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350
優惠價:9 折,NT$ 315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追夢不設限,熟年好風景
不老時代,多數人所面對的不單是攸關生存或健康,更重要的是,如何活得更快樂、更充實、更有意義。近年來,有許多社福團體與企業合作,積極把長輩們從家裡帶出來,鼓勵他們追尋夢想、持續成長。
本書收錄了十二個精采活出人生下半場的長者故事。有八十歲才騎著機車環島的「不老騎士」康建華;七十歲走出灰暗過去、熱情投入繪畫與植物世界的陳慧娟;忘卻現實痛苦,沉浸在熱血棒球夢的蔡春風;阿美族巴奈阿嬤天天到醫院當志工,唱歌跳舞安慰生病的人……他們的共同點是:
.不害怕變老,不恐懼死亡;
.順服於「生、老、病、死」的自然節奏;
.接受命運,努力活出最好的樣子;
.不抱怨曾經有的逆境;
.找到和大量的空白時光相處的方法。
透過深入的採訪與書寫,本書將重新界定「老」的意義!
作者簡介:
蘇惠昭
數十年來以自由撰稿為業,然後漸漸老去。文字散見台灣、中國大陸各媒體。靠著採訪人物蒐集精采生命故事並從中竊取人生智慧,滋養平凡平淡生活。現階段目標是,持續跑步、持續彈琴、持續尋花賞鳥,持續寫出有滋味的人物報導,穩定邁向健康正向的老年人生。
彭蕙仙
一個基督徒,一個母親,一個媒體工作者,一個喜歡遊山玩水的人。從事採訪寫作二十餘年。
陳紅旭
東吳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助理、《中央日報》記者、《中央日報》編輯、《中華日報》副刊編輯,現為自由撰稿。日本及美國遊歷二年,平時以做手工藝自娛,文章散見各報紙及雜誌。
駱亭伶
喜歡寫人,養五條狗。曾是旅遊記者,現為獨立文字工作者,《小日子》特約撰述;覺得採訪是忠實的聆聽,寫稿是角色扮演,在兩者間捕捉光輝與幽暗的細節,人生的可苦可樂。
名人推薦:
◆熱情推薦
薇薇夫人 (作家)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依瑩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吳玉琴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祕書長)
【推薦序一】
期待變老 李偉文
朋友看完《遠見雜誌》八月號為我拍攝的短片,興奮地對我說:「好期待變老喔!」
不只期待變老,因為短片中我還談到「找一個喜歡的地方,大家以後樹葬」,想到死後骨灰能撒在一起,我們就連對死亡的恐懼都沒有了。
不害怕變老,不恐懼死亡,這也是我在《我的不老主張》看到的一種生命態度,十二個老人多數獨居,有的人不識字,有的人一生只到過台北一次,他們順服於「生、老、病、死」這自然的節奏,接受命運,努力活出最好的樣子,不抱怨曾經有的逆境,同時找到和大量的空白時光相處的方法。幾乎沒有人談到錢,也沒有人講起兒孫滿堂,康健華讀經,蔡春風整個沉浸在棒球中,阿美族的巴奈阿嬤還到醫院當志工,唱歌跳舞安慰生病的人……
不只台灣的原住民,全世界的原住民都一樣,因為接近大自然,於是對死亡淡然。死亡本來就是自然的演替,只要世界沒有毀滅,生命就會一直延續,所以只有個體的消失,沒有真正的死亡。問題是,我們已經遠離了自然,我們想要不老,想要延緩死亡。
比起他們,我們顯然需要做更多的功課。好好地老去,毫無遺憾地離開,對五十三歲的我來說,這是一件不能逃避、需要準備的事。過去和現在做的每一件事、走的每一步路,都決定了我們老年人生的內容,是我們預先為老年人生寫下的劇本。
活下去並活得有品質,剛剛好的錢和健康管理,我把「老年問題」分成這三大區塊。
台灣即將在二○一八年進入高齡社會,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佔百分之十四,這個數字到二○二五年會增加到百分之二十,成為超高齡社會,老人多到滿出來。二○五一年,高齡人口將是兒童人口的四點七倍,加上龐大的單身族群、一個人的家庭,我們這一代已經不必指望有兒女奉養和陪伴。有子女的人,反過來必須要求自己老來不要成為兒女的負擔,除了依靠政府的年金和健保,儲蓄保險和養成運動習慣絕對有必要。面對新的時代、新的人口結構,政府當然必須有積極作為,著力於改善長期照護、健康保險、老人年金和住宅政策。
我比較想談的是私我的「如何好好活下去」。我的具體做法是,找一塊地,和十二個老朋友合蓋小坪數的「老人公寓」。我們選擇了台南。為什麼?這裡有醫療資源,有美妙的小吃、寬敞的書店,以及對慢行老人友善的巷弄空間,另一方面,它還有各種類型的文化活動。
我們的老人公寓位在一般的社區。我認為,老人應該活動在有孩子、有年輕人的社區,與人連結與互動,不要封閉在放眼望去一片白髮蒼蒼的養老院,夜以繼日地接受死亡的提示。
老人公寓的基礎是朋友,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有一群可以共老的老朋友。不是說不可以交新的朋友,新朋友聽你的「當年勇」只會當是臭彈膨風,只有一路走來,曾經一起流血流汗流淚的老朋友和你擁有共同的回憶。我和我的老朋友們結識於荒野協會,換句話說,我們有共同的理念、一定的知識,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守護台灣的山林野地,不要再被破壞。
這又必須回到一個更基本的課題: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時候到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填寫答案,無可逃避。
生命的意義在積聚更多的財富嗎?想想看,當你老了以後,有一棟房子和十棟房子,有差別嗎?有個企業家,八十歲了,因為寂寞而痛苦,最大的期盼就是孫子常來看他,但孫子都找理由推託,我很想建議他,不如賣掉一棟房子,然後宣布,每來看我一次獎賞一千、兩千,保證孫子絡繹不絕。
生命的意義也不等同於工作。不見得每一個人都能在工作崗位上找到意義和價值,所以在還有能力的時候,要撥出時間做公益,為這個千瘡百孔的社會盡一點力,從做公益中找到意義和價值,而最大的禮物就是從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建立人脈或找關係──人脈和關係不過薄薄的一張紙,朋友則是永遠的。
但朋友又和家人不一樣,家人在一起,可以不必說話,不必做任何事,本身就有意義,朋友在一起一定要有具體的事可做,老是吃喝玩樂就只是酒肉朋友,淺淺的、短暫的快樂後換來更大的空虛。朋友在一起可以做什麼?一九九九年由我發起,召集朋友每月相聚一次看電影,看完電影後還要討論。另外,我們也每個月辦一、兩次戶外活動,就是透過長期互動的過程凝聚情感,儲蓄回憶,確信未來可以共老。
老是一個緩慢退縮的過程,現在的人老得慢,生理和心理年齡等於實際年齡減個十五歲,所以六十幾歲的人還活蹦亂跳趴趴走,七十多歲以後體力漸漸衰退了,沒有力氣老遠跑去看朋友,最後就是臥病在床。我們為老年人生做準備,就必須為每個階段設想。
我很不能認同一種做法,就是退休後去買一塊農地,蓋個農舍,這未免失之於天真。前面幾年也許還可以,等到不能動的時候,鄰居遠在兩公里之外,兒女更是遠在天邊,怎麼辦?真正懷抱山林夢、田園夢,不如把農舍的錢拿去住民宿,一個月換一間民宿,住都住不完,也不用落個破壞農地之名。
老了,很多事也公平了。過去的社會地位,不重要了;有幾棟房子,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是否心安知足?這通常無關社會地位和財富,所以地位崇隆和家財萬貫的人要特別注意,他們通常是寂寞不快樂的高危險群。活得好不好,要看你能否尋求到生命的意義,還有多少可以共老的朋友。有一天,當我們回顧一生,如果答案是「人生是值得的」、「我過了有意義的一生」,我們就不會不甘心,能夠坦然走向最後一程。
已經老去的人,來不及了,人生無法重來。我想說的話,是對三十、四十、五十歲的人,無論如何現在就要開始為老年做好準備。我很樂觀,相信我們的政府會為高齡社會提出更好的政策,我也相信我們的觀念會進步,不會為了延長幾個月的壽命勉強接受痛苦的治療,硬撐著活下去。寧可在安寧病房,安然、有品質的善終。我相信有一天,安樂死也會被接受。
讓我們一起做好準備,讓「變老」成為一種盼望,像一部等待已久的電影終於要上映。
(李偉文口述,蘇惠昭採訪整理)
【推薦序二】
健康活力迎接「老」 吳玉琴
全球高齡議題正夯,歐美先進國家面臨高齡挑戰比台灣早,但他們的老化速度比台灣慢很多。
台灣自一九九三年老人人口達百分之七,進入高齡化社會,即將在二○一八年達到百分之十四,進入高齡社會。不久將來的二○二五年,老人人口達百分之二十,進入超高齡社會。老,是你我都將面臨的挑戰,不管是自己即將進入老年,或家中長輩已進入老年,我們都必須學習面對!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二○○二年提出「活力老化」(active ageing)的概念,強調「健康促進」、「社會參與」及「安全維護」三項基礎原則。除了提供各國老人福利政策推動方向外,更宣示未來國際面對老化的態度??鼓勵老人保持健康、多參與社會、樂於學習、貢獻自己才能。未來,老年的圖像是一群充滿青春不老的長者。
本書十二位看似平凡的阿公阿嬤,卻在人生的七十歲、八十歲時,展開了不一樣的生命旅程。在他們身上,看到長者積極的態度,樂觀面對生命的困境及悲傷,常懷感恩的心,願意奉獻自己的時間與智慧關心別人,成為別人的祝福……這些特質在許多長者身上都有,關鍵在於態度的轉念。長者在生活中難免有困境、挫折及悲傷,有人選擇繼續陷在困境的泥沼中,繼續悲傷;也有人選擇停止悲傷、抱怨,走出家門,積極活出自己的人生,讓老年生活大不同。
年齡只是歲月的紀錄,不該是停止學習及尋找夢想的藉口。如果想改變未來老年的命運,在態度上需要重新調整,將年齡歲數擺一邊,維持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健康的身體,走出家門,帶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學習新的事物、結交新朋友、貢獻自己的才能,成為志工、社區的守護者,時常懷著感恩、喜樂的心。具備這些態度,您將是個受歡迎的長者。
本書十二位長者的生命經驗及故事,就像我們親朋好友中的長者一樣,平凡中散發出生命的智慧,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學習。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想想自己打算怎樣迎接「老」?您想好了嗎?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祕書長)
【推薦序三】
安然守分,自在安命 林依瑩
二○○七年後,不老騎士環台圓夢,逐漸開啟了台灣「不老風潮」的熱潮。
每一個人哇哇落地,就朝著「老」向前邁進,但似乎每個人都很自然地不想變老。「老」似乎存著太多不好的想像,如病痛、黯淡、負擔等,但此書中的十二位不老英雄們,個個不斷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采生活;熱愛生命的投入,無不令人動容,也改寫了一般大眾對老人的想像。
但是,畢竟年齡逐漸增長,身體難免會逐漸走下坡,年近九旬的不老騎士康爺爺寫下「守分、安命」道出他最近進出醫院的心境。心不老,帶動著身不老,心當然就更加不老。然而,面對遲早還是會發生的身體衰弱,如何讓心仍然不老,怡然地面對身體越來越多的限制,凡事「安然守分,自在安命」。我想,這就是不老主張的極致表現!
(本文作者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9 折, NT$ 315 NT$ 3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追夢不設限,熟年好風景
不老時代,多數人所面對的不單是攸關生存或健康,更重要的是,如何活得更快樂、更充實、更有意義。近年來,有許多社福團體與企業合作,積極把長輩們從家裡帶出來,鼓勵他們追尋夢想、持續成長。
本書收錄了十二個精采活出人生下半場的長者故事。有八十歲才騎著機車環島的「不老騎士」康建華;七十歲走出灰暗過去、熱情投入繪畫與植物世界的陳慧娟;忘卻現實痛苦,沉浸在熱血棒球夢的蔡春風;阿美族巴奈阿嬤天天到醫院當志工,唱歌跳舞安慰生病的人……他們的共同點是:
.不害怕變老,不恐懼死亡;
.順服於「生、老、病、死」的自然節奏;
.接受命運,努力活出最好的樣子;
.不抱怨曾經有的逆境;
.找到和大量的空白時光相處的方法。
透過深入的採訪與書寫,本書將重新界定「老」的意義!
作者簡介:
蘇惠昭
數十年來以自由撰稿為業,然後漸漸老去。文字散見台灣、中國大陸各媒體。靠著採訪人物蒐集精采生命故事並從中竊取人生智慧,滋養平凡平淡生活。現階段目標是,持續跑步、持續彈琴、持續尋花賞鳥,持續寫出有滋味的人物報導,穩定邁向健康正向的老年人生。
彭蕙仙
一個基督徒,一個母親,一個媒體工作者,一個喜歡遊山玩水的人。從事採訪寫作二十餘年。
陳紅旭
東吳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助理、《中央日報》記者、《中央日報》編輯、《中華日報》副刊編輯,現為自由撰稿。日本及美國遊歷二年,平時以做手工藝自娛,文章散見各報紙及雜誌。
駱亭伶
喜歡寫人,養五條狗。曾是旅遊記者,現為獨立文字工作者,《小日子》特約撰述;覺得採訪是忠實的聆聽,寫稿是角色扮演,在兩者間捕捉光輝與幽暗的細節,人生的可苦可樂。
名人推薦:
◆熱情推薦
薇薇夫人 (作家)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依瑩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吳玉琴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祕書長)
【推薦序一】
期待變老 李偉文
朋友看完《遠見雜誌》八月號為我拍攝的短片,興奮地對我說:「好期待變老喔!」
不只期待變老,因為短片中我還談到「找一個喜歡的地方,大家以後樹葬」,想到死後骨灰能撒在一起,我們就連對死亡的恐懼都沒有了。
不害怕變老,不恐懼死亡,這也是我在《我的不老主張》看到的一種生命態度,十二個老人多數獨居,有的人不識字,有的人一生只到過台北一次,他們順服於「生、老、病、死」這自然的節奏,接受命運,努力活出最好的樣子,不抱怨曾經有的逆境,同時找到和大量的空白時光相處的方法。幾乎沒有人談到錢,也沒有人講起兒孫滿堂,康健華讀經,蔡春風整個沉浸在棒球中,阿美族的巴奈阿嬤還到醫院當志工,唱歌跳舞安慰生病的人……
不只台灣的原住民,全世界的原住民都一樣,因為接近大自然,於是對死亡淡然。死亡本來就是自然的演替,只要世界沒有毀滅,生命就會一直延續,所以只有個體的消失,沒有真正的死亡。問題是,我們已經遠離了自然,我們想要不老,想要延緩死亡。
比起他們,我們顯然需要做更多的功課。好好地老去,毫無遺憾地離開,對五十三歲的我來說,這是一件不能逃避、需要準備的事。過去和現在做的每一件事、走的每一步路,都決定了我們老年人生的內容,是我們預先為老年人生寫下的劇本。
活下去並活得有品質,剛剛好的錢和健康管理,我把「老年問題」分成這三大區塊。
台灣即將在二○一八年進入高齡社會,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佔百分之十四,這個數字到二○二五年會增加到百分之二十,成為超高齡社會,老人多到滿出來。二○五一年,高齡人口將是兒童人口的四點七倍,加上龐大的單身族群、一個人的家庭,我們這一代已經不必指望有兒女奉養和陪伴。有子女的人,反過來必須要求自己老來不要成為兒女的負擔,除了依靠政府的年金和健保,儲蓄保險和養成運動習慣絕對有必要。面對新的時代、新的人口結構,政府當然必須有積極作為,著力於改善長期照護、健康保險、老人年金和住宅政策。
我比較想談的是私我的「如何好好活下去」。我的具體做法是,找一塊地,和十二個老朋友合蓋小坪數的「老人公寓」。我們選擇了台南。為什麼?這裡有醫療資源,有美妙的小吃、寬敞的書店,以及對慢行老人友善的巷弄空間,另一方面,它還有各種類型的文化活動。
我們的老人公寓位在一般的社區。我認為,老人應該活動在有孩子、有年輕人的社區,與人連結與互動,不要封閉在放眼望去一片白髮蒼蒼的養老院,夜以繼日地接受死亡的提示。
老人公寓的基礎是朋友,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有一群可以共老的老朋友。不是說不可以交新的朋友,新朋友聽你的「當年勇」只會當是臭彈膨風,只有一路走來,曾經一起流血流汗流淚的老朋友和你擁有共同的回憶。我和我的老朋友們結識於荒野協會,換句話說,我們有共同的理念、一定的知識,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守護台灣的山林野地,不要再被破壞。
這又必須回到一個更基本的課題: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時候到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填寫答案,無可逃避。
生命的意義在積聚更多的財富嗎?想想看,當你老了以後,有一棟房子和十棟房子,有差別嗎?有個企業家,八十歲了,因為寂寞而痛苦,最大的期盼就是孫子常來看他,但孫子都找理由推託,我很想建議他,不如賣掉一棟房子,然後宣布,每來看我一次獎賞一千、兩千,保證孫子絡繹不絕。
生命的意義也不等同於工作。不見得每一個人都能在工作崗位上找到意義和價值,所以在還有能力的時候,要撥出時間做公益,為這個千瘡百孔的社會盡一點力,從做公益中找到意義和價值,而最大的禮物就是從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建立人脈或找關係──人脈和關係不過薄薄的一張紙,朋友則是永遠的。
但朋友又和家人不一樣,家人在一起,可以不必說話,不必做任何事,本身就有意義,朋友在一起一定要有具體的事可做,老是吃喝玩樂就只是酒肉朋友,淺淺的、短暫的快樂後換來更大的空虛。朋友在一起可以做什麼?一九九九年由我發起,召集朋友每月相聚一次看電影,看完電影後還要討論。另外,我們也每個月辦一、兩次戶外活動,就是透過長期互動的過程凝聚情感,儲蓄回憶,確信未來可以共老。
老是一個緩慢退縮的過程,現在的人老得慢,生理和心理年齡等於實際年齡減個十五歲,所以六十幾歲的人還活蹦亂跳趴趴走,七十多歲以後體力漸漸衰退了,沒有力氣老遠跑去看朋友,最後就是臥病在床。我們為老年人生做準備,就必須為每個階段設想。
我很不能認同一種做法,就是退休後去買一塊農地,蓋個農舍,這未免失之於天真。前面幾年也許還可以,等到不能動的時候,鄰居遠在兩公里之外,兒女更是遠在天邊,怎麼辦?真正懷抱山林夢、田園夢,不如把農舍的錢拿去住民宿,一個月換一間民宿,住都住不完,也不用落個破壞農地之名。
老了,很多事也公平了。過去的社會地位,不重要了;有幾棟房子,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是否心安知足?這通常無關社會地位和財富,所以地位崇隆和家財萬貫的人要特別注意,他們通常是寂寞不快樂的高危險群。活得好不好,要看你能否尋求到生命的意義,還有多少可以共老的朋友。有一天,當我們回顧一生,如果答案是「人生是值得的」、「我過了有意義的一生」,我們就不會不甘心,能夠坦然走向最後一程。
已經老去的人,來不及了,人生無法重來。我想說的話,是對三十、四十、五十歲的人,無論如何現在就要開始為老年做好準備。我很樂觀,相信我們的政府會為高齡社會提出更好的政策,我也相信我們的觀念會進步,不會為了延長幾個月的壽命勉強接受痛苦的治療,硬撐著活下去。寧可在安寧病房,安然、有品質的善終。我相信有一天,安樂死也會被接受。
讓我們一起做好準備,讓「變老」成為一種盼望,像一部等待已久的電影終於要上映。
(李偉文口述,蘇惠昭採訪整理)
【推薦序二】
健康活力迎接「老」 吳玉琴
全球高齡議題正夯,歐美先進國家面臨高齡挑戰比台灣早,但他們的老化速度比台灣慢很多。
台灣自一九九三年老人人口達百分之七,進入高齡化社會,即將在二○一八年達到百分之十四,進入高齡社會。不久將來的二○二五年,老人人口達百分之二十,進入超高齡社會。老,是你我都將面臨的挑戰,不管是自己即將進入老年,或家中長輩已進入老年,我們都必須學習面對!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二○○二年提出「活力老化」(active ageing)的概念,強調「健康促進」、「社會參與」及「安全維護」三項基礎原則。除了提供各國老人福利政策推動方向外,更宣示未來國際面對老化的態度??鼓勵老人保持健康、多參與社會、樂於學習、貢獻自己才能。未來,老年的圖像是一群充滿青春不老的長者。
本書十二位看似平凡的阿公阿嬤,卻在人生的七十歲、八十歲時,展開了不一樣的生命旅程。在他們身上,看到長者積極的態度,樂觀面對生命的困境及悲傷,常懷感恩的心,願意奉獻自己的時間與智慧關心別人,成為別人的祝福……這些特質在許多長者身上都有,關鍵在於態度的轉念。長者在生活中難免有困境、挫折及悲傷,有人選擇繼續陷在困境的泥沼中,繼續悲傷;也有人選擇停止悲傷、抱怨,走出家門,積極活出自己的人生,讓老年生活大不同。
年齡只是歲月的紀錄,不該是停止學習及尋找夢想的藉口。如果想改變未來老年的命運,在態度上需要重新調整,將年齡歲數擺一邊,維持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健康的身體,走出家門,帶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學習新的事物、結交新朋友、貢獻自己的才能,成為志工、社區的守護者,時常懷著感恩、喜樂的心。具備這些態度,您將是個受歡迎的長者。
本書十二位長者的生命經驗及故事,就像我們親朋好友中的長者一樣,平凡中散發出生命的智慧,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學習。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想想自己打算怎樣迎接「老」?您想好了嗎?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祕書長)
【推薦序三】
安然守分,自在安命 林依瑩
二○○七年後,不老騎士環台圓夢,逐漸開啟了台灣「不老風潮」的熱潮。
每一個人哇哇落地,就朝著「老」向前邁進,但似乎每個人都很自然地不想變老。「老」似乎存著太多不好的想像,如病痛、黯淡、負擔等,但此書中的十二位不老英雄們,個個不斷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采生活;熱愛生命的投入,無不令人動容,也改寫了一般大眾對老人的想像。
但是,畢竟年齡逐漸增長,身體難免會逐漸走下坡,年近九旬的不老騎士康爺爺寫下「守分、安命」道出他最近進出醫院的心境。心不老,帶動著身不老,心當然就更加不老。然而,面對遲早還是會發生的身體衰弱,如何讓心仍然不老,怡然地面對身體越來越多的限制,凡事「安然守分,自在安命」。我想,這就是不老主張的極致表現!
(本文作者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