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抗中國官僚資本主義,從容而自信的、台灣的聲音。
● 官富民弱而兵強專制的中國政權,吞併了自由開放的民主台灣,對華語世界的前景,將是極為不幸的挫敗。
● 調整對中國的「態度」,分辨政權與社會、統治菁英與庶民大眾的差異。不為中國炫目的外觀所惑,不為其政治惡行辯解,積極與中國社會對話。
● 台灣反守為攻,對中國說三道四,現在正是時候。
「中國因素」鑲嵌在世界體系中。這不是台灣單獨面對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焦慮。「中國因素」也內建到台灣社會。從近來發生的鐘鼎邦被囚、旺中併購中嘉、走路工疑雲、香港抗議國民教育洗腦、台灣新學生運動的興起,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中國因素」正大舉入侵到台灣來。中國市場的開放,給台灣帶來機會;中國雖自稱「和平崛起」,但它對台灣社會所產生的威脅(無論是軍事或心理上)仍與日俱增。面對霸權中國,台灣的出路在那裡?
本書是作者將近二十年來,深入中國草根社會觀察所提出的,具有台灣觀點的中國論。作者希望引領讀者觀察真實的中國,而非夢幻的中國;並且將真實的中國,帶到台灣統獨問題的脈絡中。本書不在既有框架中處理國家定位問題,而是實踐一種新的統獨方法論;統獨辯論,作為問題意識、作為思考與行動的過程,而非要求表態、選邊站。
本書並不試圖提出簡單的答案,而是刺激讀者思考:面對霸權中國,不卑不亢的從容氣質,要從何而生?面對中國「官僚資本主義」的興起,台灣的出路在哪裡?
作者簡介:
吳介民
少年在宜蘭晃過;高中時期在木柵、三重;大學在台北成功國宅一帶;曾專攻兒童膠鞋、自助餐、水餃。留學與進修在紐約、麻州劍橋、洛杉磯。學生時代,參與校園抗爭與社會運動。1992-3年,與友人組「里巷工作室」,拍攝《台胞》等影片。1996年三月(台灣總統直選,中國飛彈威脅),在紐約參與發起「民主不落日」守夜靜坐。2002年,參與創辦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CfCC)與中國研究學程(與中研院合辦)。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守護台灣民主平台」成員。
章節試閱
文明大國的條件
睽違北京幾年。十月底反常地寒冷,冷冽的空氣中漂浮著躁動的氣味。幾年之間,北京已經成為不一樣的城市。二〇〇八年奧運留下來的超現代建築成為看板景點,四通八達的地鐵系統讓市民快速移動,華麗氣派的大樓四處聳立。這座古老都城,已經被改造為現代化的巨型都會。幾年前造訪過的民工村,由於城市不斷擴張而消失無踪,只剩一片片被整平、等待開發商進駐的圈圍之地,而生活其中的外來人口則往更外圍的城郊移動,能見度也就更低了。建築地景結構本身就體現著支配階級的意識形態,以及這個統治意識形態嬗變的過程。尼克森夫人曾經被刻意安排造訪過的樣板公社四季青鄉,就是城鄉階級關係最好的教材:改革開放後,這個樣板村功能退化,成為民工聚居的場所,小販雲集熱鬧非凡,但最近幾年隨著地產業的蓬勃,這個民工村如今已被剷平而永遠消失了。
盛世?文明匱乏的焦慮
在北京,人們可以輕易感受到,上升中的資產階級躋身摩天大樓,翹首雲端,顧盼自若的神采。不過,在北京待上幾天,也讓人感到焦慮不安,而且這焦慮無所不在:在富強、新穎、時髦的表象下,「建設文明城市」的標語隨地可見。「文明」在這個古老帝國仍然是個關鍵詞,一種匱乏的、而統治者急於建構的社會狀態。因為不夠文明,所以需要傾國之力去鍛造。真是令人困惑,「文明」在中國的話語系統中究竟指涉著什麼——搭車排隊、井然有序、溫文儒雅的生活態度?把簡陋污濁的城市景觀排除在外人的眼光之外?一個個活潑有力敢於在公共領域現身爭取權利的公民團體?一個統治精英專制權力受到公民社會節制的國家?
「渴求文明」的焦慮狀態,精確地陪襯了中國作為上升中大國的現狀。一百多年來追求富國強兵的苦願,彷彿到了一飛沖天的時刻,卻又躊躇不前。國家灑下大錢,打造了當代最壯觀的文化宣傳「波坦金奇觀」(Potemkin Spectacle)。【注1】這個政權賴以誇耀的奢華財力似乎源源不絕;但是,這樣仍然不夠,仍然空虛。
這趟旅程,印象最深刻的一場對話在北大,一位政治學者坦率地說:
中國的氣勢,其實在奧運一結束馬上就下滑了。奧運是一場炫耀盛世的登峰造極的盛宴,國家、資本、與文化演藝工業結合在一塊,共同演出了一場盛世大戲。這是用錢打造出來的一場戲。但真相是:這部花錢的機器(spending apparatus)腐敗得不行了。每個人都為自己。黨和國家的集體利益誰來執行?沒有人。
在亢奮的盛世期待中,處處有令人恐懼不安的洶湧暗潮:這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正竭盡所能地掏空他們自己的國家。
優雅?一場微妙難堪的規訓
德國學者埃利亞斯(Nobert Elias)在《文明的進程》這部歷史社會學巨著中,所做的關於文明與文化的區分,非常契合今天中國的需求。根據埃利亞斯的說法,「文明」這個概念,在十八世紀德意志即將興起成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初期,指的是生活舉止中的禮儀(civilité),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模式。這種外在的行為模式承載著漫長的人類生活形態的演化過程,從中世紀末期,經過文藝復興,一路來到啟蒙時代。這漫長的過程,西方社會的文明生活,從宮廷行為模式的文雅化,慢慢滲透到貴族階級,新興的布爾喬亞階級,而到普羅大眾。當時,文明的中心是法國的巴黎,全歐洲王公貴族競相學習法文,模仿優雅的文明生活。巴黎於是成為「世界」的中心。但是,文明不同於「文化」(Kultur),在埃利亞斯的定義中,文化指的是內在精神氣質的陶冶,是一種心性與品味的教養(Bildung)。文化教養,需要長時間精神生活的鍛煉與熏陶,而不可能通過外在的談吐體態(例如餐桌禮儀、待人接物的客套等等)的學習而速成。
今天,中國新富階級一面過著豪奢生活,一面擔憂自己不夠優雅文明,於是,各式各樣生活美學補習班應運而生。權貴新富階級捨得砸錢敦請名師調教如何品味紅酒,如何講上幾句餐桌上的得體英語,這對照於歷史上歐洲貴族模仿巴黎宮廷生活,實在萬分神似。文明禮儀雖然可以通過模仿與練習而上口附身,但是埃利亞斯也提出警告,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微妙而經常令人難堪的規訓歷史。他告訴我們一個故事:
有一位理查公爵到(意大利東北部)維羅納主教的宮廷做客。這位公爵風度翩翩行止得宜,但主教發現他有個缺陷,卻不明說。待公爵告退,主教派遣一個儀態優雅的手下送客。告別時,這位使者告訴理查公爵,我們家主教想要送給公爵一份臨別贈禮:主教一生中從來沒遇過比公爵更加優雅的貴族,但他在公爵您身上發現一個小毛病,就是您用餐時嘴巴發出太大的聲響,噪音使餐桌上其他人不悅;這便是公爵給您的贈別,他請您千萬莫見怪。
這個故事把文明化的規訓講得鞭辟入裡。客人吃飯劈里啪啦,主人看在眼裡,卻不好當面提醒,以免尷尬。事後由其使者先把客人恭維一頓,再委婉提醒其注意餐桌禮儀,而對客人構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正因為不當面說破,保住了客人的面子,才使得這個勸誡的舉動特別有力量。客人於夜深人靜,獨自回憶自己的言行舉止,「羞恥感」這個心理機制便在意識層面上更加清晰地發生作用。這故事的精髓在於,點出當代歐洲文明生活的運作模式:「文明優勢者」總是先以間接甚至迂迴的方式,對「文明匱乏者」提出溫婉的規訓,使羞恥感佔據其思維空間,對自身失禮舉止產生極大的心理震撼。所謂的軟實力,沒有更貼切的例子了。
孔子說:「禮失而求諸野」。理查公爵的故事尤其值得吾人反覆思量。
自由是......承認敵人的高貴品質
埃利亞斯對於歐洲文明的診斷尚不止於此。他認為,以法國模式為主流的近現代文明生活,其實只是歐洲文明演進的幾條可能路徑之一。文明可以藉由模仿而逐漸在社會空間擴散。然而,文化教養才是更重要的人類發展之路,這包括心性氣質的陶冶,文學藝術的普及化和民主化,教育的現代化等等。對當時歐洲有識之士而言,巴黎固然是文明「世界」的中心,其影響力輻射範圍涵蓋了全歐;但是,一個上升中的民族,諸如德意志,絕不可能以模仿巴黎為滿足。這個民族的精英思索的是,如何從法文世界中突圍而出,建構自己的文化教養之路。這理念說來輕鬆,實踐起來一點也不容易。德意志民族經過數百年的生聚奮進,最後卻在外部國際局勢險惡、對內迫害的躁進擴張路途上遭遇兩次大戰的蹂躪,而埃利亞斯所標榜的文化教養之路也遭遇了大挫敗。頓挫中,德國社會的集體心靈,徘徊在妒恨、悲憤、自卑、驕傲的矛盾情緒,難以平心面對自己的挫敗,而將矛頭指向外在的敵意、內部的敵人。
德國文豪歌德在一八二〇年代與艾克曼的對話中,毫不保留地批判自己民族的急切、市儈俗氣。「自由」,是歌德一生的追尋,晚年的歌德如此說:
自由不在於不承認任何比我們地位高的人物,而在於尊敬本來比我們高的人物。因為尊敬他,我們就把自己提高到他的地位;承認他,我們就表明自己心胸中有高貴的品質,配得上和高貴人物平等。
當時,德意志與法蘭西處於強烈的競爭氣氛之中。德國剛從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的餘緒中甦醒過來。歌德自己反對大革命的「過激手段」,然而,他卻毫不避諱自己從法國得來的文化養分,並且極力駁斥仇外主義:
我寫詩向來不弄虛作假。……本來沒有仇恨,怎麼能寫表達仇恨的詩歌呢?……我並不仇恨法國人,儘管在德國人擺脫了法國人統治時,我向上帝表示過衷心的感謝。對我而言,只有文明和野蠻之分才重要,法國人在世界上是最有文化教養的,我自己的文化教養大半要歸功於法國人,對這樣一個民族我怎麼恨得起來呢?……在文化水平最低的地方,民族仇恨最強烈。
德意志在走向現代民族國家的路途上,終究沒有逃離仇恨政治。她讓仇恨撕裂她自己,又以仇恨侵略吞併周邊的民族。
統合?這個國家正在分裂她自己
「中國崛起」的話語在本世紀初興起。「中國模式」的宣揚在二〇〇九至二〇一〇年間達到頂峰。二〇一〇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實,若以購買力平價指數(purchasing power parity)校正,中國早在二〇〇二年就已經超過日本了。然而,頭腦清醒的人都明白,中國人口基數大,打成平均,中國人民的生活還只是中低收入水準。晚近,愈來愈多的人認為中國模式並不可取,根本不能推廣。其原因在於,這個模式把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奇蹟」簡化得太過美好;但其實它在倫理上是不可欲的,因為它是依靠著剝削勞工(尤其是農民工)、污染生態環境、侵犯人權而突起的。深入觀察,中國模式還有一個內在缺陷,就是它單一化的政治中心主義,太強勢的國族主義色彩。這些特徵都被鎖定在「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大目標上動彈不得。沒有幾個知識分子,敢公然違逆黨中央的民族富強與統合論調,這才是中國模式的預設根柢。主流敘事仍高唱著民族受欺壓的悲歌,而少有批判;億萬人民生活在民族主義的大鼎之下,個體的自由空間持續受到壓縮與煎熬。
中國在三十幾年前,從毛澤東主義鎖國式的自力更生策略中破繭而出,走上對外開放的道路,民間社會的生機已逐漸恢復。按理說,隨著市場經濟之「下層結構」的發展,一元化國族中心主義的「上層結構」應該會有鬆動的跡象。但是,在國家所牢牢掌控的主流文化學術圈子中(這個圈子被國家買斷包死),卻不見早在一九八〇年代即相當開放的政治氣氛,頗有時代倒錯之感。這個國家正在分裂她自己:一邊是內聚而封閉的精英集團壟斷了最高政經權力,使用著全世界最昂貴先進的電腦儀器監控著社會;另一邊是愈來愈桀驁不馴的民間社會力,高速向權力中心衝撞、然後反彈到權力的邊陲,形成一股愈來愈難以控制的社會離心力。因此,原來不曾出現的治理難題逐一浮現。例如,前一陣子,廣州人民群聚街頭捍衛講廣東話的權利。看到這則報導,不禁讓人錯愕,什麼時候廣東話的話語權侵犯到了普通話的文化霸權?可見以廣州為據點的「南方政治」,確實侵蝕著北京一元化政治權力的牆角。二○一○年,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身在獄中的劉曉波無法出席頒獎典禮,諾貝爾當局為他在典禮現場保留了一張椅子。當時,廣州正舉辦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南方都市報》刊登一張開幕照片,裡頭有空椅數張與一群白鶴。「鶴空椅」圖片,巧思而大膽地挑戰了中央權威。中國南方政治的迭起,一方面讓人期待中國是否正湧現多元文化政治傾向,卻又令人擔心,這股自發的多元傾向是否能夠抵擋來自北京政治核心的壓力?
借用班乃狄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說法,當代中國共產黨,仍艱困努力著將「中國」從傳統帝國(「天朝」)轉型為現代國家。誠哉斯言。即使已經崛起成大國,北京的統治者還在擔憂著自己的國家是否被世界上其他成員認真地視為「文明國家」。害怕不文明、害怕國家分裂、害怕國家不能統一的焦慮,讓我再度想起歌德對德意志國家統合的看法:
我倒不擔心德國的統一問題。我們良好的公路,以及未來的鐵路系統都會對此發生作用。但是,最重要的,是希望德意志民族能在互相友愛中成為一體。……希望她成為一體,而讓(我的)一張魏瑪公民通行證,不會像是外國人的護照一樣,無法在帝國境內的鄰邦通行。……
(讓我們停頓一下,思考進入當代的語境:把「公路」套用為「高速公路」,把「鐵路」套用為「高速鐵路」,把「通行證」套用為「戶籍和身分證」。)
不過,我們如果設想,德國的統一,乃在於這樣一個大帝國只有一個唯一的大都城,就能夠有利於發展偉大的個人才能,又能夠有利於無數人民大眾的福祉——那麼,我們就想錯了。……法蘭克福、不來梅、漢堡、盧貝克都是偉大而璀璨的城市,它們對德國繁榮所起的作用是難以估計的。但是,它們要是喪失了各自的主權,作為地方省城而併入一個大德國,它們還能像現在一樣嗎?我有理由對此表示懷疑。
對比於法蘭西以巴黎為單一的文化核心,歌德看到德意志民族政治上雖是分散格局,卻有著傲人的文化資產積累,因為各邦的獨立自主與相互競爭,使德國各邦文藝昌盛、繽紛多姿。「美麗的法蘭西如果不只有一個大中心點,而有十個中心點在輸送光與生命,它的情況會怎麼樣?」
想著歌德的提問,我的思緒又飄回寒冷十月的北京,出租車即將經過庫哈斯(Rem Koolhaas)設計的「扣人心弦」的央視大樓,我請司機把車速放慢。司機老兄笑嘻嘻地說:「我把車開近一些,讓你看個夠,連那幢被大火給燒了的北配樓那塊空地,也給你看個清楚。」
我把車窗搖下,讓冷空氣進來。庶民的黑色幽默,讓我對這個古老民族產生一種奇特的敬意與親切感,是他們在承載著文明的底蘊,在粗礪的樸石上,慢慢磨出文化的光澤。
【注1】據說,一七八七年,俄國大臣波坦金(Grigory Potemkin),為了取悅女皇凱薩琳大帝,在克里米亞建造的一個外觀富麗繁榮的虛假村莊,以掩飾凋敝衰頹的地方經濟。後世稱之為「波坦金村莊」,有如當代中國無處不在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文明大國的條件
睽違北京幾年。十月底反常地寒冷,冷冽的空氣中漂浮著躁動的氣味。幾年之間,北京已經成為不一樣的城市。二〇〇八年奧運留下來的超現代建築成為看板景點,四通八達的地鐵系統讓市民快速移動,華麗氣派的大樓四處聳立。這座古老都城,已經被改造為現代化的巨型都會。幾年前造訪過的民工村,由於城市不斷擴張而消失無踪,只剩一片片被整平、等待開發商進駐的圈圍之地,而生活其中的外來人口則往更外圍的城郊移動,能見度也就更低了。建築地景結構本身就體現著支配階級的意識形態,以及這個統治意識形態嬗變的過程。尼克森夫人曾...
作者序
閱讀是一件愉快的事。
但是,當全世界都為中國感到焦慮不堪的時候,「閱讀中國」如何愉快呢?
二十年來,「中國機會論」與「中國威脅論」,交替在輿論市場喧譁爭鋒。圖書館、書店、網路... 關於中國的書籍汗牛充棟,為何需要多讀一本書?
在「機會」、「威脅」之外,中國另有可供想像的無垠空間。但此等想像,不是在象牙塔中玄思、不是戴著主流媒體的濾鏡觀看,而是日常生活的實作、一手的接觸體驗、長年田野訪談的累積。我們需要台灣觀點的中國書寫。
什麼是台灣觀點?放置在世界政治的脈絡中,台灣觀點就是抵抗「虛幻中國」的實作經驗。分享台灣觀點,我心目中的理想讀者,不止在地人,還包括對岸的有心人。
中國的「虛幻性」,在於它難以定性。這個國家的統治集團顧盼自豪,同時焦慮不安。失落了兩百年的天朝,終再躋身列強,內心卻不踏實,擔心被低估,被它的國際對手低估,擔心被看扁,被它統治下的人民看扁。於是用金錢、形象工程、璀璨的煙火,堆疊起先進與文明。復歸的天朝,霸權慾望在火樹銀花中綻放。這個「煙火國家」,累積了龐大外匯,手握巨額財政,得以布局全球。大國崛起帶來全球性的效應,世界體系中增加了「中國因素」。當中國還在世界體系中尋找它的位置時,也同步在模塑其「先進邊陲」的社會認同、國家定位。
民主化之後,台灣的政治生活被切割為藍綠兩塊。人們的中國觀點,沿著藍綠分歧線,形成簡單的二分法。最近幾年,情況趨於複雜,切身的利害關係開始左右人們對中國的看法。於是,台灣內建了「中國因素」。從此,它像鬧鐘,定時(每到大選)吵醒大家;它像注射器,每天將特定藥劑打入血管,循環全身;它像晶片,不停記錄著你的身心資料,並傳輸到某個你不知道的地方;它像棘輪,不斷絞緊你的腦門,讓你偏頭痛,讓你畏光、無法思考、失去平衡感。
中國民間充滿爆發力、渴望民主,總以特殊眼光在觀察、想像台灣。多年來,官方不斷貶抑台灣的民主,說是民粹鬧劇,因為民主講到底,迴避不了主權在民。但每逢台灣大選,中國不論涉台官員、新聞媒體、異議人士、或網民,都興奮莫名。
二〇一二年元月,作家章詒和在微博廣為流傳的一段話:「有人說,選舉其實是演戲。說這話的人,你組織個戲班演一次,如何?」中國進入「先進文明」的關卡在「政治」,眾人皆知,選舉這齣戲,絕不許上演。諷刺的是,這個沒有民主投票的國家,卻介入台灣的總統大選,據說國台辦在選後舉辦慶功宴,彷彿是他們選贏了台灣總統。
鄰居侵門踏戶,在你家扮戲,並不是愉快的事。
無論如何,你扒不掉鑲嵌在世界體系中的「中國」。這不是台灣單獨面對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焦慮。
但,我們可以跟中國說:咱們演一場真的,如何?
一個朋友讀過〈第三種中國想像〉之後反映:「你如何跟大陸人談台灣的主體性?中國存在你所描寫的公民社會嗎?」
我說:「我在傳遞一種可以互相讀懂對方的共通感受;當你跟中國民間的進步力量溝通,你不能預先設想他們不想聽什麼,就自我設限、就不寫。」
最近,這位作家朋友去了一趟廣州,整個改觀,他見識到當地蓬勃的民間力量與活躍的NGO組織。跟中國人談兩岸公民社會,是可能的。
因此,我期待讀者們,調整對中國的「態度」,在「機會」與「威脅」之上擴展視域;分辨中共與中國、政權與社會、統治菁英與庶民大眾之間的差異。我們不能拿台灣或西方公民社會的尺度,去丈量中國公民社會的樣貌;但這麼說,不是替中國披上一層神秘色彩,鼓吹獨特的「中國模式」,而是要進入中國的脈絡,準確掌握政治與社會的具體細節。當你領會庶民的黑色幽默,理解中國林林總總的正負形象,不為其炫目的外觀所迷,不為其政治惡行辯解,而仍舊願意與中國社會對話,這就是一種態度。
一九九〇年,我在求學的路途上,遭遇中國制度的殊異性,「戶口」讓我困惑,於是遍尋書籍期刊,想要瞭解這個台灣也有的制度,為何在中國如此關鍵。戶口制度,在西方的眼光中,無疑是個污點,因此不少中國學者在學術場合為其申辯。幾年前,哈佛大學一個研討會上,一位風度優雅的華人學者,面對滿場批判戶口制度的聲音,有些急了,對著我說:「你們台灣不是也有戶口制度?」同一個詞彙,在兩岸所指涉的事物,差異如此巨大,以至於我經常想:我們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嗎?
寫作是一件愉快的事。
朋友聽到我準備出書,第一個反應是:「要升等了?」我笑說:「還早。」台灣的學術界,近年在「全球化」追求卓越、頂尖、排名的驅迫下,疲於奔命,向「SCI」、「SSCI」、「TSSCI」體制靠攏,算點數、填報表、累積期刊論文。過度早熟的學院分工與專業化,使學者無暇顧及公共寫作,形成一種幽微的「自我審查」,眼界被限縮了,膽氣也消融於無形。台灣剛起步的中國研究學界,也不免落入這個陷阱。
翻閱本書,讀者很快會發現,這本公共書寫,某種程度,也在抵抗「順從附和的心態」(conformism)。思想或理念,若要對真實世界起作用,就必須堅持某種「反潮流」的書寫態度;卻不能跳脫現實、不食人間煙火。如何拿捏,盡量以平易的方式靠近讀者,避免艱澀的術語,確實傷了些腦筋。我甚至花了力氣,淡化本書中的論文風格,增加可讀性,但也須事先「警告」讀者,這本書並非容易消化的流行之作。我衷心盼望喜愛思考、不附和流俗觀點的讀者,能領會作者的用心。
如果此刻,你坐在自己的書桌前,而不是站在書店隨意翻看、或在網路上瀏覽,我希望這本書常駐你的書架,讓你對「中國因素」如何影響台灣與世界,有些真切感,但同時釋放你的焦慮,並經常帶給你靈感。
閱讀是一件愉快的事。
但是,當全世界都為中國感到焦慮不堪的時候,「閱讀中國」如何愉快呢?
二十年來,「中國機會論」與「中國威脅論」,交替在輿論市場喧譁爭鋒。圖書館、書店、網路... 關於中國的書籍汗牛充棟,為何需要多讀一本書?
在「機會」、「威脅」之外,中國另有可供想像的無垠空間。但此等想像,不是在象牙塔中玄思、不是戴著主流媒體的濾鏡觀看,而是日常生活的實作、一手的接觸體驗、長年田野訪談的累積。我們需要台灣觀點的中國書寫。
什麼是台灣觀點?放置在世界政治的脈絡中,台灣觀點就是抵抗「虛幻中國」的實作經...
目錄
序
對中國說三道四
一、文明大國的條件
二、第三種中國想像
三、反專制的底層美學
四、中國因素與台灣民主
五、誰發明了「九二共識」?
六、二○一二,以商逼政的首度公演
七、教科書身後的國族陰影
八、台灣,為什麼不是香港?
生活在台灣
一、台海上空的粉紅色幽靈
二、在帝國爭霸的夾縫中
三、「第二民間」的誕生
四、生活在台灣
五、泥土不管身後事
華麗背後的冷酷
一、關係政治學
二、沒有歸途的列車
三、永遠的異鄉客
參考閱讀
致謝
序
對中國說三道四
一、文明大國的條件
二、第三種中國想像
三、反專制的底層美學
四、中國因素與台灣民主
五、誰發明了「九二共識」?
六、二○一二,以商逼政的首度公演
七、教科書身後的國族陰影
八、台灣,為什麼不是香港?
生活在台灣
一、台海上空的粉紅色幽靈
二、在帝國爭霸的夾縫中
三、「第二民間」的誕生
四、生活在台灣
五、泥土不管身後事
華麗背後的冷酷
一、關係政治學
二、沒有歸途的列車
三、永遠的異鄉客
參考閱讀
致謝
商品資料
出版社:左岸文化出版日期:2012-11-07ISBN/ISSN:978986672378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3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