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學者和鐵道畫家 李欽賢,精選三十幅臺灣名作,帶您觀照今昔,展開一趟歸鄉,回到母土的文化記憶旅程。
臺灣,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原鄉,我們的家。我們雖然在她身上吸吮奶水,成長、茁壯,但對她的了解有多少?我們日日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看似在家,但內心卻是離家的。
陳澄波、陳進、廖繼春、楊三郎、顏水龍等前輩美術家,不論在成長學習等階段,都是看過日本、法國等外地天空,但最後,卻都選擇回到自己的故鄉,畫屬於自己的天空。他們彩筆下的原鄉繪畫,是一種對這塊土地的承諾,是一種對家鄉人事物的熱情,也是一種對母親親密的表現,在在充滿了
愛的溫暖。
本書作者李欽賢,透過他所選取的三十幅臺灣名畫,帶您進行一趟歸鄉,回到母土的旅程。也以輕鬆、知性的說故事方式,告訴您畫家筆下的車站、城市、公園、洋樓、觀光勝地,是有其歷史背景與意義的。當您看到陳澄波「嘉義街景」時,是否會疑問,「為什麼他會熱愛繪畫家鄉的電線桿、下水道、公園、三層樓仔厝呢?」這些景物代表什麼意義?原來這都是日治時期都市計畫,而開始
的水利、電力、鋼筋水泥等近現代新興相關設施,是如此地吸引當時的青年畫家。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嶄新時代,遂運用他們敏銳的觀察力,以彩筆記錄下當時的景觀變遷。
席德進,這位戰後來自四川來的畫家,曾經說「我熱愛臺灣,這兒的人和物,永遠是我的藝術所依賴的酵母。」他曾憂心「永靖餘三館」遭拆遷命運,於是匆匆趕到彰化,為這座優美的臺灣古厝留下姿影。
透過本書,您不僅可以見到近百年來,臺灣在人文與地理景觀上的變化,成為有文化記憶的人,同時也讓您回到真正的家,回到母親溫暖的懷抱中。
想了解臺灣,從美術史入門也是一種很好的途徑──李欽賢
作者簡介:
李欽賢
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歷屆審議委員;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品點檢委員
◎ 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臺北市立美術館審議委員;基隆市政府歷史建築諮詢委員
◎ 著作:
‧ 美術史論述部份:
《臺灣美術閱覽》(玉山社);《氣質‧ 獨造 郭柏川》(雄獅);《大地‧ 牧歌 黃土水》(雄獅);《高彩‧ 智性 李石樵》(雄獅);《色彩‧ 和諧 廖繼春》(雄獅)等
‧ 風土論述:
《臺灣火車知性之旅》(玉山社);《臺灣的風景繪葉書》(遠足);《臺灣人文風景100 點》(時報)光碟;《臺灣古老火車站》(玉山社);《臺灣城市記憶》(玉山社);《車站四季》(玉山社)等
◎ 近年個展記錄
1995 「臺灣舊驛巡禮」(畫廊)
1997 「火車出站」(畫廊)
2000 「蒸汽火車一世紀」(畫廊)
2000 「臺中20 號倉庫 鐵道主題展」
2001 「縱貫鐵路○哩起點個展」(基隆文化中心);「車站問月」(畫廊)
2004 「車站問月」(基隆文化中心)
2010 「車站肖像」(基隆文化中心)
2013 「臺灣軌跡」、「鐵道美學畫展」(東之畫廊)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全方位的立體觀照
這是一本讀來淺顯易懂卻能增長智慧的書,透過欽賢先生的穿針引線,我們除了輕輕鬆鬆地把新與舊、現代與傳統的種種牽上線,也領受了他深入人文底層的美感經驗。為畫家寫傳,為地景寫史,再以藝術眼光剖析作品的技法風格,這三者毫無隔閡的串連在一起,呈現一種全方位的立體觀照! ──謝明錩(前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專業水彩畫家)
名人推薦:全方位的立體觀照
這是一本讀來淺顯易懂卻能增長智慧的書,透過欽賢先生的穿針引線,我們除了輕輕鬆鬆地把新與舊、現代與傳統的種種牽上線,也領受了他深入人文底層的美感經驗。為畫家寫傳,為地景寫史,再以藝術眼光剖析作品的技法風格,這三者毫無隔閡的串連在一起,呈現一種全方位的立體觀照! ──謝明錩(前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專業水彩畫家)
章節試閱
郭雪湖 圓山附近
臺灣美術的近代化,與日本統治臺灣的文化政策,有著密切的關聯。由總督府主導的「臺灣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臺展」)創立,也是文化政策的一環。藉美展的公信力推展西洋畫和東洋畫的創作風氣,卻把傳統的水墨畫冷落一旁。
東洋畫現在稱為膠彩畫,郭雪湖(1908~2012)的〔圓山附近〕,即是道道地地的膠彩畫。膠彩的顏料是以礦岩磨成粉,以膠為溶劑,畫在絹布上的圖畫,所以叫做膠彩畫。
〔圓山附近〕出品一九二八年第二回「臺展」,贏得特選首席,現藏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就座落於圓山,而郭雪湖畫的〔圓山附近〕則在今天圓山大飯店一帶的山頭。布局嚴謹,筆法細膩,屬典型的膠彩畫作風。
郭雪湖所繪的圓山附近,翻過畫中的山頭,現在是圓山大飯店,但以前是臺灣神社。由於神社是神聖地域,周邊全屬禁建區,包括從臺北市立美術館起直到忠烈祠,果然連一軒民房也見不到,這在臺北市內是很難想像的。欲往圓山大飯店,必須跨越基隆河的中山橋,很早以前稱作「明治橋」。今天中山橋已經過幾度改建,中山橋最初原形是鋼樑結構的明治橋,就收在郭雪湖筆下〔圓山附近〕的左下方。
這一座鋼樑橋於一九一四年竣工,橋頭兩側佇立一對鐵鑄燈桿,係模仿巴黎瓦斯燈的造型,郭雪湖也沒有忽略橋頭燈飾。仔細一看橋欄的菊花紋,也被郭雪湖細密的描繪出來。此外,田圃中工作的農婦,岩石露頭的山崖,山頂上的樹梢,以及登上神社的石階便道(正式參道在橋的另一端),有自然的景色和人工的鐵橋,這一景一物皆是寫生而來的。
參選「臺展」的膠彩畫,一直強調寫生的重要性,所以郭雪湖也採取現場寫生的方法,〔圓山附近〕經過一整年的觀察、打稿及繪製,直到送展前一天才大功告成。
一九二八年創作的〔圓山附近〕,明治橋的橋齡已經十四歲了,原來只能單向行駛的鐵橋,因為車流量與年俱增,擬改建為雙向通行的水泥橋,直到一九三三年重建落成的第二代明治橋,現在也已拆除了。但因橋樑本身深具古典美的特質,經謹慎切割拆下後,目前還存置在廢棄的「再春游泳池」,準備有朝一日再度復原,展現昔日明治橋之美。
一九三二年郭雪湖也畫過一幅水墨畫的第二代明治橋,他是唯一用畫筆見證這兩座橋樑時光遞嬗的畫家。
李鳴鵰 頑童
李鳴鵰(1922~2013)是本書一開始介紹過〔新北投車站〕的攝影家,他在同一時期也拍下了一幀「頑童」,是一九五四年的作品。將近六十年前「臺北囝仔」的遊戲方式就像照片裡的樣子,充分表現出早年物質缺乏,卻也能自得其樂的天真淘氣。拍照地點是臺北市的西門國小校園。
西門國小在那時稱為「西門國民學校」,位於當年臺北市最熱鬧的西門町成都路盡頭,是一所日治時代就已經建立的小學,而且是專收日本籍學生的學校,能夠入學的臺籍生僅佔極少數。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那是因為西門町在日治時期,都是日本人在經營的商店街,店家一直延伸到衡陽路、博愛路至重慶南路,是為所謂的「日本人町」。為了商圈的日本人子弟,所以在西門町的尾端,靠近中興橋(日治時代尚未建橋)的地方興建一所「壽小學校」,戰後改名西門國校。
西門町接近萬華,萬華亦是人口稠密地區,所以老早就成立老松、龍山等小學,且相距都不遠,但是唯獨西門國小,一直是家長千方百計想讓子女就讀的「名校」。原因是一直以來,學區內家長的社經地位較高,這所從前只有日本人可以就讀的特權學校,當然在設備、師資上就比較優勢,校園裡還有游泳池的設備。
日本戰敗後撤離臺灣,西門町也照樣是臺北最繁華的鬧區。因為日本人留下來的多家戲院,仍然是當時民眾最主要的娛樂活動,每天看電影的人潮總是把「電影街」擠得水洩不通。
李鳴鵰鏡頭下的「頑童」,是對準西門國小運動場一角的低欄單槓,四位小朋友調皮地吊單槓在玩,有人倒吊用腳勾住,有人兩手攀住單槓晃蕩,玩得不亦樂乎,根本不知有鏡頭對著他們。李鳴鵰不經意之間按下快門,捕捉到一幕極其自然的童稚之趣。四個精力過剩的小頑童,玩得連木屐都踢到一邊去了。木屐是用木頭做成腳形,橫的兩端釘上橡膠或塑膠片,把腳套進去即可。在皮鞋、運動鞋仍是珍貴的民生物資時,臺灣人都是穿著一雙木屐到處趴趴跑。
攝影家李鳴鵰的作品,有不少是捕捉臺灣兒童的可愛圖像。雖然生活不富裕,穿著也不講究,但是大家都很知足,很開心。難能可貴的是,從李鳴鵰〔頑童〕一作的兒童造形,引領我們走向時光隧道,看到六十年前阿公阿嬤輩的童年,就算在簡陋的環境下,也玩得認真、天真又純真。
郭雪湖 圓山附近
臺灣美術的近代化,與日本統治臺灣的文化政策,有著密切的關聯。由總督府主導的「臺灣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臺展」)創立,也是文化政策的一環。藉美展的公信力推展西洋畫和東洋畫的創作風氣,卻把傳統的水墨畫冷落一旁。
東洋畫現在稱為膠彩畫,郭雪湖(1908~2012)的〔圓山附近〕,即是道道地地的膠彩畫。膠彩的顏料是以礦岩磨成粉,以膠為溶劑,畫在絹布上的圖畫,所以叫做膠彩畫。
〔圓山附近〕出品一九二八年第二回「臺展」,贏得特選首席,現藏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就座落於圓山,而郭雪湖畫的〔...
作者序
自序:
發現風景
──李欽賢
風景,一般是指大家所熟悉,眼睛看得到,甚至還可以去遊覽的好山好水。或者是,一旦你離開每天生活的城市,去鄉下的親友家,你又會發現到不一樣的農村風光。這些種種的奇遇,你將會不斷地「發現」新風景,即使對現代人來說,有山、有水,或街道、公園、田野等等都是風景。
已經是眾人共同認定的風景,被臺灣前輩藝術家表現成為作品的現存第一幅風景畫,是倪蔣懷一九一四年的水彩「景美街道」,至今恰逢百年。有兩個理由催生了臺灣的風景畫,首先,藝術家都是日治時代以後出生,並且都受到寫生引進臺灣的影響。其次是臺灣要到日治時期之後,才有都市計畫,才有完備的鐵路建設,才有水利、電力工程等相關設施。因為都市規劃始出現公園、洋樓;鐵路興築取得交通方便,藝術家的寫生景點也就更加擴大。因水圳完備,處處阡陌縱橫,大地充滿田園詩意。另外,配線所需的電桿,己成為城市天空之一景。
本書要介紹的臺灣風景名畫,有一部份是日治時代前輩美術家們所描繪的臺灣風景,經過將近一百年的時代變遷,幸好可以從他們留下來的作品,見證了早年臺灣景物的風情。
如果能稱之為名畫,應該不只是僅要作為見證;而是必須在美術發展的進步性有嶄新的開創。就這一點而言,寫生的方法完全顛覆了清朝時代的山水畫。剛剛我們提到風景是可到、可看、可遊的宜人景致;可是清朝山水畫幾乎是畫家臨摹古畫所習得的統一模式,並非用自己的眼睛到現場觀察的風景,因此最常出現畫家想像、造景的奇峰煙雲等,事實上並不存在的景色。
既然說是臺灣風景名畫,也要有一些條件,第一是選取臺灣近代美術史上資深的藝術家,涵蓋個人專長之水彩、油畫、膠彩、雕塑、攝影等不同材質的作品。第二是風景的類型,從藝術家創作的題材裡,分成十項主題,根據前輩藝術家所處時代的視覺經驗,看他們怎樣捕捉到風景的美。第三、每一項主題找三位藝術家,每位藝術家各舉一件作品,如此才可以比較出同一種主題,確有不同的表現方法。
所以臺灣風景名畫概分為十大類別,總計介紹三十幅作品。每幅圖像解說約在九百字上下,讓讀者快讀、易懂;內文中將提供簡單的背景和作品意涵,以及藝術家的小小傳記。
推薦序:
深入人文底層的美感經驗
──前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專業水彩畫家 謝明錩
這是一本讀來趣味無窮的書。
一個個當時(日據時期)尚屬青年才俊的純真畫家,本著對鄉土的熱愛,帶著浪漫情懷,親臨現場所留下的「寫生」作品,今天深深的感動著我們。
物換星移,當時畫中的實景今天看來已大異其趣,但卻留下一些線索,供我們解讀過往的社會景況、藝術動態與歷史脈絡。
距離就是美,感受永遠比理解更能打動人,尤其面對藝術品,過多的剖析解釋並不能增益作品的價值,但當某些作品承載著歷史變遷的典故時,恰當的說明就成了解開密碼的鑰匙。
欽賢先生是史學的愛好者,一個日日與書為伍不改其樂的學者,他無可救藥的把自己沈陷入美術史、世界史、台灣史、鐵道史的研究裡,也對人的歷史、傳記,有非常淵博的涉獵,尤其難得的是,他本身又是一個畫家,深知一幅畫的技巧結構與創作過程中畫家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由他負責從前輩畫家的寫生作品,說說屬於畫與人的故事,再從畫中找出一些昔日實景,談談「台灣的地景變遷」真是最合適不過!
本書所選擇的,藉以道古說今的前輩藝術家作品,根據我統計,包含水彩十五幅,油畫十三幅,膠彩六幅,雕塑、攝影、彩墨各兩件,還有版畫一幅,其餘和藝術家有關的參考作品則有十數幅之多。由這個總數比例我們已大略知曉台灣早期美術思潮的方向與流行概況。台灣的西洋美術史是由水彩畫開頭的,因為開啓此風氣的石川欽一郞是水彩畫的愛好者,膠彩則是日據時期東洋美術的代表畫種,它當然也會有一定的數量,至於清朝所流行的人文水墨傳統已幾近斷絕。「寫生」是伴隨水彩特性而來的觀念,所幸當時普及了這個觀念,否則想從前輩畫家的作品找到可以今古對照的地景就會有些困難。
閱讀這本書除了愉悅之外也會獲得許多「啟發」,因為欽賢先生是以抽絲剝繭的心思看畫,他的傳記情懷、人文感、藝術感與歷史觀,毫不牽強的融匯在一起,聽他說故事讓人感覺身歷其境,原本理性的人不知不覺感性了起來;聽他以精準的考據、娓娓道來歷史典故背後的微小細節,使感性的人也不知不覺理性了起來,前述我對書中例圖數量的統計與推論,就是我這個感性的人忽而轉成理性的實證。
此外,這也是一本讀來淺顯易懂卻能增長智慧的書,透過欽賢先生的穿針引線,我們除了輕輕鬆鬆的把新與舊、現代與傳統的種種牽上線,也領受了他深入人文底層的美感經驗。
為畫家寫傳,為地景寫史,再以藝術眼光剖析作品的技法風格,這三者毫無隔閡的串連在一起,呈現一種全方位的立體觀照,欽賢先生的這本書真是妙不可言!
自序:
發現風景
──李欽賢
風景,一般是指大家所熟悉,眼睛看得到,甚至還可以去遊覽的好山好水。或者是,一旦你離開每天生活的城市,去鄉下的親友家,你又會發現到不一樣的農村風光。這些種種的奇遇,你將會不斷地「發現」新風景,即使對現代人來說,有山、有水,或街道、公園、田野等等都是風景。
已經是眾人共同認定的風景,被臺灣前輩藝術家表現成為作品的現存第一幅風景畫,是倪蔣懷一九一四年的水彩「景美街道」,至今恰逢百年。有兩個理由催生了臺灣的風景畫,首先,藝術家都是日治時代以後出生,並且都受到寫生引進臺灣的影...
目錄
※自序:發現風景/李欽賢
※推薦序:深入人文底層的美感經驗/謝明錩
一、車站—旅途的起點
1、 倪蔣懷──基隆火車站;2、李澤藩──新竹火車站前貨場;3、李鳴鵰──新北投車站
二、連結兩地的橋樑
1、陳植棋──臺北橋;2、郭雪湖──圓山附近;3、李梅樹──三峽春曉
三、城市探訪
1、郭雪湖──南街殷賑;2、陳澄波──嘉義街景;3、張 才──等候公車的臺北婦女
四、都市中的公園
1、 陳澄波──嘉義公園;2、郭柏川──臺南重道崇文坊;3、林之助──臺中公園
五、香火鼎盛的廟
1、黃土水──釋迦出山;2、李澤藩──城隍廟;3、陳 進──北港媽祖廟
六、農村風光
1、石川欽一郎──豐原;2、林玉山──歸途;3、楊英風──豐收
七、傳統的臺灣厝
1、廖繼春──有香蕉樹的庭院;2、林之助──囍日;3、席德進──永靖餘三館
八、天真的孩童
1、李鳴鵰──頑童;2、蒲添生──幼童抱犬;3、顏水龍──小孩們
九、海洋的召喚
1、廖繼春──龜山島;2、劉啟祥──貓鼻頭海邊;3、楊三郎──北海風浪
十、觀光勝景入畫
1、呂基正──太魯閣 ; 2、馬白水──翠綠碧潭 ; 3、廖繼春──塔山
※自序:發現風景/李欽賢
※推薦序:深入人文底層的美感經驗/謝明錩
一、車站—旅途的起點
1、 倪蔣懷──基隆火車站;2、李澤藩──新竹火車站前貨場;3、李鳴鵰──新北投車站
二、連結兩地的橋樑
1、陳植棋──臺北橋;2、郭雪湖──圓山附近;3、李梅樹──三峽春曉
三、城市探訪
1、郭雪湖──南街殷賑;2、陳澄波──嘉義街景;3、張 才──等候公車的臺北婦女
四、都市中的公園
1、 陳澄波──嘉義公園;2、郭柏川──臺南重道崇文坊;3、林之助──臺中公園
五、香火鼎盛的廟
1、黃土水──釋迦出山;2、李...
商品資料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4-07-25ISBN/ISSN:978957474138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44頁開數:16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