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相傳為西漢戴聖所編定,因同時又有戴德編定的《大戴禮記》,故也稱《小戴禮記》。它與《周禮》、《儀禮》並稱「三禮」,是一部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匯編,是全面反映儒家思想的重要經典之一。其中《大學》、《中庸》兩篇在宋代從《禮記》原書中抽出,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影響尤大。
本書對《禮記》有詳盡的導讀,對其中部分篇章既有精當的注釋、精妙的集評,又有問題分析、文化史擴展等等項目,引領讀者深入閱讀與探討,還整理出由本書內容所衍生出的新詞、成語及典故。
《禮記》之文,大都博達雅麗。〈冠義〉……諸篇,則序跋文之正宗也;〈投壺〉……諸篇,則典志文之正宗也;〈曲禮〉……諸篇,則雜記文之正宗也;〈禮運〉……諸篇,則論著文之正宗也。昔北齊顏黃門之推著《顏氏家訓》,其〈文章篇〉有云:「祭祀哀誄,生於《禮》者也。」……然則哀誄箴銘之文,亦以《禮記》為正宗矣。世人學文詞,徒知求之於《尚書》、《毛詩》及《左氏》,而不知《禮記》之文,尤不可及。……況乎〈大學〉、〈中庸〉、〈禮運〉、〈樂記〉、〈儒行〉〈學記〉諸篇,義理之宏深,文詞之粹美,他經罕有其比。此其所以江河長流,萬古不廢也。本書下冊包含大傳、學記、樂記、祭義、經解、坊記、中庸、三年問、儒行、大學、昏義等篇的闡釋,並列出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試閱
「禘」究竟是什麼樣的祭祀?
「禘」究竟是什麼樣的祭祀?這是個千古聚訟,莫衷一是的問題。筆者不揣淺陋,願略述管見。
《禮記‧大傳》和〈喪服小記〉兩篇都有這樣的話:「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實際上,這幾句經文本身就是給「禘」下的一個準確的定義。即令我們還不完全清楚「禘」的含義,但從其從示帝聲的字形構造上也可推知「禘」是一種祭祀。然則,上述幾句話的基本意思可知,即:按照禮的規定,不是天子就沒有資格舉行禘祭。在舉行禘祭時,天子要禘祭其始祖之所自出(說白了,就是始祖的父親),用其始祖作為配祭。這就是「禘」,意思並非那麼難懂。
有句俗話說:「你不說我還明白,你一說我更糊塗。」我們用這句俗話來說鄭玄,實在是太不恭敬。說到鄭玄在中國經學史上的建樹,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但受時代的限制,鄭玄也有失誤的時候。具體到〈大傳〉、〈喪服小記〉的這幾句話,鄭玄就解釋錯了。鄭玄這樣解釋:「凡大祭曰禘。自,由也。大祭其先祖所由生,謂郊祀天也。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靈威仰,赤則赤熛怒,黃則含樞紐,白則白招拒,黑則汁光紀。皆用正歲之正月郊祭之,蓋特尊焉。」鄭玄注解的錯誤,具體來說有兩點。第一,禘是一種宗廟之祭,鄭玄說成是「謂郊祀天也」,這就錯了。第二,鄭玄所處的時代,是讖緯盛行的時代。讖,是一種迷信的預言,與我們討論的問題無關,就不說了。緯是緯書,是與經書號稱相對的緯書。緯書的內容,不能說百分之百的都不好,但總的來說,還是以怪誕不經者為多。譬如說這裡的「感大微五帝之精」云云,讀之拗口,思之費解,就是出自緯書。周的始祖是后稷,后稷的父親是誰?據《詩經‧大雅‧生民》,僅知后稷的母親是姜嫄,而姜嫄如何懷孕的呢?〈生民〉說是「履帝武敏歆」,據毛傳,是姜嫄踩上了帝高辛氏腳的大拇指印而懷的孕。這個說法已經神乎其神了,而鄭玄又搬出了「感大微五帝之精」之說,意思是后稷是感蒼帝靈威仰而生,這樣一來,就把問題複雜化了。但是,因為鄭玄是經學的重量級權威,所以信服的人很多,信服的時代也很長。如果我們試翻幾種權威的工具書,譬如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郝懿行的《爾雅義疏》,還有《漢語大詞典》,它們的解釋基本上是以鄭玄的注為依據的。
當然,不同意鄭玄之說的學者也有,且呈連綿不絕之勢。第一個為我們指點迷津的是唐代的趙匡。他說:「禘者,帝王立始祖之廟,猶謂未盡其追遠尊先之義,故又推尊始祖所出之帝而追祀之。以其祖配之者,謂於始祖廟祭之,而便以始祖配祭也。此祭不兼羣廟之主,為其疏遠,不敢褻狎故也。其年數,或每年,或數年,未可知也(呂按:『其年數』四句非是,張載、秦蕙田糾正了這個問題)。鄭玄註〈祭法〉云『禘,謂配祭昊天上帝於圜丘也』。蓋見〈祭法〉所說,文在『郊』上,謂為郊之最大者,故為此說耳。……禘之所及最遠,故先言之爾,何關圓丘哉?若實圜丘,五經之中,何得無一字說處?又云『祖之所自出,謂感生帝靈威仰也』,此何妖妄之甚!此文出自讖緯,始於漢哀、平間偽書也。桓譚、賈逵、蔡邕、王肅之徒,疾之如讎,而鄭玄通之於五經,其為誣蠧甚矣!……鄭玄不能尋本討原,但隨文求義,解此禘禮,輙有四種。其註〈祭法〉及〈小記〉則云禘是祭天;註《毛詩頌》則云禘是宗廟之祭,小於祫;註〈郊特牲〉則云禘當為礿;註〈祭統〉、〈王制〉則云禘是夏殷之時祭名,殊可怪也。」(見陸淳《春秋集傳纂例》卷二)
《朱子語類》卷二十五:「禘是祭之甚遠甚大者,若其他四時之祭及祫祭,祭止於太祖,若禘又祭其祖之所自出。如祭后稷,又推后稷上一代祭之,周人禘嚳是也。……禘之意最深長,如祖考與自家身心未相遼絕,祭祀之禮亦自易理會。至如郊天祀地,猶有天地之顯然者,不敢不盡其心。至祭其始祖,已自大段闊遠,難盡其感格之道。今又推其始祖之所自出而祀之,茍非察理之精微,誠意之極至,安能與於此哉?」
清秦蕙田說:「禘祭之禮,當以〈大傳〉之文為定。曰:『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趙伯循(趙匡之字)謂:『禘,王者之大祭。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於始祖之廟,而以始祖配之也。』朱子謂『禘止祭始祖所自出之帝及始祖二位,不及羣廟之主』是也。故字從示從帝。禘者,天子享帝之祭也。諸侯不敢祖天子,惟王者可以追始祖所自出之帝而祭之,所祭者帝,故曰禘,乃天子之禮也。」(《五禮通考》卷九十七)
關於舉行禘祭的時間,秦蕙田考證說:「禘祫之期,亦當以《周禮‧司尊彝》之文為定。其文曰:『四時之間祀。』間祀者,間於四祭之中。四祭歲歲有之,則間祀亦歲歲有之也。橫渠張子曰:『禘也,祫也,郊也,必歲有之,豈容有三年五年之說。』夫天子每歲必郊,每歲必禘祫,可知張子之說為是。乃鄭康成從《禮緯》之說,云:『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夫以三年五年禘祫合計之,則第一祫在三年,第一禘在五年,第二祫在六年,第三祫在九年,第二禘在十年,第四祫在十二年,第五祫第三禘俱在十五年。此唐太常議所謂『或比年頻合,或同歲再序;或一禘之後,并為再祫;或五年之內,驟有三殷。求於禮經,頗為乖失』。禘祫之紊,其由是也。」(《五禮通考》卷九十七)
趙匡、朱熹諸人之說,直接求之於經文,從訓詁方法上來說,更具有說服力。筆者信奉此說,特為諸君介紹之。關於「禘」的考證之作,據筆者初步調查,《皇清經解》中有以下四種:卷四十八萬斯大《學禮質疑‧禘祫一事(上、下)》、卷三十二九沈彤《果堂集‧禮禘祫年月說》、卷七七四孫星衍《問字堂集‧三禘釋》、卷七一八錢塘《溉亭述古錄‧魯禮禘祫考》。《皇清經解續編》中有以下五種:卷二十二毛奇齡《郊社禘祫問》、卷一五六惠棟《禘說》二卷、卷五二九徐養原《頑石廬經說‧禘祫辨》、卷六六九金鶚《求古錄禮說‧禘祭考》、卷七三八胡培翬《禘祫答問》。另外,秦蕙田《五禮通考》之卷九十七至卷一○○,凡四卷,是考證「禘祫」的集大成之作,最值得一讀。
「禘」究竟是什麼樣的祭祀?
「禘」究竟是什麼樣的祭祀?這是個千古聚訟,莫衷一是的問題。筆者不揣淺陋,願略述管見。
《禮記‧大傳》和〈喪服小記〉兩篇都有這樣的話:「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實際上,這幾句經文本身就是給「禘」下的一個準確的定義。即令我們還不完全清楚「禘」的含義,但從其從示帝聲的字形構造上也可推知「禘」是一種祭祀。然則,上述幾句話的基本意思可知,即:按照禮的規定,不是天子就沒有資格舉行禘祭。在舉行禘祭時,天子要禘祭其始祖之所自出(說白了,就是始祖的父親),用其始祖...
目錄
上冊
序 王元化
《禮記》導讀
一、《禮記》的名稱
二、《禮記》的內容
三、《禮記》的成書
四、《禮記》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
五、《禮記》的價值
六、怎樣學習《禮記
《禮記》
曲禮上第一(節選)
曲禮下第二(節選)
檀弓上第三(節選)
檀弓下第四(節選)
王制第五(節選)
月令第六(節選)
禮運第九(節選)
內則第十二(節選)
下冊
大傳第十六
學記第十八
樂記第十九
祭義第二十四
經解第二十六
坊記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一
三年問第三十八
儒行第四十一
大學第四十二
昏義第四十四
主要參考文獻
上冊
序 王元化
《禮記》導讀
一、《禮記》的名稱
二、《禮記》的內容
三、《禮記》的成書
四、《禮記》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
五、《禮記》的價值
六、怎樣學習《禮記
《禮記》
曲禮上第一(節選)
曲禮下第二(節選)
檀弓上第三(節選)
檀弓下第四(節選)
王制第五(節選)
月令第六(節選)
禮運第九(節選)
內則第十二(節選)
下冊
大傳第十六
學記第十八
樂記第十九
祭義第二十四
經解第二十六
坊記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一
三年問第三十八
儒行第四十一
大學第四十二
昏義第四十四
主要參考文獻
商品資料
出版社:龍視界出版日期:2014-11-26ISBN/ISSN:978986573277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16頁開數:14.8*21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