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8顆星評價
《圖書館雜誌》評選為2012年度最佳商業書
經濟學不是水晶球,它只給你追尋答案的架構。
本書提供經濟學當中有用的知識,
讓你更了解供需法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作,
你不必是經濟學家,也可以跟人開口聊經濟。
史丹佛人氣名師,以輕鬆平易的短文,
介紹36個關鍵名詞與觀念,
讓一般人懵懵懂懂,望而生畏的經濟學,
變得親近可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學經濟,讀這本就夠
經濟學不只是數字而已:它和政治、心理、歷史等許多學科都有關係。當我們上班、為退休生活儲蓄、投資、納稅以及購買食品百貨的時候,我們其實都是經濟學家。然而,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個主題時,仍有許多人經常會顯得不知所措。屢次獲得傑出教學獎的提摩太.泰勒(Timothy Taylor)教授,在本書中再次使出高強本領,帶您了解個體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的所有重要問題和熱門話題,例如:
預算赤字為什麼很重要呢?
中央銀行到底是在做什麼?
全球化會奪走你的工作嗎?
健康保險為什麼會這麼貴?
本書各項主題兼具廣度和深度,讀完後您對於個人、國家乃至於全球的經濟議題都能夠融會貫通,並且能提出高人一等的見解!
1. 史丹佛的入門經濟學
作者是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入門課程的講師,並曾撰寫經濟學教科書《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且曾獲得史丹佛和明尼蘇達大學學生評鑑的教學成果獎,足證內容充實且表達具相當吸引力。
2. 3000字短篇寫作,閱讀無負擔
以一單篇完整解釋一個經濟學名詞或現象,每篇平均約3000字,從生活實例引入觀念原理,概念清晰,一般人均能輕鬆理解。
作者簡介:
提摩太‧泰勒Timothy Taylor
泰勒畢業於史丹佛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現任美國《經濟展望雜誌》常務編委,該雜誌由1987年成立的美國經濟協會出版,讀者可免費上線閱讀。泰勒也擔任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入門課程的講師,曾撰寫經濟學教科書《Principles of Economics》。他曾獲得史丹佛和明尼蘇達大學學生評鑑的教學成果獎。
部落格:conversableeconomist.blogspot.com(目前訪客約125萬人次)
譯者簡介:
林隆全
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學士,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畢業後從事產業分析相關工作,先後任職於工研院IEK、半導體設備、電腦周邊、電信業。興趣為佛法、八字。
審訂者簡介
王培煜
台大經濟系、紐約大學(NYU)經濟碩士、台大財務金融研究所EMBA畢。
歷任新加坡商星展銀行稽核處副總裁、瑞士信貸銀行營運部副總裁、南山人壽投資部副總經理等,現任益登科技行政管理副總經理。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經濟學的書,只要這本就夠了!
《圖書館雜誌》評選為2012年度最佳商業書
得獎紀錄:經濟學的書,只要這本就夠了!
《圖書館雜誌》評選為2012年度最佳商業書
章節試閱
01 經濟學家如何思考
對公共政策做出建議的經濟學,大多只用到大學入門課程的程度。
經濟學家通常不是會讓人愉快的夥伴。優秀的史丹佛大學醫療經濟學家(編按:指將經濟學概念和方法應用於醫療服務和相關政策)維克托.福克斯(Victor Fuchs)總愛說:「有些人在自己睡著時說話,經濟學家卻在別人睡著時說話。」
連經濟學大師都有自知之明了,那我們為什麼要研究經濟學?經濟議題是我們生活中很多重要事情的核心,不只工作與收入,也包含健康、教育、退休生活及國家未來在全球經濟的地位。如果你在日常溝通中涉及經濟議題(隨時都在你周遭發生),常需要具備「言之有物」的能力。也許你早已知道這可不容易:當你正客氣地聊到最低工資、預算赤字或全民健保,有人卻輕率插話:「可是經濟學原理說的是……」而且像跳針似的重複。根據我的經驗,人們賣弄的「經濟原理」只有50%的機率是正確的;但如果你不懂任何經濟學常識或知識,就無法反駁,只能點頭或聳肩。誠如英國女經濟學家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曾說的,研究經濟學的理由就是「為了避免被經濟學家騙了。」
實際上需要懂多少經濟學,你才敢參與社交或專業談話?說出來包你嚇一跳: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以美國政府經濟學家的身分擔任多種職務近50年,他曾說:「對公共政策做出建議的經濟學,大多只用到大學入門課程的程度。」在這憤世嫉俗的時代,也許這種說法並不令人驚訝,但重點是,你不必具備哈佛或史丹佛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資格,還是可以在大部分的日常經濟討論中堅持看法,而你只需要搞懂經濟學家的思考模式就夠了。
我們先從經濟學的3個基礎問題開始:
社會應該生產什麼?
應該如何生產?
誰來消費所生產的東西?
這3個問題是每種經濟制度乃至每個社會的基礎,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或是低收入、中等所得或高收入社會。尋找問題的可能答案時,沿著一條光譜來思考是有幫助的。在光譜的一端是政府完全管制:政府機關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以及誰來消費。在光譜的另一端,你可以想像有一個社會,由個人決定這3個問題的所有答案。當然,在真實世界裡,只有極少數的社會處於這兩個極端。
讓我們沿著這條光譜移動,那意味著什麼?先不考慮無政府狀態這種事,我們從另一端開始,政府在這裡只提供市場經濟的基礎:追訴盜竊、履行合約、提供最低限度的公共基礎建設(例如國防),這常被稱為「守夜人國家(night watchman state)」。沿著光譜再往前,你可以想像一個社會,稍微放寬政府的責任範圍,將道路和教育等公共服務納入。再接下來,有可能是所謂的社會安全網:國民退休年金制度與健保制度。若是治理範圍更廣的政府,可能會支援某些產業(如鋼鐵、農業),甚至擁有其部分股權;政府可能會控制食物或基本消費品(如住宅)的分配。在另一個極端,你可以想像有一個政府分配全部工作、全部住房及全部食物;政府決定了每個人做什麼以及每樣東西的價格。
經濟學不是水晶球
在政府管制與個人自由之間的大辯論,長久以來是把光譜另一端的人當傻瓜或怪物。但現代的經濟學承認每個市場各有優點,也承認在某些情況下市場運作也會失靈,政府也許有能力福國利民。現代經濟學也承認會有政府干預卻仍然運作不彰的情況,換手讓市場來試試可能成效會更好。為了像經濟學家般思考,你必須務實,並跳脫市場與政府之間的意識形態之爭。有必要深入了解市場實際上如何運作,且在市場運作不佳的情況下改弦更張。
搞懂經濟學的概念,有助於去除對經濟學的一些誤解。舉例來說,經濟學並不是預測未來的水晶球。常有人抱怨:經濟學家無法指出經濟衰退何時將開始或結束,或股市何時將上漲或下跌。的確,經濟學家不是算命師,無法預測可能會影響經濟體的消費或生產的每項因素。
經濟學也與政治立場無關。很多人問我(通常是用客氣而暗諷的方式)是不是共和黨、民主黨、自由黨或綠黨,但經濟學入門課程與政治立場是不相干的。經濟學和支持企業或勞工無關,也與民主黨員或共和黨員無關,經濟學是一個思考問題的架構。
在進入經濟學家的思考模式之前,讓我們先來瞧瞧一些說法,大多數經濟學家視其為理所當然,但多數非經濟學家卻沒想過這些事。
應該嚴肅看待「權衡取捨」(trade-offs)。思考下面這個問題:假如政府需要增加額外收入,應該向個人還是企業徵稅?在公共論述裡,這問題容易被簡化成:「你關心哪一方?企業或人民?」經濟學家看到的格局更大:若要向企業增稅,企業要如何籌資?它們可以提高賣給消費者的產品價格,可以大砍高階主管獎金,可以削減股東股利,而這些方法都意味著其實某些人口袋裡的錢將變少。我要說的不是應否向企業增稅,而是關於企業課稅的任何敏感話題,都應該聚焦於實際上哪些人最後要來支付這筆稅款。同樣的,當媒體報導經濟議題時,它們大多用一個人來開始說故事。也許是志明最近被一家經營不善的公司資遣,或是春嬌的社會補助金被削減了。這手法稱為「在新聞裡放一張臉」,它是一種有效的新聞寫作。但是當我聽到志明或春嬌時,我好奇的是有哪些人沒有出現在新聞故事裡,卻以不同方式受到同一議題的影響。如同經濟學家所說:「趣聞軼事並非資料。」很多經濟取捨都有一個特色:它能幫助某些人,卻同時傷害了其他人。經濟學家關心的是根據統計受到傷害或幫助的所有人,而不只是新聞報導裡的幾張臉孔。
自利(self-interest)是組成社會的有效方式。如果你問一些人:「假如社會裡每個人的行為都十分自私,會發生什麼事?」他們大多回答會造成混亂。但很多日常市場交易都仰賴自利,例如貨比三家以覓尋最佳價錢、賣房前等待一個好價格等等。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曾說:「每個人……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促進了多少公共利益……他只盤算自己的安全……只盤算自己的獲利。而他在這麼做的時候,如同很多其他情況,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去促成一個與他本意無關的目的。雖然與他本意無關,但也不會因此使社會更糟。藉由追求他自身的利益,頻繁地促進了社會的利益,比他認真設想促進社會利益還有效。」
看清那隻看不見的手
「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的概念,就是在你追求自己的利益時,可能也會帶給別人好處。舉例來說,藉由生產一個更好的商品,你同時改善了使用者的生活。亞當.斯密明白「看不見的手」並非經濟體或社會所有困難的仙丹妙藥,但經濟學家認為自利是一股強大的力量,當它被適當引導,就可為社會帶來各種好處。
舉例來說,若要使人們節約能源,你會怎麼做?你可能會舉辦一個大型公關活動,在電視或校園裡宣傳。但經濟學家很可能會說:「要人少用汽油?那就課稅吧,人們就會減少用量。想要廠商開發更省油的汽車?那就補貼這種技術,廠商就會研發讓它成真。想要人們在家使用更多太陽能?那就租稅抵減,人們就會投入額外的錢安裝設備。」如果有某個東西你想要少一點,就用租稅抑制它;想要多一點,就用補貼鼓勵它。基於各種理由,有些個案的抉擇可能是聰明或不智的公共政策(本書稍後會詳細討論),但至少它們採用了誘導法,而非忽視問題。
所有成本都是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當你做一個選擇,你沒有選擇的東西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機會成本」。例如若想雇人打掃你的房子,假設每次打掃要花150美元,每個月打掃兩次。你可以說打掃房子一年要花3,600美元;或打掃房子所花的錢相當於在海灘度假1週。真正的成本不是你已經花的錢,而是你放棄的東西。用機會成本來思考,將包含沒有用錢來衡量的成本。若你是全職大學生,放棄了可以用來做其他事的時間(包含工作賺錢),這個機會成本就是你上大學的成本之一。
價格是由市場決定,而非生產者。你可能聽過某人說:「房東調漲了我的租金。」或「油公司調高了燃料價格。」或「銀行提高了我的利率。」但是當汽油價格下跌時,你不會聽到任何人說:「噢,這些油公司真慷慨,真好,讓我們這些勞工喘口氣。」利率調低時,人們並不會說:「這些銀行真慷慨,真貼心,少向我收點利息。」對經濟學家來說,這些褒貶都是基於錯誤的假設。經濟學家從不懷疑房東、油公司、銀行都是貪婪的,而且試圖盡其所能賺取最多的錢,他們無時無刻不貪婪。他們提高房租、價格與利息,不是因為想這麼做(他們一直都這麼做),而是因為市場的供需情況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才促使他們做了這個決定。
沒有人可以得到想要的每樣東西,也沒有社會可以得到想要的每樣東西,因此,取捨是不可避免的。在人們有各種技能與欲望的現代經濟社會中,問題在於如何協調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
01 經濟學家如何思考
對公共政策做出建議的經濟學,大多只用到大學入門課程的程度。
經濟學家通常不是會讓人愉快的夥伴。優秀的史丹佛大學醫療經濟學家(編按:指將經濟學概念和方法應用於醫療服務和相關政策)維克托.福克斯(Victor Fuchs)總愛說:「有些人在自己睡著時說話,經濟學家卻在別人睡著時說話。」
連經濟學大師都有自知之明了,那我們為什麼要研究經濟學?經濟議題是我們生活中很多重要事情的核心,不只工作與收入,也包含健康、教育、退休生活及國家未來在全球經濟的地位。如果你在日常溝通中涉及經濟議題(隨時都在你...
目錄
1經濟學家如何思考│How Economists Think
對公共政策做出建議的經濟學,大多只用到大學入門課程的程度。
2分工│Division of Labor
經濟學的一部分,即是了解並分析市場經濟每天所協調完成的豐功偉業。
3供給與需求│Supply and Demand
知道每樣東西的價格,卻不知其價值,這就是經濟學家。
4價格下限與價格上限│Price Floors and Ceilings
價格管制的問題在於,是否能達成目標,或適得其反?
5彈性│Elasticity
思考需求與供給有無「彈性」這個基本觀念,就可對市場做出有憑有據的預測。
6勞動市場與工資│The Labor Market and Wages
在每個人才市場,工資的均衡點是由該市場勞動供給量相對於勞動需求量而決定。
7 金融市場與報酬率│Financial Markets and Rates of Return
就像商品市場或勞動市場一樣,資本市場也可以用同樣的供需架構來解釋。
8 個人投資│Personal Investing
評估投資標的時,要衡量四個要項:報酬率、風險、流動性、稅負。
9 從完全競爭到壟斷│From Perfect Competition to Monopoly
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爵士:壟斷最大的好處,就是平靜的生活。
10 反托拉斯與競爭政策│Antitrust and Competition Policy
獨家交易、掠奪式定價等的定義,看來模糊且不確定,但的確就是如此。
11管制與解除管制Regulation and Deregulation
若能尊重激勵誘因與市場力量,管制手段也可以運作得很好。
12汙染經濟學│Negative External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解決環境汙染的方法,已經從命令與控制,轉變為市場導向的誘因設計。
13專利與創新│Positive Externalities and Technology
即使有法律保護,創新成功的公司也只會拿到它所創造價值的30%到40%。
14 公共財│Public Goods
順著每個人自利的本性,將無法創造公共財,所以政府必須徵稅來建設。
15 貧窮與福利計畫│Poverty and Welfare Programs
安全福利網不應是難以起身的吊床,而是能緩衝你掉落的力道,並讓你再彈上去。
16 所得不均│Inequality
根據研究估計,所得不均的擴大,約有2成是由於全球化對工資造成的壓力。
17 資訊不完全與保險│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Insurance
資訊不完全,造成了保險市場難解的失衡問題。
18公司與政府治理│Corporate and Political Governance
最不信任公司治理的人,最有可能相信政府可以被監督公司。
19 總體經濟學和國內生產毛額│Macroeconomics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人均GDP較高的經濟體,在很多方面都有較好的發展。
20 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
長期來看,經濟成長是唯一會影響生活水準的因素。
21 失業│Unemployment
勞動需求量下降,才會導致失業。
22 通貨膨脹│Inflation
溫和的通貨膨脹,優於過度補貼所造成的通貨緊縮。
23 貿易餘額│The Balance of Trade
貿易順差與逆差,談的是金錢的流向,及哪邊的金流比較大。
24 總合供給與總合需求│Aggregate Supply and Aggregate Demand
對整體經濟來說,總合供給量必須等於總合需求量。
25 失業與通貨膨脹之取捨│The Unemployment-Inflation Trade-off
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在長期看來沒有任何的取捨關係。
26 財政政策和預算赤字│Fiscal Policy and Budget Deficits
「財政政策」是用來概括政府的租稅與支出政策的一個專有名詞。
27 反景氣循環的財政政策│Countercyclical Fiscal Policy
租稅是自動、反景氣循環的財政政策。
28 預算赤字與國民儲蓄│Budget Deficits and National Saving
短期的赤字,在經濟衰退期間不是一件壞事。
29 貨幣銀行學│Money and Banking
銀行實際上是藉由承做放款的過程來創造貨幣。
30 聯邦準備理事會的權力│The Federal Reserve and Its Powers
美國聯準會主席,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經濟要角。
31 貨幣政策│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貨幣政策是否應該用來處理金融泡沫是有爭議的。
32 國際貿易利益│The Gai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相似商品跨國界的貿易,會對國內生產者造成更大的競爭,而競爭有助於低價和創新。
33 保護主義論戰│The Debates over Protectionism
保護主義是政府對國內產業提供間接補貼,由國內消費者用較高的價格買單。
34 匯率│Exchange Rates
利用穩定或緩慢變動的匯率,可創造有利於貿易與投資的環境。
35 國際金融風暴│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ashes
遭遇金融危機的國家都有某些共同點:國家GDP會大幅萎縮。
36 全球經濟觀點│A Global Economic Perspective
未來的經濟,在不斷的挑戰與崩解中,將出現巨大的機會。
1經濟學家如何思考│How Economists Think
對公共政策做出建議的經濟學,大多只用到大學入門課程的程度。
2分工│Division of Labor
經濟學的一部分,即是了解並分析市場經濟每天所協調完成的豐功偉業。
3供給與需求│Supply and Demand
知道每樣東西的價格,卻不知其價值,這就是經濟學家。
4價格下限與價格上限│Price Floors and Ceilings
價格管制的問題在於,是否能達成目標,或適得其反?
5彈性│Elasticity
思考需求與供給有無「彈性」這個基本觀念,就可對市場做出有憑有據的預測。
6勞動市場與工資│The Labor Market ...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14-05-09ISBN/ISSN:978986603256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