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泰瑞‧伊格頓
定價:NT$ 320
優惠價:79 折,NT$ 252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1月1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當代最重要的英國思想家 & 頂尖文化評論家 泰瑞‧伊格頓
帶著你找到文本分析的樂趣,開啟慢讀新風潮!
◎ 朱偉誠(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凌性傑(作家)推薦
◎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專文導讀
☆閱讀文學的重點,不只在於作品「說了什麼」,也包括它「如何說」。☆
這是一本寫給初學者與文學愛好者的指南。當代最頂尖的文化評論家泰瑞‧伊格頓以一連串精彩的分析手法,為讀者示範了從敘述、情節、角色、文學語言、詮釋、小說的本質、價值判斷等各個面向的分析方法,並引用了從莎士比亞到 J. K‧羅琳等大量英文文本,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文學「伴讀」之書,也是最翔實有用的文學分析入門。
開頭 Openings
創世記的開頭、白鯨記的開頭、咆哮山莊的開頭……各有其不同的特色與筆調。文學作品的開頭,除了負責捉住讀者的目光,其實也暗示了作品的情節展開、格局與人物的性格。
人物 Character
文學人物的生命只存在於文本之中,唯有閱讀,才能讓他們持續存在。不同流派的角色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他們所帶給讀者的,是想像與體驗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敘事 Narrative
敘事是文學作品所採取的觀點。敘事者的設定,將決定作品的特色、限制與是否可靠。而情節則是書中內容的概述,是敘事的一部分,當人們問我們故事在說什麼時,他想知道的就是所謂的情節。
詮釋 Interpretation
文學的存在不是為了告訴我們事實為何。當小說被置入某個特定的脈絡中,其真實或虛假就不再是重點。要緊的是,小說如何在想像的邏輯裡行動,而我們如何對之做出詮釋。
價值 Value
文學作品的好壞如何判斷?洞察的深度、與真實人生的貼近程度、形式的連貫、普世性的訴求、道德的複雜性、語言的創造性、想像的視野……這些都曾被視為評估作品的指標,而世代不間斷的詮釋與閱讀,將賦予文學作品新的價值。
作者簡介:
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英文系傑出教授、聖母大學英文系傑出客座教授。是英語世界中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評論家之一。他撰寫了超過四十本關於文學理論、後現代主義、政治、意識型態與宗教的書。現居於愛爾蘭。
譯者簡介:
黃煜文
台大歷史所碩士,專職譯者,譯作包括《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氣候變遷政治學》、《鴨子中了大樂透》、《為什麼是凱因斯?》、《歷史的歷史: 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世界史》等多部作品。
名人推薦:
「看到伊格頓對於西方文學名著信手拈來,旁徵博引,精讀細品,不時夾雜著英國人特有的幽默,透露出個人的立場,即使讀者不見得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也會折服於他的博學,欣賞他的評論與個性,油然生出『斯人也而有斯文也』之感……(本書)除了注意文本細節(微觀),闡明不同文學主義與流派的差異(宏觀)之外,也透露了伊格頓的左派觀點與英式幽默。」──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卓越、眩目以及其他書評家的形容詞都不足以形容《如何閱讀文學》。而且這本書──容我斗膽這麼說──還很好笑。顯然你應該讀讀泰瑞‧伊格頓剛完成的這部作品,因為你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不管怎麼說,這個人可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批評家與老師,他以福爾摩斯的技巧抽絲剝繭,同時也揶揄句子乃至於某個單字的意義。但《如何閱讀文學》真正特出的地方,在於伊格頓個人的機智與幽默,他的隨和與親切躍然紙上。這不只是一本值得研讀的書,也是一本床邊書,一本充滿樂趣的書。」──麥可‧德達(Michale Dirda),《悅讀經典》(Classics for Pleasure)作者
「這不只是一本娛樂書,而是一本重要的書。在尼采之後,伊格頓提到「慢讀」這項人類活動正遭受嚴重的威脅。在本書中,他引領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元素,透過一連串敏銳的分析,將閱讀的核心面向融入其中。我喜愛伊格頓輕鬆的筆調,如此容易理解而具體;但他並未因此而喪失了細微或巧妙。這是一本適合每個讀者閱讀的作品,不只限於初學者。而且也非常適合在課堂上講授。」──傑‧帕里尼(Jay Parnini),《詩為何重要》(Why Poetry Matters)作者
大師小烹,金針度人──序伊格頓《如何閱讀文學》
單德興
去年(2013)六月,我赴愛爾蘭參加《格理弗遊記》(Gulliver’s Travels)的作者綏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就任聖帕提克大教堂總鐸三百週年慶,向文學大家致敬。我特地取道倫敦,走訪一些名勝古蹟與文教之地,著名的書店街查令十字路(Charing Cross Road)當然是參訪的重點,尤其是以學術書籍聞名的黑井書店(Blackwell Bookstore)。當我在書架上看到伊格頓的新書《如何閱讀文學》(How to Read Literature)時,既驚又喜:驚的是這位歐美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大師竟然願意寫這麼一本入門書;喜的是他為了提升文學教育、培養讀者「對於語言的敏感」(sensitivity to language)而拔筆為文。一想到「大師為了普渡眾生而出手」,我不禁會心一笑。
我站在書架前翻閱,先從序言了解作者撰寫此書的良苦用心,再從目錄認識全書架構,並閱讀內文中對一些古今文學名著的品評,尤其是我曾譯注的《格理弗遊記》。看到伊格頓對於西方文學名著信手拈來,旁徵博引,精讀細品,不時夾雜著英國人特有的幽默,透露出個人的立場,即使讀者不見得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也會折服於他的博學,欣賞他的評論與個性,油然生出「斯人也而有斯文也」之感。
其實華文世界對伊格頓並不陌生。一九四三年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的他,是第三代愛爾蘭移民,來自工人家庭背景,家境寒微。但他聰敏好學,得以就讀劍橋大學,從學於文化批評大家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1921-1988),先後任教於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蘭開斯特大學、愛爾蘭國立大學等。伊格頓的著作等身,至今已超過四十本,至少有下列幾本譯成正體字流通於華文世界──《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1983;吳新發譯,書林,1993)、《馬克思》(Marx, 1997;李志成譯,麥田,2000)、《文化的理念》(The Idea of Culture, 2000;林志忠譯,巨流,2002)、《理論之後》(After Theory, 2003;李尚遠譯,商周,2005)、《生命的意義是爵士樂團》(The Meaning of Life, 2007;方佳俊譯,商周,2009)、《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Why Marx Was Right, 2011;李尚遠譯,商周,2012)。尤其是《文學理論導讀》一書自問世以來便風行全球,譯成多種語文,研讀當代文學理論的學者與學子幾乎人手一冊,售出逾百萬冊。該書合法授權版中文正體字譯本出版至今二十年,已增訂二版九刷,售出逾萬冊,讀者以英/外文系的大學生為主,也有中/台文系所的大學生與研究生,更普及一般社會人士。
如果說《文學理論導讀》因為討論的主題是文學理論所以顯得內容較深奧,風格較抽象,寫作態度較嚴肅;那麼《如何閱讀文學》則是文學導讀,不僅解說文學作品與賞析的重要因素,並針對特定文本加以批評示範。相形之下,《如何閱讀文學》的文字更簡單,風格更具體,寫作態度更為平易近人。全書提綱挈領,娓娓道來,內容豐富,舉重若輕。從史詩、詩歌到童謠,從聖經、莎士比亞到《哈利‧波特》……有如大師小烹,談笑風生,左右逢源,揮灑自如,處處展現了作者的學養與見地,也不時流露出性情與幽默。
在二○一二年六月四日《牛津人評論》(Oxonian Review)的訪談之中,伊格頓透露自己有一本書即將出版,書名有些老調(當時提到的書名是《如何研究文學》〔How to Study Literature〕)。撰寫此書的動機,在於他擔心「文學批評幾乎死了」,當年在劍橋大學所學的,像是「仔細分析語言,回應文學形式,道德嚴肅感」已邈然無蹤,而他「很珍惜的對於語言的敏感」也消逝了。他之所以有此慨嘆,起因於二○○一年在曼徹斯特大學任教時,驚覺學生閱讀文學的能力低落,「能對一首詩的背景深入了解,卻不知如何就詩論詩」。他坦言「明年要出的這本書,其實就是試著把我心目中的文學批評重新納入自己的行動方針」,並提到該書要「討論的問題就是價值、好壞、形式、主題、語言、意象諸如此類的事」,而這些是他「往昔不假思索就在做的事」。
身為當代文學理論的代表性引介者與推廣者,竟然會如此關切「喪失細讀的傳統」(the loss of the close reading tradition),也許令人覺得反諷。但他指出,理論與閱讀之間的對立其實並不成立(照他的說法是「偽對立」〔a false opposition〕),因為「一眼望去,偉大的理論家,從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克莉絲特娃(Julia Kristeva)到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幾乎都是很仔細的讀者──對一些人來說,德希達是太過仔細的讀者。」在他看來,問題與其說是出在理論,不如說是出在「媒體、後現代主義、一般文化的變遷、書寫文字的狀態等等」。這位立場鮮明的左派文學批評家並不諱言,只要有人支持「回歸對於語言的敏感」,即使彼此政治立場南轅北轍,也都能在精讀細品文學中找到共通點。
伊格頓在簡短的序言開宗明義指出,「尼采所稱的『慢讀』(slow reading)傳統正面臨逐漸消失的危機」,正是這種危機感促使他寫這本書,希望它不僅「可以充當初學者的指南」,也能對文學研究者或愛好者「有所幫助」。他自言「希望提供讀者與學生一些基本的批判工具」,增加他們對於一些作家、作品與文學思潮的認識。依他之見,感性的喜好與理性的分析、批判不僅不矛盾牴觸,反而能相輔相成,令人對文學作品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且說得出一番道理。換言之,他是抱持著「欲將金針度與人」的動機,將數十年閱讀文學與鑽研理論的心得與功力,以淺易的文字傳授給讀者,目標在於提升文學評論技巧與語言敏感度。這個動機與目標,與多年大力提倡並躬身實踐精讀、慢讀的我國作家王文興如出一轍,而後者對於慢讀的要求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理想的速度為「一小時一千字,一天不超過兩小時」,以深入體會一字一句的好處。
序言中表明此書「將試著說明各種問題,例如敘事、情節、人物、文學語言、小說性質、批判性的詮釋問題、讀者的角色與價值判斷的問題。」全書五章,第一章「開頭」(Openings)討論文學作品如何起頭,接著論述文本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Character)以及吸引人往下閱讀的「敘事」(Narrative),繼而說明「詮釋」(Interpretation)的作用與意義,歸結於作品的「價值」(Value),其架構基本上由淺入深,由具體而抽象,舉證豐富,文字平易。
第一章「開頭」強調作品的文學性,指出除了要留意文學作品「說什麼」(內容)之外,也要留意「怎麼說」(表現方式),接著針對一些著名的小說、戲劇、詩歌以及聖經的開頭,以文本分析來示範文學批評的手法,剖析各文本開頭的技巧、意義與作用,因為作者都在「開頭使出看家本領,希望藉此讓人留下印象,吸引住讀者飄忽不定的目光。」
第二章「人物」指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只存在於文本中,於讀者閱讀時才存在,接著列舉 character 一字的不同意涵,說明文學作品中的不同人物與類型,人物與語言、環境、脈絡的關係,特別著墨於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不同的人物觀與呈現方式:前者的典型「通常合理而穩定,前後一致」;後者則複雜、深邃而不穩定,並更著重於語言本身。
第三章「敘事」論述小說中不同的敘事觀點、特色與限制,可靠與不可靠的敘事者,戲劇則透過劇中人來表達不同的觀點,敘事與人物的關係,作者與作品的關係,顯示(showing)與訴說(saying)之別,寫實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不同的敘事觀與對結局的看法,說故事的昔今之別,敘事與情節的不同等等。
第四章「詮釋」強調文學的特色在於虛構性而且是「可攜帶的」(portable,也就是不限於特定的時空與脈絡),文本的意義必須藉由讀者參與創造,既非一成不變,也不能隨便強加,而解讀與詮釋文學時固然要運用想像,也必須依照邏輯與文本證據,然而文學作品並「沒有唯一與正確的詮釋」,只要持之以據,言之成理,便可存此一說,增加文本的豐饒繁複。
第五章「價值」列舉評斷文學作品好壞的一些普遍的假定(如原創性、真實的描述、普世的主題、深刻性與複雜性、形式的統一、語言的創新),接著以作品來說明這些假定雖然合理,卻不是毫無問題,並證諸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不同的藝術觀與評價,而偉大的文學作品的價值雖很難說是「永恆」或「普世」,但藉由一代代的閱讀與詮釋可使文本不斷產生新意,獲得新生,穿越不同的時空,感動不同的讀者。然而,全書結尾時留下一個「陰魂不散」的問題讓讀者去思索。此處由於篇幅所限,僅能略述,細節有待讀者閱讀全書,仔細體會。
《如何閱讀文學》除了注意文本細節(微觀),闡明不同文學主義與流派的差異(宏觀)之外,也透露了伊格頓的左派觀點與英式幽默。在左派觀點方面,如「狄更斯晚年讚美擁有實作技術的人,輕視那些靠股票與股份生活的人。體力勞動是真實的,紙上富貴是寄生在別人的勞動之上」;「在十九世紀,文學對工人階級來說是一種感受方式,它讓工人有機會想像騎馬帶著一群獵犬外出打獵是什麼樣子,或嫁給貴族是什麼感覺,因為這些事情現實上不可能發生。因此詩與小說值得閱讀的理由又多了一個。」在英式幽默方面,如「許多文學作品會回溯過去,但很少有比《創世記》還要遠古的。想比《創世記》更往前回溯,恐怕會從世界的邊緣掉落」;「像簡‧愛這樣的女主角,自以為是、愛說教、稍微帶點受虐狂傾向,恐怕很少有人願意跟她一起共乘計程車」;「馬克白夫人到底有幾個孩子,數目是不確定的,這或許可以讓她便於申請兒童福利給付。」
這類大師現身說法之作及其翻譯自有用意與效應。傅月庵在〈2013開卷好書獎──非文學類/評審報告〉中,便語重心長地指出,每年台灣的數萬本出版品中,相較於中文創作,翻譯作品「相對豐饒多元,深入淺出,類皆佳作」。他進一步指出這些外國作者的背景主要有二:一為學術界,一為新聞界。後者是「長期關注、調查某一主題,用心寫成」;前者的特色則是「學有專精的學者或各行各業的專家,放下身段,以簡白的文字,舉重若輕地闡述專門學科或一己之見,造福普通讀者。」《如何閱讀文學》顯然屬於後者,藉由專家學者的投入,甚至大師的加持,讓一般讀者能對特定的議題具有基本的認識。
伊格頓以資深讀者的文學喜好、批評家的敏銳功力與理論大師的豐富學養,回歸到作品本身,根據特定的文學與批評因素,解讀文本細節,彰顯作家的巧妙與作品的特色,並置於更寬廣的文學與文化脈絡,大力推動博雅教育,藉此培養讀者對於語言的敏感以及批判的能力,進而將這種識讀能力(literacy)運用於人生各方面。此書特意以簡易的英文寫成,讀者閱讀中譯之餘,若有興趣也可直接閱讀英文原本,欣賞其文字風格,當更能體會作者的用意,而有另一番感受。
基於上述種種特色,本書值得肯定與推薦。不容諱言的是,每位批評家都有其背景、特色與限制。伊格頓所舉的例證為西洋文學,主要是英國文學,讓讀者能透過他深入淺出的解說進入文學殿堂,獲得一些解讀語言與文本的技巧,領會這些文學作品微妙之處,既「看熱鬧」,又「看門道」,進而如法炮製,運用於其他文本。若讀者讀過這些作品,正可印證自己的閱讀經驗;若尚未讀過,希望書中的觀察與評論能引發讀者的興趣,進而閱讀這些文本,嘗試自行品評。
伊格頓在《文學理論導讀》〈中文版前言〉結尾特地提到,「台灣的社會一定可依自身的方式辨識出許多此類問題。這些都是普受關注的問題,我樂於有此機會與更廣泛的讀者分享個人在這些問題上的看法。」《如何閱讀文學》也可作如是觀。有鑒於此書的寫作動機、呈現方式與目標效應,至盼華文世界的大師級學者/讀者也能懷著廣結善緣、金針度人之心,針對普受關注的文學議題,根據華文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脈絡,寫出類似的作品,讓華文世界的讀者有機會分享資深讀者多年精讀、鑽研文學的心得與看法,與此書參照,以培養文學興趣,精進閱讀技巧,磨練批判工具,拓展視野,提升眼界,共同為「文學共和國」開疆闢土,貢獻心力。
二○一四年一月十六日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4折141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0 |
5折 | 1 |
6折 | 1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9 |
3折 | 5 |
4折 | 9 |
5折 | 94 |
6折 | 7 |
7折 | 24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泰瑞‧伊格頓
優惠價: 79 折, NT$ 252 NT$ 32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1月1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當代最重要的英國思想家 & 頂尖文化評論家 泰瑞‧伊格頓
帶著你找到文本分析的樂趣,開啟慢讀新風潮!
◎ 朱偉誠(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凌性傑(作家)推薦
◎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專文導讀
☆閱讀文學的重點,不只在於作品「說了什麼」,也包括它「如何說」。☆
這是一本寫給初學者與文學愛好者的指南。當代最頂尖的文化評論家泰瑞‧伊格頓以一連串精彩的分析手法,為讀者示範了從敘述、情節、角色、文學語言、詮釋、小說的本質、價值判斷等各個面向的分析方法,並引用了從莎士比亞到 J. K‧羅琳等大量英文文本,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文學「伴讀」之書,也是最翔實有用的文學分析入門。
開頭 Openings
創世記的開頭、白鯨記的開頭、咆哮山莊的開頭……各有其不同的特色與筆調。文學作品的開頭,除了負責捉住讀者的目光,其實也暗示了作品的情節展開、格局與人物的性格。
人物 Character
文學人物的生命只存在於文本之中,唯有閱讀,才能讓他們持續存在。不同流派的角色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他們所帶給讀者的,是想像與體驗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敘事 Narrative
敘事是文學作品所採取的觀點。敘事者的設定,將決定作品的特色、限制與是否可靠。而情節則是書中內容的概述,是敘事的一部分,當人們問我們故事在說什麼時,他想知道的就是所謂的情節。
詮釋 Interpretation
文學的存在不是為了告訴我們事實為何。當小說被置入某個特定的脈絡中,其真實或虛假就不再是重點。要緊的是,小說如何在想像的邏輯裡行動,而我們如何對之做出詮釋。
價值 Value
文學作品的好壞如何判斷?洞察的深度、與真實人生的貼近程度、形式的連貫、普世性的訴求、道德的複雜性、語言的創造性、想像的視野……這些都曾被視為評估作品的指標,而世代不間斷的詮釋與閱讀,將賦予文學作品新的價值。
作者簡介:
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英文系傑出教授、聖母大學英文系傑出客座教授。是英語世界中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評論家之一。他撰寫了超過四十本關於文學理論、後現代主義、政治、意識型態與宗教的書。現居於愛爾蘭。
譯者簡介:
黃煜文
台大歷史所碩士,專職譯者,譯作包括《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氣候變遷政治學》、《鴨子中了大樂透》、《為什麼是凱因斯?》、《歷史的歷史: 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世界史》等多部作品。
名人推薦:
「看到伊格頓對於西方文學名著信手拈來,旁徵博引,精讀細品,不時夾雜著英國人特有的幽默,透露出個人的立場,即使讀者不見得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也會折服於他的博學,欣賞他的評論與個性,油然生出『斯人也而有斯文也』之感……(本書)除了注意文本細節(微觀),闡明不同文學主義與流派的差異(宏觀)之外,也透露了伊格頓的左派觀點與英式幽默。」──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卓越、眩目以及其他書評家的形容詞都不足以形容《如何閱讀文學》。而且這本書──容我斗膽這麼說──還很好笑。顯然你應該讀讀泰瑞‧伊格頓剛完成的這部作品,因為你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不管怎麼說,這個人可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批評家與老師,他以福爾摩斯的技巧抽絲剝繭,同時也揶揄句子乃至於某個單字的意義。但《如何閱讀文學》真正特出的地方,在於伊格頓個人的機智與幽默,他的隨和與親切躍然紙上。這不只是一本值得研讀的書,也是一本床邊書,一本充滿樂趣的書。」──麥可‧德達(Michale Dirda),《悅讀經典》(Classics for Pleasure)作者
「這不只是一本娛樂書,而是一本重要的書。在尼采之後,伊格頓提到「慢讀」這項人類活動正遭受嚴重的威脅。在本書中,他引領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元素,透過一連串敏銳的分析,將閱讀的核心面向融入其中。我喜愛伊格頓輕鬆的筆調,如此容易理解而具體;但他並未因此而喪失了細微或巧妙。這是一本適合每個讀者閱讀的作品,不只限於初學者。而且也非常適合在課堂上講授。」──傑‧帕里尼(Jay Parnini),《詩為何重要》(Why Poetry Matters)作者
大師小烹,金針度人──序伊格頓《如何閱讀文學》
單德興
去年(2013)六月,我赴愛爾蘭參加《格理弗遊記》(Gulliver’s Travels)的作者綏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就任聖帕提克大教堂總鐸三百週年慶,向文學大家致敬。我特地取道倫敦,走訪一些名勝古蹟與文教之地,著名的書店街查令十字路(Charing Cross Road)當然是參訪的重點,尤其是以學術書籍聞名的黑井書店(Blackwell Bookstore)。當我在書架上看到伊格頓的新書《如何閱讀文學》(How to Read Literature)時,既驚又喜:驚的是這位歐美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大師竟然願意寫這麼一本入門書;喜的是他為了提升文學教育、培養讀者「對於語言的敏感」(sensitivity to language)而拔筆為文。一想到「大師為了普渡眾生而出手」,我不禁會心一笑。
我站在書架前翻閱,先從序言了解作者撰寫此書的良苦用心,再從目錄認識全書架構,並閱讀內文中對一些古今文學名著的品評,尤其是我曾譯注的《格理弗遊記》。看到伊格頓對於西方文學名著信手拈來,旁徵博引,精讀細品,不時夾雜著英國人特有的幽默,透露出個人的立場,即使讀者不見得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也會折服於他的博學,欣賞他的評論與個性,油然生出「斯人也而有斯文也」之感。
其實華文世界對伊格頓並不陌生。一九四三年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的他,是第三代愛爾蘭移民,來自工人家庭背景,家境寒微。但他聰敏好學,得以就讀劍橋大學,從學於文化批評大家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1921-1988),先後任教於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蘭開斯特大學、愛爾蘭國立大學等。伊格頓的著作等身,至今已超過四十本,至少有下列幾本譯成正體字流通於華文世界──《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1983;吳新發譯,書林,1993)、《馬克思》(Marx, 1997;李志成譯,麥田,2000)、《文化的理念》(The Idea of Culture, 2000;林志忠譯,巨流,2002)、《理論之後》(After Theory, 2003;李尚遠譯,商周,2005)、《生命的意義是爵士樂團》(The Meaning of Life, 2007;方佳俊譯,商周,2009)、《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Why Marx Was Right, 2011;李尚遠譯,商周,2012)。尤其是《文學理論導讀》一書自問世以來便風行全球,譯成多種語文,研讀當代文學理論的學者與學子幾乎人手一冊,售出逾百萬冊。該書合法授權版中文正體字譯本出版至今二十年,已增訂二版九刷,售出逾萬冊,讀者以英/外文系的大學生為主,也有中/台文系所的大學生與研究生,更普及一般社會人士。
如果說《文學理論導讀》因為討論的主題是文學理論所以顯得內容較深奧,風格較抽象,寫作態度較嚴肅;那麼《如何閱讀文學》則是文學導讀,不僅解說文學作品與賞析的重要因素,並針對特定文本加以批評示範。相形之下,《如何閱讀文學》的文字更簡單,風格更具體,寫作態度更為平易近人。全書提綱挈領,娓娓道來,內容豐富,舉重若輕。從史詩、詩歌到童謠,從聖經、莎士比亞到《哈利‧波特》……有如大師小烹,談笑風生,左右逢源,揮灑自如,處處展現了作者的學養與見地,也不時流露出性情與幽默。
在二○一二年六月四日《牛津人評論》(Oxonian Review)的訪談之中,伊格頓透露自己有一本書即將出版,書名有些老調(當時提到的書名是《如何研究文學》〔How to Study Literature〕)。撰寫此書的動機,在於他擔心「文學批評幾乎死了」,當年在劍橋大學所學的,像是「仔細分析語言,回應文學形式,道德嚴肅感」已邈然無蹤,而他「很珍惜的對於語言的敏感」也消逝了。他之所以有此慨嘆,起因於二○○一年在曼徹斯特大學任教時,驚覺學生閱讀文學的能力低落,「能對一首詩的背景深入了解,卻不知如何就詩論詩」。他坦言「明年要出的這本書,其實就是試著把我心目中的文學批評重新納入自己的行動方針」,並提到該書要「討論的問題就是價值、好壞、形式、主題、語言、意象諸如此類的事」,而這些是他「往昔不假思索就在做的事」。
身為當代文學理論的代表性引介者與推廣者,竟然會如此關切「喪失細讀的傳統」(the loss of the close reading tradition),也許令人覺得反諷。但他指出,理論與閱讀之間的對立其實並不成立(照他的說法是「偽對立」〔a false opposition〕),因為「一眼望去,偉大的理論家,從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克莉絲特娃(Julia Kristeva)到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幾乎都是很仔細的讀者──對一些人來說,德希達是太過仔細的讀者。」在他看來,問題與其說是出在理論,不如說是出在「媒體、後現代主義、一般文化的變遷、書寫文字的狀態等等」。這位立場鮮明的左派文學批評家並不諱言,只要有人支持「回歸對於語言的敏感」,即使彼此政治立場南轅北轍,也都能在精讀細品文學中找到共通點。
伊格頓在簡短的序言開宗明義指出,「尼采所稱的『慢讀』(slow reading)傳統正面臨逐漸消失的危機」,正是這種危機感促使他寫這本書,希望它不僅「可以充當初學者的指南」,也能對文學研究者或愛好者「有所幫助」。他自言「希望提供讀者與學生一些基本的批判工具」,增加他們對於一些作家、作品與文學思潮的認識。依他之見,感性的喜好與理性的分析、批判不僅不矛盾牴觸,反而能相輔相成,令人對文學作品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且說得出一番道理。換言之,他是抱持著「欲將金針度與人」的動機,將數十年閱讀文學與鑽研理論的心得與功力,以淺易的文字傳授給讀者,目標在於提升文學評論技巧與語言敏感度。這個動機與目標,與多年大力提倡並躬身實踐精讀、慢讀的我國作家王文興如出一轍,而後者對於慢讀的要求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理想的速度為「一小時一千字,一天不超過兩小時」,以深入體會一字一句的好處。
序言中表明此書「將試著說明各種問題,例如敘事、情節、人物、文學語言、小說性質、批判性的詮釋問題、讀者的角色與價值判斷的問題。」全書五章,第一章「開頭」(Openings)討論文學作品如何起頭,接著論述文本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Character)以及吸引人往下閱讀的「敘事」(Narrative),繼而說明「詮釋」(Interpretation)的作用與意義,歸結於作品的「價值」(Value),其架構基本上由淺入深,由具體而抽象,舉證豐富,文字平易。
第一章「開頭」強調作品的文學性,指出除了要留意文學作品「說什麼」(內容)之外,也要留意「怎麼說」(表現方式),接著針對一些著名的小說、戲劇、詩歌以及聖經的開頭,以文本分析來示範文學批評的手法,剖析各文本開頭的技巧、意義與作用,因為作者都在「開頭使出看家本領,希望藉此讓人留下印象,吸引住讀者飄忽不定的目光。」
第二章「人物」指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只存在於文本中,於讀者閱讀時才存在,接著列舉 character 一字的不同意涵,說明文學作品中的不同人物與類型,人物與語言、環境、脈絡的關係,特別著墨於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不同的人物觀與呈現方式:前者的典型「通常合理而穩定,前後一致」;後者則複雜、深邃而不穩定,並更著重於語言本身。
第三章「敘事」論述小說中不同的敘事觀點、特色與限制,可靠與不可靠的敘事者,戲劇則透過劇中人來表達不同的觀點,敘事與人物的關係,作者與作品的關係,顯示(showing)與訴說(saying)之別,寫實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不同的敘事觀與對結局的看法,說故事的昔今之別,敘事與情節的不同等等。
第四章「詮釋」強調文學的特色在於虛構性而且是「可攜帶的」(portable,也就是不限於特定的時空與脈絡),文本的意義必須藉由讀者參與創造,既非一成不變,也不能隨便強加,而解讀與詮釋文學時固然要運用想像,也必須依照邏輯與文本證據,然而文學作品並「沒有唯一與正確的詮釋」,只要持之以據,言之成理,便可存此一說,增加文本的豐饒繁複。
第五章「價值」列舉評斷文學作品好壞的一些普遍的假定(如原創性、真實的描述、普世的主題、深刻性與複雜性、形式的統一、語言的創新),接著以作品來說明這些假定雖然合理,卻不是毫無問題,並證諸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不同的藝術觀與評價,而偉大的文學作品的價值雖很難說是「永恆」或「普世」,但藉由一代代的閱讀與詮釋可使文本不斷產生新意,獲得新生,穿越不同的時空,感動不同的讀者。然而,全書結尾時留下一個「陰魂不散」的問題讓讀者去思索。此處由於篇幅所限,僅能略述,細節有待讀者閱讀全書,仔細體會。
《如何閱讀文學》除了注意文本細節(微觀),闡明不同文學主義與流派的差異(宏觀)之外,也透露了伊格頓的左派觀點與英式幽默。在左派觀點方面,如「狄更斯晚年讚美擁有實作技術的人,輕視那些靠股票與股份生活的人。體力勞動是真實的,紙上富貴是寄生在別人的勞動之上」;「在十九世紀,文學對工人階級來說是一種感受方式,它讓工人有機會想像騎馬帶著一群獵犬外出打獵是什麼樣子,或嫁給貴族是什麼感覺,因為這些事情現實上不可能發生。因此詩與小說值得閱讀的理由又多了一個。」在英式幽默方面,如「許多文學作品會回溯過去,但很少有比《創世記》還要遠古的。想比《創世記》更往前回溯,恐怕會從世界的邊緣掉落」;「像簡‧愛這樣的女主角,自以為是、愛說教、稍微帶點受虐狂傾向,恐怕很少有人願意跟她一起共乘計程車」;「馬克白夫人到底有幾個孩子,數目是不確定的,這或許可以讓她便於申請兒童福利給付。」
這類大師現身說法之作及其翻譯自有用意與效應。傅月庵在〈2013開卷好書獎──非文學類/評審報告〉中,便語重心長地指出,每年台灣的數萬本出版品中,相較於中文創作,翻譯作品「相對豐饒多元,深入淺出,類皆佳作」。他進一步指出這些外國作者的背景主要有二:一為學術界,一為新聞界。後者是「長期關注、調查某一主題,用心寫成」;前者的特色則是「學有專精的學者或各行各業的專家,放下身段,以簡白的文字,舉重若輕地闡述專門學科或一己之見,造福普通讀者。」《如何閱讀文學》顯然屬於後者,藉由專家學者的投入,甚至大師的加持,讓一般讀者能對特定的議題具有基本的認識。
伊格頓以資深讀者的文學喜好、批評家的敏銳功力與理論大師的豐富學養,回歸到作品本身,根據特定的文學與批評因素,解讀文本細節,彰顯作家的巧妙與作品的特色,並置於更寬廣的文學與文化脈絡,大力推動博雅教育,藉此培養讀者對於語言的敏感以及批判的能力,進而將這種識讀能力(literacy)運用於人生各方面。此書特意以簡易的英文寫成,讀者閱讀中譯之餘,若有興趣也可直接閱讀英文原本,欣賞其文字風格,當更能體會作者的用意,而有另一番感受。
基於上述種種特色,本書值得肯定與推薦。不容諱言的是,每位批評家都有其背景、特色與限制。伊格頓所舉的例證為西洋文學,主要是英國文學,讓讀者能透過他深入淺出的解說進入文學殿堂,獲得一些解讀語言與文本的技巧,領會這些文學作品微妙之處,既「看熱鬧」,又「看門道」,進而如法炮製,運用於其他文本。若讀者讀過這些作品,正可印證自己的閱讀經驗;若尚未讀過,希望書中的觀察與評論能引發讀者的興趣,進而閱讀這些文本,嘗試自行品評。
伊格頓在《文學理論導讀》〈中文版前言〉結尾特地提到,「台灣的社會一定可依自身的方式辨識出許多此類問題。這些都是普受關注的問題,我樂於有此機會與更廣泛的讀者分享個人在這些問題上的看法。」《如何閱讀文學》也可作如是觀。有鑒於此書的寫作動機、呈現方式與目標效應,至盼華文世界的大師級學者/讀者也能懷著廣結善緣、金針度人之心,針對普受關注的文學議題,根據華文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脈絡,寫出類似的作品,讓華文世界的讀者有機會分享資深讀者多年精讀、鑽研文學的心得與看法,與此書參照,以培養文學興趣,精進閱讀技巧,磨練批判工具,拓展視野,提升眼界,共同為「文學共和國」開疆闢土,貢獻心力。
二○一四年一月十六日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0 |
5折 | 1 |
6折 | 1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9 |
3折 | 5 |
4折 | 9 |
5折 | 94 |
6折 | 7 |
7折 | 24 |
7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4折141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