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作檉80後讀老子,
重遇真自然之初始。
「……如果人無法在自身中達成此一老子式之哲學進程,就很難切實而有效地,進入老子之真自然或真自然哲學的世界,而成為望文生義、模稜兩可之神秘主義者,在文字式之欣賞中各取所需,就一如兩千年來中國人對老子之所為了。」
──史作檉
本書為史作檉讀老子《道德經》筆記62則,不走文學、不言道、更不談宗教;從人身起,找到老子哲學中被遺漏未談的「自然、嬰兒、樸、無名」四大概念,探詢老子所言,由「逝」、「遠」而「反」的歸返自然歷程,也拋展開中國哲學形而上高度。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史作檉──著名哲學思想家。1934年生,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
擅長以全史觀的視野從哲學、心理學、藝術等層面思考現實的人生信仰、生命現象、文化理念等諸多與人的存在相關的課題,並兼及詩歌創作和繪畫。
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文化大學,並在各大學巡迴演講,現於各地舉辦長期講座,深受各方好評。著作多達五十多部,影響深廣。
繪者簡介
葉羽桐──自小目標畫漫畫,目前期望以水墨漫畫帶出東方媒材的神祕感和意象。
第一屆金漫獎得獎畫家,曾入圍MICC日本講談社國際新人漫畫
賞、2010第四屆『日本外交部 國際漫畫賞』銅獎、Hiii Illustration國際插畫大賽 最佳作品獎等。
章節試閱
1、自然。
真自然永遠都不是屬人探討中之客觀對象。因人本身業已包含在真自然之內。
一種自然是自然本身(未可全知)。
一種人包含在自然中之屬人之自然(即生命,即創造力)。
一種是人於自然中發揮其創造力而有之因人而有物,即文明(包括對自然以工具、方法、結構,乃至說明、描述、讚頌所表達之自然)。
總之,一般所言自然,乃人內於自然,以其創造力對自然所形成之「表達」。
一般言,人以自然可全知最糟。
人以內於自然,以其創造力所言自然,即一種近詩之表達。
人以其內於自然,卻以因人而有之工具所言之自然,即一種近科學之表達。
哲學若近詩,即蘇格拉底前之希臘哲學。
哲學若以工具或設定之名詞所言之自然,即文藝復興後,知識論式之哲學。
2、天啟。
一種真正徹底而完整的哲學,往往都來自一種「天啟」。
所謂「天啟」並沒有什麼神秘,甚至和一般所謂之情感、情緒、獨斷、主觀、不可知等等,都沒有任何關係。若具體來說,真正的「天啟」,就是一種真正的「自知」。你不但知道你為什麼這樣說,也知道怎麼去說,甚至也清楚地知道這樣說了到底有些什麼意義等等。總之,即在自知地不受任何既有文明之干擾下,清清楚楚地說你「自身」的話,而不是根據某時代、某論題、某學說、某理論、某哲學派別等,去說一些問題或解決一些問題。
3、文明三要領。
人類文明,說來說去,三大要領:自然、人、文明。
真文明所言,在人與自然的關係。
若只有文明而已,即在文字與形式之間,無以言人與自然之真義。或更會在人與自然之間混淆不清,哲學之大忌。
4、人與自然是一切之根本。
人與自然是一切之根本。
唯人於自然創造了文明,但同樣自然也支配文明。因為所有的文明都必有其區域性,即區域文明。
所以,文明的形成,自然占60%,人文占30%,偶然因素占10%。
靠自然而有的文明即文字前的文明,即原始,如器物文明與圖形文明即是。器物為彩陶,圖形則如Totem或文字前之圖形表達(約3,500 B.C.,象形文字時代)。
靠人文而有之文明即文字後之文明,亦有兩種表現方式,若文字與符號(科學即是)。
但這兩種文明,至二十世紀似乎已達其極限。(如文字理論與數學即是)。
在今日而言,形成文明之偶然10%,如天才的出現(如愛因斯坦等)、天災、戰爭等。
看來今後的文明,似乎已越過過去之自然60%、人文30%,而唯靠10%偶然來定奪了,若有天才可改變氣候(這太難了)。此外,將來的人類文明,就被自然被破壞後之10%偶然來決定了,如大地震、水災、颶風等等。
12、陰陽五行。
五行始自〈洪範〉,陰陽則在《易經》,均古早之自然陰陽家思想。
戰國時,鄒衍合而為陰陽五行──五德終始,以政治結合,亦成一俗世流行之思想。
至於漢時,< 陰陽在儒 >陰陽不行→黃老則起。
五行則在道
此一自古而雜出之自然思想,成為官民共重之潮流,則與儒者相對。
若《老子》一書成於戰國或更後,則以自然為主,卻於民間雜出之思想混合為一,實為一雜家之書。若春秋或更前,有如天、易等官式思想相當之道家思想,恐多不若今日流行之老子之書。若見其真與儒家相抗衡之真自然之道家,恐要仔細刪簡,方能找出老者真言之自然之書。
13、合理化過程。
欲知《老子》之真義,必先知我文明之合理化過程。我文明之合理化過程,一如西方近代之精確化過程,亦即科學、數學之純形式或其辯證的問題。而文明早期之合理化,即自原始而進入文字時代,亦即因文字而有之哲學理論成立之時代,而老子之思想亦然。
文字則自彩陶、圖形、神話而進入早期圖形文字,亦即甲骨以前,純象形時代,如大汶口、陶紋等。甲骨約1,500 B.C.,大篆則約1,100 B.C.,其更早如單一文字時恐怕在2,500 B.C.,亦即黑陶時代。由此可知,我文明之合理化過程即:
彩陶(7,000 B.C.~ 3,000 B.C.)→黑陶(3,000 B.C.~ 2,500 B.C.)→(我原始→天觀念之形成)→此一原始性高之自然觀,至於文字而成為哲學性理論,約2,500 B.C.(堯舜)→1,100 B.C.(周公)→春秋孔老(350 B.C.)
若其思想成型在春秋350 B.C.,其淵源則在2,500 B.C.堯舜時期。我文明官方性之自然觀如此,其以《老子》為代表之自然觀恐更早於此,約黑陶以前。
《老子》之自然即來自民間,至戰國又大成於民間,其複雜、內容之多出,更甚於儒家,不能以一般春秋時之哲學思想看待。即其書根本上非一家之作,其發展兩千多年間,又不若儒之官式系統,如《書經》、《易經》,以至孔子等。若為多元之集粹,今日又要怎樣看它呢?這實在是一個大問題。如《易經》+繫辭,一元化而出,都多呈陰陽雜家之象,必有所刪減方能見其原型。《老子》者更甚於此,不刪減不足以見真老之原貌。再加上後來之黃老之說,其雜亂更甚於儒家,其刪減亦難於易大傳。莫可奈何之事也,無奈兩千年至今,似無人知者,難也,難也。
《老子》之刪減並非在貶低之,反之,而是求《老子》之原貌。兩千年來,國人直以文學觀點看《老子》,不知其哲學之真也!可惜!
14、《老子》與玄學。
後世《老子》之盛,必與玄學相關。
玄學盛於魏晉,儒家漸沒落,政治不彰,民間高士自由思想興起,乃以批儒反儒名教之三玄為主,即老、莊、易。以自然與無為為主。但在民間仍有自古流行,如陰陽神怪等說為其另一基礎,混合稱之,道教是也。是以,名教沒,玄、道、神怪合流,乃成煉丹成仙之習,可以竹林七賢為中心。後亦有反對者,如崇有論之裴頠、郭象等,稍有改正。
玄學如此,《老子》一書若戰國後或漢後而傳,其雜亂現象可知。如不刪簡,如何見其原貌?
《老子》一書如此,反觀儒者,唐後因佛道興,儒亦有所新啟,如韓愈等。至宋明而成全新之儒者、儒書,以行於世。儒道之辨之別,由此可見一斑。
1、自然。
真自然永遠都不是屬人探討中之客觀對象。因人本身業已包含在真自然之內。
一種自然是自然本身(未可全知)。
一種人包含在自然中之屬人之自然(即生命,即創造力)。
一種是人於自然中發揮其創造力而有之因人而有物,即文明(包括對自然以工具、方法、結構,乃至說明、描述、讚頌所表達之自然)。
總之,一般所言自然,乃人內於自然,以其創造力對自然所形成之「表達」。
一般言,人以自然可全知最糟。
人以內於自然,以其創造力所言自然,即一種近詩之表達。
人以其內於自然,卻以因人而有之工具所言之自然,即一種近科...
作者序
我已經八十多了。我必須要坦白地講話。
我怎麼也沒想到,我平生會寫一本有關「老子」之書。
其實這本「老子」,並談不上是什麼哲學專著,而只是我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或由大家或時代之催促,斷斷續續記錄下我平生或直到兩年前,我讀老子的一些感想或筆記,彙編成書而已。
這事說來話長。早自我十幾歲、二十幾,懂得一些有關哲學之「文字」性的皮毛起,或直到我讀大學,跟幾位宗師認真讀哲學時,在我的心中始終有兩個問題,占據著我的心底。但始終也無法靠我自己的能力,果然可使我自己得到滿意的答覆:
一、到底「現代」中國哲學在哪裡?在圖書館裡果然可以找到一本實實在在的「現代」中國哲學嗎?
二、到底不論中國哲學或哲學本身,其真正源頭性(或即原創性)之根源又在哪裡?
很顯然地,這不是我當時一個二十幾歲的小毛頭,所能夠碰觸或解決的問題。
不論當時我碰到過多少挫折、質疑等狀況,其結果我必須說,我只有一條路好走,即:
忠於自己,或:
設法走自己的路吧!
在孤獨的幾十年的時間裡,我清楚地知道:
哲學確實是人類文明之精華所在,但要切實而深刻地瞭解哲學,必須先要瞭解人類文明之所以產生,及其意義的真正指向。
所謂人類文明,即由人類異於其他動物之創製工具的能力,然後根據需要所達成的一種表達性之成果。所謂工具,萬餘年來可有石器、陶器、銅器、文字與抽象符號(如科學)等。毫無疑問,其具關鍵性的工具,即文字的發明。它的最大功效,即將以自然工具而有的文明代換掉了。其性質一如我們所熟知之工業文明將農業文明代換掉,是一樣的情形。從此我們對人類文明的探討,必須以文字前與文字後之方式來處理之才行。
文字前即自然性高之原始文明,文字後則為技術性高之人文文明。
如無文字的形成,也就談不上人類文明較高深發展之哲學的存在。我國文字最早可追溯到紀元前四、五千年(如大汶口等之圖畫文字),但較形式系統化的文字,恐怕都在單一文字以後了。我早期之單一文字約有一千多個,多在青銅器上,亦即所謂之金文,也可有圖騰的性質。若言我系統化文字的最早,當然指的是紀元前1,500年頃之甲骨文的出現。但甲骨文並非一像我們所熟悉的、大眾可用的文字,或即一文字之特例,如占卜,即一官用之文字。至於我文字之大用,以至於哲學之形成,多在周傳統以至於春秋之間。同時這也就是我古典哲學兩大代表性哲學之出現,如道、儒即是。
不論儒家或道家,如眾所周知,它是完全異於西方拼音文字重方法精確性表達之「自然智慧」之尋求。其中老子更甚於孔子,它屬於一種「自然之自然」,或自然之自體性的尋求,或哲學。而孔子儘管在精神上亦同於老子,亦在於「自然」之根本,但孔子或儒者所言,若以「天」為其本源(其形成約在堯時),則為一種「規劃之自然」。同時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孔子以其好學與自知之哲學精神,而刻意地追求「狂者」,並向老子請益的根本原因。無他,追求其做為中國古典哲學中,「自然」智慧原本之真義而已。所以,就此我們以老子為中國之第一哲學,或「自然之智慧」之最佳代表人物也不為過,尤其在形上學部分更是如此。
雖然如此,事實上,當我們以一嚴格資料,進行對老子之「自然」思想之真相的探討時,毫無疑問,我們將遭到極其繁複的困難。其中最大的困擾之一,即如前所言,文字的出現對自然或自然的思想,就具有一種代換作用。換言之,以文字所講的自然,和自然本身之真相是有其差異,或技術性之阻礙的。除非我們甘願於以文字後所記錄的老子之書為本,去研究老子的自然思想,並得到解釋上的滿足,那就沒什麼可說的了。反之,假如我們果能以文字前後,人類9,000年之文明為觀點來看老子之哲學時,恐怕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簡單一句話:
老子之自然哲學,若與孔子而比,那就必須訴諸於規範性文字以前之人類文明,方可免除文字後所加予「自然」之諸多不完善,甚至是不正確之雜揉與描述,才稍可得老子真自然之本義。換言之:
哲學必須以哲學之方式或等次來處理之。否則,我們一不小心,在連工具性之文字本身都不甚瞭解的情形下,認定了一種或多種不知其何所自來之文字文本,就以後來或今日之文字來解釋之,其結果情形可想而知。
而以哲學講哲學,根本上就是在進行一種還原之工作,而不是以文字延伸文字之方式,來進行戰國式之雜揉或雜家的工作。
果然,假如我們想做到這種以還原方式,探求老子「自然」之本原之哲學思想的話,至少有幾個年代要記在心頭:
紀元前7,000年→3,000年→2,500年→2,000年→1,500年→1,100年→500年。
紀元前7,000年指的是,我國最早有具體資料可循之裴李岡彩陶。
紀元前3,000年到2,000年即異於彩陶,中華文化已逐漸趨向合理化之黑陶時代。大凡天的觀念(堯)、三劃(八卦)、陰陽、圖形文字或單一文字等,多半都起源於黑陶時代。
紀元前2,500年即指與儒家思想相關,堯「天」時代之形成。
紀元前2,000年即指夏王朝之逐漸形成,或三劃亦出現於此時。其他如王國之組織等大致已完成,亦即隱士文化的形成時代。
紀元前1,100年當然是指,做為儒家思想之大規模建立之時代,亦即文王、周公,或司馬遷所重虞書中之所言。
紀元前500年頃即指我古典哲學形成之時代,可以孔、老為主,亦即春秋時代的來臨。
弄清楚了這五千年以上之我古文明或古典哲學得以形成之淵源,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於此關鍵性的年代中,有兩件事是我們探討儒、道淵源,幾乎是必備的要件:
一、黑陶約出現在紀元前3,000年到2,000年之間,也就是一般所言之龍山文明。其重要性是說,大凡與儒家有關之重要或基礎文明,幾乎統統出現在此一時期中,諸如:
堯天之觀念,
三劃的方法結構(即八卦形成之基礎),
圖形表達,
陰陽,
單一文字,
等等,
此亦清楚地說明了,中華文明自原始無文字時代,逐漸邁向於文字之合理化的文明時代。同時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中華文化無論怎麼演變,儒家思想永遠保持了其主軸性的地位。
二、如果我紀元前3,000年到2,000年間之龍山文化或黑陶文化如此,那麼比黑陶更早數千年之彩陶或一般所言仰韶文化,又將如何呢?它既無文字,甚至連圖畫文字亦少有或無,頂多只有簡單之圖或一些簡要之紋或劃而已。儘管如此,其中卻孕育了中華文化之根本基礎,其基本型態恐怕只是一種富想像力之原始之神話,或圖形思惟之模式而已。
後來雖然黑陶出現,這並未說明了彩陶之結束。非也,如規範性之天的觀念、三劃,乃至介於儒、道之間或更早之「陰陽」之觀念,甚至是圖畫文字,無不是從彩陶文化之進一步合理化而來。於此,假如我們在黑陶文明之後,找到和彩陶之「自然」性高之文化,直接延續而有之我古典中重要之文化潮流,那就是時常被我們所忽略之「隱士」文化。它多出現在夏商以後,或直至於孔子時仍然不容忽視。其中最好的代表,就是楚狂接輿與長沮、桀溺的故事。再往前數,恐怕就是被孔子所稱讚之伯夷、叔齊,或更早之許由、務光了。
不多說,隱士文化所告訴我們的就是「自然」、「反政治或惡政」之自由化的思想。毫無疑問,它不可能與規範性強之黑陶文化相近,反之,其根本精神卻只有訴諸比黑陶更原始之想像力高之彩陶文明相統屬。隱士如此,老子亦然。我敢斷言,老子「自然」思想的來源或背景,假如我們於此要找較具體的資料,恐怕就在「彩陶」與「隱士」身上了。
明瞭於此,如果並不會任情於文字大用後之文明、社會或哲學思想之反控於孔、老之淵源,反而切實而深入地,以時間與方法而訴諸於使文字文明成為可能之文字前之種種線索、內容或資料的解明。那麼,我們就會清清楚楚地知道,探討中國哲學之根源,尤其是老子,如不涉及於文字前後之9,000年文化,是無法找到老子真自然哲學之根源、背景,或其歷史中之真正「位置」的。
多少年來,實際上就是我的一生,怎麼我都無法接受文字大用後,尤其是大異於春秋哲學初創後的,戰國民俗性高之雜揉風潮下所形成之道家哲學之版本。
好了,我的這篇自序只能寫到這裡了。至於其中詳情,我想我只能靠大家,讀了後面我讀老子所記62條筆記後給我的指導了(註)。
於此,假如容許我再講幾句統合性的結語,我會這樣說:
一、懂老子,需要我們對我9,000年文明之加力追訴。
二、懂老子,一定要尋清楚我文明「文字」後前之重大差異。
三、然後通過以上的努力,果然可以使我們找到了「人與自然」間之「直接」關係,而非於此間文字性地任意穿鑿。
四、這樣我們就可在真正「一人一宇宙」的大世界裡,體會到一些真屬「自然」的東西,或一如老子所言之「嬰兒」或「樸」,而非「道」而已。
五、如此,我想這就是一種真正以哲學論哲學的方式了,而非其他。
史作檉103、2、14於新竹
註:
可參閱史著:
中國哲學精神溯源(理得)
哲學人類學序說(仰哲)
社會人類學序說(上、下)(唐山)
新世紀之曙光(桂冠)
形上美學要義(書鄉)
形上美學導言(博學)
我已經八十多了。我必須要坦白地講話。
我怎麼也沒想到,我平生會寫一本有關「老子」之書。
其實這本「老子」,並談不上是什麼哲學專著,而只是我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或由大家或時代之催促,斷斷續續記錄下我平生或直到兩年前,我讀老子的一些感想或筆記,彙編成書而已。
這事說來話長。早自我十幾歲、二十幾,懂得一些有關哲學之「文字」性的皮毛起,或直到我讀大學,跟幾位宗師認真讀哲學時,在我的心中始終有兩個問題,占據著我的心底。但始終也無法靠我自己的能力,果然可使我自己得到滿意的答覆:
一、到底「現代」中國哲學在哪裡...
目錄
自序
讀《老子》筆記62則:
1、自然。
2、天啟。
3、文明三要領。
4、人與自然是一切之根本。
5、區域文明不等於「文明」。
6、強勢之區域文明。
7、科學與知識論。
8、文字與哲學。
9、抽象與實用。
10、讀《老子》一書。
11、哲學著手處。
12、陰陽五行。
13、合理化過程。
14、《老子》與玄學。
15、陰陽以後。
16、二十幾歲時。
17、古史大轉換之過程。
18、天的觀念。
19、四十幾歲時。
20、中華古文明與科學。
21、整體。
22、合理化以前。
23、三種文明。
24、文明與智慧。
25、文明之選擇性。
26、幾個必要的要點。
27、真自然,非俗。
28、我哲學之儒道的雙向性。
29、《老子》之真面目。
30、《老子》與彩陶。
31、文明前向之精確化。
32、彩陶、黑陶與孔老。
33、彩陶與黑陶。
34、幾個重要的年代。
35、黑陶與儒家思想。
36、中華文化之根源。
37、道之原貌。
38、自然之自然。
39、老子自然之正言。
40、自然。
41、那源頭者。
42、自然、嬰兒、樸、無名之道。
43、自然與道。
44、介於孔老之間-隱者。
45、自然唯一,屬人第二。
46、無名與隱者。
47、古今中外哲學必有的共通。
48、再談孔老之間。
49、極限、整體與自然。
50、自然之難。
51、道德與嬰兒。
52、自然與無為。
53、無名、道、不自生。
54、自然、道與方法。
55、自然與自我。
56、無為而無不為。
57、回歸自然。
58、陰陽與元初之大爆炸。
59、真自然在自然之外。
60、非元初之陰陽。
61、七種陰陽。
62、老子與巨人文化之訊息。
自序
讀《老子》筆記62則:
1、自然。
2、天啟。
3、文明三要領。
4、人與自然是一切之根本。
5、區域文明不等於「文明」。
6、強勢之區域文明。
7、科學與知識論。
8、文字與哲學。
9、抽象與實用。
10、讀《老子》一書。
11、哲學著手處。
12、陰陽五行。
13、合理化過程。
14、《老子》與玄學。
15、陰陽以後。
16、二十幾歲時。
17、古史大轉換之過程。
18、天的觀念。
19、四十幾歲時。
20、中華古文明與科學。
21、整體。
22、合理化以前。
23、三種文明。
24、文明與智慧。
25、文明之選擇性。
26、幾個必要的要點。
27、真自然,...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8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