否則就是虛名。曾國藩看到這點,內心總謹記著祖上的教誨。
官運亨通時,曾國藩自勉要時時謹記祖上積德。自咸豐元年到咸豐二年這短短二年裡,曾國藩仕途通達,按幕僚王定安所記:是年五月,兼署刑部左侍郎。八月,充順天鄉試搜檢大臣。十月,充順天武鄉試正考官。咸豐二年正月,兼署吏部左侍郎。三月,充壬子科會試搜檢大臣。四月,以宣宗升配,恩加一級。六月,詔以公為江西正考官。曾國藩向諸弟表示:「名者,造物所珍重愛惜,不輕以予人者。余德薄能鮮,而享天下之大名,雖由高曾祖父累世積德所致,而自問總覺不稱,故不敢稍涉驕奢。」這裡關鍵的地方是,曾國藩看出德是實,官是名,要求以德居官。並且發誓要從自家做起。為此,他主張以「儉於自奉」克官享名,他告誡諸弟:「家中自父親、叔父奉養宜隆外,凡諸弟及吾妻吾子吾侄吾諸女侄女輩,概願儉於自奉,不可倚勢驕人。古人謂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吾常常以此儆懼,故不能不詳告賢弟,尤望賢弟時時教戒吾子吾侄也。」曾國藩已經發現,他的家人正在利用他的權位而產生失儉失謙的不祥之兆,因此他以祖上留下的勤儉德風來教導家人、維持官運。
曾國藩相信,祖上教誨可警惕仕宦之家,他也清楚地意識到,功名之地係是非之地,居官也實難居之。美名人人願之,但需有承名之實,他說出自己的體會:「功名之地,自古難居。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業。其名震一時,自不待言。人之好名,誰不如我?我有美名,則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與雖美而遠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際,蓋難為情。兄惟謹慎謙虛,時時省惕而已。」這裡已經不是屬於「人怕出名豬怕壯」的圓滑之術,而是持官之道、持家之道。就在此信裡,曾國藩深刻地做了總結:「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弟最易流於驕,流於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以德居官、不參半點官宦氣習,曾國藩言之真切:「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一日不勤,則將有饑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矣。」勤儉乃是自立之道,也是為官名實相副的根據;有了自立之道,就有了持官和持家的本領。此段時期,曾國藩與家人諸弟常談起勤儉二字,不是沒有針對性的。特有意思的是,曾國藩講勤儉,每每與為官和仕途相聯繫,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在寫給次子紀鴻的信裡,曾國藩說得再明確不過了:「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並告誡紀鴻:「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這些內容顯示出家庭薰陶給曾國藩的影響力,在他的經歷裡始終有著「薰陶」的影子,沿襲常用,教育家人,告誡自己,獲益匪淺。
其三,這是凡人的鍛鍊之處。這一影響力的背後,其實蘊涵的正是「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的鍛鍊和經歷所在。內容上,曾國藩準確地把握住了做人做官中「吃苦」的精神實質:「勤於收拾」和「不參半點官宦氣習」,全是從「一切」上說的,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不經過千分的努力和萬分的鍛鍊,是難以從苦中走向甘來。曾國藩強調的一個「勤」字、一個「儉」字,就是鍛鍊之處,他形象地描繪為「習勞習苦」,「收拾」之道,不僅僅屬於持家之道,也屬於鍛鍊做人、鍛鍊做官的重要法寶。而「收拾」之道裡的人生哲學,值得指出的是,它有點「沙漏哲學」的味道,即成千上萬的沙粒在流過中間那條細縫時,只能一粒一粒地先後順序流出,「收拾」就是一點一點地積累流動,具體地說,如能流成金子,就好比成就做人。第一,「收拾」是做人和做官的基礎性工作,萬事開頭難,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一點一點累積,這符合量變到質變的發展。第二,「收拾」可以鍛鍊人的精神和意志,有利於培育良好的持久力、提升個人的意志力、充實持續不斷地戰勝困難的戰鬥力,即貫穿一個「恆」字,提高了主體性能力的培育通道。第三,「收拾」是集治事之「通」的開始,做人和做官需要有治事的通達,這恰恰是在一件又一件的事理中不斷實現的。「收拾」既是勤儉的品格,又是鍛鍊人的要素,也是治事通達的開始,所以在「收拾」裡凝聚了核心性的內涵,就是這樣的三者集合。裡面的核心精神歸結來說,就是能夠不斷促使曾國藩從中獲得「吃苦中來」的覺悟或靈感。看來,曾國藩十分傾慕於「收拾」之道是很有道理的,同時在他較早時期的二次改名裡,似乎又鋪開了「吃苦中來」的自身影子。
家庭薰陶的深刻影響
家庭薰陶對曾國藩的一生經歷,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從農家子弟到一介書生、從兵戎生涯到身居高位,曾國藩時時牽掛,不忘家本。我們舉兩個片段來看一下纏繞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這個「薰陶」,也在另一向度觸摸到曾國藩「吃苦中來」的影子。
其一,從農家子弟到一介書生:勤於「收拾」,「不參半點官宦氣習」。家庭的薰陶影響了曾國藩的言行,體現在他的行為中。勤於「收拾」,「不參半點官宦氣習」,是他從家庭薰陶中走出來的信念,曾國藩也不斷向兄弟姐妹和子孫們灌輸這樣的「薰陶」。
從鄉村走進翰林再入仕途的曾國藩...
作者序
一言難盡之盡
曾氏家族世代務農,他本人自幼深受這樣的道德教育,力勤耕田,苦盡甘來,一輩子不忘耕耘的辛苦,這也培育了他肯吃苦的堅韌性和意志力。曾國藩走過的一生,時時留有這樣的精神縮影。祖父星岡公悔改「游惰」,發誓今後要講求「讀書」和「農事」,力求重新做人,對曾國藩造成了刻骨銘心的影響。他終生難忘的就是祖父為曾氏家族設立的「八本堂」——「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曾國藩稱為「一切以星岡公為法」,其勤奮的德性,勤中見恆、恆中見志,曾國藩看得非常透徹。
曾國藩的人生路上有兩次改名:從「滌生」到「國藩」,這兩次改名均與立志和圖新有關。他經歷的「滾爬」和「磨礪」,都沒有脫離立志有恆與自強求新的意志精神,他說的「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和「徐圖自強」,都經典地凸顯了「滌生」到「國藩」的精神寫照。曾國藩感慨孔子的「十五有志」,有了志向,然後一以貫之的「身體力行」,堅持到底——這就是他信奉的「力行」哲學。「所知而力行」,勞力勞心、在「平實」上用功,確實地體現「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的力行鍛鍊。他對此體悟特別深刻,說出了「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的「到」字經,具體又實際地「力行」了他的「立志」和「圖新」,實現了他二次改名的人生藍圖。
曾國藩有個畢生的精髓叫做「自概之道」,這是一個如何能夠「持盈保泰」的問題。他一生追求的就是能夠「三不朽」,希冀立於不敗之地。他熟諳以史為鑒,面對步步升遷之際,如何又能「持盈保泰」?他始終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又希望保持立於不敗之地,這裡顯示出他擁有高超控制和非凡的見識,並具備了處置起伏跌宕的做人「驚險」的能力和智慧。這個「持盈保泰」的道理,曾國藩稱之為「自概之道」,這四個字陪伴著他的一生,足以成為其做人之精要。他提出了一系列相當有特色的「自概之道」,有「廉、謙、勞」三字訣,有「自立自強」,有「求缺」之法。最終曾國藩看到的實質是「人定亦可勝天」,「自立自強」是人定勝天的主體性保證,不經歷「吃苦中來」是得不到的。
曾國藩的做人、做官和做學問,求的是「熟」。習「熟」是身心鍛鍊也是生活歷練,是「習苦」的經歷。他一再引申和發揮孟子「熟」論中的「若要熟,也須從這裡過」的精義,這是意志的鍛鍊,目的就是由「成人」走向「成聖」。「成熟」貫穿在做人做事的一切之中,他十分得意地用規律性的話語評價道:「人有恆言,曰『妙來無過熟』,又曰『熟能生巧』,又曰『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從極熟之後得之者也。不特寫字為然,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規模,後求精熟。即人之所以為聖人,亦係先立規模,後求精熟。」應指出的是,曾國藩精準地搭脈到了習「熟」在「吃苦中來」的考量,皆如《孟子》的「苦勞餓乏,拂亂動忍」等語曰:「若要熟,也須從這裡過。」
關於做官的求「熟」,曾國藩體會頗深,一是因為他的仕途歷經許多坎坷和風雨,激起他有如此多的感慨,二是因為在為官的活動裡,有太多的辛酸苦辣、有太深的自家體驗,因此他很願意聯繫實際地概括和精煉做官之道,以求得至熟的做官境地。他確立的做官「素志」——「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一直鞭策和激勵著他自己,並以此作為曾氏家風而世代相傳。實現它是很困難的一樁事,難在何處?曾國藩力求找準「做官第一義」,把握「居官身世出處之道」,抓吏治,要「在無定理中找準定理」,這一切都有個求「熟」在其中,這是需要鍛鍊而就的。它也是從「吃苦中來」,曾國藩經常從作字習熟裡感悟治道之艱辛、做官之辛苦,也就不奇怪了。
令曾國藩最引以為豪又頗為自鳴得意的,是他的家風教育。他一直以其祖上留下的家風而自勉,又在與家人不斷的書信往來裡,努力去發揚這些家風並建立有用的新家風,去教導家人、教育子女。後人一直以曾國藩的家訓來評價他的歷史性地位,歷覽史鑑、引以為戒,所以曾國藩自勉:「絕不做個敗家子」,他嚴格要求家人子女。振興家風絕不是個小問題,應處處留意、不可懈怠。為「不墜家聲」,曾國藩不斷提醒和闡明「家規」的嚴格性和有用性,他教育兒女要學點「貧家兒女」的自然生長之道,切不可沾染官家風味,要多作農家活,戒富家子弟驕、奢、侈、逸等不良作風。如何「持盈保泰」?一種「憂家貧,更憂家盛」的憂患意識,總在曾國藩的內心裡時時油然而生,這樣的自勉在他的心裡,無時不充滿著「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的「樣板」。
曾國藩做人也好、做官也罷,都離不開他的學問之道,學問拉近並貫通了做人與做官的道理。在曾國藩一生的事業裡,做學問占了他的大半輩子生活,他一輩子究竟讀了多少書已難以計數,雖然在學術上他的成就並不突出,但他總結出來的一套學問之道,不僅屬於他本人的學研之經,而且也為他人提供了學問之則。更有意蘊的是,他從讀書學問裡,尋跡到做人做官的「軌跡」。曾國藩非常善於讀書,有著十分新穎的讀書之道,可以稱之為他的學問之「門」:善於自立課程,探求學問根柢,要有好師友扶持,先立規模後求精熟等,曾國藩十分樂意探索和總結這樣的學問門道。值得指明的一點是,他讀書不是就讀書而讀書,這叫「死讀書」,他是「活讀書」、「讀活書」:讀《周易》,能入文境之美,又有人生之悟,更能活學活用,所謂「善用易」,曾國藩也有這樣的品味,這一切都源自於「貴從吃苦中來」的體驗:「讀書、做官原本就是苦差事」,需要學問歷練,方能見得學問到自家。
「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的歷練,曾國藩認為,難就難在它要表現在如何治事上。做人、做官和做學問,歸結到底的就是如何做事。曾國藩治事,力主客觀和辯證,這就是困難之處。綜觀他的一生,尤其是咸豐八年出山以來,治事方面的成熟,使他更加體會出「貴從吃苦中來」的特殊滋味。一上任官職,領兵打仗、處理行政,小事大事都講究方法,「凡辦事不必定講考據」,凡做大事者,必須要「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治事的鍛鍊先要處理好「人、器之辨」,即「在人不在器」,可以歸為一種做人治事的特殊胸襟:剛柔吞吐,拂逆以磨礪,大處著眼、小處下手。治事也要講個「通」,抓軍事、抓吏事、抓人事、抓財事,處理複雜事務,他需要融通百家之長,培養治事之「通」的本領。他選擇看齊的是:「思古聖王製作之事,無論大小精粗,大抵皆本於平爭、因勢、善習、從俗、便民、救敝。非此六者,則不輕於製作也。吾曩者志事以老莊為體,禹墨為用」,治理國家之事,融合老子、莊子、大
禹、墨子諸學說。曾國藩真不愧是個經世致用的高手,他融入了「吃苦中來」,使得他的做人做官和做學問,在這層「治事」的「融通」裡,增添了「吃苦」中走來的「剛毅」和「含蓄」。
曾國藩留給後人太多的「記憶」和太多的「爭議」,但是,「凡人貴從吃苦中來」,可以看成是曾國藩這本「大書」裡面的最大精要。功成名就的他,一生走過的歷程有起有落、跌宕起伏、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成功了又失敗,失敗了又成功,他始終咬緊牙根不放鬆,就是他吃得起苦。誠如曾國藩點石成金:「(人)有最壞之處,在於不知艱苦。」這裡,有他一貫信奉的意志和精神。
要追溯他是如何走過來的?又是如何成就他自己的?也就是說,「凡人貴從吃苦中來」是如何地在他身上展顯和實現?我們就得從他的「從小」說起。
曾國藩豐富又坎坷的一生,都離不開他從小受到的家庭薰陶,生活在偏僻小山村的農家子弟,祖上的家風影響了他,無論曾國藩後來做了再大的官,家庭薰陶始終留在他的記憶裡,而且對他來說,這是一種美好的記憶。農村的習性、農家的習慣,還不時成為了他的日常生活方式。所以,當我們要解開、解讀曾國藩一生之精要之智慧,就得從他的家庭薰陶開始。
一言難盡之盡
曾氏家族世代務農,他本人自幼深受這樣的道德教育,力勤耕田,苦盡甘來,一輩子不忘耕耘的辛苦,這也培育了他肯吃苦的堅韌性和意志力。曾國藩走過的一生,時時留有這樣的精神縮影。祖父星岡公悔改「游惰」,發誓今後要講求「讀書」和「農事」,力求重新做人,對曾國藩造成了刻骨銘心的影響。他終生難忘的就是祖父為曾氏家族設立的「八本堂」——「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曾國藩稱為「一切以星岡公為法」,其勤奮的德性,勤中見恆、恆中見志,曾國藩看得非常透徹。
曾國藩的人生路上有兩次改名:從「滌生」到...
目錄
自序 一言難盡之盡
一、家庭薰陶
1.星岡公悔過自新的家教
2.做個孝順兒子
3.家庭薰陶的深刻影響
二、從「滌生」到「國藩」
1.第一次改名「滌生」
2.第二次改名「國藩」
3.二次改名的實質
三、「吃苦中來」的人生大綱:「力行」的鍛鍊
1.「知一句便行一句」
2.「平實」上用功
3.生動描述了「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的歷練
四、「人定亦可勝天」
1.何謂「自概之道」
2.人的有效性作為:「自概」道術
3.「人定亦可勝天」:「自概之道」的真底蘊
五、做人的祕訣:求「熟」
1.「妙來無過熟」
2.「若要熟,也須從這裡過」
3.「技也進乎道矣」
六、做官「素志」的考驗
1.做官「素志」:「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
2.做官「但求第一義」
3.感悟治道之艱辛
七、「絕不做個敗家子」
1.振興家風,處處留意
2.憂家貧,更憂家盛
3.養生乃為家教事
4.無神論信念,深化了「吃苦中來」的難度
八、苦煉了學問門道
1.博覽群書
2.探求學問之根柢
3.苦煉了學問門道
4.讀《易》風格,見「學問」之精髓:經世致用
九、記錄人生的「絕唱」
1.做人風格的實際寫照
2.平生有三恥:作一了斷
十、「在人不在器」
1.治事巧得辯證法
2.治事要端正人的作為
3.治事之「通」
跋 「引用一班能耐勞苦之正人」
曾國藩大事簡譜
主要參考文獻
自序 一言難盡之盡
一、家庭薰陶
1.星岡公悔過自新的家教
2.做個孝順兒子
3.家庭薰陶的深刻影響
二、從「滌生」到「國藩」
1.第一次改名「滌生」
2.第二次改名「國藩」
3.二次改名的實質
三、「吃苦中來」的人生大綱:「力行」的鍛鍊
1.「知一句便行一句」
2.「平實」上用功
3.生動描述了「凡人貴從吃苦中來」的歷練
四、「人定亦可勝天」
1.何謂「自概之道」
2.人的有效性作為:「自概」道術
3.「人定亦可勝天」:「自概之道」的真底蘊
五、做人的祕訣:求「熟」
1.「妙來無過熟」
2.「若要熟,也須從這裡...
商品資料
出版社:龍視界出版日期:2015-11-05ISBN/ISSN:978986562023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2頁開數:14.8*21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