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350
優惠價:88 折,NT$ 308
已售完,補貨中
想要大腦靈活健康、身體不生病,
就從實踐無麩質飲食開始!
麩質就像「沉默的殺手」,
在你察覺情況不妙時,
早已對你的大腦與身體,
造成永久的損害,
從現在起,改變每天吃下肚的食物,
你也可以遠離疾病,長保思緒清晰。
◎你知道嗎?
‧幾乎每個人,都會受麩質所害!小麥等含有麩質的穀物,不只讓你胃腸不適,還會對你的大腦造成損傷!
‧膽固醇是個好東西!膽固醇過高,並不是因為吃下太多高膽固醇食物,而是你吃下太多碳水化合物!
‧阿茲海默症又稱「第三型糖尿病」,元凶就是吃下太多的碳水化合物,導致血糖不穩、罹患糖尿病,異常蛋白質在腦部增生,發生病變!
‧別再吃低脂食品了!大腦有百分七十是由脂肪組成,脂肪是個好東西!
本書將告訴你,
低碳水化合物、高脂食物,才是理想的飲食!
從今天起,不要再吃麵包,改吃雞蛋和奶油,
你身體的代謝系統就會改變,
一整天活力充沛、輕鬆減重又不易復胖、
睡得好、腦袋更靈光!
◎你不知道的健康殺手:小麥、碳水化合物、糖
你的大腦會生病,並非遺傳基因早注定,罪魁禍首,正是你每天所吃的食物!所有退化性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病症,都源於發炎,而驅動發炎反應最主要的物質,就是含有麩質或高糖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你每天吃麵包、麵條等小麥製品、愛喝含糖飲料,你的大腦就像泡在糖水一樣,如何不生病?博瑪特醫生也提到,不論任何年紀,攝取優質脂肪皆能促進腦細胞的新生。
本書也提供四週健康計畫供讀者參考、實行。這個健康計畫不但能使大腦強健、敏銳,也能降低罹患多種神經病症的風險,減少病痛,而且完全不必藉助藥物。這個計畫做法簡單,還有美味的食譜教你如何吃得健康,並包含每週目標,讓你得以把計畫化為行動。本書理論與原則都有最新研究結果做為佐證,也容易實踐。作者還舉出許多真實例證,讓人見識改變飲食就能扭轉命運的奇蹟。
作者簡介:
大衛‧博瑪特醫師(David Perlmutter, MD)
美國神經科專科醫師,美國營養學會會員,佛羅里達博瑪特健康中心總裁,也是博瑪特腦部研究基金會的共同創辦人及會長。在營養對神經病症的影響這個研究領域,博瑪特醫師是世界公認的權威。曾獲多項獎章,包括邁阿密大學醫學院頒發的朗翠研究獎(Leonard G. Rowntree Research)、美國營養學會頒發的年度人道精神獎,以及以創新方式治療神經病症而獲鮑林獎(Linus Pauling Award)。已出版的著作有《健腦書》(The Better Brain Book)、《五歲前的IQ大躍進》(Raise a Smarter Child by Kindergarten)和《當薩滿巫士遇上腦神經醫學》(Power Up Your Brain)。《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一書在美國甫出版即躍上《紐約時報》書籍銷售排行榜第一名。
譯者簡介:
廖月娟
1966年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文明的代價》、《告別之前》、《狼廳》、《雅各的千秋之年》等數十冊。最新譯作為《我的焦慮歲月》。
名人推薦:
困擾我多年的脂漏性皮膚炎,就在我實踐無麩質飲食兩週後,完全痊癒了。
──荊宇元,復健科專科醫師、身心靈整合專家
這本書的問世,無疑是提出豐富佐證,讓學術界與一般民眾,好好檢視大家習以為常的健康觀念,真的正確無誤嗎?
──陳俊旭,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書中充滿「預防重於治療」的精神,醫師的角色應該不只是治病,而是引導社會大眾由飲食、運動和睡眠三方面著手,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
──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本書作者博瑪特醫師告訴我們趨吉避凶之道:遠離含有麩質的食物,就可常保大腦健康。
──戴維斯醫師(William Davis, MD),《小麥完全真相》(Wheat Belly)作者
推薦文
荊宇元
復健科專科醫師、身心靈整合專家
都是麩質惹的禍?
我是一個復健科醫師,經常出國學習各種徒手治療的技巧。在這些治療技巧中,我最認真投入學習的,是Sharon(Weiselfish)Giammatteo物理治療博士所發明的「整合徒手治療」(Integrative Manual Therapy),這種徒手治療,可以處理各種內臟、血管、神經、骨骼、肌肉與關節的問題。
大約七年前,Sharon在香港講課時,首次提到麩質(Gluten)對人體的危害,以及教授一套徒手治療,來處理麩質所造成的人體功能失常。她甚至認為,麩質是影響人體健康的關鍵;她說:「麵包吃得愈多,死得愈快。」「如果你要吃麩質,就不要躺上我的治療床,因為那是在浪費我的時間,也在浪費你的金錢。」
我個人雖然非常欽佩Sharon,但是做為一個華人,要在飲食中完全停掉麩質,實在非常為難。以前,我們家每個月至少要上一次義大利餐館及北方麵食館;停掉麩質,所犧牲掉的不只是口腹之慾而已,更是家庭與社交生活。我心想:「Sharon什麼都好,就是在麩質的觀點上,應該是錯的。」
一直到四年前,有一次在香港上整合徒手治療課程時,拿到一瓶麩質消化酶(Gluten Digest),我立刻發現自己身體內臟有問題的地方,都在冒熱氣。這種冒出熱氣的現象,在徒手治療上,稱為「筋膜放鬆現象」。也就是麩質消化酶,透過某種能量作用,在放鬆我的身體。而且我發現,實行無麩質飲食多年的同學,手持麩質消化酶時,身體完全沒有熱氣冒出。當下我醒悟到,麩質的確在影響我的健康。下課後,我立刻到香港的健康食品店,買了兩箱無麩質醬油帶回台灣,開始實踐無麩質飲食法。
我知道這是一個重大的人生決定,一定要詳細瞭解關於麩質的所有知識,才有可能貫徹。於是回到台灣後,我立刻在亞馬遜網路書店訂購了六、七本有關麩質的書,開始認真閱讀。
當時,臉上的脂漏性皮膚炎,至少已經困擾了我兩年,十分苦惱。皮膚科除了類固醇,也提不出什麼對策。有時甚至嚴重到每到春秋兩季,半夜癢到醒來,在睡夢中癢到抓破臉;坐飛機到美國等長途飛行的後半段,臉就會開始脫屑,奇癢難耐。我的臉甚至因為長期發炎,而變成黯黑色。
然而,我的脂漏性皮膚炎,就在我從香港回到台灣實踐無麩質飲食兩週後,完全痊癒了;當時我雙親赴大陸旅遊十天回到台灣,發現我的臉變白了!一直到今天,我的臉沒有再癢過。
我也把Sharon處理麩質問題的徒手治療技巧,運用在我的病人身上,絕大多數患者的腰痠背痛,都會立刻消失。令我不禁懷疑,我們復健科百分之五十以上病患的疼痛,是否都是麩質造成的?正因為他們天天都在吃,所以天天都在痛。
於是我積極勸導病人力行無麩質飲食。他們也會與我分享成果:有的說,以前肌肉關節天天痠痛,現在真得一點都不痛;有的說,發現自己食量增加,卻可以減重五公斤以上;有的說,偏頭痛消失了;有的說,以前思考渾沌,現在頭腦清晰;有的以前常陷入沮喪,現在心情樂觀平靜;有的以前「能量狀態很低」,幾乎整天都在床上睡,可是仍舊沒有精力工作,現在不會了;有的以前經常肚子痛,改吃米後,疼痛消失了……
我也聽到病人的幾種質疑。一種質疑的聲音是:為什麼以前沒有聽說過?我的回答是:我個人開始實踐無麩質飲食時,網路上找得到的中文資訊,只有一則新聞的標題。但如果你用麩質的英文「gluten」去搜尋,找到的英文網頁,多到不可勝數。
另一種質疑是:中國傳統北方人吃麵食,為什麼個個身強體壯?老實說,我不知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是因為小麥的基因改造,是最近幾十年的事。
還有一種質疑:為什麼沒有聽醫生說過?
針對這一點,我要詳細回答如下:目前醫學上對「麩質耐受不良」(gluten intolerance),大致分為三類(參考資料列於文後)。
第一類是「乳糜瀉」(celiac disease):這是因為麩質引發自體免疫反應,攻擊自身小腸壁細胞所致。約占西方人口的○‧五%至一%。乳糜瀉可以由檢查人類白血球抗原HLADQ2與HLADQ8,以及檢驗血液中轉麩胺醯胺酶抗體、肌內膜抗體,與小腸組織切片檢查等方法診斷。其他麩質所引起的自體免疫疾病,還包括皰疹樣皮膚炎(dermatitis herpetiformis),麩質造成的運動失調(gluten ataxia)等。
第二類是「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non-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這是吃麩質後幾小時至幾天發生身體不適,症狀包括:(有些人會)便祕、(有些人會)拉肚子、嘔酸水、腹痛、脹氣、頭痛(包括偏頭痛)、關節肌肉痠痛、濕疹、皮膚炎、青春痘、恍神(brain fog)、容易疲勞、「能量狀態很低」、容易生病、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等。研究指出,這個族群約占美國人口的六%。
第二類可能是一種免疫反應,而且是先天免疫反應(innate immune response),實驗室的檢驗方法正在研究中。目前的診斷方法,只能靠排除第一類乳糜瀉及第三類小麥過敏後,施以無麩質飲食,症狀會好轉;而如果再吃麩質,症狀又重新出現來診斷。
第三類是「小麥過敏」(wheat allergy):食物過敏占人口比率的三%到五%。其中二十%是對食物產生IgE抗體的過敏反應,IgE抗體過敏可以藉由抽血檢驗診斷(RAST檢驗)。然而,大多數人的食物過敏,都不能由這種血液檢驗診斷,這是因為他們的免疫反應不是IgE抗體反應,所以只能靠食物排除法來診斷。對小麥產生IgE抗體的過敏反應,症狀包括快速(幾分鐘至幾小時)發生口、鼻、眼、喉癢和腫、皮膚出現紅疹、皮膚腫、呼吸喘鳴聲(wheezing)、腸胃痙攣、脹氣及腹瀉,甚至產生致命性的過敏反應。小孩的食物過敏有可能在五歲後消失。
亞洲人可能第一類「乳糜瀉」的盛行率很低,但不表示我們不會得到第二類「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而我讀過多本關於麩質的書,其中大部分作者為醫師,沒有任何一本書提到,「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問題只發生在西方人、而不會發生在亞洲人身上;頂多說「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對亞洲人造成問題的統計數據,還不清楚。
天下雜誌出版的《小麥完全真相》,以及這本《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皆由醫生所撰寫,也都是近兩年內出版的全美暢銷書。台灣的醫界實在應該閱讀這方面的書。
我個人實行絕對無麩質飲食,至今已經四年多了。以下是我常給病患的關於無麩質飲食的衛教資料,供有心人參考:
一. 麩質是小麥、大麥、裸麥的蛋白質。
二. 麩質造成的症狀與及疾病,如前述「麩質耐受不良」中的分類。國人尤需注意第二類「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
三. 麩質也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問題,如自閉症、過動兒、癲癇,以及極度沮喪。
四. 燕麥也不可以吃,因為燕麥跟小麥在工廠一起加工處理,所以會被小麥汙染。
五. 你只要完全不吃麩質兩週以上,症狀就會消失。但是一定要終身完全停止吃麩質,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六. 含麩質的食品:
1. 麥及麵粉做的:如麵包,餅乾,餃子,麵條,饅頭,啤酒,麥茶....
2. 醬油的原料是大豆與小麥。所以醬油及含醬油的醬料,都含有麩質,如醬油、蠔油、辣椒醬、甜辣醬、沙茶醬等。
3. 麵筋類:即素食者吃的假肉(mock meat),包括火鍋料裡面假的蟹肉、甜不辣等。
4. 其他添加麩質以改善口感的食品:如沙拉醬、美乃滋、奶油等。
5. 許多肉類在烹調時會在外面裹一層麵粉,因此含有麩質。
6. 漢堡肉的填充劑含有麩質。
七. 使用無麩質的純大豆醬油。目前台灣的傳統風味的無麩質純大豆醬油,是由日本進口的;台灣自己生產的無麩質醬油,是黑豆醬油。
◎參考資料:
1. Stefano Guandalini, Carol M. Shilson, Kim Koeller, et al. Jump Start Your Gluten-Free Diet! Living with Celiac/ Coeliac disease & Gluten Intolerance. Ebook E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eliac Disease Center; July 2013, p 15-16.
2. Anna Sapone , Julio C Bai, Carolina Ciacci, Jernej Dolinsek, Peter HR Green, Marios Hadjivassiliou, Katri Kaukinen, et al. Spectrum of gluten-related disorders:consensus on new nomenclature and classification. BMC Medicine 2012, 10:13.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741-7015/10/13
3. Alessio Fasano, Gluten Freedom: The Nation's Leading Expert Offers the Essential Guide to a Healthy, Gluten-Free Lifestyle, 1st Edition, Wiley, April 2014, Chapter 3.
4. Shelley Case. Celiac Disease, Gluten Sensitivity and the Gluten-Free Diet.
(A free handout of website https://glutenfreediet.ca/handouts.php )
陳俊旭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大家習以為常的健康觀念,真的正確無誤嗎?
近八年來,我受各大出版社邀請,推薦了四十幾本新書,其中,《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和《小麥完全真相》,是我推薦過最精采的兩本書。這本書其實不只侷限在麩質的問題,而是廣泛地探討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對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
根據演化論,人類歷史將近二百萬年,長久以來處於狩獵時代,以肉食和野生蔬果為主,直到一萬年前,才進入農耕時代,大量攝取米飯、麵包等高澱粉食物。人類的基因沒什麼改變,但飲食比例卻從低澱粉轉變成高澱粉,會不會有影響呢?
簡言之,這本書就是在探討「高澱粉飲食有害健康」的觀念,這個觀念相當重要,但卻嚴厲衝擊目前醫學界、營養界,甚至政府宣導多年的健康觀念。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希望讀者能慎重審視書中的證據,反覆思考,甚至加以體驗,看看真相為何。
例如,書中提到二○一四年《美國醫學會期刊》所做的減重研究,結果證實,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優於低升糖指數、遠優於低脂飲食,不但如此,這個研究也證實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於胰島素抗阻問題的改善,最有效果,對於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成效也很顯著。這些證據,都和主流醫學的衛教宣導與一般民眾的認知,完全相反。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報章雜誌、電視媒體、網路傳言,充斥各種健康養生的論述,是對是錯,無人深究。試問,如果大家腦中的健康知識,以錯誤偏差的居多,那麼,全民怎能健康呢?
現代醫學雖然發達,但尚未進入成熟期,因此我們常會聽到一些倡導的觀念,過一陣子就被完全推翻。例如,好幾十年前,醫界認為「吸菸有益健康」;在五○和六○年代,護理人員建議母親要買奶粉餵食新生兒,因為「牛奶比母奶營養」;一九五六年,美國心臟協會呼籲「以人造奶油(乳瑪琳)取代天然奶油」,大力宣導「飽和脂肪會堵塞血管」;一九九二年,美國政府開始提倡「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有益健康」。
上述的宣導都是誤導,然而,若你生活在當時,能否具有洞察謬誤的慧眼,或獨排眾議的勇氣?從眾行為是動物的本能,保持現狀最符合慣性,所以,大多數人都是不假思索的追隨者,甚至因此付出健康的代價,仍不自知。以填鴨式教育為主要學習方式的亞洲國家,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比較薄弱,也比較罕見的,甚至為了避免惹來麻煩,而堅守「老二哲學」。因此,重要的省思與改革,常源自歐美。
說來諷刺,誤導來自歐美,省思也來自歐美,而亞洲總是慢半拍,至少我所熟悉的醫學和營養學是如此。
自二○○六年起,我就從個人著作和演講中不斷呼籲,飽和脂肪不全是壞油、多吃好油少吃壞油、體內九五%的膽固醇是自行合成等等,諸多歐美新知。但這麼多年來,守舊的觀念還是固若金湯、不易鬆動。這本書的問世,無疑是提出豐富佐證,讓學術界與一般民眾,好好檢視大家習以為常的健康觀念,真的正確無誤嗎?
從我的第一本書《吃錯了,當然會生病》開始,我提倡的許多概念,和本書許多觀念幾乎不謀而合,例如:膽固醇、飽和脂肪、椰子油、雞蛋、高果糖糖漿、斷食、空腹胰島素、糖化血色素、同半胱胺酸、維生素D、C反應蛋白、晚餐距離睡前至少三小時、睡前若餓,只能吃高蛋白和高脂食物、八○%的人口有慢性食物過敏、發炎失控是百病之源、降血脂西藥的副作用、糖尿病是因為胰臟過勞、腦茫現象的成因、某些食物和藥物會造成大腦萎縮現象。尤其在《健檢做完,然後呢?》前面兩章,根本就是極簡濃縮版。
看完本書後,尤其是食譜,很多人可能會納悶,真的從今不能吃澱粉嗎?其實未必,就代謝型態而言,每人的體質不同,代謝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傾向,自然因人而異。簡單說,如果本書的食譜,讓你吃起來非常舒服,甚至三高症狀開始下降,恭喜你,你是老虎型(易代謝蛋白質與脂肪)。若吃起來沒效果,那也別怪作者,因為你是斑馬型(易代謝碳水化合物)。如果搞不清楚自己的代謝型態,那就採取中庸之道,也就是我和美國農業局先後提出的「食物四分法」,若有血糖不穩的問題,那就再把澱粉從四分之一降到八分之一即可。
最後我必須再補充一點,在種類方面,小麥是所有澱粉食物裡面,問題最大的,三高肥胖和過敏,常與它有關。稻米、小米、藜麥等雜糧,問題較小,但也不能吃太多。在加工方面,五穀雜糧愈精製,問題愈大,愈粗糙,問題愈小。
人類第一次革命是農業革命,發生在一萬年前,改變了飲食比例。第二次革命是工業革命,兩百多年來,雖然生活便利了,但卻日益汙染了飲食與環境,加速了疾病演化與地球暖化。而現在,正進入第三次革命,永續革命,希望可以找尋一條出路,讓人類能健康永存在地球之上。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明天會更好!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到底該怎麼吃才健康?
《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探討食物對大腦的影響,卻又顛覆傳統醫學知識。作者大衛‧博瑪特不僅是在美國行醫三十多年的神經科專科醫師,且持續有研究論文發表,也是美國營養學會的會員,讓人不由得不信。作者對食物的建議除了減量、低卡路里外,還要去麩質、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並且認為高膽固醇與心臟病無關,與傳統的低脂飲食建議大相逕庭。
麩質是一種有黏性的蛋白質,存在於麥類中,尤其是小麥,讓製造出來的食物具有嚼勁,所以麩質在我們的一般飲食中很常見。如對麩質過敏,嚴重則產生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乳糜瀉」,輕則出現「麩質敏感症」,但麩質敏感症沒有確實的實驗室診斷標準,臨床症狀既多樣又不具特異性,不容易診斷,常是患者開始吃不含麩質的飲食後,症狀消失或改善,才能確診。作者認為許多疾病,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輕度認知障礙、帕金森氏症、偏頭痛、憂鬱症、精神分裂症到腸胃病等等,都與麩質敏感有關。博瑪特醫師先由演化、生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切入,繼之以他自己的病患為例,並且大量引用醫學文獻來佐證其論點,甚至一開頭就引用《黃帝內經‧素問篇》的「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很有說服力。
本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加上文句生動,譯筆流暢,因此雖有許多醫學名詞和生化等作用機轉,讀來卻不覺得艱澀。而且每個章節都以活潑的標題如「大腦的愛恨情仇」、「為膽固醇洗刷汙名」和「蛋:地球上最完美的食物」等,吸引人一直讀下去。
自二○一三年在美國出版後,到今年一月為止,本書已連續五十五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掀起一股不吃麩質的飲食旋風,估計約有三○%的美國人避免吃麩質食物,創造出新的巨大商機,也引起美國醫界的關注和出現不同的聲音,畢竟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已深入人心,很難動搖。
做為讀者的我們該何去何從?我覺得,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胸來看待新觀念和新思維,畢竟醫學日新月異,醫學的觀念和治療與時俱進,甚至昨是而今非。然而,飲食習慣的改變要細細思考、慢慢來,而且有糖尿病、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者,在採用新的飲食習慣前,還是先請教醫師為宜。
書中充滿「預防重於治療」的精神,醫師的角色應該不只是治病,而是引導社會大眾由飲食、運動和睡眠三方面著手,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運動有五大好處:控制發炎、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利血糖控制、使腦部記憶區得以擴展,以及提昇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的濃度。睡眠有修復身體、對抗感染、維持理想體重和儲存記憶等功能。在書的結尾,作者並且設計一套四週改善健康的實用方法,供讀者參考和遵循。
總而言之,這本書帶來新視野和衝擊力,很值得仔細閱讀和深深思考。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7折16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5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5 |
3折 | 3 |
4折 | 5 |
5折 | 26 |
6折 | 4 |
7折 | 10 |
7折以上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88 折, NT$ 308 NT$ 350
已售完,補貨中
想要大腦靈活健康、身體不生病,
就從實踐無麩質飲食開始!
麩質就像「沉默的殺手」,
在你察覺情況不妙時,
早已對你的大腦與身體,
造成永久的損害,
從現在起,改變每天吃下肚的食物,
你也可以遠離疾病,長保思緒清晰。
◎你知道嗎?
‧幾乎每個人,都會受麩質所害!小麥等含有麩質的穀物,不只讓你胃腸不適,還會對你的大腦造成損傷!
‧膽固醇是個好東西!膽固醇過高,並不是因為吃下太多高膽固醇食物,而是你吃下太多碳水化合物!
‧阿茲海默症又稱「第三型糖尿病」,元凶就是吃下太多的碳水化合物,導致血糖不穩、罹患糖尿病,異常蛋白質在腦部增生,發生病變!
‧別再吃低脂食品了!大腦有百分七十是由脂肪組成,脂肪是個好東西!
本書將告訴你,
低碳水化合物、高脂食物,才是理想的飲食!
從今天起,不要再吃麵包,改吃雞蛋和奶油,
你身體的代謝系統就會改變,
一整天活力充沛、輕鬆減重又不易復胖、
睡得好、腦袋更靈光!
◎你不知道的健康殺手:小麥、碳水化合物、糖
你的大腦會生病,並非遺傳基因早注定,罪魁禍首,正是你每天所吃的食物!所有退化性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病症,都源於發炎,而驅動發炎反應最主要的物質,就是含有麩質或高糖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你每天吃麵包、麵條等小麥製品、愛喝含糖飲料,你的大腦就像泡在糖水一樣,如何不生病?博瑪特醫生也提到,不論任何年紀,攝取優質脂肪皆能促進腦細胞的新生。
本書也提供四週健康計畫供讀者參考、實行。這個健康計畫不但能使大腦強健、敏銳,也能降低罹患多種神經病症的風險,減少病痛,而且完全不必藉助藥物。這個計畫做法簡單,還有美味的食譜教你如何吃得健康,並包含每週目標,讓你得以把計畫化為行動。本書理論與原則都有最新研究結果做為佐證,也容易實踐。作者還舉出許多真實例證,讓人見識改變飲食就能扭轉命運的奇蹟。
作者簡介:
大衛‧博瑪特醫師(David Perlmutter, MD)
美國神經科專科醫師,美國營養學會會員,佛羅里達博瑪特健康中心總裁,也是博瑪特腦部研究基金會的共同創辦人及會長。在營養對神經病症的影響這個研究領域,博瑪特醫師是世界公認的權威。曾獲多項獎章,包括邁阿密大學醫學院頒發的朗翠研究獎(Leonard G. Rowntree Research)、美國營養學會頒發的年度人道精神獎,以及以創新方式治療神經病症而獲鮑林獎(Linus Pauling Award)。已出版的著作有《健腦書》(The Better Brain Book)、《五歲前的IQ大躍進》(Raise a Smarter Child by Kindergarten)和《當薩滿巫士遇上腦神經醫學》(Power Up Your Brain)。《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一書在美國甫出版即躍上《紐約時報》書籍銷售排行榜第一名。
譯者簡介:
廖月娟
1966年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文明的代價》、《告別之前》、《狼廳》、《雅各的千秋之年》等數十冊。最新譯作為《我的焦慮歲月》。
名人推薦:
困擾我多年的脂漏性皮膚炎,就在我實踐無麩質飲食兩週後,完全痊癒了。
──荊宇元,復健科專科醫師、身心靈整合專家
這本書的問世,無疑是提出豐富佐證,讓學術界與一般民眾,好好檢視大家習以為常的健康觀念,真的正確無誤嗎?
──陳俊旭,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書中充滿「預防重於治療」的精神,醫師的角色應該不只是治病,而是引導社會大眾由飲食、運動和睡眠三方面著手,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
──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本書作者博瑪特醫師告訴我們趨吉避凶之道:遠離含有麩質的食物,就可常保大腦健康。
──戴維斯醫師(William Davis, MD),《小麥完全真相》(Wheat Belly)作者
推薦文
荊宇元
復健科專科醫師、身心靈整合專家
都是麩質惹的禍?
我是一個復健科醫師,經常出國學習各種徒手治療的技巧。在這些治療技巧中,我最認真投入學習的,是Sharon(Weiselfish)Giammatteo物理治療博士所發明的「整合徒手治療」(Integrative Manual Therapy),這種徒手治療,可以處理各種內臟、血管、神經、骨骼、肌肉與關節的問題。
大約七年前,Sharon在香港講課時,首次提到麩質(Gluten)對人體的危害,以及教授一套徒手治療,來處理麩質所造成的人體功能失常。她甚至認為,麩質是影響人體健康的關鍵;她說:「麵包吃得愈多,死得愈快。」「如果你要吃麩質,就不要躺上我的治療床,因為那是在浪費我的時間,也在浪費你的金錢。」
我個人雖然非常欽佩Sharon,但是做為一個華人,要在飲食中完全停掉麩質,實在非常為難。以前,我們家每個月至少要上一次義大利餐館及北方麵食館;停掉麩質,所犧牲掉的不只是口腹之慾而已,更是家庭與社交生活。我心想:「Sharon什麼都好,就是在麩質的觀點上,應該是錯的。」
一直到四年前,有一次在香港上整合徒手治療課程時,拿到一瓶麩質消化酶(Gluten Digest),我立刻發現自己身體內臟有問題的地方,都在冒熱氣。這種冒出熱氣的現象,在徒手治療上,稱為「筋膜放鬆現象」。也就是麩質消化酶,透過某種能量作用,在放鬆我的身體。而且我發現,實行無麩質飲食多年的同學,手持麩質消化酶時,身體完全沒有熱氣冒出。當下我醒悟到,麩質的確在影響我的健康。下課後,我立刻到香港的健康食品店,買了兩箱無麩質醬油帶回台灣,開始實踐無麩質飲食法。
我知道這是一個重大的人生決定,一定要詳細瞭解關於麩質的所有知識,才有可能貫徹。於是回到台灣後,我立刻在亞馬遜網路書店訂購了六、七本有關麩質的書,開始認真閱讀。
當時,臉上的脂漏性皮膚炎,至少已經困擾了我兩年,十分苦惱。皮膚科除了類固醇,也提不出什麼對策。有時甚至嚴重到每到春秋兩季,半夜癢到醒來,在睡夢中癢到抓破臉;坐飛機到美國等長途飛行的後半段,臉就會開始脫屑,奇癢難耐。我的臉甚至因為長期發炎,而變成黯黑色。
然而,我的脂漏性皮膚炎,就在我從香港回到台灣實踐無麩質飲食兩週後,完全痊癒了;當時我雙親赴大陸旅遊十天回到台灣,發現我的臉變白了!一直到今天,我的臉沒有再癢過。
我也把Sharon處理麩質問題的徒手治療技巧,運用在我的病人身上,絕大多數患者的腰痠背痛,都會立刻消失。令我不禁懷疑,我們復健科百分之五十以上病患的疼痛,是否都是麩質造成的?正因為他們天天都在吃,所以天天都在痛。
於是我積極勸導病人力行無麩質飲食。他們也會與我分享成果:有的說,以前肌肉關節天天痠痛,現在真得一點都不痛;有的說,發現自己食量增加,卻可以減重五公斤以上;有的說,偏頭痛消失了;有的說,以前思考渾沌,現在頭腦清晰;有的以前常陷入沮喪,現在心情樂觀平靜;有的以前「能量狀態很低」,幾乎整天都在床上睡,可是仍舊沒有精力工作,現在不會了;有的以前經常肚子痛,改吃米後,疼痛消失了……
我也聽到病人的幾種質疑。一種質疑的聲音是:為什麼以前沒有聽說過?我的回答是:我個人開始實踐無麩質飲食時,網路上找得到的中文資訊,只有一則新聞的標題。但如果你用麩質的英文「gluten」去搜尋,找到的英文網頁,多到不可勝數。
另一種質疑是:中國傳統北方人吃麵食,為什麼個個身強體壯?老實說,我不知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是因為小麥的基因改造,是最近幾十年的事。
還有一種質疑:為什麼沒有聽醫生說過?
針對這一點,我要詳細回答如下:目前醫學上對「麩質耐受不良」(gluten intolerance),大致分為三類(參考資料列於文後)。
第一類是「乳糜瀉」(celiac disease):這是因為麩質引發自體免疫反應,攻擊自身小腸壁細胞所致。約占西方人口的○‧五%至一%。乳糜瀉可以由檢查人類白血球抗原HLADQ2與HLADQ8,以及檢驗血液中轉麩胺醯胺酶抗體、肌內膜抗體,與小腸組織切片檢查等方法診斷。其他麩質所引起的自體免疫疾病,還包括皰疹樣皮膚炎(dermatitis herpetiformis),麩質造成的運動失調(gluten ataxia)等。
第二類是「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non-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這是吃麩質後幾小時至幾天發生身體不適,症狀包括:(有些人會)便祕、(有些人會)拉肚子、嘔酸水、腹痛、脹氣、頭痛(包括偏頭痛)、關節肌肉痠痛、濕疹、皮膚炎、青春痘、恍神(brain fog)、容易疲勞、「能量狀態很低」、容易生病、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等。研究指出,這個族群約占美國人口的六%。
第二類可能是一種免疫反應,而且是先天免疫反應(innate immune response),實驗室的檢驗方法正在研究中。目前的診斷方法,只能靠排除第一類乳糜瀉及第三類小麥過敏後,施以無麩質飲食,症狀會好轉;而如果再吃麩質,症狀又重新出現來診斷。
第三類是「小麥過敏」(wheat allergy):食物過敏占人口比率的三%到五%。其中二十%是對食物產生IgE抗體的過敏反應,IgE抗體過敏可以藉由抽血檢驗診斷(RAST檢驗)。然而,大多數人的食物過敏,都不能由這種血液檢驗診斷,這是因為他們的免疫反應不是IgE抗體反應,所以只能靠食物排除法來診斷。對小麥產生IgE抗體的過敏反應,症狀包括快速(幾分鐘至幾小時)發生口、鼻、眼、喉癢和腫、皮膚出現紅疹、皮膚腫、呼吸喘鳴聲(wheezing)、腸胃痙攣、脹氣及腹瀉,甚至產生致命性的過敏反應。小孩的食物過敏有可能在五歲後消失。
亞洲人可能第一類「乳糜瀉」的盛行率很低,但不表示我們不會得到第二類「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而我讀過多本關於麩質的書,其中大部分作者為醫師,沒有任何一本書提到,「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問題只發生在西方人、而不會發生在亞洲人身上;頂多說「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對亞洲人造成問題的統計數據,還不清楚。
天下雜誌出版的《小麥完全真相》,以及這本《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皆由醫生所撰寫,也都是近兩年內出版的全美暢銷書。台灣的醫界實在應該閱讀這方面的書。
我個人實行絕對無麩質飲食,至今已經四年多了。以下是我常給病患的關於無麩質飲食的衛教資料,供有心人參考:
一. 麩質是小麥、大麥、裸麥的蛋白質。
二. 麩質造成的症狀與及疾病,如前述「麩質耐受不良」中的分類。國人尤需注意第二類「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
三. 麩質也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問題,如自閉症、過動兒、癲癇,以及極度沮喪。
四. 燕麥也不可以吃,因為燕麥跟小麥在工廠一起加工處理,所以會被小麥汙染。
五. 你只要完全不吃麩質兩週以上,症狀就會消失。但是一定要終身完全停止吃麩質,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六. 含麩質的食品:
1. 麥及麵粉做的:如麵包,餅乾,餃子,麵條,饅頭,啤酒,麥茶....
2. 醬油的原料是大豆與小麥。所以醬油及含醬油的醬料,都含有麩質,如醬油、蠔油、辣椒醬、甜辣醬、沙茶醬等。
3. 麵筋類:即素食者吃的假肉(mock meat),包括火鍋料裡面假的蟹肉、甜不辣等。
4. 其他添加麩質以改善口感的食品:如沙拉醬、美乃滋、奶油等。
5. 許多肉類在烹調時會在外面裹一層麵粉,因此含有麩質。
6. 漢堡肉的填充劑含有麩質。
七. 使用無麩質的純大豆醬油。目前台灣的傳統風味的無麩質純大豆醬油,是由日本進口的;台灣自己生產的無麩質醬油,是黑豆醬油。
◎參考資料:
1. Stefano Guandalini, Carol M. Shilson, Kim Koeller, et al. Jump Start Your Gluten-Free Diet! Living with Celiac/ Coeliac disease & Gluten Intolerance. Ebook E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eliac Disease Center; July 2013, p 15-16.
2. Anna Sapone , Julio C Bai, Carolina Ciacci, Jernej Dolinsek, Peter HR Green, Marios Hadjivassiliou, Katri Kaukinen, et al. Spectrum of gluten-related disorders:consensus on new nomenclature and classification. BMC Medicine 2012, 10:13.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741-7015/10/13
3. Alessio Fasano, Gluten Freedom: The Nation's Leading Expert Offers the Essential Guide to a Healthy, Gluten-Free Lifestyle, 1st Edition, Wiley, April 2014, Chapter 3.
4. Shelley Case. Celiac Disease, Gluten Sensitivity and the Gluten-Free Diet.
(A free handout of website https://glutenfreediet.ca/handouts.php )
陳俊旭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大家習以為常的健康觀念,真的正確無誤嗎?
近八年來,我受各大出版社邀請,推薦了四十幾本新書,其中,《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和《小麥完全真相》,是我推薦過最精采的兩本書。這本書其實不只侷限在麩質的問題,而是廣泛地探討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對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
根據演化論,人類歷史將近二百萬年,長久以來處於狩獵時代,以肉食和野生蔬果為主,直到一萬年前,才進入農耕時代,大量攝取米飯、麵包等高澱粉食物。人類的基因沒什麼改變,但飲食比例卻從低澱粉轉變成高澱粉,會不會有影響呢?
簡言之,這本書就是在探討「高澱粉飲食有害健康」的觀念,這個觀念相當重要,但卻嚴厲衝擊目前醫學界、營養界,甚至政府宣導多年的健康觀念。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希望讀者能慎重審視書中的證據,反覆思考,甚至加以體驗,看看真相為何。
例如,書中提到二○一四年《美國醫學會期刊》所做的減重研究,結果證實,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優於低升糖指數、遠優於低脂飲食,不但如此,這個研究也證實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於胰島素抗阻問題的改善,最有效果,對於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成效也很顯著。這些證據,都和主流醫學的衛教宣導與一般民眾的認知,完全相反。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報章雜誌、電視媒體、網路傳言,充斥各種健康養生的論述,是對是錯,無人深究。試問,如果大家腦中的健康知識,以錯誤偏差的居多,那麼,全民怎能健康呢?
現代醫學雖然發達,但尚未進入成熟期,因此我們常會聽到一些倡導的觀念,過一陣子就被完全推翻。例如,好幾十年前,醫界認為「吸菸有益健康」;在五○和六○年代,護理人員建議母親要買奶粉餵食新生兒,因為「牛奶比母奶營養」;一九五六年,美國心臟協會呼籲「以人造奶油(乳瑪琳)取代天然奶油」,大力宣導「飽和脂肪會堵塞血管」;一九九二年,美國政府開始提倡「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有益健康」。
上述的宣導都是誤導,然而,若你生活在當時,能否具有洞察謬誤的慧眼,或獨排眾議的勇氣?從眾行為是動物的本能,保持現狀最符合慣性,所以,大多數人都是不假思索的追隨者,甚至因此付出健康的代價,仍不自知。以填鴨式教育為主要學習方式的亞洲國家,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比較薄弱,也比較罕見的,甚至為了避免惹來麻煩,而堅守「老二哲學」。因此,重要的省思與改革,常源自歐美。
說來諷刺,誤導來自歐美,省思也來自歐美,而亞洲總是慢半拍,至少我所熟悉的醫學和營養學是如此。
自二○○六年起,我就從個人著作和演講中不斷呼籲,飽和脂肪不全是壞油、多吃好油少吃壞油、體內九五%的膽固醇是自行合成等等,諸多歐美新知。但這麼多年來,守舊的觀念還是固若金湯、不易鬆動。這本書的問世,無疑是提出豐富佐證,讓學術界與一般民眾,好好檢視大家習以為常的健康觀念,真的正確無誤嗎?
從我的第一本書《吃錯了,當然會生病》開始,我提倡的許多概念,和本書許多觀念幾乎不謀而合,例如:膽固醇、飽和脂肪、椰子油、雞蛋、高果糖糖漿、斷食、空腹胰島素、糖化血色素、同半胱胺酸、維生素D、C反應蛋白、晚餐距離睡前至少三小時、睡前若餓,只能吃高蛋白和高脂食物、八○%的人口有慢性食物過敏、發炎失控是百病之源、降血脂西藥的副作用、糖尿病是因為胰臟過勞、腦茫現象的成因、某些食物和藥物會造成大腦萎縮現象。尤其在《健檢做完,然後呢?》前面兩章,根本就是極簡濃縮版。
看完本書後,尤其是食譜,很多人可能會納悶,真的從今不能吃澱粉嗎?其實未必,就代謝型態而言,每人的體質不同,代謝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傾向,自然因人而異。簡單說,如果本書的食譜,讓你吃起來非常舒服,甚至三高症狀開始下降,恭喜你,你是老虎型(易代謝蛋白質與脂肪)。若吃起來沒效果,那也別怪作者,因為你是斑馬型(易代謝碳水化合物)。如果搞不清楚自己的代謝型態,那就採取中庸之道,也就是我和美國農業局先後提出的「食物四分法」,若有血糖不穩的問題,那就再把澱粉從四分之一降到八分之一即可。
最後我必須再補充一點,在種類方面,小麥是所有澱粉食物裡面,問題最大的,三高肥胖和過敏,常與它有關。稻米、小米、藜麥等雜糧,問題較小,但也不能吃太多。在加工方面,五穀雜糧愈精製,問題愈大,愈粗糙,問題愈小。
人類第一次革命是農業革命,發生在一萬年前,改變了飲食比例。第二次革命是工業革命,兩百多年來,雖然生活便利了,但卻日益汙染了飲食與環境,加速了疾病演化與地球暖化。而現在,正進入第三次革命,永續革命,希望可以找尋一條出路,讓人類能健康永存在地球之上。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明天會更好!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到底該怎麼吃才健康?
《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探討食物對大腦的影響,卻又顛覆傳統醫學知識。作者大衛‧博瑪特不僅是在美國行醫三十多年的神經科專科醫師,且持續有研究論文發表,也是美國營養學會的會員,讓人不由得不信。作者對食物的建議除了減量、低卡路里外,還要去麩質、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並且認為高膽固醇與心臟病無關,與傳統的低脂飲食建議大相逕庭。
麩質是一種有黏性的蛋白質,存在於麥類中,尤其是小麥,讓製造出來的食物具有嚼勁,所以麩質在我們的一般飲食中很常見。如對麩質過敏,嚴重則產生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乳糜瀉」,輕則出現「麩質敏感症」,但麩質敏感症沒有確實的實驗室診斷標準,臨床症狀既多樣又不具特異性,不容易診斷,常是患者開始吃不含麩質的飲食後,症狀消失或改善,才能確診。作者認為許多疾病,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輕度認知障礙、帕金森氏症、偏頭痛、憂鬱症、精神分裂症到腸胃病等等,都與麩質敏感有關。博瑪特醫師先由演化、生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切入,繼之以他自己的病患為例,並且大量引用醫學文獻來佐證其論點,甚至一開頭就引用《黃帝內經‧素問篇》的「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很有說服力。
本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加上文句生動,譯筆流暢,因此雖有許多醫學名詞和生化等作用機轉,讀來卻不覺得艱澀。而且每個章節都以活潑的標題如「大腦的愛恨情仇」、「為膽固醇洗刷汙名」和「蛋:地球上最完美的食物」等,吸引人一直讀下去。
自二○一三年在美國出版後,到今年一月為止,本書已連續五十五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掀起一股不吃麩質的飲食旋風,估計約有三○%的美國人避免吃麩質食物,創造出新的巨大商機,也引起美國醫界的關注和出現不同的聲音,畢竟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已深入人心,很難動搖。
做為讀者的我們該何去何從?我覺得,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胸來看待新觀念和新思維,畢竟醫學日新月異,醫學的觀念和治療與時俱進,甚至昨是而今非。然而,飲食習慣的改變要細細思考、慢慢來,而且有糖尿病、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者,在採用新的飲食習慣前,還是先請教醫師為宜。
書中充滿「預防重於治療」的精神,醫師的角色應該不只是治病,而是引導社會大眾由飲食、運動和睡眠三方面著手,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運動有五大好處:控制發炎、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利血糖控制、使腦部記憶區得以擴展,以及提昇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的濃度。睡眠有修復身體、對抗感染、維持理想體重和儲存記憶等功能。在書的結尾,作者並且設計一套四週改善健康的實用方法,供讀者參考和遵循。
總而言之,這本書帶來新視野和衝擊力,很值得仔細閱讀和深深思考。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5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5 |
3折 | 3 |
4折 | 5 |
5折 | 26 |
6折 | 4 |
7折 | 10 |
7折以上 | 2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7折16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