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日使,璀璨文化東渡日本;
宋瓷青雅,暧暧之輝照耀全球;
大元西征,歐亞大陸縱橫睥睨;
明下西洋,海威遠揚眾國來朝;
清國巨影,沉睡之獅魂斷甲午。
乘書遠眺,千古英雄盡付一笑。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淵遠流長。
本書彙整了龐然悠遠的中華歷史,從史前傳說至明清末年,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通俗又簡明的爬梳了歷時千年的事件與人物,讓讀者輕鬆閱讀間,看盡歷史轉變至今的每一個精采瞬間。
章節試閱
隋唐五代十國:
大唐盛世的極度繁榮
公元五八一年,外戚楊堅廢掉年僅七歲的後周靜帝,自立為帝,改國號隋,之後隋文帝南征北戰,滅掉南方的後陳等政權,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持續了三百年的分裂割據狀態,統一全國,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隋煬帝即位以後荒淫暴虐,橫徵暴斂,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唐國公李淵趁機起兵,奪取政權,統一天下,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文化繁盛,四夷臣服,中國歷史進入了大唐盛世的空前繁榮時期。然而自安史之亂後,國力日益衰弱。唐朝後期政治日益黑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黃巢起義之後,唐朝已是名存實亡。公元九○七年,節度使朱溫廢唐自立,建立後梁。同時南方的節度使紛紛割據自立,稱王稱帝。隋唐以來的統一局面再次被打破,中國歷史進入了紛亂割據的五代十國時期。
隋朝(公元五八一年~公元六一九年)
楊堅建立隋朝
北周末年,楊堅繼承了其父楊忠的爵位,稱隋國公。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宇文邕病死後,太子宇文贇即位為北周宣帝,身為宣帝皇后楊麗華之父,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周宣帝即位後,沉湎酒色,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沒有威信。
於是,楊堅便開始暗暗地積蓄實力,準備取而代之。公元五七九年,周宣帝身患重病,禪位於年僅七歲的兒子宇文闡,是為周靜帝,楊堅做了輔政大臣,遂以左大丞相、都督內外軍事的名義把持朝政。之後,楊堅消除了宗室勢力,又平定了地方勢力的武裝叛亂,為自己的稱帝之路掃清了障礙。
公元五八一年,楊堅廢掉外孫周靜帝,自立為皇帝,建國號隋,改元開皇,定都長安,並宣佈大赦天下。楊堅就是隋文帝,他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整頓吏治,廢除酷刑,輕徭薄賦,使新生的隋朝日益壯大起來。
隋朝統一南北
隋文帝代周稱帝後,便開始了統一全國的軍事部署。經過數年的治理後,隋朝國力日漸強盛。公元五八三年,隋出兵反擊突厥,屢次獲勝,沙缽略可汗於是向隋朝請求和親,暫時停止了戰爭。公元五八五年,隋文帝又滅掉了建都於江陵的後梁。
陳朝傳至後主陳叔寶,政治日益腐敗,庫空民窮,戒備懈怠。公元五八七年,隋文帝採納大臣滅陳之計,多方誤敵、疲敵,迷惑、麻痺陳軍,一方面下詔揭露陳後主罪行,爭取陳國民心,一方面加緊趕造戰船,作好伐陳的準備。公元五八八年,隋文帝以晉王楊廣為行軍元帥,分兵八路南下攻陳。公元五八九年,先鋒韓擒虎、賀若弼分別從采石、廣陵渡江,直取建康,陳軍崩潰。楊廣入建康後,令陳後主下詔書投降,其餘各地紛紛歸附隋朝。
隋文帝出兵不到4個月,便實現了南北統一。公元六○二年,隋軍再次大破突厥,並奪回了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陰山以北。至此,自東晉以來長達二百七十餘年的分裂局面歸於一統,為隋唐時期的空前強盛奠定了基礎。
實行保閭制度
隋文帝即位之初,為了加強政府對百姓戶口的制度,進而推行均田制和攤派賦稅、擴大稅源,制定了保閭制度。保閭制度規定,縣以下五家為一保,設立保長;五保為一閭,設立閭正;四閭為一族,設立族正。通過層層分級,對戶口進行檢查。
公元五八五年,楊堅又下令整頓戶籍,要求各州縣按照戶籍上的資料逐戶核對,對謊報以逃避課役的情況,一經查出,其保長、閭正、族正等都要受到處罰。對於不實的戶籍情況,朝廷鼓勵民間互相檢舉。同時規定自堂兄以下都必須分居,另立戶籍。這些措施完善了封建的戶籍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也使國家的賦稅大大增加。
創立科舉制度
魏晉以來,門閥世族把持朝政,門第成為選聘官吏的唯一標準,寒門庶族的人無緣升任高位。而自南北朝開始,庶族地主的勢力不斷增強,寒門庶族之士憑藉才幹和財力登上了政治舞臺,掌握了國家權力中樞,南朝的皇帝也幾乎都是出身寒門。在這樣的情況下,門閥制度逐漸衰落,許多世族大家都在激烈的鬥爭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隋文帝即位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籠絡廣大的庶族地主階級,正式廢除了按門第高低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力收歸中央,創立了新的選官制度。鼓勵各級官吏推薦人才,規定各州每年以文章華美為標準選拔三人,推薦給朝廷,並下詔「見善必進,有才必舉」,後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總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謹」(才)、「清平干濟」(德)二科舉薦人才。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又創置了進士科,規定國家用考試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做官,科舉取士的制度正式建立。
科舉制度的實行是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改革,在當時它有利於選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同時擴大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鞏固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科舉制度一直為以後的封建朝代所沿用,並不斷加以發展和完善,成為封建國家選官的基本制度。
隋文帝頒佈《開皇律》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針對以前刑罰苛刻的弊端,在刑法上進行了改革。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隋文帝就命令高熲等人參考北魏、北齊的刑律,以「以輕代重,化死為生」的原則制定了新的刑律。開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 隋文帝又命蘇威、牛弘等人修改新律,刪除了苛酷的條文,製成了《開皇律》並頒佈實施。
《開皇律》廢除了原來的宮刑、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杆上示眾)等殘酷刑罰,並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將刑罰分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種,即封建五刑制。
新的刑律對犯人的處置採取審慎態度,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發生。《開皇律》還設置了十條「重罪」,即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觸犯者從嚴懲治,不予赦免。這就是成語「十惡不赦」的出處。而且規定,貴族官僚犯法,只要不是「十惡」,可減一等治罪或者用銅贖罪。隋文帝的改革使法律減輕了殘酷和野蠻性,在法制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大索貌閱
隋朝初年,社會剛剛歸於安定,為了鼓勵和發展農業生產,隋文帝繼續實行北魏開始的均田制,並頒行輕徭薄賦的賦稅政策。同時,隋文帝下令,男女十八歲至六十歲為丁,十七歲以下為中,六十歲以上為老,根據年齡來確定納稅的數額。「丁」即成年男女,所納稅額最高。因此農民隱漏戶口、謊報年齡的現象極為嚴重,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對勞動力的控制。
於是,為了查實應納稅額和負擔徭役的實際人口,公元五八三年,隋文帝下令州縣官吏大規模地清查戶口,即「大索貌閱」。具體方法是「閱其貌以驗老小之實」,即地方官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和本人體貌核對,檢查是否謊報年齡,以查出那些逃避賦稅的丁男丁女。如發現核查戶口不實,負責此項事務的三長就要被發配邊疆。
此外,還讓民眾互相檢舉揭發,並讓被檢舉的人代告發者繳賦役,從而使隱漏之人無處躲藏。為進一步加強戶籍管理,還規定堂兄弟同居一家的大家庭進行分戶,以建立容易檢查的小家庭。透過檢查,清理出了大量隱漏的丁,為政府增加了稅收收入。
頒行輸籍之法
在實行「大索貌閱」的同時,公元五八五年,隋文帝採納了宰相高熲設計的「輸籍法」,開始在全國推行貫徹。
「輸籍法」的具體方法是:由中央政府確定劃分戶等的標準,叫做「輸籍定樣」,隨後頒佈到各級地方政府。其關鍵是,人民按照戶等高下的不同,承擔不同的賦稅量,即每家根據資財的不同確定繳納租稅的標準。並規定在每年的正月初五,由縣令親自出查,督查百姓。根據居住地點的遠近,由五黨或三黨(一黨為一百家)組成一團,按照「定樣」,重新確定戶等高下及應納賦稅數額,並寫成「定簿」。
「輸籍法」頒行後,既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也防止了地方官僚在收稅時營私舞弊。
「輸籍法」在某種意義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將許多豪強的依附民改造為了國家的編民,許多隱匿的戶口和出逃在外的人口紛紛返回了家園。大索貌閱和輸籍法的實施,為隋朝的經濟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始創三省六部制
隋朝建立初期,隋文帝為了治理百廢待興、百亂待治的局面,對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精簡機構、整頓吏治、對官員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等,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確立三省六部制,即:在中央設置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三省長官共議國政,行使宰相職能,輔助皇帝處理全國事務。
內史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起草並宣行皇帝的制詔,長官叫內史令;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查內史省起草的制詔和尚書省擬制的奏抄,長官叫納言;尚書省是執行機構,處理全國行政事務,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長官叫尚書令,副長官叫左、右僕射。尚書省下設史、禮、兵、都官(公元五八三年改為刑)、度支(公元五八三年改為民)、工六部,各部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
三省六部制將宰相之職一分為三,避免了權臣專權,並且三省之間互相牽制,實際上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三省六部制的實施,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新階段。
仁壽宮之變
楊廣,隋文帝次子,公元五八一年封為晉王。公元五八六年,任淮南道行台尚書令。公元五八八年,因帶兵滅陳有功,封為太尉。
楊廣野心勃勃,為了謀取太子之位,偽裝清淡寡欲,謙恭好學,以討父母歡心。同時,他費盡心思陷害太子楊勇,多次在隋文帝面前誹謗誣陷楊勇,終於引起了隋文帝對太子的猜忌。公元六○○年十月,隋文帝發佈詔書,改立楊廣為太子,將楊勇廢為庶人。
六○四年夏天,隋文帝在仁壽宮避暑時病危,宰相楊素等親信大臣紛紛被召到身邊,準備隨時託付後事。早想取代隋文帝的楊廣,急忙寫信向楊素打探情況,並討教應對措施,不料,楊素的回信被宮人交給了隋文帝,隋文帝看後大怒。很快,楊廣授意親信張衡「伺候」隋文帝。不久,隋文帝駕崩的消息傳出。當天,楊廣派楊約趕回京城,並假傳聖旨,將楊勇賜死。幾天後,楊廣登上了皇帝寶座,是為隋煬帝。
李春建造趙州橋
隋朝統一全國後,結束了長期以來南北分裂、兵戈相見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當時的河北趙縣是南北交通必經之路,交通十分繁忙。可是這一交通要道卻被城外的河所阻斷,影響了人們的來往,一到洪水氾濫的季節,甚至不能通行。
公元六○五年,李春受命在河上建設一座大型石橋,以結束長期以來交通不便的狀況。李春率領其他工匠一起來到這裡,認真總結了前人的建橋經驗,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方案,於幾年後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長五十公尺,寬九公尺,橋面分為三道,中道行車,兩邊行人,其最大的科學貢獻就是「敞肩拱」的創舉。在大拱的兩肩分別有兩個小拱,既有利於節省石料,增大水流量,減輕橋身的重量,又增強了橋身的穩定性。加之高超的施工技巧,使得趙州橋在漫長的歷史中,經受住了多次洪水衝擊,八次大地震搖撼,以及人群和車輛的重壓,至今仍挺立在河之上。
趙州橋在中外橋樑史上令人矚目,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充分顯示了古代工匠在橋樑建造方面的豐富經驗和高度智慧。
修建京杭大運河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興修水利,開鑿溝渠,經濟不斷恢復,各地的經濟交流日益頻繁。東晉以來,長江流域獲得了充足的開發,經濟中心逐漸南移,而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北方,因此,為了解決南方物資向北方運輸的問題,同時也為了加強對南方的控制,隋朝從隋文帝時就開始修建大運河。隋煬帝繼位後,為了滿足自己遊樂江南的需要,於公元六○五年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於公元六一○年完工,即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餘杭(今浙江杭州),途經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全長二千多公里,分為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河四段,連接了黃河、長江、海河、淮河、錢塘江五大水系。
京杭大運河的長度、河道水深、寬度、通航能力在當時首屈一指,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修建,對加強國家的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然而,開鑿運河的艱巨工程對百姓卻不啻一場災難,隋煬帝強徵幾百萬民工修築運河,嚴重地破壞了生產,大批民工的慘死,激化了階級矛盾。
隋煬帝開發西域
隋煬帝雖然不是一個明君,但他在位期間也做了幾件大事,開鑿京杭大運河、創立科舉考試和開發西域都是頗有開創性的事情。
公元六○五年,隋煬帝派將領韋雲起擊敗了侵擾北方的契丹族,之後為了暢通絲綢之路,開始了大規模地開發經營西域。六○八年,隋煬帝派軍滅掉了吐谷渾,開拓了西域地區的數千里疆域,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將疆域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區。
隋煬帝在那裡設置郡縣進行管理,並命裴矩考察西域諸國,在武威和張掖設置驛館,接待西域商人和外國使節。公元六○九年,隋煬帝親率大軍,從長安浩浩蕩蕩地出發,歷盡跋涉之苦,來到河西走廊的張掖巡視。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的君主和使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
隋煬帝的這次西巡歷時半年,又在西域設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擴大了隋朝的行政區域。公元六一○年,隋煬帝還在洛陽大演百戲,讓西域商人和使者免費食宿,以吸引他們前來朝賀。無疑,隋文帝對他們廣施恩惠,只是借貿易之名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結果使國家耗費了巨額錢財,百姓們也因此負擔沉重。
三征高麗
隋煬帝以高麗王不尊臣禮為由,從公元六一一年開始三次發兵攻打高麗。公元六一一年,隋煬帝自江都(今江蘇揚州)乘龍舟到達涿郡,下令全國的士兵第二年到涿郡集合征討高麗。
次年正月,隋煬帝御駕親征,率領一百多萬大軍向高麗進軍。兵分兩路的隋軍分別中了敵人的緩兵之計和誘敵深入之計,隋煬帝親率的大軍被困於堅城之下,另一路則被打得潰不成軍,隋煬帝只好下令撤軍。
隋煬帝的第一次出征以慘敗告終,隋軍損失三十餘萬人。公元六一三年,隋煬帝再次親征高麗。此次隋軍包圍遼陽城,晝夜不停地猛攻了二十餘日,遼陽岌岌可危,但此時後方負責督運糧草的楊玄感發動叛亂,隋煬帝不得不撤兵回國平亂,第二次出征無果而終,還損失了大量戰略物資。
公元六一四年,隋煬帝第三次出征。隋軍在卑沙城(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大敗高麗軍,高麗隨即向隋煬帝稱臣請和,並且交出了逃到高麗的隋叛將斛斯政。隋煬帝見已挽回兩敗之辱,遂班師還朝。
隋煬帝為了攻打高麗,調兵徵糧,舉國就役,使隋王朝的國力損失巨大,日漸轉向衰落。連年戰爭,加上苛刻的賦役和水旱災害,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終於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各地起義不斷,大隋王朝已經到了山雨欲來的危險局面。
隋煬帝殘暴亡國
隋煬帝繼位後好大喜功,濫用嚴刑酷罰,賦稅勞役沉重,同時生活奢靡,極盡享樂之能事,濫用民力,使百姓痛苦不堪。
隋煬帝在即位之初即下令營建東都洛陽,修建豪華宮殿;徵調百萬民工大修運河,廣建行宮;大運河修建後他多次到南方巡遊享樂,使沿途百姓受盡迎送之苦;此外還三征高麗,勞民傷財,使國力損失殆盡。
在政治上,隋煬帝採取排除異己、培養心腹的用人政策,對於先帝的舊臣和擁護廢太子楊勇的諸臣加以排斥、屠殺,大量重用其滅陳時投於其麾下的人。開國功臣高熲、光祿大夫賀若弼以及在仁壽宮親手害死隋文帝的張衡,先後被隋煬帝所殺,而對他唯命是從、逢迎拍馬的人都成了他的心腹大臣。這些人不但不能輔佐隋煬帝,幫助他治理好國家,反而還助紂為虐,增加了隋煬帝的暴行。
隋煬帝的殘暴統治,終於使人民忍無可忍,揭竿而起,剛剛建立不久的隋朝,最終落得個國破人亡的悲慘下場。
瓦崗起義
從公元六一一年開始,隋煬帝接連發動了三次攻打高麗的戰爭,每次徵兵都是三四百萬人,還要徵調大量的民工修造戰船。
農民的賦稅、兵役十分沉重,農民餓死累死的情況十分嚴重,餓殍遍野,民怨沸騰。公元六一一年,山東鄒平人王薄在章丘附近的長白山起義,揭開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序幕,之後南北各地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反對隋朝,到公元六一四年,農民叛亂隊伍竟然達到了一百三十多支。公元六一一年,翟讓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舉兵反隋。隊伍很快發展到了一萬多人,多次擊敗隋軍的圍剿。
公元六一六年,李密投奔翟讓,後向翟讓建議推翻隋朝。翟讓採納李密的建議,攻佔隋朝重要軍事據點滎陽(今河南鄭州西),並把隋煬帝派來鎮壓的兩萬大軍全部殲滅,名聲大振,隊伍也迅速發展到了幾十萬人。
翟讓等推舉李密為主,號稱魏公。此後,瓦崗軍節節勝利,直逼東都洛陽。與此同時,瓦崗軍內部發生分裂,翟讓與李密的矛盾公開激化,之後李密以賜宴為名,殺害了翟讓等重要的農民將領。此舉導致瓦崗軍將卒離心,大大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
公元六一八年六月,在高官厚祿的誘惑下,李密率軍投降了在洛陽繼帝位的隋皇泰主楊侗,使瓦崗軍喪失了反隋的鬥志。最終,李密被發動宮廷政變的王世充打敗,只得率部投靠李淵,不久,因反唐而被殺。
宇文化及造反
公元六一六年,隨著農民叛亂的日益升高,各地的割據軍閥勢力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紛紛起兵,隋軍的主力紛紛瓦解,隋煬帝異常恐慌,於是逃亡江都,試圖尋找機會挽救危局。公元六一七年,李淵父子攻克長安,李密包圍了東都洛陽。
隋煬帝不敢再回北方,於是打算逃往江南,準備遷都建康,割據江東。隋煬帝的禁衛軍將士都是關中人,現在見隋煬帝不僅久居南方,而且還要南遷,更加思歸心切,紛紛密謀叛逃。公元六一八年三月三日,將領司馬德勘、裴虔通、元禮等人推舉宇文化及為首,發動江都政變,縊殺了隋煬帝,立隋煬帝之侄楊浩為帝,宇文化及自稱大丞相,掌握了朝政大權。之後宇文化及率兵十萬返回長安,在鞏縣為李密帶領的瓦崗軍擊敗,率殘部兩萬人逃入魏縣(今河北省大名縣南)。
宇文化及感慨道:「人生故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遂於公元六一八年九月殺死了傀儡皇帝楊浩,自立為帝,國號為許,改元天壽。
公元六一九年,竇建德以為隋煬帝報仇之名擒獲宇文化及,並將他和兩個兒子一同處斬,宇文化及所建政權即告滅亡。
楊政道建立後隋
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殺死後,隋煬帝的皇后蕭氏及孫子楊政道落入竇建德手中。公元六二○年,竇建德派兵護送蕭皇后及楊政道去東突厥汗國避難,東突厥處羅可汗派人迎接,立楊政道為隋王,並把留在東突厥境內的中原人交給楊政道管治。
楊政道建立「大隋」,史稱後隋,「有眾萬人,置百官,皆依隋制,居於定襄」。公元六三○年,唐朝出兵滅掉東突厥汗國,另外分兵攻破定襄,後隋滅亡。
楊政道和蕭皇后返回唐朝,唐太宗封楊政道為員外散騎侍郎,後病逝。
隋唐五代十國:
大唐盛世的極度繁榮
公元五八一年,外戚楊堅廢掉年僅七歲的後周靜帝,自立為帝,改國號隋,之後隋文帝南征北戰,滅掉南方的後陳等政權,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持續了三百年的分裂割據狀態,統一全國,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隋煬帝即位以後荒淫暴虐,橫徵暴斂,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唐國公李淵趁機起兵,奪取政權,統一天下,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文化繁盛,四夷臣服,中國歷史進入了大唐盛世的空前繁榮時期。然而自安史之亂後,國力日益衰弱。唐朝後期政治日益黑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
目錄
隋唐五代十國:大唐盛世的極度繁榮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9年)
楊堅建立隋朝
隋朝統一南北
實行保閭制度
創立科舉制度
隋文帝頒佈《開皇律》
大索貌閱
頒行輸籍之法
始創三省六部制
仁壽宮之變
李春建造趙州橋
修建京杭大運河
隋煬帝開發西域
三征高麗
隋煬帝殘暴亡國
瓦崗起義
宇文化及造反
楊政道建立後隋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李淵建立唐朝
唐朝統一全國
修訂《唐律》
鑄造開元通寶
實施均田、租庸調制
玄武門之變
貞觀之治
雕版印刷術的出現
魏徵直諫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文成公主和親
設立安西、北庭都護府
玄奘西天取經
日本遣唐使來朝
和同為一家
骨力裴羅統一回紇
長慶會盟
武則天稱帝
請君入甕
中宗復辟
韋后之亂
設立節度使
開元盛世
修訂《唐六典》
鑒真東渡
李林甫、楊國忠專權
安史之亂
馬嵬驛兵變
吐蕃軍佔領長安
藩鎮割據
劉晏理財
僕固懷恩叛亂
實行兩稅法
奉天之難
宦官專權
永貞革新
元和中興
朋黨之爭
甘露之變
會昌廢佛
黃巢起義
朱溫降唐
白馬驛之禍
孫思邈著《千金方》
繪畫的發展
書法的發展
詩歌的繁盛
僧一行測量子午線
陸羽著《茶經》
古文運動
傳奇小說的發展
宗教的繁盛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公元979年)
朱溫篡唐
柏鄉之戰
王建建立前蜀
楊行密建立吳
錢鏐建立吳越
王氏兄弟建立閩
馬殷建楚
劉岩建立南漢
孟知祥建立後蜀
高季興建立荊南
李存勖建立後唐
石敬瑭建立後晉
割讓燕雲十六州
徐知浩建立南唐
劉知遠建立後漢
郭威建立後周
劉崇建立北漢
周世宗改革
宋遼夏金元:多民族的融合
遼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
耶律阿保機建國
景宗中興
蕭太后攝政
高梁河之戰
聖宗改革
耶律大石建立西遼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陳橋兵變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北宋統一戰爭
雍熙北伐
王小波、李順起義
楊延昭鎮河朔
澶淵之盟
紙幣的出現
慶曆和議
開設榷場
慶曆新政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
王安石變法
烏台詩案
蔡京擅權
宋江起義
方臘起義
海上之盟
宋金聯合滅遼
李綱抗金
靖康之變
司馬光著《資治通鑒》
新古文運動
宋詞的繁盛
程朱理學的興起
宋話本的興起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南宋的建立
宗澤保衛東京
韓世忠大敗金兀術
岳飛抗金
鐘相、楊麼起義
郾城大捷
秦檜陷害忠良
紹興和議
隆興和議
紹熙內禪
嘉定和議
慶元黨禁
宋蒙聯合滅金
文天祥抗元
崖山殉難
瓷器的繁榮
大理(公元937〜公元1094,公元1096〜公元1254)
大理國的興衰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立國
元昊改制
好水川之戰
賀蘭山之戰
天盛之治
河西失陷
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完顏阿骨打建國
創立女真文字
實行猛安謀克制
金太宗滅遼
金熙宗改革
金世宗治世
元朝(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蒙古滅西夏
蒙古滅金
創造蒙古文字
忽必烈平定大理
忽必烈滅南宋
忽必烈創立元朝
忽必烈推行「漢法」
平定李璮之亂
實行四等人制
設立行中書省
設立宣政院
郭守敬制訂《授時曆》
黃道婆改進紡織技術
南坡之變
馬可·波羅遊歷中國
元曲的發展
元雜劇的興盛
回族的形成
紅巾軍起義
紅巾軍北伐
大都失陷
明清:封建社會的尾聲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
修建長城
頒行《大明律》
設立錦衣衛
頒行《御制大誥》
胡惟庸案
藍玉案
改土歸流
推行里甲制
廢除丞相
設三法司
設立國子監
靖難之役
編撰《永樂大典》
鄭和下西洋
設置內閣
設立東廠
明成祖遷都北京
修建十三陵
仁宣之治
土木之變
北京保衛戰
奪門之變
景泰藍的興起
王陽明創立心學
弘治中興
劉瑾專權
大禮議之爭
壬寅宮變
庚戌之變
葡萄牙人佔領澳門
推行一條鞭法
俺答封貢
戚繼光抗倭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援朝戰爭
資本主義萌芽
國本之爭
梃擊案
紅丸案
移宮案
東林黨案
魏忠賢專權
宋應星著《天工開物》
李自成起義
張獻忠起義
章回小說的發展
荷蘭人佔領臺灣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
建立八旗制度
薩爾滸之戰
袁崇煥寧遠之戰
皇太極稱帝
設置理藩院
吳三桂勾結清軍入關
定都北京
頒佈圈地令
冊封達賴
史可法抗清
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平定三藩
平定準噶爾
昭莫多戰役
四大臣輔政
設置南書房
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朝設置臺灣府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大興文字獄
康乾盛世
木蘭秋
修建避暑山莊
設置駐藏大臣
攤丁入畝
改土歸流
實行「懷柔政策」
大小和卓叛亂
編撰《四庫全書》
乾隆欽定《二十四史》
閉關鎖國
土爾扈特部歸國
平定大小金川
和珅案
白蓮教起義
林則徐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
三元里人民抗英
吳淞之戰
魏源著《海國圖志》
太平天國運動
曾國藩操練湘軍
頒佈《天朝田畝制度》
天京事變
清政府設立洋槍隊
李鴻章絞殺太平軍
亞羅號事件
馬神甫事件
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攻陷北京
火燒圓明園
《北京條約》的簽訂
辛酉政變
洋務運動
設立總理衙門
阿古柏入侵新疆
中法戰爭
馬尾海戰
鎮南關大捷
簽訂《中法新約》
簽訂《璦琿條約》
創建北洋海軍
甲午戰爭
設立同文館
實施門戶開放政策
公車上書
戊戌變法
義和團運動
八國聯軍入侵
簽訂《辛丑合約》
京劇的形成
海蘭泡慘案
日俄戰爭
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
安慶起義
頒佈《欽定憲法大綱》
末代皇帝登基
附錄一:中國歷代帝王之最
附錄二:中國朝代年表
隋唐五代十國:大唐盛世的極度繁榮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9年)
楊堅建立隋朝
隋朝統一南北
實行保閭制度
創立科舉制度
隋文帝頒佈《開皇律》
大索貌閱
頒行輸籍之法
始創三省六部制
仁壽宮之變
李春建造趙州橋
修建京杭大運河
隋煬帝開發西域
三征高麗
隋煬帝殘暴亡國
瓦崗起義
宇文化及造反
楊政道建立後隋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李淵建立唐朝
唐朝統一全國
修訂《唐律》
鑄造開元通寶
實施均田、租庸調制
玄武門之變
貞觀之治
雕版印刷術的出現
魏徵直諫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文成公主...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旗出版出版日期:2014-03-05ISBN/ISSN:978986623465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