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著名兒童心理諮詢家梁素英,以22個實務案例,一般家庭經常出現的親子問題,從孩子社交、情緒、生理等各方面來分析孩子心理,帶領父母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這雖然不是一本解讀孩子心理的百科全書,但抓住孩子從家庭到入學,生活環境和心理變化過程可能出現的問題之中心關鍵,簡單一本就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真正了解孩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父母更輕鬆,孩子更快樂。
22個常見問題實例 解析孩子心理
每個有小學生家庭的常見場景,形形色色令人頭痛、百思不得其解的孩子行為,帶領爸媽從頭理解小寶貝心理,給予相應的解釋與解決之道。
從「保護型父母」到「園丁型父母」
「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教父母如何從100%的保護者腳色,轉為正確教導孩子做事的方法,慢慢放手,讓孩子獨立成熟。
這樣做 零吼叫養出好小孩
從父母心態的調整,到小孩心理的變化,父母懂點兒童心理學,了解成人與兒童間常見的想法差異,換個角度思考,知彼知己,面對孩子莫名舉動不再驚慌失措,親子關係更親密!
作者簡介:
梁素英
心理諮商學博士。於韓國大地教會之諮詢中心擔任兒童及青少年專業諮詢師。現致力於兒童諮詢及改善親子關係等多種諮詢活 動,並採用畫畫、遊戲、心理測驗等治療方法。
作者希望通過本書能更廣泛地解決父母的煩惱,幫助父母有效地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並建立健康良好的親子關係。
梁希旭
大安英語學校資深教師及心理諮詢師,並負責協助家長制定子女的教育方案。著有《6個句子就能交英語朋友》、《用英語狩獵》、《贏了世界的孩子們》等作品。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黃瑽寧 小兒科醫師
邢小萍 台北市新生國小校長
吳娟瑜 親子教育專家
解決學齡兒童的調皮處方 黃瑽寧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教養書籍,主要對象是上了小學的孩子,解決他們在學校或家裡表現的「調皮」行為。
調皮行為背後代表的可能是撒嬌、抗議,或是為了爭取注意,原因多有不同。可惜爸爸媽媽常常因為不夠敏感,沒有時間或足夠的耐心,去發覺孩子隱藏在「調皮行為」背後無聲的吶喊。所以,我們才需要學習。
上小學與上幼稚園是完全不同的情境,小學開始要求嚴格,在校時間拉長,孩子的心智也開始進入新的階段,在某種程度下必須獨立自主。尤其在人際關係上,學生要面對老師,面對同學,還要面對自己的好朋友。他們要在不同的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維持同儕的認可,卻又不能失去自我。很多家長發現,上小學的孩子,即便在學校沒有激烈的運動,回家依然疲憊不堪,甚至脾氣暴躁,可見用腦也是很辛苦的。
本書的作者梁素英博士,將孩子的調皮行為分為四大類:叛逆、孤僻、厭學,以及過分依賴,再用二十二個小故事串連起來,作為小學生家長教養過程產生苦惱時的良方。其實不管怎麼分類,對待孩子原則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同理」。
我的朋友是一位業務,他的老闆對他設了很高的銷售目標,並且管得很嚴,整天緊迫盯人。雖然一開始衝得很有勁,但不久之後,就逐漸彈性疲乏。畢竟人不是鐵打的,家裡還有老人小孩要顧,不可能二十四小時都在外面跑。漸漸的老闆打電話來查勤,他開始胡謅說正在跟客戶吃飯,每個月的報表也開始作假;同時他也進行找別的工作,最後跳槽成功,與前公司一刀兩斷,互不往來了。
現在我們角色模擬一下,您就是那位老闆,而您的孩子,則是我的業務朋友。很多台灣的孩子,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只要一犯錯,不是遭到言語恐嚇,就是籐條伺候。一開始他還努力的想要達到眾人的期待,但也許腦部的發展未臻成熟,或是語言的表達還不夠好,總之,他做不到,並且生氣了。於是他開始說謊、挑戰權威、耍賴,或者我行我素,或者乾脆放棄自我。孩子不像我的業務朋友,可以更換老闆,他們只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忍受,忍受自己的家庭,忍受學習的環境。
我不是開玩笑,現在很多的家長,每天就是這樣折磨自己的小孩而不自知,你我都有可能是其中之一。
作者在序言中明白指出:所有父母都希望將孩子培養成材,這需要不斷地鼓勵、關心、等待、忍耐。有時可以發發牢騷、給點小教訓,但永遠記得「父母的溫暖」對孩子是最重要的。
有研究告訴我們,家長教養的態度與觀念,其實和孩子未來的成就沒有很直接的關聯(如果成就的定義是功成名就的話),唯一與家長態度有關的,是孩子和你未來相處的模式。孩子上了小學,開始有自己的小社會,如果家人還不能成為他的避風港,或是溫暖可傾訴的對象,那麼等於是把孩子從大門推出去,讓社會這個大染缸去教導您的孩子。
這就是本書不斷諄諄告誡的,對待孩子要花時間陪伴,要以身作則,要輕聲細語,要誠實以對。另外,夫妻的感情良好就是最好的身教,讓孩子從爸媽的愛中學習尊重,包容,與付出,這是任何上課都學不來的寶貴經驗。
調皮孩子的心理,需要夫妻共同努力來擁抱與撫平。相信這本書必能帶領您走入教養與育兒的新境界!
父母放輕鬆,但你一定要『懂』的事 邢小萍
最近一波波的龍子龍女潮,每次到坐月子中心探視同仁的新生兒時,內心總是充滿感動!生命真的很奇妙,見到那一個個紅通通的小臉蛋,好似變魔術般,五年、十年後,他們一下子就長大了!在父母來不及反應前,就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
《孩子調皮又好動,媽媽怎麼辦?》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唯有真正了解孩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父母更輕鬆,孩子更快樂。」作者梁素英女士,是韓國知名的兒童心理諮詢家,本書融入她專業諮詢的經驗,提出22個非常經典的實務案例,包括一般家庭經常出現的親子問題,像是孩子社交、情緒、生理等各方面的狀況來分析孩子的心理及生理發展,協助父母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當過爸媽的人都知道,哪個孩子沒有問題?回顧父母自己成長的歷程,也許你自己已經忘記了,但是你的父母總是會津津樂道:「小時候你是如何的調皮和不好帶,以及惹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麻煩……!」我們常說,問題出現不可怕,要先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要能找到解決問題對治的方法!有時候,孩子的調皮或者是經常惹麻煩,其實只是希望你知道「這是個討愛的孩子」,也就是說他需要「更多的愛」!有時候,孩子不跟人打招呼,並不是他沒有禮貌,可能是她剛睡醒,起床氣還沒離開罷了,所以,做父母的要先了解您的孩子!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每一篇都藉由一個真實案例,搭配一幅情境插圖,讓新手父母很容易進入閱讀的過程。在分析及闡述中,還會提供「小撇步」供讀者實地演練,按部就班的操作,是一本理論結合實務的實用心理學書籍,也是親子教養的參考手冊。書中的案例非常貼近現在「z世代」親子的生活模式,由於少子化,父母可能無法參照以前老一輩的經驗來養育下一代,面對新世代,需要一本好書,《孩子調皮又好動,媽媽怎麼辦?》這本書值得父母細讀並且照著建議做做看,以幫助父母放輕鬆,搞懂父母一定要「懂」的事!
幸好一切還來得及教! 吳娟瑜
沒有人天生會做好爸爸、好媽媽,更沒有任何一個小Baby從出生後就知道如何做一個好孩子,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天生沒概念」,造成了許許多多家庭的親子關係迷路了。
筆者也是一位關心家庭幸福、努力促成親子和諧的成長老師,由於經常在華人地區巡迴演說,也寫了數本教養書藉,因此當人類智庫出版社邀稿寫序時,我爽快地答應了。
因為我需要多了解華人地區之外的其他國家,他們是如何經營家庭生活,他們是如何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當他們的父母碰到孩子各種不恰當行為時,他們又是如何解決的?
先睹為快時,我由衷佩服《孩子調皮又好動,媽媽怎麼辦?》兩位作者──梁素英和梁希旭博士,在他們專業抽絲剝繭的分析下,將孩子們的行為表現分成四大類來探討:
一、搞定叛逆小暴君
這一章建議爸爸媽媽從孩子的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充份理解孩子情緒反應和行為動機,千萬不要採用強制要求或嚴厲批評。
同時,在引導孩子明白「哭鬧無效」的過程,建立家庭可以維護的制度和體系。「讓孩子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大部分是父母造成的。因為孩子很可能從小便體會到,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必須和父母『作對』」。
這些話語真是一針見血,對華人父母也是當頭棒喝,原來不論走到那個國度,爸爸媽媽對孩子教育的無力感是相通的;原來在韓國、在台灣,一樣面臨了新世代孩子不服管教的窘境。
幸好兩位作者透過多年輔導的經驗,加上深刻了解兒童心理,因此引導了我們能夠從多元角度去探索和學習重新用對方法來「搞定」自家寶貝。
二、搞定孤僻小寶貝
這一章引導我們大人從人際關係去理解孩子為什麼驕傲、任性或不理人,我們不要只看到表面上的拒人於千里之外,反而需要從孩子「社會化」過程究竟碰到了什麼困擾來協助。
原來父母願意耐心等待,願意學習情緒自我調適,孩子才有機會看到自己的長處,找出自己的優勢,重而建立自信,再度向人生旅程邁進一步。
三、搞定厭學小麻煩
這一章特別提醒父母對初入學的孩子,要充分去發現孩子為什麼對學習沒興趣?為什麼排斥進學校?究竟孩子是不習慣教育體制的刻板化?還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
在這一章,作者們提供了專業的評估測試,方便爸爸媽媽在諮詢醫生之前,可以自行進一步了解,並且知道如何快速解決孩子的就學困擾。
四、搞定依賴小寵兒
這一章是從協助孩子建立認知成長的能力來分享,因為太多的爸爸媽媽苦惱於孩子吃定大人,什麼事都要爸爸媽媽幫忙。
剛開始,大人可能認為「孩子小嘛,我理所當然要幫忙」,可是日子久了,看到孩子做什麼事都不積極,學什麼才藝都興趣缺缺,這些大人才著急了。
兩位作者從孩子的八大智力來分析,建議父母及早透過評估測試,協助孩子找到個人的潛能,並且建立清晰的目標意識。
總之,這是一本實用又有具體建議的親子教養好書,當您在閱讀之餘,一定會慶幸自己「幸好一切還來得及」,因為您從中可以及時得到成長,也懂得如何快速引導孩子得到正確的調整和改變,一切是值得的,一切是需要用對方法的。
名人推薦:黃瑽寧 小兒科醫師
邢小萍 台北市新生國小校長
吳娟瑜 親子教育專家
解決學齡兒童的調皮處方 黃瑽寧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教養書籍,主要對象是上了小學的孩子,解決他們在學校或家裡表現的「調皮」行為。
調皮行為背後代表的可能是撒嬌、抗議,或是為了爭取注意,原因多有不同。可惜爸爸媽媽常常因為不夠敏感,沒有時間或足夠的耐心,去發覺孩子隱藏在「調皮行為」背後無聲的吶喊。所以,我們才需要學習。
上小學與上幼稚園是完全不同的情境,小學開始要求嚴格,在校時間拉長,孩子的心智也開始進入新的階...
章節試閱
序言:小學,孩子跨入社會的第一步
孩子上小學時,生活的中心便開始從家庭轉移到了學校。也就是從這時起,孩子開始形成多樣化的社會關係,並且逐漸熟悉作為一個社會人應掌握的基本常識。同時,不僅要了解社會普遍的道德標準,還要不斷開發自己的心智。為了能讓他們成長發展為健全的社會人,小學就成了孩子們學習社會常識、道德標準、性別差異並完善認知能力的重要時期。上小學以前,孩子還不能理性地思考,或者說他們即使有道德觀念也更傾向於憑感情行事。上了小學,多數孩子會變得更淘氣而不好管教。有些孩子和朋友玩得正高興,突然不知道哪裡不合心意,就撲上去大打出手;也有的孩子為了引起注意而故意說謊,想看看誰先伸手幫助自己;或者乾脆不顧一切地糾纏胡鬧等等。為了能「更好地和別人相處」,孩子們嘗試了各式各樣的「方法」。但一開始就熟知這些「方法」的孩子並不多,許多「方法」是在不斷的「實踐」中才漸漸「成熟」起來的。在與父母和孩子的交談中,我比較常聽到的煩惱如:「我家孩子在學校裡打同學」、「我家孩子沒法和別的孩子好好相處,太小心眼」、「我家孩子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等。
有的父母因為孩子的問題而大發脾氣,甚至開始討厭孩子;也有父母邊哭邊說:「早知道孩子這樣做的原因,我一定會更關心他(她)」、「要是早點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就不會是現在這樣」。所有的父母都會說到這句「早知道」,他們甚至想把孩子放回肚子裡重新孕育一次,再教育一次。
但是,到底什麼樣的父母才稱得上是「好父母」呢?作為父母,不管怎麼做也比不上在孩子身體或心靈疲勞煩躁的時候給予安慰。好父母並不需要有錢有權,而是能夠真心理解孩子,了解孩子所處的成長階段,知道他們為了什麼而煩惱並給予幫助。
所以,父母的行為和對孩子的關懷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和幸福指數,父母要先製造輕鬆愉快的親子氛圍,才能和孩子更加親近。當父母與子女之間沒有隔閡時,父母便可以更適當地傳達自己的想法,指導孩子成長。當然,孩子作為一個有思想的個體,也需要父母的尊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父母每一天都與子女一起成長。
另外,要肯定孩子是獨立且自由的個體,要理解孩子不喜歡被干涉,不管是父母還是其他人。當孩子被迫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時,在拒絕的同時,他們還會將內心的想法用行動表現出來。所以想改掉孩子那些沒禮貌的行為,先學著理解他們吧。
所有父母都希望將孩子培養成才,這需要不斷地鼓勵、關心、等待、忍耐。有時可以發發牢騷、給點小教訓,但永遠記得「父母的溫暖」對孩子是最重要的。讓孩子認識到父母大聲訓斥並不是因為自己無法調整情緒或紓解壓力,要讓孩子了解到父母做任何事都是為了自己,這樣孩子就會敞開心扉聽從教導。
本書是為那些在教育子女方面屢屢受挫的小學生父母而傾盡全力完成的。根據孩子在認知成長、社會性成長、心理情緒成長、身體發育及不適應學校等方面的問題,以諮詢中出現的實際事例為基礎,解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並給出解決方法。
由於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很難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孩子,難免會忽視一些重要的問題。本書充分闡述了如何幫助小學生改變生活習慣、如何幫助父母意識到過往教育孩子時忽視的問題並加以改進。相信各位已經是好父母的讀者們,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更優秀。
在此,衷心感謝幫助此書出版的茶山出版社(DasanBooks)會長金仙植(Kimseonsik)先生以及提供各種建議的李善兒(Lee seona)組長。也希望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從書中獲得教育孩子的方法,與孩子分享幸福。
叛逆性格出現!
讓孩子正確理解規定的原由與必要性,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遵守。
真實案例
我總想為了孩子的將來,絕不能心軟。於是我對我們家明秀格外嚴格。因為我覺得不管從身體上還是精神上,一旦處於弱勢,就只能一輩子跟在別人的後面,所以孩子只要有壞毛病,我總是一早就揪著他改正。偶爾我自己也反思是不是對孩子太過分了,但是一想到要把孩子培養成才,就覺得這是不得已的。
不過最近我發現明秀越來越不聽話,開始讓人討厭了。連班主任老師也跟我講明秀在學校裡欺負同學,甚至動手打女同學。我現在該怎麼辦才好啊?
哭鬧並不能解決問題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大部分是父母造成的。因為孩子很可能從小便體會到,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必須和父母「作對」。他們知道想被擁抱,就得大聲哭鬧;想讓父母買糖果或玩具,就得打滾撒嬌。隨著成長,這些行為慢慢成了習慣,每當自己的願望不能實現的時候,孩子就會表現出耍性子等消極的行為。這時,父母必須讓孩子了解哭鬧並不能解決問題,因此父母決不能在孩子反抗的過程中心軟。不管孩子如何哭鬧、撒嬌,甚至滿地打滾都不可滿足其願望。這樣,孩子才能了解和父母「作對」其實並沒有效果。
孩子們耍性子、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做他人就會滿足自己的願望。但是如果對方並沒有達成他的期待,孩子就會厭惡對方,甚至大吵大鬧。這樣的孩子不僅不了解他人,其實也不了解自己;他們在厭惡別人的同時,也厭惡自己。如果父母覺得孩子的反抗不算什麼而放任不管,還可能造成其他問題,可能使孩子不想為其人生中發生的一切問題負責任。這時與其和孩子爭論,不如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因為父母總是從自己的角度,覺得孩子還小,但孩子也會從他們自己的立場認為父母的想法並不正確。父母如果一味地強調自己的想法,只能讓孩子產生更強烈的失望感。當彼此的想法沒有交集的時候,不妨這樣說:「嗯,也許你是對的。大概是媽媽和你的想法太不一樣了。看來現在媽媽越來越不了解你了。你要是真這麼認為的話,那我為之前與你的爭論道歉。」聽了這樣的話,想必沒有哪個孩子會繼續爭論下去了。
給孩子平等與尊重
上了小學的孩子會第一次發現自己和父母有距離感。隨著每天和家庭成員以外的人接觸,孩子們發現世界上還有很多和父母不同的主張和見解。所以他們會開始懷疑一直以來都無比重要的榜樣——父母的意義,而慢慢靠近朋友們的想法和行動。
這一時期,孩子們開始感受到在同儕中的歸屬感,並確立自己的角色。為了建立這一歸屬感,孩子們還可能「放棄」自我。他們會一起嘲笑上台解題出錯的同學;還會欺負那些和自己所在集體格格不入的孩子,比如太胖、沒穿名牌牛仔褲、沒有遊戲機,甚至常常和女孩一起玩的男孩。由於小學生已經具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所以他們重視自己的權利,同時也希望自己的意見能獲得同等的尊重,這很可能造成在家庭討論中出現分歧。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好好利用這些討論,反而能製造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孩子的觀點很有說服力的時候,父母還可以藉此對自己的想法進行反思。
小學生雖然還是孩子,卻已經具有了很強的倫理道德意識,他們能清楚地分辨對與錯。但是在小學時期,孩子的道德觀念還很容易受同齡夥伴的影響。這就需要父母為孩子講解說明,同時為孩子規定明確的行動準則。
不過要注意的是,孩子對於「好習慣」或「規定」可能產生消極的想法。如果媽媽經常用語言訓斥孩子,例如:「如果你總是做不好,那就等著受罰了。」「我看你真是太沒規矩了。從現在起,要是你再不聽媽媽的話,就別想讓我再幫你買任何東西。」諸如此類,可能會使孩子感覺所謂的習慣和規定就是要受罰或挨訓。所以很多孩子為了不被訓斥,很可能選擇逃避一切規定。這樣下去,孩子只會越來越沒有規矩,而父母只能更嚴厲地管教,最後的結果不外乎讓孩子失去應有的自信。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應該儘量讓孩子不感到厭煩、不產生抵抗心理。也就是說,讓孩子更愉快地接受規定,更積極主動地遵守規範。在這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腳色。
懂道理才能遵守規定
如果仔細想想學校裡需要遵守的規章制度,你會發現沒有一條規矩是先問過孩子後才制定出來的,甚至也沒有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一定要遵守。但是如果不遵守的話,肯定會被抓出來懲治。為了監視孩子們是不是都遵守這些規章制度,學校裡的教師都瞪大了雙眼。在家裡何嘗不是如此呢?沒有人跟孩子說明為什麼、什麼時候、怎麼做,也幾乎沒有人問過孩子的感受。同樣地,一旦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規定去做,馬上就是一頓訓斥或懲罰。漸漸地,孩子們對這些制度產生了抵抗心理,甚至在不用遵守的時候暗暗竊喜。也有一些孩子在父母面前不得不表現得聽話且遵守規定,但父母一不在,馬上就為所欲為。
要讓孩子在遵守規章制度的同時感到愉快,既不能單方面地強求,也不能經常懲罰。要鼓勵孩子,增強其自信,並幫助他們在遵守規章制度後,感覺到自身的成長與進步。不能因為覺得孩子還小,就不顧他的自尊心,因為好習慣其實都是從小養成的。
如果發現孩子要打弟弟,為了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看看下面兩種做法,哪種會比較有效果呢?
指示孩子:「別打!不能打弟弟!」
或者說:「弟弟還小,什麼都不懂,你要理解他。你想想有誰願意挨打呢?你也知道挨打有多痛,對吧?媽媽希望你是個不打弟弟的好孩子。我們都是一家人,應該彼此友愛,對不對?就像媽媽愛你一樣,你也要愛你的弟弟。」
你們覺得哪一種說法更具說服力呢?相信大家都會選擇後者。
真心理解孩子,找到和他的共同點,是幫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最佳方法。如果像前面的那種說法教訓孩子,很可能會導致孩子變得狡猾、不聽話。他可能會在媽媽看著的情況下,裝出愛護弟弟的樣子;但在媽媽不在的時候欺負弟弟。所以我們需要對孩子說明,讓他更正確地理解遵守規定的必要性。另外,切記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或激起他的抵觸心理。
父母如果經常帶著怒氣跟孩子說話,孩子也會在學校裡和朋友們發脾氣。同樣的道理,倘若父母經常以打孩子的方式來達到教育目的,孩子也會在學校裡打同學。父母如果能耐心地為孩子講道理,並不時地表示和孩子有同感,可以在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讓孩子更好地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愉快地度過童年。
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應該開始教導孩子愛惜自己,並讓他們懂得爭吵是傷害心靈的罪魁禍首。性情溫和且珍愛自己的父母是不會引發不必要的爭吵的,而在紛爭頻仍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會不懂得如何愛自己。在自重的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通過父母也能學會尊重自己。所以父母一定要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學會安撫孩子的情緒
身為父母,時時刻刻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生氣的時候,疾言厲色,大聲訓斥,如果以後還想恢復的形象,最好先改變自己。因為一旦有過類似的情況,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很難重塑形象了。「父母是孩子的言行老師。」這句話一點都不假,所以不要隨隨便便地在孩子面前發火。另外,如果明白「什麼都不如人與人的情誼重要」,就應該努力減少家人之間的衝突和爭吵,更不應該因為誰弄壞玩具或弄髒衣服、誰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甚至誰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等瑣事,鬧得家人不得安寧。人的幸福在於生活本身,而不是某一個物品。所以沒有必要為了某樣東西,給孩子的心靈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孩子耍脾氣的時候,要儘量把重點放在安撫他的情感上。父母總帶著「自己是對的」的想法,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很容易導致家庭的紛爭。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主張,這時也可能經常出現雙方意見不合的情況。父母不能因為孩子不贊同自己的想法或觀點就發脾氣,或者因為孩子好勝而產生爭執時,父母也跟著發怒爭吵起來。在孩子無法自制生氣的時候,父母應該選擇更有效的對策進行「回擊」,不要說自己的心情如何、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怎樣的傷害等,而是從孩子的行為上來說明。
「原來你是在學校裡挨了老師的罵,回家才和弟弟吵架啊!」
「你是因為擔心明天上學得見朋友,所以和媽媽發脾氣?」
像這樣能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的方法稱為「反射性技法」。反射性技法比起跟孩子生氣爭吵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果父母跟著孩子發火爭執的話,就沒有人能安撫孩子爭強好勝的心了。所以不管什麼時候或何種情況,父母都應該以安撫孩子為己任。
夫婦爭吵只會給孩子留下創傷
家人之間的爭吵對誰都沒有益處,反而會給孩子留下創傷。沒有人能讓他人完全滿意,所以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價或衡量別人,他人和自己不同也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要明白每個人都是一個珍貴的存在。父母除了自己牢記這些,還要教導孩子理解。我有我的生活方式,同樣的,別人也有別人的生活方式。父母現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也將成為孩子未來對待父母的方式。所以不要對孩子說「媽媽這麼疼你愛你,你怎麼能這麼對待媽媽呢?」
別助長孩子的仇恨心理
不要以「他是我的孩子」這樣的理由容忍孩子的反抗。與其容忍,不如讓孩子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並讓其了解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由於大多的父母以相反的方式教育孩子,所以對抗父母的孩子越來越多。生活會因為是否有對抗的心理存在而完全不同,父母應該還要努力幫助孩子脫離那些暴力的環境。孩子們在充斥著暴力的電視和遊戲中,看到被美化了的憤怒和愚蠢的爭鬥場面。父母要特別注意,不能讓孩子把這些當做榜樣記在心裡。
沒有人有權利去傷害別人。不能因為自己有強壯的身體就去欺負弱小,也不能因為自己是父母就隨心所欲地打罵孩子。那些逃不出憤怒和仇恨的人永遠也體會不到什麼是幸福的生活,也不可能理解幸福的意義。應該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教導他們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給他們一個擁抱來幫助他們平復心情,也可以讓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好好思考。
眼中只有電視和遊戲
多關心孩子的學校生活,試著問些讓彼此可以進行較長對話的愉悅話題,讓交談時間取代看電視與玩遊戲。
真實案例
我們家孩子雖然已經上小學了,但整天就知道看電視、打電動遊戲,根本不讀書。對媽媽不滿、發脾氣、早上賴床、上學遲到是家常便飯,有時甚至為了不想上學而撒謊。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該怎麼做才好?
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事
在猶太家庭裡,孩子們被要求在父親回家前洗好澡、換好衣服,父親一進家門就會先去洗澡,然後和家人一起圍坐在飯桌前。所以猶太孩子能很有效地利用晚飯前的時間。這對他們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因為他們都進行過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事情的嚴格訓練。不只洗澡,包括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亦然。
規律的作息生活對猶太人來說無比重要。他們常會思考怎樣做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短暫的一生。他們習慣於為今天要做的事情做好周密的計畫,如果事情如期解決,便感到無比的痛快和愉悅。
總有父母因為孩子不學習而煩惱。這大概是由於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習慣而造成的。不過,肯定也有些孩子為了讓父母開心而假裝坐在書桌前。但如果對學習沒有興趣或不懂得學習方法,過不了多久就會開始感到煩躁。很多媽媽都認為,孩子如果能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就一定可以更好地學習,於是就逼迫孩子一直坐著不許動。
但實際上,教會孩子如何在短時間內有效地進行學習,對孩子會更有幫助。
父母應該教導上小學的孩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幫孩子從小養成時間觀念。
父母可以規定孩子必須在30分鐘內吃完飯,如果孩子挑食或把飯含在嘴裡嚼來嚼去,可以採取「時間到就收走」的方法。唯有如此,孩子才能了解30分鐘的重要性,慢慢養成在規定時間內吃完飯的習慣。
同樣地,若想要孩子上學不遲到,就要在一定的時間內迅速地完成盥洗、吃早餐、換衣服等事。因此,讓孩子戒除只知道看電視、玩電腦,而忽略其他要事的壞習慣非常重要。從小養成管理時間的習慣能幫助孩子更有效地學習,並為孩子將來的自我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訓斥並不能得到特別的效果
近來,越來越多的父母因為孩子不主動學習的問題而前來尋求解決之道。孩子從學校回到家,不先做作業,而是直奔電視。他們覺得,要是不訓斥的話,孩子大概可以整天坐著看電視。孩子們對學習沒有興趣,只喜歡電視和電腦遊戲。就算開始寫作業,孩子也常常不能集中精神,甚至沒人看著的話,根本不能老老實實地完成作業。也有的孩子謊稱沒有作業或作業都做完了,不管父母如何訓斥
都毫無效果。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孩子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來了解他。例如,是不是能按時完成作業,是不是可以自覺學習,能不能按要求準備學習用品,會不會將自己的房間和衣服整理好等。但是大多數孩子連這些都做不好,他們玩了還想繼續玩,不只討厭學習,甚至不懂得幫媽媽分擔家務。若遇到這樣的孩子,哪個父母不操心呢?
如果孩子從小就習慣了在家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那肯定就不想再出門了。所以父母應盡可能讓孩子從小多出去郊遊,喜歡運動的孩子比整日在家不出門的孩子學習更優秀,身體也更健康。
讓孩子接觸更多的活動
從小就讓孩子接觸家務勞動,學習整理自己的東西,參加游泳、打球、登山等活動有很多好處,可以培養孩子在不依靠父母的情況下,獨立完成事情的能力。雖然可能會讓孩子身體疲憊,但同時可以緩解大腦的緊張情緒,是非常好的休息方式。
那些讓人大汗淋漓的運動,實際上更有助於大腦的運轉,並有效地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太過嚴格或凡事操心而約束孩子都可能使他們更不聽話。自覺性並非天生,而是通過後天教育形成的。要想養成孩子良好的自覺性,父母要協助找到他的興趣所在。有些父母過早要求孩子認字、學英語、讀書,剝奪了孩子玩樂的時間,結果只會讓孩子更討厭學習。也有些父母只允許孩子學習或練鋼琴,不能做其他事情,這樣會造成孩子的生活太單調,即使在物質上無比豐富,仍會孤單寂寞,甚至難以對任何事情感興趣,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學習。
幫助孩子培養控制力
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父母不得不把全部的精力和愛都傾注在唯一的孩子身上,甚至不讓孩子去做理當由他們自己完成的事情。有的孩子已經8歲了,卻除了讀書以外什麼都不會。很多小學生甚至都沒有自己整理衣物的經驗,更不要說做一些簡單的家務。然而,這些父母不知道這種做法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實際上孩子自己動手做事的能力被剝奪了,而這種能力正是孩子做(包括學習在內的)一切事情所必須具備的。
有些孩子很清楚學習的重要性,也具備學習能力,但是無法控制和管理自己。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種:
1.感覺統合障礙。
這種障礙一般是指腦部無法適當地對感官刺激進行整合和組織,而導致腦部開發、資訊處理及行動等方面出現問題。大部分孩子可以自主、無意識且不費氣力地完成有效的感覺統合。但對於有感覺統合機能障礙的孩子來說,不僅無法保證結果的準確性,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集中精力。
如果孩子出現了身體各部分不能按照大腦命令工作的情況,要考慮是否屬於感覺統合障礙,若有需要便應配合專業訓練進行治療。
2.父母過度干涉孩子。
在任何事都由父母單方面決定的環境中,孩子根本無法培養自我控制力。給孩子自己決定的機會,過分嚴格無助於達到預期的效果。假如父母擔心一旦教會孩子用電腦,孩子就會慢慢地被電腦吸引而導致學習時間變少,所以乾脆就不讓孩子接觸電腦,但實際上孩子還是有辦法找到其他方法背著父母玩電腦。
因此,父母不應該給孩子規定學習和玩的時間,試著讓孩子自己安排並按計劃去完成。從父母的角度來看,當然希望孩子先學習再玩,但有些孩子只有玩了才能安心學習。對於這樣的孩子就應該讓他們先玩再學習。這總比孩子為了假裝學習而坐在書桌前卻心不在焉要更有幫助。有時孩子的計畫並不能讓父母滿意,遇到這樣的情況也請多多忍耐。如此一來,孩子才能一點一滴地學會如何控制自己。
多關心孩子在學校的生活
即使是孩子,也希望在困難的時候有人鼓勵自己,也需要溫暖(像是「要是朋友們不理你,不管何時我們都歡迎你回來」等關愛的話語)。孩子剛從學校回來,就問「今天學什麼了?」的母親,雖然是出自於擔心孩子沒有好好學習,但孩子往往會認為這是變相的斥責。父母越是感到擔心,就越應該表現得輕鬆。「今天平安無事地回來了呀!」、「你今天看起來心情不錯,看見你這樣媽媽也跟著好高興。」孩子即使不作回應,也能體會到和媽媽心靈相通的感覺。
很多父母的提問經常讓孩子只能用「好」、「不好」等簡短語句回應,或總是帶著不滿情緒結束對話。與其這樣,不如試著問些讓彼此可以進行較長對話的愉悅話題,比如:「今天在學校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嗎?」並藉此向孩子詢問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就算孩子說的有點不符合實情,也最好認真聽完。如果父母任意打斷對話,孩子很容易認為是對自己的否定,造成孩子失去與父母對話的興趣。
與其因為擔心而錙銖必較,不如在相互體諒理解的氣氛中,和孩子聊聊每天在學校學了什麼、發現了什麼,會有更好的效果。融洽而溫馨的氛圍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堅強。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讓他知道父母是值得信賴且一直支持他的。與父母親密接觸,不僅可以讓孩子心神安定,還可以促進其與同儕及其他人的交往。
晚餐時間,讓交談代替看電視
網路時代的孩子不看書只上網,嚴重者甚至討厭一切文字。即使在閒暇時間裡也總圍著電影、遊戲和漫畫,很少看書或者乾脆就不看書。如今這已成為普遍現象,在成人世界裡也不難發現討厭文字的人,因為在電視、電腦等影像媒體成為主流文化的今天,即使不讀書,同樣可以獲得各種知識,但這也直接導致人們閱讀能力的下降。過度依賴電視,只會離讀書的良好習慣越來越遠。有些家庭只有在看電視的時候才能感覺到全家人是一個整體。
電視的確是娛樂的好方式,但並不能成為維繫家庭成員關係的手段。電視節目有很多種,有些適合孩子,有些只供成人欣賞。如果整個家庭只以某個電視節目為聊天話題,那樣交流的過程並不能稱為「對話」,充其量只是「會話」而已。
晚餐時間是全家人坐在一起,聊聊一天中各自經歷的最好時機,而割裂父母和孩子對話的罪魁禍首正是離飯桌很近的電視機。吃飯時全家人坐在一起,有助於鞏固家庭關係。在這全家人齊聚的時間裡,各自談談在職場、學校、家裡發生的事情,對孩子來說非常具有教育意義。
讓魔法字典遊戲代替電腦遊戲
日本某小學從一年級開始進行在字典裡找單詞並大聲朗讀的「魔法字典」課程。剛開始進行時出現了很多困難,原因是大多數孩子不知道字典為什麼要按照a、b、c的順序排列,有些孩子甚至是第一次接觸字典,導致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裡,孩子們的提問數不勝數,而要想在字典裡找到一個單詞,至少要花十幾分鐘,甚至更長。
不過,由於課程困難重重,老師都大汗淋漓、暈頭轉向,孩子們卻表現出極高的興趣,「真好玩!」、「老師,再玩一次。」大人們曾經擔心字典遊戲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會造成負擔,但看到孩子們從神奇的字典中找到單詞時興奮的樣子,這種擔憂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隨著字典遊戲課程的進行,老師們也為如何能讓孩子們不厭煩,
並更加興致勃勃地「玩」下去而傷腦筋。最後的結論是,讓孩子們自己找到想要了解的單詞就是最有效的訓練方法。當然,在對這一課程熟悉之前,孩子們還是需要老師和父母共同參與這個遊戲。
驕傲孩子壞脾氣
父母要先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客觀地掌握情況,沉著冷靜地考慮怎麼做才能更好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真實案例
多妍從小就很固執,一旦認定了什麼事,就聽不進任何人說的話。因為長得漂亮,又很可愛,所以她總是被大家寵愛著。也許就因為這樣,多妍只顧著自己,從不考慮別人。上小學以後,她甚至開始抱怨老師和同學。如果老師或同學偶爾出現了什麼失誤,她便緊咬著不放;在家更是經常發脾氣,時而高興時而生氣,情緒十分不穩定。
因為孩子的這個問題,我又著急又生氣,班主任老師甚至建議我帶孩子去看看精神科。難道我的孩子真的有什麼問題嗎?
媽媽首先要學會平息憤怒
憤怒是一種一旦爆發就很難平復、且愈發激烈的情感。人憤怒時會完全忘掉原本想說的話,腦子裡冒出什麼就說出口。對方聽到的不是說話者的本意,而只是傷害的話語,到最後後悔的還是自己。
另外,單方面的憤怒還可能引發另一方面的怒火,使交流無法正常進行。要防止火氣瞬間上升並爆發,就要學會小心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時可以試試不說話,先離開現場。一旦發現讓人生氣的事情並感到自己要爆發的時候,不要馬上發作,嘗試沉默著離開,也許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生氣的時候調整呼吸或使用腹式呼吸法
其實父母發火的時候,孩子也會感到緊張,導致孩子呼吸短促且粗重。這時父母可以使用腹式呼吸法幫助雙方平復情緒。試著從腹部下方慢慢地呼出空氣,然後再很快地將空氣吸回到腹部下方。
像這樣反復進行幾次後,起伏不定的情緒會慢慢得以平復。當情緒稍有平復後,客觀地觀察一下自己。放下憤怒的心情,「喲,我們家多妍生氣啦?為什麼生氣啊?啊……在學校和同學吵架了吧?」像這樣,在客觀地掌握情況的同時,不生氣不動怒,沉著冷靜地考慮怎麼做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我是怎麼了?這次不能生氣,一定要冷靜地找出原因。」只有這樣,孩子在與朋友交往或學校生活中才能更積極向上。
壞情緒會以攻擊性的姿態呈現
情緒一旦在心裡堆成了山,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可能以某種方式像火山爆發一般噴射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很可能表現為一種帶有攻擊性的態度。這種情況下,孩子無法成為控制情感的主體,只會淪為情緒的奴隸。另外,孩子一旦習慣了不表達自己情感就直接行動的行為模式,終將喪失表達和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
大部分父母都有相同的問題,他們總是著急讓孩子儘快「肯定」自己的做法。但這樣做不僅無法培養孩子的理解力,還會失去體會孩子感受的機會。如果父母總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結果只能將孩子教育成順應父母的人。
其實正確的判斷力並不是父母透過言語給予,而是孩子在親身經歷後自己體會到的,所以父母在了解孩子的情感後,最好保持「中立」的態度。
培養孩子的控制力和適應力
某心理學家在對1500名天才兒童長達30年的追蹤調查中發現,聰明才智並不一定能幫他們獲得成功。
其中兩成的被調查者在童年時擁有過人智商,但成年後卻與常人無異。在對被調查者之中成功人士的研究發現,促成這些人成功的原因並非智商,而是性格。這些人都具有很強的進取心、積極向上且有自主意識,當然他們也不缺少勇氣和決策力。也就是說,意志和性格才是成就「英雄人物」的重要因素。
很多孩子不僅懶惰,而且不依靠父母便一事無成,凡事都缺乏興趣,沒有毅力。如果是這種性格,那麼即使再聰明,學習也不會很好。要是真心希望讓孩子獲得成功與幸福,就先從培養孩子的性格開始吧。
不要對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
如果孩子不需要大人的吩咐,就能自己根據情況做事的話,誰看了能不驚訝呢?相反,要是看見那些大小事都需要父母的孩子,又怎麼能不擔心他是不是能真正長大呢?
媽媽除了要給年幼的孩子洗澡、穿衣、餵飯,還有很多事要做,例如做飯、打掃等。要是還得再照顧已經上學的孩子,可以想像媽媽們會有多忙碌,希望自己有分身術。由此可知,媽媽希望孩子能安安靜靜地一個人玩是可以理解的。有些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教他們如何一個人解決問題。因為孩子們只要能「合作」,
父母就能按照自己的計畫,不出差錯地完成工作。父母們相信利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一定可以得到預期的效果。
現代人被時間追趕得馬不停蹄,因此忙碌的父母總希望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持這種態度的人強烈主張孩子需要獨立,但深入來看,不難發現這些父母實際上多數只是在為自己著想。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不能和職場上要求速度與效率的工作關係相提並論。如果父母無法以慈愛之心關懷孩子,反而時刻要求孩子「必須」做什麼,就別妄想孩子會理解父母希望他們早日獨立的心情了。
給孩子成熟的時間
有的孩子在聽說要上動物園時興奮得跳起來,但在快到動物園的時候,偶爾也會嚷嚷著「太累了」要回家。可是真的到了該回家的時候,又撒嬌耍賴不肯走。孩子們經常會毫無理由地唱反調,甚至大發脾氣。像這樣每當接觸以前沒有經歷過的事物時,孩子們就可能會失去自制力而反覆無常。
稍加了解就會知道,讓這種情況變得錯綜複雜的不是別人,正是父母本人。因為父母並沒有考慮到孩子會失去自制力。正因為還只是孩子,當然還不懂得調整自己的情緒,他們對理性尚未具有確切的認識。所以在孩子完全成熟以前,這樣的過程是不可避免的。其實,每個孩子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在不同時期經歷這段變化。
不要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滿足他的願望
孩子若是哭鬧、耍賴,父母最好先等他們冷靜下來。失去自制力的孩子是不能正常思考的。在這種狀態下,甚至可能不清楚自己做了什麼,就好像曾經做過的夢一樣遙遠而模糊。對於這樣的狀況,即使問他們「你昨天是怎麼和媽媽耍賴的?」也並沒有多大意義。
逐步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力與適應能力,讓孩子坦然地接受現實,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父母還要幫助孩子熟悉現實社會中各種處理事情的方式。簡單地說,就是協助孩子自幼稚的性格中蛻變,在學習社會常識和規範的同時逐漸成熟,而那些不懂事的行為也會隨著此過程而消失。
不過,這裡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性格成長也可能在某個時期停滯。這也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所以最好不要採取懲罰或責罵。牢記孩子可能出現這樣的停滯情況,才能使教育更有效。事實上,那些要求孩子馬上改正壞毛病的作法,都是與孩子引發衝突的導火線。
為孩子打好堅實的社會基礎
不要擔心給孩子太多關心和愛會毀了孩子。相反地,充分的愛會培養孩子堅強地面對世界。被愛包裹的孩子會擁有更安定的性格。
5分鐘之前還聽話懂事的孩子突然撒起嬌來。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大多會因為不安而倍感辛苦。雖然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經歷,但大多數父母事前並沒未預期。理解到孩子的成長必然會經歷進步與退步的反覆過程後,父母一定會以一顆寬厚的心,默默地守候著孩子的成長。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充滿朝氣、懂禮貌、有責任感,倘若有一天,孩子突然變得如父母期望的一樣,父母會有一種「我的孩子真的長大了」的自豪感。但是如果這樣的「小大人」突然發起飆來,又怎能不驚慌失措呢?其實很多父母因為孩子上一秒還溫順聽話,瞬間就撒嬌、哭鬧、不可理喻而煩惱,這是可以理解的。
別打碎孩子敏感的心
有些孩子經常會失去自制力,也有的孩子只是偶爾失控;有的孩子馬上就能恢復懂事聽話,有的則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平復情緒。雖然孩子失去自制力的理由可能是因為疲憊、饑餓或心情不好,但是比起這些,最讓孩子受傷的肯定還是自尊心受創或父母的忽視。
有些父母生氣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隨口說出傷害孩子自尊的話語,他們並未意識到此舉會傷害孩子敏感而脆弱的心,甚至會導致在精神方面脆弱或有心理障礙的孩子增加失控的頻率。
父母總認為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會讓孩子具備更強的自制能力。一旦子女表現出自制力下降,父母馬上會把他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並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落後了,不安感隨之而來。另一方面,孩子失去自制力而表現出受挫的樣子,也讓父母感到極度自責,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撒嬌耍賴的原因肯定是因為願望沒能完全得到滿足,而不能滿足孩子願望的直接原因就是自己的能力不足。
耐心等待,直到孩子能真正獨立
與其讓孩子儘早自立,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在父母的庇護下學到更多「必備的知識」。也就是說,相對於讓孩子更快地具備自理能力,不如讓孩子在父母的照顧下學習更多的事情。人類接受父母照料的時間比一般動物要長很多,所以與之相對應地,一個人要完全自立也需要經歷一個較漫長的過程。
換句話說,這種「依存性」是孩子自父母身上學習知識、價值以及理想的依靠之一。就像孩子要在父母的教導下,學習怎麼刷牙、過馬路等生活常識一樣,孩子還要學習如何化解與朋友的矛盾、如何在長輩面前更有禮貌等可能影響性格的重要內容。如果人類從出生開始,就必須獨自面對所有一切,無法想像人們進步的速度會有多麼緩慢,成長又將需要多少時間。
因此,用心傾聽那些愛哭鬧的孩子講話,也許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當然,父母也可能會覺得對於不講道理、一味耍賴的孩子,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這時就需要父母確立兩個目標:一是讓孩子認清現實,並藉此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進而改正,這對孩子性格的發展有著一定的輔導作用;另一個是讓孩子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情,這是一種對付消極情緒的好方法。請注意,不要讓孩子用「行動」,而是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樣能有效地幫助孩子更客觀地審視自己的想法。
小寵兒變無能兒
鼓勵孩子多提問,培養他的思考能力及創造力,同時也是訓練孩子表達自己。
真實案例
我總希望女兒秀珍什麼都能得第一,給她吃的東西都是最好的。她上幼稚園的時候,我經常單獨找老師,除了讓老師安排家庭背景好、性格隨和的孩子和秀珍玩之外,還讓老師安排秀珍坐最好的位置。不僅如此,我們還用高級汽車接送她上下學,買名牌衣服給她穿。
秀珍上了小學以後,我又馬上找到了老師,希望他多安排秀珍參加各種比賽,甚至請求他幫助孩子多拿獎。
但是現在我發現,如果沒有我在一旁幫忙,秀珍就什麼都做不好,而且她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就只會一味地讓我幫忙。
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多讓孩子自己思考
有的孩子在學校不管學了什麼,都要試著練習一下。但是也有的孩子只是老師教什麼就學什麼,一點也不想練習。這兩類孩子的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有所不同。如果想讓孩子具有思考的能力,最好培養他們多提問的習慣。
因此,父母首先需要努力使自己轉變為會提問的父母、能挖掘孩子潛力的父母,或者讓孩子每學到新內容就能結合實際進行練習。
提問時要注意儘量不要問一些只能讓孩子用簡短句式回答的問題,像是「今天做了些什麼?」、「在學校有認真學習嗎?」、「沒和朋友吵架吧?玩得開心嗎?」、「現在該去做什麼了?」、「作業都做完了嗎?」等問題。這樣很容易失去與孩子進一步交流的機會。
提出能啟發孩子思考的問題
想讓孩子更會提問,就要讓問題生活化。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創造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孩子多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結果?」、「媽媽,為什麼好人總是贏,而壞人總會倒楣呢?」當你的孩子這樣提問的時候,你可以試試反問:「那你希望誰贏呢?」、「你覺得是為什麼呢?」、「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如果你有那樣的力量,你會怎麼做?」等能讓孩子繼續思考的問題。可以看出,那些一下子就能確定答案的問題,或不需要太多思考就能找到答案的問題,並沒有什麼意義,也無法啟發孩子思考。
告訴孩子答案不止一個
最好不要指定一個答案,而是讓孩子們坐在一起進行腦力激盪,盡可能說出各種不同答案。如果每個問題都只有一種解答,那麼我們也就不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同時也失去了不斷挑戰的價值。要讓孩子學會從各個角度思考並分析某一問題或事件的話,就不要期盼孩子一定會說出所謂的「標準答案」。
「如果從其他角度思考呢?」、「還有別的答案嗎?」像這樣不斷提問,可以幫助孩子發掘潛力。這時,即使孩子說出了一些不太適合的答案,父母也儘量不要去判斷答案的對錯,而是要鼓勵孩子繼續思考,這樣才能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潛力。
讓孩子結合現實的同時不斷學習
讓人類的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的兩個重要因素,分別是「反覆練習」和「情緒性實踐」。
短期記憶是指在很短時間內記住,但也會很快遺忘的記憶。而那些充分感受過並實踐過的記憶可以轉變為長期記憶,長期記憶即使經過了很長的時間,也不會被輕易遺忘。對孩子們來說,最好的實踐就是親身經歷。簡單地了解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哪怕只知道一點點,也懂得如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給孩子畫了框、規定了邊界;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真理;不喜歡提問孩子,只一味灌輸知識;還沒等孩子說出答案,就著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這樣的父母如果不先進行反思和改變,是很難真正喚醒孩子的潛在思考力的。因為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重要的就是父母要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習。
幫孩子學習如何表達自己
在針對小學生的諮詢中,曾有一次關於謙讓的討論。父母認為,孩子在學校裡很難做到謙讓,理由是他覺得謙讓會讓人感覺委屈。這說明在孩子心裡已經形成了「謙讓的人就要吃虧」的觀念。
到底是什麼讓孩子有了這種想法呢?為什麼會認為互相謙讓、互相照顧是對自己利益的損害呢?這是因為孩子沒能完整而準確地將自己的要求表達出來而造成的。
當朋友向自己借東西的時候,有些孩子並不能告訴對方自己也需要這個物品;又或者在玩遊戲的時候,自己想好了要玩什麼,但卻因為沒有說出來而只好跟著別人玩;也有些孩子因為不能說出自己的要求,就在提出要求前先行動,這樣的舉動有時會讓別人莫名其妙。
其實並不是因為客觀出現的問題讓孩子感到委屈,只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表達自己而已。由於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要求或意圖,孩子容易被他人牽著走或與他人產生誤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很可能會受到傷害或自尊心受損,還可能會損壞與同儕間的關係。
訓練孩子集中精力傾聽
要讓孩子集中精力地進行聽力練習。由此讓他們學習如何聽懂對方想告訴自己什麼。
「你覺得媽媽怎樣聽你說話,你最高興?」
「剛才媽媽拉著你的手,一邊聽你說話,一邊點頭表示同意,你覺得這樣好不好?」
藉由暗示性的提問,引導孩子在平常與他人對話時多觀察對方是否認真在聽。告訴孩子因為自己想說就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或者用與對方談話完全不相關的方式進行解釋等,都會造成被無視或被誤解的感覺。
教孩子確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了讓他人更準確地了解自己的要求而表達自己,並不等於只顧表達而忽視他人感受。也就是說,要在避免給他人帶來傷害或威脅的前提下,更確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我不愛吃這個」比「媽媽,我想吃那個」更能準確、直接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為此,父母應該多對孩子說自己的感受,並一起思考如何能更有效地表達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更確實了解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產生的影響,同時也會了解到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期待的必要性。
用語言引導孩子的那些無意識行動
「為什麼這麼用力關門,嚇了我一跳,出了什麼事?看起來你不太高興呢。來,告訴媽媽,說不定我能幫你。」
「你剛才為什麼突然搶了弟弟的玩具,你沒看到他嚇壞了?如果你先說一聲,弟弟就不會被嚇到。」
經常這樣提醒孩子,他們就會慢慢習慣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大部分的矛盾或爭端都是因為父母只強調自己的想法,而沒有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所造成。有效的溝通是雙方交換意見的過程,也是求同存異的過程。能夠順暢表達自己的孩子更知道如何與人協商。正因為明白討論會帶來何種效果,可以減少摩擦,進行讓雙方都滿意的交流。
能夠獨立完整地表達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快樂的,同時也能讓周圍的人感到快樂。因此,幫助孩子掌握表達自己的方法可以讓孩子更健康茁壯地成長。
培養孩子主動挑戰
懂得不斷挑戰的孩子,更清楚從什麼地方著手能達成最終目標。父母應該多關心能引起孩子好奇心的事物,給他們時間並鼓勵他們,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實現目標。因為要形成目標意識必須有人給予鼓勵,並對其所選事物的價值給予肯定。
「對這次的演講你有什麼目標?」
「那為了你的目標,你覺得從現在開始該做些什麼準備呢?」
「媽媽能幫你做點什麼嗎?」
「媽媽看到你這麼努力地準備,真的很欣慰。」
哪怕只是類似這樣的言語,也可以讓孩子找到奮發的動力,並不斷為自己設定新目標。父母給孩子的時間和對他們的信任,以及共同進退的姿態,都會讓孩子在即使沒有物質獎勵的情況下,也能堅持不懈以獲得最終的成功。
為了今後的成功,小學時期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幫助孩子勇於挑戰目標,並以最快的速度獲得成功的準備過程。
成功也是一種習慣。那些挑戰了自己制定的目標,並品嘗到成功喜悅的孩子能比其他孩子更自信地挑戰下一個目標。父母應該在孩子獲得成功的時刻祝賀他們,讓他們充分享受到成就感。藉由這種成就感,孩子能獲得更多的自信。除此之外,還可以用孩子喜歡的小驚喜或小禮物進行強化。孩子只有充分體會到什麼是成功之後,才會欣然接受下一次挑戰。
序言:小學,孩子跨入社會的第一步
孩子上小學時,生活的中心便開始從家庭轉移到了學校。也就是從這時起,孩子開始形成多樣化的社會關係,並且逐漸熟悉作為一個社會人應掌握的基本常識。同時,不僅要了解社會普遍的道德標準,還要不斷開發自己的心智。為了能讓他們成長發展為健全的社會人,小學就成了孩子們學習社會常識、道德標準、性別差異並完善認知能力的重要時期。上小學以前,孩子還不能理性地思考,或者說他們即使有道德觀念也更傾向於憑感情行事。上了小學,多數孩子會變得更淘氣而不好管教。有些孩子和朋友玩得正高興,突然...
目錄
搞定叛逆小暴君
事例1 叛逆性格出現,媽媽怎麼辦?
事例2 孩子總是不滿意,媽媽怎麼辦?
事例3 孩子總愛唱反調,媽媽怎麼辦?
事例4 只愛電視和遊戲,媽媽怎麼辦?
事例5 兄弟姐妹爭吵,媽媽怎麼辦?
事例6 管教讓孩子更火爆,媽媽怎麼辦?
事例7 孩子是校園闖禍高手,媽媽怎麼辦?
搞定孤僻小寶貝
事例8 驕傲孩子壞脾氣,媽媽怎麼辦?
事例9 孩子孤單沒朋友,媽媽怎麼辦?
事例10 孩子拒絕別人作伴,媽媽怎麼辦?
事例11 工作太忙孩子不親,媽媽怎麼辦?
事例12 孩子好怕嚴格爸爸,媽媽怎麼辦?
事例13 爸媽爭吵嚇壞孩子,媽媽怎麼辦?
搞定厭學小麻煩
事例14 孩子無心學習,媽媽怎麼辦?
事例15 害怕出醜不上學,媽媽怎麼辦?
事例16 孩子不聽老師要求,媽媽怎麼辦?
事例17 孩子不理不睬,媽媽怎麼辦?
搞定依賴小寵兒
事例18 小寵兒變無能兒,媽媽怎麼辦?
事例19 孩子什麼都沒興趣,媽媽怎麼辦?
事例20 養出貪心小怪獸,媽媽怎麼辦?
事例21 孩子長不大,媽媽怎麼辦?
事例22 不喜歡孩子的夢想,媽媽怎麼辦?
搞定叛逆小暴君
事例1 叛逆性格出現,媽媽怎麼辦?
事例2 孩子總是不滿意,媽媽怎麼辦?
事例3 孩子總愛唱反調,媽媽怎麼辦?
事例4 只愛電視和遊戲,媽媽怎麼辦?
事例5 兄弟姐妹爭吵,媽媽怎麼辦?
事例6 管教讓孩子更火爆,媽媽怎麼辦?
事例7 孩子是校園闖禍高手,媽媽怎麼辦?
搞定孤僻小寶貝
事例8 驕傲孩子壞脾氣,媽媽怎麼辦?
事例9 孩子孤單沒朋友,媽媽怎麼辦?
事例10 孩子拒絕別人作伴,媽媽怎麼辦?
事例11 工作太忙孩子不親,媽媽怎麼辦?
事例12 孩子好怕嚴格爸爸,媽媽怎麼辦?
事例13 爸媽爭吵嚇壞孩子,...
商品資料
出版社:人類智庫出版日期:2012-12-05ISBN/ISSN:978986595457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