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與皇位間雖僅一步之遙,卻充滿了血雨腥風的名分之爭、未來之爭。他們中多數是沒有如願登頂的,也有花了沉重代價卻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做皇帝的,更有用三十多年光陰去換一個月皇帝生涯的。
本書真實再現了皇太子的生活、皇太子的不同命運、皇太子與皇帝的關係、皇太子在最高權力到手前的政治鬥爭,透視出中國古代王朝的政治特色。
作者簡介:
張程,青年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研讀政治學、外交學。著有《泛權力:透視中國歷史上的權力法則》、《衙門口:為官中國千年史》、《一步之遙:中國皇太子政治》、《禪讓:中國歷史上的一種權力遊戲》、《奪宮:中國歷史上的宮門之變》、《脆弱的繁華:南宋的一百五十年》、《大謀略:三國外交智慧書》、《微博晚清民國史》等,另有譯著、編著若干。
章節試閱
3 巫蠱禍後冤難雪
──戾太子劉據與巫蠱
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從各方面來說都是優秀的接班人,又有外戚衛青家族的庇護,地位看似不可動搖。但他始終生活在漢武帝巨大成就和人格魅力的陰影之下,父子間存在巨大的性格差異。當父子間這種差異用刀光劍影、屍橫遍野的極端形式表現出來後,整個漢王朝都震驚了,數年之間都難以承受政變的血腥後果。
皇帝家事
一
元朔六年(西元前一二三年),大將軍、長平侯衛青送給一戶姓王的人家五百斤黃金。
這件事情讓京城長安的臣民都目瞪口呆。按說,這是衛青自願饋贈的,合情合理,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問題在於,衛青是權傾朝野的大將軍、國舅,屢次大破匈奴,為國家建立了不世功勞。衛青的姐姐衛子夫是當朝皇后,衛青的部將親信遍布朝野,掌握實權。而那個王家是出身卑微的普通人家。衛青為什麼降低身分,主動結好王家,送上厚禮呢?
如果把整個送禮事件和皇室的家庭關係結合起來觀察,就不會讓人吃驚了。
衛青的確是大將軍,可卻是離開了軍隊在長安閒居的大將軍。他縱橫漠北,橫掃匈奴,反而讓自己功高震主。衛青和漢武帝劉徹不僅是君臣,而且還曾是私交甚密的好友、親戚。但現在兩人之間的話越來越少。衛子夫的確是皇后,無奈隨著歲月的推移,美貌不再。越來越多的美女進入了劉徹的床榻。在眾多新進的美女中,劉徹最喜歡趙國王夫人。王夫人為劉徹生下了齊王劉閎。劉徹寵愛王夫人,但王夫人出身卑微,又找不出一兩個拿得出手的親戚來。劉徹想提拔王家,都找不到合適的提拔對象。王家依然生活在窮困之中。友人寧乘就勸衛青說,衛家現在雖然一戶多侯,後宮又有衛皇后支撐,但月盈必虧、波高必跌,衛家遲早也會走向衰落。現在皇帝寵愛王夫人,如果衛家主動結好王家,就能贏得漢武帝的好感。這其實是一筆很划算的買賣。衛青於是主動結好王夫人的家人。
王夫人果然心花怒放,興沖沖地告訴了劉徹。
劉徹沒有高興。他了解衛青,知道衛青個性耿直、頭腦簡單,不太可能主動這樣做。劉徹就找了一個機會,向衛青問起送金子的事情。衛青果然是個老實人,一五一十地將來龍去脈告訴了劉徹。劉徹這才鬆了一口氣,也高興起來。一來,寧乘幫他間接照顧了新寵王家。劉徹隨即任命寧乘為東海都尉。二來,衛青果然是一個厚道正直的人,沒有威脅皇家權威的意思。劉徹對第二點尤其感到高興,對衛青和衛家的防範之心放鬆了好多。
第二年(元狩元年,西元前一二二年)四月,劉徹冊立衛子夫所生的皇長子、年僅七歲的劉據為太子。
衛家出了太子,掀起了又一股尊崇衛家的熱潮。這時,劉徹的胞姐、平陽公主已經守寡多年,想要再嫁。她召集家臣門客商議到底嫁給哪個王公顯貴比較好。大家想都沒想,異口同聲地說:「衛青!」平陽公主也有此心,但心裡有一個顧慮。衛家在發達之前是平陽公主的家奴。衛青曾是公主的家奴,衛子夫是公主的歌女。平陽公主怕自己嫁給家奴會引來非議。家臣門客們勸道:「衛青是大將軍,姐姐是皇后,外甥是太子。衛青自己擁有萬戶侯的爵位,就連三個兒子都封了侯,如果加上另一個外甥霍去病在內,衛家一門五侯。這樣的人不嫁,還有誰值得嫁呢?」平陽公主覺得很有道理,就將這個想法告訴了衛子夫,希望漢武帝劉徹為兩人賜婚。漢武帝也認可這門親事,為兩人舉辦了浩大豪華的婚禮。這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漢武帝劉徹和大將軍衛青互相娶了對方的姐姐。平陽公主還讓自己和前夫生的兒子平陽侯曹襄娶了衛子夫和劉徹生的女兒衛長公主,算是死心塌地地要和衛家拴在一起。衛青的權勢算是被連續上了多重保險,讓一般人看得頭暈目眩。
漢朝開國以來,還從來沒有一個家族獲得如此尊榮。衛家的富貴榮華此時達到了頂點。
二
衛家權勢熏天,最擔心的人就是漢武帝劉徹。
因為劉徹是一個權力欲望特別敏感和強烈的皇帝。
寧乘指出的「月盈則虧」的危險終於到來了。對衛青產生疑慮的劉徹,將衛青更加高高掛起,轉而重用霍去病。霍去病雖然是衛青的外甥,畢竟不是衛家人,而且頭腦比衛青更加簡單,只知道率軍打仗。霍去病被授予軍權,得到劉徹有目的的禮遇厚待,而衛青卻被綁住了手腳。霍去病的聲望很快就超過了舅舅衛青。許多奔走於衛家門下的官僚和小人見勢紛紛轉投霍去病的門下。衛青門前頓時冷清起來。幸好衛青是一個厚道恬靜的人,將這一切看得很開。他一聲不響地過著恬淡平靜的「寓公」生活,毫無怨言,依然對劉徹畢恭畢敬。衛青的謙恭退讓救了他一命,劉徹見狀也沒有再為難他。
霍去病不久便英年早逝。之後,許多軍事行動中,劉徹寧願「所用非人」,也不願讓衛青重掌軍權。元鼎元年(西元前一一六年),衛青的兒子宜春侯犯法被奪去封爵。五年後九月,劉徹大規模剝奪侯爵,限制貴族。他以列侯助祭金(贊助皇帝祭祀的金子)的分量或成色不夠為由一口氣廢黜了上百名侯爵,其中就包括衛青的另兩個兒子陰安侯和發干侯。至此,衛家「一門五侯」只剩下衛青一個長平侯了。西元前一○六年,一代名將衛青去世。朝廷為衛青舉辦了隆重的葬禮,衛青的兒子衛伉繼承了長平侯的爵位,但衛家的權勢完全不能與十多年前相提並論了。
當然了,衛子夫的皇后位置一直巍然不動。衛子夫的姐夫公孫賀也當上了丞相。衛家仍然可算是權勢最旺盛的大家族。
三
衛家權勢的穩固,也就是劉據太子地位的鞏固。
太子劉據是位相當不錯的太子,具備成為一代明主的潛質。
劉據是劉徹的長子。劉徹在二十九歲時才生下劉據。西漢時期,人均壽命都可能不到二十九歲。許多人不滿二十歲就有了子嗣。因此,劉徹格外珍惜劉據,努力將劉據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劉據到了讀書的年紀,漢武帝就給他組織了當時最好的師資陣容,教授他《公羊春秋》、《穀梁春秋》。劉據加冠後,漢武帝還專門為劉據建了博望苑,讓他有交通賓客的場所,希望他多長見識,多學習。
劉據沒有辜負劉徹的期望,精通儒家知識,性格仁恕溫謹。而劉徹雖然推崇儒學,卻只將其作為統治工具。劉徹真正奉行的是「外儒內法」,崇尚權威和強法,儒學有用則用,無用則棄。而劉據沒能真正體會父親的苦心,反而沉迷於儒家的說教之中。儘管劉據嚴格按照儒家理論孝順父親劉徹,父子倆在政治理念上卻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漢武帝連年用兵、對外征戰,運用強權削藩罷侯,徵收繁重的賦稅。劉據在這些問題上都不贊同父皇的做法。隨著太子越來越接近繼位的時間,漢武帝越來越嫌棄太子缺乏帝王才能,認為兒子「不類己」。
劉徹對劉據的不滿還有一層原因。太子劉據與衛家勢力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衛家勢力隨著衛子夫的失寵和衛青、霍去病的逝世而大為衰落,但只要太子劉據存在,衛家勢力都不會受到實質性的動搖。劉徹終生致力於鞏固皇權,對於外戚家族與太子的緊密聯繫打心底裡沒有好感。
隨著漢武帝晚年寵愛的趙婕妤生下愛子劉弗陵後,劉徹和皇后衛子夫、太子劉據見面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劉據開始出現不安的情緒。對於接班人來說,最後階段常常是最煎熬的時刻。漢武帝也察覺了兒子情緒的變化,就對衛青說:「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可見,劉徹對劉據基本上還是滿意的,更沒有廢太子的意思。但劉徹也說:「聞皇后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劉徹叫衛青去安撫太子,衛青就去勸外甥劉據隱藏一下真實的想法,別和皇上爆發直接衝突,那樣對大家都不好。母親衛子夫也常常勸劉據要善於揣摩漢武帝的心思,而不要干涉朝廷大事,更不要涉及人事問題。可惜,劉據沉溺於儒家說教太深,沒有聽進去。他還是經常勸諫漢武帝減少與周邊民族的戰事。漢武帝最後急了,語重心長地告訴劉據說:「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將來能夠安享太平啊。」
衛青死後,劉據失去了重要的外朝屏障。劉據「身陷」儒學說教,中毒太深,依然在若干問題上與父皇唱對台戲。
四
時間進入了西元前一世紀。西元前一五七年出生的劉徹漸漸步入了老年。
西漢時期的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在現代人看來是相當惡劣的。劉徹就飽受疾病困擾。他的絕大部分時間沒有住在長安城內的未央宮,而偏愛城外的甘泉宮(今陝西省咸陽市淳化縣城北甘泉山南麓)。劉徹和長安城的聯繫變得間接起來。劉徹年紀大了,心理問題也多了起來。他本來就對手中的權力特別敏感,現在更加疑神疑鬼。年紀越大,劉徹越感覺自己的權威正面臨潛在的威脅,變得不自信了;他不能確認威脅潛在於何處,但下決心要不惜代價將威脅掐死在搖籃裡。
權力結構的變化和劉徹心理的變化導致了一批「直升機幹部」的出現。江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江充的崛起帶有很強的流氓性。這和他的出身有關。江充本名江齊,貧民家庭出身。江充有著強烈的權力欲望和發達欲望,不惜將善鼓琴歌舞的妹妹獻給趙國太子丹作為自己前進的台階,因此一度和太子丹走得很近。太子丹和姐姐及王后通姦淫亂、勾結郡國豪猾、攻剽為奸。後來太子丹怕江充將自己的醜事揭發出去,先下手為強,對江家舉起屠刀。江充的父親、兄長都被殺了。江充逃了出來,來長安告御狀,揭發趙國的醜聞,從此進入了漢武帝的視野。
為了加深皇帝對自己的印象,江充覲見時別出心裁地穿著紗袍,圍著裙裾,戴著插著羽毛的步搖冠。加上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漢武帝大為驚喜,對左右說:「燕、趙固多奇士。」通過談話,劉徹發現這個出身卑微的年輕人思維清晰、回答乾脆,很欣賞。之後,江充志願出使匈奴。漢武帝問他如何應對強悍的匈奴人。江充回答說:「因變制宜,以敵為師,事不可豫圖」。的確,外交錯綜複雜,難以預測,最管用也最核心的原則就是見機行事、因變制宜了。江充歸來後,拜為直指繡衣使者 ,負責抓捕三輔地區的盜賊,查禁逾侈行為。
江充崛起後的表現照樣吸引人的眼球。後人常批評江充「賣直邀寵」,大致是說他這個人立功心切,不按常規出牌,做事不講情面,專找顯貴大官的麻煩。當時貴戚近臣多奢侈,江充一一揭露彈劾,奏請收繳這些人的逾制物品,削減這些人的待遇。江充將許多達官顯貴列入出擊匈奴立功贖罪的黑名單。漢武帝都同意了。江充立即按照名單逮捕近臣侍眾,送到北軍中去。這些貴戚子弟怕了,忙叩頭哀求,表示願意花錢贖罪。劉徹剛好為朝廷的軍費拮据發愁,江充逼貴戚們花錢贖罪一下子就為北軍聚攏了數千萬的財物。還有一次,江充跟從漢武帝去甘泉宮。恰逢太子的家臣乘車馬在馳道中行進。按制,馳道是皇帝專用的。江充鐵面無私地將太子的家臣送到官府懲處。太子劉據知道後,慌忙派人向江充求情:「我並不是愛惜車馬,而是不希望父皇知道這件事。父皇年紀大了,就不讓他老人家操心了。希望江君能夠寬容一次!」江充不肯通融,將整件事情告訴了漢武帝。劉徹專門嘉獎江充說:「江充給做臣子的做出了表率。」
江充連續辦了幾件很合劉徹心思的事情,劉徹決定重用江充。江充的迅速竄紅,不是因為他刻意表現出來的忠誠正直和奉法不阿,而在於他敢辦事、會辦事。在明哲保身、爭權奪利的宮廷中,能夠找到敢辦事的人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在渾渾噩噩的狀態下,江充這樣的異常分子最容易出位。當時,憑江充這樣的出身,他也只能靠對政治形勢和漢武帝的心理狀態的充分把握,採取這樣的異常手段。
不管怎麼樣,晚年劉徹最親信的近臣就是江充。期間,除了短期出任地方官外,江充一直能夠輕易接近劉徹。雖然沒有高官顯位,但這樣的人是最危險的。
巫蠱之禍
一
漢武帝後期,西漢的京城長安聚集了許多方士和巫師。
中國從遠古開始就流行巫蠱來加害仇敵。中國式的巫蠱主要有詛咒、射偶人和毒蠱三種形式。詛咒是指用言語咒罵仇敵,使其遭受禍害;射偶人是用木、土或紙做成仇家偶像,暗藏於某處,每日詛咒之,或用箭射之,用針刺之。人們相信這樣可以讓仇人得病身亡;毒蠱指用毒蟲害人。歷代法律都嚴禁巫蠱害人。西漢時期,蠱人和詛咒術十分盛行。漢朝法律規定對詛咒者和蠱人者可以處以死刑。
雖然法律嚴禁,但西漢的巫蠱風氣始終存在。到漢武帝後期,這種風氣開始旺盛起來。長安的百姓紛紛求助巫蠱來排解煩惱,安撫心靈。有許多女巫公開在宮中來來往往,教宮中的嬪妃們念咒。嬪妃們雖然錦衣玉食,卻生活壓抑,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各種明槍暗箭,也許是長安城中最需要巫師幫助的人群了。
西元前九十二年,劉徹恰好在巫蠱之風盛行的時候病情加重了。江充就奏言,皇帝的疾病根源於有人利用巫蠱暗算皇上。
劉徹不一定信江充的話,但他敏銳發現了其中包含著針對自己的威脅因素。早在元光年間,劉徹的第一位皇后陳阿嬌失寵後,就曾使用巫蠱之術詛咒受寵的衛子夫。漢武帝知道後,乾脆廢黜陳阿嬌,並牽連女巫楚服及宮人三百餘人,盡行誅殺。幾十年後再次接觸巫蠱,漢武帝不及細想就任命江充為使者治巫蠱。朝廷先是在皇家的上林苑大張搜捕之網,隨即迅速蔓延到整個長安城。江充關閉長安城門,在城裡進行地毯式搜查。他帶著許多少數民族的巫師、巫婆們在長安城裡這邊看看,那邊轉轉,一有風吹草動就掘地三尺搜索偶人。誰敢有半句怨言,就被銬上鎖鏈押送監牢。江充一行人抓捕了許多參與巫蠱的人,也抓捕了許多在夜裡祭祀的人。所有被捕的人看起來都證據確鑿。巫師們每當聲稱看到「鬼」的時候,他們指證的地方就會相應出現污染和巫蠱的痕跡(事先做好的)。如果有人上前理論,就被抓到監牢中「驗證」,燒鐵鉗灼,屈打成招。在酷刑之下,百姓們相互誣告指認,導致被捕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都被冠以「大逆亡道」的罪名遭到屠殺。在這段時間裡,受到巫蠱株連而死的人前後有數萬人。
搜查行動持續了十幾天,才告一段落。
二
巫蠱的風氣在長安城中愈演愈烈,第二年正月,丞相公孫賀牽連下獄。
給表現欲和權力欲都異常強烈的漢武帝劉徹做丞相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先前,朝廷都任命貴族顯貴出任丞相。但劉徹覺得權貴丞相很礙事,不利於自己施展拳腳,於是從任命七十多歲的儒家讀書人公孫弘為宰相開始,專門挑選一些看起來中庸懦弱的人做丞相。公孫弘沒做幾年就被滿門抄斬,之後的丞相李蔡、嚴青翟、趙周等人既非顯貴,也都不得善終,慘遭屠戮。只有石慶戰戰兢兢,小心辦事才避免了覆轍。可石慶依然多次受到劉徹的公開譴責,死於家中。所以公孫賀知道自己被拜為丞相後,嚇得不敢接受印綬,頓首涕泣乞求說:「臣本邊鄙小人,以鞍馬騎射之功為官,實在不是擔任宰相的材料。請皇上開恩啊。」漢武帝也被他悲涼的說辭給感動得流淚,讓人扶起公孫賀。公孫賀跪著不肯起來,最後鬧得漢武帝拂袖而去。公孫賀這才不得已接受任命。出來後,同僚們都問他為什麼這麼做。公孫賀說:「現在主上賢明,我不能相配,恐怕辜負了丞相的重責,從此進入多事之秋了啊。」
其實,公孫賀也算是個達官顯貴。他是皇后衛子夫的姐夫,和漢武帝算是連襟。在朝廷中,公孫賀得到了衛家勢力的支持。兒子公孫敬聲也擔任太僕,父子並居公卿之位。在常人看來,公孫賀這樣的丞相肯定會避免落得幾位前任的下場。
公孫賀也希望能夠善終,丞相當得戰戰兢兢,不敢有一絲馬虎。公孫敬聲卻自恃是漢武帝的外甥,驕奢不奉法,竟然大膽到擅自挪用禁軍北軍的軍費一千九百萬。事情敗露後,公孫敬聲被抓進大牢,按律當斬。
公孫賀救子心切,將之前的謹小慎微拋到了九霄雲外,開始四處活動營救愛子。
剛好當時朝廷在大肆搜捕通緝犯、陽陵大俠朱安世,抓了好多年都沒抓到。漢武帝一天多次催逼早日逮到朱安世。公孫賀於是自請逐捕朱安世,請求能以功贖兒子公孫敬聲的罪過,得到了漢武帝的同意。後來,公孫賀果然抓到了朱安世。
朱安世也不是浪得虛名的大俠。他很快就得知公孫賀是用自己來贖出兒子,笑道:「公孫賀他自己就要大禍臨頭了。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大不了,大家同歸於盡。」朱安世於是從獄中上書,告發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告發公孫敬聲派巫師祭祠詛咒皇上,並且在皇帝前往甘泉的馳道上埋下偶人,詛有惡言。有關私通的事情並不能置公孫家於死地,但是有關巫蠱詛咒皇帝的告發將公孫賀父子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漢武帝很快命令有關部門處理公孫敬聲巫蠱案。漢武帝的命令中有「窮治所犯」四個字,事實上給整件案子定下了基調。公孫賀父子最終死在獄中,公孫家被族誅。還有多位朝中重臣受到株連致死,包括衛皇后的女兒諸邑公主、陽石公主和衛青的兒子衛伉。
整個巫蠱案子開始通過衛家,引向了太子劉據。
三
負責巫蠱案子的江充決定以此入手,置劉據於死地。
有人說江充是因為之前得罪了劉據,擔心劉徹死後新皇帝劉據饒不了自己,所以鋌而走險,與劉據為敵。這可能是原因之一。再考慮到江充的發家過程,他需要通過掀起政治大風浪來謀取更大的私利。他也清楚,當公孫家族和衛家被牽涉進巫蠱事件後,漢武帝劉徹很自然會對太子劉據起疑心。
西元前九十一年的夏天,漢武帝劉徹依然在甘泉宮休養。他常常做惡夢。在夢中,有許多人拿著大棒朝自己砸過來。劉徹認定巫蠱詛咒的陰謀依然存在。江充就趁機進諫說,宮廷左右有人從事巫蠱,必須窮治其事。
漢武帝又一次授權江充在宮廷中追查巫蠱之事。
七月,負責追查宮廷巫蠱案「真凶」的專案組正式組成。組長就是江充,成員有按道侯韓說、御史章贛、黃門蘇文三人。江充是劉徹信任的、敢辦事的人;韓說是侯爵,代表貴族顯貴;章贛是負責監察的專門官員,代表朝臣。宦官蘇文的進入是個值得關注的細節。蘇文向來和太子劉據不和。他曾向漢武帝進讒言說,經常去皇后宮中的劉據長時間停留在皇后宮中,是為了和宮人行淫穢之事。漢武帝在個人道德上對劉據還是放心的,沒有相信蘇文的誣告,反將服侍太子的宮女增加到二百多人。現在,漢武帝將明知與太子不和的蘇文安排進專案組,其實是在心靈深處已經懷疑太子與巫蠱,與自己的重病有所關係了。
江充負責查辦巫蠱後,稟報說長安宮中有蠱氣,得到漢武帝允許後,入宮大挖特挖。江充連漢武帝的寶座周圍都掘地三尺,先是在後宮希幸夫人住的地方發現有巫蠱的痕跡,後來又進入皇后宮中和太子的東宮四處挖掘。在太子宮的挖掘有「重大發現」。江充等專案組成員和胡巫們挖到了桐木人和一卷帛書。帛書中寫著一些亂七八糟的符號。經過江充和胡巫的指認,「翻譯」出帛書上的內容是詛咒漢武帝劉徹早死。江充收起挖掘到的成果,聲稱要出城稟告皇上。
這下子,劉據的地位乃至性命都危在旦夕。
劉據百口莫辯,忙向太子少傅石德詢問應該怎麼辦。石德作為太子師傅,與劉據休戚與共。石德建議劉據說:「前丞相公孫賀父子、兩位公主及衛氏皆被以巫蠱的名義處死。現在巫師與使者在東宮掘地得到驗證,根本說不清楚到底是有人故意放在東宮栽贓給我們,還是本來就埋在那裡。太子殿下無以自明。殿下不如假傳聖旨,收捕江充等人,懲處他們的奸詐之罪。」石德的膽子很大,繼續說:「反正皇上現在病重,在甘泉宮休養。皇后和宮中屬吏都是擁護太子殿下的。殿下完全可以起兵自衛。」劉據聽到師傅造反的建議後,瞠目結舌,不知所措。石德的進一步勸說幫他下定了決心:「現在皇上是否在世,我們根本不知道。當年秦太子扶蘇就是在父皇秦始皇死後,被趙高、李斯等人矯旨殺死的。太子不能不明查啊!」
劉據在情勢緊迫之下,同意了石德的建議,邁出了造反的步伐。
四
就在江充興高采烈地要將「證據」拿去向城外的漢武帝稟報時,宮中突然來了使者。當時天色已晚,辦案組的蘇文還在深宮繼續挖掘,在場的江充、韓說、章贛三人不辨真假,就跪接了聖旨。
使者宣讀聖旨:「將江充、韓說、章贛、蘇文四人就地斬首!」
接聖旨的三人猝不及防,大驚失色。江充最先束手就擒;韓說久經官場,懷疑使者有詐,不肯受詔,結果因為「抗旨」被使者帶來的武士當場殺死;章贛慌忙抽出佩劍,瘋了似地衝出武士包圍,遍體鱗傷而逃。蘇文在深宮聽到消息後,慌忙溜走,向甘泉宮逃去。
另一邊,太子舍人無且率領一隊武士,持皇帝的純赤色符節於當天夜裡進入未央宮,與皇后衛子夫聯繫。衛子夫事先並沒有參與造反的謀劃,如今面對兒子派來的武士,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她對丈夫的不滿和對兒子的關愛全都轉化為對冒險的積極配合。衛子夫將皇后中宮的侍衛車馬和長樂宮的侍衛車馬全都交給了兒子,並打開了武器庫。劉據分發眾人武器,真正地踏上了武裝叛亂的道路。
劉據通告留在長安城中的百官,說江充造反,太子替皇上除害,命令百官協助除奸。劉據命令將江充帶出來,痛罵說:「趙虜!你禍亂趙王父子還不夠,竟然來挑撥我們父子關係!」政治投機分子江充最終投機失敗,被斬首示眾。那些與江充聯合的胡巫都被綁在上林苑的樹上活活燒死。劉據很快就控制住了皇宮的局面。
當時,接替公孫賀的新丞相劉屈氂留在長安城中。
劉屈氂成為丞相也是出於專制的需要。劉屈氂就是劉徹的哥哥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是自己的親姪子;同時劉勝是庶出,又有幾十個兒子,劉屈氂在宗法上對劉徹這一支沒有任何威脅。之前,劉屈氂很深地插入了劉徹的家事。他偏愛劉據的弟弟、昌邑王劉髆,又和劉髆的舅舅、將軍李廣利結成了兒女親家,和李廣利一起暗地謀劃扶立劉髆取代劉據的太子位置。儘管沒有參與江充策劃的巫蠱之禍,劉屈氂對江充的表演心知肚明。出於推翻劉據的共同目標,劉屈氂也沒有出來阻止江充主導的鬧劇。江充突然被殺,劉屈氂一下子被推上了前台。
現在,劉屈氂是唯一可能與劉據爭奪長安城的人。
劉據搶先發兵攻入丞相府。劉屈氂拔腿就逃,連丞相印綬都來不及拿。
五
現在是考驗劉徹和劉據父子感情的關鍵時刻了。
劉據迫不得已的造反帶有「兵諫」的味道,希望父皇能夠認清事實,相信自己。劉徹對太子還是了解的,所以當逃回來的蘇文哭訴了太子謀反的消息,他的第一個反應是不相信。劉徹說:「太子不會造反的。一定是江充等人把太子逼急了,太子才鋌而走險。來人,回長安宣召太子來甘泉宮問話。」
漢武帝閱盡了人情世故,在處理太子造反事件上務實穩重。劉徹認為要先把事情調查清楚,和劉據展開對話,無疑有助於整個事態朝著圓滿的方向發展。但是之後發生的兩件事情讓劉徹相信了太子造反的事實。
首先是劉徹派去徵召太子的使者是個膽小鬼。他徘徊在長安城周圍,許久都不敢進去宣召太子。最後,使者乾脆回報漢武帝說:「太子的確謀反,不但不應召,還想殺了下臣。臣是僥倖逃脫回來的。」劉徹不禁懷疑劉據是否真的造反了。
其次是劉屈氂派人來報告「太子造反」。劉屈氂逃出丞相府後,並沒有調集軍隊與政敵劉據作戰,而是找了一個安全的地方藏了起來。劉屈氂捉摸不透漢武帝的真實意思,怕輕舉妄動招來殺身之禍。劉屈氂決定先通過施加影響讓漢武帝相信太子造反。於是他派遣丞相長史趕赴甘泉宮,報告漢武帝太子起兵謀反,已經占領了包括丞相府和皇宮在內的大部分城市。劉徹這才終於相信兒子的確是造反了。
大怒的劉徹喝問:「丞相現在在幹什麼?」
丞相長史回答說:「丞相正在對外封鎖消息,不敢發兵。」
劉徹憤怒地說:「事情都已經到了這一步了,還有什麼秘密可言?我看是丞相沒有匡扶國事之心吧?」
劉徹將劉據的行動定位為叛亂,給劉屈氂頒發了一道璽書。在書中,劉徹親自籌劃了對兒子劉據的鎮壓方案:「捕斬反者,自有賞罰。以牛車為櫓,毋接短兵,多殺傷士眾。堅閉城門,毋令反者得出。」這個計劃主要有三條措施:對叛軍開出賞格,殺賊有賞;用牛車等物品構築障礙,儘量避免短兵相接,防止擴大傷亡;緊閉城門,防止叛亂者逃出長安。為了加大勝算,劉徹拖著病體,從甘泉宮移駕前往城西臨近長安的建章宮,以便就近指揮。
六
長安城內頓時成為了血腥的戰場。
太子劉據發兵後,宣布漢武帝在甘泉宮病危,太子恐怕社稷有變,所以起兵。他赦免了長安城中的囚犯和刑徒,用武庫的兵器武裝起來,分別由太子少傅石德、太子賓客張光等人率領控制長安,建立了實際的武裝力量。漢武帝劉徹從甘泉宮來到了城西的建章宮,向周邊各縣發下詔書徵兵入長安平叛;又下詔書曉諭朝廷重臣,任命丞相劉屈氂負責討伐太子。漢武帝調動的軍隊漸漸超過了太子指揮的軍隊。
為了壯大兵力,劉據破格提拔長安的囚犯如侯持節杖,假冒聖旨徵發長水及宣曲的少數民族騎兵,提供武裝。剛好,侍郎莽通從皇帝身邊出使長安,見狀當機立斷逮捕了如侯。莽通對胡人們說:「如侯的節杖有詐,你們不要聽他的。」莽通將如侯斬首,反過來率領少數民族的騎兵進入長安交給大鴻臚商丘城指揮。之前,漢朝宮廷的節杖都是純赤的,太子也持赤節,所以才會出現如侯這樣的陰謀。事後,皇帝將節杖改為黃旄,和太子的節杖相區別。依律,太子可以調動直屬皇帝指揮的北軍。因此劉據派人持太子節杖去命令監北軍使者、曾是衛青門客的任安出兵協助自己。任安不得不接受太子節杖,但他知道清官難斷皇帝家務事,皇帝和太子哪頭都不能得罪。所以他收下節杖後,一轉身就下令緊閉軍門,嚴禁官兵外出。北軍這支捍衛皇室最主要的軍事力量,在這次動亂中採取了觀望態度,既不應太子,也沒有向丞相劉屈氂方面靠攏。
沒有辦法了,劉據只好率軍裹挾著長安四市的數萬名百姓勇敢地迎戰四面八方湧過來的鎮壓軍隊。雙方大戰了五天,死者數萬人,鮮血流滿了長安的溝渠和街道,浸染著雙方的屍體。整個長安城彌漫著刺鼻的腥臭味。日益寡不敵眾的太子軍最後戰敗。
太子劉據帶著兩個兒子南奔覆盎城門,逃亡。戰鬥剛開始,劉屈氂就選派官員駐守長安各個城門。分配駐守南門的是司直田仁。田仁認為劉據畢竟是漢武帝的親生兒子,虎毒不食子,漢武帝終不會對兒子斬盡殺絕。於是他沒關城門,眼睜睜看著太子和兩個皇孫從身邊逃出城去。
長安男子景通抓住了太子少傅石德,因功封德侯;大鴻臚商丘城抓住了太子賓客張光,因功封秺侯;侍郎莽通殺了如侯,因功封重合侯。而各個太子賓客,只要出入過宮門都被誅殺;其中跟隨太子發兵的,一概族誅;趁亂劫掠長安的士兵和官吏全部發配邊遠的敦煌郡。監北軍使者任安,雖然沒有參與叛亂,但接受了太子節杖;司直田仁放跑太子,兩人都被腰斬。漢武帝派人入宮收回衛子夫的皇后印璽,廢黜皇后。衛子夫不願受辱,自殺身亡。蘇文等人將衛皇后用小棺材葬在城南桐柏山。衛氏一族外戚被徹底誅滅。
為了防止逃亡在外的太子回長安搗亂,長安諸城門屯駐士兵防備太子回城。長安城展開了緊張的清洗工作,幸虧下起了雨,街道上的血污沖洗起來簡單多了。
真相大白
一
追捕逃亡的劉據成為了劉徹關注的焦點問題。
劉徹似乎失去了理智,一再強令朝臣和各地郡縣抓捕劉據及兩個孫子。看到皇帝暴跳如雷,群臣無不膽戰心驚,不敢開口。
劉據帶著兩個兒子向東逃到了湖縣的泉鳩里(今河南靈寶西部與陝西交界處的泉里村),在一戶農家藏匿了起來。收留太子父子三人的農夫家非常窮,一家人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現在平白多了三張吃飯的嘴,所有人都只好餓著肚子。但即使如此,好心的主人家還是慷慨地收留了逃難的劉據三人。農夫忙完農活,還夜以繼日地做草鞋拿到市場上去賣,補貼家用。劉據父子三人看到主人家如此辛勞,過意不去,就躲在屋裡幫著一起編織草鞋。好在當地官府沒有想到太子會隱藏在貧窮的農家,一直沒有到泉鳩里搜查。
即便如此,農夫家最後還是粒米不存,生活難以為繼了。劉據突然想起有一個故人在隔壁的新安縣(今河南澠池附近),家境富裕,就想找他接濟一下。劉據深受儒家思想的教導,卻忽視了那些與他交往的人看中的是太子的光輝,並非個個都是真正的摯友。劉據把人心想得太單純了。那個故人接到太子的求助信後馬上向本縣官府告發。
新安縣令李壽得知太子的下落後,立馬帶人將農家團團圍住,圍捕太子。農家主人為了掩護劉據,上前與官兵搏鬥,兩位皇孫為了掩護父親也上去搏鬥,都被官兵殺害。劉據自己不能逃脫,在房中懸樑自盡。縣卒張富昌一腳踹開門;李壽上去抱下劉據。可惜遲了,劉據已經死了。
漢武帝得到死訊後,略有傷感。李壽和張富昌二人因為擒拿有功,分別被封為邗侯和題侯。劉據死時,年近四十,生育有三男一女。劉據敗後,他的四個子女都同時遇害。
二
慢慢的,越來越多的真相暴露出來,表明劉據根本就沒有用桐木子詛咒皇上。
人們越來越相信劉據是無辜的,坊間的輿論開始朝著有利於劉據的方向發展。
劉徹冷靜下來後,漸漸明白兒子劉據起兵是惶恐自衛,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意圖。
關鍵時刻,負責守護西漢開國皇帝陵墓的小官,高寢郎車千秋上書為劉據犯顏直諫,扭轉了整個局勢。他寫道:「兒子對著父親舞刀弄槍,應該受到鞭笞。如果皇帝過失殺死了太子,那又應該做何處理呢?」劉徹對車千秋的上書大為感慨,非常重視。平地一聲雷,車千秋竟然因為這次上書而被擢升為丞相。
之後,巫蠱禍亂的處置完全被顛倒了過來。先是江充被滿門抄斬,接著是宦官蘇文在橫橋被公開燒死;在泉鳩里加兵刃於太子的人都被族誅,包括李壽、張富昌等人。劉徹可憐兒子的無辜遇害,在湖縣修建了思子宮,在宮殿中修建了歸來望思台。他希望通過這些宏偉的建築能夠挽回兒子的生命,彌補自己的過錯。天下人聽說後,無不感到傷感悲哀。早知今日,為何當初不三思而後行呢?
一年後(征和三年,西元前九十年),有個叫郭穰的人告密說劉屈氂的夫人詛咒皇上,貳師將軍李廣利也參加了禱祠活動。這才是真正的巫蠱罪行。劉李兩家的目的是要讓昌邑王劉髆早日為帝,證據確鑿。劉屈氂被腰斬於長安東市,其妻則在華陽街被梟首示眾;當時貳師將軍李廣利正率軍與北方匈奴作戰,漢武帝也沒放過他,將他留在後方的妻子兒女全部逮捕入獄。前方的李廣利害怕了,乾脆率軍投降了匈奴。他的妻子兒女隨即被斬首。
至此,巫蠱之禍中的各個人物都有了自己的結局。
三
劉據的太子生涯以徹底的悲劇結束,原因就在於他始終生活在漢武帝的光芒之下。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本朝沒有一個皇帝可以企及。漢朝在漢武帝劉徹的統治下,達到了鼎盛。而劉徹是通過不斷地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皇帝的權威和奴役天下才實現了豐功偉績。偉大的成功讓他的個性非常自負。而太子劉據卻是在儒家學說的教化下成長起來的,又和權勢熏天的外戚衛家緊密聯繫在一起。與謹小慎微才得以善終的舅舅衛青不同,劉據深受儒家入世的人生態度影響,將父子倆的矛盾糾紛自動暴露出來。當這些光芒中的瑕疵被個別奸臣挑撥,無限擴大的時候,父子之間的衝突就變得難以避免了。
當然了,在劉據看似平穩的接班人生涯中還存在許多導致失敗的因素。比如,劉據沒有很好地與父親劉徹交流。當年老生病的劉徹在甘泉宮養病的時候,即使劉據和劉徹有重大政治分歧,劉據為了自己的地位也應該經常在甘泉宮伺候著。又比如,劉據沒有事先防範那些對自己的地位虎視眈眈的政敵。在一手把持朝政的情況下,劉據即使沒有太大的政治空間,也應該抓住一切機會暗中凝聚自己的政治力量,以免一旦有事,無所依靠。
劉據的死將原先隱藏著的劉徹接班人之爭表面化了。除了劉據和早死的齊王劉閎外,劉徹還有四個兒子,分別是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髆和年幼的劉弗陵。廣陵王性情暴戾,很不受劉徹喜歡;昌邑王經過劉屈氂和李廣利一案後被徹底排除在候選人序列之外;剩下的燕王劉旦年長有才,最有希望繼位,也以未來的太子自居,上表請求入京隨侍父皇左右。不想劉徹雷霆大怒,下詔責罵燕王劉旦,還削弱了封給燕國的三個縣的土地。因為劉徹選定的接班人是年幼的劉弗陵,因為他覺得劉弗陵最像自己。不過一貫專權的劉徹也耍了個小心眼,在指定劉弗陵即位前,勒令他的生母趙婕妤自盡,以免日後出現幼主在位,太后垂簾的情況。
劉據的死留下了一個小尾巴。當時,劉據的孫子尚在襁褓之中。因為受到巫蠱之禍的株連,小嬰兒也被投入了死牢。好心的廷尉監丙吉將他秘密隱藏了下來,聯絡幾個善良的女囚,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盡可能地照顧這個可憐的孩子。這個孩子被丙吉取名為劉病已。這個劉病已就是日後的漢宣帝。西漢的皇室血脈最後還是回到了劉據這一系上來。
漢宣帝即位之初,下詔為祖父劉據平反。他採取的方式是「故皇太子」(指劉據)沒有諡號,自己年年祭祀他,「不太方便」。有關部門很快遵照皇帝的意思奏請給劉據上諡號「戾」,在他的墓地設立墓園,甚至派駐官兵和守墓的百姓。其他人的墓葬也都得到了隆重的改葬。故太子妃的墓地被設立了戾后園。劉病已的父親史皇孫也被追諡為「悼」,埋葬他的廣明成鄉則被稱為悼園。儘管「戾」是一個不太好聽的諡號,但有個諡號總比沒有強。劉據因此就被稱為「戾太子」。
八年後,有關部門再次上奏將悼園的主人史皇孫改稱尊號為皇考,立廟,將園林修建為陵寢。守陵的居民增加到一千六百戶,單獨設立奉明縣。劉據沒辦法上尊號為「帝」,戾夫人卻背上尊號為「后」。劉據雖然身前沒有做過皇帝,身後卻享受到了皇帝的待遇,也算是「遲到的平反」了。
3 巫蠱禍後冤難雪
──戾太子劉據與巫蠱
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從各方面來說都是優秀的接班人,又有外戚衛青家族的庇護,地位看似不可動搖。但他始終生活在漢武帝巨大成就和人格魅力的陰影之下,父子間存在巨大的性格差異。當父子間這種差異用刀光劍影、屍橫遍野的極端形式表現出來後,整個漢王朝都震驚了,數年之間都難以承受政變的血腥後果。
皇帝家事
一
元朔六年(西元前一二三年),大將軍、長平侯衛青送給一戶姓王的人家五百斤黃金。
這件事情讓京城長安的臣民都目瞪口呆。按說,這是衛青自願饋贈的,合情合理,不值得大...
作者序
前言
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同樣,皇帝的寶座也不是輕易能坐得了的。什麼人能坐皇帝的位子,什麼時候能坐,應該怎麼坐,坐之前需要做些什麼準備,這一切都是有明確而又嚴格的規定的。它們構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皇太子制度,衍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皇太子現象。而參與其中的主角是一群邂逅皇位的、既幸運又不幸的孩子們。
皇太子制度
一
何謂皇太子?
皇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繼承人,一般是現任皇帝的兒子。
秦始皇確立了皇帝制度後,自稱「始皇帝」,子孫後代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千萬世。這個皇帝制度就是「家天下」的世襲制度,子承父業。歷代皇帝一般都在生前就冊立皇太子,給自己預留一手,免得萬一哪天自己「嘎?」一下升天了,朝廷群龍無首、四分五裂。其實在秦朝統一之前,周朝和列國都有預立儲君的傳統。只是當時稱為「太子」,而不叫「皇太子」而已。除了秦朝因為短命沒來得及正式確立太子、清朝雍正皇帝以後採取秘密建儲制之外,中國歷史上其他時期都冊立過皇太子。
既然皇太子是未來的皇帝,國家的儲君,那麼冊立皇太子要舉行盛大的典禮,經過複雜的儀式才能最終確定。典禮和儀式結束以後,朝廷建立專門的太子官署,開始負責起皇太子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出巡、交際等事務來。皇帝一般都會延請貴戚重臣作為皇太子象徵性的師傅,同時選擇名師大儒執掌皇太子的讀書、習藝及生活起居。而一些年紀輕,但有政治潛力的人會成為太子的賓客或者侍從,與太子相處,為以後太子登基用人做好人才儲備。因為太子一般被安置在皇宮內的東宮生活學習,所以「東宮」也就成了皇太子的代名詞。
皇太子確立後,只要皇帝沒有「駕鶴西去」,就一直是皇太子。所以我們會看到許多皇太子的年紀都很大了,甚至年過四旬。這樣的成年皇太子,當然不能讓他在東宮悠閒地學習、無所事事,而要及時參與複雜繁重的政治事務。成年的皇太子都要跟隨父皇參與朝政,處理父皇交代的各項事務。皇帝出巡或因他事離京時,常留皇太子在京主持朝政,「代理」皇帝職務。
當然了,皇位的繼承人不一定是現任皇帝的兒子輩,也可能是皇帝的同輩或者孫子輩(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父輩繼承兒子皇位的情況)。因此就出現了「皇太弟」和「皇太孫」。皇太弟指的是皇帝的弟弟被指定為皇位繼承人。比如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就是以皇太弟的身分繼承哥哥明熹宗朱由校的皇位的。皇太孫指的是孫子繼承皇帝爺爺的皇位。最典型的是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早死,朱元璋於是選立朱標的兒子、嫡長孫朱允炆為法定繼承人。此外,一些野心勃勃的女人,老是想當武則天,常常慫恿窩囊父皇立自己為接班人,稱為「皇太女」。她們本質上還是「皇太子」。
這最後三種情況都比較少見,我們依然可以通用「皇太子」來指代所有的皇位繼承人。
二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子是誰呢?
太子的稱謂在春秋戰國時就出現了,比如燕王喜的接班人就被稱為「太子」丹。但是「皇帝」稱謂和皇帝制度都是秦朝建立後,由秦始皇確立的,所以說秦朝之前的各種太子其實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皇太子」。我們只能從秦朝開始慢慢梳理每一場皇權交接,去尋找獲得「第一」桂冠的皇子。
秦始皇的嫡長子扶蘇最有希望成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太子。他在事實上也被秦始皇看作是自己的接班人。萬分可惜的是,秦始皇生前沒有明確、正式地冊立扶蘇為皇太子。臨終的時候,秦始皇留下詔書,傳位給扶蘇。但是詔書被趙高截住,沙丘政變發生了,扶蘇被迫自殺,胡亥繼承了皇位,奪走了大哥的「秦二世」寶座。
秦朝在胡亥手裡敗亡了,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當上漢王的第二年,立六歲的嫡長子劉盈為漢王太子。西元前二○六年,劉邦正式登基做了皇帝。在隆重的登基典禮上,劉邦公開、正式地升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劉盈就是日後的漢惠帝。他性格懦弱,受制於幕後呂氏,過得很不如意,年紀輕輕就死了。但「中國第一位皇太子」的殊榮劉盈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古代最後一位皇太子是誰呢?
我們需要到清朝歷史中尋找答案。清朝只有在康熙一代立過皇太子。之前,清朝沒有皇太子制度;之後,雍正皇帝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將接班人名字寫在小紙條上,改在最後時刻公布,避免內部紛爭。所以,康熙朝立的皇太子就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皇太子。康熙立過兩次太子,但都是同一個人。那就是康熙次子胤礽。因此,胤礽是中國古代最後一位皇太子。
三
除了必須是皇子外,皇太子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皇太子的選擇標準早在西周確定禮儀的時候似乎就已經明確了。後來儒家綜合周禮和歷史教訓,提出了一整套完備的繼嗣理論,其核心便是「嫡長子繼承制」。《春秋公羊傳》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子以母貴,母資子貴。」
我們可以抽出兩條具體的標準來。首先是:嫡先庶後。
君主們都有許多老婆,明媒正娶的大老婆(皇后)就是「嫡」,她生的兒子就是「嫡子」。而君主們的其他老婆再漂亮,再受寵愛也是「庶」,所生的兒子就是「庶子」。挑選皇太子的時候,嫡子優先。如果沒有嫡子,才輪到庶子。嫡子優先原則本身就是一個「排他原則」。如果某個君主只有一個嫡子,無數個庶子,那麼無數個庶子也只能排在嫡子的後面。因此,歷朝歷代都很重視皇后的生育問題,重視嫡子的教育問題。康熙皇帝早年鍾愛太子胤礽。胤礽雖然是皇次子,卻是皇后嫡子。皇后赫舍里在生胤礽的時候難產死了,之後康熙立過兩個皇后,都沒有生育。後來,康熙為了鞏固胤礽的太子地位,不再冊立皇后,目的就是為了造成胤礽是唯一嫡子的優越地位。
皇太子選擇的第二條標準是:長先幼後。
如果有很多個嫡子,該選擇哪個嫡子為皇太子呢?或者如果沒有嫡子,很多個庶子爭位,又該怎麼抉擇呢?很簡單,看誰的年紀大。在同等條件下(同是嫡子或者同是庶子),誰早跳出娘胎,哪怕是早一分鐘,誰就具有優先繼承的權利。在實踐中,君主只有一位嫡子的情況很少出現。人們常常需要用到這第二條原則,逐漸演化出了「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的連貫標準了。一些思想傳統的大臣們將它上升到保持王朝政治長治久安的高度,堅決反對任何「廢長立幼」的企圖和行為。越到王朝政治成熟的後期,越到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人們對尊嫡尊長的原則就越堅持。
如果一位皇子是「嫡長子」(既是嫡子,又是長子),那他的出身就是一張政治角逐的王牌。
可見,皇太子的選擇標準,在根本上是由一個人的出身決定的。至於健康狀況、政治能力、朝野聲望等在政治實踐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在理論上不能成為選擇皇太子的標準。
四
皇太子地位的確定與否,能夠改變一幫兄弟們的命運。
一個皇子被確立為皇太子後,就要按照皇帝的標準供養,同時享有僅次於皇帝的權力。整個帝國都把他當作未來的皇帝來呵護、關注。而其他皇子則被封為諸王,終身為臣。頃刻間,兄弟情分變成了君臣大義。
皇子封王開始於西漢劉邦時期,以後世代相沿。諸王的地位極高,遠高於公爵和侯爵,衣、食、住、行、器物、禮儀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他人不得僭越,王爺們也不能僭越,能夠享受的權利和待遇都有嚴格限定。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金縷玉衣是西漢中山王劉勝的葬衣,看起來很好,很讓人為劉勝的待遇羨慕。實際上,裡面的玉器數量、金絲密度都按照嚴格的標準執行,稍有違反就是大逆之罪。漢武帝削藩,就是主要抓住諸王在禮制上的僭越把柄大開殺戒的。歸根結底,皇帝手裡握著王爺們生殺予奪的大權。
即使如此,這一時期(漢朝、南北朝)還是皇子們地位最高的時期。他們被封為王爺後,往往能有實質的封地,在西漢的時候甚至還擁有自己的政權和軍隊。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諸王的實權越來越小,到唐宋以後弱化成了一個榮譽稱號而已。唐宋以後的諸位皇子受封的王爵,類似於「領高薪不幹活」的金飯碗而已,要說政治權力,少得可憐。
就是這樣的虛職,也不見得每個皇子都有份。為了控制王爺的數量,朝廷不會將每個皇子都封為親王。許多皇子只能受封普通的爵位,幾代後就默默無聞了。即使是那些受封為王爺的皇子們也分三六九等。比如,明朝規定,一字王最大(燕王、福王、信王等),二字王次之。其中靖江王因為是朱元璋哥哥後代的封爵,情況特殊,介於兩種王之間。又比如,清朝的時候,王爺也封鐵帽子王、親王和郡王多種級別;而且。除了鐵帽子王以外,親王和郡王都不是世襲的。
原本是一起在地上爬的親兄弟,現在一個成為皇太子,準備日後接班,其他的人卻要開始為地位和將來著急奮鬥。奮鬥得好了,其他皇子能夠取得王爺的封號,子孫後代能夠按期領到一份能夠勉強過活的俸祿。而皇太子的子孫後代,可能還是世代貴胄。這事如果攤在讀者您頭上,您也要去爭爭那太子的位子──因為其中的待遇和命運差別實在是太過懸殊了。
萬惡源於一個「權」字。做皇太子的好處太多了,太令人垂涎了,自然縈繞在它之上的貪念和惡行也少不了。
五
對於朝廷來說,在選擇皇太子問題上必須要堅持「嫡庶分別,長幼有序」。
皇太子的確立關係到巨大的利益,最怕引起群子爭立,乃至骨肉相殘的悲劇。因此,對於宏觀的朝政來講,在選擇皇太子問題上要求穩,務必不能出亂子。既然務求穩重,就要按照嚴格的標準來執行:「嫡庶分別,長幼有序」,不能抹煞了某些人的正當權益,也不能助長某些人的不正當想法。
三國後期,東吳大臣諸葛恪輔助孫亮的時候,孫亮的弟弟孫奮常常有意無意地表現自己,在朝堂上滔滔不絕,而且器物用品都和身為皇帝的孫亮攀比。諸葛恪覺得這是一個危險的苗頭,勸諫孫奮說:「之前袁紹、劉表等人各自割據國土,土地廣闊,軍隊眾多,但就是因為在子嗣問題上嫡庶不分,最終導致了政權失敗,家族族滅。天下人都對他們的失敗感到痛心。大王應該深以魯王(孫霸)為戒,改易其行,戰戰兢兢,盡敬朝廷,如此才能保全自己。這是古今正義,大王應該記住。如果之前魯王能夠早納忠直之言,心懷驚懼,完全可以好好享福,哪裡會自取滅亡之禍啊?」諸葛恪以大臣身分,引經據典,訓戒孫奮要「注意自己的身分」,不能僭越。
的確,如果在權力場上人人都安分守己,各司其責,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紛爭仇殺了。
對於群臣來說,輕易不要拿皇太子制度做文章,以免引火上身,粉身碎骨。
一些自作聰明的大臣,喜歡拿廢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來做為謀取晉升或者打擊政敵的手段。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立誰為太子,什麼時候立為太子,是皇帝說了算的事情。一個大臣跳出來指手畫腳,畫對了也會討人嫌。歷史上的確有一些人,因為在關鍵時刻揣摩皇帝的意思,發表「正確的」意見,受到嘉獎。但是多數人因為盲目參與廢立太子一事,身敗名裂,甚至滿門抄斬。
清朝康熙皇帝想再次立胤礽為太子的時候,曾找大臣李光地「無意」談到胤礽的「病情恢復」情況。沒多久,康熙皇帝下令群臣推舉太子人選,李光地沒有反應過來,沒有上表推薦胤礽,結果事後遭到康熙的訓斥。幾年後,康熙二度廢黜胤礽,對眾位皇子爭權奪利,緊盯太子之位的行為非常反感。他下令今後不再冊立太子。可還是有一些人上書議論皇太子廢立的事情,要麼向某位皇子邀功套近乎,要麼向康熙皇帝表達忠心,或者乾脆用議論國家儲君的事博取空幻的虛名。這些人砍頭的砍頭,抄家的抄家,沒有一個得到好下場。康熙皇帝還算是個仁慈的皇帝,可在這個事情上嚴辦了許多上書的人。
對於皇帝來說,一定要及時確定皇太子人選。
皇太子的確定可以杜絕皇室內部的「非分之想」。如果沒有及時確定皇太子,不僅非分之想會瘋狂膨脹,而且可能錯過可以平穩冊立太子的時機。我們又要說到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晚年不立皇太子,表面上平安無事,暗地裡波濤洶湧,兒子們鬥得你死我活。還有一些皇帝,遲遲不立皇太子,直到死了也沒有指定繼承人。好在還有老太后在,遇到太子出缺、無人繼位的情況,一般由太后出面召集群臣推舉新皇帝。比如晉穆帝死後,皇太后下詔立司馬丕為帝;宋哲宗死後,向太后主持立端王趙佶為宋徽宗。
北宋英宗病危的時候,精神錯亂,顯然難以出面正式冊立太子。宰相韓琦就趕到皇帝病榻前,勸英宗早日確認接班人,避免政局出現動盪。宋英宗微微點頭,在韓琦準備的紙條上歪歪扭扭地寫下「立大王為皇太子」。韓琦又指出宋英宗寫得過於含糊,依然容易引發權爭。宋英宗就在後面補充了「潁王頊」三個字。韓琦立即起草好詔書,拿到宋英宗面前,宋英宗已經幾乎喪失了言語能力,掙扎著在詔書上簽名。費力簽名完,宋英宗潸然淚下,韓琦等大臣也相對流淚。不滿一個月後,宋英宗就死了,趙頊平穩繼位。如果再晚點確立太子,可能就會引起血腥政變了。
對於少數民族來說,皇太子制度是陌生的政治制度。
皇太子制度是帶有明顯漢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北方的遊牧民族崇尚的是力量,主要以能力和功績為標準確定領袖,對血緣看得並不那麼重。當他們入主中原後,雖然仿效了皇太子制度,但並沒有學透。比如元朝定都大都後,採納了一系列漢族政治制度。忽必烈立孫子鐵穆耳為皇儲的時候,卻授給他「皇太子寶」。元朝還殘存著「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皇帝也往往冊立自己的弟弟為「皇太子」。這在漢族制度中是荒唐的事。蒙古人簡單地將皇太子等同於繼承人,被人們當作了元朝的蒙古貴族沒有好好學習漢族政治制度的證據。
皇帝無家事
我們知道,嫡長子在皇太子競爭中具有極大的優勢,但真正成功的嫡長子卻很少。
宋朝十八個皇帝中只有三人是嫡長子即位。明朝的十六個皇帝中也僅有五人是嫡出。清朝皇帝則沒有一個人是以嫡長子身分繼承皇位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皇帝牢固掌握著決定繼承人選的最終權力,可以根據個人的好惡而干擾破壞嫡長制的實行。世襲制度說到底還是一種人治的政治。掌握主動的一定是皇帝,一切權力都由皇帝而出,一切享受都是皇帝賞賜的。套用句時髦的話,就是「朕給你的,你才能要;朕沒給的,你不能要」。舉個例子: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一個太子是郭皇后生的嫡長子劉強。但劉秀不喜歡郭皇后,而喜愛陰麗華。太子劉強最終只好識相地讓位與陰麗華的兒子劉莊。
恰恰因為皇帝手中的絕對權力,導致皇帝無時無刻不是生活在政治之中,根本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可言。皇帝很隨意的一句話,都可能被洩露出去,被不同的人解讀出不同的結果來。晚年的孫權在已經有太子孫和的情況下,封皇四子孫霸為魯王。當時其他皇子都沒有封王,孫霸的地位一下子突出出來。而且孫權對他寵愛賞賜和其他待遇,都和太子孫和沒有差別。這可能是孫權無意的表現,對孫霸的親情宣洩,卻被許多大臣解讀為孫權喜歡孫霸,有廢孫和改立孫霸的意思。孫霸也洋洋自得,開始拉幫結派。孫權一時的疏忽,結果導致了延續多年的「二宮構爭」,國無寧日。
皇太子的廢與立,本質上來說是皇帝的家事。但皇帝沒有家事,皇帝在考慮皇太子問題的時候,要時刻注意到政治影響,及時接收回饋:
一、儲嗣之爭是亡國之道,要儘量避免眾子爭位。
皇子們爭奪太子之位,可能危及到皇帝的整體事業,危害皇室的骨肉親情。宋朝洪邁在《容齋隨筆》裡這麼評價因為皇太子權力紛爭而導致的家庭悲劇:「三代以前,人君壽考有過百年者,自漢、晉、唐、三國,南北下至五季,凡百三十六君,唯漢武帝、吳大帝,唐高祖至七十一,玄宗七十八,梁武帝八十三。自餘至五六十者亦鮮。即此五君而論之,梁武帝侯景之禍,幽辱告終,旋以亡國。玄宗身致大亂,播遷失意,飲恨而沒。享祚久長,翻以為害,因已不足言。漢武末年,巫蠱事起自皇太子、公主,皆不得其死,悲傷悉沮,群臣上壽,拒不舉觴,以天下付之八歲兒。吳大帝廢太子和,殺愛子魯王霸。唐高祖以秦王之故,兩子十孫同日并命,不得已而禪位,其方寸為如何?然則五君雖有崇高之位,享耄耋之壽,竟何益哉!」漢武帝劉徹和康熙皇帝玄燁,都是一代聖君,功勳顯赫,但晚年都因為沒有處理好與皇太子的關係問題,導致內訌,沒有十全十美地走完政治道路。漢武帝劉徹殘殺了太子劉據和孫子後,又後悔了,在劉據遇害的湖縣修建了思子宮,在宮殿中修建了歸來望思之台。他希望通過這些宏偉的建築能夠挽回兒子的生命,彌補自己的過錯。早知今日,當初為什麼不三思而後行,在襁褓中扼殺內訌呢?
二、皇帝要注意考察皇太子,不能冊立以後放任不管。
同樣是一代聖君的唐太宗李世民立李承乾為太子,但幼子李泰不滿,懷有奪位之志。兄弟二人各自拉起朋黨,四處伸手,明爭暗鬥。李世民對這些情況既不重視,也缺乏了解。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李承乾勾結大臣侯君集等人企圖殺害李泰,將權爭的膿疤捅破了。唐太宗李世民這才下令嚴查真相,最後廢李承乾為庶人,流徙黔州。李承乾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重立輕教」造成的。李承乾從小聰明伶俐,在李世民讓他監國期間,表現出色,贏得了朝臣的一片讚譽。但是,李世民對李承乾的言行不加約束,對其缺點沒有絲毫察覺,釀成大患。
宋孝宗趙?的太子趙惇待人不卑不亢,對待父皇趙?和太上皇趙構非常孝順。趙?開始對趙惇很放心。實際上,趙惇年近四旬,還是太子,內心的權力欲讓他對父皇非常不滿。太上皇趙構可以退位,讓趙?當皇帝,為什麼趙?就不能退位讓趙惇繼位呢?其實,此時的趙惇已經鬚髮皆白,卻從來不用藥劑染黑鬚髮,就是要通過白髮來時刻提醒父皇趙?:「我的年紀已經不小了!」一次,祖母、趙構的吳皇后不解地問孫子趙惇:「那麼多人送你黑髮藥,你為什麼不用呢?」趙惇輕描淡寫地說:「孫兒以為白鬚白髮並沒有什麼不好,反而可以向天下顯示我的老成。」趙?對趙惇感受的忽視,導致了父子倆的親情很淡薄。為日後父子倆的反目埋下了伏筆。
三、不能過早冊立皇太子。
所謂「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個人被立為太子後,也就成為了所有競爭對手攻擊的對象。太子冊立得越早,承受的明槍暗箭就越多。如果皇帝真的是出於愛護這位皇子的考慮,那麼反而要注意保護他,不要過早地讓他暴露在攻擊火力之下。
胤礽剛滿周歲的時候,就被康熙皇帝冊立為太子。康熙很喜歡胤礽,甚至溺愛到了相當荒謬的程度。比如,康熙皇帝任命胤礽的奶母之夫凌普為內務府主管,不是凌普的資歷才幹,而僅僅是為了便利胤礽取用皇宮特供物資。胤礽過早成為太子,一方面成為了其他所有政治派別造謠中傷和攻擊的靶子,另一方面越做太子越沒有新鮮感,就越想再往上進一步。胤礽黨羽也日益增多,急迫張狂。而康熙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看起來短期內不會「歸天」。這就使胤礽急迫的接班欲望和康熙穩重敏感的政治做派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四、皇帝傾向於選擇與自己性格脾氣類似的兒子做太子,這樣做對嗎?
奕●與奕訢兩個人的能力高低,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了。但道光就是選擇了能力不濟的奕●,而不選擇能力出眾的奕訢。因為奕●雖然長相醜點,學識和武功差點,對政治現實了解少點,但仁愛孝順。更重要的是,奕●這個孩子忠厚老實,守規矩,惡變革。道光從奕●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許多皇帝在挑選繼承人的時候熱衷選擇「類己之人」。哪個人選和自己的思路一致,會繼續奉行自己的方針政策,我就挑選那個人繼承自己的地位和權力。但是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性格是否就和國家的宏觀發展「對路」呢?在個人喜好和國家發展需要之間,皇帝是否需要權衡,需要做出某種犧牲呢?
清朝末期的歷史就向我們證明,奕訢比奕●更適合近代化的局勢,更適合做皇帝。
皇帝擁有決定太子的最終權力。這既是皇帝的權杖,也是一束荊棘。他需要運用這個絕對權力挑選一位對事業、對家族發展有利的接班人,不能輕視或者濫用它。
二把手政治
對於皇太子們來說,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皇太子和父皇之間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權力產生了矛盾。
皇太子雖然不是真正的皇帝,但在皇帝的生前也掌握了部分權力。同時,朝廷為皇太子配備的人員,皇太子自身結交的人員和主動鑽營、依附的其他人往往讓太子形成自己的小團體。他們的父皇們很容易在心理上,在權力操作上感覺到權威受到來自皇太子勢力的威脅。父子間的猜忌和防範就此產生了。千萬不要小看了因為權力轉移產生的心理作用。皇帝們的心理不同於常人。加強集權是皇帝畢生奮鬥的目標,一旦出現哪怕是最細微的權力威脅,他們都會敏感地把握住。
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會像唐睿宗李旦一樣,意識到兒子李隆基勢力壯大的時候,願意主動退位。因此,皇子們成為皇太子以後,反而要更加小心地「伺候」皇帝。
一、時刻要有憂患意識,低調做人。
如果我們把皇太子比作政界的「二把手」,那麼皇太子政治就是二把手應該懂得和執行的政治。「二把手看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限風光在頂峰,其實風險很大,很容易翻船。二把手既要全力輔佐一把手,又要不攬功、不諉過,不能功高蓋主;既要在下屬面前樹立必要的威望,又要防止樹大招風,成為眾矢之的。」在權力的生物鏈中,皇太子注定是重要而又易受攻擊的一環。「因此,在官場中,二把手奉行的是這樣一種『副手之道』,即到位而不越位,到位而不空位,到位而不無為。一句話,踏踏實實做事,夾起尾巴做人。」
二、皇帝是皇太子權力的來源,一切要緊跟皇帝的思路。
昭明太子蕭統是個能力出眾、道德高尚的好太子。但在父皇梁武帝看來,蕭統這個孩子的思路有問題,不太適應南北朝亂世的發展。而蕭統犯了一大錯誤。那就是他為了興趣也好,為了避禍也好,過多地沉溺於文章和編輯工作之中。他忘記了,儒家的道德要求也好,臣子們的認同與讚譽也好,這些雖然是影響太子能夠順利繼位的重要因素,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本人手中。從這個角度來說,做太子的人,提高素質博取名聲固然重要,但最要緊的還是與皇帝保持高度一致。這種一致不僅是個人能力上的一致,更是性格秉性和執政思路的一致。蕭統雖然表面上做得盡善盡美,盛名在外,但並沒有與父親蕭衍保持真正的、深度的一致。
三、要適當地表現自己,挖掘自身資源,鞏固太子地位。
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是穩若泰山的。皇太子群體更加要居安思危,發揮一切優勢,挖掘一切資源,鞏固地位。
三國時期,曹丕即位後很久都不立太子。兒子曹睿跟隨曹丕出獵,遇到子母鹿。曹丕射殺了母鹿,命令曹睿射殺小鹿。結果曹睿不從,說:「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說著曹睿流涕哭泣。曹丕由此想到被賜死的甄氏,內疚起來,下定了立曹睿為太子的決心。曹睿能夠將日常遇到的事情和政治緊密聯繫在一起,既表現了自己,又勾起了父皇對自己的愧疚之心,可謂一舉兩得。
古代歷史上還有許多皇帝隔代相傳的故事。皇帝爺爺看中了皇孫,為了讓鍾愛的皇孫將來能夠繼承皇位而冊立該名皇孫的父親為皇太子。據說曹睿能被立為太子,多少就和曹操的隔代相傳有關。曹睿小時候,曹操經常讓他跟在左右。曹操每次宴會時,曹睿與侍中近臣並列坐於軍營帷幄中。曹操公開說:「我要讓你作我的三世繼承人。」這種情景就好像康熙之於乾隆,雍正的處境就與曹丕類似。雍正能夠稱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康熙屬意於他的兒子乾隆,想通過傳位雍正來確立乾隆的帝位。類似的還有弱智太子司馬衷。據說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乖巧聰慧,深得晉武帝司馬炎的喜歡。司馬炎一度想將皇位傳給司馬遹,因此沒有廢掉弱智兒子的太子之位。所以,歷史上的皇子們很注意發揮子女在父皇心目中的作用。子孫承歡膝下,享受天倫之樂的場景,往往異化成皇子們暗中搏殺的「角鬥場」。
四、關鍵時刻,留在皇帝身邊很重要。
雍正皇帝即位充滿疑雲。不管雍正有沒有耍手段,也不管他耍了什麼手段,起碼雍正皇帝在康熙臨死前就在北京。而他的主要對手胤◎卻幻想著通過建功立業,威震天下,實現太子夢想,關鍵時刻人卻遠在青海。這給了雍正從容應對、充分布局的時間;胤◎則連最基本的過招的機會都喪失了。
相同的例子還有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扶蘇賢明而為秦始皇器重,是朝野上下公認的繼承人。但對於父親焚書坑儒和其他殘暴的做法,扶蘇有不同看法。他勸諫始皇帝說:「天下初定,人心尚未穩定,父皇以重法嚴懲,兒臣恐怕天下不安。」晚年的秦始皇,剛愎自用,根本聽不進去批評。他對扶蘇的諍言很生氣,乾脆發落扶蘇去陝北上郡,落個眼不見心不煩。扶蘇就去抗擊匈奴的前線當監軍去了。而他的弟弟胡亥則和趙高、李斯等人乘隨駕在秦始皇身邊的機會,假傳聖旨,要了扶蘇的命。結果,胡亥當了秦二世,早早斷送了秦王朝的命。
胤◎的外調和扶蘇的外放,都對各自的皇位繼承問題乃至帝國政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等待接班的日子是難熬的,也是危險的。皇太子要考慮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消除危險,保障現有地位。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維持與皇帝的良好關係。
歷史永遠可以為今人提供借鑒。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把上面的皇帝替換成領導者,皇太子替換成接班人,眾多的皇子就是被領導者。歷史上眾多皇太子事件表現出來的問題和經驗教訓,依然可以給今人多重借鑒。
後記
成敗皆是匆匆客
這是一本從皇太子的角度來講述中國歷史上的皇位傳承的通俗讀物。「皇太子」僅僅是政治繼承人、權力接班人的代名詞而已。只要世襲政體存在,君主們就面臨著如何選定接班人、如何把最高權力交給接班人的問題。最高權力的交接關係到國家政治的穩定。選好了接班人、順利實現交接,既利國利民,也利於君主的家族;反之則對三方面都產生消極影響。對於許多君主來說,挑選合適的太子可能是畢生最重要的政治問題之一。有些皇帝在治理國家上很平庸,卻找了一個優秀的接班人,成就了生平最大的功績,比如,適時傳位給太子李隆基的唐睿宗李旦。有些皇帝在處理政務、南征北戰方面取得了輝煌成績,但在接班人問題上一誤再誤,為政治生涯留下遺憾,比如兩立兩廢太子的康熙皇帝。而從皇太子的角度來說,成為皇太子只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如何磨練意志、學習能力、積聚聲望等後天的工作更加重要。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如何處理好與老皇帝的關係。世襲政體從本質上來說,是人治的政體,因此處理好人際關係對皇太子來說尤為重要。
中國歷史上的皇太子制度非常完備,無論是太子的挑選標準、太子的教育培養、太子的官署設置、太子的權力分工,乃至太子出巡的規格,都有嚴密的規定。但是圍繞皇太子寶座的爭鬥一直就沒停止過,上演了許多陰謀詭計和血腥政變。遺憾的是,這些醜聞和流血事件,都是發生在父子兄弟內部的。骨肉親情往往敵不過政治權力的誘惑力量。大家為什麼爭來爭去呢?說到底,還是皇太子寶座具有的巨大政治權力和物質享受。許多人為了感受一下身為太子的榮耀,不惜扭曲本性,不惜骨肉相殘,最後依然是身敗名裂,滿門抄斬。古今多少事,後人談笑一揮間就過去了。成也好,敗也好,相對於漫長的歷史來說是千年一瞬,即使對於個人生命來說也是匆匆過客而已。如果歷史上的那些失敗者、成功者都看淡、看輕了「皇太子」三個字,相信許多悲劇都能夠避免。
這就是我在本書中最想傳達給讀者的看法,有道是「成敗皆是匆匆客」,不必太過在意。
接著,我要交代一下本書的資料來源和引用情況。我要感謝現代科技的發展。之前在汗牛充棟的紙本《二十五史》中查找特定的人物、事件等內容需要花費數小時甚至一兩天時間。電腦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同樣的搜索工作可以在電子版《二十五史》中通過簡單的「關鍵字搜索」完成,花費不了一秒鐘時間。為了從紛繁複雜的相關史料中脫離出來,探究歷史的原貌,有所發現和感悟,我瀏覽了各個朝代正史的相關部分內容。此外,我參考了相關的文章。除了在文章注解中注明的之外,我參考的文獻還有:溫功義著《明代宦官和三案》(重慶出版社二○○四年版),李儉著《權力的傷口:大清皇位傳承內幕》(新華出版社二○○七年版),劉心武著《紅樓望月》(書海出版社二○○五年版),林大志、陸盛江著〈「蠟鵝事件」真偽與昭明太子後期處境〉(載於《文學遺產》二○○四年第六期),王永平著〈孫權立嗣問題考論──從一個側面看孫權與世家大族的鬥爭〉(載於《南京理工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二○○三年第一期),劉馳著〈晉惠帝白痴辨──兼析其能繼位的原因〉(載於《中國歷史大辭典通訊》一九八四年第四期),張國元、楊國慶著〈康熙的多子與多憂〉(載於《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九年第一期),朱維錚著〈火燒圓明園之前的事〉(載於《歷史教學》二○○二年第十期),史卉著〈簡析中國古代的皇位嫡長子繼承制〉(載於《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二○○七年第二期)。另外,〈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一章可以看作是對我之前的作品《脆弱的繁華》中有關南宋皇位傳承問題的一個歸納總結。謹此向上述著作者們致以謝意。
我並不是歷史學科班出身,對歷史的寫作多半是出於興趣。全書在史料的選擇和觀點的闡述上難免存在錯誤,敬請各位讀者批評和諒解。
最後,我特別要感謝唐琳娜在寫作期間對我的支持和鼓勵。她是本書的第一個讀者,並且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一直陪伴在我身邊。
謝謝大家!
張程
二○○八年四月十三日初稿於六合園
二○○八年五月十五日二稿於六合園
前言
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同樣,皇帝的寶座也不是輕易能坐得了的。什麼人能坐皇帝的位子,什麼時候能坐,應該怎麼坐,坐之前需要做些什麼準備,這一切都是有明確而又嚴格的規定的。它們構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皇太子制度,衍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皇太子現象。而參與其中的主角是一群邂逅皇位的、既幸運又不幸的孩子們。
皇太子制度
一
何謂皇太子?
皇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繼承人,一般是現任皇帝的兒子。
秦始皇確立了皇帝制度後,自稱「始皇帝」,子孫後代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千萬世。這個皇...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前言: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
1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
人質生涯
謀劃刺秦
2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
暴斃旅途
沙丘政變
王朝夭折
3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
皇帝家事
巫蠱之禍
真相大白
4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
最佳人選
二子爭位
無奈的選擇
5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
開國君王家事愁
傳位不及兄弟
低智商貽害無窮
6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蕭統
完美的接班人
文選留名
蠟鵝事件
7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
三個苦命的哥哥
政變復位
枕頭下的悲劇
8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
榜樣趙構
皇帝選兒子
宋理宗來歷不明
9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
藏在深宮
太子喪母
弘治中興
10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
國本之爭
梃擊謎案
奪命的紅丸
11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
紫禁城的冤魂
落入凡塵起波瀾
朱三太子案
12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
失敗的領跑者
兩廢太子
兄弟相殘
13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立愚不立賢
立愚不立賢
對錯自有評說
後記:成敗皆是匆匆客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前言: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
1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
人質生涯
謀劃刺秦
2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
暴斃旅途
沙丘政變
王朝夭折
3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
皇帝家事
巫蠱之禍
真相大白
4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
最佳人選
二子爭位
無奈的選擇
5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
開國君王家事愁
傳位不及兄弟
低智商貽害無窮
6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蕭統
...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開數:正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