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歷史演義是由蔡東藩以舊白話創作,再經學有專精的現代歷史學者以現代白話改寫,並不是純歷史,也沒有虛構歷史;既是歷史實錄,也可當作小說或文學作品來觀賞。其規模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在中國歷史演義中可謂絕無僅有,具有的效用,迥非官修的二十四史所能比擬。
本書特色
白話新譯‧經典重現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
浙江蕭山人,著名作家、學者,其《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有史以來最通俗、最風趣、最受歡迎的歷史讀物,蔡東藩因此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章節試閱
元帝飲恨
刁協被殺,劉隗投奔後趙。王敦收兵還鎮,占據石頭,按兵不動。元帝讓百官前往石頭勸王敦罷兵,王敦不肯。王導和百官商議一番,回去請元帝頒發赦書,加封王敦官爵,好令王敦退兵。元帝只得下詔大赦,任王敦為丞相,封他為武昌郡公。太常荀崧前去傳詔,王敦對荀崧道:「我不指望升官,只想為國家除害。我不接受這些封爵,煩勞你稟明聖上。」荀崧勸了好久,王敦始終不聽,荀菘只得回去覆命。王敦召集百官,商議廢除太子一事。並傳中庶子溫嶠來見,厲聲詰問道:「太子有什麼威望,你侍奉東宮,一定深知。皇帝犯了過錯,太子卻不諫阻,難道是仁孝嗎?」溫嶠從容答道:「據溫嶠看來,太子既賢德又恭順。」眾人都隨聲附和,王敦無可辯駁,只好含糊過去。百官隨即返回朝廷。
元帝召見周顗,對周顗說道:「大將軍能不計較前事嗎?」周顗答道:「臣等生死難料。」元帝長歎。周顗退出朝堂,護軍長史郝嘏等人與周顗相遇,勸周顗暫時躲避一下。周顗道:「身為大臣,坐視朝廷有難,已經羞愧,怎能苟且偷生,投靠胡越之人?」郝嘏等人不便再勸,各自歎息而去。果然不到數天,戰亂發生。為首的是王敦的參軍呂猗,從犯是王導。呂猗曾經是台郎,善於諂媚阿諛,周顗、戴淵非常忌恨他。呂猗趁機對王敦說道:「周顗與戴淵都很有名望,現在不除的話,以後必定是禍患。」王敦一聽呂猗的話,頓時起了殺心。正巧這時王導進來,王敦便問王導:「周顗、戴淵德高望重,能讓他們位列三司嗎?」王導默然不答。王敦又道:「如果不位列三司,可以讓他們擔任令僕嗎?」王導又不答。這時王敦道:「既不應該列為三司,又不應該為令僕,看來只好殺了他們二人。」王導仍然不答。於是王敦派部將鄧岳率兵捉拿周顗、戴淵。
隨後,王敦召謝鯤進來問道:「最近百姓都在議論什麼?」謝鯤應聲道:「您曾說再沒有比周顗、戴淵更德高望重的朝臣了,如果您委以二人重任,百姓自然不會再議論。」王敦大怒道:「真是見識淺薄,不懂時事,這兩個人怎麼可以重用?我已經派人逮捕他們了。」謝鯤十分驚愕,正想進言,只見參軍王嶠向王敦諫阻道:「您為什麼要殺戮名士?」王敦聽了怒上加怒,要殺王嶠。謝鯤進諫道:「要成大事,就不能妄殺。王嶠不過是直言不諱,您就要殺了他,也未免太沒度量了。」王敦這才把王嶠放了,但卻罷免了王嶠領軍長史一職。周顗被捉拿,途中經過太廟,周顗便對著太廟大呼:「賊臣王敦顛覆社稷、枉殺忠臣,神祇有靈的話應當馬上殺了他。」話音剛落,兵士便用戟刺他的嘴,血一直流到腳後跟,周顗仍然不改言行。路旁的人看了,都為他流淚。不久,周顗被殺,戴淵也相繼被殺。
元帝又派王彬慰勞王敦。王彬先去祭奠周顗,然後再去拜見王敦。王敦見他神情淒慘,臉上有淚痕,便問原因。王彬直說道:「看到周顗的屍首,忍不住落淚。」王敦憤然道:「周顗自尋死路,有什麼可惜的!」王彬答道:「滿朝大臣,像周顗那樣忠直的實在不多。周顗沒有大罪卻遭此酷刑,怎能不讓人不悲痛呢?」王敦又道:「你瘋了嗎?」王彬道:「如果你還要殺害忠良,圖謀不軌,恐怕要禍及全家了。」王敦捋起袖子大罵:「你以為我不敢殺你嗎?」聲音很大,傳到帳外。王導趕緊跑來勸解,並勸王彬向王敦叩拜道歉。王彬答道:「我腳痛不能叩拜。何況我並沒有冒犯他,為什麼要道歉?」王敦獰笑道:「腳痛和脖子痛哪一個更痛?」王彬仍然面無懼色,不肯叩拜。王導擔心王彬再次激怒王敦,就把王彬拉了出來,王敦也不再追究。後來王導得知周顗救過自己,不禁痛哭流涕,悔恨不已。
王敦仍然不肯罷兵。王敦大將沈充攻陷吳郡,吳國內史張茂被殺。此時鎮南大將軍甘卓卻駐軍睹口,逗留不前。甘卓的侄子甘卬曾是王敦的參軍,王敦派甘卬規勸甘卓,並讓甘卬傳令甘卓不要再抵抗。甘卓樂得觀望徘徊。之後王敦又派台使拿著騶虞幡令甘卓退兵。甘卓問明台使,得知周顗、戴淵二人已死,哭道:「王敦得志,忠良遭殃,幸好聖上和太子平安無事。我如果進攻武昌,王敦無路可走,必然劫持天子,我不如退到襄陽,再做打算。」於是下令軍隊拔營退回。都尉秦康和樂道融一起進諫,勸甘卓抵抗王敦,匡復社稷。甘卓不肯聽從。樂道融幾番泣諫,甘卓都不採納,樂道融最終憂憤而死。甘卓帶兵退回襄陽。
王敦聽說甘卓退兵,便令西陽王司馬羕為太宰,王導為尚書令,王廙為荊州刺史,並擅自調任百官及各處鎮將。然後王敦率兵西回武昌,謝鯤進言,建議王敦去朝見天子,化解君臣之間的猜嫌,好讓百官心服。王敦擔心會有變故,謝鯤答道:「您如果怕有不測,謝鯤願意隨您一起去。」王敦勃然大怒道:「你們這些人總是來多嘴,我就是殺了你們這幾百人也沒什麼害處!」謝鯤見王敦聲色俱厲,匆忙告退,不久便病逝了。王敦始終不去朝見元帝,自認為部署妥當後,便直接回武昌了。
王敦派魏乂圍攻湘州,譙王司馬承堅持守了好幾個月。宜都內史周級祕密派侄子周該送降書給司馬承,並約為援應。周該見司馬承城中危急,便請命外出求援。司馬承派周崎和周該一同前去。周崎和周該路上被魏乂的大軍捉回軍營。魏乂對周崎說道:「你還想活嗎?」周崎答:「要殺要剮隨你的便。」魏乂又說:「你如果肯聽我的話,不但能活命,而且還有獎賞。」周崎問:「此話怎講?」魏乂說道:「現在你去城下轉告守卒,說大將軍已經攻下建康,甘卓退到襄陽,已經沒有外援了,讓他們快快投降。」周崎允諾,來到城下,大聲呼道:「我不幸被叛賊捉住。各處援兵馬上就要到了,望諸君努力堅守。」魏乂大怒,立刻讓軍士帶回周崎,並將他殺死。同時嚴刑逼問周該,問他為什麼到此。周該屢受拷打,至死也沒有吐露實情。
魏乂等人奮力攻了好幾天,都沒能攻下城池。後來,王敦令魏乂射箭攻城,守兵誓死防守,各無二心。相持一百多天後,城內糧食顆粒全無,衡陽太守劉翼陣亡,城中才被魏乂攻陷,譙王司馬承力竭被擒。長史虞悝大罵魏乂助逆不忠,魏乂下令處死虞悝。虞悝將被處死,部下泣不成聲,虞悝卻慨然道:「人總有一死,如今滿門都是忠義鬼,死後得以留名,有什麼好遺憾的?」隨後,毅然赴死。虞悝的部下也多被殺害。魏乂將司馬承和舂陵令易雄押往武昌。司馬承的部下主簿桓雄、西曹書佐韓階、從事武延三人扮作家僮模樣,隨司馬承同行。魏乂見桓雄儀容不凡,料知他不是普通人,便將他殺死。韓階與武延依然一路跟隨司馬承。途中遇到荊州刺史王廙,王廙密承王敦意旨來殺司馬承,司馬承當場被害,年僅五十九歲。韓階和武延二人為司馬承收屍殮棺,把他安葬在都城,然後離開。
易雄被拘禁在武昌,志堅不移,不肯屈從。王敦取出檄文,派人對易雄說:「你一個小小縣令,還敢在檄文中署名?」易雄答道:「可惜易雄位卑力弱不能救國。今日戰敗被擒,死也甘心。」王敦不便明殺,只好暫時將他放了。眾人看到易雄又活著回來,都向他道賀。易雄微笑道:「我不過暫且活幾天而已,怎麼能說是再生呢?」果然沒過幾天,王敦就派心腹將易雄祕密殺害。長沙主簿鄧騫回到故里,魏乂屢次派人前去搜捕,鄉人都替鄧騫擔心。鄧騫卻笑道:「有什麼可怕的?魏乂不但不會殺我,反而會重用我。魏乂剛剛占據湘州,殺了很多忠臣,知道眾人對他不滿,所以會求我出來為他辦事。」鄧騫說完,直奔長沙面見魏乂。魏乂果然對鄧騫大加稱讚,並委以重任。鄧騫謊稱患病,返回老家。
晉廷調陶侃任湘州刺史,王敦寫信阻止陶侃。陶侃便按兵不動,韜光養晦,將參軍高寶召回廣州共商對策。甘卓退回襄陽後,性情粗暴,舉動失常。一次對鏡自照,卻沒有看到自己的頭顱,環視院中的樹,看見自己的頭顱好像在樹上,更加驚訝。後來,家中的金櫃忽然發出響聲,好像槌子擊打的聲音。甘卓讓巫師前來占卜。巫師說金櫃要離開家了,所以悲鳴。主簿何無忌及家人都勸甘卓加緊戒備。甘卓聽到勸諫後大怒,厲聲呵斥,並且遣散士兵,絲毫不加防範。襄陽太守周慮得到王敦的密信,信中讓他殺死甘卓。周慮想了一個計策,詐說湖裡有很多魚,勸甘卓派手下人去捕魚。甘卓便令帳下士兵都去捕魚。到了夜間要就寢的時候,外面人馬喧鬧,甘卓出去查看,竟被周慮砍殺,當場身亡。甘卓的兒子也都被殺。周慮把甘卓的首級送給王敦。王敦非常高興,便命從事中郎周撫掌管沔北軍事,鎮守襄陽。周撫是已故梁州刺史周訪的大兒子,承繼父位,任武昌太守一職。周撫與父親周訪的志趣不同,甘心為王敦效力,王敦非常信任他。
此後,王敦更加驕橫。四方上貢給朝廷的物品,都被他藏入自己的府第。沈充、錢鳳是王敦的謀士,諸葛瑤、鄧岳、周撫、李桓、謝雍是王敦的黨羽。沈充等人兇狠殘暴,無惡不作。百姓對他們痛恨不已。這時候,荊州刺史王廙病逝,王敦也不上奏,只是令衛將軍王含代任荊州刺史一職。王敦又派下邳內史王邃掌管青、徐、幽、平四州軍事,鎮守淮陰。任武昌太守王諒為交州刺史,令王諒誘殺前任交州刺史修湛。朝廷對此也無能為力,只好聽之任之。長江上下游,全都劃入了王敦的勢力圈。淮北、河南又屢遭後趙襲擊。泰山太守徐龕忽叛忽降,被石虎所殺。兗州刺史郗鑑退到合肥,徐州刺史卞敦也退到盱眙。石虎又攻陷青州,別將石瞻也攻取東莞、東海,河南被後趙將軍石生攻克。司州刺史李矩和潁川太守敦默屢戰屢敗,轉而向趙主劉曜求援。劉曜出擊石生,大敗而回。敦默南逃建康,李矩也率軍南歸,二人都死在了路上。豫州刺史祖約從譙城退到壽春,陳留城隨後淪陷。後來,司、豫、青、徐、兗諸州都被後趙奪去。
元帝內受叛臣脅迫,外遭強寇攻打,整日發愁,不久憂鬱成疾。令司徒荀組為太尉兼任太子太保,本想讓他主持朝事,牽制王敦,偏偏司徒荀組那時已經六十五歲了,還沒入朝覲見,就去世了。元帝悲歎不已,索性將司徒、丞相二職暫且空著。過了幾天,元帝病勢加劇,彌留之際召見司空王導,傳授遺詔,令王導輔佐太子司馬紹即位。當天傍晚。元帝駕崩。元帝在位五年,改元兩次,享年四十七歲,生平沒什麼政績,只是崇尚節儉一事還值得一提。元帝注意減輕賦稅,所以民間沒有怨聲。可惜自治有餘,治人不足,以至於豺狼當道,飲恨終身。
太子司馬紹即位,稱為「明帝」。循例大赦,尊生母荀氏為建安郡君,並為母親另外建了一座宅邸讓她頤養。那時已經是永昌元年臘月,沒過多久臘盡春來,由於還在服喪期間,元旦不接受朝賀,年號沿用永昌。又過了一個月,將元帝安葬在建平陵,廟號「中宗」,尊諡「元帝」。明帝送葬盡哀,然後回宮。又過了幾個月,明帝改元太寧,立妃庾氏為皇后,封皇后的哥哥庾亮為中書監。命華恆為驃騎將軍,掌管石頭的水陸軍事。兗州刺史郗鑑為安西將軍,掌管揚州江西軍事。這兩處鎮將都是為了防備王敦。王敦知道明帝的心思,故意上表祝賀。明帝將計就計,下詔召王敦覲見。王敦藉口覲見,帶兵來到姑孰,在湖縣駐紮。然後上疏請求明帝任王導為司徒,自己為揚州牧。王敦又部署士兵,準備造反。王敦的堂弟王彬再三諫阻。王敦大怒,但又不忍心殺他,仍讓王彬擔任豫章太守。令郗鑑掌管揚州、江西,上表請示任郗鑑為尚書令。明帝批准,郗鑑進城,路過姑孰和王敦相見。王敦讓他東行。郗鑑到了建康,便和明帝商議討伐王敦。直到這時,明帝才有了一個可靠的心腹。
元帝飲恨
刁協被殺,劉隗投奔後趙。王敦收兵還鎮,占據石頭,按兵不動。元帝讓百官前往石頭勸王敦罷兵,王敦不肯。王導和百官商議一番,回去請元帝頒發赦書,加封王敦官爵,好令王敦退兵。元帝只得下詔大赦,任王敦為丞相,封他為武昌郡公。太常荀崧前去傳詔,王敦對荀崧道:「我不指望升官,只想為國家除害。我不接受這些封爵,煩勞你稟明聖上。」荀崧勸了好久,王敦始終不聽,荀菘只得回去覆命。王敦召集百官,商議廢除太子一事。並傳中庶子溫嶠來見,厲聲詰問道:「太子有什麼威望,你侍奉東宮,一定深知。皇帝犯了過錯,太子卻不諫阻...
作者序
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一般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讀的書少得可憐,但一個少年求知的興致是極高的,閱讀的興趣極強,加上當時的課業沒有什麼壓力,因此可以讀現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時間去讀的「雜書」。當時中華書局出版的蔡東藩的《民國通俗演義》就是讓我愛不釋手的「雜書」,它把民國時期紛亂的歷史講得有條有理,還饒有興味。雖然一些大段引用當時文件的部分比較枯燥,看的時候跳過了,但這部書還是深深吸引了我。後來就要求母親將《中國歷朝通俗演義》都借來看。透過這部書,我對歷史產生了興趣。歷史的複雜、深刻,實在超出一個少年人的想像,看到那些征戰殺伐、宮闈紛爭之中人性的難測,確實感到真正的歷史與那種黑白分明的歷史觀大不相同。當時,我們的歷史知識都是從「儒法鬥爭」的框架裡來的,歷史在那個框架裡是那麼單純、蒼白;而蔡東藩所給予我的,卻是一個豐富和蕪雜得多的歷史。在這部書裡,王朝的治亂興衰,人生的枯榮沉浮,都讓人感慨萬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遠的時間深處的人的命運。可以說,我對於中國歷史的真正瞭解,就是從這部歷史演義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續到今天。不得不承認,這部煌煌巨著,確實是瞭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本。這是一部難得的線索清楚、故事完整、細節生動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說「演義」歷史,以歷史知識「豐富」通俗小說,既可信又可讀。
蔡東藩一生窮愁潦倒,他的經歷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他對於歷史的描述是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的。他不是一個魯迅式的啟蒙者,但他無疑具有一種另類的現代性,一種與五四新文學不同的表達策略。蔡東藩並不高調激越,他的現代性不是啟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啟你蒙」,而是講述歷史,延續傳統。他的作品具有現代的想像力,表現了現代市民文化的價值觀。
在《清史通俗演義》結尾,蔡東藩對於自己做了一番評價,足以表現一個落寞文人的自信:「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借鑑,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這部著作,足以與司馬遷以來的史學名著「並傳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處,不僅在於他準確地挑出了歷史的大線索,更重要之處在於,他貫注了歷史深處的人的命運。有些歷史敘述者,過於追求所謂「歷史理性」,結果常常忘記歷史是鮮活生命的延展。在這些人筆下,歷史變成了一種刻板和單調的表達。而蔡著不同,他的歷史有血液、有溫度,是可以觸摸的。他的歷史是關於人性的故事。
從蔡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活的歷史,體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大紀念碑〉的碑文中這樣闡釋中國文明的命運:「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今天,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歷史連續性和不斷更新的魅力正在煥發光芒,馮先生對於中國未來的期許正在成為現實。
在這樣的時機,蔡著《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新譯,就更顯其價值。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並從歷史中得到啟示,走向更好的未來。
讓我們和讀者一起進入這個豐富的世界。
是為序。
張頤武:著名評論家、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一般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
目錄
元帝飲恨
討伐王敦
明帝早逝
蘇峻造反
勇將毛寶
蘇峻的敗亡
劉曜失洛陽
石勒稱帝
石虎擅殺太后
蜀亂
石虎的家亂
李壽篡奪西蜀
庾冰擁立司馬岳
功臣的結局
桓溫平巴蜀
謝艾涼州破敵
石虎怒焚逆子
元帝飲恨
討伐王敦
明帝早逝
蘇峻造反
勇將毛寶
蘇峻的敗亡
劉曜失洛陽
石勒稱帝
石虎擅殺太后
蜀亂
石虎的家亂
李壽篡奪西蜀
庾冰擁立司馬岳
功臣的結局
桓溫平巴蜀
謝艾涼州破敵
石虎怒焚逆子
商品資料
出版社:龍視界出版日期:2014-05-14ISBN/ISSN:978986598199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6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