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潘維,他永遠不願擺脫/這個世界,他的固體部分用來感知/他液化的眼睛抓住了疏鬆泥土的水/清涼的水,血管裡的水,與反抗媚俗的水」
──〈冬之祭〉
特立於中國當代詩壇豪放氣息之外,杭州詩人潘維以婉約又現代的風格,將江南水鄉的韻味帶入現代詩,形成中國當代詩壇的獨特風景。
本書特色
江南風格代表詩人潘維在台灣的首部詩集!
作者簡介:
潘維
1960年代出生於浙江湖州。當代江南詩歌的代表性詩人,著有《不設防的孤寂》、《潘維詩選》等作。曾獲天問詩人獎、海峽兩岸詩會桂冠詩人獎、柔剛詩歌獎等十餘種獎項,作品被多種外語翻譯。為中國國家一級作家。現居杭州。
章節試閱
〈第一首詩〉
在我居住的這個南方山鄉
雨水日子般落下來
我把它們捆好、紮緊、曬在麥場上
入冬之後就用它們來烤火
小鳥兒赤裸著燙傷的爪
哭著飛遠了
很深的山溝窩裡
斧頭整日整夜地嗥叫
農夫播種時的寂寞擊拍著藍色的湖岸
1986
〈江南水鄉〉
當汽車尾煙將最後的乘客丟下,
如一片枯葉捲入昏暗。一股寒氣
混雜著一個沒落世紀的腐朽體溫
迎面撲來。江南水鄉
白雪般殷勤,把寂寞覆蓋在稀落的荒涼中。
伴隨著虛弱的美女,這塊版圖
被鐵蹄和強悍所放逐。逃亡的馬車
停在書卷和蠶繭容易繁殖的湖泊之間,
一息尚存的目光在僕人的攙扶下
朝向待妾,投去夢幻的一瞥。
於是,在水光月色中,流出了絲綢。
脆薄的撕裂聲,傳遞出貴族們的恐懼。
他們奔逃時的曲折在宣紙上留下轍跡。
對紫禁城的膜拜,對皇權的迷戀,
使宅院的結構,陰黑如一部刑法。
穿過長長的甬道,未來向著過去延伸。
古老的玉器照亮了詩歌,憂鬱的節奏
描繪了春天、奢侈和別離,
他們的一半靈魂,和風俗相融,
其餘一半,被風的鶴影俘虜。
在那朵冬天的雲下,一盆炭火
將熱能一點點消磨於窗格子的鼻息上。
灰燼不停積聚,形成空氣。
紅木道德吞吃著時光的活力。
但從運河的上游帶回了北方的謠傳。
船隻載走了香料也傳來了聖旨。
運河兩岸,燈籠伸出火苗腥紅的舌頭
圍著黑夜吠叫。夜退到了二胡的弦上。
那梅花凋零的旋律用松香的氣味
抓住了一場大雪,從炊煙的懷裡。
陰寒造就了江南的基因,那些露水,
凝成思想的晶體,滲入骨髓。
木匠們將房梁抬高的同時也擴展了
秘密的濕度。從街巷那張多雨的臉上,
忙碌的季節來回掠過白色的翅翼。
夢幻和戰慄,是密集的水網在呼吸,
赤裸的神經枝葉繁茂。
當我本土的腳踩上青石板悠長的回聲,
一股濕潤的興奮,使旅遊鞋導電,
那鞋,曾深陷比睡眠更黑的泥濘。
在茅屋的頭頂,迷茫的月亮
一滴滴漏下鄉鎮的寂靜:記憶在耗盡體溫。
那缺少鹽粒的枯葉在沙沙作響,
似乎準備喚醒警惕的幽靈,從憂傷
走入一棵樹的脈絡,朗誦墓誌銘。
這脾氣古怪的氣候響起了陣陣悶雷,
直到一股黴變的風從一堆垃圾中
颳來東倒西歪的傷兵:繃帶無產者,
生鏽的鼻尖,聞不到溫暖與愛的消息,
他們殘廢的沉默,彷彿時代的旗幟。
此刻,那被速度和集體拋棄的乘客,
凝望著周圍的景色:浪漫綠血的遺產。
他感到腐敗在賄賂他的眼睛,
他可能永遠是生養他的子宮的異鄉人
――江南水鄉,美與夢的氾濫之地。
然而,大雪緊緊握住了天空的廣闊。
一隻火把,扣亮陰陽雙耳門環。
朱漆大門像一部巨書的封面,漶漫的字跡
隱約呈現「春秋」。當剝落的時間
掀動書頁:人間徹夜迴盪著地軸的吱嘎聲。
1999.1.16
〈第一首詩〉
在我居住的這個南方山鄉
雨水日子般落下來
我把它們捆好、紮緊、曬在麥場上
入冬之後就用它們來烤火
小鳥兒赤裸著燙傷的爪
哭著飛遠了
很深的山溝窩裡
斧頭整日整夜地嗥叫
農夫播種時的寂寞擊拍著藍色的湖岸
1986
〈江南水鄉〉
當汽車尾煙將最後的乘客丟下,
如一片枯葉捲入昏暗。一股寒氣
混雜著一個沒落世紀的腐朽體溫
迎面撲來。江南水鄉
白雪般殷勤,把寂寞覆蓋在稀落的荒涼中。
伴隨著虛弱的美女,這塊版圖
被鐵蹄和強悍所放逐。逃亡的馬車
停在書卷和蠶繭容易繁殖的湖泊之間,
一息尚...
作者序
【總序】 朝向漢語的邊陲/楊小濱
中國當代詩的發展可以看作是朝向漢語每一處邊界的勇猛推進,而它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出頗為複雜的線索。1960年代中後期張鶴慈(北京,1943-)和陳建華(上海,1948-)等人的詩作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主流詩歌的修辭樣式。如果說張鶴慈還帶有浪漫主義的餘韻,陳建華的詩受到波德萊爾的啟發,可以說是當代詩中最早出現的現代主義作品,但這些作品的閱讀範圍當時只在極小的朋友圈子內,直到1990年代才廣為流傳。1970年代初的北京,出現了更具衝擊力的當代詩寫作:根子(1951-)以極端的現代主義姿態面對一個幻滅而絕望的世界,而多多(1951-)詩中對時代的觀察和體驗也遠遠超越了同時代詩人的視野,成為中國當代詩史上的靈魂人物。
對我來說,當代詩的概念,大致可以理解為對朦朧詩的銜接。朦朧詩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官方以招安的形式收編民間詩人的一次努力。根子、多多和芒克(1951-)的寫作從來就沒有被認可為朦朧詩的經典,既然連出現在《詩刊》的可能都沒有,也就甚至未曾享受遭到批判的待遇,直到1980年代中後期才漸漸浮出地表。我們完全可以說,多多等人的文化詩學意義,是屬於後朦朧時代的。才華出眾的朦朧詩人顧城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寫出了偏離朦朧詩美學的《鬼進城》等傑作,卻不久以殺妻自盡的方式寫下了慘痛的人生詩篇。除了揮霍詩才的芒克之外,嚴力(1954-)自始至終就顯示出與朦朧詩主潮相異的機智旨趣和宇宙視野;而同為朦朧詩人的楊煉(1955-),在1980年代中期即創作了《諾日朗》這樣的經典作品,以各種組詩、長詩重新跨入傳統文化,由於從朦朧詩中率先奮勇突圍,日漸成為朦朧詩群體中成就最為卓著的詩人。同樣成功突圍的是遊移在朦朧詩邊緣的王小妮(1955-),她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以尖銳直白的詩句來書寫個人對世界的奇妙感知,成為當代女性詩人中最突出的代表。如果說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朦朧詩仍然帶有強烈的烏托邦理念與相當程度的宏大抒情風格,從1980年代中後期開始,朦朧詩人們的寫作發生了巨大的轉化。
這個轉化當然也體現在後朦朧詩人身上。翟永明(1955-)被公認為後朦朧時代湧現的最優秀的女詩人,早期作品受到自白派影響,挖掘女性意識中的黑暗真實,爾後也融入了古典傳統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開闊、成熟的寫作風格。在1980年代中,翟永明與鍾鳴(1953-)、柏樺(1956-)、歐陽江河(1956-)、張棗(1962-2010)被稱為「四川五君」,個個都是後朦朧時代的寫作高手。柏樺早期的詩既帶有近乎神經質的青春敏感,又不乏古典的鮮明意象,極大地開闢了漢語詩的表現力。在拓展古典詩學趣味上,張棗最初是柏樺的同行者,爾後日漸走向更極端的探索,為漢語實踐了非凡的可能性。在「四川五君」中,鍾鳴深具哲人的氣度,用史詩和寓言有力地書寫了當代歷史與現實。歐陽江河的寫作從一開始就將感性與理性出色地結合在一起,將現實歷史的關懷與悖論式的超驗視野結合在一起,抵達了恢宏與思辨的驚險高度。
後朦朧詩時代起源於1980年代中期,一群自我命名為「第三代」的詩人在四川崛起,標誌著中國當代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80年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產自四川的佔了絕大多數。除了「四川五君」以外,四川還為1980年代中國詩壇貢獻了「非非」、「莽漢」、「整體主義」等詩歌群體(流派和詩刊)。如周倫佑(1952-)、楊黎(1962-)、何小竹(1963-)、吉木狼格(1963-)等在非非主義的「反文化」旗幟下各自發展了極具個性的詩風,將詩歌寫作推向更為廣闊的文化批判領域。其中楊黎日後又倡導觀念大於文字的「廢話詩」,成為當代中國先鋒詩壇的異數。而周倫佑從1980年代的解構式寫作到1990年代後的批判性紅色寫作,始終是先鋒詩歌的領頭羊,也幾乎是中國詩壇裡後現代主義的唯一倡導者。莽漢的萬夏(1962-)、胡冬(1962-)、李亞偉(1963-)、馬松(1963-)等無一不是天賦卓絕的詩歌天才,從寫作語言的意義上給當代中國詩壇提供了至為燦爛的景觀。其中萬夏與馬松醉心於詩意的生活,作品惜墨如金但以一當百;李亞偉則曾被譽為當代李白,文字瀟灑如行雲流水,在古往今來的遐想中妙筆生花,充滿了後現代的喜劇精神;胡冬1980年代末旅居國外後詩風更為逼仄險峻,為漢語詩的表達開拓出難以企及的遙遠疆域。以石光華(1958-)為首的整體主義還貢獻了才華橫溢的宋煒(1964-)及其胞兄宋渠(1963-),將古風與現代主義風尚奇妙地糅合在一起。
毫不誇張地說,川籍(包括重慶)詩人在1980年代以來的中國詩壇佔據了半壁江山。在流派之外,優秀而獨立的詩人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開拓性的寫作。1980年代中後期,廖亦武(1958-)那些囈語加咆哮的長詩是美國垮掉派在中國的政治化變種,意在書寫國族歷史的寓言。蕭開愚(1960-)從1980年代中期起就開始創立自己沉鬱而又突兀的特異風格,以罕見的奇詭與艱澀來切入社會現實,始終走在中國當代詩的最前列。顯然,蕭開愚入選為2007年《南都週刊》評選的「新詩90年十大詩人」中唯一健在的後朦朧詩人,並不是偶然的。孫文波(1956-)則是1980年代開始寫作而在1990年代成果斐然的詩人,也是1990年代中期開始普遍的敘事化潮流中最為突出的詩人之一,將社會關懷融入到一種高度個人化的觀察與書寫中。還有1990年代的唐丹鴻,代表了女性詩人內心奇異的機器、武器及疼痛的肉體;而啞石(1966-)是1990年代末以來崛起的四川詩人,以重新組合的傳統修辭給當代漢語詩帶來了跌宕起伏的特有聲音。
1980年代的上海,出現了集結在詩刊《海上》、《大陸》下發表作品的「海上詩群」,包括以孟浪(1961-)、默默(1964-)、劉漫流(1962-)、郁郁(1961-)、京不特(1965-)等為主要骨幹的較具反叛色彩的群體,和以陳東東(1961-)、王寅(1962-)、陸憶敏(1962-)等為代表的較具純詩風格的群體,從不同的方向為當代漢語詩提供了精萃的文本。幾乎同時創立的「撒嬌派」,主要成員有京不特、默默(撒嬌筆名為銹容)、孟浪(撒嬌筆名為軟髮)等,致力於透過反諷和遊戲來消解主流話語的語言實驗。無論從政治還是美學的意義上來看,孟浪的詩始終衝鋒在詩歌先鋒的最前沿,他發明了一種荒誕主義的戰鬥語調,有力地揭示了歷史喜劇的激情與狂想,在政治美學的方向上具有典範性意義。而陳東東的詩在1980年代深受超現實主義影響,到了1990年代之後則更開闊地納入了對歷史與社會的寓言式觀察,將耽美的幻想與險峻的現實嵌合在一起,鋪陳出一種新的夢境詩學。1980年代的上海還貢獻了以宋琳(1959-)等人為代表的城市詩,而宋琳在1990年代出國後更深入了內心的奇妙圖景,也始終保持著超拔的精神向度。1990年代後上海崛起的詩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復旦大學畢業後定居上海的韓博(1971-,原籍黑龍江),他近年來的詩歌寫作奇妙地嫁接了古漢語的突兀與(後)現代漢語的自由,對漢語的表現力作了令人震驚的開拓。還有行事低調但詩藝精到的女詩人丁麗英(1966-),在枯澀與奇崛之間書寫了幻覺般的日常生活。
與上海鄰近的江南(特別是蘇杭)地區也出產了諸多才子型的詩人,如1980年代就開始活躍的蘇州詩人車前子(1963-)和1990年代之後形成獨特聲音的杭州詩人潘維(1964-)。車前子從早期的清麗風格轉化為最無畏和超前的語言實驗,而潘維則以現代主義的語言方式奇妙地改換了江南式婉約,其獨特的風格在以豪放為主要特質的中國當代詩壇幾乎是獨放異彩。而以明朗清新見長的蔡天新(1963-)雖身居杭州但足跡遍布五洲四海,詩意也帶有明顯的地中海風格。影響甚廣的于堅(1954-)、韓東(1961-)和呂德安(1960-)曾都屬於1980年代以南京為中心的他們文學社,以各自的方式有力地推動了口語化與(反)抒情性的發展。
朦朧詩的最初源頭,中國最早的文學民刊《今天》雜誌,1970年代末在北京創刊,1980年代初被禁。「今天派」的主將們,幾乎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詩人。而1980年代中期以降,出自北京大學的詩人佔據了北京詩壇的主要地位。其中,1989年臥軌自盡的海子(1964-1989)可能是最為人所知的,海子的短詩尖銳、過敏,與其宏大抒情的長詩形成了鮮明對比。海子的北大同學和密友西川(1963-)則在1990年後日漸擺脫了早期的優美歌唱,躍入一種大規模反抒情的演說風格,帶來了某種大氣象。臧棣(1964-)從1990年代開始一直到新世紀不僅是北大詩歌的靈魂人物,也是中國當代詩極具創造力的頂尖詩人,推動了中國當代詩在第三代詩之後產生質的飛躍。臧棣的詩為漢語貢獻了至為精妙的陳述語式,以貌似知性的聲音扎進了感性的肺腑。出自北大的重要詩人還包括清平(1964-)、周瓚(1968-)、姜濤(1970-)、席亞兵(1971-),胡續冬(1974-)、陳均(1974-)、王敖(1976-)等。其中姜濤的詩示範了表面的「學院派」風格能夠抵達的反諷的精微,而胡續冬的詩則富於更顯見的誇張、調笑或情色意味,二人都將1990年代以來的敘事因素推向了另一個高度。胡續冬來自重慶(自然染上了川籍的特色),時有將喜劇化的方言土語(以及時興的網路語言或亞文化語言)混入詩歌語彙。也是來自重慶的詩人蔣浩(1971-)在詩中召喚出語言的化境,將現實經驗與超現實圖景溶於一爐,標誌著當代詩所攀援的新的巔峰。同樣現居北京,來自內蒙古的秦曉宇(1974-),也是本世紀以來湧現的優秀詩人,詩作具有一種鑽石般精妙與凝練的罕見品質。原籍天津的馬驊(1972-2004)和原籍四川的馬雁(1979-2010),兩位幾乎在同齡時英年早逝的天才,恰好曾是北大在線新青年論壇的同事和好友。馬驊的晚期詩作抵達了世俗生活的純淨悠遠,在可知與不可知之間獲得了逍遙;而馬雁始終捕捉著個體對於世界的敏銳感知,並把這種感知轉化為表面上疏淡的述說。
當今活躍的「60後」和「70後」詩人還包括現居北京的藍藍(1967-)、殷龍龍(1962-)、王艾(1971-)、樹才(1965-)、成嬰(1971-)、侯馬(1967-)、周瑟瑟(1968-)、安琪(1969-)、呂約(1972-)、朵漁(1973-)、尹麗川(1973-),河南的森子(1962-)、魔頭貝貝(1973-),黑龍江的桑克(1967-),山東的孫磊(1971-)宇向(1970-)夫婦和軒轅軾軻(1971-),安徽的余怒(1966-)和陳先發(1967-),江蘇的黃梵(1963-),海南的李少君(1967-),現居美國的明迪(1963-)等。森子的詩以極為寬闊的想像跨度來觀察和創造與眾不同的現實圖景,而桑克則將世界的每一個瞬間化為自我的冷峻冥想。同為抒情詩人,女詩人藍藍通過愛與疼痛之間的撕扯來體驗精神超越,王艾則一次又一次排練了戲劇的幻景,並奔波於表演與旁觀之間,而樹才的詩從法國詩歌傳統中找到一種抒情化的抽象意味。較為獨特的是軒轅軾軻,常常通過排比的氣勢與錯位的慣性展開一種喜劇化、狂歡化的解構式語言。而這個名單似乎還可以無限延長下去。
1989年的歷史事件曾給中國詩壇帶來相當程度的衝擊。在此後的一段時期內,一大批詩人(主要是四川詩人,也有上海等地的詩人)由於政治原因而入獄或遭到各種方式的囚禁,還有一大批詩人流亡或旅居國外。1990年代的詩歌不再以青春的反叛激情為表徵,抒情性中大量融入了敘述感,邁入了更加成熟的「中年寫作」。從1980年代湧現的蕭開愚、歐陽江河、陳東東、孫文波、西川等到1990年代崛起的臧棣、森子、桑克等可以視為這一時期的代表。1990年代以來,儘管也有某些「流派」問世,但「第三代詩」時期熱衷於拉幫結夥的激情已經消退。更多的詩人致力於個體的獨立寫作,儘管無法命名或標籤,卻成就斐然。1990年代末的「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的論戰雖然聲勢浩大,卻因為糾纏於眾多虛假命題而未能激發出應有的文化衝擊力。2000年以來,儘管詩人們有不同的寫作趨向,但森嚴的陣營壁壘漸漸消失。即使是「知識分子寫作」的代表詩人,其實也在很大程度上以「民間寫作」所崇尚的日常口語作為詩意言說的起點。從今天來看,1960年代出生的「60後」詩人人數最為眾多,儼然佔據了當今中國詩壇的中堅地位,而1970年代出生的「70後」詩人,如上文提到的韓博、蔣浩等,在對於漢語可能性的拓展上,也為當代詩做出了不凡的探索和貢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80後詩人」在前人開闢的道路盡頭或途徑之外另闢蹊徑,也日漸成長為當代詩壇的重要力量。
中國當代詩人的寫作將漢語不斷推向極端和極致,以各異的嗓音發出了有關現實世界與經驗主體的精彩言說,讓我們聽到了千姿萬態、錯落有致的精神獨唱。作為叢書,《中國當代詩典》力圖呈現最精萃的中國當代詩人及其作品。第一輯收入了15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當代詩人的作品,其中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出生的詩人各佔五位。在選擇標準上,有各種具體的考慮:首先是盡量收入尚未在台灣出過詩集的詩人。當然,在這15位詩人中,也有極少數雖然出過詩集,但仍有一大批未出版的代表作可以期待產生相當影響的。在第一輯中忍痛割捨的一流詩人中,有些是因為在台灣出過詩集,已經在台灣有了一定影響力的詩人;也有些是因為寫作風格距離台灣的主流詩潮較遠,希望能在第一輯被普遍接受的基礎上日後再推出,將更加彰顯其力量。願《中國當代詩典》中傳來的特異聲音為台灣當代詩壇帶來新的快感或痛感。
【總序】 朝向漢語的邊陲/楊小濱
中國當代詩的發展可以看作是朝向漢語每一處邊界的勇猛推進,而它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出頗為複雜的線索。1960年代中後期張鶴慈(北京,1943-)和陳建華(上海,1948-)等人的詩作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主流詩歌的修辭樣式。如果說張鶴慈還帶有浪漫主義的餘韻,陳建華的詩受到波德萊爾的啟發,可以說是當代詩中最早出現的現代主義作品,但這些作品的閱讀範圍當時只在極小的朋友圈子內,直到1990年代才廣為流傳。1970年代初的北京,出現了更具衝擊力的當代詩寫作:根子(1951-)以極端的現代主義姿態面對一個...
目錄
【總序】 朝向漢語的邊陲/楊小濱 010
第一卷 鼎甲橋鄉(1986-1987)
第一首詩 020
春天一日 021
鄉村即景 022
道路有一副孤寂的面孔 023
在遙遠的北方 024
風吹著 025
遠離人間,為麥種守靈 026
那無限的援軍從不抵達 027
春天不在 028
別把雨帶走 029
鼎甲橋鄉 030
懷念一九八六年 036
絲綢之府 038
燈芯絨褲子萬歲 040
看見生活 042
第二卷 不設防的孤寂(1988-1993)
不設防的孤寂 046
紫禁城的黃昏 047
錫皮鼓 049
冬之祭 051
蝴蝶斑紋裡的黑夜 056
時光 058
一九九○年的褻瀆 060
在那時 061
登記簿上的夜 063
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日記 065
潘維悼念麥克迪爾米德 066
輪迴 067
冷漠 069
追隨蘭波直到陰鬱的天邊 070
說吧,悲哀 071
舌頭下的浪費 073
可以自殺了 074
多冷的光 076
紀念 077
蠟燭用盡了,沒有存貨 079
日記 081
雪 083
長夜 085
致艾米莉‧狄金森 087
框裡的歲月 089
一年四季 091
荷馬紀元 095
第三卷 太湖龍鏡(1994)
太湖龍鏡 098
第四卷 太湖,我的棺材(1994-1996)
月亮 128
被沉重的空氣壓著 130
消失 132
傾斜的城鎮 133
通天的傍晚 135
最後的約會 136
遺言 138
運河 140
沉浸之日 142
我,擁有失眠的身份 144
入侵的黃昏 145
種植在曠野上的那片雨 147
雨水,將耳朵摘入心靈 149
天空的夢遺:雪葬 151
第五卷 隋朝石棺內的女孩(1999-2008)
一月的清晨 154
江南水鄉 155
日子 159
雉城 160
致郊外的一位女孩 162
給一位女孩 167
初春 168
莫名的紀念 169
鄉黨 170
她的簡歷 172
隋朝石棺內的女孩 174
白雲庵裡的小尼姑 177
秋祭 179
梅花酒 181
夢話從前 183
童養媳 185
香樟樹 187
小城之秋 189
吐峪溝村 190
風月無邊 195
蘇小小墓前 197
小男孩 201
進香 203
天賦 205
炎夏日曆 207
簫聲 211
梅花開了 215
ZXH畫像 217
短恨歌 220
飲食:致青海馬非書 221
同里時光 224
錦書之一:立春 226
錦書之二:冬至 229
錦書之三:除夕 232
第六卷 雪事(2009-2012)
雪事 236
彩衣堂 238
今夜,我請你睡覺 240
沙雅之書 242
大雁塔 244
東海水晶 246
法華寺 248
棲隱溱湖 251
記憶:一 252
記憶:二 254
這些日子,我忙於虛度光陰 256
雪竇山 258
月圓之夜 261
三段錦 263
城市郊外 267
對一位朋友的翻譯 269
西湖 271
不朽之舟――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獨木舟 275
天目山採蘑菇 277
開發區 278
秋浦歌 280
人到中年 282
離開 284
宿命 285
永興島 287
夜航:紀念梁健 289
柴達木盆地 291
生命的禮物 295
跋 297
【總序】 朝向漢語的邊陲/楊小濱 010
第一卷 鼎甲橋鄉(1986-1987)
第一首詩 020
春天一日 021
鄉村即景 022
道路有一副孤寂的面孔 023
在遙遠的北方 024
風吹著 025
遠離人間,為麥種守靈 026
那無限的援軍從不抵達 027
春天不在 028
別把雨帶走 029
鼎甲橋鄉 030
懷念一九八六年 036
絲綢之府 038
燈芯絨褲子萬歲 040
看見生活 042
第二卷 不設防的孤寂(1988-1993)
不設防的孤寂 046
紫禁城的黃昏 047
錫皮鼓 049
冬之祭 051
蝴蝶斑紋裡...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3-09-19ISBN/ISSN:978986326171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