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傳統,是為了借鑑前人智慧,探索未來之路。
個體的存在,必須在文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重讀經典,即是思考整個文化圖景,為自身的存在定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論語》在古代是一部人人必讀的書,直到現在也還是一樣。孔子所處的春秋亂世,政治紛亂,戰禍頻仍,他在種種不利的考驗下激發了生命的潛能,展現出「人」的完美典型。他的言論和行動是人人都應該嚮往與學習的典範。
整部《論語》只是以記載孔子的言行為主軸,並兼記孔子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從當中可以理解,孔子教導學生的,只是人生日常生活問題的解答,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的條件。
孔子的思想幾千年來支配著整個中國社會,深遠地影響整個中國歷史和儒家文化圈。
幾千年來,多少聖賢哲人從《論語》當中找到了立身處世之道。每一篇都是短短的幾句話,卻是終身受用的座右銘,使人在逆境時願意沈潛努力,在順遂時謙虛收歛,讀《論語》,人生的真諦盡在其中。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至今仍給我們各種面向的參考與借鑑。本書以現代、白話、淺顯易懂的文字,並輔以講評賞析,帶領讀者輕鬆地深入論語的世界。閱讀這本《論語》,你將會發現,原來孔子這麼人性化,原來讀論語這麼有趣!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出版序
「古典智慧」系列,是希望能為讀者開啟一條通往中國文化之路的捷徑,以淺顯的文字、活潑的導引與生動的賞析說明,跳脫枯燥乏味的學究式說理,所重新編撰的輕鬆閱讀作品。若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領略他們的思想脈絡,了解當時社會文化的狀態,找出可以學習借鏡的智慧精華。
幾千年來,孔子的思想支配著整個中國社會的價值觀,深遠地影響整個中國歷史,和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政治圈、文化圈與常民生活,其影響力甚至擴及日、韓等東北亞國家。以記載孔子言行為主軸的《論語》,是兼記孔子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書,仔細閱讀之後可以發現,孔子諄諄教導學生的,皆是人生日常生活問題的解答,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的條件。儘管,每一篇都是短短的幾句話,卻也都是終身受用的座右銘,捧讀《論語》,讓人身處逆境仍能沈潛蓄勢,身處順境依然謙虛收歛,人生的真諦盡在其中,幾千年來,多少聖賢哲人,從《論語》當中找到了立身處世之道。
人們尊崇為「至聖先師」的孔子,不但是偉大的思想家,更是偉大的教育家;他主張「有教無類」,不論年齡、籍貫、階級、人品等,只要是有心向學,皆來者不拒收為弟子。孔子以詩、書、禮、樂、射、御、文、行、忠、信等教導弟子,實施文武合一、術德兼修的教育方針,弟子多至三千人,其中通曉六藝者就有七十二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私學老師,也是後人景仰的萬世師表。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至今仍提供人們各種面向的參考與借鑑。本書以現代、白話、淺顯易懂的文字,並輔以簡短精闢的講評賞析,帶領讀者輕鬆地深入論語的世界。閱讀這本《論語》,你將會發現,原來孔子這麼人性化,原來讀《論語》這麼有趣!
文學的魅力不應該受限於時代、語言、國界的束縛,文體的表達方式也不應該只有一種詮釋方法,而優美的中國經典文學創作,更不應該受限於文言文的隔閡,而讓現代的讀者望之生畏。就像我們想閱讀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可以藉由翻譯來讀懂它的道理一樣,浩瀚精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學作品,如果能找到更多元的入門通道,那麼成千上萬的精采創作,將會是人人愛不釋卷的最佳讀物。「古典智慧」中國文學名著系列,讓讀者輕鬆掌握古典文學的精隨,充分應用古人的經典智慧。希望讀者因為了解、欣賞,而能借鑑學習;因為借鑑學習,而能延伸應用;因為應用,才能承先啟後,激發創作的種籽。
高談文化總編輯 許麗雯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出版序
「古典智慧」系列,是希望能為讀者開啟一條通往中國文化之路的捷徑,以淺顯的文字、活潑的導引與生動的賞析說明,跳脫枯燥乏味的學究式說理,所重新編撰的輕鬆閱讀作品。若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領略他們的思想脈絡,了解當時社會文化的狀態,找出可以學習借鏡的智慧精華。
幾千年來,孔子的思想支配著整個中國社會的價值觀,深遠地影響整個中國歷史,和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政治圈、文化圈與常民生活,其影響力甚至擴及日、韓等東北亞國家。以記載孔子言行為主軸的《論語》,是兼記孔子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書,...
章節試閱
緒論:眾美兼陳的儒學寶典
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鄒邑平鄉人(今山東省曲阜縣)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四七九),享年七十三歲。世界上,與孔子先後降生於世的偉大哲學家,在希臘有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在印度有釋迦牟尼。
■ 孔子的時代和生平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後代宋國微子的後代子孫,到了孔父嘉才開始擁有官職,而改姓孔。他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魯國的大夫,身材魁偉,勇略過人。孔子三歲時喪父,家境清苦,由母親顏氏撫養教育成人。孔子在幼年時就非常喜愛仿效祭禮,十五歲時立志向學,決心成為一個力學濟世的人,並從工作環境中學習到貴族的種種禮儀,還得以博覽群籍,學識因而大為精進。
在《史記》的〈孔子世家〉當中,也詳細記錄了孔子的事蹟。孔子年輕時很窮困,五十歲時曾在魯國做官。後來,他周遊列國的十三年,期間到處尋找機會,希望能實現他的政治、社會理想,可是一處也沒有找到。他最後回到魯國,於西元前四七九年過世。
孔子辭世之後,眾多弟子在他的墓旁築屋而居,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弟子們以回憶與講述老師的教導為生活重心,才有了《論語》的編輯與流傳後世。這部經典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彙編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論語》,共計二十篇,約一萬兩千字。
■ 無所為而為
南宋時,朱熹將《論語》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並分別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朱注四書,後來被歷代朝廷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課本,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深遠。
在孔子之前就已經有了六經。六經又叫做「六藝」,是周朝封建制度前期,數百年來中國貴族教育的基礎。隨著封建解體,貴族或是貴族的老師流散在庶民當中,靠著教授典籍,還有在婚喪祭祀等典禮中以「相禮」為生,這種人就叫做「儒」。然而,孔子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儒,從《論語》來看,他是一位教育家,他期望弟子們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成人」(憲問),所以教授他們各種經典中的知識。
孔子本人就是一個好例子,他在動盪的政治情勢和社會中,盡力找尋機會為社會服務,也像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那樣,逢人必談人生道理,雖然一切努力在當時看起來都是白費力氣的事,但是他從不氣餒。
■ 孔子的中心思想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據楊伯峻《論語譯注》統計,在《論語》中,孔子講「仁」的地方共一百零九次。孔子的「仁」,意義十分廣泛,幾乎包括所有做人的道理。他說有五種品德算是仁:「恭、寬、信、敏、惠。」又解釋說:「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後人尊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在春秋時期戰爭不斷的環境中,致力於恢復「禮樂制度」,希望成為一個「天下有道」的社會。學生問他什麼是「仁」,他回答說:「愛人。」(陽貨),孔子又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此外,孔子還認為,行仁是義不容辭的,應該「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孔子的智慧首重「真誠」。人若真誠,將能體察內心有一股自我要求的力量,期許自己去行善。「行善」是指努力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亦即古代所說的五倫,也就是今日複雜多樣的人際關係。
由真誠引發的社會關懷,將會隨著個人角色的變動而由近及遠,最高目標是孔子所說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個看似不可能的艱鉅任務,正好反映了人類生命的最高價值,只要肯定自己正朝著這個目標前進,自然可以心安理得。
在講述傳統制度和觀念時,孔子又從自己的道德觀推演出來。例如:在解釋「三年之喪」這個古老的禮制時,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陽貨)。換句話說,兒子的一生,至少頭三年完全依賴父母親的餵養,因此父母死後,他應當以同樣長的時間來服喪,表示感恩。
在講授經典時,孔子也賦予它們嶄新的詮釋。例如:講到《詩經》時,他強調的是道德價值:「《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這樣一來,孔子就不只是單純地在講述詩經的原意,而為詩經的內容詮釋出一些新意。
除了解釋經典,孔子還會加上個人的理念,他認為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應該要實行他所說的「正名」,就是「名」與「實」應當相符。有學生問到,若由他來治理國家,會先做什麼?孔子答道:「必也正名乎!」(子路)。有位國君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又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由此可知,國家的事物都該與理想相符,每個人有都應該背負一定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才能名實相符。
■ 對個人強調「仁」與「義」
對於個人,孔子強調「仁」和「義」。義是「應該」,代表社會的每個人都有應該要做的事,而且要合乎道德標準。在儒家思想中,義與利是對立的,孔子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
義是形式上的觀念,相較之下,仁則具體多了,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有其義務,這些義務的具體本質就是「愛人」,也就是「仁」。有學生問:「仁」是什麼,孔子就回答他說:「愛人」(顏淵),只要能真正愛人,就能切實履行社會義務。而孔子也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所以如何實行「仁」,祕訣就在於推己及人。
從義的觀念,孔子又導出「無所為而為」。一個人做他應該做的事,純粹是由於這樣做在道德上是對的,而不是出於其他的任何考慮。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於做的本身,而不是形於外在的結果。
孔子還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憲問),他盡了一切努力,而又歸之於天命。天命即天意,我們能夠做的,莫過於盡心去做我們該做的事,不計成敗,這樣就是「知命」。若要做到儒家所說的君子,知命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只要知命,對於外在的成敗也就無所掛懷,也就永不失敗。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患得患失,常保快樂,所以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又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
■ 一部論語可以平定天下
宋朝宋太宗時,大臣趙普就曾經對他說過:「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在《論語》裡,無論是道德修養、行為規範,還是政治教化、立身處世,無一不備,涵蓋面向極為廣闊,語句也非常精簡明達,可以說儒家的學術思想,全部都在這部書裡。
《論語》在古代是一部人人必讀的書,直到現在也還是一樣;以前我們是為了考試而讀論語,現在我們是為了修身、齊家而學論語。孔子所處的春秋亂世,政治紛亂、戰禍頻仍,他在種種不利的考驗下,激發了生命的潛能,展現出「人」的完美典型。他的言論和行動,是人人都應該嚮往與學習的典範。
《論語》內文
壹、 學而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
有子說:「禮法的運用,以和為貴。這種至為美好的傳統,適用於從小地到大處的一切事情。唯一不能這樣做的情形是,為了追求『以和為貴』而勉強求和,違反了應遵守的禮法,這樣就絕對不行的。」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符合道義的誠信,才能夠守信實現諾言;符合禮法的恭敬,才能不卑不亢、遠離恥辱;任用可信賴的人,才會取得成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求餐餐吃飽、不求住得安穩舒適、做事機敏而言談謹慎、積極要求上進,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卻不做阿諛奉承的事,富貴卻不驕縱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還可以。不過,就不如貧窮卻有志氣,富貴同時有涵養的人。」子貢說:「《詩經》裡面提到:『修養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又磋,琢了再磨。』就像我們現在這樣的討論,對嗎?」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開始與你談論《詩經》了。說到前面,你就已經知道後面要談些什麼。」
應用賞析
大部分人都希望得到別人了解,最好人人都知道自己多麼英明睿智、天真純潔,其實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已經看穿這種心理的謬誤!被人了解有什麼好?頂多得到一點傾慕和支持,說不定還被人抓住弱點攻擊一番!反而,如果對別人了解多一點,在相處或是共事時就會順利融洽多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正是印證了這個道理。
貳、為政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
孔子說:「以仁德治理國政,就可像北極星般安居其位,其他的星星自會拱繞著它。」
應用賞析
古代的讀書人非常關心政事,總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不錯過任何針砭時政的機會,循循善誘何謂為政之道;尤其,孔子是主張「仁政」的代表,稍後還有許多機會在本書中讀到孔子的政治理念。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就是『思想純正,心無邪念』。」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
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國家,以刑法來約束人民,百姓雖會為了避免刑罰不敢犯罪,但不會因此有是非羞恥之心;以仁德來管理國家,以禮教來約束人民,百姓遵守法紀之餘,更會有羞恥心和好品格。」
應用賞析
政令律法是形於外的,必須靠人執行才有約束力,甚至還有漏洞可鑽,使得惡人仍能逍遙法外;品德教養則是蘊含在內心的,這樣才能達到真正向善驅惡的自我約束。若希望國家長治久安,可以教導人民明是非、知羞恥,絕對比嚴刑峻罰要有效得多了。
伍、公冶長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子貢問說:「孔文子為什麼獲得形容才學高深、品格完美的『文』字當追封諡號?」孔子說:「聰敏勤奮又熱心向學,不以向比自己低下的人請教感到羞恥,所以能夠稱為『文』。」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具有君子的四種品德:行為為人恭謹謙遜,侍奉上級尊敬謹慎,對待人民關愛慈惠,遣用百姓合乎義理。」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譯文】
孔子說:「齊國官員晏平仲善於交朋友,交往越久越受人尊敬。」
柒、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譯文】
孔子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並愛好古代文化,我就像是商朝賢臣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默默將知識記在心裡,學習時不感到厭煩滿足,教育學生時不覺得疲倦,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
孔子說:「對品德不加以修養,對學問不加以鑽研,聽到義理不能追隨,錯失之處不能改正,都是我所擔憂的。」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文】
孔子在家居閒適時,端莊穩重,自在舒緩。
…………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譯文】
孔子只釣魚而不撒網,只射飛鳥而不射棲息的鳥。
應用賞析
雖然,孔子不像老莊豁達的認為天地萬物都該一視同仁,但是他遵循的仁道還是有澤及生靈。只釣魚而不撒網、只射飛鳥不射棲鳥,這其中代表了有所為、有所不為,也顯示了仁者不是只在治國大道上表現仁德,慈愛仁心應該是無處不在。
捌、泰伯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即使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優點,如果驕傲吝嗇,其餘的好處也就沒什麼了不起了。」
應用賞析
孔子最推崇提倡的就是仁厚,而從這篇中可以看到,他對於「驕傲」和「吝嗇」有多麼痛惡。周公在他心目中,是僅次於聖王明君的大賢人,不僅優秀賢能,更是才華洋溢;但是就算有人能跟周公的才能相比,只要犯了「驕傲」和「吝嗇」的毛病,孔子還是認為這樣的人是一無可取。
緒論:眾美兼陳的儒學寶典
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鄒邑平鄉人(今山東省曲阜縣)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四七九),享年七十三歲。世界上,與孔子先後降生於世的偉大哲學家,在希臘有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在印度有釋迦牟尼。
■ 孔子的時代和生平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後代宋國微子的後代子孫,到了孔父嘉才開始擁有官職,而改姓孔。他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魯國的大夫,身材魁偉,勇略過人。孔子三歲時喪父,家境清苦,由母親顏氏撫養教育成人。孔子在幼年時就非常喜愛仿效祭禮,十五歲時立志...
目錄
出版序
緒論:眾美兼陳的儒家寶典
壹、學而篇
貳、為政篇
參、八佾篇
肆、里仁篇
伍、公冶長篇
陸、雍也篇
柒、述而篇
捌、泰伯篇
玖、子罕篇
拾、鄉黨篇
拾壹、先進篇
拾貳、顏淵篇
拾參、子路篇
拾肆、憲問篇
拾伍、衛靈公篇
拾陸、季氏篇
拾柒、陽貨篇
拾捌、微子篇
拾玖、子張篇
貳拾、堯曰篇
出版序
緒論:眾美兼陳的儒家寶典
壹、學而篇
貳、為政篇
參、八佾篇
肆、里仁篇
伍、公冶長篇
陸、雍也篇
柒、述而篇
捌、泰伯篇
玖、子罕篇
拾、鄉黨篇
拾壹、先進篇
拾貳、顏淵篇
拾參、子路篇
拾肆、憲問篇
拾伍、衛靈公篇
拾陸、季氏篇
拾柒、陽貨篇
拾捌、微子篇
拾玖、子張篇
貳拾、堯曰篇
商品資料
出版社:九韵文化出版日期:2013-11-15ISBN/ISSN:978986576706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