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邁樂
定價:NT$ 240
優惠價:79 折,NT$ 189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1月1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這是一本關於愛與生命的默想書。
學會覺察,就能開啟內在的喜樂之源,讓生命煥然一新。
你會發現,每一天,你都變得更自由、更快樂、更充滿愛!
本書集結了戴邁樂神父帶領靈修時,最受人們喜愛的比喻和小故事。在三十一篇的默想中,他以一貫簡潔而懇切的描述,鼓勵讀者突破假象、幻覺和錯誤的信念,這是走向愛的最大障礙,也是造成生命不快樂的主因。
他告訴我們「愛出於覺察」,只有當我們看見人、事、物的真實面貌時,才能開始真正地愛。因為,如果你連對方的真實面貌都沒看清,你的愛也不會是真正的愛,只是你自己欲望的投射。
然而,我們不僅要以清晰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人、事、物,也要同樣地這樣審視自己,觀察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和情緒反應,破除腦中既有的思考模式,捨棄內心的各種執著。因為愛就在你看見實相的時刻誕生,而當你睜開眼睛看個明白,你也將發現你根本不需要你所執著的那些東西,如此一來,你便能從依附與執著中解放,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快樂。
你是否曾對生活感到厭倦,想要逃離焦慮和恐懼?你是否希望能不用再為了獲得認同和肯定,而勉強自己、迎合別人?你是否認為拼命地念書、賺錢,最後只換來一成不變的無聊生活,這一切實在毫無意義?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現在就跟隨戴邁樂神父的引導,破除執著的魔障,喚醒真實的內在,走入充滿愛的光明中!
【內容特色】
★一天一篇,只要一個月,生命就能煥然一新!
★不講大道理,以耐人尋味的小短篇領悟蘊含於日常生活中的真理
★可以獨自冥想沉思,也適合與親友分享,或用於讀書會討論
作者簡介:
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
國際知名的靈修大師,亦是心理治療師、作家和演說家。一九三一年出生於印度孟買,後成為耶穌會會士,多年來一直擔任靈修輔導並帶領避靜,是印度普那「靜舍靈修中心」(Sadhana Institute)的指導者。
他的靈修觀融合了基督信仰和東方生命哲學,雖然以前者為依歸,卻遠超過任何宗教型態的藩籬之外。他著作豐富,書中不講大道理,而是以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和比喻,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蘊含於日常生活中的真理。作品有:《喬裝的默西亞》、《相逢寧靜中》、《胡扯?頓悟!》、《靈修新徑》、《慧眼禪心》……等書。
他一生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在一九八七年因心臟病過世後,影響力也不曾稍減,直到現在,世界各地都不斷有人受到他的智慧與書籍啟發,獲得生命的翻轉與改變。
譯者簡介:
李純捐
台灣高雄人,天主教聖功修女會修女,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博士。多年來從事宗教交談和靈修輔導工作,著譯《飲水錄:由釋道悟基督》、《吉光片羽:靈修新探》等書,譯作有《永恆的朝聖者》。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光啟文化事業社長 甘國棟
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李純娟
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吳伯仁
台中慈濟醫院精神科醫師 鄭存琪
──靜心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戴邁樂神父以耶穌會傳統依納爵教學法的幾個步驟,為讀者提供了另一種模式的操練方法來做冥想,他先讓讀者回顧自己具體的生活經驗,反省其中的意義並覺察在其中個人所有的執著、依戀,繼而轉化出能夠有的新的態度,最後藉著一小段福音冥想,讓自己在光中活出愛的生命。
──甘國棟,光啟文化事業社長
這是一本帶來自我認識、自我超越、人格成長、信仰深化的珍貴著作,書中既沒有熱心敬禮的話,也沒有沉重的學理,每一篇所談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讀這本書,等於參加一個「馴悍」情緒的工作坊,讀者只要跟著書走、跟著書做,你就會變得完全不同。
──李純娟,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這本書是戴邁樂神父最後思想的精華。在三十一篇的默想中,他懇切地期盼讀者能夠突破假象、幻覺和錯誤的信念,這是走向愛的最大障礙。讓我們隨著戴邁樂神父舉起「覺知之劍」,破除執著的魔障,走上愛的自由之路吧!
──吳伯仁,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本書所要描述的是「從自我回歸自性,從自性開展生命」的靈性歷程,這是一個亙古普世的人類發展,不同的文化、宗教、哲學、科學、心理學,以他們的語言描述這些生命的核心議題。戴邁樂神父以他結合東西方生命哲學與心理學的深邃智慧,細膩地提醒與澄清我們在路途中可能遇到的迷惑。
──鄭存琪,台中慈濟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專文推薦
認識自己、認識生命──從自我回歸自性,從自性開展生命
文/鄭存琪
我們誕生在一個已經存有社會建構與文化價值的世界裡。
孩童時期,我們一方面依著純真的本性,以好奇、觀察、玩耍的方式生活著;另一方面由於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害怕被遺棄,亦依著求生的本能,以競爭關愛、順從討好、崇拜模仿的方式,學習著父母師長所教導的溝通方式、語言文字、禮儀風俗。
在這形塑自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外世界,依循著大家所認為的對錯好壞,設定努力的目標,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同,追求安全感、掌控感與成就感,卻也逐漸遺忘了自己在孩童時期也曾經活在當下的那份天真與歡笑。
直到有一天,也許是重大事件(如:意外、失戀、失業、生病、家庭問題、中年危機等)的逼迫,也許是發現辛苦努力所得到的快樂亦不長久,也許是在單調重複的生活中覺得無聊,我們開始覺得不對勁,對當前的生命樣貌感到苦惱與不滿,內心開始出現疑惑的聲音:「為什麼我要活得這麼累?為什麼我要依循別人的想法或期待過活?為什麼不能依著自己的方式生活?」
這些疑惑雖然痛苦,但是對生命而言,卻是一個福祐。它讓我們有機會能夠回過頭來認識自己、認識生命。看看成長過程的經驗如何影響現在的我、自己有那些特質與能力、我是如何認識與詮釋身心與外在現象的(我是怎麼想的,合不合理,有沒有其他可能,想法與情緒、身體感受之間的關係如何)、我真正想要什麼、有多強的動機,並且檢視過去被教導的社會價值(例如:何謂成功、幸福、有價值),重新賦予與創造個人的意義,朝向活出自己的方向發展。
在這個認識自己、活出自己的過程中,當我們透過接納、不批判的自我覺察,會發現,自己的恐懼(害怕死亡、痛苦、未知、被遺棄、無法自主)、信念與價值,其實受到生存本能、家庭社會文化底蘊與個人認知模式深深地宰制,即使鬆動一段時間,內心感到自在片刻,但是在無常與墮性的驅使下,很容易又回到過去的習性模式,讓自己感到省事安全,因而明瞭:「自我是侷限的、我是不自由的、我是無可避免地帶著偏見來看待世界的。」
此時,對於其他生命也會有一種同理與體諒,知道每一種生命樣貌的呈現都有它的脈絡緣由、一些無法自主的內外困境、與當下存在的意義。因著這些瞭解,我們會感受到與其他生命的連結,內心變得柔軟、溫暖,希望能夠解脫自己、也讓他人能夠真正的自由。在這個動機的引領下,我們希望更進一步地了悟生命的本質,超越無常、有限、苦難的生命表相,得到真實的平安、喜悅與寧靜。
於是,在生活中,我們學習放開自我中心、讓心開放,允許不同事物與經驗的顯露,看看它們想要教導我什麼,尊重與欣賞各種事物的美,感恩他們的存在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在打開自己的同時,必定會打開生命。自他對立的感受消失,自然盈滿著平安與喜悅。單純只是覺知。單純地活在當下。
這即是本書所要描述的「從自我回歸自性,從自性開展生命」的靈性歷程,這是一個亙古普世的人類發展,不同文化、宗教、哲學、科學、心理學,以他們的語言,描述著「生命的本質」與「我們如何認識和詮釋現象」這些生命的核心議題,戴邁樂神父以他結合東西方生命哲學與心理學的深邃智慧,細膩地提醒與澄清我們在路途中可能遇到的迷惑。
在第一節,作者即開門見山地以生活體驗裡不同的滿足感,來區別它是呼應於俗世(自我)或是靈魂(自性)。例如:當戰勝他人時的滿足感,它有自我感被強化、我與他人有區隔、並帶有緊縮與興奮的傾向,這是俗世的感受,這種感受很容易消散、感覺空虛、並且受制於外界。另一種,是呼應於靈魂的感受,例如:當我們欣賞大自然美景、單純地融入自己喜歡的工作、讀一本喜歡的書、與所愛的人相處時,會感到自在放鬆、自我或時間感消融、與生命連結的喜悅,這種感受是源自於自身、不假外求的。現代人追求快樂,作者區辨兩者的差異,讓人們能夠朝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在第二節到第七節,作者以「認知影響情緒」做為起點,讓我們瞭解:要回頭檢視自己可能的錯誤信念與認知模式,因為它們深深地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這個提醒與認知心理治療是相似的。
在Albert 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中的名言:「人不是被事情困擾,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困擾。」他提到人會出現「非理性信念」,例如:「我所做的事一定要十全十美,絕對不允許失敗。」這類型的想法以「絕對、必須、一定」等極端化的內在話語為特點,未經驗證、不合邏輯、不合理性、過度誇大、過度簡化或類化,會造成責備自己或他人、挫敗感、對自他敵意、焦慮、憂鬱、無法忍受等情緒失調的現象。
REBT所用的方法是去偵測出非理性信念、學習去做理性的驗證(自問:有什麼證據證明這個信念是事實、合理的?)、去分辨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讓自己根深蒂固的錯誤信念得以改變。
另外,在Beck的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CBT)中提到,人會有自動化思考(人在特殊情境所引發的獨特想法,速度很快,沒有完全意識到,就導致情緒或行為的機械化反應,例如:當某人邀約朋友被婉拒時,情緒就變得很沮喪,自動化想法是覺得自己是個不被喜愛、沒有價值的人)、認知基模(Schema,指人類思考有一套處理訊息的認知模式)與認知扭曲的情形。
CBT的治療方法之一,是去瞭解自動化思考與不同情緒間的關連,辨識自動化想法(如:這時候你腦中閃過什麼想法?)、分析背後的邏輯與適應不良的假設、檢驗假設的有效性或瞭解其意義,然後予以修正。
在本書中,作者所採用的方法,比較趨近於正念(Mindfulness)。正念是以接納、不批判的態度,安住於單純的覺知中,觀察當下任何的想法、情緒、身體感受與衝動,以瞭解自己的內在信念,看清楚恐懼與執著是如何影響自己,明瞭我是如何看待自己與世界、並且如何回應。當不斷地看清、瞭解、放下,我們能夠單純地存在,當下即圓滿具足。正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靈性修行與正念所採取的態度,與上述的理情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有著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們以伊甸園的故事來做瞭解:亞當與夏娃之所以有罪,並不是因為違抗上帝的意旨,而是因為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實,由無分別的自在狀態,落入二元分別、對立的衝突,因此要遭受苦難與掙扎。
由此可知,靈性修行與正念所用的方法,主體是安住於圓滿自性,以超越二元對立、認為不同顯相都有其意義的善解,來觀察世俗的經驗。這與REBT與CBT的主體是放在世俗自我上,仍以二元對立的方式來評價身心現象,有著立足點上的不同。
透過這個瞭解,也可以明白作者在第八章之後所澄清的重要主題:愛。真實的愛,是從自性所散發出來的,是在此時此地、如其所是地接納、瞭解自己與對方。這是一件自然發生的事,是看見對方如我們一樣:本性圓滿具足,是感受到自他既為一體、又有個別的獨特性;真實的愛有著真誠、敏銳、放鬆、自在、成全的品質,有著能夠引領我們到達覺醒之門的大能。
當愛是源自於自我時,我們所愛的,可能是自己對他人的期待、想像或投射,愛的動機可能是源於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對方的需求,因為我們所愛的,其實是自己;這種愛會有掌控、占有、執著、焦慮、緊縮、嫉妒等的品質。在靈性修行上,透過對於「愛」的內心覺察,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當下的樣貌。
最後,作者提醒我們,真正的神聖是完全的「無我」意識,放下概念,真實地體驗生命,醒悟覺知,活在當下──這樣就足夠了。
(台中慈濟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專文推薦
破除執著,看見真相
文/吳伯仁
提到戴邁樂神父,對台灣的基督徒而言是不會太陌生的。他的第一本書《相逢寧靜中》(Sadhana: A way to God)對渴望操練自我覺察、寧靜、祈禱的人,是不能忽略的。正如該書中文譯者鄭聖沖神父提及:「出版至今,雖僅短短幾個月間,在談論祈禱問題的場合,幾乎已是人盡皆知之書。」
戴邁樂神父在該書〈引言〉中提及,他很詫異不少靈修導師常對如何引導人祈禱感到束手無策,他卻感到協助人祈禱是相當容易的。他特別強調祈禱應該多用「心」,少用「頭腦」;實際上你越少用頭腦思考,你也越能感到祈禱使你喜樂。
大多數的司鐸和修女都以思想為祈禱,這是他們失敗的原因。這樣的話語實是大德蘭(Teresa of Avila)在《靈心城堡》(The Inner Castle)所記的回響:「我只願妳們留意,為了在此路上有長足的進步,及登上我們想望的那些住所,重要的不是想得多,而是愛得多;凡是最能喚起妳們去愛的,妳們要這麼做。」
有鑑於此,筆者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靈修導論與操練」的課程時,即以該書作為祈禱操練的教科書,引領學生們進行靜心、注意呼吸、自我覺察、意識鍛鍊、想像力的操練,進而進入基督宗教靈修傳統中的默想和默觀的操練。參與的學生們皆受益良多。
戴邁樂神父,一九三一年九月四日出生於印度孟買,一九八七年六月二日因心臟病發作,逝世於美國紐約,享年五十五歲。他是印度籍天主教耶穌會會士和心理治療師。他藉由他的靈修著作而為人所知。他對全世界的基督徒靈修有廣泛的影響,是公認的國際級靈修導師、作家和公開的演說家。他也是印度普那「靜舍靈修中心」的靈修指導員,世界各地數不清的人來此參加他帶領的避靜和心靈工作坊。
他把意識的發展視為靈修進步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就是說,在我們本身的宗教信仰的傳統之內,尋求瞭解與體會神的新方式。當信仰一旦使我們在所有事物中看得見、感覺到神的存在時,種種的操練終究使們我體悟到,自己與一切事物之中都有神的臨在,這也是對「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祂內」(宗十七28)的神一種親密而忠誠的朝拜方式。他會說:「如果你不在身心修鍊時加深你對無限(天主)的體會,那麼身心修鍊對你毫無意義。」
本書是戴邁樂神父的思想精華,處理了愛的基本問題。在三十一篇的默想中,他懇切地期盼讀者能夠突破假象、幻覺和錯誤的信念,這是走向愛的最大障礙。戴邁樂神父堅持認為「愛出於覺察」;唯有當我們看其他的人、事、物正如其所是,我們才能夠開始真正地愛。然而,不僅是我們必須試圖以清晰的眼光看其他的人、事、物所是,我們也必須毫無錯誤地自我審視,接受事實,破除腦中既存的思考模式(程式),捨棄內心的各種執著。
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任務,但卻是充滿樂趣的工作。戴邁樂神父說:「只要你不是用強制或斷然拋棄的方法,而是仔細觀看,改變想法。你必須做的是睜開雙眼看個明白,你根本不需要你所執著的那些東西。」然而,「看見真相」是所有行為中最艱辛、且令人最痛苦的事;愛卻是在當你看見實相的時刻誕生。更確切地說,默觀事物的本來真實樣貌,就是愛。
戴邁樂神父進一步探詢:愛是什麼?愛不是盲目的;盲目是執著、不是愛。愛是什麼?愛是無所不包、一視同仁;愛是不排斥的,愛擁抱生命的整體。愛是什麼?愛是不求回報。愛是什麼?愛是「無我意識」,也就是「無私」;愛是單單純純的愛,沒有對象的差別。愛是什麼?愛就是自由;愛只能在自由中存在。真正懂愛的人會為了所愛之人著想,讓他從對自己的依附中解放,獲得真正的自由。愛是什麼?愛是看見真相,並給予相稱的回應。
讓我們隨著戴邁樂神父舉起「覺知之劍」,破除執著的魔障,走上愛的自由之路吧!
(本文作者為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譯者序
成為自己情緒的馴悍師
文/李純娟
一般靈修書的寫作方式多傾向「靈修學」,不是說了很多激發情緒的熱烈話語,就是沉重的靈修學理。安東尼.戴邁樂的這本《愛在光中》,既沒有熱心敬禮的話,也沒有沉重的學理。
整本書由三十一篇短文構成,每一篇所談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面對這些無法逃避又難以處理的情緒,他不分析對或不對、好或不好、應該或不應該這種充滿對立的教條和訓言,而只是去覺知和觀照。
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喜、怒、哀、樂,對我們的生活品質卻有舉足輕重的威力,我們活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都是由它們決定。面對它們時,我們總是有著不知所措或措手不及的無奈。本書為讀者帶來了一位超級馴悍師,讓我們學會馴服自己的各種情緒。
每一篇的文末都有一段福音中耶穌的話,讀者可以把耶穌的教導放在自己身上,然後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地去覺察每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和隨之而來的情緒變化,接下來就是專注地去看、去觀照。
覺察、看和觀照,就是本書帶給讀者的情緒馴悍師。再怎麼強悍、冥頑、難纏的情緒,經過專注的覺察和持續的看與觀照,它們就會不費力氣地自行化解,帶來心境上的轉換和生活上的具體變化與提升。
以下簡述一些章節重點,讀者可由此窺視本書的風格與精彩內涵:
在〈得失之間〉中,戴邁樂神父讓讀者學習覺察、觀照不同狀況所帶來的不同感受,例如獲得他人讚賞和完成一個創作時的心境感受,並學會認得其中的相異之處,瞭解「第一種感受來自於自我感覺良好和自我提高,是一種俗世的感受和情緒。第二種感受則來自於自我的實現和圓滿,是一種靈魂的感受和心境」。
〈快樂與夢魘〉則是為我們一針見血地點出,造成我們不快樂的真正原因就是錯誤的想法、信念。而阻擋我們快樂的錯誤信念到底是什麼?第一個錯誤想法是:「如果缺少了那些你喜愛的和你認為珍貴的東西,你就不會快樂。」第二個錯誤想法是:「只要改變現實處境和周遭的人,幸福快樂就會來臨。」第三個錯誤想法是:「如果一切欲望都滿足了,你就會快樂。」
接下來,〈被設定的心靈程式〉教導讀者,面對自己無法主導的情緒的唯一方法,就是覺察和觀照:「持續觀察這個不舒服的情況或令你不舒服的人,直到你發現根本不是他們製造了這些負面情緒,無論他們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他們只不過是各司其職、各行其事罷了。」
在〈我一點也不執著於你〉中又更精微地指出,如果你想要快樂,要怎麼起而行:「你需要的不是努力、善意或善願,而是要清楚地瞭解你是怎樣被設計的。你的社會、文化教導你去相信,只要你缺了某些人或某些東西,你就會不快樂。這點只要看看你周遭的人就知道了,人們確實都把生活建立在一個毫無疑問的信念上:只要缺少了某些人或某些東西──錢、權力、成功、肯定、好名聲、愛情、友誼、靈修、神──就會不快樂。」
現在,你大概已經不想繼續讀這篇文章,而迫不及待地想要直接進入這本書了。全書每一章都是這樣的方式,讀這本書,可以說,就等於參加一個「馴悍」情緒的工作坊,讀者就是參與者和實習生。
《愛在光中》是一本帶來自我認識、自我超越、人格成長、信仰深化的珍貴著作,讀者只要當個忠實的實習生,跟著書走、跟著書做,你就會變得完全不同。
最後,感謝啟示出版社給我這個機會,翻譯安東尼.戴邁樂神父生前的最後一本書,藉此機會,向這位當代靈修大師表達深深的懷念和敬意。
八○年代中期,筆者曾有幸聆聽神父大師的教導。可是,一九八七年在加州灣區仁慈靈修中心(Mercy Center, Burligame, CA.),一群學生正興奮地等待著大師的來到時,卻傳來戴邁樂神父身體突感不適而逝世的噩耗!
在震驚、失落、哀傷中,我們立即將講習會轉換為緬懷聖者的「植樹日」,所以我們在靜默中種下了一棵又一棵的樹苗,散佈在仁慈靈修中心周圍四十英畝的土地上。就在種樹中,我們修持不執著、捨得、超然。
距今已經十六年了,當時種下的樹也長高、長大,枝葉茂盛地在仁慈靈修中心迎風搖曳。直到如今,戴邁樂神父仍然就像那些樹一般,繼續為後世提供庇蔭,伴隨著人們走上愛的旅途!
(本文作者為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9折16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1 |
5折 | 1 |
7折 | 0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戴邁樂
優惠價: 79 折, NT$ 189 NT$ 24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1月1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這是一本關於愛與生命的默想書。
學會覺察,就能開啟內在的喜樂之源,讓生命煥然一新。
你會發現,每一天,你都變得更自由、更快樂、更充滿愛!
本書集結了戴邁樂神父帶領靈修時,最受人們喜愛的比喻和小故事。在三十一篇的默想中,他以一貫簡潔而懇切的描述,鼓勵讀者突破假象、幻覺和錯誤的信念,這是走向愛的最大障礙,也是造成生命不快樂的主因。
他告訴我們「愛出於覺察」,只有當我們看見人、事、物的真實面貌時,才能開始真正地愛。因為,如果你連對方的真實面貌都沒看清,你的愛也不會是真正的愛,只是你自己欲望的投射。
然而,我們不僅要以清晰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人、事、物,也要同樣地這樣審視自己,觀察自己每一個起心動念和情緒反應,破除腦中既有的思考模式,捨棄內心的各種執著。因為愛就在你看見實相的時刻誕生,而當你睜開眼睛看個明白,你也將發現你根本不需要你所執著的那些東西,如此一來,你便能從依附與執著中解放,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快樂。
你是否曾對生活感到厭倦,想要逃離焦慮和恐懼?你是否希望能不用再為了獲得認同和肯定,而勉強自己、迎合別人?你是否認為拼命地念書、賺錢,最後只換來一成不變的無聊生活,這一切實在毫無意義?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現在就跟隨戴邁樂神父的引導,破除執著的魔障,喚醒真實的內在,走入充滿愛的光明中!
【內容特色】
★一天一篇,只要一個月,生命就能煥然一新!
★不講大道理,以耐人尋味的小短篇領悟蘊含於日常生活中的真理
★可以獨自冥想沉思,也適合與親友分享,或用於讀書會討論
作者簡介:
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
國際知名的靈修大師,亦是心理治療師、作家和演說家。一九三一年出生於印度孟買,後成為耶穌會會士,多年來一直擔任靈修輔導並帶領避靜,是印度普那「靜舍靈修中心」(Sadhana Institute)的指導者。
他的靈修觀融合了基督信仰和東方生命哲學,雖然以前者為依歸,卻遠超過任何宗教型態的藩籬之外。他著作豐富,書中不講大道理,而是以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和比喻,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蘊含於日常生活中的真理。作品有:《喬裝的默西亞》、《相逢寧靜中》、《胡扯?頓悟!》、《靈修新徑》、《慧眼禪心》……等書。
他一生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在一九八七年因心臟病過世後,影響力也不曾稍減,直到現在,世界各地都不斷有人受到他的智慧與書籍啟發,獲得生命的翻轉與改變。
譯者簡介:
李純捐
台灣高雄人,天主教聖功修女會修女,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博士。多年來從事宗教交談和靈修輔導工作,著譯《飲水錄:由釋道悟基督》、《吉光片羽:靈修新探》等書,譯作有《永恆的朝聖者》。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光啟文化事業社長 甘國棟
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李純娟
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吳伯仁
台中慈濟醫院精神科醫師 鄭存琪
──靜心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戴邁樂神父以耶穌會傳統依納爵教學法的幾個步驟,為讀者提供了另一種模式的操練方法來做冥想,他先讓讀者回顧自己具體的生活經驗,反省其中的意義並覺察在其中個人所有的執著、依戀,繼而轉化出能夠有的新的態度,最後藉著一小段福音冥想,讓自己在光中活出愛的生命。
──甘國棟,光啟文化事業社長
這是一本帶來自我認識、自我超越、人格成長、信仰深化的珍貴著作,書中既沒有熱心敬禮的話,也沒有沉重的學理,每一篇所談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讀這本書,等於參加一個「馴悍」情緒的工作坊,讀者只要跟著書走、跟著書做,你就會變得完全不同。
──李純娟,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這本書是戴邁樂神父最後思想的精華。在三十一篇的默想中,他懇切地期盼讀者能夠突破假象、幻覺和錯誤的信念,這是走向愛的最大障礙。讓我們隨著戴邁樂神父舉起「覺知之劍」,破除執著的魔障,走上愛的自由之路吧!
──吳伯仁,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本書所要描述的是「從自我回歸自性,從自性開展生命」的靈性歷程,這是一個亙古普世的人類發展,不同的文化、宗教、哲學、科學、心理學,以他們的語言描述這些生命的核心議題。戴邁樂神父以他結合東西方生命哲學與心理學的深邃智慧,細膩地提醒與澄清我們在路途中可能遇到的迷惑。
──鄭存琪,台中慈濟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專文推薦
認識自己、認識生命──從自我回歸自性,從自性開展生命
文/鄭存琪
我們誕生在一個已經存有社會建構與文化價值的世界裡。
孩童時期,我們一方面依著純真的本性,以好奇、觀察、玩耍的方式生活著;另一方面由於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害怕被遺棄,亦依著求生的本能,以競爭關愛、順從討好、崇拜模仿的方式,學習著父母師長所教導的溝通方式、語言文字、禮儀風俗。
在這形塑自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外世界,依循著大家所認為的對錯好壞,設定努力的目標,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同,追求安全感、掌控感與成就感,卻也逐漸遺忘了自己在孩童時期也曾經活在當下的那份天真與歡笑。
直到有一天,也許是重大事件(如:意外、失戀、失業、生病、家庭問題、中年危機等)的逼迫,也許是發現辛苦努力所得到的快樂亦不長久,也許是在單調重複的生活中覺得無聊,我們開始覺得不對勁,對當前的生命樣貌感到苦惱與不滿,內心開始出現疑惑的聲音:「為什麼我要活得這麼累?為什麼我要依循別人的想法或期待過活?為什麼不能依著自己的方式生活?」
這些疑惑雖然痛苦,但是對生命而言,卻是一個福祐。它讓我們有機會能夠回過頭來認識自己、認識生命。看看成長過程的經驗如何影響現在的我、自己有那些特質與能力、我是如何認識與詮釋身心與外在現象的(我是怎麼想的,合不合理,有沒有其他可能,想法與情緒、身體感受之間的關係如何)、我真正想要什麼、有多強的動機,並且檢視過去被教導的社會價值(例如:何謂成功、幸福、有價值),重新賦予與創造個人的意義,朝向活出自己的方向發展。
在這個認識自己、活出自己的過程中,當我們透過接納、不批判的自我覺察,會發現,自己的恐懼(害怕死亡、痛苦、未知、被遺棄、無法自主)、信念與價值,其實受到生存本能、家庭社會文化底蘊與個人認知模式深深地宰制,即使鬆動一段時間,內心感到自在片刻,但是在無常與墮性的驅使下,很容易又回到過去的習性模式,讓自己感到省事安全,因而明瞭:「自我是侷限的、我是不自由的、我是無可避免地帶著偏見來看待世界的。」
此時,對於其他生命也會有一種同理與體諒,知道每一種生命樣貌的呈現都有它的脈絡緣由、一些無法自主的內外困境、與當下存在的意義。因著這些瞭解,我們會感受到與其他生命的連結,內心變得柔軟、溫暖,希望能夠解脫自己、也讓他人能夠真正的自由。在這個動機的引領下,我們希望更進一步地了悟生命的本質,超越無常、有限、苦難的生命表相,得到真實的平安、喜悅與寧靜。
於是,在生活中,我們學習放開自我中心、讓心開放,允許不同事物與經驗的顯露,看看它們想要教導我什麼,尊重與欣賞各種事物的美,感恩他們的存在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在打開自己的同時,必定會打開生命。自他對立的感受消失,自然盈滿著平安與喜悅。單純只是覺知。單純地活在當下。
這即是本書所要描述的「從自我回歸自性,從自性開展生命」的靈性歷程,這是一個亙古普世的人類發展,不同文化、宗教、哲學、科學、心理學,以他們的語言,描述著「生命的本質」與「我們如何認識和詮釋現象」這些生命的核心議題,戴邁樂神父以他結合東西方生命哲學與心理學的深邃智慧,細膩地提醒與澄清我們在路途中可能遇到的迷惑。
在第一節,作者即開門見山地以生活體驗裡不同的滿足感,來區別它是呼應於俗世(自我)或是靈魂(自性)。例如:當戰勝他人時的滿足感,它有自我感被強化、我與他人有區隔、並帶有緊縮與興奮的傾向,這是俗世的感受,這種感受很容易消散、感覺空虛、並且受制於外界。另一種,是呼應於靈魂的感受,例如:當我們欣賞大自然美景、單純地融入自己喜歡的工作、讀一本喜歡的書、與所愛的人相處時,會感到自在放鬆、自我或時間感消融、與生命連結的喜悅,這種感受是源自於自身、不假外求的。現代人追求快樂,作者區辨兩者的差異,讓人們能夠朝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在第二節到第七節,作者以「認知影響情緒」做為起點,讓我們瞭解:要回頭檢視自己可能的錯誤信念與認知模式,因為它們深深地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這個提醒與認知心理治療是相似的。
在Albert 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中的名言:「人不是被事情困擾,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困擾。」他提到人會出現「非理性信念」,例如:「我所做的事一定要十全十美,絕對不允許失敗。」這類型的想法以「絕對、必須、一定」等極端化的內在話語為特點,未經驗證、不合邏輯、不合理性、過度誇大、過度簡化或類化,會造成責備自己或他人、挫敗感、對自他敵意、焦慮、憂鬱、無法忍受等情緒失調的現象。
REBT所用的方法是去偵測出非理性信念、學習去做理性的驗證(自問:有什麼證據證明這個信念是事實、合理的?)、去分辨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讓自己根深蒂固的錯誤信念得以改變。
另外,在Beck的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CBT)中提到,人會有自動化思考(人在特殊情境所引發的獨特想法,速度很快,沒有完全意識到,就導致情緒或行為的機械化反應,例如:當某人邀約朋友被婉拒時,情緒就變得很沮喪,自動化想法是覺得自己是個不被喜愛、沒有價值的人)、認知基模(Schema,指人類思考有一套處理訊息的認知模式)與認知扭曲的情形。
CBT的治療方法之一,是去瞭解自動化思考與不同情緒間的關連,辨識自動化想法(如:這時候你腦中閃過什麼想法?)、分析背後的邏輯與適應不良的假設、檢驗假設的有效性或瞭解其意義,然後予以修正。
在本書中,作者所採用的方法,比較趨近於正念(Mindfulness)。正念是以接納、不批判的態度,安住於單純的覺知中,觀察當下任何的想法、情緒、身體感受與衝動,以瞭解自己的內在信念,看清楚恐懼與執著是如何影響自己,明瞭我是如何看待自己與世界、並且如何回應。當不斷地看清、瞭解、放下,我們能夠單純地存在,當下即圓滿具足。正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靈性修行與正念所採取的態度,與上述的理情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有著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們以伊甸園的故事來做瞭解:亞當與夏娃之所以有罪,並不是因為違抗上帝的意旨,而是因為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實,由無分別的自在狀態,落入二元分別、對立的衝突,因此要遭受苦難與掙扎。
由此可知,靈性修行與正念所用的方法,主體是安住於圓滿自性,以超越二元對立、認為不同顯相都有其意義的善解,來觀察世俗的經驗。這與REBT與CBT的主體是放在世俗自我上,仍以二元對立的方式來評價身心現象,有著立足點上的不同。
透過這個瞭解,也可以明白作者在第八章之後所澄清的重要主題:愛。真實的愛,是從自性所散發出來的,是在此時此地、如其所是地接納、瞭解自己與對方。這是一件自然發生的事,是看見對方如我們一樣:本性圓滿具足,是感受到自他既為一體、又有個別的獨特性;真實的愛有著真誠、敏銳、放鬆、自在、成全的品質,有著能夠引領我們到達覺醒之門的大能。
當愛是源自於自我時,我們所愛的,可能是自己對他人的期待、想像或投射,愛的動機可能是源於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對方的需求,因為我們所愛的,其實是自己;這種愛會有掌控、占有、執著、焦慮、緊縮、嫉妒等的品質。在靈性修行上,透過對於「愛」的內心覺察,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當下的樣貌。
最後,作者提醒我們,真正的神聖是完全的「無我」意識,放下概念,真實地體驗生命,醒悟覺知,活在當下──這樣就足夠了。
(台中慈濟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專文推薦
破除執著,看見真相
文/吳伯仁
提到戴邁樂神父,對台灣的基督徒而言是不會太陌生的。他的第一本書《相逢寧靜中》(Sadhana: A way to God)對渴望操練自我覺察、寧靜、祈禱的人,是不能忽略的。正如該書中文譯者鄭聖沖神父提及:「出版至今,雖僅短短幾個月間,在談論祈禱問題的場合,幾乎已是人盡皆知之書。」
戴邁樂神父在該書〈引言〉中提及,他很詫異不少靈修導師常對如何引導人祈禱感到束手無策,他卻感到協助人祈禱是相當容易的。他特別強調祈禱應該多用「心」,少用「頭腦」;實際上你越少用頭腦思考,你也越能感到祈禱使你喜樂。
大多數的司鐸和修女都以思想為祈禱,這是他們失敗的原因。這樣的話語實是大德蘭(Teresa of Avila)在《靈心城堡》(The Inner Castle)所記的回響:「我只願妳們留意,為了在此路上有長足的進步,及登上我們想望的那些住所,重要的不是想得多,而是愛得多;凡是最能喚起妳們去愛的,妳們要這麼做。」
有鑑於此,筆者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靈修導論與操練」的課程時,即以該書作為祈禱操練的教科書,引領學生們進行靜心、注意呼吸、自我覺察、意識鍛鍊、想像力的操練,進而進入基督宗教靈修傳統中的默想和默觀的操練。參與的學生們皆受益良多。
戴邁樂神父,一九三一年九月四日出生於印度孟買,一九八七年六月二日因心臟病發作,逝世於美國紐約,享年五十五歲。他是印度籍天主教耶穌會會士和心理治療師。他藉由他的靈修著作而為人所知。他對全世界的基督徒靈修有廣泛的影響,是公認的國際級靈修導師、作家和公開的演說家。他也是印度普那「靜舍靈修中心」的靈修指導員,世界各地數不清的人來此參加他帶領的避靜和心靈工作坊。
他把意識的發展視為靈修進步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就是說,在我們本身的宗教信仰的傳統之內,尋求瞭解與體會神的新方式。當信仰一旦使我們在所有事物中看得見、感覺到神的存在時,種種的操練終究使們我體悟到,自己與一切事物之中都有神的臨在,這也是對「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祂內」(宗十七28)的神一種親密而忠誠的朝拜方式。他會說:「如果你不在身心修鍊時加深你對無限(天主)的體會,那麼身心修鍊對你毫無意義。」
本書是戴邁樂神父的思想精華,處理了愛的基本問題。在三十一篇的默想中,他懇切地期盼讀者能夠突破假象、幻覺和錯誤的信念,這是走向愛的最大障礙。戴邁樂神父堅持認為「愛出於覺察」;唯有當我們看其他的人、事、物正如其所是,我們才能夠開始真正地愛。然而,不僅是我們必須試圖以清晰的眼光看其他的人、事、物所是,我們也必須毫無錯誤地自我審視,接受事實,破除腦中既存的思考模式(程式),捨棄內心的各種執著。
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任務,但卻是充滿樂趣的工作。戴邁樂神父說:「只要你不是用強制或斷然拋棄的方法,而是仔細觀看,改變想法。你必須做的是睜開雙眼看個明白,你根本不需要你所執著的那些東西。」然而,「看見真相」是所有行為中最艱辛、且令人最痛苦的事;愛卻是在當你看見實相的時刻誕生。更確切地說,默觀事物的本來真實樣貌,就是愛。
戴邁樂神父進一步探詢:愛是什麼?愛不是盲目的;盲目是執著、不是愛。愛是什麼?愛是無所不包、一視同仁;愛是不排斥的,愛擁抱生命的整體。愛是什麼?愛是不求回報。愛是什麼?愛是「無我意識」,也就是「無私」;愛是單單純純的愛,沒有對象的差別。愛是什麼?愛就是自由;愛只能在自由中存在。真正懂愛的人會為了所愛之人著想,讓他從對自己的依附中解放,獲得真正的自由。愛是什麼?愛是看見真相,並給予相稱的回應。
讓我們隨著戴邁樂神父舉起「覺知之劍」,破除執著的魔障,走上愛的自由之路吧!
(本文作者為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譯者序
成為自己情緒的馴悍師
文/李純娟
一般靈修書的寫作方式多傾向「靈修學」,不是說了很多激發情緒的熱烈話語,就是沉重的靈修學理。安東尼.戴邁樂的這本《愛在光中》,既沒有熱心敬禮的話,也沒有沉重的學理。
整本書由三十一篇短文構成,每一篇所談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面對這些無法逃避又難以處理的情緒,他不分析對或不對、好或不好、應該或不應該這種充滿對立的教條和訓言,而只是去覺知和觀照。
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喜、怒、哀、樂,對我們的生活品質卻有舉足輕重的威力,我們活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都是由它們決定。面對它們時,我們總是有著不知所措或措手不及的無奈。本書為讀者帶來了一位超級馴悍師,讓我們學會馴服自己的各種情緒。
每一篇的文末都有一段福音中耶穌的話,讀者可以把耶穌的教導放在自己身上,然後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地去覺察每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和隨之而來的情緒變化,接下來就是專注地去看、去觀照。
覺察、看和觀照,就是本書帶給讀者的情緒馴悍師。再怎麼強悍、冥頑、難纏的情緒,經過專注的覺察和持續的看與觀照,它們就會不費力氣地自行化解,帶來心境上的轉換和生活上的具體變化與提升。
以下簡述一些章節重點,讀者可由此窺視本書的風格與精彩內涵:
在〈得失之間〉中,戴邁樂神父讓讀者學習覺察、觀照不同狀況所帶來的不同感受,例如獲得他人讚賞和完成一個創作時的心境感受,並學會認得其中的相異之處,瞭解「第一種感受來自於自我感覺良好和自我提高,是一種俗世的感受和情緒。第二種感受則來自於自我的實現和圓滿,是一種靈魂的感受和心境」。
〈快樂與夢魘〉則是為我們一針見血地點出,造成我們不快樂的真正原因就是錯誤的想法、信念。而阻擋我們快樂的錯誤信念到底是什麼?第一個錯誤想法是:「如果缺少了那些你喜愛的和你認為珍貴的東西,你就不會快樂。」第二個錯誤想法是:「只要改變現實處境和周遭的人,幸福快樂就會來臨。」第三個錯誤想法是:「如果一切欲望都滿足了,你就會快樂。」
接下來,〈被設定的心靈程式〉教導讀者,面對自己無法主導的情緒的唯一方法,就是覺察和觀照:「持續觀察這個不舒服的情況或令你不舒服的人,直到你發現根本不是他們製造了這些負面情緒,無論他們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他們只不過是各司其職、各行其事罷了。」
在〈我一點也不執著於你〉中又更精微地指出,如果你想要快樂,要怎麼起而行:「你需要的不是努力、善意或善願,而是要清楚地瞭解你是怎樣被設計的。你的社會、文化教導你去相信,只要你缺了某些人或某些東西,你就會不快樂。這點只要看看你周遭的人就知道了,人們確實都把生活建立在一個毫無疑問的信念上:只要缺少了某些人或某些東西──錢、權力、成功、肯定、好名聲、愛情、友誼、靈修、神──就會不快樂。」
現在,你大概已經不想繼續讀這篇文章,而迫不及待地想要直接進入這本書了。全書每一章都是這樣的方式,讀這本書,可以說,就等於參加一個「馴悍」情緒的工作坊,讀者就是參與者和實習生。
《愛在光中》是一本帶來自我認識、自我超越、人格成長、信仰深化的珍貴著作,讀者只要當個忠實的實習生,跟著書走、跟著書做,你就會變得完全不同。
最後,感謝啟示出版社給我這個機會,翻譯安東尼.戴邁樂神父生前的最後一本書,藉此機會,向這位當代靈修大師表達深深的懷念和敬意。
八○年代中期,筆者曾有幸聆聽神父大師的教導。可是,一九八七年在加州灣區仁慈靈修中心(Mercy Center, Burligame, CA.),一群學生正興奮地等待著大師的來到時,卻傳來戴邁樂神父身體突感不適而逝世的噩耗!
在震驚、失落、哀傷中,我們立即將講習會轉換為緬懷聖者的「植樹日」,所以我們在靜默中種下了一棵又一棵的樹苗,散佈在仁慈靈修中心周圍四十英畝的土地上。就在種樹中,我們修持不執著、捨得、超然。
距今已經十六年了,當時種下的樹也長高、長大,枝葉茂盛地在仁慈靈修中心迎風搖曳。直到如今,戴邁樂神父仍然就像那些樹一般,繼續為後世提供庇蔭,伴隨著人們走上愛的旅途!
(本文作者為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1 |
5折 | 1 |
7折 | 0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9折166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