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理解中醫理論,養生調理更簡單
隨著現代科學進入系統化的今天,很多中醫固有的傳統理論,紛紛成了現代科學再認識的新課題。這證明了中醫自古以來對人體的認識自有其科學的道理存在。
如何運用這些觀點來提高中醫,完善西醫,以期達到後世中西醫真正的結合,是處於過渡時期的我們要做的事。而這件事的關鍵在於,必須將豐富的、行之有效的臨床經驗與這些理論相互印證,這樣,中醫就可獲得實質的提升。
本書特色:
《黃帝內經》與中醫應用
圖解老中醫養生與診療智慧
系統化解析資深中醫師看診要點,
任何人都能透過本書開始學習中醫,
輕鬆管理並享受健康!
曾為周恩來等治病、多位知名人士爭相推薦的一代名醫,
最受中國國務院、中央衛生部重視、
唯一擁有專屬中醫藥發展基金的國寶級老中醫
˙將龐大的中醫理論系統化分為理論、方法和療方三部分,讓初學者也能輕鬆掌握中醫精華。
˙搭配圖片、漫畫、表格說明,將中醫精深的意義以簡單的圖表生動的表達,讓理解中醫變得容易。
˙學會簡單、實用的對應體質調理及自療法,讓你不用常跑醫院也能永保安康。
作者簡介:
陳映山
本書由一代宗師陳映山先生的兒子,也是學術傳承人陳益石擔任主審,現居香港。陳氏家族在香港是備受銀行家莊世平、華人首富李嘉誠等名人推崇的中醫世家。陳益石教授及其夫人陳林麗華是眾多名流、名媛和明星尊敬、佩服的中醫養生專家,也與李嘉誠和記黃埔共同投資,開辦黃埔中藥城,設有養生藥膳館。多位科學家研究其家族中醫藥配方,並進行現代化生產,以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章節試閱
〔四診:找到生病的根源〕
為了立證(確立證型),並決定治療方法,首先必須要從患者身上蒐集各種情報。因此透過五感,以觀察、詢問、觸摸患者來進行診察。在中醫診療中,常使用「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種方式,合稱四診。
望診是藉眼睛觀察的診療方式,觀察患者的臉色、舌頭等部位或形體;聞診(聽覺、嗅覺)是透過耳朵與鼻子,蒐集患者聲音及氣息所進行診斷的方式,口臭等也能當作判斷的依據;問診則是聽取患者自述發病經過以及自覺的症狀;切診則是指觸診,以觸摸脈搏與腹部進行診斷。
由於四診不像西醫需要使用器具等進行檢查並查詢資料,因此也能當作檢查自身健康的技巧來應用,只要不斷嘗試便能掌握到個中訣竅,自身的健康管理就從自己開始做起吧。
(一)望
「察言觀色」就是望診,古有「望而知之謂之神」的說法。有經驗的「神醫」,對某些病症確實能「望而知之」。因為任何疾病,必有某些異常徵象表現於外,診病時就可依據這些外在表現來推斷尋求內在的病變本質。但望診只能察神辨色,不能聞聲別味,更無法瞭解病情的變化及診治經過,也不能瞭解脈象的變化。因此,臨床察病必須「四診合參」,全面而有系統地瞭解病情,方可對病症作出恰當而正確的診斷。
「察言觀色」實際上應包括觀察病人的精神、氣色、形體、姿態諸方面,從全身到局部都可觀察,中醫要特別觀察病人的舌苔(舌質和舌苔的綜合變化),對三歲以內的幼兒,還要察看示指經絡(統稱幼兒指紋)。
▓望神
◎得神:在疾病過程中,如表現正常,目有光彩,體態正常,言語清晰、對答清楚者,就叫「得神」。表示正氣未傷,病情一般較輕淺,即使在某些方面所表現得病情較重,也容易好轉。
◎失神:在疾病過程中,如表現精神衰頹,臉色晦暗,表情呆滯,體態失常,目無光彩,語音低微,時斷時續,答非所問者,就叫「失神」。表示正氣已傷,病情已較深重。失神進一步還可能出現語言錯亂,神志昏迷,身重不能轉側,甚至循衣摸床等症狀。
◎假神:在疾病過程中,如一個久患重病的患者,本來精神極度衰頹,意識不清,突然反見精神亢奮,意識清晰;或本見言語不清,時斷時續,突然反見言語清亮,喋喋不休,想見親人;或本見臉色蒼淡,晦暗不澤,突然出現兩顴泛紅如妝;或本來食欲全無,飲食不進,突然食欲大增,急求進食。凡此種種,要注意「迴光返照」、「殘燈復明」,這可能是暫時出現「精神好轉」的假象。
▓望色
主要觀察病人臉色和光澤的變化。中醫將臉色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色調,簡稱「五色診」。望臉色要注意色和澤兩個方面,病人「氣色」的變化很重要,不同的色澤改變,反映不同的病理變化。
◎臉色青:主要由氣血運行不暢,經脈淤滯所致。如寒甚或痛極,可致經脈拘急,阻礙氣血運行而致膚色發青或青紫。陽氣不足,不能溫運血脈,氣血運行遲緩,或氣機壅滯,均可出現青色。所以寒證、痛症、氣滯、血淤、驚風,都可見到臉色青。
◎臉色紅:主熱證,熱則血流加快,脈絡充盈,故膚色紅。實熱證的病人,滿臉紅赤;虛熱證的病人,兩顴部潮紅。如果在病情危重時,突然出現顴頰豔紅如妝,伴有呼吸短促,汗出肢冷,脈微欲絕,這是陰盛陽格,虛陽浮越的戴陽證,是真寒假熱的危重徵象。
◎臉色黃:病人臉色萎黃不澤,多為氣血虛弱的表現;臉色虛泛(腫)而黃,則為水腫的徵象;若病人不僅肌膚臉色黃,兩目白晴(鞏膜)黃染,小便亦黃,則為「黃疸」。又可根據色澤變化區別陰陽,若色黃鮮明如橘皮色,則為「陽黃」,常見於急性黃疸型肝炎,或阻塞性黃疸(因膽汁淤阻引起);若色黃晦暗如煙燻,則為「陰黃」,可見於肝硬化、肝癌等出現黃疸。當然,要查清真正的原因,則要結合其他診法及現代化的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臉色白:是氣血不榮之候。這是陽氣虛衰,氣血運行無力,不能上榮於面;或失血耗氣,血脈不夠充盈,或外寒侵襲,經脈收引,氣血不升。
◎臉色黑:是陰寒水盛之色,也是足少陰腎經的本色。腎為水臟,陽虛水飲不化,或陰寒內盛,血失溫養,或腎經虧耗,或淤血內停日久,都可見黑色。
種種病色,都顯示了內臟的病變、邪氣的性質,還反映了疾病轉化的情況。如果久病之人臉色漸漸紅潤,說明氣血漸復;如果原來臉色紅潤,突然臉色蒼白,往往是內血疾患;如果原來臉色紅潤,以後漸漸變黃、變青、變黑,都是臟腑有了病變。
▓望形體
主要觀察人形體的強弱、胖瘦、外觀、體型等情況,病人形體的強弱可以「望而知之」。形體胖瘦,古人有「肥人濕多,瘦人火多」等經驗談,肥胖者多高血壓、冠心病;瘦者多慢性病,如肺結核。形體外在的某些異狀也常有診斷參考價值,如雞胸、龜背、O型腿等,肋間隙增寬,為內伏痰飲,見於肺氣腫;單腹脹大,四肢反瘦為「水臌」(腹水),當然還要進一步檢查,方能「辨證求因」後「審因論治」。
▓望動態
是指望病人的動靜姿態。觀察病人的動靜姿態,對某些病症也能「望而知之」,如病人兩手扶膝,俯首而坐,喘促不寧或喉中痰鳴,可見於哮喘;病人活動突然中止,以手護胸,臉色青紫,多為心絞痛發作;病人弓腰蜷臥,以手護腹,多為腹痛;以手護腰,腰背屈膝轉動艱難,多為腰痛。所以這些動態變化,必須全面診察,方能明確診斷。總之,「望而知之」是從望診作為開始,結合其他診法,有系統而全面的診察,這才能成為「神醫」。
▓望皮膚
全身性的疾病在皮膚上也有一定的表現。如發高熱的病人,有時皮膚上會有斑塊,形狀不定,多為片狀,不高出皮膚,摸之不礙手,壓之不褪色,這是由於血熱妄行,溢於脈外所致;有的病人皮膚發出紅色疹點,形如粟米,高出皮膚,摸之礙手,壓之褪色,這是濕熱邪氣傷及肺衛所致;還有一種皮下淤斑,是氣血不足,氣不攝血所致,斑色暗淡。在中醫治療上,斑與疹有很大不同,前人有「斑宜清化」、「疹宜透發」之說,所以診斷明確就顯得更重要了。
▓望排出物
排出物是種臟腑生理、病理活動的產物,它們能反映各個臟腑的功能情況。一般而言,排出物色淡、白、質清稀,多屬虛證、寒證;排出物色深、黃,質稠、濁,多屬實證、熱證。如小便清澈,量多色淡,多為虛寒;尿量少,色黃赤,多為傷津;尿少色清而肢體浮腫,為肺脾腎氣化失司,水濕不化;尿色黃而混濁,為下焦濕熱;小便呈米泔水色,是糜尿,常責之於脾虛濕盛。
▓望舌
舌診是中醫特色之一,是望診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望舌主要是望舌神、望舌色。望舌神是指對舌質的榮枯和靈動情況的觀察方法。榮者,是指察見舌質榮潤紅活,津足而潤,靈動清爽,有生氣,有光彩,色澤鮮明,此為舌有神氣之象,得之則生,雖病亦屬善候。枯者,是指察見舌質乾枯死板,津乏而乾,晦暗無光,毫無生氣,運動失靈,故謂之無神,暗而無血色者則病重,此乃凶險惡候。總之,察舌神之有無,可反映臟腑氣血之盛衰,明瞭疾病預後之吉凶。望舌色是指透過對舌質顏色的直接觀察,以瞭解疾病有關情況的一種診察方法。正常人氣血充足,陽氣和流,血運暢順,故舌質的顏色是淡紅、活潑、潤澤的。臨床上對病態舌色的觀察,應注意分辨淡白、紅、絳、青、紫、藍等不同舌色,同時還應結合其潤燥榮枯,舌形之胖瘦腫脹,苔之有無及厚薄、顏色等進行比較觀察。
(二)聞
「音,主要是聽患者的語聲、呼吸、咳嗽、嘔吐及呃逆、噯氣等聲音變化;嗅氣味,主要是嗅知病體、口氣以及汗、痰、涕、便、尿等分泌排出物的氣味變化。聞診的有些內容,實際上是透過詢問病人或其陪診者而得知的,不必醫者親自聽、嗅。
▓聽聲音
◎語聲:主要有語聲改變和言語錯亂。語聲的變化可反映正氣盛衰和病邪性質,如語聲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動,多屬實證、熱證;語聲低微無力,少言而沉靜,多屬虛證、寒證;語聲重濁,見於外感風寒或濕邪內蘊,呻吟驚呼,多見於痛症、驚症等。言語錯亂常見的有狂言、獨語、譫語、鄭聲。狂言指病人精神錯亂,狂叫怒駡,可見於狂躁型的精神病;獨語,指病人意識尚清楚,但常喃喃自語,可見於憂鬱症;譫語,指病人神識昏糊,語言錯亂,聲音有力,可見於外感熱病高燒時胡言亂語;鄭聲,指病人神志恍惚,語言重變,聲低無力,可見於多種病症的危重階段。
◎呼吸:正常人呼吸調勻,深淺適中。呼吸異常常見的有氣微、氣粗、喘、哮、嘆息等。呼吸表淺,氣息低微稱氣微,多見於久病虛證;呼吸氣粗急促,甚或鼻翼煽動稱為氣粗,多見於外感急性熱病的實熱證;呼吸急促而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扇動,難於平臥,稱為喘;若喘而伴見喉間痰鳴聲,稱為哮,因哮必兼喘,故往往也稱哮喘,常見於喘息性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嘆息,又稱太息,俗稱嘆氣,多為情緒不舒,肝氣鬱結所致。
◎咳嗽:咳嗽聲重濁緊悶,痰白清稀,伴鼻塞不通,多是外感風寒。咳聲低,痰多易略,多為痰濕。咳聲不暢,痰黃稠不易咳出,咽喉痛,多屬肺熱。咳聲清脆,乾咳無痰,多屬燥邪犯肺。咳聲低微無力,氣短而喘,吐白色泡沫狀痰,屬肺氣虛。
◎嘔吐、呃逆、噯氣:中醫認為都是胃氣上逆的表現。嘔吐一般嘔聲低弱,吐勢徐緩,多見於虛寒證;嘔聲壯厲,吐勢急猛,多見於實證、熱證,臨床當結合兼有症狀進行綜合分析。呃逆,是指胃氣上逆通過咽喉所發出的一種不能自主的衝激聲,俗稱「打呃」、「打嗝」,也可分寒熱虛實,必須綜合分析。因嚥食匆促,或食後偶感風寒,不屬病態。噯氣,是指胃中似有氣上冒,微有聲響,聲長而緩,俗稱「打飽嗝」,常見於飲食停滯的消化不良,或見於多種胃病,中醫需辨寒熱實而治之。
▓嗅氣味
◎體氣:包括口、鼻、汗、身之氣味。如口中有臭穢氣味,多屬胃中積熱,或消化不良,也可能是因齲齒或口腔炎症所致;口氣酸腐,多見於消化不良;口鼻腥臭,可見於鼻炎、鼻竇炎及肺癰(肺膿瘍)等;口中散發爛蘋果味,多見於消渴病(糖尿病重者);口中有尿騷氣味,多見於嚴重水腫患者(相當於尿毒症);口鼻有酒臭氣味,見於酗酒之人;病人身有汗膻味,可知曾有汗出;身有血腥味,多見於大出血患者;身有狐臭氣味,多患有狐臭病;身有腐臭味,應確認是否有潰瘍膿。
◎分泌排泄物氣味:一般患者可自行察覺,可透過問診獲知。分泌排泄物,如痰、涕、便、尿、經、帶等,其氣味異常,常有共同特點:一般而言,凡氣味酸腐臭穢者多屬實證、熱證;沒有氣味、氣味偏淡或稍有腥味者多屬虛證、寒證,如大便稀溏有腥味者胃脾腎虛寒證;白帶清稀有腥味者為寒濕下注等。當然,如何辨別寒熱虛實,仍須「四診合參」,綜合分析。
(三)問
問診是詢問病人及其家屬,瞭解現有症狀及其病史,為辨證提供依據的一種方法。
明代醫家張景嶽認為問診「乃診治之要領,臨症之首務。」這說明問診在中醫診斷中的作用─綜觀四診所獲症象,大半均由問診得來。
為確認病情進行立症,必須匯總全身的種種情報來源。包括眼睛看得見的情況和患者本人才感覺得到的狀況。患者的症狀、症狀的變化、身體的感覺和狀態,包括患者的心情等都是一些重要的診斷依據。
在中醫的診療過程中會十分注意病人過去的疾病史,以及平時的生活習慣等,精神狀態、家人的健康狀況,一些被認為與疾病無關的事項。這些都是中醫透過診察患者本身的特徵,以找出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如體質或精神狀態等,才可徹底改善症狀。
問診,從何問起呢?有一首經明代大醫家張景嶽總結的「十問歌」指出了重點。「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參服藥審機變」。應抓住這些要點予以問診:
▓一問寒熱
寒熱包括寒熱交替、惡寒發熱、但熱不寒和但寒不熱四種,每一種症狀都預示著身體某一方面或器官發生病變。寒熱交替可能是少陽病發生的前兆;惡寒發熱是表寒、表熱、表虛證的表現;但寒不熱屬於寒證;但熱不寒多屬熱證,低熱屬於陰虛之證。
▓二問汗液
身體出汗的部位不同,表示所得疾病不同。如果身體大汗淋漓,多數屬於陽證和熱證;白天汗多屬於氣虛、陽虛;夜間盜汗屬於陰虛;半身汗多數屬於偏癱、中風;頭部多汗屬於熱證。
▓三問頭身
問頭身包括問頭部和問身體。
◎問頭部:包括問頭痛和頭暈,可以根據頭部不同部位和疼痛來辨別病在別處,比如偏頭痛屬於少陽經頭痛;頭痛並且齒痛,屬於少陰經頭痛等。頭暈的症狀不同也是由於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比如頭暈眼花屬於氣血兩虧,頭暈耳鳴屬於腎精虧損。
◎問身體:身體包括四肢、胸部、肋部、胃脘部、腹部。如果四肢關節疼痛,屬於痺症;胸部悶痛,多屬於氣虛血瘀;肋部脹痛多為淤血、肝膽濕熱;胃脘部冷痛多數屬於胃部不調;腹部脹痛、隱痛多數屬於脾陽虛、寒凝肝脈、蟲積。
▓四問二便
詢問二便就是詢問大、小便的頻率和時間,還包括顏色、氣味、量和當時的感覺。
◎詢問大便:一般來說,一日大便一次或兩次為宜,如果沒有或過多都屬於異常,則屬於便秘或腹瀉;大便溏泄、腹脹腹痛,屬於脾虛;大便時幹時稀,屬於肝鬱乖脾;排便時肛門灼熱、後重裡急、排便不爽屬於大腸濕熱;大便失禁、滑泄,屬於脾腎陽虛。大便顏色黃並且呈黏稠狀屬於胃腸濕熱;如果大便帶血,並且如黏凍狀態屬於痢疾。
◎詢問小便:如果小便不暢,或者點滴而出,屬於腎虛、瘀血、濕熱;小便頻繁或者清長屬於腎氣不固。如果小便呈現紅色,屬於熱傷血絡;小便呈現黃色,屬於熱證;小便混濁,屬於濁清下泄或濕熱下注;小便清長,屬於寒證。
▓五問飲食
俗話說「病從口入」,問飲食對於瞭解患者的病情、病因十分重要。問飲食包括詢問患者的口味、飲水和食欲,這三方面和患者的病情都是息息相關的。
◎問口味:如果口中清淡或無味,屬於脾胃氣虛;口中有甜味或有黏膩的感覺,屬於脾胃濕熱;口中有酸餿感覺,屬於傷食;口中有苦味,則屬於熱證;口中有酸味,屬於肝胃蘊熱。
◎問飲水:如果口渴並且臉紅耳赤,屬於實熱證;沒有口渴的感覺,屬於寒證;口渴但飲不多並且伴有身熱不揚,屬於濕熱蘊阻;口渴欲飲但一飲即吐,屬於痰飲水阻之水逆症;口渴多飲、多食消瘦伴有小便頻繁,屬於消渴病。
◎問食欲:如果食欲大並且易餓,屬於胃火旺盛;易飢餓但是不欲進食,屬於胃陰虛;偏好食用一些異常食物,屬於體內蟲積;食欲減退,屬於脾虛、食滯、肝膽濕熱等。
▓六問疼痛
關於疼痛產生的機制,一般認為是「不通則痛」。刺痛多由於肝經氣滯而致血淤、皰宮淤血等引發;冷痛多由於寒邪外侵或寒自內生,臟腑經絡不得溫養;灼痛多由於火熱之邪燻灼經脈,氣血逆亂所致;重痛多由濕邪停留,困遏阻滯氣血,氣血流行不利所致;絞痛多是由有形實邪阻閉氣機,不通則痛;還有一種虛性疼痛,多是氣血不足,臟腑經絡和組織器官失其滋養而發生疼痛。
▓七問睡眠
睡眠品質和身體健康狀況是密切聯繫的,二者存在一種相互影響的關係。如果不易入眠,並且睡後易醒,屬心脾兩虛;臥床不安、腹脹,屬於食滯內停;不易入眠並且多夢盜汗,屬於心腎不交。如果身體衰弱、易睡、四肢冰冷,屬於心腎陽虛;頭暈目眩、易困易睡,屬於痰濕內遏;飯後易睏、四肢無力,屬於脾氣虛弱。
▓八問口渴情況
口渴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它常反映人體精液的盛衰及其布散情況。總的來說,口渴喜冷多屬熱證;口不渴且喜冷飲常見於虛證、寒證、水濕內停等證,表示津液未傷;口渴喜冷飲而不多飲,多見於氣分熱盛,逼津外泄,汗出津傷的實熱證;口渴而多飲,飲後更渴,伴有尿多,屬下消症;口渴欲飲而不多飲,常見於濕熱證,因熱邪傷津,會產生口渴,淡又攜濕邪,濕在熱中,熱蒸濕動,反不欲飲。
▓九問婦女和小孩
◎問婦女:主要是詢問經期、妊娠和產後的一些情況,來幫助治療婦女的痛經、月經不調、閉經、妊娠不良症狀和產後疾病等。
◎問幼兒:主要是向父母詢問關於幼兒的發育狀況,父母的健康狀況,有無遺傳病史等情況。
(四)切
切診是醫生用雙手對病人的病情進行診斷的方法,醫生用雙手來擠壓和觸摸病人的身體,由此瞭解病人的病情。切診主要包括脈診和按診兩種。
▓脈診法
脈診法主要是透過醫生把摸病人的脈象來判斷病人的病情。一般正常的脈象呈現不大不小、不浮不沉、節奏一致、和緩從容等跡象,否則就會出現一些病症,下面就是一些異常的脈象以及潛伏的症狀。
◎虛脈類:虛脈,就是脈來無力,按之空虛,屬於虛證;微脈,就是脈象微弱,無力鼓動,若有若無,屬於陰陽氣血虛弱,特別是陽氣不足;代脈,脈來一止,良久方來,屬於臟氣衰弱、風證、痛症;細脈,脈細如線,應指明顯,屬於陰血雙虛、濕病。
◎沉脈類:沉脈,輕按感覺不到,重按才得,屬於裡證;弱脈,脈象沉細、極軟,屬於氣血不足;伏脈,重手推筋按骨才得,甚則伏而不見,屬於厥症、邪閉。
◎實脈類:三部脈舉按均有力,屬於實證;緊脈,狀如牽繩轉索,脈來繃急,屬於痛症、寒證;弦脈,如按琴弦,端直而長,屬於痰飲、肝膽病;滑脈,應指圓滑、往來流利,屬於食滯、實熱、痰飲。
◎浮脈類:浮脈,重按稍弱,輕取即得,屬於表證;濡脈,細軟而漂浮,屬於濕證、虛證;洪脈,狀若波濤洶湧,來盛去衰,脈體闊大,屬於氣虛、失血、久泄;革脈,中空外堅,如按鼓皮,屬於失精;散脈,至數不齊,浮散無根,屬於正氣耗散;芤脈,如按蔥管,浮大中空,屬於傷陰、失血。
◎數脈類:數脈,一息脈來五至以上,屬於熱證;動脈,滑數有力,應指跳如豆,屬於驚恐、痛症;疾脈,一息七、八至,脈來急疾,屬於陽極陰竭;促脈,脈來數而時一止,屬於陽盛實熱。
◎遲脈類:遲脈,一息不足四至,脈來遲緩,屬於寒積、虛寒;結脈,脈來緩而時一止,止無定數,屬於血淤、寒痰、陽盛氣結;澀脈,艱澀不暢,如輕刃刮竹,屬於傷精、少血;緩脈,來去怠緩,一息四至,屬於脾胃虛弱。
此外,還有一些相兼脈,它們所表示的症狀也是各不相同。比如浮緩脈,屬於表虛證;沉細脈,屬於血虛、陰虛;滑數脈,屬於痰火、內熱食積;浮滑脈,屬於風痰;沉緩脈,屬於脾虛等。
▓按診法
按診法就是透過按壓或觸摸病人的某些部位來瞭解病人病情的診斷方法。大致來說,按診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按手足:按手足的目的是體察手足的寒熱。手足俱寒屬於陰盛陽衰,手足俱熱屬於陽盛陰衰,手足背較熱屬於外感發熱,手足心較熱屬於內傷發熱。
◎按胸腹:如果前胸突起,按之氣喘,屬於肺脹症;胸肋部按之脹痛,屬於水飲內停、痰熱氣結;右肋腫痛,並且伴有熱感,屬於肝癰;如果腹部寒冷,屬於寒證;腹部灼熱,屬於實熱證;腹部脹痛,按之疼痛難忍,屬於內癰;腹部脹滿,按之感覺較充實,屬於實滿;否則按之不實,屬於虛滿;感覺腹內腫脹,按之較硬,感覺有抵抗,屬於實證;按之柔軟,屬於虛證。
◎按肌膚:肌膚的腫脹、寒熱、潤燥等情況與各種疾病的發生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按肌膚在切診方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按壓肌膚,不能即起,屬於水腫,否則屬於氣腫;肌膚乾癟,屬於津液不足;肌膚濕潤,屬於身已汗出;肌膚甲錯,屬於內有乾血、陰傷。
◎按腧穴:按腧穴主要是透過擠壓身體的一些穴位來推斷病情,這種病情診斷十分有效,比如,擠壓肓肝和期門穴處有疼痛的感覺,表示可能患有肝病。
〔八綱:指明疾病的治療方向〕
中醫把臨床極其複雜的症候歸納為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個綱領,也就是八綱辨證。因為症候雖然變化多端,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綱加以歸納。病症的淺深,不是表就是裡;病症的性質,非寒即熱;邪正的盛衰,非虛即實;病症的總體類別,不屬陰便屬陽。因此,中醫辨證,常把千變萬化的病症,歸納為表與裡、寒與熱、虛與實、陰與陽四對綱領性症候,用以指明疾病的治療方向。
(一)表裡辨證
表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反映的是病勢的深淺和病位的內外。表證主要指的是疾病比較淺而輕,而裡證則指的是疾病深且重。
表證指的是六淫邪氣經過口鼻和皮毛侵入時產生的一些症候,經常是發生在外感病的初級階段,特點是發病急、病程短。它的臨床症狀為發熱、惡寒、脈浮、頭身痛、鼻塞、咳嗽、流涕、咽喉痛等。
裡證指的是疾病深入到臟腑、骨髓、氣血的一些症候,是外症不解而傳入裡,多發生在一些外感疾病的中後期或內傷病,裡證的病程一般比較長。臨床現象是便秘、腹瀉、煩躁、頭暈、脈沉等。
表證與裡證的辨別是透過觀察疾病的寒熱、脈象、舌苔的變化得出,具體來說:脈浮多為表證,脈沉多為裡證;惡寒發熱多為表證,發熱不惡寒多為裡證;舌苔變化少為表證,舌苔變化多為裡證。
(二)虛實辨證
虛實是反映邪氣盛衰的一對概念。實證指的是邪氣盛,宜攻;虛證指的是正氣不足,宜補。
虛證指的是人體體內正氣不足所產生的一些症候,包括臟腑、陰陽、精血等不同程度的損傷。臨床症狀為臉色淡白、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小便頻繁或小便不禁、精神萎靡、盜汗等。
實證指的是體內邪氣過盛所導致的一些症候,是邪氣侵入身體或內臟功能失調所致。臨床症狀為呼吸氣短、胸悶煩躁、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腹部脹痛、舌苔厚膩等。
虛證和實證所得辨別有以下規律:體壯、舌老、外感病初、中期、聲高氣粗、脈實有力、痛處拒按等症狀多為實證;體弱、舌嫩、外感病後期、聲低氣怯、脈虛無力、痛處喜按等症狀為虛證。
虛實還有真假之分,一般來說腹部脹痛,但是時脹時不脹,或按之痛減,脈弦則無力為真虛假實;而雖不欲食,腹部脹痛,按之增痛,脈雖沉但按之有力等症狀多為真實假虛。
(三)陰陽辨證
陰陽是八綱的總綱,陰證包括虛、裡、寒,陽證包括實、表、熱。
陰證主要指的是虛寒證,臨床症狀為倦怠無力、精神不振、臉色暗淡、四肢畏寒、口淡不渴、下利清穀等;陽證主要指的是實熱證,臨床症狀為躁動不安、大便秘結、發熱、呼吸氣粗、小便短赤等。
陰、陽虛損會導致陰虛或陽虛。陰虛的臨床症狀為潮熱、盜汗、消瘦、低熱、五心煩熱、脈細數等;陽虛症狀為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少氣懶言、四肢畏寒等。
陰虛或陽虛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導致亡陰或亡陽,指的是體內的陽氣或陰氣損耗過多而導致的生命垂危。亡陰症狀為手足溫、汗出熱而黏、肌膚熱、脈躁急按之無力;亡陽症狀為大汗淋漓、汗出清冷、昏迷不醒、畏寒等。
(四)寒熱辨證
寒熱表示的是疾病的性質,一般來說,陽盛為熱證,陰盛為寒證。
寒證的病性屬寒,一般伴隨臟腑功能的減退,臨床現象為臉色蒼白、大便溏稀、惡寒喜暖、四肢寒冷等;熱證病性屬熱,一般伴有臟腑功能亢奮,臨床現象為小便短赤、臉紅耳赤、煩躁不安、惡熱喜冷等。
寒證和熱證的表現有所不同,惡寒喜熱、口淡不渴、臉白、四肢冷等症狀為寒證;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臉紅、四肢溫熱多為熱證。
寒熱證的表現有時會有一些假象,讓人不易辨別,我們必須認真觀察。一般來說,口渴卻喜熱飲、身熱卻喜蓋衣被、臉紅卻時隱時現、脈大卻無力等症狀屬於真寒假熱;手足逆冷卻脈沉、四肢雖冷卻身熱不惡寒、脈雖沉卻有力、煩渴卻喜冷飲等,屬於真熱假寒。
〔四診:找到生病的根源〕
為了立證(確立證型),並決定治療方法,首先必須要從患者身上蒐集各種情報。因此透過五感,以觀察、詢問、觸摸患者來進行診察。在中醫診療中,常使用「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種方式,合稱四診。
望診是藉眼睛觀察的診療方式,觀察患者的臉色、舌頭等部位或形體;聞診(聽覺、嗅覺)是透過耳朵與鼻子,蒐集患者聲音及氣息所進行診斷的方式,口臭等也能當作判斷的依據;問診則是聽取患者自述發病經過以及自覺的症狀;切診則是指觸診,以觸摸脈搏與腹部進行診斷。
由於四診不像西醫需要使用器具等進行檢查並...
目錄
上卷 中醫基本理論
敲開中醫國學之門,健康從這裡開始
第一章 中西醫之爭中的六大觀念 024
觀念一:現代醫學不像大多數人認知的那麼興盛 025
觀念二:我們差點遺失了祖先遺傳下來的瑰寶 027
觀念三:探究百年中西醫之爭的本質 029
觀念四:21世紀是中醫崛起的新機遇 031
觀念五:「中醫現代化」不等於「中醫西醫化」 033
觀念六:中醫復興要靠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崛起 035
第二章 中醫的五大優勢和七大特色 037
優勢一:以養生預防為主的健康生態智慧學 038
優勢二:治療慢性病、疑難雜症擁有絕對優勢 040
優勢三:調養人體「亞健康」狀態魅力獨具 042
優勢四:治療病毒性傳染病絕不輸西醫 044
優勢五:中醫能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困擾 047
特色一:整體觀念 048
特色二:辨證論治 050
特色三:自我修復 051
特色四:扶正祛邪 053
特色五:預防病 054
特色六:標本緩急 056
特色七:對症下藥 057
第三章
平衡-中醫眼中身體健康與否的核心 058
一、氣的平衡 059
二、血的平衡 063
三、血與氣的共同平衡 066
四、津液的平衡 070
五、津液與氣血的共同平衡 072
六、陰陽平衡 074
七、五行平衡 077
第四章
五臟六腑-各司其職,共築和諧人體王國 080
一、心-主宰一切的「君主」 081
二、肺-輔佐君主的「良臣」 082
三、肝-勇武忠心的「將軍」 084
四、脾胃-受納和布化的「倉官」 086
五、腎-使王廷井然的「工部侍官」 088
六、膽-明辨是非的「清官」 089
七、小腸-接收納貢的「禮官」 091
八、大腸-專司內務的「內侍」 092
九、膀胱-司水之職的「一郡之官」 094
第五章
什麼地方出錯了?瞭解人體失衡致病的原因 095
一、六氣 096
二、六淫 098
三、七情 103
四、生活習慣 107
第六章 診斷,追求身體內在的和諧 112
一、四診,找到生病的根源 113
二、八綱,指明疾病的治療方向 123
中卷 中醫養生方法
黃帝內經鑽石之旅,千年中醫瑰寶
第一章 經絡與穴道 128
一、四通八達的經絡構成人體的活地圖 129
二、人體十二大經絡 136
三、奇經八脈 168
四、腧穴 175
第二章 針灸與按摩 181
一、從外而內的特殊療法-針灸 182
二、安全可靠的養生療法-按摩 192
第三章 神奇食療 203
一、藥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 204
二、食物的種類和性質 205
三、認識自身體質,吃對食物 211
四、四季順養 213
五、合理飲食,科學忌口 228
第四章 中藥養生 233
一、中藥的四性五味 234
二、歸經、「君臣佐使」以及「升降浮沉」 236
三、慧眼識中藥 238
四、對症下藥-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240
五、正確煎煮中藥 242
六、這樣服用中藥最有效 244
下卷 中醫診療方法
求醫也要求己,每個人都是妙手華佗
第一章 求醫也要求己-常見內科疾病療法 250
◎感冒 251 ◎中暑 253
◎急性支氣管炎 255 ◎血虛 257
◎胸痛 259 ◎嘔吐 260
◎急性腸胃炎 262 ◎腹痛 264
◎鼓脹 266 ◎便秘 268
◎痢疾 270 ◎水腫 272
第二章 求醫也要求己-慢性內科疾病療法 274
◎慢性支氣管炎 275 ◎哮喘 278
◎肺結核 281 ◎高血壓 283
◎低鷺壓 286 ◎冠心病 288
◎消化性潰瘍 290 ◎慢性胃炎 293
◎慢性發毘 295 ◎脂肪肝 298
◎肝硬化 300 ◎風濕性關節炎 302
◎坐骨神經痛 305 ◎痛風 307
◎骨刺 309 ◎尿毒症 311
第三章 求醫也要求己-神經內科疾病療法 312
◎頭痛 313 ◎心悸 315
◎失眠 317 ◎眩暈 319
◎憂鬱症 321 ◎中風 323
第四章 求醫也要求己-外科疾病療法 328
◎痔瘡 329 ◎燒燙傷 331
◎毒蟲咬螫傷 334 ◎頸椎病 336
◎肩周炎 339 ◎骨質疏鬆症 341
◎腰椎間盤突出 343
第五章 求醫也要求己-皮膚科疾病療法 346
◎禿頭 347 ◎少白頭 349
◎足癬 351 ◎手癬 352
◎牛皮癬 353 ◎痱子 355
◎痤瘡 356 ◎濕疹 359
◎狐臭 362 ◎手足皸裂 363
◎疥瘡 365
第六章 求醫也要求己-五官科疾病療法 366
◎紅眼病 367 ◎沙眼 369
◎老年性白內障 371 ◎青光眼 373
◎鼻出血 375 ◎鼻炎 377
◎鼻竇炎 380 ◎耳鳴耳聾 383
◎中耳炎 386 ◎口腔潰瘍 388
◎牙周病 390 ◎齲齒 392
◎黃疸 394 ◎扁桃腺炎 396
第七章 求醫也要求己-婦科疾病療法 400
◎月經不調 401 ◎痛經 405
◎崩漏 407 ◎白帶病 409
◎閉經 411 ◎外陰瘙癢 413
◎陰道炎 415 ◎子宮頸炎 418
◎更年期綜合症 420
第八章 求醫也要求己-兒科疾病療法 422
◎小兒感冒 423 ◎小兒支氣管炎 425
◎百日咳 427 ◎鵝口瘡 429
◎流行性腮腺炎 430 ◎小兒腹瀉 431
◎麻疹 433 ◎水痘 435
第九章 求醫也要求己-男性疾病療法 436
◎前列腺炎 437 ◎前列腺增生 440
◎遺精 443 ◎早泄 445
◎陽痿 447 ◎不育 449
上卷 中醫基本理論
敲開中醫國學之門,健康從這裡開始
第一章 中西醫之爭中的六大觀念 024
觀念一:現代醫學不像大多數人認知的那麼興盛 025
觀念二:我們差點遺失了祖先遺傳下來的瑰寶 027
觀念三:探究百年中西醫之爭的本質 029
觀念四:21世紀是中醫崛起的新機遇 031
觀念五:「中醫現代化」不等於「中醫西醫化」 033
觀念六:中醫復興要靠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崛起 035
第二章 中醫的五大優勢和七大特色 037
優勢一:以養生預防為主的健康生態智慧學 038
優勢二:治療慢性病、疑難雜症擁有絕對優勢 040
優勢三:調養人體「...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威國際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3-03-05ISBN/ISSN:978986594236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