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村仁一
1收藏
定價:NT$ 280
本商品已絕版
日本癌症放射科名醫近藤誠強力推薦:
「真正的醫生才會教你的『生活方式』!」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醫療,我希望大家不要抱著過度期待,縱使採用最新醫療技術,也未必能康復,因此不要隨便將自己的生命交到醫護人員的手上,而是要善盡自己身為「生命主人」的責任。
──中村仁一
不依賴、不託付,掌握生命的主導權!
中村醫師站在身為醫生的角度,提出三大結論。
降低對醫療的過度信仰!
人生課題就是學習與疾病相處!
從醫療人員手中搶回死亡主導權!
與慢性疾病共存的時代,如何面對,是人生的課題!
實踐「接受和拒絕治療」的自主權,邁向平穩善終!
你是否對醫療的實態有所誤解?醫療的進步反而無法平穩善終?
中村醫師道出醫療前線的真相,帶你重新思考及面對生死課題!
醫療人員跟患者的「最好治療方法」不一樣!
真正的名醫,不講專業用語,會為病人著想!
老化無藥可醫,別對醫療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尊重患者本人意願不要讓積極治療變成折磨!
無視本人意願所進行的醫療行為是一種傷害!
面臨生死問題時,家人未必是最了解患者的!
「告知」是了解臨終患者及需求的重要關鍵!
患者有權利了解並且選擇正確且適合的醫療!
採用最新醫療技術進行治療,也未必能康復!
為了讓當下活得精彩,就必須正視死亡課題!
肯定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李豐病理中心負責人 李 豐
安寧照顧基金會 林建德
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緩和醫療中心主治醫師 陳炳仁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趙可式
作者簡介:
中村仁一
1940年生,長野縣人。醫師,京都大學醫學系畢業。社會福祉法人老人安養中心「同和園」附屬診所所長、曾任職於財團法人高雄醫院院長、理事長等職,並於2000年2月轉任現職,同時設立「同治醫學研究所」,以收費方式提供「活法諮詢」、「健康諮詢」等。
1996年4月時,發起市民團體的「思考自己之死的集會」,2012年11月時,正式邁入第16年並已集會超過200次。著有《大往生: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生命自主:最先進的醫療是救命?還是延長痛苦?》等。
譯者簡介:
王薇婷
日本廣島大研究所畢。研究日本文學也熱愛日本漫畫。目前為兼職譯者。譯有《為什麼?為什麼?》、《媽媽這麼做,男孩會不同》等。(新手父母出版)《賈伯斯找到生存力量的94句話》、《賈伯斯撼動世界的142句話》等。
名人推薦:
人性化的醫者 / 李 豐
在今日科學掛帥的時代,醫療行為也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醫師們隨著科學的進步,醫療儀器的日日更新,對疾病的診斷,固然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也造成醫者越來越依賴儀器,而使醫療行為僵化,變成是依賴儀器在做診斷與治療,而忽略了病人本身這一部分。
有些醫師看病,眼睛只釘著儀器或者電腦裡的數據,不看病人一眼,竟然就開處方箋,病人受到委屈,當然詬病。
我是癌症病人,得癌之初,也遵循醫囑,手術、電療、化療也都做了,可是癌症沒有消失,反而治療後的副作用層出不窮,在多次逃離這種不人性化治療所可能造成的後果之後,決定自求多福,不再看診,不做檢查,不吃西藥,包括維他命丸,進而學習與癌和平相處。至今,竟然已經四十五年。(詳情請看《我賺了三十年》(玉山出版社)及《善待細胞,可以活得更好》(原水文化出版社)。)
本書作者是一個比較人性化的醫者,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場,為病人作醫療,雖然得到病人的尊重,勢必受到同儕的排擠,視為不能同流合污的同類。
我自己是醫生,又是癌症病人,看病四十多年來,當然會站在病人的立場為他設想,所以對作者的行為,自然感同身受,同時,也能感受到他被人排擠之苦。
其實,今日的社會,真需要多一點這一類的醫者。
本書另外一個特點,是花了很多篇幅,來談論死亡。
死亡這一個課題,實在應該更公開地談,因為人人都會死。
在我們的社會,之所以都沒有人敢說,是因為大家都怕死,因此大家都不願意面對。
尤其是醫師,當他們刻意對病人隱暪死亡將至的病情,會使病人誤以為時間還多,而不能預作安排,可能發生更嚴重的後果。
我雖然沒有實際死過,面臨死亡威脅的經驗卻很多。我有了宗教信仰以後,了解死亡的真相,更能坦然面對,不怕死亡。加上我常常陪伴病人走過死亡,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因此坦然談死亡,對我來說,非常自然。
我們不但要坦然談死亡,而且要談死亡過程,要走得自在,而盡量不要死得痛苦,也就是我一直主張的「臨終無障礙」的境界。
要達到「臨終無障礙」的境界,更需要自己事先的努力。
譬如我多年來的努力,已經使我這個癌症病人,可以不住院,不看醫師,不做檢查,不吃西藥,算是成功一大半。我還要努力,讓自己能在愉愉快快的狀況下走完一生。
我還有很多伙伴,陪著我著這一個目標邁進。有興趣嗎?願意加入我們嗎?
(本文作者為李豐病理中心負責人)
自求多福是病人的責任 / 趙可式
本書作者中村仁一醫師是近代許多日本醫界努力提倡「尊嚴死」的代表性人物,他們奮鬥多年想要立法,卻還未成功。這條法律在歐美先進國家稱為「自然死法案(Natural Death Act)」,在台灣稱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台灣是亞洲第一個自然死立法的國家。作者在自序中提出本書的核心思想:「如果想自然安穩地死去的話,就必須從醫護人員手中奪回死亡的主導權。要奪回主導權,就必須充實自身的醫療知識,並對醫療現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我照顧癌症病人三十多年,許多經驗與想法與作者的相近,最契合的一點就是「病人必須自求多福」。現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獲得與專業醫師一樣的知識,因此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檢查、治療等,當事人都有責任弄清楚,而不能糊里糊塗的就將自己的生命與健康交在醫療人員的手裏。舉個例子:王先生在一次的體檢中發現他有二項「腫瘤標記」(Tumor Marker)的指數偏高,他未作打聽就去某大醫院一名外科醫師的門診,醫師懷疑得了癌症,當下勸他開刀。還好他費了一個星期時間閱讀相關文獻,並且再到另一家醫院去作「正子斷層掃描」(PET CT Scan),結果發現是虛驚一場。
雖然醫療專業術語並不是人人都能懂得,但要了解也不難。今天已不是「愚民政策」的時代,任何人都有權力向醫療機構申請索取自己的病歷、各種檢查結果與報告,買一本醫學字典,費點工夫,就可將自己的病歷了解清楚了,如此才能為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作一負責任的抉擇!
(本文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安寧理念」是抉擇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 林建德
在日本老人安養中心服務的中村仁一醫師,在《大往生》一書中寫到,安養中心的職員及住民老人們,一遇老人們有風吹草動,即送往直到最後都會設法想做些什麼處置的大醫院;而醫師本身,大概也受不了什麼都不做,所以幾乎所有醫師,都會主張即使要死,也應借助醫療之手。門諾醫院總執行長黃勝雄曾在二0一三年,為安寧基金會徵文活動的文章中寫到:「台灣的醫師比較無法面對病患的死亡,認為這是一種自己的無能和失敗。」金山醫院黃勝堅院長的文章,寫著:「放手,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什麼都要嘗試去做,善終這堂課,是醫療人員最艱難也最該學好的一門醫術。」所以在醫師的教育裡,「醫生」醫治生命,同時也是要學習「醫死」並面對死亡。
所謂的「安寧療護」,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模式。當病人的病程進展到死亡已不可避免的階段時,安寧療護團隊協助病人解除身心靈的不適和恐懼,甚至在靈性上提供陪伴,提供「以病人最大利益為考量」的照顧方式,透過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等等專業人員,讓病人以安適、有品質、有尊嚴的方式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間,同時有機會把握與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時間,無憾抵達人生的終站,是一種身、心、靈兼顧的完整照護模式。
「如何讓自己平穩善終」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及早思考的,只有透過每個人不斷的反思,以及與家人充分的溝通,了解彼此的價值觀,才能尊重彼此對於善終的選擇,也會因著正視死亡,發現生命的可貴進而更珍惜每一天。成立二十四年來,安寧照顧基金會持續推動的「安寧理念」,不只是生命末期的抉擇,更是對於生命的尊重。
(本文作者為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71折19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 徵求價 | 數量 |
| 2折 | 1 |
| 3折 | 3 |
| 4折 | 2 |
| 5折 | 4 |
| 7折 | 1 |
| 7折以上 | 1 |
| 8折以上 | 3 |
| 無折 | 3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中村仁一
1收藏
定價:NT$ 280
本商品已絕版
日本癌症放射科名醫近藤誠強力推薦:
「真正的醫生才會教你的『生活方式』!」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醫療,我希望大家不要抱著過度期待,縱使採用最新醫療技術,也未必能康復,因此不要隨便將自己的生命交到醫護人員的手上,而是要善盡自己身為「生命主人」的責任。
──中村仁一
不依賴、不託付,掌握生命的主導權!
中村醫師站在身為醫生的角度,提出三大結論。
降低對醫療的過度信仰!
人生課題就是學習與疾病相處!
從醫療人員手中搶回死亡主導權!
與慢性疾病共存的時代,如何面對,是人生的課題!
實踐「接受和拒絕治療」的自主權,邁向平穩善終!
你是否對醫療的實態有所誤解?醫療的進步反而無法平穩善終?
中村醫師道出醫療前線的真相,帶你重新思考及面對生死課題!
醫療人員跟患者的「最好治療方法」不一樣!
真正的名醫,不講專業用語,會為病人著想!
老化無藥可醫,別對醫療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尊重患者本人意願不要讓積極治療變成折磨!
無視本人意願所進行的醫療行為是一種傷害!
面臨生死問題時,家人未必是最了解患者的!
「告知」是了解臨終患者及需求的重要關鍵!
患者有權利了解並且選擇正確且適合的醫療!
採用最新醫療技術進行治療,也未必能康復!
為了讓當下活得精彩,就必須正視死亡課題!
肯定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李豐病理中心負責人 李 豐
安寧照顧基金會 林建德
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緩和醫療中心主治醫師 陳炳仁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趙可式
作者簡介:
中村仁一
1940年生,長野縣人。醫師,京都大學醫學系畢業。社會福祉法人老人安養中心「同和園」附屬診所所長、曾任職於財團法人高雄醫院院長、理事長等職,並於2000年2月轉任現職,同時設立「同治醫學研究所」,以收費方式提供「活法諮詢」、「健康諮詢」等。
1996年4月時,發起市民團體的「思考自己之死的集會」,2012年11月時,正式邁入第16年並已集會超過200次。著有《大往生: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生命自主:最先進的醫療是救命?還是延長痛苦?》等。
譯者簡介:
王薇婷
日本廣島大研究所畢。研究日本文學也熱愛日本漫畫。目前為兼職譯者。譯有《為什麼?為什麼?》、《媽媽這麼做,男孩會不同》等。(新手父母出版)《賈伯斯找到生存力量的94句話》、《賈伯斯撼動世界的142句話》等。
名人推薦:
人性化的醫者 / 李 豐
在今日科學掛帥的時代,醫療行為也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醫師們隨著科學的進步,醫療儀器的日日更新,對疾病的診斷,固然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也造成醫者越來越依賴儀器,而使醫療行為僵化,變成是依賴儀器在做診斷與治療,而忽略了病人本身這一部分。
有些醫師看病,眼睛只釘著儀器或者電腦裡的數據,不看病人一眼,竟然就開處方箋,病人受到委屈,當然詬病。
我是癌症病人,得癌之初,也遵循醫囑,手術、電療、化療也都做了,可是癌症沒有消失,反而治療後的副作用層出不窮,在多次逃離這種不人性化治療所可能造成的後果之後,決定自求多福,不再看診,不做檢查,不吃西藥,包括維他命丸,進而學習與癌和平相處。至今,竟然已經四十五年。(詳情請看《我賺了三十年》(玉山出版社)及《善待細胞,可以活得更好》(原水文化出版社)。)
本書作者是一個比較人性化的醫者,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場,為病人作醫療,雖然得到病人的尊重,勢必受到同儕的排擠,視為不能同流合污的同類。
我自己是醫生,又是癌症病人,看病四十多年來,當然會站在病人的立場為他設想,所以對作者的行為,自然感同身受,同時,也能感受到他被人排擠之苦。
其實,今日的社會,真需要多一點這一類的醫者。
本書另外一個特點,是花了很多篇幅,來談論死亡。
死亡這一個課題,實在應該更公開地談,因為人人都會死。
在我們的社會,之所以都沒有人敢說,是因為大家都怕死,因此大家都不願意面對。
尤其是醫師,當他們刻意對病人隱暪死亡將至的病情,會使病人誤以為時間還多,而不能預作安排,可能發生更嚴重的後果。
我雖然沒有實際死過,面臨死亡威脅的經驗卻很多。我有了宗教信仰以後,了解死亡的真相,更能坦然面對,不怕死亡。加上我常常陪伴病人走過死亡,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因此坦然談死亡,對我來說,非常自然。
我們不但要坦然談死亡,而且要談死亡過程,要走得自在,而盡量不要死得痛苦,也就是我一直主張的「臨終無障礙」的境界。
要達到「臨終無障礙」的境界,更需要自己事先的努力。
譬如我多年來的努力,已經使我這個癌症病人,可以不住院,不看醫師,不做檢查,不吃西藥,算是成功一大半。我還要努力,讓自己能在愉愉快快的狀況下走完一生。
我還有很多伙伴,陪著我著這一個目標邁進。有興趣嗎?願意加入我們嗎?
(本文作者為李豐病理中心負責人)
自求多福是病人的責任 / 趙可式
本書作者中村仁一醫師是近代許多日本醫界努力提倡「尊嚴死」的代表性人物,他們奮鬥多年想要立法,卻還未成功。這條法律在歐美先進國家稱為「自然死法案(Natural Death Act)」,在台灣稱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台灣是亞洲第一個自然死立法的國家。作者在自序中提出本書的核心思想:「如果想自然安穩地死去的話,就必須從醫護人員手中奪回死亡的主導權。要奪回主導權,就必須充實自身的醫療知識,並對醫療現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我照顧癌症病人三十多年,許多經驗與想法與作者的相近,最契合的一點就是「病人必須自求多福」。現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獲得與專業醫師一樣的知識,因此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檢查、治療等,當事人都有責任弄清楚,而不能糊里糊塗的就將自己的生命與健康交在醫療人員的手裏。舉個例子:王先生在一次的體檢中發現他有二項「腫瘤標記」(Tumor Marker)的指數偏高,他未作打聽就去某大醫院一名外科醫師的門診,醫師懷疑得了癌症,當下勸他開刀。還好他費了一個星期時間閱讀相關文獻,並且再到另一家醫院去作「正子斷層掃描」(PET CT Scan),結果發現是虛驚一場。
雖然醫療專業術語並不是人人都能懂得,但要了解也不難。今天已不是「愚民政策」的時代,任何人都有權力向醫療機構申請索取自己的病歷、各種檢查結果與報告,買一本醫學字典,費點工夫,就可將自己的病歷了解清楚了,如此才能為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作一負責任的抉擇!
(本文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安寧理念」是抉擇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 林建德
在日本老人安養中心服務的中村仁一醫師,在《大往生》一書中寫到,安養中心的職員及住民老人們,一遇老人們有風吹草動,即送往直到最後都會設法想做些什麼處置的大醫院;而醫師本身,大概也受不了什麼都不做,所以幾乎所有醫師,都會主張即使要死,也應借助醫療之手。門諾醫院總執行長黃勝雄曾在二0一三年,為安寧基金會徵文活動的文章中寫到:「台灣的醫師比較無法面對病患的死亡,認為這是一種自己的無能和失敗。」金山醫院黃勝堅院長的文章,寫著:「放手,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什麼都要嘗試去做,善終這堂課,是醫療人員最艱難也最該學好的一門醫術。」所以在醫師的教育裡,「醫生」醫治生命,同時也是要學習「醫死」並面對死亡。
所謂的「安寧療護」,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模式。當病人的病程進展到死亡已不可避免的階段時,安寧療護團隊協助病人解除身心靈的不適和恐懼,甚至在靈性上提供陪伴,提供「以病人最大利益為考量」的照顧方式,透過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等等專業人員,讓病人以安適、有品質、有尊嚴的方式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間,同時有機會把握與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時間,無憾抵達人生的終站,是一種身、心、靈兼顧的完整照護模式。
「如何讓自己平穩善終」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及早思考的,只有透過每個人不斷的反思,以及與家人充分的溝通,了解彼此的價值觀,才能尊重彼此對於善終的選擇,也會因著正視死亡,發現生命的可貴進而更珍惜每一天。成立二十四年來,安寧照顧基金會持續推動的「安寧理念」,不只是生命末期的抉擇,更是對於生命的尊重。
(本文作者為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徵求價 | 數量 |
| 2折 | 1 |
| 3折 | 3 |
| 4折 | 2 |
| 5折 | 4 |
| 7折 | 1 |
| 7折以上 | 1 |
| 8折以上 | 3 |
| 無折 | 3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71折198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