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智慧的人應該明白健康是人生最大的幸運和福份!
——醫學之父 希波克拉底
聯合國衛生組織提出「不要讓人們死於無知」,但阻止人們獲得健康的原因卻不單單只是「知識的匱乏」。
想擁抱健康,你必需先做出選擇!
緊握健康的命脈,創造人生的旋律!
愛情與麵包、工作與家庭、金錢與健康、忙碌與休閒……我們每天都在矛盾中生活,也在生活中追尋些什麼,而這就是人生。
人生,是人一生的課題,它不是單一面向,而是由多重面向組合而成,就像一首壯麗的交響樂,但如何掌控好每一個環節,讓音樂演奏悅耳動人,就需要一個好的指揮家。而指揮家最重要的不是技巧,也不是能力,而是健康,因為失去健康的指揮,是無法掌控任何事的。因此,在人生與健康之間,我們要明白自己就是身體的指揮,你可以擁有什麼樣的人生或保持健康與否,一切都得看自己如何取捨,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每一個環節,以及你自己是否熱愛生命並尊重健康,這一切一切都關乎你的「價值觀」,所以「選擇」就是一種價值觀的結果。
在關鍵時刻做出抉擇,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在本書中,作者精心挑選了17個真實案例,讓我們透過這些案例的故事,去一窺健康的完整樣貌,讓我們重新認識健康,學會選擇人生中最大的財富。
每個人都有選擇生命的權力,每段生命,都有選擇未來的機會。
作者簡介:
廖曉華
1999年開始從事現代營養學領域的管理、翻譯和諮詢工作,並在美國和澳洲的大學研究與教學,期間更不斷鑽營細胞營養學領域的最新進展,耕耘於營養健康的科學教育。
著有暢銷作《健康的真相》及譯作《生活是一種態度》等十多部作品,展現她對生命科學的熱情,以及在化學、生物、醫學等相關科學上的淵博學識。九年來她舉辦超過一百多場的演講,影音產品在北美、亞洲和澳洲等華人世界大受歡迎,是一位受人尊重的營養科學教育諮詢專家。
章節試閱
一、不撞牆,不回頭
知識有時會讓我們變得固執,認為一切的可能都只侷限於自己所熟悉的知識領域。
二○○三年的二月,星期日,一個典型的北美西雅圖的冬天,灰濛濛的天空,雨絲像透明的銀線。電話鈴催著我起床,電話是東海岸來的。不知為什麼,我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來,有時我真怕自己的直覺,怕自己的第六感……冬冬難道真得要走了?命運對她也太殘酷了。
我給經理打了通電話,星期一請一天假。一個小時後,我已在去機場的高速公路上,一定要趕上上午十點直飛到那裡的飛機,這樣才可以在東海岸的傍晚趕到醫院。
天助人願,在夕陽的最後一絲餘暉從天空消失時,我到了醫院。冬冬是一個極樂觀和堅強的人,可以看到在這單獨的病房中,床周圍盡是各式各樣的搶救設備,生命已掙紮了多次。她睜眼看見我就笑了,儘管顯得那麼精疲力盡,那麼無奈,但還是那麼甜,笑中帶著泉湧的淚水。
她緊緊地拉住我的手,第一句話就是:「曉華,我太不愛惜自己了,當初聽你的就對了,至少也不會這麼輕易就『繳械投降』。」她依然是一絲淡淡的笑,但似乎已接受一切。我的眼裡充滿淚水,看不清一切,一句話也想不出來,只是她那非常瘦弱的、涼涼的手放在我的兩手之間,我告誡自己冷靜,好一陣子才對她說:「冬冬,我要給你的也不是靈丹妙藥……不要想了,好好休息吧!今天晚上我陪你,讓忻忻和她爸爸能回家睡覺。」她看著我,輕聲對我說:「別怪老伍,他是個讀書人,好人……不會的,你放心吧。」用過大劑量的嗎啡後,她很快再度入睡。我卻一夜合不上眼,腦子在巨大的時空中轉動,沒有任何完整和連續的畫面,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了什麼。
第二天,忻忻和她爸爸很早就來了,護士繼續來注射藥物(是讓冬冬不再感覺到疼痛?),我們互相找不到安慰對方的任何話,只是默默地守在床邊。
下午兩點半,我必須趕去機場,對此時呼吸很弱又很快的冬冬,那麼瘦小,我不忍心看,但又想再多看一眼……父子倆送我上計程車,我們都止不住地流淚,我第一次看見忻忻的父親哭。我認識他已十年,他是一個核子物理博士。
飛機降落西雅圖時是午夜,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把車開回家的。我接受不了這個現實,為什麼要走的偏偏是她,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比我小整整六歲,如日中天的年紀……兩天後,冬冬離開了這個世界!在一個完全有可能讓她重新恢復生機的生命科學時代,她卻走得步伐匆匆;當那麼多比她嚴重的乳癌病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住病情、逐漸恢復時,她的癌細胞卻迅速、悄然地侵入她的肺部和骨骼系統,迅速增長。漫長而痛苦的放、化療,並沒有對這個中年的生命發生奇蹟!
世紀交替之際,是我進入現代營養學和細胞營養療法學習的第二年,我從實驗室的化學反應、分子式出走,踏入了另一個微觀世界──「營養療法」──它深深吸引了原本就對中醫很感興趣的我。此時我接到冬冬的電話,聽她說好像是病了。
我也記不清是從何時開始,我似乎一直是朋友中的半個醫生,而如今我又再次深造相關學科,於是就好像更有推卸不了的義務。我詳細問了她全部的感覺,卻不想相信自己此時的猜測,只催她一定要去做一個全身檢查。
結果出來了,不敢相信,我先前的猜測居然是事實。活體檢查確證右乳房那個花生米大小(約二×一公分)的東西是癌腫;不過我還是感到很樂觀,因為我曾看到許多比她嚴重的人都活了下來,而且活得很好,她一定也會如此。
很快,她的臨床治療方案「三步曲」確定:手術、化療和放療──而我也打算盡我的全部力量幫她,不過因為我接觸營養療法不久,為了有更厚實的知識背景,我和我的營養學老師細談她的情況;老師很同意我的分析,也建議冬冬儘快配合營養療法,如此一來,從她的年齡和各種情況來看,治療前景應是樂觀的。我把資料準備好,給了正準備接受治療的冬冬,而她也感到很興奮,覺得營養療法一定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儘管冬冬只有初中一年級的知識水準,但她的聰明和勤奮卻不曾讓她停止不前,她對人對事都有獨到的見解。她的婚姻帶有深深的時代色彩,作為一個出身不好但很要強、很能幹的女孩,她被好心人介紹給政府高官的子弟,雖然門不當戶不對,但丈夫老伍畢竟是讀書人,並沒有一些權貴子弟驕橫拔扈的習性。他是明星大學的天之驕子,出國求學又是拜在名門之下,知書達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此只有初中一年級學歷的冬冬自然對丈夫萬分景仰,雖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但卻不可能在沒有丈夫點頭時作任何決定。
而營養療法就這麼被冬冬的丈夫否決了!他不贊成在臨床療法外再加上營養療法。冬冬對我說:「也許忻忻父親說得也有道理,他畢竟是研究核子物理那麼多年的人。加不加營養療法要由患者和家屬決定,那就等等看吧。」
我不能讓一個病人在她的丈夫和當時仍在學習營養療法的我之間為難,我要說服老伍!
是的,對天下事都有一番見解的老伍,這麼多年來似乎就只活在核子物理學的世界中,核子物理學像一堵高高的牆,遮蔽了其他任何東西進入他的腦子。他為了妻子特意去看有關放療的相關書籍,和他的核子物理理解十分契和;而對於化療,他也有著他的見解──應該是先毒死癌細胞。
我告訴老伍,營養療法能提供身體充足的能量和元氣,提供正常細胞充足的原料去更新換代,這樣可以加強臨床的療效,減輕身體的消耗和放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從整體上加強對抗癌症的力量。但他卻無法拋下「放化療的強氧化效應和營養療法中的抗氧化劑運用是相互矛盾」這樣的概念,儘管從宏觀實驗來看,「強氧化和抗氧化」是對立的,效應互相抵消;但在人體內的實際臨床結果卻是相反的──二者的效應實際上是互相加強了。目前對這種臨床結果尚沒有理論解釋,在實踐中也還沒有觀測到具體的發生過程,但一個可信的推測是,健康細胞和癌細胞的營養通道是不同的。這一推測正在逐步得到證實。
我們的思維不同,誰也說服不了誰,僵持不下。他問:「你可以確保營養療法能讓冬冬完全好嗎?」一句話就把我問住了,我只能說:「科學上的東西從來沒有百分之百,世間也沒有靈丹妙藥,我可以肯定的是:營養療法即使沒有對一個人發生效果,也不會有害。而且放療、化療又能百分之百保證嗎?」
「放、化療是多年來,幾乎所有醫生,以至整個世界醫療系統都是這樣治療癌症的。」老伍這樣回答我。的確,這是絕大多數醫生和病人的想法。醫生有決定權,而學營養醫學的人,最多就只有一個建議權。這是一個服從權威的現實世界!營養醫學要進入主流尚有一條長長的艱辛之路,阻力來自四面八方!
■
是的,醫學界在竭盡全力、力圖攻克癌症的半個世紀中,不容置疑,已取得了治療技術的重大突破,如尚在實驗階段的幹細胞和基因療法,而化療藥物也有了多種的選擇性,放療由於電腦程式運用能力的突破,對體內病灶的精細區分、放射量和範圍的控制也越來越好……另外,在研製眾多新藥的同時,人們也寄望於能夠及早發現癌症,因此亦大力研發診斷儀器。然而,針對已經發現的癌症,其研發的根本思維卻沒有一絲一毫改變:與癌細胞對抗!殺死它們的「三步曲」:手術、化療和放療。但很遺憾,那些能夠承受住這一切治療副作用的人,或許延緩了死亡的時間,但所留下的一系列治療後遺症,卻因此讓生命品質大打折扣。
如今,人們對癌症產生的最確切原因尚不清楚,對細胞最初病變的那一刻也還無法追蹤到,但有一點是醫療界和整個生命科學界達成的共識:癌症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失敗或至少是其不健全的結果,最早能診斷出細胞病變的是免疫系統的細胞,最早能有效清理這些病變的也是免疫系統的細胞;免疫系統功能如果恰當,人體的癌症發展幾率會減少很多,有研究估計,至少是百分之七十。而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又是互相合作的。毫無疑問,身體各個系統是一個整體,從人體的整體角度來看待癌症,營養醫學(療法)*為癌症的預防、保護或輔助治療打開了另一扇大門,開闢了另一個生命科學的世界。
*營養醫學(療法):是以中藥為代表的東方思維和西方科學定量化處理問題的結合,也是科學技術和自然元素的結合,最終可歸結為人類最早的藥食同源傳統思維和現代對人體科學理解的結合。
從身體的整體功能和免疫系統的調理入手,同時加強身體健康細胞的能力,以此和癌細胞對抗;就一般而言,就算沒有戰勝癌症,至少也能達到一個平局──人體與癌症共存,處於人體可以相對接受的平衡狀態。
營養療法真正形成系統的時間還不到二十年,但在實踐中已成功地延長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與健康,減輕了癌症病人在治療中的痛苦;而對於那些發現癌症時,已到了無可挽回的不可控制階段的病人,營養療法也讓他們走得相對輕鬆些。是的,營養醫學(療法)是一個潛力無窮的領域,將來必會和臨床醫學並駕齊驅,共同解決人類的健康問題!
■
妻子走了。葬禮過後很多天,老伍在電話中從抽泣到傷心地大哭,讓我的心也在流血。他似乎明白了些什麼,總覺得自己沒有盡到全力去挽救她,反覆地問我:「營養療法能多留住冬冬一段時間嗎?」此時,對一個中年痛失愛妻的男子,安慰畢竟是最重要的。「科學上沒有百分之百的東西,你不用太譴責自己,你盡力了。」這是我之後反反覆覆對他說的話,為的是讓活著的人不那麼沉重……
這是我踏進營養醫學殿堂的第一堂實習課。
冬冬走了,我雖然安慰著她的丈夫,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無法原諒自己;因為我沒有能力讓一個核子物理專家懂得一點核子物理以外的知識,同時我也譴責自己沒有試著強迫冬冬嘗試營養療法,為她的抗爭之力多加上一臂之力……我覺得這是很大的失敗,情緒非常低落。
最後,是我的老師把我拉出這種負面思維的陷阱。是的,面對生命的課題,要有職業的冷靜,要從一個事件中得到的不是這種負面的、無休止的自責,而是看到現實:目前的科學尚不能保證人們複雜的生命其百分之一百的走向,但我相信,營養療法將會成為曙光,終會被那些勇於接受新知的人看見!
這之後的十年裡,我才知道原來老伍並不是一個特例,而是代表了眾多「全能博士」的共同特徵,他們有著共同的驕傲,也有著共同的悲哀;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天之驕子,不光在專業上是頂尖人才,而且也都具有淵博的知識,做人上也是規規距距、溫文爾雅,非常得體。但遺憾的是,一來他們把幾乎所有的知識都裝進了自己特定的思維框架和模式之中;二來這些知識很多時候卻變成了一堵高高的牆,把他們圈在自己所建起的城堡內,不願越過這個城池半步,導致了一種有知的極端固執。
可這正是他們的無知!人類知識的積累、時代的進展,「隔行如隔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文藝復興時代的達文西,這樣傳奇式的全才人物幾乎不可能再出現了。因此,每個人在遇見自己專業領域之外的問題時,應該要警醒地抬起頭來,仔細看看外面的世界,聽聽另一行專業人士的意見。千萬不要撞到了牆才回頭,不要碰得頭破血流才清醒!
一、不撞牆,不回頭
知識有時會讓我們變得固執,認為一切的可能都只侷限於自己所熟悉的知識領域。
二○○三年的二月,星期日,一個典型的北美西雅圖的冬天,灰濛濛的天空,雨絲像透明的銀線。電話鈴催著我起床,電話是東海岸來的。不知為什麼,我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來,有時我真怕自己的直覺,怕自己的第六感……冬冬難道真得要走了?命運對她也太殘酷了。
我給經理打了通電話,星期一請一天假。一個小時後,我已在去機場的高速公路上,一定要趕上上午十點直飛到那裡的飛機,這樣才可以在東海岸的傍晚趕到醫院。
天助人願,在夕陽的最...
作者序
如果人們能看到每一面牆上都可能有一扇窗,那人生的疆界就能延伸到更廣闊的空間……
本書是從我的幾本工作日誌中摘抄出來重新編輯而成,裡面談到的人,是我自己正式涉足營養健康教育領域的十一年中,所接觸到眾多人中的極小部分,但我有一種迫切的渴望,想把他們的故事分享給我以往的讀者、聽眾,也希望能獻給更多的新讀者和新聽眾。
這些年來,與其說我幫助很多人改善了健康,不如說是那麼多人慷慨地讓我進入了他們的生活,而他們的人生哲學給予我極大的啟示,讓我有更大的熱情和信心幫助更多我能幫助的人……
是的,這是我獻給讀者的一本與眾不同的書。在市面上,幾乎所有談健康養生的書都是具體而微地教大家如何吃、如何做,說得越具體、越實用,就越受歡迎;毋庸置疑,大多這類型的書給了人們不同的、很好的指點,但這些年的經歷,讓我注意到一個大家可能沒有觸及,但一定會更感興趣的問題;而對於健康,這恐怕是一個更廣泛、更關鍵的問題。
在健康和營養的園地中耕作了十一年,正當我想在耕耘過的土地播種,把健康和營養的知識種子撒進這塊土壤,讓有興趣的人和我一起走進生命的微觀世界裡去解讀我們在宏觀世界中難以想像的細胞活動時,我身邊的故事卻又把我的思維猛地拉回了人的世界。
或許還有比在這塊土壤裡撒播知識種子更重要的事?為什麼這些年在看到很多科學奇蹟的同時,也看到了那麼多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悲劇?到底是什麼阻止了人們獲得他們可能得到的最大健康?原因似乎並不是我最初所想的「只是基於簡單的知識的匱乏」。
聯合國衛生組織提出「不要讓人們死於無知」,人們對健康和營養無知的最根本原因何在?是不是單純用傳播健康知識和營養教育的簡單方法就能解決問題?翻開工作日誌,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人又浮現在我的腦海裡,他們的經歷、他們的話語一一聯繫起來……我像在做拼圖,又像在解方程式,看到這個多維空間的各種點陣和最後的曲線,然後慢慢開始看到整個畫面:
人們每天匆匆忙忙,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創造財富。然而,可能沒有幾個人清晰地想到,其實健康正是屬於每一個人最大和最珍貴的財富!在現實中,健康的確是人們要選擇的財富,會有人不選擇健康嗎?請讀者自己去發現這個答案。說到底,選擇健康表現了一個人對生命的熱愛!
對生命的熱愛意味著當你的身體年輕健康的時候,你就注意保持健康,對生命的熱愛意味著當身體給你一些危險信號時,不是緊張,而是警覺,並找到最好的修補方法,對生命的熱愛還意味著當不幸罹患那些不是現代生命科學所能順利解決的疑難雜症時,能以樂觀的態度去做最大的努力,至少要讓生命在自然和最少痛苦中延長,最後能平靜逝去……
我筆記中摘抄下來的這很小一部分,包括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跨越了從二十七歲到九十二歲的年齡階層。如果說世界上大多數的社會在某種意義上都帶有金字塔的成分(只是金字的斜率和最終形狀各不相同),作為一個營養健康科普教育的老師,我從下層看到了上層;但在這本書有限的篇幅中,我更想帶給讀者的故事,大都是來自社會人數最多的中層、中年人,在健康問題上這樣更有代表性,讀者也許更感興趣,也更有意義。
不管從那個角度來看,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最終能獲得最大程度健康的人,他們的幸運在於態度、思維、眼光和知識;而沒能得到這種幸運的,問題似乎恰恰是出在前三點上,至於原因,真是各式各樣。
健康和人生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談這些人的健康態度必然要談到他們的人生。這本書裡的所有故事都是真實的,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我自己指導過的病人,有的是因工作或私人原因而與之交談的第三者,從二十七歲的青年到九十二歲的老人,有華人、美國人、美籍華僑,他們的職業是非常廣泛的。不過,我沒有用他們的真實姓名和詳細的職業身份,這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個人隱私;同樣也基於尊重他們,有時亦略去一些細節(如具體的生活和工作地點、醫院的名稱等)。
人性是一樣的,無論在地球的任何一方,人們對待健康的態度都有著非常相似的模式,因此略去這些細節並不影響我們所要討論的主題──人們對身體和生命應有的尊重;也不影響我們從中得到啟發,培養自己追求身心健康的意識。對所有筆下故事中的人,我發自內心地尊重,也力求客觀、冷靜地記述他們的經歷;但從感情面來講,我仍是不可避免地流露出遺憾和無奈。
不過最讓我感動的一點是,他們都很大度和慷慨,很樂意讓其他的人們從自己的經歷中得到經驗或教訓,這是一種可貴的良知。我要在此表達我對他們深深的敬意和感謝。
學會做個習慣提問的人吧!的確,從這些故事中,你會發現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都發生在邊緣與轉角,我們從問題開始找答案比直接看答案能收穫得更多。不少愛讀書的人都力圖認真思考別人的建議、疑問,並做自己的研究。我在這裡講的不是什麼指導、建議,也不是引經據典的鉅著;我唯一的願望是這些真實的人生故事和我對自身感觸的坦誠敘寫,能和你的大腦合作、支持你的直覺、喚醒你對生命的意識,喚醒也許是你內心世界某一塊平時很少觸動的思緒。
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因人而異,我常常歸結為「健康、家庭與愛情、事業」的三足鼎立,這三足之中,可能健康又最核心,沒有健康,其餘兩足肯定都要打折扣。然而,說到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你深深地吸一口氣,閉上眼睛……毫無疑問,你絕對也同意,是健康和時間!這兩樣都是消耗了就不可能再生的資源──時間一去不復返,而健康的損害(特別是退化性損害)往往都是永久性的;它或許可以控制,甚至有所逆轉,但是無法完全復原。
健康和你的思維、感情一樣,是真正屬於你的財富,別人拿不走,也替代不了。失去了健康,你受到的折磨是再愛你的人也不可能為你分擔的;而時間對每個人來說,則是上天分配最平等的財產,每人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時,每年都是三百六十五天。人生中,消費時間可能是一件最最容易做的事了。
遺憾的是,健康和時間這兩樣「看不見」的東西都是在其消失之前,人們最不容易認識和珍惜的。世間不能控制的事的確很多,因此,人們很容易將一切歸於天意,而忽視了「事在人為,莫道人間都是命」。
當你對人生最寶貴的兩個財富之一的「健康」重新思考時,或許能選擇一個新的思路。無法找到答案時,停下來,再看看──是的,在步履匆匆的現代化生活中,一切似乎都那麼急不可待,但你要知道,實質生活中的一切,還是取決於「選擇」!
我可以很肯定地講,健康取決於你對生命的態度、你的思維、你的眼光和知識。一句話:健康不是自然而然的上天恩賜,而是你對生活和生命的選擇!
有疑問嗎?請看下面的故事,它們很可能就發生在你的周圍。我沒有任何意思去批評、指責那些忽略自己健康的人,沒有人有權利把自己相信的東西強加給任何人;我也沒有任何意圖說我的思維方式是最好的──一切皆取決於你的思考、你的結論。如果從這些原原本本講述的故事中,你發現有些觀念適合於你,那可能會點燃你對「健康」財富的熱誠!如果你沒有得到任何啟發,就當耳旁風,忘記吧。
如果這些從二十七歲的年輕人到九十二歲的老年人的故事,和你內心的某處有所契合,你從這些人的經歷中感受到了什麼,那我會感到十分欣慰。畢竟,能從他人的經歷中得到啟示,總比自己撞到了牆才回頭、甚或回不了頭,真算得上是生活中的上上策,對嗎?
是的,我能看到每一面牆上都可能有一扇窗戶,並努力把人生的疆界延伸到多個廣闊的空間……希望以此和讀者共勉。
廖曉華
如果人們能看到每一面牆上都可能有一扇窗,那人生的疆界就能延伸到更廣闊的空間……
本書是從我的幾本工作日誌中摘抄出來重新編輯而成,裡面談到的人,是我自己正式涉足營養健康教育領域的十一年中,所接觸到眾多人中的極小部分,但我有一種迫切的渴望,想把他們的故事分享給我以往的讀者、聽眾,也希望能獻給更多的新讀者和新聽眾。
這些年來,與其說我幫助很多人改善了健康,不如說是那麼多人慷慨地讓我進入了他們的生活,而他們的人生哲學給予我極大的啟示,讓我有更大的熱情和信心幫助更多我能幫助的人……
是的,這是我獻給讀者的...
目錄
前言
一 不撞牆,不回頭
二 撞了牆也不回頭
三 「撐一下就過去了!」
四 盡頭,是不歸路?還是柳暗花明?
五 下一個醫生,另一種方法
六 命該如此?
七 什麼是貴?什麼是便宜?
八 計程車司機與他的車
九 熱愛生命,尊重健康
十 創造人生的旋律
十一 緊握健康的命脈
十二 醫生與另類醫生
十三 三十歲,上坡還是下坡?
十四 健康是種財富
十五 一個中風倖存者的康復歷程
十六 變動中的不變
十七 對的開始,圓滿的人生
永不結束的結語
前言
一 不撞牆,不回頭
二 撞了牆也不回頭
三 「撐一下就過去了!」
四 盡頭,是不歸路?還是柳暗花明?
五 下一個醫生,另一種方法
六 命該如此?
七 什麼是貴?什麼是便宜?
八 計程車司機與他的車
九 熱愛生命,尊重健康
十 創造人生的旋律
十一 緊握健康的命脈
十二 醫生與另類醫生
十三 三十歲,上坡還是下坡?
十四 健康是種財富
十五 一個中風倖存者的康復歷程
十六 變動中的不變
十七 對的開始,圓滿的人生
永不結束的結語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