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克果被譽為存在主義之父,開創19世紀思潮,引領20世紀論辨
齊克果所有作品中,這會是最令人歡悅的一本
詩般的語言,生活的場景,對基督聖經的全新詮釋
《愛在流行》是齊克果晚期的神學作品,也是齊克果神學思想的巔峰,他以敏銳細膩的分析,探討愛的種種形式和起源。他告訴我們愛和愛慾的不同,真正的愛不是情緒的狀態,而是需要努力以赴的行動,不是偏私的愛,而是對鄰人的愛(也就是對每個人的愛),不是兩造的愛,而是以上帝為中介的愛,不是慾望的愛,而是犧牲奉獻的愛。
《愛在流行》也是一本基督教的倫理學作品,愛不只是個理想,也是個責任,源自於基督的救恩和每個人對鄰人的愛。愛也是謙卑地面對恩寵和寬恕,因為愛是永恆的。讀者可以在書中處處揀拾到蘇格拉底式的諷刺和作為基督徒的真誠,論證的犀利和詩意的想像交織其中,在閱讀中不禁為之高昂低迴,時而因為他直率的洞察人心黑暗而驚訝錯愕,時而又為他的幽默發出會心的微笑。
我們可以把《愛在流行》當作基督聖經的全新詮釋。齊克果以詩般的語言,白話近人的生活瑣事,以「愛」一字貫穿全文,論述與剖析愛的源起、各種形式與做工(行動):愛是潛藏在生命中的果實、是相信、是盼望、是讚美、是良知、是憐惜、是責任與甜蜜的負荷。同時,我們也可以藉由此書,來反省現代社會中,自我的心靈與生命的道理。
作者簡介:
齊克果 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
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是個憂鬱且多產的作家,曾被稱為「丹麥瘋子」,在他短短四十二年的生命裡,寫下無數的作品。
齊克果在哥本哈根大學攻讀神學學位,亦涉獵歷史、文學、哲學與心理學,因此他的作品涵蓋神學、文學批評、心理學和宗教學。他對當時的社會和基督教的改革提出許多針砭之言,對於哲學更有重大的突破性見解,尤其是對於黑格爾和浪漫主義的批評,為現代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也為聖經的角色賦予現代的意義,對二十世紀的神學和宗教哲學影響甚鉅。
齊克果也是個文思敏捷的詩人,他的日記成為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反諷的概念》、《恐懼與戰慄》、《非此即彼:生活片簡》、《生命道路的各個階段》、《對哲學片簡的非科學性的結論附語》、《愛在流行》、《死病》等等。(詳細介紹請見內文作者年表)
譯者簡介: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等作品。
章節試閱
第六章 愛能造就
唯有愛心能夠造就人。
――《哥林多前書》8:1
所有人類的語言,包括聖經的語言,在屬靈的問題上,本質上都是隱喻的語言。這是萬物的法則,因為即使人類在出生時就是屬靈的,但是只有在身心實現之後,他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靈性。然而當靈性甦醒後,不能因此就拋棄身心的部分,或是和它們對立。相反地,靈性轉化了身心,並且以它們為基礎,因此是隱喻的。在某個意義下,靈性的人和身心的人指的是同一個人;然而這其中卻有無限的差異,因為後者並沒有揭露任何隱喻的祕密。這其中有著微妙的差異;其中的一方是過渡的環節,要過渡到另一方;但是它們都使用相同的語言。靈性覺醒的人,並不因此放棄可見的世界。儘管他自覺是靈,卻仍然身處在感官世界裡,同樣地,他也必須使用語言,雖然他的語言是隱喻的。他並沒有創造任何新的語言,而是使用既有的語彙。靈性既然是不可見的,那麼它的語言也是個奧祕,這奧祕同樣隱含在小孩或素樸的人們的話語裡,不過是以隱喻的方式,由此靈性否定了身心,但不是以身心的方式去否定它們。這差異非常微細。因此,當有人炫耀感官可知的差異時,我們可以確信那是虛偽的靈性的記號;真正靈性的方式是隱喻的靜默,是低吟的奧祕。
「造就」是聖經上最常用的隱喻性詞語。而聖經不厭其煩地重複這個語詞,不另外創造新的語彙,而忠於靈性的真正本質,以既有的語詞闡述新的思維,這便已經是「造就」。當我們看到聖經如何以平凡的字眼去描述最高的真理,且深入人的內心,這便是造就了我們;這就像是以五個餅和兩條魚讓眾人飽足且有餘的神蹟一樣。當你謙卑地傾聽聖經的話語,而不汲汲於新的詮釋或發現,當你在內心裡感恩地接受教父們流傳下來的寶訓,和那既古老又熟悉的話語重新交會,這便已經是「造就」。小孩子常常玩「猜猜我是誰」的遊戲;同樣地,我們也以誠摯的心,和那既古老又熟悉的事物玩起猜謎的遊戲。
「造就」是個隱喻的表述;然而,當我們認識靈性的祕密以後,我們現在要看看這個語詞在日常語言裡意指著什麼。「造就」有「建造」和「提昇」的意思。「造就」預設著「建造」,但不是所有的「建造」都能夠「造就」。舉例來說,當我們在房屋旁邊蓋個廂房,我們不會說是「造就」,而會說是「擴建」。因此,「提昇」似乎有向上的意味。但是也不盡然如此。例如說,如果你在六十呎的高樓上加蓋了十二呎高,我們也不會說是把結構「造就」了十二呎高的房子,而只會說是「擴建」。因此我們知道它的意義並不取決於高度。然而,如果你在平地上造了一間房子,無論有多低矮,我們還是會說你「造就」(搭起、蓋起)一間房子。因此,「造就」是在根基上樹立了某些事物。「提昇」確實有向上的意味,但是它的高度必須轉為深度,我們才會說是「造就」。因此,當你從平地上蓋了一間房子,卻沒有足夠深度的根基,我們會說他「搭起」那房子,不過卻是「濫建」。因此,「造就」特別強調從根基做起。「造就」當然不是指向下挖掘,我們不會說「蓋起」一口井。無論你的房子蓋得多矮,都必須從根基搭起。我們可以說你開始蓋房子,但還沒有完成。但是我們不會把「擴建」說成是「造就」。很奇怪吧!「造就」中的「提昇」意指著高度,但是它又是指深度,因為「造就」是從根基開始的。這就是為什麼聖經說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馬太福音》7:26),而那聆聽福音且信守奉行的人,那真正「造就」自己的人,聖經則說他是「像一個人蓋房子,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路加福音》6:48)當洪水沖那房子時,我們為它的屹立不搖歡欣雀躍。蓋房子時最重要的就是地基。在開始建塔之前,你固然需要計算「能蓋多高」,但是當你著手建造時,你必須掘得夠深,因為如果沒有地基,那座塔再怎麼高都沒有用。沒有根基的造就是不可能的,那只會是空中樓閣。空中樓閣根本無所謂「造就」,我們的日常語言可以證明這點。
愛會造就人。
但是在屬靈的意義下,「造就」是專屬於愛的謂詞嗎?一般來說,任何主詞都應該可以支配同樣的謂詞,儘管有些程度的差別。如果「造就」這個詞也是如此,那麼我們就不能說「唯有愛心能夠造就人」。我們不要誤認為這是愛的傲慢,彷彿愛要壟斷一切,拒絕和他人分享;相反地,「與人分享」正是愛的真諦,因為它「不求自己的益處」。《哥林多前書》13:5)然而,「造就」確實是愛的特有性質。而另一方面,愛的「造就」性質卻又能夠散播四處,臨現在一切之中,就像愛本身一樣。因此,儘管愛有這樣獨特的屬性,卻不因此而使自己分裂,它也是不驕矜自持的為己之有,而是自我奉獻;愛的特色在於,只有它才能完全地奉獻自己。
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說是「造就人」,如果它可以「造就」,那麼其中就會有愛。當聖經說「凡事都當造就人」(《哥林多前書》14:26)時,意思正是「凡事都當有愛」。你們的舉止可能南轅北轍,但是當這些差異都包含有愛時,那麼你們的對立就變成造就。沒有任何語言本身可以造就人的,但是如果其中有愛,任何語詞都可以造就人。「造就」不同於聰明才智、文學修養或美貌,它不是天才的優越,正好相反,每個人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如果包含著愛,就都應該能夠造就別人。
我們也自覺到這點,因為我們所謂的「造就」是非常廣義的,但是我們或許沒有注意到,只當心中有愛時,我們才會使用這個語詞。這是語言的正確用法:除非愛在其中,否則不輕易使用這個語詞;而另一方面,這個限定又使得「造就」無遠弗屆,因為只要有愛,任何事物都可以是造就。當我們看到隱士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時,我們尊敬且稱讚他,看到他的時候,我們覺得快樂且堅定信心,但是我們不認為這就是造就。然而,當我們看到洗盡鉛華的家庭主婦如何節衣縮食,好讓兒女都能得到飽足,我們說這是造就。我們在她的儉樸之外,又看到她慈愛的關懷,這才是我們所歌頌的。另一方面,我們看到過著奢華生活的人們挨餓減肥,卻不願意施捨他人分毫,這種令人作嘔的現象,更和造就扯不上關係。這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景象,只會令我們不齒;我們不會說他們的挨餓是活該,但是我們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任何愛的表現,因此也不會認為那會是什麼造就。
我們看到一家人擠在狹窄的公寓裡,卻溶溶洩洩,不覺得擁塞,我們會說這是造就的景象,因為我們在他們每個人心中看到愛;只要有個人心中沒有愛,再怎麼大的空間都不夠。我們看到,只要心裡有空間,到處都是海闊天空。另一方面,皇宮裡的焦躁的靈魂,在亭台樓榭之間找不到棲息之所,我們也不會說那是什麼造就。
的確,這樣的景象不會有什麼造就。我們看到某個人沉睡,不會覺得是什麼造就的景象。但是當你看到小寶寶睡在媽媽懷裡,你看到母親的愛,在這安靜的片刻,她感到無比的幸福,卻不敢吵醒小孩,雖然她很想讓他知道她有多麼愛他,這就是造就的景象。如果你看不到母親的愛,如果你在她臉上看不到母性的喜悅或是對小孩的憐愛,如果你只是看到她的冷漠,慶幸可以喘息片刻,那麼這就不是造就。你或許也會以愛憐的眼神看著沉睡的小孩,但這還不是造就。只當你在其中看到愛,只當你看到上帝的愛圍繞著小寶寶,你才能說那是個造就的景象。見證偉大的藝術家完成他的作品是件光榮的事,但那也不是造就的景象。假設它真的是曠世鉅作,而藝術家出於對某人的愛而撕毀它,那景象才稱得上是造就。
有造就的地方,就會有愛,而有愛的地方,也會有造就。這即是為什麼保羅說:「我即使會講人間各種話,甚至於天使的話,要是心中沒有愛,我的話就像吵鬧的鑼和響亮的鈸一樣。」(《哥林多前書》13:1)的確,喧鬧的鑼鈸能有什麼造就呢?在這營擾的世界裡,即使再怎麼璀璨瑰麗,如果沒有了愛,也就沒有造就;而如果心中有愛,簡單的一句話、一個舉動,都可以造就人。所以說,「知識叫人自高自大。」(《哥林多前書》8:1)然而知識及其溝通也可以造就人,如果愛臨在其中。好辯者似乎很難去造就人,但是保羅不也經常這麼做嗎?當他申辯時,他是「為了造就你們」。關於「造就」的討論總是非常冗長,因為任何事都可能造就人;然而這也是對世界最悲傷的控訴,因為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造就。輕裘肥馬或許難得,但是我們可能寧願竹杖芒鞋;大師的作品或許珍貴,某些人卻可能視如糞土。但是造就卻是無法忽視的。每個片刻裡,有多少人熙來攘往,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造就人,然而我們卻很少看到!
愛可以造就人。如果任何事物都可能造就人,那麼我們的討論就不致於空手而返。造就是從根基上樹立某些事物。當我們談到房屋或其他建築物時,我們知道「根基」指的是地基。但是屬靈生命的根基又是什麼呢?那是愛。愛是萬物的源泉,在屬靈的意義下,愛是屬靈生命最深邃的根基。如果人們心中有愛,在屬靈的意義下,他就扎下了根基。那等待樹立的,卻又是愛,而只有愛才能造就。愛能造就人,而這意味著它造就愛。如此我們便可以勾勒這個任務的輪廓,我們的討論不會往而不返,不,我們將專注於雜多中的本質事物。這本書探究的是愛,因為造就是愛的特質。我們所要造就的是愛,而只有愛才能去造就。高瞻遠矚的領袖、學識豐富的專家、或是藝術大師,我們會說他們可以造就人們,他們不會使人迷惑無助,或是摧毀他們。但是這些造就,無論是在知識、洞見、鑑賞力或人格上,都不是最深層意義的造就。這是因為在屬靈的意義下,只有愛才是根基,而造就意味著從根基開始去成就人們。
因此,當我們討論到愛如何在造就中流行不息,這或者是意味著心中有愛的人在他人心中種植了愛,或者是說心中有愛的人預設,他人心中也有愛,基於這假設,他在他們身上造就了愛,當然,是從根基開始,這是說,他預設愛就臨現在根基上。但是人可以在其他人心裡種植愛嗎?不,那是超越人的關係,是人與人之間不可思議的關係;在這意義下,人類的愛無法去造就它。只有上帝、造物主,才能在每個人心中種植愛,因為祂自己就是愛。如果你傲慢地幻想自己能夠在他人心中創造愛,那麼你就是最不懂得如何去愛、如何去造就的人;所有這樣的企圖都無法造就愛。因此,第一個造就的關係是不可說、不可思議的,我們只能去思考第二個關係。這就是我們所要解釋的:心中有愛的人,預設他人心中也有愛,基於這預設,在他心中造就了愛,當然,是從根基開始,這是說,他預設愛就臨現在根基上。
因此,我們不想討論那心中有愛的人、想要造就他人的人,如何改變他人,或是控制他人,在他人心裡創造愛,而是要討論那心中有愛的人,為了要造就他人,如何規範自我。當你體認到,那心中有愛的人是透過自我規範去造就他人,這對你而言就已經是很有啟發的造就。只有那不懂得愛的人,才會幻想透過控制去造就他人;心中有愛的人,總是預設他人心也有愛,藉此去造就他們。建築師很少會認為他所使用的沙石磚瓦有何特別之處,老師總是認為學生是無知的,紀律嚴明的軍官總是認為其他人冥頑不靈――但是心中有愛、希望造就他人的人,只有一個行動,就是預設他人心中也有愛。而他接下來能做的,就只有自我克制。藉此,他與人為善,讓愛周遍萬物,因而造就他人。將自己的愛推及他人,就是造就。但是愛的推及預設著愛臨現在根基裡。你或許會覺得當個建築師、老師、軍官很誘人,因為你可以支配別人;但是愛不能誘惑人,因為愛是要去服事人,因此也只有愛才願意去造就人。
建築大師可以指著建築物說:「這是我的作品。」老師可以說:「這是我教出來的學生。」但是愛的造就沒有什麼可以炫耀的,因為它的作品是以那假設為基礎。這對我們而言,也是很有啟發性的造就。當某個人在他人心中造就了愛,而他站在這巍峨的建築下,羞赧地喃喃自語:「我以為它一直就在那裡。」心中有愛的人,不會有什麼豐功偉業。愛的造就不是建築師的紀念碑,也不是老師教導出來的學生;畢竟,他預設在基奠上早就存在著愛。他沉默莊嚴地工作,然而永恆的力量卻周行不息。愛總是謙卑地躲在最幽微的地方,擔負最沉重的工作――的確,愛的作工總是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唉,對販夫走卒而言,這是再愚笨不過的事:你做得這麼辛苦,最後卻一無所獲。是的,確實如此。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攻城掠地困難得多(《箴言》16:32),而愛的造就比世上最偉大的功業都要艱鉅百倍。如果克制自己都如此困難,那麼辛苦耕耘卻功成不居,就更加令人無法想像。如果「沒有假設的開端」是很困難的,那麼以愛的存在為假設去造就愛,卻又以同樣的假設為終點,就是挾泰山以超北海了,因為你所有的努力都幻化為烏有,這個預設自始至終都是忘我無私的,而造就者會隱藏自己,彷彿他什麼也不是。
於是,只有自然的奧蹟才能和愛的造就相提並論。當人們熟睡的時候,自然的力量卻晝夜不舍;沒有人注意到它是如何延續的,但是大家都為綠野的美麗和農田的豐收感到幸福喜悅。愛也是如此;它預設愛的存在,就像麥粒裡的種子一樣;當麥子成熟了,愛就會隱藏自己,就像沒有人注意到自然日夜不停的運行一樣。然而自然的造就是:你看到這一切壯麗的景象,而它以造就的方式吸引你的注意,當你驚訝地發現它時。但是,如果你以肉眼看到上帝對你說:「是我造就這一切的,」(如果有可能的話)那麼這造就會瞬即幻滅。
愛的造就預設愛的存在。心中有愛的人便是如此造就他人,而如果愛顯而易見,那麼這個預設也就沒什麼困難。唉,但是愛從未完全臨現在人們心中,因此人們有足夠的理由懷疑這個預設。如果那心中沒有愛的人發現這點,他或許會想要拔掉這眼中之刺(《馬太福音》7:4)。然而愛是造就。那愛得多的人,罪也就赦免得多(《路加福音》7:47);而他所預設的愛越是完美,他造就的愛也會那麼完美。世界中所有的關係,只有愛的預設和造就才能這樣「種瓜得瓜,種李得李」。我們不會心存疑慮,或是訴諸實證,因為只有那心中沒有愛的人,才會懷疑這預設的結果。愛對這預設的實現永遠有信心,若非如此,愛就會有枯竭的一天。
愛的造就預設愛存在於根基之中。因此,在那似乎最缺乏愛的地方,在那最需要拆除的建築,愛也可以造就,這不是為了慾望,而是為了要救贖。造就的相反是拆除。在愛的造就裡,我們看到最尖銳的對比,因為在其他的關係中,破立之間多少有些共同之處:它們都有個或破或立的對象。然而心中有愛的人對自己說,愛存在於他人心中;他並不對任何人做什麼。對於官能的人而言,破壞是很刺激的事,他們也能夠接受「造福他人」這回事;但是只有愛才會滿足於藉著征服自己所獲得的造就,而這也是唯一真正的造就。在善意的破壞和建設中,我們都忘記了,沒有人能夠為他人奠立愛的根基。
第六章 愛能造就
唯有愛心能夠造就人。
――《哥林多前書》8:1
所有人類的語言,包括聖經的語言,在屬靈的問題上,本質上都是隱喻的語言。這是萬物的法則,因為即使人類在出生時就是屬靈的,但是只有在身心實現之後,他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靈性。然而當靈性甦醒後,不能因此就拋棄身心的部分,或是和它們對立。相反地,靈性轉化了身心,並且以它們為基礎,因此是隱喻的。在某個意義下,靈性的人和身心的人指的是同一個人;然而這其中卻有無限的差異,因為後者並沒有揭露任何隱喻的祕密。這其中有著微妙的差異;其中的一方是過渡的環節,...
推薦序
推薦序
陪同齊克果的靈智,一起遨遊於愛的冥合之中 / 關永中
「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神裡面。」(《約翰一書》4:16)「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那為寫下如此湛深句子的使徒約翰(若望),終其一生,主要以「愛」作為其宣道的主題。他循循善誘,反覆叮嚀地說:「你們彼此相愛,如同主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主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4-35)在旁的人偶爾有點厭煩地說:「難道你再沒有別的主題可以講嗎?」對此,他只是微笑地回答:「還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的確,作為信仰基督的門徒而言,還有什麼訊息比「愛」更為核心!如果神的本質就是愛,那作為神子女的我豈不是應以愛作為生活的起點、途徑與終點!齊克果就是本著這樣的一份體認而書寫了他的名著《愛在流行》(#Kjerlighedens Gjerninger#)。
這份著作是齊克果繼《魚與熊掌》(#Either/Or#)之後最重要的神學作品;他集基督信徒、神學家、哲學家、作家於一身,而抒發出其對「愛」的沉思,以洗鍊的文筆、細膩的心懷、敏銳的感受,而述說了其中的愛的體認。全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共同由十五章所組成,其中的第二、三章還分別包含了三重與二重演繹,加上前言和結語,一共涵括了二十個重要分段:每一章節的論題雖有重點上的微差,卻以「愛」作為一貫的骨幹。
正如他在前言所說:「如果你們細細咀嚼,可以很容易懂的,如果想囫圇吞棗,肯定會難以理解。」言下之意是,這不是一份供作速讀或消遣之作,而是一份沉思手札,要以寧靜、候教、心如止水般的心懷來聆聽,也只有這樣才可相應了齊克果那份潔淨精微的心境。誠然,這不是作者一時即興的神來之筆,而是經歷多年沉思與導告後累積出來的成果,以致字字珠璣,處處散發著湛深的涵義。所謂「靜水流深」(still water runs deep),當讀者能以赤子之心、齋戒般的懇切、修行者般的「致虛極、守靜篤」來細嚼其中的文句,你自然會參悟到箇中的奧理,而且還能撥動起內裡的心弦、遙契著神聖的天籟、以與真理的淵源產生共鳴,陪同著齊克果的靈智,而一起遨遊於愛的冥合之中。
如果你是一位基督信徒,或對基督信仰很熟悉、很投緣,你將會發現:被作者所凸顯的聖經文句,在耳熟能詳的徵引下,仍然綻放出那屬於齊克果個人的卓見,以致其詮釋在碰觸到永恆面向的當兒,而仍然顯得歷久彌新、見解獨特。例如:在第五章中,作者稱愛是人所須背負的債;在結語中,他以「彼此相愛」(《約翰一書》4:1)和「以牙還牙」(《出埃及記》21:24)相提並論,行文在新穎中不失其符節,構思在意外中不失其中肯,表達在鮮明中不失其正理,以致教人在警醒中表示贊同外,而仍然忍不住一份會心的微笑,甚至拍案叫絕,大嘆太陽底下即使無新知,到底可有日新月異的表述。
反之,如果你不是基督信徒,或對基督信仰知之不詳,你到底可以用追尋真理的渴望來聆聽,以設身處地的投入來獲取一份同情的瞭解。你若能辦到這點,你將會發現:智慧的光輝,就在字裡行間湧現,致使讀者能借助作者的眼光來瞥見「愛是責任」、「愛能造就」、「愛掩蓋很多罪」、「愛永遠常存」等義涵。藉此印證個人在處世待人中的體會。
我須強調,「愛」這一主題,並非基督信徒絕無僅有的專利;相反地,它屬於全人類、全宇宙、以至存有整體,任何崇高的宗教、靈修與哲思都不會對她感到陌生,更不會對她無動於衷。如果我們能聆聽亞里斯多德(#Nicomachean Ethics VIII#, 3, 1156a5-20)、多瑪斯(#Suma Theologica# II-II, Q. 23, a. 1)、謝勒(#The Nature of Sympathy#)、馬賽爾(#The Mythery of Being)#、佛洛姆(#The Act of Loving#)、羅洛梅(#Love and Will#)等哲人談論愛的心聲,也應該不至於對齊克果的反省有所排斥;他的言論,除了是神學反思與靈修默想,尚且是哲理宣言、智慧表白,以致其思緒源遠流長,其行文雅俗共賞,值得我們回味再三。
附帶地值得一提的是:譯者林宏濤先生,以其哲學氣質、文學美感、宗教嚮往,翻譯起來得心應手,在譯文中臻至信、達、雅的境界,傳神地再生了齊克果的神緒,值得我們為此表示慶幸與謝意。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推薦序
陪同齊克果的靈智,一起遨遊於愛的冥合之中 / 關永中
「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神裡面。」(《約翰一書》4:16)「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那為寫下如此湛深句子的使徒約翰(若望),終其一生,主要以「愛」作為其宣道的主題。他循循善誘,反覆叮嚀地說:「你們彼此相愛,如同主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主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4-35)在旁的人偶爾有點厭煩地說:「難道你...
目錄
推薦序 陪同齊克果的靈智,一起遨遊於愛的冥合之中 關永中
前言
禱告
第一部
第一章 愛的潛藏生命,從它的果實便可以辨認出來
第二章A 你應該去愛
第二章B 你應該愛你的鄰人
第二章C 「你」應該愛你的鄰人
第三章A 愛是律法的滿全
第三章B 愛是良知的問題
第四章 愛我們所看見的人們的責任
第五章 背負彼此相愛的債是我們的責任
第二部
第六章 愛能造就
第七章 是凡事相信,卻不受欺騙
第八章 愛是凡事盼望,卻不會因而被嘲弄
第九章 愛不求自己的益處
第十章 愛能遮許多的罪
第十一章 愛是常存的
第十二章 憐憫,這是愛的作工,即使它不能給予什麼,也不能做什麼
第十三章 愛的和解精神的勝利是贏得那被征服者
第十四章 追憶逝去的人是愛的作工
第十五章 讚美愛是愛的作工
結語
推薦序 陪同齊克果的靈智,一起遨遊於愛的冥合之中 關永中
前言
禱告
第一部
第一章 愛的潛藏生命,從它的果實便可以辨認出來
第二章A 你應該去愛
第二章B 你應該愛你的鄰人
第二章C 「你」應該愛你的鄰人
第三章A 愛是律法的滿全
第三章B 愛是良知的問題
第四章 愛我們所看見的人們的責任
第五章 背負彼此相愛的債是我們的責任
第二部
第六章 愛能造就
第七章 是凡事相信,卻不受欺騙
第八章 愛是凡事盼望,卻不會因而被嘲弄
第九章 愛不求自己的益處
第十章 愛能遮許多的罪
第十一章 愛是常存的
第十二章...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5-10-03ISBN/ISSN:978986272880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92頁開數:15 * 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