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關於曹操,魯迅曾坦率地說:「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毛澤東也曾明確地講:「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裏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這個案要翻!」
千百年來,無論民間還是官方對曹操多有貶損,就連唐代開國之君李世民,對曹操可謂是英雄惜英雄,曾極為讚許地評價說:「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匡正之功,異於往代,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但最後李世民給曹操下的結論仍是:「觀沉溺而不拯,視顛覆而不持,秉鈞國之情,有無君之跡。」可見,盛世時,人們謹防他;亂世時,人們抨擊他。其實說到底,這些對曹操的貶損正說明他處非常之世,創非常之業,建非常之功,做出了別人想做但不敢做,或者連想都不敢想的大事。
正如晉代史臣陳壽所著《三國志》所述:「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這裏是以戰國時代的申不害、商鞅、白起,以及漢初的韓信來比喻曹操。可見,無論人們喜不喜歡曹操這個人,但有一點必須承認,他是一位具有非凡政治、軍事才能的雄傑。那麼,曹操到底憑藉什麼在群雄角逐中脫穎而出終成霸業呢?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的三國,是一個大動盪的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的魏、蜀、吳三家,為爭奪全國的統治權,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生死大搏鬥。「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國的創立者,都知道人才對他們的功業極端重要。他們在爭奪人才中爭天下,在爭奪天下中爭人才。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三國的縱橫捭闔、軍事較量,是一場爭奪人才的大戰。「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夫爭天下者,必爭人才。」群雄逐鹿,眾強爭鼎,透過金戈鐵馬的紛爭,刀光劍影的拼殺,最後看到是一場人才和人心的競爭和角逐。曾幾何時,一些強大的割據勢力如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劉璋等都如曇花一現,灰飛煙滅。塵埃落定,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尤以曹操為最強。實踐證明,誰吸引並凝聚人才,誰就能在錯綜複雜的鬥爭中獲得優勢,贏得主動。
曹操的詩歌《短歌行》可以說是他聚攏人才的公開宣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這寓意深沉的詩句,是他渴望人才的自然流露。人才來了,他歡快地唱:「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人才未到,他憂傷地唱:「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發現人才的所在,他禁不住:「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面對天下人才,他鄭重承諾:「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章節試閱
不拘一格,收攬人心的大謀略
常言說:「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曹操起於微末,一無顯赫的家世,二無廣大的地盤,最終憑著「天下之智力」成就了一番偉業。但是如此之多具備文韜武略的人傑為什麼甘心為曹操效命呢?其實,曹操最大的資本就是他自己,就是他的雄才大略、他的英雄本色和他的領袖風範,這些綜合起來就凝聚成巨大的「號召力」,這是他領導哲學的根本。
一、氣度恢宏,爭四海歸心
--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追隨一個能成氣候的「明主」,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輔保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成就大業的人不是能夠盡攬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人,又幾乎沒有一個能夠「任天下之智力」的豪傑不是胸懷博大、氣度恢宏的人。成就一代霸業的曹操可以說就是一個這樣的豪傑。因此,要論魏武曹操的統御之術,必須首先看他的用人氣度。對此,作為他的對手之一的孫權,佩服得五體投地,孫權曾這樣評論曹操:「至於御將,古之少有,比之於操,萬不及也。」
1.「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曹操的名字,對中國人民來說,那是太熟悉了。一提起他,不少人就想起戲劇舞臺上的那個白臉奸相。其實,歷史上的曹操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出身於宦官家庭,在東漢末年的朝政日甚一日腐敗中度過了前二十年,在軍閥蜂起,天下大亂之際登上了政治舞臺。他的詩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抒發了他對戰亂給人民帶來災難的悲哀和由此產生的平定天下願望;他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了他為實現政治理想要延攬天下人傑的思想。「山不嫌棄塵土亂石才稱其為高,海不嫌棄涓涓細流才稱其為深,我只有像周公那樣『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才能把天下人統一在我的麾下。」曹操正是從一兵一卒抓起,從一官一吏用起,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將長江以北的混亂局面扭轉過來,實現了中國大半個版圖的統一。
曹操政治抱負宏大,在用人上氣度很是不凡。這在他與袁紹起兵的對話中,就已充分表現出來了。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曹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曹操最想爭用的是劉備和孫權。劉備是三國時蜀國的創立者,他在羽翼未豐時,曾一度與曹操合作。那時的劉備,雖然勢孤力單,但在曹操看來,這是個可與自己打天下,也可與自己爭天下的屈指可數的英雄人物。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因此,他對劉備十分敬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總想把他納入自己的營壘。劉備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應付著曹操,實際上另有己圖。他與曹操翻臉後,一次被曹兵打得大敗,妻子和大將關羽都被生俘。在這前後,曹操的謀士程昱、郭嘉等都幾次提醒其乘機殺掉劉備,可曹操的回答只是一句話:「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明知劉備是勁敵,也有機會殺他,但只要有一絲爭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這是何等的氣量!惟恐殺一而丟掉一片,這又是多麼的高明!
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統治者,他比曹操晚生二十七年,當是曹操的後輩。曹操從西元一九○年起兵,到二○八年揮師南下,整整十九年,幾乎是大戰必勝。
沒料到在大功眼看告成時,因遇到孫權等人的頑強抵抗而慘敗於赤壁。這一敗,使曹操要達到的政治目標成了泡影,也使他看到了虎虎有生的新的一代領袖人物。「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在後期,不止一次地發出過這樣的感歎,並採取過多種措施,想把孫權拉過來。他讓阮瑀為他起草的《與孫權書》,完全是站在平等立場上講話,從「百姓保安全之福」,孫權也可為天下一統做出更大貢獻的高度,勸導孫權與他合作。在曹操的殷殷招納和劉備的夾擊之下,孫權終於做出了稱臣的表示,如果不是曹操在這種情況下突然死去,他把孫權爭取過來是大有可能的。那樣,三國的歷史,就會因一老一少兩位政治家的握手、大江南北的統一而改寫。
三國之主都能用人,但只有曹操想著把另外兩主用起來。對於孫權來說,保江東是大局,不可能產生如何用曹操的念頭。劉備是曹操的同輩,在曹操設法團結他時,他想的只是如何鑽曹操的空子,搗曹操的鬼,也沒有敢用曹操的奢望。一般來說,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人的氣度與取得的業績是成正比的。天下三分,曹操得二,劉備和孫權各偏安一隅,絕非偶然。
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最值稱道的,還是曹操正確對待反對自己的人,善於將對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為對己有利的力量。曹操起兵時,只有本家族的幾個兄弟和侄子做骨幹,七拼八湊,不足四千兵馬。他想任劉備未獲成功,但在任其他優秀人才上卻收到了奇效,這樣就使他在短短的幾年內,造就了「謀士如雲,戰將如林」的龐大隊伍。
2.心胸狹窄,統御者的致命傷
費盡心機聚集起的人才,一定要利用好。如果僅僅把這些人當成擺設,最終不但會失去人才和人心,而且也不可能再聚集新的人才,對後續的事業極其不利。
荀彧和郭嘉是三國時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紹的幕僚。「彧度紹終不能成大業」,率先棄袁投曹,曹操得荀彧,高興地稱他是「吾子房也」。郭嘉看透了袁紹「未知用人之機」,也跑到曹操營壘,曹操喜而讚之「真吾主也」。官渡大戰時,沮授、田豐、許攸都是袁紹的重要謀士,張郃、高覽都是袁紹的大將,除田豐被袁紹忌殺外,都臨陣投降了曹操。
袁紹是東漢末年很有影響的人物。他在同各地方勢力的爭鬥中嶄露頭角,據有冀、青、幽、並四州,成為當時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但自從官渡之戰被曹操打敗後,袁紹的勢力就很快衰敗下來。這裏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胸狹窄,有才而不能用」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這方面也正是曹操比袁紹高明的地方。
對於統御者來說,「心胸狹窄,有才而不能用」就會使「英雄無用武之地」,人才不得已就會棄暗投明,紛紛離開統御者而去。許攸、郭嘉等投靠曹操集團的原因,就是由於袁紹方面心胸狹窄,導致缺乏人才發揮聰明才智的環境。何以見得,請看事實:
--任人惟親,忌才拒能。袁紹的幾個兒子、外甥都是無德無才之輩,他卻任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並州刺史。如袁譚在青州,信用群小,肆志奢淫,州內盜賊橫行,萬戶之邑,著籍者不滿數百,收納賦稅,三分不能得到一分,把個青州弄得一團糟。「溫酒斬華雄」的關羽,武略超群,赤膽忠義,只因當時是一個門第低下的無名之卒,被其鄙視,不予重用,使這位英雄不得已而憤然離去。
--聽信讒言,無端猜疑。曹操往劫烏巢糧草時,袁紹拒不聽張郃、高覽的正確建議,卻偏信郭圖、審配、逢紀等人讒言,欲加害於張、高二將,結果是烏巢糧草被燒,張郃、高覽被迫棄袁投曹。上述類似事例,不勝枚舉。袁紹的行徑,搞得人人自危、軍心渙散,使己陷入危難險境。
--順昌逆亡,濫施暴虐。官渡之戰前夕,謀士許攸知曹操糧盡,向袁紹建議「兩路擊之」之策,袁紹非但不聽,還偏信審配讒言,將其驅逐。當袁紹盲目出兵伐曹、決定進攻許昌的關鍵時刻,謀士沮授勸他說:「最近已征討公孫瓚,連年興師動眾,百姓困苦窮乏,倉庫沒有積儲,不可輕舉妄動。」謀士田豐也反對出兵,但袁紹執意不聽忠言,結果被曹操打得大敗。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按說孰是孰非問題已很明確,袁紹反而卻將提過正確建議的沮授、田豐囚禁下獄,後又惱羞成怒,將田豐殺害。
而曹操則不同,他非常重視營造人才發揮聰明才智的寬鬆環境。他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創造一個良好的用人環境的--
其一,任人惟賢。曹操知道用人是一個十分重要而敏感的問題。如何選人用人,關係到事業的成敗、人心的向背。要做到這一點,曹操首先堅持選賢論能、惟才是舉的用人路線。再就是要全面考察了解,把素質好、威信高的人選拔為各級將領。同時,還要針對屬下的特點與專長,安排適宜位置,,用其所長,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其二,信任部屬。作為統御者,要尊重、理解、信任部屬,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能像袁紹那樣偏聽偏信,無端猜疑,否則將渙散鬥志,挫傷部屬的積極性,造成上下築起隔牆,彼此離心離德,部屬的聰明才智就很難得以發揮。君臣之間、統帥與部屬之間,信任是相互的。將心比心,真誠相待,部屬就會充滿信心,幹勁倍增,忠心報主。歷史上殺身取義、精忠報國的事例為數可觀。
其三,從諫如流。只愛聽歌功頌德、報喜藏憂的順耳話,對「忠言逆耳」的話不願聽,甚至談「虎」色變。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勢必堵塞言路,最終損失最大的還是統御者自身,危及的也是其事業。因此,曹操比袁紹一個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在做出決策時非常注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特別是不同意見乃至反對意見,善納群言。從治人攏心的角度講,這樣會使部屬感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更加激發起他們為主報效之心。
上述對於曹公用人氣度之論可以看作是魏武統御術的總綱。
不拘一格,收攬人心的大謀略
常言說:「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曹操起於微末,一無顯赫的家世,二無廣大的地盤,最終憑著「天下之智力」成就了一番偉業。但是如此之多具備文韜武略的人傑為什麼甘心為曹操效命呢?其實,曹操最大的資本就是他自己,就是他的雄才大略、他的英雄本色和他的領袖風範,這些綜合起來就凝聚成巨大的「號召力」,這是他領導哲學的根本。
一、氣度恢宏,爭四海歸心
--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追隨一個能成氣候的「明主」,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輔保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成就大業的人不是...
目錄
第一章 不拘一格,收攬人心的大謀略
一、氣度恢宏,爭四海歸心
1.「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2.心胸狹窄,統御者的致命傷
二、卓而不群,贏天下人心
1.成大事者起兵以義,敢戰者成功
2.獨樹一幟,打自己的牌
3.不被困境嚇倒,認準了就要走到底
4.得人心者得天下
5.不怕非議,敢以真實一面示人
三、多謀善斷,聚大業核心
1.有勇無謀難成大器
2.統御者的「謀」是發揮屬下聰明才智的基礎
3.謀而不決,等於無謀;決而不斷,失策之見
4.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四、確立名望,使眾人傾心
1.親名士,近名流,抬高身價
2.大義滅親,打動人心
3.運用「形象工程」確立自己威信
4.以退為進,用「隱居」顯清高
5.眾望所歸才能得吉人相助
6.附會天意,神化自己
7.名之大者,匡扶正義
五、嚴以律己,待屬下公心
1.手不釋卷,勤學表率
2.自效周公,鞠躬篤行
3.欲治其國,先齊其家
4.妄行去眾,失德失心
5.己能守信,人始信之
現代運用技巧:以身作則,樹自己威信
◎技巧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技巧二:君子近賢能,而遠小人
第二章 英雄不怕出身,不同凡響的統御能力
一、惟我是用,去除用人潔癖
1.誠心與愛力可以創造世界
2.「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
3.用人當看主流和大節
二、不拘一格,英雄莫問出身
1.不念舊惡,不計私仇
2.放縱自恃清高的名士之妙用
3.不講出身,不論門第
4.殺降不祥,厚待歸順者
三、公心待士,舉賢不避親仇
1.要「五湖四海」,不畫地為牢
2.去除私心,方可任賢舉能
3.因公忘仇,化敵為友
4.駿骨吸才,「身曹心漢」又何妨
5.「密訪群司」,注意公論
四、海納百川,能容難容士
1.對「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士另眼相看
2.不善上官者必為正直士
3.留有餘地,不趕盡殺絕
現代運用技巧:待人以寬,無不服之人
◎技巧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技巧二:任則必容,有容乃大
第三章 將「天命」掛在嘴上,用盡天下能人
一、挾天子,令不臣,不冒天下之大不韙
1.要想打鬼,藉助鍾馗
2.「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
3.不做皇帝,勝似皇帝
二、重計策,用人謀,發揮群體智力優勢
1.成功「非惟天時,抑亦人謀」
2.「集思廣益真宰相,開誠佈公肝膽傾」
3.「定國之術」不在多
4.知錯就改,善於納諫
第一章 不拘一格,收攬人心的大謀略
一、氣度恢宏,爭四海歸心
1.「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2.心胸狹窄,統御者的致命傷
二、卓而不群,贏天下人心
1.成大事者起兵以義,敢戰者成功
2.獨樹一幟,打自己的牌
3.不被困境嚇倒,認準了就要走到底
4.得人心者得天下
5.不怕非議,敢以真實一面示人
三、多謀善斷,聚大業核心
1.有勇無謀難成大器
2.統御者的「謀」是發揮屬下聰明才智的基礎
3.謀而不決,等於無謀;決而不斷,失策之見
4.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四、確立名望,使眾人傾心
1....
商品資料
出版社:布拉格文創社出版日期:2015-11-10ISBN/ISSN:978986920806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