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要理解小孩,從來就不容易。
拿捏愛與錯愛之間的界線,
需要智慧,更需要開放的心靈。
★2014年金鼎獎專欄寫作獎得主顏擇雅的得獎精華文章
★透過思辨方式,破解許多關於教育、教養、學習的迷思
最切身的人生功課,也最沒有真理可循。
篇篇文章都帶來思想撞擊,
不只幫助下一代養成強健人格,也是大人自己的成長之旅。
顏擇雅的教育、教養書寫,一向跳脫框架,角度新穎。她觀察敏銳,讀書廣博,從古典知識到最新研究,總是信手捻來,擅於發現別人沒發現的問題,勇於挑戰人云亦云。行文節奏明快,風格獨樹一幟。
華人社會總認為會念書小孩最有前途,顏擇雅卻憂心,這種小孩最容易做出錯誤的生涯選擇。
小孩對學習失去興趣,論者常說是因為台灣學校太競爭,顏擇雅卻逆向思考,認為問題是競爭種類太少。
小孩變沒禮貌,論者總以為是父母嬌寵。顏擇雅卻認為錯不在父母,是社會結構改變,教育卻沒跟上時代。
韓愈〈師說〉有何語病?孔子為什麼會反對四書必選?父母炫耀小孩成就為何有害?為什麼節儉不是美德?書中皆有完整論述。
作者簡介:
顏擇雅
NEWS98電台《張大春泡新聞・JOYCE時間》中的Joyce。1967年次,柏克萊加州大學畢業,主修比較文學,譯過珍・奧斯汀小說《理性與感性》,2002年創立雅言出版公司。第一次寫專欄是1999年在英文《台北時報》,之後陸續在《民生報》、《財訊》、《INK印刻文學生活誌》、《天下》雜誌有過專欄。本書是作者2009年起發表於《親子天下》雜誌的專欄集結,曾獲第三十八屆金鼎獎專欄寫作獎肯定。
章節試閱
13會念書小孩的難題
《西遊記》第二回,孫悟空在菩提祖師門下學習,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觔斗雲,明明已一身武藝,卻只想待在師門,每天「無拘無束,自在逍遙此一長生之美」。一日表演餘興節目給同學看,被師父痛罵一頓,才被逐出。妙的是,孫悟空知道自己必須強迫畢業,還哭道:「師父教我往哪裡去?」
近幾年,高等學府廣設研究所,滿街多出許多博士生。有些當然是有志向學,但也有不少只是搞不清楚自己除了讀書還能做什麼。這種人念博士,遲遲不進入社會,心態就很像孫悟空:「師父教我往哪裡去?」
華人一向崇拜高學歷,也認為多讀書不是壞事。然而,也許是台灣產業一直沒有升級,也許是學校教學脫離產業需求,不管為何,高不成低不就的「流浪博士」已成為這幾年的新興現象。近年(二○一三年三月),又有「政大博士生賣雞排」的新聞引起討論。
郭台銘說,這人待在學校念那麼多年,國家是補貼很多錢的,他念到博士卻選擇從事國中學歷就能勝任的炸雞排,造成資源浪費,應該課「教育資源浪費稅」。這稅換一種說法,就是「學無所用稅」。一般說來,學無所用的納稅能力應該不如學以致用才對,課這種稅大大違反量能課稅原則,因此絕不可行。但郭董的確說中許多人心聲:如果賣雞排,為何不早點去賣,幹麼要念到博士班?
如果這位博士生念的是人類學、哲學等冷門科系,去賣雞排還可以讓人理解。偏偏他大學念的是法律,研究所念的是保險,乍聽都是路無限寬廣的領域。就業市場再怎麼糟,法律與保險領域應該都有職缺吧。他去賣雞排,擺明就是不願從事法律或保險相關工作。要問這種人為什麼浪費教育資源,其實應該改問另一個問題:既然對法律沒興趣,幹嘛念到大學畢業?既然對保險沒興趣,幹嘛念完碩士,還念到博士班?
在大家心目中,會念書的小孩最不需要擔心。卻忽略小孩如果很會念書,往往怎麼沒興趣的學科都很會念,反而比一般人更容易浪費時間去專攻不適才不適性的學科。他們總能輕易念到畢業,然後在畢業後付出職業與志趣不合的終身代價。例如明明怕見血,也討厭腐味藥味,卻去學醫,只因為醫學系分數最高。
會念書小孩令人擔心的還有另一點,就是他在學校實在如魚得水,如果有機會待在學校,會一直想待下去。孫悟空若不是在師門裡備受肯定,也不會哭著問「師父教我往哪裡去」了。這種小孩對學校的留戀,是郭台銘那種功課平平的學生從沒感受過的。
持平說,會念書小孩遲遲不願進入社會,可能不只是膽識不足,也是太有自知之明。許多會念書的年輕人進入職場都有點失落,變得比誰都懷念學校生活。
美國作家克恩(Walter Kirn)曾在二○○九年出版一本回憶錄《迷失在精英主義》,寫他自小家境不如人,很自卑,一路走來都憑著考高分、拿獎狀肯定自我存在價值。普林斯敦大學英文系畢業,進入社會再無第一名可拿,偏偏他對賺大錢又沒興趣,從此失去人生目標,載浮載沉多年才終於找到方向。他在書中回想剛出校門那些年的痛苦,不禁質疑當年為分數念書到底算不算有學到東西,因此本書副標是「第一名學生的九流教育」(the undereducation of an overachiever)。
當我讀到,雞排博士生從小念資優班,高中念建中,說自己「以前都是念書,老實說只會念書」,不禁有點傷感。他一定是太會念書,才會把沒興趣的東西念到博士班吧。對保險沒興趣,又想做保險學教授,可見真的很喜歡學校。這就讓我想到克恩的故事了。
會念書的小孩應該受到獎勵,這點一向沒人質疑。克恩的故事卻告訴我們,這種獎勵可能會有礙自我探索。鮑許(Randy Pausch)《最後的演講》曾說,當年進不了麻省理工學院,受到莫大挫折,才有機會自問:「我所追求的東西,我到底多想要?」學業一帆風順者卻往往要年紀一大把,才會想到這個問題。
其實對大部分人來說,生涯發展都是命運的成分多於選擇。例如孫悟空,他並沒選擇要被壓在五指山下,也沒選擇要頭戴金箍,但沒這些,他是不可能保唐僧上西天,修成正果的。這位雞排博士生也是,若在二十年前,他很容易找到中小學老師的工作;若在十年前,他也不必放棄教授夢。他會在學校待那麼久,其實背後有高等教育過度擴張的時代背景。
只是,性格即命運,天賦也是命運。會念書小孩看似選擇最多,卻可能比別人更需要做出生涯選擇,偏偏會念書這種天賦又最會害人錯過選擇的黃金時間。這個殘忍事實,是所有會念書的小孩及其父母都應該警惕的。
20爸媽該不該說「我沒錢」?
最近好多媽媽都在臉書上分享知名作家汪培珽的一則貼文,大意是說,小孩要買東西,大人應該明確講出拒絕的理由,「我沒錢」這麼不用心的回答,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有錢就好」。我猜許多爸媽讀到一定想:「完了,我也常講這句話!」並下定決心以後改弦易轍,改跟孩子講有錢也不買的理由。
問題是,就算是常跟孩子講「我沒錢」的爸媽,多少也跟孩子講過有錢也不買的理由,「你考那麼糟,還好意思跟我要東要西」之類的。拒絕就拒絕,但如果夾帶批評或羞辱性言詞,不只傷感情,也會間接造成汪培珽不樂見的後果:孩子會覺得「有錢就好」,有錢就不必被大人嫌東嫌西了。
也許父母以為,那我不嫌孩子,用激勵的總可以吧:「等你進步到前十名,就買給你。」孩子達到你訂的目標,你也買了他要的東西,不是皆大歡喜嗎?問題是,這招多用幾次,孩子就會養成討價還價的習慣,說如果他考幾分、念幾本課外書、連吃幾天蔬菜水果,你就應該買什麼給他。這是為他應盡的本分標上價碼,把原本不該用金錢衡量的東西,變成可用金錢衡量。閱讀《西遊記》的收穫原本應該是無價,一討價還價,卻變成跟品牌服飾等價,變成只要我有錢,就可以不必念《西遊記》。到頭來,孩子得到的概念還是「有錢就好」。
何況「我沒錢」這三字,有時對孩子搞不好很有幫助。以汪培珽貼文舉的「三歲的要買棒棒糖」為例:三歲的小小腦袋尚不知「沒錢」是什麼意思,聽你說沒錢最可能反問:「卡片放進機器不就可以領錢了嗎?」這時,大人把握機會解釋提款機的錢是怎麼來的,不只可以成功轉移小孩注意力,讓他暫時停止渴望棒棒糖,也可讓小孩學到「大人為什麼要上班」一點經濟學皮毛。
重點是,提款機與大人出門上班都在他的生活經驗裡,所以講這些他聽得懂。但如果跟他講不買的真正原因,營養均衡、延後滿足之類的,這麼抽象的概念,三歲孩子怎聽得懂?聽不懂就會發脾氣,更渴望棒棒糖。
汪培珽貼文舉的另一例是「十三歲的要買手機」。十三歲腦袋與三歲腦袋的最大差別,就是已經不再相信大人說的每一句話。他已懂得聽其言觀其行,知道家裡有不有錢、父母一向怎麼用錢。如果家中經濟拮据,就算你講的是「別急著吃棉花糖」這種大道理,他還是會結論「我爸媽就是沒錢」,不明說是為了面子。
這就回到問題根源,讓小孩覺得「只要有錢就好」很糟嗎?如果孩子成長環境真的有經濟問題,早早體認金錢的現實,對他努力向上搞不好是一大助力。當然每個人在生命中都需要學習金錢不是一切,但對窮小孩來說,這一點長大賺錢之後再學就好了。我看不出窮小孩學「有錢也可能不好」有何意義。
第二個問題,「只要有錢就好」這概念會單純來自父母常講「我沒錢」嗎?這假設會太簡化孩子成長過程的影響多樣性。假設你家很有錢,開銷也走高級路線,你孩子想看NBA來台的現場比賽,要你買兩萬元的票給他,你拒絕的理由無論是「我沒錢」還是大道理,孩子恐怕都會很不爽,搞不好腦袋還會閃過「期待爸爸的錢早點變我的」的念頭。
但如果哪一天,他發現心儀的女同學對自己不理不睬,怎麼送禮物依然無法贏得芳心,他腦袋的信念就又變成「有錢也沒用」了。
第三個問題,如果講「沒錢」和大道理並沒差別,孩子都會不爽,那麼他想買東西,爸媽何不在經濟許可範圍內儘量滿足他?也就是說,講「沒錢」就是真沒錢,其他時候就買給他。
我卻相信只有一種父母這麼做,就是對小孩覺得虧欠的父母。這虧欠也許是因為真的沒錢,也許是因為婚姻破裂,也許是因為陪伴時間太少。這就要講到父母愛子之心的表現方式了。父母都希望對孩子慷慨,也知道慷慨的方式不只一種:金錢是慷慨,時間是慷慨,多鼓勵少責備也是慷慨。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尊重他的自我領域更變成孩子最重視的一種慷慨。意識到自己一向東西給太少的父母,往往希望用另一項補足。現實卻是,所有慷慨都需要拿捏,所有慷慨都會過猶不及:花太多時間陪小孩可能會害他學不會獨立自主,太尊重孩子隱私可能害她誤交網路之狼。我們不願在金錢上對孩子太慷慨,也是類似道理。
的確,在孩子成長的某一階段,父母應該跟他解釋無法對他金錢太慷慨的理由,「奢則不遜」這種大道理之類的。父母卻不該指望光靠講道理,就可幫助孩子區分需要與想要。這種區分需要反覆練習,講「我沒錢」就是在逼他練習。
孩子被拒絕都會不爽,「我沒錢」這三字至少可以把他的不爽減到最小。而且,欲望就是欲望,往往沒道理可言,如果每次都跟孩子講道理,逼孩子也要為自己的欲望講出一堆道理,真的會沒完沒了。「我沒錢」可以避免這種鬼打牆,這三字的美妙處正是在此。
35炫耀是一種壞身教
我曾在私底下勸過一位朋友,說不應該拿孩子炫耀個不停,沒想到她的反應是一臉無辜:「可是我說的都是真話呀。」我再勸:「你應該想想聽者的感受。」她正色道:「我孩子就是這麼優秀,別人要眼紅也沒辦法。」我只好住嘴。
我勸爸媽不應該拿孩子的成就出來炫耀,其實不是為了爸媽本身的人際關係,而是為了小孩的學習成長。炫耀就是強迫別人臣服拜倒的意思。如果只是分享喜悅,應該適可而止,別人略有祝賀或羨慕之意,就應該住嘴了。再講下去,就是要別人祝賀過了還要再祝賀,要別人羨慕不夠,還要五體投地。
如果孩子在場,這對他的禮貌養成尤其有害。因為孩子會看見,大人為了自己洋洋得意,可以把別人搞膩搞煩也在所不惜。炫耀小孩不就是在炫耀自己很會教小孩嗎?偏偏炫耀就是一種壞身教。說的是我多會教小孩,表現出來的卻是我多麼不會教小孩,諷刺極了。
拿小孩成就出來炫耀還有個更大缺點,就是會讓小孩心生反感,變得不願意努力。小孩到了小五小六,自我意識抬頭,就會抗拒變成爸媽爭取面子的工具。這時你把孩子的學習成就拿來炫耀,別人可能只是有點煩,孩子卻會倒盡胃口──用功上進的胃口。孩子會想說,爸媽要我用功,明明是為自己的面子,嘴裡卻說「我是為你好」,真是虛偽透頂。孩子最直接的反抗方式,就是放棄用功,讓爸媽面子去大壞特壞。
《虎媽的戰歌》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作者蔡美兒有一點很中國,就是認為小孩以成就來「光耀門楣」沒什麼不對,書中也拚命炫耀兩名女兒的成就。近尾,二女兒露露在餐廳眾目睽睽之下摔杯大吼,讓媽媽難堪,其中就有一句:「你以為你是為我好,根本不是,你是為了你自己。」
有趣的是,蔡美兒在書中也承認,常有人問她,這麼嚴格要求小孩,「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你自己?」她卻認為這根本不是問題。在中華文化裡,孩子就是爸媽的延伸,對孩子好,對爸媽好,都是同一回事。這種「親子一體觀」,有些孩子也許忍忍就過去了,露露卻不願意忍。她小提琴才藝過人,但為了捍衛自主權,寧願讓多年的投入付諸東流,從此不再碰提琴。
這正好是中國古代知音故事的相反。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虎媽想必也自以為是女兒的頭號知音。沒想到因為她愛炫耀,女兒乾脆不復拉琴。譚恩美《喜福會》也有一位女兒薇莉(Waverly),是西洋棋神童,也熱愛下棋,也是氣不過媽媽拿她得獎四處炫耀,拒絕再下棋。
讀者也許覺得露露與薇莉都太笨了,幹嘛作踐自己的天才?我只能說,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就是如此,只希望父母在逞口舌之快、圖顏面之光時,能夠三思。
當然,並不是每個孩子的自我意識都像露露與薇莉那麼強。也有些小孩覺得「光耀門楣」滋味很不錯。這種小孩,我們應該擔心的,是他們會感染到爸媽的洋洋得意,對自己的小小成就感到自滿,失去上進動力。王安石筆下的仲永是作詩神童,從小就被爸爸帶去四處表演即席賦詩,接受讚譽與賞金。十歲的詩,就算是神童好了,頂多不就是可讀而已嗎?格調與內容能好到哪裡?這樣就被爸爸帶著到處獻寶,難怪長大後會「泯然眾人矣」。
愛炫耀的父母一定重視名次,因為「作文很好」絕對沒有「作文第一名」說起來具體。排名本身不是壞事,妥善運用它,對小孩很有激勵效果。問題是太重視名次,就會變成太計較輸贏,器量狹小,反而有礙發揮潛能。數學奧林匹克曾發掘過一大堆數學神童,後來的成就卻無人能及澳洲出身的陶哲軒(Terence Tao)。別人描述這位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菲爾茲獎章得主,總說他器量坦蕩,不與人爭,與他合作解題是如沐春風,所以全世界的頂尖數學家都排隊想拿自己研究一半的問題找他合作。這種與人為善的性格,應該要歸功於澳洲不重視排名的教育環境。
即使有以上這些理由,我相信還是有很多爸媽,不拿小孩的成就出來說一說,會悶出病來。針對這種父母我只能說,如果真的很想給別人顏色看看,真正「必殺技」其實是忍住不炫耀。
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推銷員之死》就有寫到這點。男主角的兒子一事無成,鄰居兒子變成鼎鼎有名的律師,還有資格進入最高法院殿堂與人論戰。男主角聽到「最高法院」一下整個茫然,不是因為最高法院很了不起,而是震驚於律師本人剛剛跟他對話大半天,竟然完全沒提!他竟然覺得最高法院一點都不值得炫耀!男主角被徹底打敗。
也就是說,炫耀就是不夠強的表現。真要讓別人覺得你很會教小孩,最好方式就是顯露出你用平常心看待小孩所有成就。你應該私底下多多讓小孩知道你以他為榮,別人面前則應該輕描淡寫。如果你覺得很難,不妨先假裝一次兩次。習慣之後,相信我,假的就變成真的了。
13會念書小孩的難題
《西遊記》第二回,孫悟空在菩提祖師門下學習,學會了七十二般變化、觔斗雲,明明已一身武藝,卻只想待在師門,每天「無拘無束,自在逍遙此一長生之美」。一日表演餘興節目給同學看,被師父痛罵一頓,才被逐出。妙的是,孫悟空知道自己必須強迫畢業,還哭道:「師父教我往哪裡去?」
近幾年,高等學府廣設研究所,滿街多出許多博士生。有些當然是有志向學,但也有不少只是搞不清楚自己除了讀書還能做什麼。這種人念博士,遲遲不進入社會,心態就很像孫悟空:「師父教我往哪裡去?」
華人一向崇拜高學歷,也認為多讀...
目錄
作者序
愛還是錯愛
第一輯
01我的白色恐怖
02背英文字典的經驗談
03好險!我不是詩人
04讀那個會吃不飽!
第二輯
05四書改必選,孔子怎麼看?
06孔子與王永慶的共通點
07快樂:孔子最重視的一堂課
08節儉不是美德
第三輯
09有關教養的廣告金句
一、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二、 孩子我要你將來比我強
三、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10喜歡嗎?爸爸買給你
11你戒菸戒酒,甚至戒了朋友
12解讀《百萬小學堂》
第四輯
13會念書小孩的難題
14孩子想讀冷門科系怎麼辦?
15大學生為什麼忙打工?
16為什麼大學生不用功?
17用功為什麼是逼不出來的?
18考試考不出來的能力
19大家都搞錯了運動家精神
第五輯
20爸媽該不該說「我沒錢」?
21為什麼養不起小孩?
22富小孩的教養難題
23窮孩子的志氣
第六輯
24下一代的閱讀風氣
25語文教育的瓶頸
26有害的作文教學法
27中文熱的意義
28閱讀力不等於語文力
第七輯
29和嚴長壽商榷一事
30智不過兩代
31該不該讓孩子覺得我很特別?
32當興趣與天賦沒有交集
33誰需要「一萬個鐘頭」?
第八輯
34小孩為何沒禮貌?
35炫耀是一種壞身教
36小孩出國,對他好嗎?
37為什麼要訂報紙?
38和桑德爾學習親子對話
39關於性,要怎麼跟孩子說?
第九輯
40韓愈《師說》的語病
41「業精於勤荒於嬉」觀念有害
作者序
愛還是錯愛
第一輯
01我的白色恐怖
02背英文字典的經驗談
03好險!我不是詩人
04讀那個會吃不飽!
第二輯
05四書改必選,孔子怎麼看?
06孔子與王永慶的共通點
07快樂:孔子最重視的一堂課
08節儉不是美德
第三輯
09有關教養的廣告金句
一、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二、 孩子我要你將來比我強
三、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10喜歡嗎?爸爸買給你
11你戒菸戒酒,甚至戒了朋友
12解讀《百萬小學堂》
第四輯
13會念書小孩的難題
14孩子想讀冷門科系怎麼辦?
15大學生為什麼忙打工?
16為什麼大學生不用...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