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如同人生,關鍵只有幾處,卻精彩十足。
《中華歷史三百故事》擷取歷史長河中的重要事件,以說故事的方式,敘述300則精彩史實,介紹300位鮮活人物。讓讀者懷著有趣的心情,親切觸摸燦爛的文化,感受歷史的滄桑。不用強記死背,也能建立完整的歷史認知架構。
作者考證大量史料,嚴謹根據史實,再透過巧筆,讓故事裡的人物彷彿重新活了起來,藉著栩栩如生的對話,細膩描繪的場景,帶領讀者跨越時空,親臨歷史現場。
全套書格局恢弘,嚴謹中不乏鮮活,篇篇精彩、字字精煉,希望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感受,並從中獲益。
【本書簡介】
本書內容所記述的時間上起初唐的魏徵直諫,下至北宋末年的的方臘起義,時間長達五百多年。全書共五十個故事,有改變歷史的重要事件,如科舉的開端、武則天稱帝,全都成為作者的題材。此外還介紹了歷史上重要的學術思想、史學著作、科學發明等,讓整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元,而不再只是單純的歷史小說。
章節試閱
魏徵直諫
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還逼迫唐高祖李淵立他為太子,把皇位傳給了他,一場你死我活的宮廷鬥爭終於結束。秦王府的舊人們彈冠相慶,各自在肚子裡打起算盤,算一算從此以後,自己能撈到什麼樣的好處。
人們看到,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等等一班立了大功的,個個升官封侯,尉遲敬德甚至封了吳國公。人們在皇上身邊,還看到了好些新面孔,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皇上理應招攬更多的人才。但是,秦王府的舊人,在那些人中看到幾張熟面孔之後,心裡就不能平靜了,因為那幾個新人,正是原來太子和齊王身邊的部將。最讓人側目的,要數原來任太子洗馬的魏徵。
據說,皇上在玄武門之變後,立即把魏徵找了去,沉著臉責問他:「聽說你給原太子出了好多點子,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誰知這位原來東宮的紅人居然神情自若,理直氣壯回答說:「可惜太子不肯聽我的話,否則怎會落到今天這地步!」在場的官員聽了,都替魏徵捏一把冷汗,只怕他這種頑固的態度會招來殺身大禍。可是,李世民看到魏徵性格梗直,一臉正氣,不但沒有治他的罪,反而讓他當上了諫議大夫,專門負責向朝廷提出意見。
儘管秦王府那些沒有升職的舊人對李世民重用魏徵等人頗有意見,但李世民依然對這些人委以重任。魏徵當了諫議大夫,也絕不因為自己原來的身分而謹小慎微,依然像往常一樣,有話就說,有意見便直接上書,辦起事來也一如既往,當斷則斷,絕不手軟。
當初,李世民準備登基前,為了安定人心,特別宣布了大赦令:在玄武門之變之前與原太子和齊王有關係的人,一律無罪,任何人不得藉口加害,否則要辦他們的誣告罪。但地方上的官員不相信李世民會這麼大度,還在繼續查辦原太子和齊王舊黨。李世民聽說後,便派魏徵去河北貫徹自己的大赦令。
魏徵行到半途,迎面便碰上地方官押解進京的兩名犯人,罪名剛好就是原太子和齊王的舊黨。同行的官員都替魏徵犯難,只恐怕今後有人會說他徇私包庇舊友。可是,魏徵下了決心,對副使說:「為了替太子和國家消除禍害,我不能為了避嫌而掉頭不管。不赦免這兩個人,大赦令說得再好聽,也不會有人相信。」他毅然下令當場釋放這兩個犯人。回到京城,李世民特別誇獎魏徵辦的這件事,從此之後,對魏徵也更加信任了。
李世民登基後,有一次派人徵調各地府兵,有一位秦王府的舊臣封德彝上書說,不滿十八歲的男丁,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應徵。唐太宗認為有理,本來已經同意了,但是詔書卻一直被魏徵壓著不發。唐太宗催了幾次,心裡很不高興,便派人把魏徵找來,訓斥他說:「那些男子高頭大馬的,明明是隱瞞年齡,這種刁民為什麼不能徵召?我的詔書你怎麼能扣著不發布?」
魏徵聽了,立即反駁說:「當君主的人怎麼能不相信自己的百姓?如果不滿十八歲的男子招來當了兵,以後想要再徵兵,兵從哪裡來?賦稅又由誰來出?陛下的詔書明明說定招十八歲以上的男子,這麼做不是不講信用又是什麼?」
唐太宗還是不服氣,反問說:「我又怎麼不講信用了?」魏徵不慌不忙回答說:「陛下不講信用已經不止一次了。陛下登基時曾說過,過去拖欠國家的賦稅一律免了,可是您手下的官員卻照樣催收,陛下可知曉?陛下曾下令免去關中百姓賦稅二年,免去關外百姓勞役一年,照理說勞役和賦稅都與徵兵相當,現在卻又要徵兵,這不是失信又是什麼?陛下應該以誠信待天下百姓哪!」
一席話說得唐太宗啞口無言。過了老半天,唐太宗才苦笑著說:「我以往總覺得你魏徵固執得不通情理,現在才知道你堅持的是國家的利益,錯的反而是我啊!」唐太宗立即下令,免徵不滿十八歲的男子。
唐朝天下漸漸安定後,唐太宗在一批人的慫恿下,動了到泰山封禪的念頭。滿朝文武都以為這是盛世之舉,唯獨魏徵以為不可。唐太宗又動了氣,對魏徵說:「你不同意封禪,是認為我功不高,德不厚嗎?還是以為國家未安定,收成不豐足呢?」魏徵回答說:「現在,隋末大亂造成的戶口減少尚未恢復,糧倉還不夠充實,如果陛下車駕東巡,千乘萬騎的供給勢必浪費百姓有限的財產,遠方各國的君主也要跟著來泰山,百姓更難勝任。這種有百害無一利的事,只是為了圖個虛名,陛下為什麼要急著辦呢?」一席話,平息了到泰山封禪的爭議。
這之後,凡是唐太宗要修宮室,或者不肯接受諫官的正確意見,甚至在宮中逗玩小鳥,只要給魏徵知道了,他總要一本正經上書勸說一番。有好幾次,唐太宗被魏徵斤斤計較的態度激怒了。某一次退朝,李世民恨恨的對長孫皇后說:「這個鄉巴佬,又當著眾人的面頂撞我,讓我下不了臺,真是可惡極了!」過了一會兒,卻看到長孫皇后穿著鳳冠霞帔,恭恭敬敬前來向他道賀,不禁覺得十分奇怪。長孫皇后行過禮,才對唐太宗說:「君主聖明,臣下才敢直言進諫。陛下有魏徵這樣直言的賢臣,我怎能不來道賀呢?」聽了皇后的話,唐太宗終於心平氣和,不再計較魏徵的固執了。
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魏徵生病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傷,親自為他寫了碑文,並且對臣下說:「賢明的臣子就好像一面鏡子,君主可以從中照出自己的過失。現在魏徵死了,我就失掉一面鏡子了。」
沒有了魏徵在身邊進諫,唐太宗果然漸漸露出好大喜功的毛病。過了一年,他不聽別人勸諫,下令遠征高麗,勞民傷財不說,還重蹈了隋煬帝的覆轍,損失慘重,大敗而歸。到這時,唐太宗不禁想起了梗直無私的魏徵,嘆息著說道:「假如魏徵還活著,他一定不肯讓我去征高麗的。」直到病重,唐太宗還不忘這個教訓,遺詔給太子,要他停止征討遼東。
科舉的開端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對官吏的選拔,經歷了兩種選拔制度。除了朝廷封賞的世襲貴族官僚以外,漢朝採用的是推薦制度。地方上向中央政權推薦賢人,由中央一級一級徵召到政府機關中擔任官職。
這種推薦制度顯然有很大弊病,被推薦的人大多是官僚貴族集團中的成員,或者是權臣們的親信,他們往往無才無德無能。老百姓們在歌謠裡嘲笑他們:推舉的賢人把年老的父親趕出大門,選出的將軍膽小得像頭公雞。而出身門第不高的許多真正的賢者,卻始終得不到推薦。這種弊端嚴重影響了政治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隋文帝楊堅登基之後,為了糾正這種制度的弊端,開始建立科舉制度,由朝廷設立許多科目,政府組織分科考試,把朝廷認為合格的人選拔出來,推舉擔任各級政府的官職。這種制度到了唐朝,已經基本完備了。
唐朝初年,朝廷把科舉分成許多類,其中專門考經書的明經科和考詩賦的進士科最受朝廷重視。明經科易考,進士科就比較困難。但是,因為進士科考的內容比較容易發揮考生的才能,所以當時的讀書人更願意去投考。
讀書人考上了進士,就具備了當官員的資格。再由吏部派員選拔,從進士的外表、言詞、文筆以及字跡是否寫得美觀進行評定,然後分等呈請皇帝授給官職。
讀書人有了這麼一條進身為官的道路,從此個個趨之若鶩,每次參加考試的人都很多。據說,唐太宗登基不久,曾經親自到進士放榜的端門去看。只見看榜的人頭攢動,不一會兒,新中的進士排成長隊,一個接一個從門中走出來。唐太宗太高興了,對身邊的人說:「天下的英雄,都落到我手中了!」
到了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她為了選拔人才,還在宮殿上親自出題考那些進士。她親自選出的若干人,稱作進士及第,其中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稱探花;進士及第的人還被稱作「天子門生」,也就是皇帝親自選中的人,特別受朝廷重用。
唐太宗為什麼這般高興?武則天為什麼這樣盡力?除了他們本身重視選拔人材以外,科舉制度在當時呈現出來的優越性,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採取科舉的辦法,把選拔官吏的權力集中到朝廷,這無疑是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也可以避免推薦制形成的貴族權臣獨霸官場的弊病,一些出身低微的讀書人有了進入政府機構的道路,有利於選拔人才,客觀上還推進了唐代詩歌詞賦的發展。
但是,在封建社會,有利必有弊,科舉制度形成的同時,也助長了一些不良的風氣。由於參加科舉進士考試的人,一百個中間只有一兩個人達到目的,應考的讀書人就在考前千方百計拉關係,叩拜權貴,行賄送禮,進獻詩文,以求得到公卿們的賞識,讓他們把自己推薦給主考官。
當時,即使是後來在文壇上成就卓著的人,開始時也不得不去走後門。唐代中葉的大詩人白居易年輕時到長安應考,就把自己的詩作抄成卷軸,進呈給當時的大詩人顧況,想求得顧況的青睞。顧況接過詩卷,只看了開頭的姓名,便開玩笑說:「現在長安米價很貴,要白住下去實在不容易哪!」明明白白表示出自己對白居易的輕蔑。但是當他翻開詩卷,讀到第一首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句子,立即大為讚嘆,連連說:「能寫出這般好詩。在長安住下去不成問題了!」由於顧況的推薦,只有十幾歲的白居易立刻名噪京城,最後終於中了進士。
白居易的故事,還算是詩壇一段佳話。另外一些才疏學淺的考生,為求達到目的,便什麼手段都使得出來了,鑽營、賄賂、攀附,投機漸漸充斥著科舉考試的整個過程。
有的權貴在考試中以權謀私,比如楊國忠的兒子不學無術,無法通過進士考試,只能改走考明經科的捷徑。考試成績出來了,這位公子哥兒考得太差,主考官直搖頭,無法破格錄取他。這件事讓楊國忠知道了,他不怨兒子不爭氣,反而大發雷霆,大罵主考官,公然宣揚:「我的兒子就不能享受榮華富貴?該死的考官,怎麼能擋我的路?」消息傳到主考官耳朵裡,嚇得他心驚肉跳,他只得順從這位炙手可熱的宰相,把楊國忠兒子錄取了事。
有時候,科舉場裡的權錢交易還會鬧出笑話來。唐朝後期,蘇州有位讀書人翁彥樞進京考試,因為住不起旅店,只能寄居在一座廟中。廟裡的大和尚跟這位讀書人十分投機。有一天,和尚到當年的主考官裴坦家中做法事,偶然聽到裴坦的兩個兒子在商量,說某人送禮多少,該進入幾等;某人禮略輕,可以降下一等,當兩人意見不同時還爭論個不休。
回到廟裡,大和尚半正經半開玩笑的問翁彥樞,這次應考,能考上第幾名就心滿意足了?翁彥樞順口答了句:「考個第八名便行了。」和尚記在心裡,第二天繼續去裴府,聽得裴坦兩個兒子還在商量,便突然闖進屋去,圓睜雙眼威脅說:「好啊!你倆竟敢私定進士等級,好大的膽子!」科舉未開就私下定名單可是滿門抄斬的大罪,兩兄弟嚇得捧出金銀,求和尚遮瞞這醜事。和尚說:「出家人要金銀作什麼?你們把我同鄉翁彥樞錄上進士就行了。」兩兄弟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放榜的時候,翁彥樞果然中了進士,而且正好是第八名。可見科舉考試很快就變成權貴們徇私舞弊的手段了。
這種考試制度從隋唐開始,一直延續到滿清末年,成為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主要方法。科舉考試的內容,也由唐朝時詩賦為主變成專門考儒家經典的八股文,讀書人只要把封建社會規定的倫理道德讀得滾瓜爛熟,會按規定的格式寫好文章,就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統治集團的一員。科舉考試逐漸變成封建王朝培養頭腦僵化的官僚的途徑。當初唐太宗他們高高興興讚嘆它積極的一面,沒過多久就走向了它的反面。
魏徵直諫
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還逼迫唐高祖李淵立他為太子,把皇位傳給了他,一場你死我活的宮廷鬥爭終於結束。秦王府的舊人們彈冠相慶,各自在肚子裡打起算盤,算一算從此以後,自己能撈到什麼樣的好處。
人們看到,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等等一班立了大功的,個個升官封侯,尉遲敬德甚至封了吳國公。人們在皇上身邊,還看到了好些新面孔,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皇上理應招攬更多的人才。但是,秦王府的舊人,在那些人中看到幾張熟面孔之後,心裡就不能平靜了,因為那幾個新人,正...
目錄
目錄
魏徵直諫
科舉的開端
文成公主進藏
唐玄奘取經
武則天稱帝
賢臣與酷吏
韋后擅權
開元盛世
鑑真東渡
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楊國忠誤國
漁陽鼙鼓動地來
馬嵬驛楊貴妃喪生
將星殞落潼關
詩仙的悲劇
二顏首舉義旗
張巡堅守雍丘
子弒父,安、史斃命
雎陽惡戰
李光弼轉戰河北
郭子儀收復兩京
史朝義眾叛親離
郭子儀單騎聯回紇
段秀實怒打朱泚
顏真卿殉職
永貞革新
柳宗元為摯友讓官
李愬雪夜襲蔡州
韓愈與古文運動
甘露之變
黃巢起義
朱全忠殺宦官
後梁的建立
後梁父子相殘
莊宗寵伶人亡身
兒皇帝石敬塘
周世宗精心治國
陳橋兵變
吳越的興亡
杯酒釋兵權
李後主倉皇辭廟
高梁河戰役
雁門關前楊家將
李順均貧富
宋遼澶淵之盟
西夏的崛起
慶曆新政
包龍圖鐵面無私
王安石行新法
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司馬光著《通鑑》
行伍將軍狄青
遼國的興亡
方臘起義
目錄
魏徵直諫
科舉的開端
文成公主進藏
唐玄奘取經
武則天稱帝
賢臣與酷吏
韋后擅權
開元盛世
鑑真東渡
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楊國忠誤國
漁陽鼙鼓動地來
馬嵬驛楊貴妃喪生
將星殞落潼關
詩仙的悲劇
二顏首舉義旗
張巡堅守雍丘
子弒父,安、史斃命
雎陽惡戰
李光弼轉戰河北
郭子儀收復兩京
史朝義眾叛親離
郭子儀單騎聯回紇
段秀實怒打朱泚
顏真卿殉職
永貞革新
柳宗元為摯友讓官
李愬雪夜襲蔡州
韓愈與古文運動
甘露之變
黃巢起義
朱全忠殺宦官
後梁的建立
後梁父子相殘
莊宗寵伶人亡身
兒皇帝石敬塘...
商品資料
出版社:龍少年出版日期:2015-04-01ISBN/ISSN:978986569046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