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傑佛瑞.尤金尼德斯
定價:NT$ 260
優惠價:88 折,NT$ 229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普立茲小說獎,暢銷書《中性》作者 傑佛瑞‧尤金尼德斯,撼世青春經典
你們懂嗎?對少女來說,這世界比死還孤獨
十三歲的少女西西莉雅自殺了----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其後一年之內,她四個漂亮的姊姊也相繼向世間告別。一直以來,鄰居男孩只能遠遠觀察她們,在迷戀窺看的目光中.五個姊妹美麗、古怪;死亡事件令一向安寧的底特律小鎮住宅區騷動不安,男孩們震驚、迷惘,他們努力從彼此口中、從左鄰右舍眼中,從學校老師、同學、甚至精神科醫師等生活在姊妹周遭人們的記憶,還有,他們費盡心力找來,西西莉雅生前的一本日記中,去拼湊里斯本家致命的憂鬱謎團。
《少女死亡日記》是一部當代經典,一個關於青春愛戀、不安與死亡的故事,關於性與自殺的抒情傳說。傑佛瑞‧尤金尼德斯以敏銳的感性和黑色幽默,喚起青春年華的情愫,並增添神話般的色彩。一本令人癡迷難忘的小說,導演蘇菲亞.柯波拉曾改編同名電影,讓本書影響力更深遠觸及跨世代的青春心靈。
三十年寫作生涯,傑佛瑞‧尤金尼德斯只出版三部長篇小說,部部蔚為經典;尤以捕捉青少年荷爾蒙強烈的虛無輕狂,甚至是傲嬌,無人能出其右,奠定他在當代美國文學難以撼動的大師地位。
作者簡介:
傑佛瑞‧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生於美國的底特律。就讀布朗大學及史丹佛大學。《少女死亡日記》於一九九三年出版,一九九九年由蘇菲亞.柯波拉改拍成電影《死亡日記》。於二○○三年以《中性》一書獲得普立茲小說獎,該書亦進入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Award)、IMPAC都柏林文學獎及法國的梅第西獎(Prix Médicis)決選名單。他於二○○七年秋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譯者簡介:
鄭淑芬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肄業(修畢學分),主修國貿、英文、翻譯。具備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英譯中證書,目前專職翻譯。譯有:《真愛旅程》、《不抱怨的關係》(時報), 《部落客,救救我》(八正),《甜死你》(八正)等。
譯文賜教:ajanejane@gmail.com
名人推薦:
李維菁、紀大偉、陳德政/專文推薦
朱天文、陳雪、駱以軍、易智言、楊雅(吉吉)/推薦
這個城市即將衰敗,這個世界就要頹圮,從某個角度來看,少女的死亡猶如先知預言一樣神聖。
──李維菁(作家)/專文推薦
此書少女的求死與求生、求愛、求偶是交纏分不開的線。正是末日當頭,少女才特別欲仙欲死。
──紀大偉(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那群花樣年華的女孩,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她們不可逆轉的宿命。那群為她們深深著迷的男孩,在長大以前,告別純真年代的最後一個夏天。
──陳德政(作家)
那些對美麗女孩充滿幻想的男孩,以一種平淡卻又溫暖的行動和口吻,去碰觸這些脆弱的靈魂,稚拙而單純反而成了複雜環境中最美麗的風景。
──Money(錢怡廷),北一女二年級
這並非只是她們的故事,在每個青春期的少女讀來,都會有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感同身受。
──橘橘(高偉庭),北一女二年級
本書帶給我極大的震撼與胸口的壓迫,好像在閱讀自己的內心深處,一個奔放色彩繽紛的自己。
──曾立婷,北一女二年級
青少年對如同身陷囹圄的命運無情控訴,是對偏頗價值觀與體制的撻伐,是對外界、乃至對這整個社會發出病危的宣告。
──昕空(李明珊),北一女二年級
也許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曾有想將自己拋出這個世界的衝動,成人與青少年間永遠都有一條暗不見底的鴻溝,試圖跨越而成功者卻寥寥可數。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得繼續共存,以這樣的方式活下去。
在這桎梏的枷鎖之下。
──林鳳儀,北一女二年級
流轉而逝的青春是里斯本姊妹與「我們」的少年的──可不僅僅於此,我所看見的更多,那是關乎你與我,我與妳自身的倒影。
──十荇(周儒婷),北一女二年級
作者帶著青少年特有的嘲諷看世界,隱約感覺平淡之下有什麼在洶湧。沉思許久,才明白,這不過是作者為本書打的結,真正的寓意,應是「生命時常沒有真相」。
──綿離(林語芊),北一女二年級
年少的我們試圖以自己獨一無二的方式感知、質疑,抑或是逃離這個世界,這本令人驚豔的處女作以纖細的筆觸,帶我們淺嚐如許青春的美麗與哀愁。
──Trista(張瀞月),北一女二年級
作者以旁觀者的角度全程見證了里斯本姊妹的死亡。死亡成為她們奔向自由的唯一途徑。
──蔡金樺,中山女中二年級
〈推薦文〉
少女之死
李維菁(作家)
美國作家尤金尼德斯(Jeffrey Kent Eugenides)的處女作《少女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觸及了一個永恆的神話命題,一個希臘悲劇般的象徵,少女(其實就是原文書名中的「處女」)比喻的純真與理想,在工業與金錢建構起的都市文明中,感受到絕望的禁錮感,對於傳統加諸的壓力以及伴隨而來的疏離進行沉默的反抗。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青少年自殺故事,也不是什麼的青春成長追憶。這是關於人類靈魂最珍貴的一點點美麗的、單純的小東西,眼見人類自己拚命為自己構築的荒原,決定以死亡抗拒呈現在她們眼前的這個世界。
這是一個無聲的、脆弱而驕傲的,對於這世界的抵抗。
尤金尼德斯的這個故事背景設定在美國底特律,一個最能代表美國的工業之城,這裡不是國際大都會的紐約或洛杉磯,而是一個由汽車工業帶起的美國之城,主要的自然指涉是美國現代性的荒蕪;而這部小說更成功的,在於它同時也直指人類的純真脆弱的無望與緘默的暴烈。這便是西洋文學藝術史上的永恆命題了。
《少女死亡日記》從一開始就沒有冷場。一個里斯本家女孩自殺了,她從里斯本家的樓上往下跳,一樓的圍籬刺穿了少女的身體。少女之死,讓這個家庭變成社區裡頭充滿神祕魅力的謎團。
那一年之內,其他四個姊妹跟著自殺了。她們有人將頭放進烤爐,有人上吊,還有一個在汽車裡引廢氣窒息,另一個吞下安眠藥。這些少女彷彿支援著彼此似地,讓對方順利離開。
尤金尼德斯以驚人的手法說這個故事,他讓這個社區的男孩一個個從長大之後中年的回憶,回想那一年里斯本家以及高中時期那個社區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的敘事方式極有魅力,宛如電影鏡頭緩緩環視全場,有趣的是,身為希臘裔美國人的尤金尼德斯,由這群男孩回溯過往,試圖找尋為何少女自殺的解釋的過程,也彷彿如同古希臘戲劇中常見的合唱形式,舞臺上一群男孩環繞著戲劇主題,反覆誦唱著對主題與主角的描述。
特別迷人的,更有尤金尼德斯在寫作上對細節的觀察描寫,他展現了驚人美麗、犀利到令人心碎的意象。
這部小說在一九九九年由導演蘇菲亞.柯波拉改編成電影。
尤金尼德斯近來在文壇相當受到重視,他目前唯一引入臺灣的著作是獲得普立茲獎的《中性》(Middlesex),藉由性別認同的困惑混亂,帶出一個希臘裔家庭在美國發展的問題。《少女死亡日記》與他的Marriage Plot都將引進臺灣。
尤金尼德斯就是個成長在底特律的人,他曾說過自己對這個城市有一份特異的愛,也常提到他的高中時期經驗如何影響了他的寫作。他成長後移居到紐約、柏林,他在紐約為了寫作掙扎的時候,認識了不少同樣為了寫作拚命的作家,其中包括了近年因《自由》一書受到矚目的法蘭岑。
不管是東方或西方,數千年以來的文學藝術史觀發展,多以男性思維為主流視角,不過西方自希臘神話以降,始終有一個脈絡的演進是關於處女代表的純真象徵,經歷千年來呈現反覆的不同變形與改革演進,成為某種藝術文學的發展原型。不過,這點在東方特別是華人的作品中,始終是個缺席的命題。
女孩的禁錮感,奔流的生命與慾望,永遠的疏離,還有那份比死亡還強大的孤獨。尤金尼德斯寫的不僅是現代美國的荒蕪,他寫的更是一個充滿象徵的永恆悲劇。彷彿這世上沒有配得上少女的存活方式,找不到理想的愛情、森林與未來,於是少女選擇了拒絕,拒絕那個呈現在她們眼前的世界。
城市即將衰敗,世界就要頹圮,從某個角度來看,少女之死猶如先知預言一樣神聖。
〈推薦文〉
紅顏薄命總是文學中的誘人命題
紀大偉(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中性》作者的處女作《少女死亡日記》以五名親姊妹的自殺作為全書龍骨,死亡的技藝宛如拜占庭(啊這個詞太希臘了,希臘裔的作者最愛自嘲自己太希臘)風格藝品一般瑰麗。五少女之死也呼應了美國舊理想之死:她們的死映照了美國汽車魔都底特律的滅亡。大家受到好萊塢電影洗腦,以為美國大城紐約洛杉磯最具廢墟感,然而底特律才是最廢的大城,而《少女死亡日記》和《中性》都致力哀悼底特律的垂死過程。底特律其實才是美國全國各大都市的隱喻。不過紅顏薄命總是文學中的誘人命題,此書少女的求死與求生、求愛、求偶是交纏分不開的線。正是末日當頭,少女才特別欲仙欲死。老實說看了小說後,我就不敢去找同名改編電影來看了:文字帶來的想像如此甜美,不想被好萊塢的影像碾過去。
〈推薦文〉
告別純真年代的最後一個夏天
陳德政(作家)
我和多數臺灣讀者一般,初接觸這本小說,是由蘇菲亞.柯波拉翻拍的同名電影,與法國電音樂團Air量身裁縫的原聲帶。距離看完影片已隔十年,如今重讀原著,當時那股揮之不去的黯然又像烏雲飄了回來,散發幽閉的氣息,帶著死亡的陰影。
全書的第一句話其實已交代出結局——里斯本家的女兒全都死了。透過男孩的視角與回述口吻,我們時而冷眼旁觀,時而將雙腳踏在七○年代美國郊區的草坪上,蒐集女孩的遺物,從她們留下的日記、照片與個人物件中試著拼湊出線索。
《少女死亡日記》是關於那群花樣年華的女孩,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她們不可逆轉的宿命。然而,同樣關於那群為她們深深著迷的男孩,如何圍困在糾結的謎團內,陷溺於扭曲的記憶中,並在長大以前,告別純真年代的最後一個夏天。
最早自殺的西西莉雅對醫師說:「你從來沒有當過十三歲的少女。」是的,但我當過十三歲的男孩。我知道那種感覺。
媒體推薦:
「尤金尼德斯擁有說書人最神奇的天賦,能夠將平凡無奇的事轉化為超凡脫俗。」--《紐約時報書評》
「引人注目……以不尋常的方式喚起青少年苦澀的聲音。一種混合了好奇、情慾、溫柔、病態、嘲諷及純真的氣氛,包圍著這些詭異的事件。」--《華爾街日報》
「展現了不容疑惑的才華……尤金尼德斯的敘事口吻,充滿了神話的夢幻,敘事觀點卻又呈現青少年的辛辣,兩者融合的效果則是既優雅又詭譎,讓他的處女作充滿了從容、理性的自信……惆悵、陰沉、黑色幽默兼而有之……是一本極度反田園牧歌的小說,隱藏著令人震驚的哀傷。」--《波士頓環球報》
「有如史詩……筆法靈巧,處處幽默……時而令人沉醉,時而令人憂傷,讓小說保持了高度的懸疑性,絕對是令人驚艷的處女作。」--《時人》
「非常傑出……一本既黑暗又閃亮的小說……儘管全書散發令人不寒而慄的氣氛,讓人覺得讀起來應該不會太享受,但尤金尼德斯引人入勝的筆法,卻又讓人忍不住一直讀下去。」--《圖書館學刊》
「一個具有催眠能力的說故事高手……一本美麗、有趣、感人的小說……傑佛瑞‧尤金尼德斯以看似平凡無奇的美國中產階級生活為素材,創造了一則神話……可說是專屬於他的、美國版的魔幻寫實風格。」--Jay McInerny
「筆觸銳利……《少女死亡日記》以宛如咒語般的文字、青春悲劇的魅力,以及充滿記憶、慾望與失落的氛圍,像一齣小巧但強而有力的歌劇,巧妙地滲透進我們的心靈,是一本形式出人意表的小說。」--《紐約時報》
「前途無量……就像菲利普.羅斯的《再見,哥倫布》,或譚恩美的《喜福會》,是讓你會很高興買到第一版的那種處女作。」--《娛樂週刊》
「不容錯過……小說新秀尤金尼德斯絕對是個重量級作家,在這本驚人又傑出的作品中,幾乎每一個句子都無懈可擊,就足以證明這一點……他寫出了幾乎每個人在少年時代都會有的慾望、神話想像,以及半理性的想法……可說是自威廉.霍頓的《鳥人》以來,最離奇古怪,卻又洋溢抒情氣息的精彩處女作。」--《科克斯書評》
「尤金尼德斯施展了曲折離奇的魔咒……大多數的成長小說都會用一條細細的黑線把強烈的情感與平凡陳腐區隔開來,但本書獨有的充滿荷爾蒙氣息的抒情體,銳利地劃過那個界線,再加上驅逐多愁善感和社會規範的黑色幽默……所有成長時期可笑又悲傷的臭氣,全都濃縮淨化,成為一本細緻又令人陶醉的書。」--《君子雜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3折87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2 |
4折 | 2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0 |
5折 | 12 |
6折 | 2 |
7折 | 3 |
7折以上 | 3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傑佛瑞.尤金尼德斯
優惠價: 88 折, NT$ 229 NT$ 26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普立茲小說獎,暢銷書《中性》作者 傑佛瑞‧尤金尼德斯,撼世青春經典
你們懂嗎?對少女來說,這世界比死還孤獨
十三歲的少女西西莉雅自殺了----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其後一年之內,她四個漂亮的姊姊也相繼向世間告別。一直以來,鄰居男孩只能遠遠觀察她們,在迷戀窺看的目光中.五個姊妹美麗、古怪;死亡事件令一向安寧的底特律小鎮住宅區騷動不安,男孩們震驚、迷惘,他們努力從彼此口中、從左鄰右舍眼中,從學校老師、同學、甚至精神科醫師等生活在姊妹周遭人們的記憶,還有,他們費盡心力找來,西西莉雅生前的一本日記中,去拼湊里斯本家致命的憂鬱謎團。
《少女死亡日記》是一部當代經典,一個關於青春愛戀、不安與死亡的故事,關於性與自殺的抒情傳說。傑佛瑞‧尤金尼德斯以敏銳的感性和黑色幽默,喚起青春年華的情愫,並增添神話般的色彩。一本令人癡迷難忘的小說,導演蘇菲亞.柯波拉曾改編同名電影,讓本書影響力更深遠觸及跨世代的青春心靈。
三十年寫作生涯,傑佛瑞‧尤金尼德斯只出版三部長篇小說,部部蔚為經典;尤以捕捉青少年荷爾蒙強烈的虛無輕狂,甚至是傲嬌,無人能出其右,奠定他在當代美國文學難以撼動的大師地位。
作者簡介:
傑佛瑞‧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生於美國的底特律。就讀布朗大學及史丹佛大學。《少女死亡日記》於一九九三年出版,一九九九年由蘇菲亞.柯波拉改拍成電影《死亡日記》。於二○○三年以《中性》一書獲得普立茲小說獎,該書亦進入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Award)、IMPAC都柏林文學獎及法國的梅第西獎(Prix Médicis)決選名單。他於二○○七年秋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譯者簡介:
鄭淑芬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肄業(修畢學分),主修國貿、英文、翻譯。具備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英譯中證書,目前專職翻譯。譯有:《真愛旅程》、《不抱怨的關係》(時報), 《部落客,救救我》(八正),《甜死你》(八正)等。
譯文賜教:ajanejane@gmail.com
名人推薦:
李維菁、紀大偉、陳德政/專文推薦
朱天文、陳雪、駱以軍、易智言、楊雅(吉吉)/推薦
這個城市即將衰敗,這個世界就要頹圮,從某個角度來看,少女的死亡猶如先知預言一樣神聖。
──李維菁(作家)/專文推薦
此書少女的求死與求生、求愛、求偶是交纏分不開的線。正是末日當頭,少女才特別欲仙欲死。
──紀大偉(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那群花樣年華的女孩,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她們不可逆轉的宿命。那群為她們深深著迷的男孩,在長大以前,告別純真年代的最後一個夏天。
──陳德政(作家)
那些對美麗女孩充滿幻想的男孩,以一種平淡卻又溫暖的行動和口吻,去碰觸這些脆弱的靈魂,稚拙而單純反而成了複雜環境中最美麗的風景。
──Money(錢怡廷),北一女二年級
這並非只是她們的故事,在每個青春期的少女讀來,都會有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感同身受。
──橘橘(高偉庭),北一女二年級
本書帶給我極大的震撼與胸口的壓迫,好像在閱讀自己的內心深處,一個奔放色彩繽紛的自己。
──曾立婷,北一女二年級
青少年對如同身陷囹圄的命運無情控訴,是對偏頗價值觀與體制的撻伐,是對外界、乃至對這整個社會發出病危的宣告。
──昕空(李明珊),北一女二年級
也許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曾有想將自己拋出這個世界的衝動,成人與青少年間永遠都有一條暗不見底的鴻溝,試圖跨越而成功者卻寥寥可數。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得繼續共存,以這樣的方式活下去。
在這桎梏的枷鎖之下。
──林鳳儀,北一女二年級
流轉而逝的青春是里斯本姊妹與「我們」的少年的──可不僅僅於此,我所看見的更多,那是關乎你與我,我與妳自身的倒影。
──十荇(周儒婷),北一女二年級
作者帶著青少年特有的嘲諷看世界,隱約感覺平淡之下有什麼在洶湧。沉思許久,才明白,這不過是作者為本書打的結,真正的寓意,應是「生命時常沒有真相」。
──綿離(林語芊),北一女二年級
年少的我們試圖以自己獨一無二的方式感知、質疑,抑或是逃離這個世界,這本令人驚豔的處女作以纖細的筆觸,帶我們淺嚐如許青春的美麗與哀愁。
──Trista(張瀞月),北一女二年級
作者以旁觀者的角度全程見證了里斯本姊妹的死亡。死亡成為她們奔向自由的唯一途徑。
──蔡金樺,中山女中二年級
〈推薦文〉
少女之死
李維菁(作家)
美國作家尤金尼德斯(Jeffrey Kent Eugenides)的處女作《少女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觸及了一個永恆的神話命題,一個希臘悲劇般的象徵,少女(其實就是原文書名中的「處女」)比喻的純真與理想,在工業與金錢建構起的都市文明中,感受到絕望的禁錮感,對於傳統加諸的壓力以及伴隨而來的疏離進行沉默的反抗。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青少年自殺故事,也不是什麼的青春成長追憶。這是關於人類靈魂最珍貴的一點點美麗的、單純的小東西,眼見人類自己拚命為自己構築的荒原,決定以死亡抗拒呈現在她們眼前的這個世界。
這是一個無聲的、脆弱而驕傲的,對於這世界的抵抗。
尤金尼德斯的這個故事背景設定在美國底特律,一個最能代表美國的工業之城,這裡不是國際大都會的紐約或洛杉磯,而是一個由汽車工業帶起的美國之城,主要的自然指涉是美國現代性的荒蕪;而這部小說更成功的,在於它同時也直指人類的純真脆弱的無望與緘默的暴烈。這便是西洋文學藝術史上的永恆命題了。
《少女死亡日記》從一開始就沒有冷場。一個里斯本家女孩自殺了,她從里斯本家的樓上往下跳,一樓的圍籬刺穿了少女的身體。少女之死,讓這個家庭變成社區裡頭充滿神祕魅力的謎團。
那一年之內,其他四個姊妹跟著自殺了。她們有人將頭放進烤爐,有人上吊,還有一個在汽車裡引廢氣窒息,另一個吞下安眠藥。這些少女彷彿支援著彼此似地,讓對方順利離開。
尤金尼德斯以驚人的手法說這個故事,他讓這個社區的男孩一個個從長大之後中年的回憶,回想那一年里斯本家以及高中時期那個社區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的敘事方式極有魅力,宛如電影鏡頭緩緩環視全場,有趣的是,身為希臘裔美國人的尤金尼德斯,由這群男孩回溯過往,試圖找尋為何少女自殺的解釋的過程,也彷彿如同古希臘戲劇中常見的合唱形式,舞臺上一群男孩環繞著戲劇主題,反覆誦唱著對主題與主角的描述。
特別迷人的,更有尤金尼德斯在寫作上對細節的觀察描寫,他展現了驚人美麗、犀利到令人心碎的意象。
這部小說在一九九九年由導演蘇菲亞.柯波拉改編成電影。
尤金尼德斯近來在文壇相當受到重視,他目前唯一引入臺灣的著作是獲得普立茲獎的《中性》(Middlesex),藉由性別認同的困惑混亂,帶出一個希臘裔家庭在美國發展的問題。《少女死亡日記》與他的Marriage Plot都將引進臺灣。
尤金尼德斯就是個成長在底特律的人,他曾說過自己對這個城市有一份特異的愛,也常提到他的高中時期經驗如何影響了他的寫作。他成長後移居到紐約、柏林,他在紐約為了寫作掙扎的時候,認識了不少同樣為了寫作拚命的作家,其中包括了近年因《自由》一書受到矚目的法蘭岑。
不管是東方或西方,數千年以來的文學藝術史觀發展,多以男性思維為主流視角,不過西方自希臘神話以降,始終有一個脈絡的演進是關於處女代表的純真象徵,經歷千年來呈現反覆的不同變形與改革演進,成為某種藝術文學的發展原型。不過,這點在東方特別是華人的作品中,始終是個缺席的命題。
女孩的禁錮感,奔流的生命與慾望,永遠的疏離,還有那份比死亡還強大的孤獨。尤金尼德斯寫的不僅是現代美國的荒蕪,他寫的更是一個充滿象徵的永恆悲劇。彷彿這世上沒有配得上少女的存活方式,找不到理想的愛情、森林與未來,於是少女選擇了拒絕,拒絕那個呈現在她們眼前的世界。
城市即將衰敗,世界就要頹圮,從某個角度來看,少女之死猶如先知預言一樣神聖。
〈推薦文〉
紅顏薄命總是文學中的誘人命題
紀大偉(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中性》作者的處女作《少女死亡日記》以五名親姊妹的自殺作為全書龍骨,死亡的技藝宛如拜占庭(啊這個詞太希臘了,希臘裔的作者最愛自嘲自己太希臘)風格藝品一般瑰麗。五少女之死也呼應了美國舊理想之死:她們的死映照了美國汽車魔都底特律的滅亡。大家受到好萊塢電影洗腦,以為美國大城紐約洛杉磯最具廢墟感,然而底特律才是最廢的大城,而《少女死亡日記》和《中性》都致力哀悼底特律的垂死過程。底特律其實才是美國全國各大都市的隱喻。不過紅顏薄命總是文學中的誘人命題,此書少女的求死與求生、求愛、求偶是交纏分不開的線。正是末日當頭,少女才特別欲仙欲死。老實說看了小說後,我就不敢去找同名改編電影來看了:文字帶來的想像如此甜美,不想被好萊塢的影像碾過去。
〈推薦文〉
告別純真年代的最後一個夏天
陳德政(作家)
我和多數臺灣讀者一般,初接觸這本小說,是由蘇菲亞.柯波拉翻拍的同名電影,與法國電音樂團Air量身裁縫的原聲帶。距離看完影片已隔十年,如今重讀原著,當時那股揮之不去的黯然又像烏雲飄了回來,散發幽閉的氣息,帶著死亡的陰影。
全書的第一句話其實已交代出結局——里斯本家的女兒全都死了。透過男孩的視角與回述口吻,我們時而冷眼旁觀,時而將雙腳踏在七○年代美國郊區的草坪上,蒐集女孩的遺物,從她們留下的日記、照片與個人物件中試著拼湊出線索。
《少女死亡日記》是關於那群花樣年華的女孩,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她們不可逆轉的宿命。然而,同樣關於那群為她們深深著迷的男孩,如何圍困在糾結的謎團內,陷溺於扭曲的記憶中,並在長大以前,告別純真年代的最後一個夏天。
最早自殺的西西莉雅對醫師說:「你從來沒有當過十三歲的少女。」是的,但我當過十三歲的男孩。我知道那種感覺。
媒體推薦:
「尤金尼德斯擁有說書人最神奇的天賦,能夠將平凡無奇的事轉化為超凡脫俗。」--《紐約時報書評》
「引人注目……以不尋常的方式喚起青少年苦澀的聲音。一種混合了好奇、情慾、溫柔、病態、嘲諷及純真的氣氛,包圍著這些詭異的事件。」--《華爾街日報》
「展現了不容疑惑的才華……尤金尼德斯的敘事口吻,充滿了神話的夢幻,敘事觀點卻又呈現青少年的辛辣,兩者融合的效果則是既優雅又詭譎,讓他的處女作充滿了從容、理性的自信……惆悵、陰沉、黑色幽默兼而有之……是一本極度反田園牧歌的小說,隱藏著令人震驚的哀傷。」--《波士頓環球報》
「有如史詩……筆法靈巧,處處幽默……時而令人沉醉,時而令人憂傷,讓小說保持了高度的懸疑性,絕對是令人驚艷的處女作。」--《時人》
「非常傑出……一本既黑暗又閃亮的小說……儘管全書散發令人不寒而慄的氣氛,讓人覺得讀起來應該不會太享受,但尤金尼德斯引人入勝的筆法,卻又讓人忍不住一直讀下去。」--《圖書館學刊》
「一個具有催眠能力的說故事高手……一本美麗、有趣、感人的小說……傑佛瑞‧尤金尼德斯以看似平凡無奇的美國中產階級生活為素材,創造了一則神話……可說是專屬於他的、美國版的魔幻寫實風格。」--Jay McInerny
「筆觸銳利……《少女死亡日記》以宛如咒語般的文字、青春悲劇的魅力,以及充滿記憶、慾望與失落的氛圍,像一齣小巧但強而有力的歌劇,巧妙地滲透進我們的心靈,是一本形式出人意表的小說。」--《紐約時報》
「前途無量……就像菲利普.羅斯的《再見,哥倫布》,或譚恩美的《喜福會》,是讓你會很高興買到第一版的那種處女作。」--《娛樂週刊》
「不容錯過……小說新秀尤金尼德斯絕對是個重量級作家,在這本驚人又傑出的作品中,幾乎每一個句子都無懈可擊,就足以證明這一點……他寫出了幾乎每個人在少年時代都會有的慾望、神話想像,以及半理性的想法……可說是自威廉.霍頓的《鳥人》以來,最離奇古怪,卻又洋溢抒情氣息的精彩處女作。」--《科克斯書評》
「尤金尼德斯施展了曲折離奇的魔咒……大多數的成長小說都會用一條細細的黑線把強烈的情感與平凡陳腐區隔開來,但本書獨有的充滿荷爾蒙氣息的抒情體,銳利地劃過那個界線,再加上驅逐多愁善感和社會規範的黑色幽默……所有成長時期可笑又悲傷的臭氣,全都濃縮淨化,成為一本細緻又令人陶醉的書。」--《君子雜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3折 | 2 |
4折 | 2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1 |
4折 | 0 |
5折 | 12 |
6折 | 2 |
7折 | 3 |
7折以上 | 3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3折87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