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和意外令人措手不及,
要怎麼慰問生病的朋友,也總是讓人不知所措,
無心或者自以為好心,都有可能加重病者的負擔,
探病的禮儀人人都該懂,卻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
作者波葛賓曾經罹患乳癌,在抗癌過程中接觸到許多親朋好友,以及他們「多樣化」的關切。有些令她感動、受到激勵、感到安慰,有些則使她沮喪,甚至驚訝到不知該如何反應。
這特殊的經驗使波葛賓結合了和醫院病友的討論,教大家如何慰問病友比較得體,這是一本實用但不常見的另類指南,作者表示:
・不要逼問病患無法回答的問題:問「你還好嗎?」不如問:「你現在感覺如何?」讓病人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成為病患的支柱:說「你想聊聊的話,我隨時都在。」、「需要我帶什麼給你嗎?」
・不要一直扯到自己:不要說「我了解你的感受……」、「你好勇敢,如果是我的話一定……」
・傾聽病患,不要妄下結論:不要講「人都會死。」、「老天自有安排。」
搞懂探病的宜忌,將會讓身為朋友的你,可以自然地面對以下情況:
.面對罹患絕症無法再痊癒的朋友,該做什麼?
.面對病重但有機會痊癒的朋友,該說什麼?
.面對永久性殘疾的朋友,該幫什麼?
.面對朋友的至親過世,該如何安慰?
.面對擔任照護者的朋友,該如何幫助他們放輕鬆?
.慰問朋友時該帶什麼禮物?
.探視朋友該停留多久才適當?
作者簡介:
蕾堤.柯亭.波葛賓(Letty Cottin Pogrebin)
獲獎記者、文章散見各處的時事評論家、備受讚揚的公眾演說家、受人尊敬的政治運動人士,以及多本非小說類暢銷書作者,著有數本非文學類作品及一本小說,目前定居紐約。
譯者簡介:
吳書榆
台大經濟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畢業,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老闆!我死都不願意告訴你這些事》、《金色團隊》、《岀社會就該瞭的五角法則》、《黑道商學院》、《下班後的黃金八小時》、《怪咖時代:小眾勢力崛起,愈怪愈有商機》等書(以上皆由三采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際主流媒體齊聲讚譽】
「在從許多觀點審查一個潛在的困難和幾乎是相當普遍的經驗──面對朋友生病後,蕾堤.柯亭.波葛賓將她的發現轉變成聰明和詼諧的教訓,一個珍貴而被忽視的人性特點:同理心。在建議我們該做什麼和說什麼時,她也說明了為什麼她是我們生病時都會希望擁有的朋友。」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哈羅德.瓦慕斯
「就像她的寫作生涯一樣,蕾堤.柯亭.波葛賓再次擊中了一個人人耳語好奇,但又不願意大聲討論出來的話題。《探病為何最好別問你還好嗎?》是一本反禁忌,具開創性,精準但又歡樂的書。在下一次的家庭聚會或探病時,一起帶著這本勇敢、人人都需要的書吧,我保證它會引起改變生活的對話。」
─暢銷書《女兒的六個爸爸》作者大衛.法勒
「蕾堤.柯亭.波葛賓在新書《探病為何最好別問你還好嗎?》中,以同情和幽默的技巧處理了病患和那些關心者之間的溝通鴻溝,這是一本也可以被稱為「慈悲禮儀」的指南。」
─華爾街日報
「《探病為何最好別問你還好嗎?》提供了作為真正的朋友,在面臨困難時靈敏及特殊的意見,無論這個困境是面對疾病、永久性殘疾、老年癡呆症、孩子的自殺還是伴侶、父母、子女的死亡。」
─今日美國報
「在《探病為何最好別問你還好嗎?》一書中,蕾堤.柯亭.波葛賓提供了一劑建議的健康針,並以她自己的抗癌回憶錄為點綴。她承諾並提供同理心,呼籲大家採取行動,而書中的故事與真理,讓讀者有資格及能力成為一個極富同理心的朋友。」
─芝加哥論壇報
名人推薦:【國際主流媒體齊聲讚譽】
「在從許多觀點審查一個潛在的困難和幾乎是相當普遍的經驗──面對朋友生病後,蕾堤.柯亭.波葛賓將她的發現轉變成聰明和詼諧的教訓,一個珍貴而被忽視的人性特點:同理心。在建議我們該做什麼和說什麼時,她也說明了為什麼她是我們生病時都會希望擁有的朋友。」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哈羅德.瓦慕斯
「就像她的寫作生涯一樣,蕾堤.柯亭.波葛賓再次擊中了一個人人耳語好奇,但又不願意大聲討論出來的話題。《探病為何最好別問你還好嗎?》是一本反禁忌,具開創性,精準但又歡樂的書。在下...
章節試閱
第一章:我不敢相信你居然這麼說!
愚蠢的錯誤、失禮、陳腔濫調、失言、疏忽、胡扯;在適當的時間點說適當的話。
「閉緊嘴巴,不致招禍。」
這句至理名言很吸引人,但在面對別人的病痛或絕望時,你不一定都能保持沉默,比方說,有個朋友打電話給你,說他發現自己罹患了會致命的血液疾病,或者,你家小孩的老師在開學第一天就包著頭巾出現,下面是一顆明顯可見的光頭,又或者,你的同事放完假回來卻好像剛剛從地獄走了一遭,甚至是,當你在網路上搜尋朋友的病之後,發現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五。為了取得先發優勢,不至於在未來犯下大錯,讓我們事先來推敲,看看你會如何應對以上這些常見的情境。
雖然正常的人類反應是表現出震驚,胡亂說出一些讓人尷尬不已的陳腔濫調、怯懦的安慰或粗魯的問題,但比較好的選擇是事先安撫你自己雜亂無章的感受,然後想出比較適當的回應,否則,你很有可能會說出讓你懊悔的話。
大多數人在面對疾病時都很不安,在口語中,我們也很少有適當的詞彙來表達尷尬、恐懼、焦慮、哀痛與傷痛等情緒。你也不會希望自己說的話像是慰問卡裡的制式用詞,但焦慮會讓你的舌頭嚴重打結。你想說一些聽起來真心誠意的話,但是你想到的詞卻只是讓朋友的傷痛雪上加霜。有些口頭上的失態在旁人聽起來很有娛樂效果,但如果說錯話的是你,這些話將羞辱你自己,同時傷害你的朋友。
本章的重點,大部份放在不該對受苦的人說什麼,不論對方是意外的受害者、中風患者、敗血症患者、愛滋病或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受傷的老兵,還是小孩在垂死邊緣的父母;一旦你將最糟糕的雙輸詞彙從對話詞庫中刪除後,就不至於造成太嚴重的傷害。你也會讀到生病的人痛恨聽到的感嘆句是哪一句,提供建議時要遵循哪些建議,為什麼很多病人討厭聽到軍事用語比喻,以及為什麼「你看來好極了!」並不一定是恭維。你也會了解該如何和絕症病患談話,又如何和生病,但仍能從事社交的人對話,以及為什麼應該把說實話變成新的探病禮儀。最後,我從每一個人的意見中萃取精華,在結尾提出十條戒律,幫助你更自在地和生病的人談話。
很少聽到鼓舞的話
「現在怎麼樣了?」比特是我在候診室的採訪對象之一,他的朋友佛瑞德這樣問候他。
「很好!」比特說,「他們都處理好了。」
「真的嗎?他們怎麼知道?」
如果聽障協會需要代言人,佛瑞德正適合。當比特說他的話很讓人氣餒時,佛瑞德用了一個非常不足取的藉口:「老兄,我很緊張。我只是把腦子裡想到的話說出口。」
面對疾病、痛苦與死亡率時我們都很緊張,但是,在我彙整從候診室與其他地方採訪到的資訊之後,我發現這些小故事都證明了,嘴巴不一定要吐出腦子裡想到的話。
․瑪麗安.方塔娜確定罹患乳癌(八年前,她身為紐約消防隊員的丈夫在世貿中心倒塌時喪命),有一位朋友大喊:「哇!妳的業障一定很重,不然怎麼總是引來厄運呢?」
․有一位朋友語帶輕視地說凱薩琳.裴瑞蒂絲的髖關節置換手術是「小手術」。凱薩琳說:「小手術的定義,是別人要動的手術。」
․「天哪!你看起來糟透了!」約翰.羅瑟福的訪客剛進病房,就大聲喊了出來;這位病人正從敗血症與高燒中慢慢恢復。約翰說:「這麼說一點幫助也沒有。」
․珍奈.艾佛瑞是一位馬拉松選手、舉重選手、勵志演說家與在職訓練專家,她在五十出頭時中風了,朋友們來看他時常會說:「我真不敢相信這種事會發生在妳身上!」、「妳過去都有運動,而且妳以前飲食均衡耶!妳曾經是這麼的有活力!」。這些用過去式說出來的話是珍奈最不想聽的,「這一切都在提醒我,過去的我是什麼樣。」
․「至少妳已經結婚了。」艾夏的朋友這麼對她說,而艾夏剛剛才動過乳房切除手術。(這樣說也不能讓人好過一些!)
․「琳恩!我都聽說了!把細節說給我聽!」琳恩.雪兒動過大腸癌手術,從醫院返家後就在她的答錄機上聽到這段快活的留言,她從沒回電。
․「哇!我的公司有一個女生剛剛因為這種病過世了!」當妮爾被診斷出血癌時,一位朋友這樣驚呼。看著她恐懼的反應,朋友急急忙忙倒帶。「等等!不是血癌,她是淋巴癌!我把這兩種癌搞混了。」
․派崔克告訴弟弟,他的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到淋巴結了。他的弟弟問:「什麼是淋巴結?」當派崔克無法解是什麼是淋巴結時,他的弟弟罵他:「你難道不應該多做點研究嗎?」
․當朋友請佛羅倫絲推薦適合進行乳房X光攝影的醫療院所時,她氣炸了。「我再也不用做乳房攝影了!我已經沒有乳房很多年了!我做過兩次乳房切除手術。我的朋友怎麼能忘記這麼重要的事呢?當我抗議時,她說我應該為了她說錯話而感到高興,因為這代表她沒有將我當成沒有乳房的女人。我說:『妳錯了,這表示妳根本沒有將我當成本來的我看待,妳根本就不記得我經歷過了什麼。』」
․法蘭克正在考慮要切除前列腺,但現在他不確定了,因為他年輕的事業夥伴說:「別擔心,我爸爸在多年前也動過同樣的手術,一直到他快八十歲時癌症才復發!」對當時已經七十歲的法蘭克來說,快八十歲並沒有這麼老。
․當幾位醫師都沒有辦法診斷黛博拉的病症時,她有好幾位朋友都說:「可能是妳自己的幻想吧。」最後才發現她得了萊姆病。
․一次正面對撞的車禍撞死了汽車駕駛,喬治則是坐在後座的乘客,他在車禍之後一直飽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苦。除了失眠、沒胃口和憂鬱症之外,他覺得需要多和別人談一談那場車禍。當某一次他又舊事重提時,有一位不知道前因後果的朋友說:「你也該講完了吧?」
這些都是生病受苦的人必須忍受的殘忍、神經大條的對話。接下來的這一類,著重的則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聽過(且說過)幾百次、隨口而出的陳腔濫調與花言巧語,不管這些話有多麼的不真實、經不起考驗而且毫無意義。
避免陳腔濫調、空泛巧言與自我感覺良好的老生常談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二○一二年九月刊出一篇專訪,前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談到真實的情緒與包裝好的美言之間有何差距:「假設我們已經有四十年的交情,」柯林頓先生一邊說,一邊把手放在記者的肩上,「如果你來醫院看我,你說了一些好聽的話、漂亮的語言,而不是說:『老天,我真難過,這糟透了,我真希望我可以多做點什麼。』那就是一種侮辱。」
我們不發自內心而隨口說出的官腔官調或假情假意,是因為我們將文化中普遍存在的錯覺內化了,認為這些話可以安慰生病或受苦的人,同時也因為這些話能安慰我們。以下這幾句話,是那些在候診室接受我採訪的對象認為討人厭、羞辱或完全無用的話,不論說話的人有再多的善意都一樣:
「事出必有因。」
「你要為了孩子們堅強起來。」
「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對啦,但有些人的裂縫比較大。」一位退伍軍人這麼說;他在伊拉克的街道爆炸中失去雙腿,之後又得了癌症。)
「或許這是件好事。」
「每個人每天都在死亡,沒有人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我明天可能就會被車撞死。」(「大家就是這樣說、那樣說、隨便說而已。」一位罹患胰臟癌的病患說;她已經聽到了太多這種話。她補充:「你可以慶幸自己好運,但不要假裝你可以懂那些你其實不懂的痛苦。我罹患了絕症,我也曾經沒病沒痛,沒病沒痛的活著總是比較好。」)
「你好勇敢。」或者「你真的鼓舞了大家。」(很多病人聽到這種話都覺得壓力很大。有一位病患說,這讓他覺得他必須達成朋友的期望,逼得他在渴望談談自身的恐懼時保持沉默。但是,有些病患說,聽到這些話讓他們感到很堅強、很棒。)
「高興一點,至少情況沒有更糟。」
「振作起來。」
「殺不死你的,這會讓你變得更堅強。」
「我會一直牽掛著你(my thoughts are with you;這句話是英語中問候及慰問的慣用語。)。」(我寫電子郵件給生病的朋友時都會附上這句話,這是一種反射性反應。比較好的說法是確實寫出我的意思,也就是「你病了,我覺得很難過。」或是「我真心希望你早日康復。」
「你不應該得這種病。」(說得好像有誰應該得一樣。)
「上帝會以奇妙的方式行事。」(請記住,有信仰的人比較聽得進宗教性的老生常談。如果你要說這種話,請務必要先知道對方的信仰。)
「你為此禱告過了嗎?」(同上。)
「上帝不會給我們超過承受能力範圍的試煉。」(去跟孩子正和死神拔河的父母講。)
「他現在在一個更美好的地方了。」
「至少她不用受苦了。」(我的故友卡爾.利普斯基在他的妻子瑪麗安過世後不斷聽到這句話;當她在鄉間小路散步時,一棵大樹的樹幹突然裂開,壓在她身上,讓她送了命。卡爾的回答是:「但我受苦,而且我到現在還在受苦。」)
「我認識十名患有乳癌的女子,她們都過得很好。」
「我姊姊切除了雙邊乳房,她現在還在登山。」
當我自己聽到最後兩句時,事實上我備受鼓舞,但另一位癌症病友說她覺得這種話「愚蠢、輕蔑而且很侮辱人。」十個女人在癌症的魔爪之下活下來與某人罹癌的姊姊仍在登山,這些事對她來說都毫無意義,因為「每個女人與每個人的癌症都不一樣。」雖然,將你姊姊的正面經驗放大成一般化的結果,預期這樣能夠幫上一點忙,這樣做顯然很唐突,但當我聽到癌症病例有圓滿的結局時,某種程度上我也找到了懷抱希望的新理由。但是,如果我連自家樓梯都爬不上去,你卻告訴我你的姊姊仍在登山,我猜,我的感覺就會大不相同了。
第一章:我不敢相信你居然這麼說!
愚蠢的錯誤、失禮、陳腔濫調、失言、疏忽、胡扯;在適當的時間點說適當的話。
「閉緊嘴巴,不致招禍。」
這句至理名言很吸引人,但在面對別人的病痛或絕望時,你不一定都能保持沉默,比方說,有個朋友打電話給你,說他發現自己罹患了會致命的血液疾病,或者,你家小孩的老師在開學第一天就包著頭巾出現,下面是一顆明顯可見的光頭,又或者,你的同事放完假回來卻好像剛剛從地獄走了一遭,甚至是,當你在網路上搜尋朋友的病之後,發現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五。為了取得先發優勢,不至於在未來犯下大錯,讓...
作者序
我是何方神聖,又為何撰寫此書
我不是醫生、社工、心理學家、宗教領袖或悲傷輔導師,那麼,我到底是誰,敢寫這一本書?很簡單,我是一個罹患,喔,錯了,是「曾經」罹患癌症的人。我也是一個交遊廣闊的女子,更是好奇的作者,對於人們對待病人的態度,與病人所希望的待遇,兩者之間嚴重的落差大為著迷。為了說明這種現象,我會先從自己的親身經歷開始說起,再輔以一些研究,並和其他病患進行近八十場的深入訪談,其中有許多是我在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病友。我彙整所有的資料,去蕪存菁濃縮成這一本書,我知道本書將可以讓你在朋友生病時成為一位更貼心的友人。在電影開演前,先讓我們開門見山說重點。你可以從本書中學到的是:轉化成行動的同理心,就等於善意。這是一條任誰都能懂的公式,你需要的,是利用適當的工具來控制你自認為最善意的衝動,並承諾長期堅守經過深思熟慮的作法。我很確定,你很清楚和朋友外出午餐、肩並肩看球賽或是彼此傳簡訊聊電影時該如何「扮演朋友的角色」。但是,當親友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遭遇挫折,當他們陷入困境或受到傷害,當你的角色在兩人的關係當中不再輕鬆或顯而易見,當雙方的利益和交流已經不再是全然的互惠時,你們過去輕鬆的對話開始轉變,討論起危機與痛苦等問題,此時,你或許要找到新的相處之道,找到新的作法將自己變成益友,並找到新的詞彙以貼近現實。
我觀察朋友們在我確診罹癌之後的反應,從而敏銳地磨練出對這個議題的敏感度。但本書最寶貴的殷鑑來自於我的病友們,他們也是本書最主要的受訪人。雖然我們對彼此而言都是陌生人,但因為同樣遭遇危機,而激發我們互相吐露心事,這種基於情勢的革命情感,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得以提出極為私人的問題,並得到相當坦白的答案。我們就像長途飛行時坐在隔壁的旅客一樣,敞開心胸對彼此吐露真心,無可損失:說出事實不會有任何後果,因為我們知道,道別時,說過的話會再度被塵封,彼此永不再見。
從別人說出的真話當中,我了解到生病是友誼的試煉場,是一處未知地,進入這裡,你如履薄冰,卻留下最難以磨滅的印記;生病檢驗舊日情誼,也能讓人交到新朋友,改變了關係的動態,引發權力平衡轉移、角色對調以及各種不同的奇特行為;當人們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時,本身就很脆弱的人會心神不寧,「A型人格」(特質大致為個性急躁、積極進取、好勝求成。)的人會變得很狂熱,以彌補自己的無能為力;還有,健康的人會開始下指導棋,展現出讓人難以忍受的家長式作風,害羞的人則會忽然間變得很客套。
這些訪談見證中也出現了其他的行為模式:不一定所有的病人都想要獲得同等或同類的關心。男性和女性也傾向用不一樣的態度來「處理」友誼與生病。讓某個病患開懷大笑的笑話,可能會冒犯另一位病患。緊緊握住對方的手,如果握的人是朋友,會讓人覺得安慰,但如果伸出手的是其他閒雜人,可能會讓人覺得對方在施恩。疾病激起的情緒波動波濤洶湧,朋友身上的症狀會讓人胡思亂想,醫學術語更是聽來嚇人。別人的健康危機,很有可能勾起我們對自己或摯愛親友過往苦難的回憶。人在遭遇痛苦時僵住或恐慌並不罕見,我們會笨拙地做出種種意在於寬慰對方的舉動,試著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卻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或是說了不該說的話、話說太多、在病房裡焦躁不安、坐在離病患太近的地方或是站得太遠。有人連探視病中的友人都省了。有些人去探病,但逗留時間太長,將事情弄得更糟。有些人帶了不適當的探病禮物,或是兩手空空地出現,等看到病房裡堆滿了鮮花和氣球時,才覺得丟臉丟到家了。
從他人口中聽來的故事幫助我理解自己的反應,也讓我下定決心,要在朋友生病時成為一個更貼心的朋友。在眾多教訓當中,我學到了幾件事:如果你無視於別人眼中的痛苦,光成為一個好心的人是不夠的;友誼可以滋養、協助與治癒人心,但同樣也會讓人感到失望與窒息。在每一次訪談中,見識到善意與愚行之間的距離竟然這麼近、這麼容易越界,凡人可以既堅強又脆弱,以及芸芸眾生可以用這麼多不同的方式來因應生病、壓力與朋友的悲傷,讓我感到驚訝不已。
我的訪談對象都很慷慨大方,樂意花時間和我談談,重新回想痛苦的回憶,並和我分享他們從辛酸血淚中得出的領悟,這一切成就了本書。請注意:受訪者提供的某些建議對你來說或許聽來是陳腔濫調或根本不證自明(也有可能只有對我來說如此),但我之所以也納入這些意見,是因為這些說法太常出現了,代表對其他人來說,這並沒有那麼顯而易見或靠直覺本能就能了解。如果因為其中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的建議讓你不想讀本書,我代表其他需要多一點額外協助的讀者,懇請你多多包涵。
同樣的,有些建議可能和你當下的人生處境無關。你可能沒有罹患前列腺癌的親戚,沒有失智的朋友,也沒有孩子罹患絕症的友人。請記住,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不需要從頭讀到尾,你可以在需要時才拿來參考。你可以瀏覽章節標題,精讀你現在就需要知道的部分,然後把書放在一邊,等以後出現其他讓人尷尬的情境時再回頭參考。相信我,這種時刻終會到來。
上一個世代不會出現這本書,因為當時生病的人(尤其是罹癌的人、罹患外表難以辨別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以及精神失常的人)都被關了起來,就像當時許多同性戀者不敢出櫃一樣,因為害怕因此遭受懲罰或汙名,他們並不樂意揭露自身的狀況。一九九○年通過美國殘障人士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之後,再加上無所不談的脫口秀節目、醫療網站以及專門針對特殊疾病開設的聊天室大為風行,社會對於病痛和衰弱的想法為之丕變。
同樣極有助於改變社會環境的重要因素,是許多知名人物也向大眾公開自身的病況(大部份是他們自動揭露,但也有一些是在情非得已的狀況下曝光)。想一想參議員夫人伊莉莎白.愛德華茲(Elizabeth Edwards)、總統候選人之妻安.羅姆尼(Ann Romney)、歌手雪瑞兒.可洛(Sheryl Crow)、女星克麗絲汀娜.雅柏蓋特(Christina Applegate)與前第一夫人貝蒂.福特(Betty Ford)(以上均為乳癌患者);州長夫人凱蒂.杜卡吉斯(Kitty Dukakis)、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巴布.狄倫(Bob Dylan)、琳賽.蘿涵(Lindsay Lohan)等演員(以上均有上癮症);演員麥可.J.福克斯(Michael J. Fox)、拳王阿里(Muhammad Ali)、福音佈道家葛理翰牧師(Billy Graham)、美國鄉村音樂傳奇人物強尼.凱許(Johnny Cash)(以上均為帕金森氏症患者);麥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罹患喉癌);賈伯斯(Steve Jobs)(罹患胰臟癌);傳奇女主播芭芭拉.華特絲(Barbara Walters)與演員、作家、主持人兼製作人蘿西.歐唐納(Rosie O’Donnell)(罹患心臟病);戴安娜王妃(飲食失調);雪瑞兒.可洛(腦部腫瘤);鄉村歌手葛倫.坎伯(Glen Campbell)、演員洛麗泰.楊(Loretta Young)、英國哲學家兼文學家艾瑞斯.梅鐸(Iris Murdoch)、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或以南茜夫人代表(Nancy)(以上為阿茲海默症患者);知名主持人迪克.克拉克(Dick Clark)、美國前總統福特(Gerald Ford)、歌手黛拉.蕊絲(Della Reese)、 大聯盟球星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以及E大街樂團(E Street Band)的薩克斯風手克萊倫斯.克萊蒙(Clarence Clemons)(以上均為中風);凱薩琳.麗塔瓊斯(Catherine Zeta- Jones)、樂團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演員瑪麗特.哈莉(Mariette Hartley )(以上均為躁鬱症患者);歌手哈利.貝拉方提(Harry Belafonte)、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 美國前國務卿鮑爾(Colin Powell)、美國國務卿約翰.凱瑞(John Kerry),及前紐約市市長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以上均為前列腺癌患者);自行車車手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罹患睪丸癌);籃球球員魔術強森(Earvin “Magic” Johnson)、演員洛.赫遜(Rock Hudson)、安東尼.伯金斯(Anthony Perkins)、前花花公子玩伴女郎蕾貝卡.阿姆斯壯(Rebekka Armstrong)與紐約參議員湯瑪仕.杜恩(Thomas Duane )(以上為愛滋病或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演員理查.普萊爾(Richard Pryor)、節目主持人孟岱爾.威廉斯(Montel Williams)、作家瓊.蒂蒂安(Joan Didion)(以上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創作搖滾歌手尼爾.楊(Neil Young)、艾爾頓.強(Elton John)、模特兒兼演員、同時也是作家海明威的孫女瑪歌.海明威(Margot Hemingway)及演員、導演兼製片丹尼.葛洛佛(Danny Glover)(以上均為癲癇病患);茱兒.芭莉摩(Drew Barrymore)、艾爾頓.強、史密斯樂團主唱史蒂芬.泰勒(Steven Tyler)、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德州州長安.李查絲(Ann Richards)、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安東尼.霍浦金斯(Anthony Hopkins)以及前第一夫人福特(以上均為酒精上癮),人數眾多,難以一一列明。
雖然我們可能會譴責流行文化的禿鷹把「生病名人」的故事當成腐肉般的追逐,但知名人士的疾病進入主流創造出一項有益的副產品,那就是培養出資訊愈來愈豐富的大眾。面對類似問題的普羅大眾,感到不那麼孤立而且正常多了,因為他們罹患的疾病和戴安娜王妃、勞勃.狄尼洛以及蒂蒂安一樣,而我們其他沒生病的人,也會更了解各種不同痛苦與疾病的病因、徵狀與療法;如果沒有這些曝光,我們也無從了解。
如果我必須罹癌,我找不出有哪個年代會比現代更好。不僅是因為現代有網路,會幫我替最難以啟齒的問題提供豐富的答案,更因為我無須隱瞞自身的病況。(在某些時候,醫療保險的差別待遇與職場偏見的確會讓人隱瞞病況,但那是另一回事了。)當我確診時,我馬上自我「表白」。我完全不感羞愧,開誠布公地接受建議,也和同病相憐的其他女性互相交流。最好的是,我感到可以自在地和朋友、病友分享我的高潮低潮,現在,我也要和你一同分享。
我是何方神聖,又為何撰寫此書
我不是醫生、社工、心理學家、宗教領袖或悲傷輔導師,那麼,我到底是誰,敢寫這一本書?很簡單,我是一個罹患,喔,錯了,是「曾經」罹患癌症的人。我也是一個交遊廣闊的女子,更是好奇的作者,對於人們對待病人的態度,與病人所希望的待遇,兩者之間嚴重的落差大為著迷。為了說明這種現象,我會先從自己的親身經歷開始說起,再輔以一些研究,並和其他病患進行近八十場的深入訪談,其中有許多是我在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病友。我彙整所有的資料,去蕪存菁濃...
目錄
作者序:我是何方神聖,又為何撰寫此書
間奏:賜福滿溢的夏天
前言:我從候診室學到的每一件事
第一章:我不敢相信你居然這麼說!
間奏:我的癌症與我的朋友
第二章:如何好好探病
間奏:罹癌女子
第三章:完美的禮物
間奏:我為何痛恨醫院體系,又獨愛這家醫院
第四章:二級關係,一級需求
間奏:陪伴身陷幽谷的朋友
第五章:生病與羞慚
間奏:對自己的身體失去信心
第六章:要錢還是要命
第七章:面對失智症—如何和失智病患及照護者交流
第八章:為已經在終點的朋友堅持下去
間奏:沉思我的死亡與生命的陰影
第九章:最壞的情況
第十章:最好的朋友:可茲學習與效法的案例
資源
作者序:我是何方神聖,又為何撰寫此書
間奏:賜福滿溢的夏天
前言:我從候診室學到的每一件事
第一章:我不敢相信你居然這麼說!
間奏:我的癌症與我的朋友
第二章:如何好好探病
間奏:罹癌女子
第三章:完美的禮物
間奏:我為何痛恨醫院體系,又獨愛這家醫院
第四章:二級關係,一級需求
間奏:陪伴身陷幽谷的朋友
第五章:生病與羞慚
間奏:對自己的身體失去信心
第六章:要錢還是要命
第七章:面對失智症—如何和失智病患及照護者交流
第八章:為已經在終點的朋友堅持下去
間奏:沉思我的死亡與生命的陰影
第九章:...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4-04-19ISBN/ISSN:978986342113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7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