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文案】
◎學習《易經》是為了更瞭解自己。
【本書重點】
◎《易經》是用生活、生命去體會驗證的中國經典。
◎人的一生,本就是一場存在著強烈反差,又需持續解密的過程;《易經》為人們解析反差原因,引領解密良方。
◎人生果真如《易經》所描寫般的,處處都是驚恐、又時時都有驚喜;是一個人人沒把握,卻個個有希望的旅程?!
天行書苑從華夏經典出發,在傳統經典中汲取現代人安身立命的儒釋道哲思,五千年風韻流轉,在21世紀超越時代對話呼應。
中華經典有幸於五○年代隨著政府遷徙渡海來台,得以在人文薈萃的寶島維繫命脈、深耕播種、開花結果,天行書苑期許在臺灣這一塊地靈人傑的土地耕耘傳承文化寶藏,透過現代數位科技整合闡揚傳承華夏信仰與思想,注入現代活水,回歸傳統經典的人文情懷。
易經在華夏經典中,居於群經之首,主導融會儒釋道思想,是中華民族第一部以先民符號紀錄生活萬象,繫以簡約文字闡明人生智慧、生活方向的經書。中國歷朝歷代註解易經的先賢聖哲著書立說,流傳千古,21世紀華夏子孫,傳承中華文化,易經是並不可缺的首要經典。
本書作者劉哲雄老師壯年投入建設房產行業,在瞬息萬變的商場親身體驗人事糾葛、高樓興塌、成住壞空的歷程,中年先入易經領域研習教學,再進佛法世界參禪修行,融會易佛精義,耗時近五年著述易經上經《用易經閱讀人生》,依循易經義理深入解析,尤重大象傳的道德啟示,從〈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離〉卦君子以繼明照于四方,諄諄教誨,鼓舞人心,字裡行間,輔以佛法經示,透過修行的真實體驗,引導人們進入易經64卦、384爻所刻劃一爻一世界、一卦一宇宙的美麗紀元。
作者簡介:
作者劉哲雄,在1960年出生於臺南縣白河鎮;出生之際原本務農的父親,為了供養一家八口人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捨農就商,踩著腳踏車,離鄉背井遠從白河到高雄就業,為記錄此冒險壯舉,特將作者取名為劉哲雄。後來,作者全家更搬遷到屏東定居,童年及高中的求學過程,就在屏東悄悄地渡過,直到1978年考上逢甲大學建築系,人生有了另一階段的開始。
在知天命之年,作者簡單的將學習歷程分為「學建築、入荒野、習易經」三個階段。青壯時建築系科班畢業後,從事工程行業,並與友人合作共同經營建設事業,步入36歲之時,事業顯現疲困的樣態,尤其是在占問:「建設事業的未來發展將如何?」,竟得「遇鼎之蠱」,驚嚇出一身冷汗後,作者有所覺知後,逆向思考強化心理建設,為求更豁達的看待其間可能出現的人生起伏變化,遂有1997年「入荒野、習易經」的異業學習;並在家人的護持之下,投入心力,自節的進行善後工作,更徹底的改變了生活態度及對生命的看法—凡事皆有其因緣條件的限制,臨事之時,人並非如自己所想像的如此能力高強,人應該更謙虛的看待自己的一切行止。
在往後的十餘年間,作者除了對於挫敗之事業處理善後工作之外,「入荒野、習易經」的異業學習,也同時豐富了作者的生活。作者進入「荒野保護協會」,接受野地觀察及解說員的訓練之後,得以更親近臺灣的土地,北從急水溪出海口,南到墾丁之社頂公園一帶,海岸濕地、平原叢林、都會公園及小丘陵地生態都在作者觀察學習及導覽解說的範圍中,甚至結合易經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的方法,及天道四時運行的法則,帶領易經班同學登上陽明山,導覽地理環境暨解說心境轉折。隨著年歲的增長及人世間之歷練,劉哲雄老師逐漸從易經的領悟進入佛法的世界,在2014年曾於馬來西亞尼樂塔禪修中心隨緬甸禪師短暫出家修行。
進而於1999年開始易經的推廣教學,真正踏入成人教育的領域,更在2008-2009年兼任「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主任一職,與工作夥伴們致力於公民社會與終身學習的推動及建構。在易經的推廣教學過程中,作者除了「將現代生活中,易經與人之關係」深入闡發,更期待能夠將日漸參悟「易經的生命智慧」之心得著書立說,分享於世間。
章節試閱
《易》的形成
生活中,濃厚的不安全感糾纏不斷;人世間,生存的競爭、挑戰時刻都有,知所趨避,才能得到生命的獎賞—生生不息。是故,人們對於未知的事件總抱有知而後快的欲求,欲求那確切的安全感。而對於不可見,但被認為存在的的事物,初民之中除了冷漠者之外,一般往往對它都有恐懼、敬畏和崇拜的行為。
亙古未有文字的時代,人已然藉由觀察,看到許多能解釋或無法解釋的現象;靠著口耳相傳與聽者想像力的啟動,不斷的轉述並加油添醋的結果,愈發讓自然界所存在那不能理解的現象(例如日月的更替,四時的轉移,與草木鳥獸的繁殖、榮枯等現象),被冥想成有造化主宰者或精靈在控制著這一切。
自然界不但存在著很多不能理解的現象,而且其威力也往往奇大無比,非人力所能控制(例如颱風的拔樹倒屋,洪水的毀莊奪命),也沒有能力反抗,積累的結果又怎能不令人興起畏懼的念頭!為能記取不斷發生的各個事件,所產生的影響與教訓,漸漸的有那具象徵意義的各類符號被繪製記錄,並形成了共通的經驗。(此亦為初始文字形成的方式之一)而希望能與那威靈顯赫的造化主宰或精靈進行對話,探索未知,以謀改善對無力抗衡事件的預測與防範,便成為共同的工作項目之一。
威靈顯赫的造化主宰或精靈既是人們想像的結果,其所需所欲也被認知為與人等同。為了祈福和遠離苦難,而以舞動、祭祀的方式向神靈示好;取悅於祂,與祂能有良善的溝通,便成為部落領導者的重要課題。要獲取這一類情事—祈福、避難及神靈喜悅與否—的正確解答,往往得透過各種創生的筮法,向自然界、或甲骨、或夢中的神靈請教來求得。
對於未知的探索、預測,除了已有定見的觀察所得之外,大多是經由巫祝和神靈事先作溝通,約定共同認知的方式,以什麼樣的兆紋表示什麼樣的意思(譬如說:約定兆紋的橫紋向上走表示肯定,向下走表示否定等等),最後將卜筮之後的結果用符號與以記錄,留待日後徵驗與應用。
隨著各類事物的繁雜和快速變動,與文字系統發展的愈來愈完備,為了因應實際生活,層層疊疊的推斷上的需要,遂於符號中繫掛上不同的敘述辭語—卦有卦辭、爻有爻語。日積月累,把得到驗證、或合於事理推斷的卜辭,經由多人、長期的審度、整理、歸納後,創建一系統性論述,以為日後行動之參考,這就是易經文本的完整版。
十翼傳—解經、去占卜之迷思
《易》為群經之首,歷來許許多多的文士、學者,對它都有不同的傳述。而戰國以來有系統地解釋《易》的著作,共七種十篇,于《易緯‧乾鑿度》和東漢經師都將它稱之為「十翼」,即是指:《彖》上、下傳,《象》上、下傳,《文言傳》,《繫辭》上、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這「十翼」輔助我們去了解、掌握《易》之理序,轉化占卜之吉、凶、悔、吝的拘限而為哲學思維—「在生化功能上,言天人合一的思想」,與生活上、或生命旅程中更確切的積極面貌及落實,其作用與闡釋方式則如以下之說明:
《彖傳》:用以解釋一卦之卦名、卦辭,或引申其卦義以與天道相合。彖字本有裁斷、批判的意思,是故,有時候它也同時說明一卦形成的條件,和如何使自己突破現實情況、演化提升的方法。
例如剝卦:卦辭「不利有攸往」,告訴我們「處在『剝』的情勢之下,當修養靜息,只是日常生活的掌握,不宜有什麼大開大展的行動」。《彖》傳則說:「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所謂「剝」就是「指過去紮實的根基,在自己的疏失與外力侵蝕的作用下,已經破敗不能自完;小人(或他人)得時得勢的此刻,宜只是作自我修養、靜蓄的功夫,而不應有什麼大開大展的行動。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對周遭各式各樣事物變化的觀省、審度,依據自己在修練之後,所累積能力的大小,掌握彼此力量的消長變動,漸次的、有序的、堅持的投入心力,然後,宛如天道的運行般,自然而然的將『剝』的狀況予以改善。」
《象傳》:是六十四卦的靈魂。其中大象傳乃掌握一卦的整體性,運用自然觀察所得的影像,連結起人事的推展,以設定更積極的作為,圖謀變革不利的現況。
例如剝卦的大象傳所云:「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乃是說:「受造山運動作用而不斷隆起的高山,就是受風雨日曬的外力所蝕化而一再的『剝』落,但那『剝』落反而附著於大地之上,加大、加厚、擴張了大地。相對的,我們在人事的運作過程,若也是處在『剝』的情境時,就可以經由前述所觀察到的自然影像,用太極思維,重新鳥瞰、省觀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行重建的工作,以達到固本培元、安頓身心,使自己立於重生、再出發的最佳起跑點上。」此刻,未來已有方向。
小象傳則是針對一卦六爻中的各個爻,更深入的做延伸性的批判、或建議。
例如剝卦六三爻的爻辭:「剝之,无咎。」是說明「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當下的處境,而進行改過遷善的調整—做出正確的選擇,剝離、割捨自己的舊愛、新歡—自然能無有咎害。」小象傳則進一步衍繹其義:「剝之无咎,失上下也」—「是剝離、割捨過去的一切,掌握好方向,做自己。」
《文言傳》:是對乾、坤二卦的卦、爻辭,做更周詳的申論,推而預告其他未進行申論的各卦各爻,也當依此方式類推之,不該拘泥於卦、爻辭的字語,應知「不可為典要」的實際道理。
《繫辭傳》:依據朱熹的看法,認為:「其通論易經之大體凡例…自分上下。」它對《易》的創作背景—「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也,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占筮原理—「大衍之數」、關鍵詞彙、形上思想和對人生的憂患啟示—「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以及卦爻的現象與變化、卦爻辭的深義奧旨、習易的方式等,皆有所論述闡發。
《說卦傳》:綜論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八卦的質性與其不同的自然表徵。例如用天、地、水、火、雷、山、風、澤八個自然元素以說明前述之八卦等。
《序卦傳》:將六十四卦的卦序,用人事的始生、蒙求、起伏、變動、聚散、…成敗串聯起來,以訴說人生不同的情境變化。可這次序並非惟一。
《雜卦傳》:講、究「唯變所適」的真諦,突破卦序的拘限,將不同的卦用一個字、或合二卦為一事,一矢中的、一針見血的直指其奧義。從乾、坤質性的了解、會通,到終了夬卦的絕決於君子道長,字字都足以憾動人心。
「十翼傳」剝除了《易》純為卜筮之書的迷思,更進一步開啟了後代習易者的視野;後人遂將易經的文本與十翼傳合稱為《易》。其後,解經者愈多,漢代學者稱解釋儒家經典的著作皆為傳,故類似十翼一類的著作,往往亦稱為易傳。
習《易》先從識字開始
《易》是由各個不同群組的「老」文字,所集結而成的一部經典。老文字本身是一個蓄積典故穿梭時空的機器,她訴說過往或可歌、可頌,或如怨、如泣的情懷,並於卦爻辭中展演未來無限的期待,也明確的告知:惟有經由對過去的了解,然後在當下兢兢業業、敬慎小心的努力以赴,才能擬聚最後成功的到來。可古文字往往因為時間的長久,自然產生的「距離感」,阻礙了貼近與認知的可能,那確實是一個需要突破的藩籬。
是故,想要對 《易》有一全面性的理解與掌握,必然要從認識「老」文字所蘊含的意義著手 。例如:卜算的「卜」字,甲骨文作火燒灼龜殼或獸骨之後所呈現的兆紋形狀。從兆紋形成的角度可以得知問題的答案。但我寧願依楷書所寫的“卜”,結合《說文解字》的釋文,把字拆封想像為:「“丨”者下上通也,好似描繪人從出生到老死的歷程;“、”則象徵人生不同時期的游標位置,在生命的流變與運旋之中,或告知我們現在是如何?或說明在一定的投入、調整、執行之後,未來又將如何?」此刻,我們已可明瞭「卜」所含有審度、權衡的運作模樣。習《易》想要得到開解,然後和人生的各個層面產生連結,除了對古文字的清楚瞭解與掌握之外,還真需要發揮想像力!
借占學《易》、用想像力玩《易》
想像力讓牛頓在蘋果掉落的剎那間,啟動了他的數學與天文的背景知識,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存在;也是透過想像力,讓我們在觀賞一幅抽象畫時,啟動了人腦神經元電化學訊息的聯結,看到一隻翩翩舞動的彩蝶,飄飄飛翔。
同樣的,習《易》除了對老文字的認識—覺知它是「老」文字,使自己能與現在文字的使用方式有所對照,否則容易有錯誤的判讀—理解之外,頂重要的也是要以想像力為媒介,讓「絜靜精微」的文本內涵,連結起我們的現代生活的模式,再經由神經元聯結、類推的運作程序,將前人所記錄的經驗內化、活化為我們慣用的語意,自然而然就能把《易》「玩」出個味兒來了。
譬如「地勢坤」的「勢」字,依盧瑞容教授研究揭示:「為《碣石頌》之石文,其字行結構與《說文》「埶」(藝)已是完全相同」,甲骨文“藝”(勢)字則闡釋:「象人跪在地上雙手栽種描木之形」,植物的『栽植』蘊藏了未來無盡的生命發展潛力,我等更能在其中看到植物生長、茁壯、開花、結果…生生不息的影像;也莫怪選舉時候選人都要無所不用其極的「造勢」,來進行選票的開發,以求得最後的勝選。
《繫辭傳》所云:「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就是告訴我們用「玩」的方式來練就《易》的功夫。
其一:它是要我們於日常生活之中,對於周遭的人、事、時、地、物的變化,要常存敏感度,以進行適當的資訊搜集與觀察,然後運用想像力來和《易》的卦爻辭進行比應串聯—尤其是政治的互動或一個公司的盛衰,最是可以在短時間看出它的關聯性—期能瞭解、掌握個中的實際內涵;有朝一日,等到自己真正身歷其境,處於可能的風暴或變化之中時,就可以藉由習《易》所累積的情報訊息,配合當下所獲得的現況掌握,來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順應外部的激盪與變化。
其二:若我們仍是無法清楚掌握整體的脈動,而產生不能果斷決行的狀況,則可以用易占的方式進行占算,藉由所占得的卦爻辭與想像力的綿密運算,便能更精確的審度自己該有的態度、定位和執行方法,然後確立方向以決行。自然可以在自助、人助、天祐的狀況下,圓實自己的終極目標,並且達到「沒有任何的工作事項,需要進行善後處理」的美善境界。
借《易》修行—習《易》該有的態度或認知
隨著生活、生存競爭壓力的愈異擴大,探求未來、窺視未知的方式雖也愈益繁雜,但總不外乎或由過去經驗利弊得失的分析,或由類推的方式,以謀求掌握訊息、改善未來。被披掛上了詭秘面具的《易》,正提供了這樣的可能性。是故,當我們習《易》學會了卜噬,總會用憧憧心情,希冀窺知、探求心底的困惑,或渴望藉占算以瞭解他人(已有報導,有些公司用面相、紫微斗數、子平八字以取材者),這時候,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呢?
生物演化至今,人類的大腦雖只占我們體重的百分之二(大約三磅左右),可是卻用掉我們所吸納在體內百分之二十的能源。所以不論處理任何事情,大腦總是以最簡約、最快速、最節省能源的捷徑方式運作,來尋求聯結或答案。是故,我們在習《易》的過程必須建立一套正確的觀念:
一‧不論是研讀經傳或是借占習易,皆是為了提昇自我、創新生活,而不是讓自己陷溺、沉淪。曾有朋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拿著丈夫的生辰,用紫微斗數排出命盤,占算者可能告訴她許多的事情,可是她卻只記掛「丈夫在七年後會犯桃花」(婚姻關係中「犯桃花」被視為外遇)的話語,導致其心裡忐忑難安,同時也在那一刻判下了丈夫七年後的罪行,然後,讓她自己陷溺、沉淪於其中…。相對的,假如在那一刻之後,她以正向的「太極思維」—任何事情都似太極圖一般,「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最少都存在著兩個以上的可能情況及做法—讓自己在暢意順遂時,以平衡、平靜的心做基礎,徹底了解彼此的相處互動,可能存在的弊端之所在,好讓自己在此困頓難解時掌握機會點,告訴自己要先自強以立於不敗之地,做自己,然後,比平常更用心的去經營婚姻關係,相信七年的時間是可以改善、成就許許多多的事的。
二‧學然後知不足,習《易》是為了更瞭解自己。畢竟只有「認識自己,才能了解人生」。因為,《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卦爻爻皆如浮世繪般,描繪著流動無常的世界,用最真實殘酷的語言,表達出生命深沉而可歌可泣的寂密!』建構此等正確的認知,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就以一般易書所言「謙卦六爻皆吉」來說,爻中所描述的「吉或無不利」是條件式的。例如:初六爻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它是告訴我們:「具備一定才能德業的人,當以最謙遜的言、行,用最審慎的態度,掌握風險之所在,然後,放下身段以投入待開創的事件之中,經由如其事實的身體力行,自然能夠獲致美好的階段性成果;那麼,在此等一切相對條件皆滿足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的成就「吉」的結果。由此可見,己身有那些未足之處,習《易》真的有助於我們去了解與掌握。
三‧《易》文本中的斷語「元、亨、利、貞、吉、凶、悔、吝等…」是依於自己的行為表現來推論或判定的。文史中最清楚的案例莫過於《左傳》襄公九年所記穆姜語:
穆姜薨於東宮。始往而噬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无咎。』元,善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无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能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无咎;我皆无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无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藉由觀閱歷史典故與《易》的相串互探,習《易》者當更能夠有所體會省悟,也更可以進一步的瞭解到:一切都當「自問心」的深層意義了。
四.習《易》所為何事—尋求一生的自在而已?知名作家凌拂如是說 :「存在必然要有本領,而生命有他的彈性,也有他的主見」。人生難免遇到不易解開的命題,而各式各樣的老問題,經常利用時間的裝扮,配合著人的健忘,往往以改頭換面的新模樣,又一次的橫亙在你、我面前,阻斷我們順暢自得的前進步驟。惟我們可以藉由讀《易》、習《易》(習是一種身體力行的徵驗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各式各樣經驗的累積),瞭解、會通、學習前人生活經驗的智慧精華,使我們更能認識自己,練就本領,明白生命彈性之所在,掌握方向,順勢而為,則可獲得「輕安自在」的人生。
五‧讓自己成為一個「聞聲救苦」的觀察家兼執行者。「自了漢」並非習《易》者的終極標的。「自了漢」應當成為「推手」,他還要去執行播種、灌溉、施肥的培育工作,好使那蓄積典、故,穿梭時空的智慧精華—《易》,得以傳承永續,生生不息,同時影響並改善所有人的生命;那影像就是離卦《象傳》所言「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此刻,有一本書的故事的影像在我腦海中浮現:
海邊滿佈著被浪潮衝上岸的海星,一個小男孩手執海星,一隻一隻的把它們拋回海中。
一旁的旅人好奇的詢問:小男孩為什麼要這樣做?
小男孩回答:離開大海的海星,即將面臨死亡的威脅,時間一久,死亡將隨即到來,把它們拋回海中,它們才能活下來。
旅人說:整個海岸那麼多的海星,你能救幾隻?你又能改變什麼呢?
小男孩說:「我手中的這一隻,就將有不一樣的結果!」說著把手中的海星拋回海中。
《易》的形成
生活中,濃厚的不安全感糾纏不斷;人世間,生存的競爭、挑戰時刻都有,知所趨避,才能得到生命的獎賞—生生不息。是故,人們對於未知的事件總抱有知而後快的欲求,欲求那確切的安全感。而對於不可見,但被認為存在的的事物,初民之中除了冷漠者之外,一般往往對它都有恐懼、敬畏和崇拜的行為。
亙古未有文字的時代,人已然藉由觀察,看到許多能解釋或無法解釋的現象;靠著口耳相傳與聽者想像力的啟動,不斷的轉述並加油添醋的結果,愈發讓自然界所存在那不能理解的現象(例如日月的更替,四時的轉移,與草木鳥獸的繁殖、榮...
推薦序
一本用生命和慈悲心刻劃的好書——
劉哲雄老師是在十餘年前進入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教授《易經》。由於哲雄老師教學極為投入,深受學生喜歡,再加上對成人的終身學習有令人感動的理念和熱情,因此在五年前,高雄第一社大即將卸任的主任,立即極力向承辦的民間團體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推薦哲雄老師來接任,去年則又被促進會理監事選作理事長。
我是在五年前哲雄老師擔任主任時,開始和他有比較多的交流。因此,我有幸可以時常在咖啡香氣所營造出的氛圍裡,聽他分享他學易的因緣、學易如何使他從對事業的執迷中醒悟、並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以及他為何會到社區大學教《易經》等等。這些生命歷練正好契合哲雄老師將上經取名為《用易經閱讀人生》,將下經取名為《用人生閱讀易經》的用意。更且,也正是這種理解《易經》的態度,使得此書和坊間眾多註釋《易經》的書籍比較起來,不僅顯得獨特、更可用來觀照每個人人生走向,而且也更契合古人創發《易經》的精神。這種精神就如《繫辭傳》所說的,包犧氏畫八卦,其目的是要「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經》舉世公認是中國古代經典中最難懂的書,卻在現代的日常生活中見到它深遠的影響力。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矛盾,但此書的玄妙之處就在這種矛盾之中。為什麼在這個科技和物質文明都到達空前昌盛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裡,這部代表東方智慧的書,會從過去卜筮、哲理的範疇,開始在日常生活中風行?
其實《易經》難懂的部分並不在文字,因為許多學者、專家已作了種種考證,也出版了許許多多的註釋本,難懂的字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解答。最難懂的其實是背後所蘊含的一套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和處世道理,以及這兩者之間的對應關係。有許多人一輩子註釋《易經》,對這最難的部分卻往往語焉不詳。劉哲雄老師這本書值得大家注意之處,就在於他把這最難的部分作為最主要的關注點,而且是以個人生命歷練中所得到的體悟,很有耐心地諄諄教誨。這也說明為什麼哲雄老師這門《易經》的課可以在高雄第一社大持續十幾年,而且其中有些學生也跟了他許多年。這麼多年來,他們把《易經》和人生,不知已來回閱讀了多少次,其中所激盪出的生命意義,必定精彩可期。
西方在16、17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試圖把人的地位從中世紀神權統治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很不幸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卻過度誇大了人的理性,並且貶低了自然法則的力量。他們在解放人類理性的潛能時,卻過度自大地貶低自然的力量,並且進而把人視為主體,把自然視為客體。因此,西方各種自然科學的發展,其目的就是要來駕馭自然、利用自然,這和古代中國尊崇自然,並以自然的運行法則為師的態度極為不同。孔子就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換句話說,我們的日常生活是脫離不了自然法則的。
更嚴重的是,西方在19世紀開始挾著船堅砲利,將現代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強行在他們所殖民的地方推廣,這種價值觀就是一種強調累積、剝削、和競爭的邏輯,也就是一種「適者生存」的生存邏輯。事實上,這種生存邏輯也對西方人本身造成很大的壓力,引發深刻的生命存在的焦慮。五○年代西方的存在主義運動,六○年代的反抗文化、嬉皮文化,無非都是在對自己社會單向度的發展,提出批判和反省。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西方人開始向東方的智慧取經,特別是引發了對禪宗、老莊思想、易經的學習熱潮,西方還把《易經》翻譯為The Book of Change。
可惜的是,西方人借東方智慧來釋放自己存在的焦慮的時候,東方人自己反而把自己寶貴的祖產視如敝屣,更且把西方資本主義邏輯所強調的「競爭」、「成功」,當作規劃自己生命旅程的無上價值觀。這是一直存在我們台灣社會最大的危機。
哲雄老師也曾在資本主義的生存邏輯中「成功」過,但也遭逢讓自己無法喘息的「瓶頸」,所幸,他的智慧讓他在《易經》體悟到生命的道理和價值依歸。這一轉念讓他的生命變得更豁達。沒有當時的失,就沒有現在的得;順遂或不順遂,端看我們是否拘泥、執著於當下的感覺。更讓我們慶幸的是,他願意把他在《易經》中的體悟,毫不藏私而且很有耐心地在課堂、在書中,諄諄教誨、提醒。好像很怕別人重踏他以前的覆轍。這種境界已經不只是「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背後更有著悲天憫人的慈悲心。
因此,我要特別提醒讀者,要耐心、仔細體會哲雄老師對每一爻辭的闡釋,更準確的說是他的苦口婆心。每一卦是在表徵人生歷程的某一段落,而此卦中的每一爻,又代表著此段落中的某一階段。因此,《易經》的三百八十四爻就代表著人生歷程中三百八十四種情況。哲雄老師就在這本書中,引導大家在各種情況中如何趨吉避凶。注意,不是西方企業管理書在在強調的「競爭」、「勝出」、「成功」。
最後,我想和讀者分享我閱讀此書的幾點心得。一是,《易經》在爻辭中不斷在強調「物極必反」的道理。吉中有凶,凶中有吉,不論當前階段是順遂或不順遂,都要以勝不驕、敗不餒,如履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去面對。其結果端賴自己如何踐行卦辭、爻辭所提醒的道理。二是,存在於每一重卦中分居內卦和外卦之中間位置的二、五爻,要仔細體會。這些爻辭大半皆吉,這是《易經》思想的智慧所在。以哲雄老師的話說,這些都是人生歷程中「自我調解」的階段,有了這個整裝待發的反思過程,就能開創出「進而上」的正向成果。三是,前面提到,西方把《易經》翻譯成The Book of Change,但這種變易並不是西方的進化論,而是如《繫辭傳》所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四是,這種強調實踐和自我調節在人生歷程中的重大績效,是《易經》和一般卜筮書籍最大的不同。後者強調的是,人的命運是預先安排好的,因此,當我們面對許多情況時是無能為力的。因為自覺無能為力,最後只好祈求鬼神來改變命運。我們往往忘了,自己才是改變自己生命結果的關鍵所在。
目前坊間談論《易經》的書籍,至少有百種以上,但大都是以學院學者之版本比較、字義訓詁、卦爻辭解釋為主要。本書則是哲雄老師用易經閱讀人生,然後又用人生閱讀易經,反覆閱讀不知已進行多少遍之結果,以生命經驗相互交流、驗證的結果,相信對讀者定有所啟發。有幸蒙哲雄老師邀序,雖我對《易經》是門外漢,還是不揣淺陋為文撰序,希望有更多人和我一樣從書中得到踐行的方向和能量,也用自己的生命體驗,為自己撰寫一本精采好書。
陳巨擘2013.05.22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主任
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創會理事長
當代易學的正念實踐指南——
民國九十七年,我在屏東內埔認識了同鄉的哲雄、九好夫婦,後因修習智慧禪成為法友而惺惺相惜。由於熱心於法的精進,得到正念的守護與資助,哲雄夫婦很明顯的體驗到不易受其世間八法之侵擾,且了知到當下身心安頓之道。這是修習原始佛法共同擁有的深刻體驗。沒有神秘,有的只是再接再厲的信心與努力。
真正意想不到的是,智慧禪所耕耘之剎那剎那相續的正念觀照,讓哲雄原來的生命體驗,質變的更為健康、有信心、更具美德。乾為剛健、生生與精進;坤的包容、彈性、循理,知分守分,恰如其分的準確,也就如實地展開而自知受用。
民國一○○年,我曾於母校前金國中,上過哲雄講解艮卦大意的課程,獲益良多。因大學期間,佛學社的學長,曾說我的生年屬艮。一直好奇著,直至聽完講解後,方知艮之卦象是山,乃篤實厚重、屹立不搖之意。所言山之靜止,不是動後方止,而是不需要刻意勉強,而自然歇止不動。從「眼不見,耳不聞,則心不動」之定止,到「眼見耳聞而心不動」之慧止,而後平捨苦樂,而行於中道,契入寂止之涅盤。此外,任一卦爻,皆有利弊得失,弊者有其良策以治之;時位亦有進退行止,吾當取其養心寡欲之戒慎,知過能改,固守正道。潛心禪修以調伏其心,言而有信,尚其敦厚,篤實正直,以最大之努力,臻於至善之無惡。
哲雄孜孜不倦於易學乃至實踐其易(簡易、變易與不易),以探索天地與生命之心,將一生起伏轉折之心得,從學易的動機、利益、操作方法、正確態度以及實踐之道,在本書中做了簡易清晰的說明。從乾卦之始,哲雄即掌握了現代生活與生命溝通的語彙,並以諸多自然、科學及人文觀察,故事及個案,幫助讀者解析易學深奧的哲理。使之轉化為人人易懂的,有關器世間、有情世間、五蘊世間運作軌跡、緣起法則,從中啟發、帶領讀者,走出迷霧與挫折。依其還滅法則,認清各個緣生法之事實真相,在不同時位採取最適解之行動方案,憂則療癒身心,喜則戒慎警惕,保持平衡並重新出發。
本書中,哲雄以其探索生命的實驗精神,來檢視每個卦爻個案的主角,「我到底是誰?」及易理應用的守則「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生命本是一個動態流程,不斷變遷的身心活動。只要生命尚存,還得出生,新的名色(身心)即不斷取代舊的名色現象且絕無相同的兩個名或色。因此,主角「我」的永恆實有之本質,是不存在的,無我才是法印。佛陀曾喻「如同河流的水渦一般,遷流不息。瞬間新水不斷取代舊水,水渦只不過是剎那變異的水流形態、形狀等概念,在水渦中是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易的本質的。」因此,我既不存在,那應我的及我所屬的相關事物,更是名存實亡,名色現象總是無常、苦、無我的。思想根源正確,不為邪見所誤導,就能減低得失成敗的驕傲與沮喪之傷害。以親驗法的確信,帶給自己真正的幸福。
另外,哲雄每每苦口婆心的述及,無論哪種卦爻個案之悔吝吉凶,總要保持「接受、面對、慈悲、承擔與平衡」的態度。這個極重要的核心價值觀,能讓舊的傷痛迅速弭平,貪執的愛慾消除,且使新的契機與動能立即展現。這種不斷鼓舞他人向前向上的決心,實根源於他對「一切眾生不離自業及因果正見」的肯定與信心,只有坦承接納自己,才得以踐履生生不息的大道運行,永遠活在當下已實現的希望與願景中。
正念的修習,通過現代科學與人文驗證,無論於情緒的調節、知性與記憶的增值活化、潛能開發或良性的群體互動等,對任何人都帶來正向、健康的身心效果。不久未來台灣與華人世界的連結,這種正念學養的普及,將居功厥偉。哲雄於易學授課之餘,亦教導學員如何以正念禪修修善身心、鍛鍊毅力、勇於承擔、突破困境;並掃除身心障礙,開擴視野。如此另類的人文關懷、易學加上正念學,知行合一的配套,可以預期將是華人世界未來的顯學,祝願哲雄這條知苦滅苦的實踐大道,世界因你而不同。
釋大越 于MBSC佛陀原始正法中心
Feb.22.2013
一本用生命和慈悲心刻劃的好書——
劉哲雄老師是在十餘年前進入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教授《易經》。由於哲雄老師教學極為投入,深受學生喜歡,再加上對成人的終身學習有令人感動的理念和熱情,因此在五年前,高雄第一社大即將卸任的主任,立即極力向承辦的民間團體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推薦哲雄老師來接任,去年則又被促進會理監事選作理事長。
我是在五年前哲雄老師擔任主任時,開始和他有比較多的交流。因此,我有幸可以時常在咖啡香氣所營造出的氛圍裡,聽他分享他學易的因緣、學易如何使他從對事業的執迷中醒悟、並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
作者序
還記得在上易經的第一堂課時,啟蒙老師 劉君祖先生曾經問到:「為什麼要來學易經?」當下自己的回應是:「希望讓自己能夠更豁達的看待人世間的起伏變遷」。其實,那是覺知到所草創數年的事業有著危機時的衷心期望。而易經的學習也確實讓我在面對結束事業、及重新開始的艱困過程中,有了「認清事實」的底蘊,及「習坎」以安頓己心的覺醒與心理準備。十數年過去了,在生活有了一定的穩定度之後,好東西要與更多人分享——讓「易經能夠為大家所用」的心思,從無到有、到想要告訴大家:「易經是一部前人任事待人、『安』心解困的生活史;只要將所學到的符號及卦爻辭,與日常生活相互聯結,就可以令我們認清事實、引發心念,開啟改變的契機」。
懷抱著前述的心思,踏上社區大學的易經推廣之路,算一算也有十數年了;其間,從學員的學習分享中,總能看到他們「從對易經最初始的體驗心得,到運用所習得易經的道理令自我得以成長,與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的改善等具體成果」的呈現。這一切也讓「寫書做更多分享」的念頭開始浮現。
就這樣在一邊推廣易經,一邊擴展了易經思路的情況下,花了將近五年的時間進行書寫;過程中,自己跟隨 大越師父修習「四念處」,自此踏上禪修之路與諸多佛典的閱讀。就這樣,在從日常生活裡觀察「身、受、心、法」的變動,再與原始佛教的經典相摩盪之下,發現易經卦爻辭中,那「某類行為條件的開展,即會有吉、凶、悔、吝之結果」的闡述模式,和佛典的教說隱密的扣合在一起,更確信易經卦、爻辭所呈現的種種提點,與是否具有正念的行為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遂將習禪的心得亦納入書寫的範疇,而有了讀者所見諸多相應佛典的引用,期望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因此開啟從心念、覺受到行為反應的自我觀察力,並藉以調整行為模式,發展出更良善的人生。
學習的基本出發點,本來都是期望因此而改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使身、心更趨向良善的境地。但是任何知識的學習,若一變而為「一言堂」緊守而不知變通,或只成為茶餘飯後充當門面的東西,更甚者或成為黨同伐異的工具,則是我們所不願見。因此,筆者曾於〈易經的符號世界〉說到:「習《易》,若不能有效的落實於日用生活中,以獲得生命基底下,內在身、心、靈的提升與外部功業的展現,那也只是回到死躺著的符號和文字而已。」或許這亦是筆者於文章中,往往嘮叨多言,希冀能說明極簡文字所含蘊多元面向的用心,針對這一方面,就得請讀們者在諒解之後,耐住性子繼續探究易經那極簡中的深層意味。
古賢者將易經概分為上經三十卦與下經三十四卦,筆者亦依於此而有《用易經閱讀人生》的上經,與《用人生閱讀易經》之下經的撰寫。在五年的書寫時段,自己荒廢了生活經濟資源的開發;過程中,亦難免有因為經濟壓力而三心二意的掙扎。此書,若無內人 劉九好的體諒、包容與支持,絕然無法完成二書的撰寫。而天行書苑與易學好友 黃秀蘭女史投入於中華經典推廣的用心,及適時告知編輯進度的似有若無的督促,則讓撰寫有了與時俱進的成果。在此,謹以此書的完成,獻給默默付出的支持者們。亦祈願他們及讀者們都能因為易經的學、習,而擁有「吉無不利」的人生旅程。
還記得在上易經的第一堂課時,啟蒙老師 劉君祖先生曾經問到:「為什麼要來學易經?」當下自己的回應是:「希望讓自己能夠更豁達的看待人世間的起伏變遷」。其實,那是覺知到所草創數年的事業有著危機時的衷心期望。而易經的學習也確實讓我在面對結束事業、及重新開始的艱困過程中,有了「認清事實」的底蘊,及「習坎」以安頓己心的覺醒與心理準備。十數年過去了,在生活有了一定的穩定度之後,好東西要與更多人分享——讓「易經能夠為大家所用」的心思,從無到有、到想要告訴大家:「易經是一部前人任事待人、『安』心解困的生活史;只要...
目錄
天行書苑發行緣起
作者簡介
巨擘老師序
大越法師序
作者自序
目次
第一章 用易經閱讀人生–上經
第一節 《易》的形成
第二節 十翼傳–解經、去占卜之迷思
第三節 習《易》先從識字開始
第四節 借占學《易》、用想像力玩《易》
第五節 借《易》修行–習易該有的態度或認知
第二章 易經的符號世界–卦與爻
第一節 易的形塑歷程與符號
第二節 卦者勢也
第三節 爻位的變化
第四節 綜卦、錯卦、卦中卦
第三章 我是誰?–乾卦
第一節 自己才是主角
第二節 我是誰?
第三節 元亨利貞–在過程中定義自己
第四節 因時位而異的「各正性命」
第五節 大是創新與蓄積的結果
第六節 習《易》的終極目標在「放下」?
第四章 《易》與自然–乾卦《彖傳》
第一節 《易》本就是觀察之後的產物
第二節 乾卦彖傳
第三節 奮起力行才是最佳的遷善作為
第五章 面對與承擔才是解脫之道–坤卦
第一節 地法天、人法地
第二節 蓄養實力、勇於承擔
第三節 爻–人生不同階段的生存之道
第四節 是福是禍都是累積的結果
第六章 培育己德以啟始、擇行–屯/蒙卦
第一節 「不確定」是一種常道
第二節 屯之象–力量的蘊蓄
第三節 開創的第一個課題–願景的確立
第四節 主動積極的學習以啟蒙
第五節 無任何成見的決行
第六節 正確的選擇是一切執行的基礎
第七節 屯/蒙卦爻辭
第八節 唯變所適!
第七章 在等待中磨出智慧–需/訟卦
第一節 我們是時間的主人?
第二節 認清事實才能知幾以應變
第三節 等待的藝術
第四節 嗜欲深者天機淺
第五節 從容悠閒來自於「有計畫」
第六節 需/訟卦爻辭
第八章 擁有實力才是競、合的硬道理–師/比卦
第一節 訟必有眾起
第二節 組織的建構
第三節 與不同群體結盟的原則
第四節 競、合的理趣
第五節 起而行以蓄、以備才是正道
第六節 師/比卦爻辭
第九章 臨門一腳必須靠行動來完成–小畜/履卦
第一節 志、勢與行動的對話
第二節 補足那臨門一腳所需的能力
第三節 如實面對生命中的能與不能
第四節 讓堅持與彈性相互對話
第五節 小畜/履卦爻辭
第十章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泰/否卦
第一節 交–良善的互動
第二節 了知與合宜的配當
第三節 合理又合宜的行動方案
第四節 實際施行時的可能狀況和細節
第五節 泰/否卦爻辭
第十一章 追求共享共榮的大和諧世界–同人/大有卦
第一節 目標的形塑
第二節 成功源於企圖心與行踐力的平衡
第三節 無私的分享讓自己擁有更多
第四節 明辨之、篤行之
第五節 同人/大有爻辭
第十二章 兼容並蓄自牧牧人–謙/豫卦
第一節 有容乃大!
第二節 追求一個可以「遇」善終的行動
第三節 「先事而備」需要大視野
第四節 天地人鬼神的同好–謙
第五節 順以動–現實人生任事待人的原則
第六節 行動前先建構良善的制度
第七節 謙卦爻辭
第八節 豫卦爻辭
第十三章 放下包袱以迎向挑戰–隨/蠱卦
第一節 尋尋覓覓的人生
第二節 唯有勇士才能開啟機會的盒子
第三節 知幾自節以形塑超越的基磐
第四節 以平常心行治亂之事
第五節 隨/蠱卦爻辭
第十四章 讓自己不沾染的活在當下–臨/觀卦
第一節 生命的完整性來自臨與觀的對話
第二節 面對問題是創造力的起始點
第三節 觀是一切智慧創生的源頭
第四節 臨觀圓滿關懷的整體性
第五節 臨/觀卦爻辭
第十五章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噬嗑/賁卦
第一節 紅塵沾染是必然?
第二節 飲食男女應有的基本規範
第三節 態度決定結果
第四節 相輔相成之行動的實踐
第五節 知幾慎行
第六節 噬嗑/賁卦爻辭
第十六章 傷害的療癒之道–剝/復卦
第一節 傷害是一種試煉?
第二節 態度的轉化–剝,剝爛也
第三節 剝時的自處之道
第四節 剝卦爻辭
第五節 找回自己、找到回家的路–復
第六節 冬眠是一種等待春天到來的作為?
第七節 復卦爻辭
第十七章 蓄養「面對真相」的智慧–無妄/大畜卦
第一節 尋覓破除煩惱纏縛的良方
第二節 焠煉「盡其在我」的智慧
第三節 練就「盡其在我」功夫的要件
第四節 掌握「與時偕行」的行動原則
第五節 無妄卦爻辭
第六節 以正自持的如實行動
第七節 大畜卦爻辭
第十八章 超越源於自養與承擔–頤/大過卦
第一節 不養則不可動
第二節 「養」無法假手他人來完成
第三節 「有益及合宜」源自於「慎與節」的功夫
第四節 頤卦爻辭
第五節 養而後動是對治所有事件的基本工夫
第六節 大過卦爻辭
第十九章 不經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坎/離卦
第一節 人生是一大試煉過程?
第二節 身否心亨–健全有益的心理
第三節 善事者積極的隨順因緣而行
第四節 真正的知識是對知識的有效運用
第五節 坎卦爻辭
第六節 事業的開展是持續止蓄的結果
第七節 開展共享共榮的世界
第八節 離卦爻辭
第二十章 易經的應用–結語
第一節 「合於民用」–易經的操作模式
第二節 正確態度的建構
第三節 易經與正念生活
第四節 生命經驗是一個整體
天行書苑發行緣起
作者簡介
巨擘老師序
大越法師序
作者自序
目次
第一章 用易經閱讀人生–上經
第一節 《易》的形成
第二節 十翼傳–解經、去占卜之迷思
第三節 習《易》先從識字開始
第四節 借占學《易》、用想像力玩《易》
第五節 借《易》修行–習易該有的態度或認知
第二章 易經的符號世界–卦與爻
第一節 易的形塑歷程與符號
第二節 卦者勢也
第三節 爻位的變化
第四節 綜卦、錯卦、卦中卦
第三章 我是誰?–乾卦
第一節 自己才是主角
第二節 我是誰?
第三節 元亨利貞–在過程中定義自己
第四節 因時位...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天行書苑出版日期:2013-11-01ISBN/ISSN:978986889102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4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