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佚文獻的出土並不始於近四十年,但近四十年來地下古文獻的相繼出土與面世,卻為中國古代哲學史的研究揭開了新頁,開拓了新領域。
本書特色
中國古佚文獻的出土並不始於近四十年,但近四十年來地下古文獻的相繼出土與面世,卻為中國古代哲學史的研究揭開了新頁,開拓了新領域。
這四十年來出土與面世的文獻,或掀起《老子》版本學說重探的熱潮,或揭開黃老之學研究的序幕,或引發思、孟學派探索的思潮,或開啓古文《尚書》研究的契機。這一波又一波的探古風潮,終於將出土簡帛文獻的研究推向了高峰,使之逐漸成為近四十年來國際漢學研究的顯學。
本書為作者梳理個人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定州竹簡《文子》研究」、「郭店出土文獻研究」、「上博楚簡文獻研究」等,也為了讓有興趣參與此一研究工作的學生,在資料蒐尋能多一點方便,結集成書以出版。
作者簡介:
陳麗桂
臺北市人,一九四九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實習輔導處長、文學院院長等職,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多年來從事於黃老之學、漢代學術思想,與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之研究,著有《王充自然思想研究》、《淮南鴻烈想研究》、《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中國歷代思想家──王充》、《中國歷代思想家──葉適》、《新編諸子──淮南子》等書,並發表相關於上述三領域之研究論文約百篇,又曾受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之委託,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6》、《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97~2001》、《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2002~2009》等書。
章節試閱
壹、 近三十年出土儒道古佚文獻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與貢獻
對中國思想文獻的研究者而言,一九七三、一九九三、一九九四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代,繼一九七二年山東臨沂縣銀雀山兩座漢墓《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六韜》⋯⋯等大量古兵書,與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辛追夫人不腐遺體及殉葬物的先後出土,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前所未有的大量帛書古佚文獻,與定州八角廊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中的竹簡《文子》相繼出土。這不但是中國考古學上的盛事,更是中國學術,尤其是中國哲學史上的盛事。因為在馬王堆三號漢墓中,不但有前所未見的古兵書、醫書、房中保健書、曆書的出土;更重要的,也有不同於傳世本編排順序與書寫工具的帛書《老子》,以及亡佚已久,內藏豐富黃老思想理論的黃老帛書,乃至足以證明先秦真有《文子》一書的2790字殘簡《文子》,都在一九七三年相繼出土。這些文獻的出土,揭開了先秦儒、道、兵學與醫學、哲學研究的新頁。
緊接著是一九七五年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大量秦簡的出土,與一九九○至一九九二年間敦煌懸泉二萬多枚漢簡的相繼發現,更開啟中國秦漢歷史、政治、法律、社會,乃至漢代邊關事務研究的新頁。
到了一九九三年,湖北荊門郭店村一號楚墓曾被推斷為戰國中晚期楚太子老師(所謂「東宮之師」)的墓葬中,804枚戰國楚簡又出土了,計共13000多字的三種竹簡本《老子》、十多種儒家文獻,以及被歸為道家文獻的〈太一生水〉,再一次震驚了全世界的漢學界。因為,〈太一生水〉的「水生」觀,有別於中國哲學傳統氣化生成論,固然令人驚艷,而三種竹簡《老子》的出土,更將《老子》的寫定年代推向更早。正當大家陶醉於郭店豐富文獻的研究之際, 緊接著, 如有神助似的,一九九四年,上海博物館購自香港文物市場的戰國楚簡又面世了。1200多支,計共35000多字,涉及80多種典籍的戰國古文獻的出土,更將近代漢學研究,尤其是中國文字學、哲學研究的熱潮推向了空前的高峰。其內容儒、道、兵、雜各家文獻都有,它量大,內容豐富。本文因就上述出土文獻中,相關於儒、道兩家哲學思想者,加以論述。
一、道家古佚文獻
從馬王堆帛本《老子》、黃老帛書、郭店簡本《老子》、〈太一生水〉、八角廊竹簡《文子》,乃至上博簡〈亙先〉幾種文獻中,讓我們對於先秦道家學說,尤其是黃老學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料,也有了突破性的了解,開啟了《老子》、黃老乃至宇宙生成論研究的新頁。
(一)《老子》文本的重新檢視—帛書《老子》與竹簡《老子》
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老子》與郭店三種竹簡《老子》的出土,揭開了近代老學研究的新課題與新熱潮。就帛書《老子》而言,有別於各種傳世本《老子》,它不但鈔寫在絹帛上,而且有兩種本子,一以隸體鈔寫,一以篆體鈔寫。兩種鈔本《老子》不僅字體不同,且從內容看來,是各自根據不同鈔本鈔寫,而非隸篆相鈔。兩種鈔本並且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
後,又不分章。有學者認為,它極可能是《老子》書的原樣,或認為是法家傳本的《老子》,因為在它們的前後,各自都有四篇古佚書相伴隨。隸體《老子》文前的四篇古佚文獻,甚至被以唐蘭為代表的學者認定為亡佚已久,漢志卻有載錄的黃老道家之作─《黃帝四經》。由於三號漢墓的墓葬年代是在黃老治術盛行的漢文帝年間,這隸體《老子》及其卷前古佚書因此被推稱為黃老合卷。黃老之學是《老子》學說的外王統御之用,兩種德經在前的帛本《老子》因此被推定為法家傳本的《老子》,因為《韓非子‧解老》也是以「上德不德⋯⋯」的詮解為始。它與嚴君平《老子指歸》所呈現的狀況也一致,所引《老子》次第也相合,其內容相較於傳世本,不但多用假借字,章次、文字也不同。其多用假借字的現象,是近代出土戰國楚文獻的普遍現象;其相異於傳本的章次、文字,可以校訂傳本之謬誤。
至於1993年的郭店簡本《老子》,不但章序和傳世本、通行本完全不相同,既不分章,也無「道經」、「德經」的區分,該簡本分別鈔寫在三種形制不同的竹簡上,其內容除第一種與第三種有相當於傳本《老子》第十章的幾十字雷同外,俱不相重 ,學者稱之為甲本、乙本、丙本。甲本共1090字,乙本389字,丙本270字,都是殘而不完的不足本。它們與帛本《老子》雖有不同;與傳世本關係更遠。學者據帛本以補其殘缺,仍可補甲本16字,乙本46字,丙本20字。甲本鈔寫屬於帛本「德經」的有十一章,屬於「道經」的有九章。乙本共鈔寫《老子》九章;丙本僅鈔寫《老子》五章。丁原植認為,竹簡《老子》嚴格說來,只能視為傳本《老子》編輯的原始資料,尚非完善的文本,其中誤字、脫文仍然不少。竹簡《老子》的出現,說明了:1.《老子》的原始資料至少在戰國初期已經以不定型的方式在流傳,而有了不同的鈔本。2.竹簡《老子》和帛本《老子》儘管編定形態不一,但可能鈔自同一來源的資料 ,因此內容較相同。
壹、 近三十年出土儒道古佚文獻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與貢獻
對中國思想文獻的研究者而言,一九七三、一九九三、一九九四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代,繼一九七二年山東臨沂縣銀雀山兩座漢墓《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六韜》⋯⋯等大量古兵書,與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辛追夫人不腐遺體及殉葬物的先後出土,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前所未有的大量帛書古佚文獻,與定州八角廊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中的竹簡《文子》相繼出土。這不但是中國考古學上的盛事,更是中國學術,尤其是中國哲學史上的盛事。因為在馬王堆三號漢墓...
目錄
序 (3)
第一章 綜合類 1
壹、近三十年出土儒道古佚文獻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與貢獻 2
貳、從出土簡帛文獻看戰國楚道家的道說及名論
─以帛書〈道原〉、〈太一生水〉與〈亙先〉為核心 23
參、先秦道家的道氣論及其發展模式 42
第二章 定州竹簡《文子》研究 59
壹、古本《文子》思想論題釐測 60
貳、從竹簡《文子》看古、今本《文子》與《淮南子》的先後關係 93
參、定州竹簡《文子》及其相關問題 117
第三章 郭店出土文獻研究 137
壹、〈太一生水〉研究綜述及其與《老子》丙的相關問題 138
貳、郭店儒簡的外王思想 158
參、郭店儒簡〈性自命出〉所顯現的思想傾向 194
肆、從郭店竹簡〈五行〉檢視帛書〈五行〉說文對經文的依違情況 209
伍、再論簡帛〈五行〉經、說文之歧異 228
陸、從郭店儒簡看孔孟間禮、義之因承與轉變 241
柒、從傳世儒典與郭店儒簡看先秦儒學的忠信之德 263
捌、從傳世與出土儒簡看先秦儒學的聖、智之德──從孔子到子思學派 296
第四章 上博楚簡文獻研究 325
壹、〈性情論〉說「道」 326
貳、〈性情論〉說「性」、「情」 337
參、由表述形式與義理結構論〈民之父母〉與〈孔子閒居〉及〈論禮〉之優劣 355
肆、〈容成氏〉的列簡錯置問題──兼論第三十一、三十二簡的離合與禹、啟的相世 370
伍、上博(三)〈亙先〉的義理與結構 382
陸、上博(四)〈曹沫之陣〉所顯現的治政與領軍原則 397
柒、上博(五)〈三德〉的義理 414
捌、上博(七)〈凡物流形〉研究綜述與哲學思想 430
玖、從〈凡物流形〉的鬼神祭祀談起─兼論〈鬼神之明〉 481
參考書目 494
序 (3)
第一章 綜合類 1
壹、近三十年出土儒道古佚文獻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與貢獻 2
貳、從出土簡帛文獻看戰國楚道家的道說及名論
─以帛書〈道原〉、〈太一生水〉與〈亙先〉為核心 23
參、先秦道家的道氣論及其發展模式 42
第二章 定州竹簡《文子》研究 59
壹、古本《文子》思想論題釐測 60
貳、從竹簡《文子》看古、今本《文子》與《淮南子》的先後關係 93
參、定州竹簡《文子》及其相關問題 117
第三章 郭店出土文獻研究 137
壹、〈太一生水〉研究綜述及其與《老子》丙的相關問題 138
貳、郭店儒簡的外王思想 158
參、...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44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