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格.潔伊
定價:NT$ 280
優惠價:88 折,NT$ 246
本商品已絕版
工作‧愛情‧前瞻性思考
人生關鍵就在這十年
20世代正面臨進入成人生活的關鍵轉型期,
而足以影響終生的重要事件,
80%都發生在35歲之前。
不論我們做了什麼,20世代是個轉捩點,
一個大重整的機會。
這段期間經歷的所有事情,
將會大大影響我們未來的成年生活。
別讓那些你沒去了解或沒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來
你現在做的事,都在決定你未來的人生
‧‧‧‧‧‧‧‧‧‧‧‧‧‧‧‧‧‧‧‧‧‧‧‧‧‧‧‧‧‧‧‧‧‧‧‧
二十幾歲的時候,總認為自己已成年、無所不知,厭惡被長輩提醒、嘮叨。隨著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增加,也出現了「三十歲世代代表著新的二十歲世代」的新說法,總認為二十至二十九歲的這段時間應該拿來摸索、實驗,等到了三十歲之後就會定下來,一切事情也船到橋頭自然直。
但是,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梅格.潔伊(Meg Jay)博士駁斥了這種論述,她在《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書中明白指出現代人輕忽二十世代重要性的謬誤。因為,二十世代正面臨進入成人生活的關鍵轉型期,而足以影響終生的重要事件,有近八成的比例都發生在三十五歲之前;況且,三十歲過後,不是延續著二十多歲的生活軌跡,就是忙著匡正當時的不智之舉。本書不僅具備專業的權威、更有對二十歲世代的同理心、和對未來敏銳的洞察力,讓人恍然大悟:「原來二十歲世代的這十年,對一生的影響是如此重大啊!」
潔伊博士在十多年的臨床經驗裡,諮商過無數的年輕個案與大學生;她集結他們不為外人所知的心事,並佐以最新的研究例證,娓娓道出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故事。她從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神經學家、生育專家、人力資源主管、和經濟學家的角度指出二十世代特有的威力,並探討這段時期是如何改變人生。
作者在書中赤裸揭露二十世代的諸多迷思:
*能夠幫助我們改善人生的貴人,為何不是最親密的朋友,反而是那些不太熟的人?
*為什麼同居不是測試感情的最好方法?
*為何二十幾歲是大腦賦予我們改造自己的最佳良機?
*如何在茫茫大海般的眾多選擇中,找出自己的興趣與志業?
*要怎樣才能在職場感覺更自在,而非更糟?
*我們的人格為何到了二十幾歲時變化最大,比人生其他階段都還要大?
王浩威 (心理醫師.作家)、李四端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孫中興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馬克 (職場圖文部落客)、張懸 (音樂詩人)、沈芯菱 (青年公益代表)、Z9 (PTT網路名人) 熱情推薦
作者簡介:
梅格.潔伊 (Meg Jay)
梅格.潔伊博士是名臨床心理學家,成人發展是她的強項,尤其以二十世代為主。她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臨床心理學及性別研究雙博士學位。潔伊博士目前在維吉尼亞大學擔任臨床助理教授,同時也在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執業。
名人推薦:
王浩威(心理醫師)、李四端(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沈芯菱(青年公益代表)、孫中興(台大社會學系教授)、馬克(職場圖文部落客)、張懸(音樂創作人)、Z9 (PTT網路名人) 熱情推薦
王浩威 (心理醫師.作家)、李四端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孫中興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馬克 (職場圖文部落客)、張懸 (音樂詩人)、沈芯菱 (青年公益代表)、Z9 (PTT網路名人) 熱情推薦
推薦文一
問題都是答案/音樂詩人/張懸
問題都是答案。
所以讓我們這樣說,
問題是世上萬千的石頭,
其中有怪奇也有平凡,
答案也是石頭,
如結晶,如明鑽,如玉髓或如瑪瑙,
等等都是生命質層中的藏寶。
你選什麼掛在胸前呢?
或是明證一種愛。
挑不如找,找不如遇,
遇不如知道什麼就是自己深深喜歡。
世界上還有充滿時間帶來的海邊彩色玻璃,
充滿記憶的磚頭瓷片,
旅行中異地的一塊石。
寶貴與否,都要看你為你自己撿了什麼珍藏。
你撿了什麼,什麼就是你的寶石,
其他只是石頭。
你選別人眼中賣得了錢的,
還是對自己意義非凡的呢?
或是,在撿選後,
從此洗琢摩擦,
讓你身邊手中的這塊石頭,
因你歲月中的珍藏而明曖皆光。
親愛的年輕人,
石頭充滿神奇……
它們含藏了我們一生一次的青春。
你們是石頭,
我愛你們。
推薦文二
關於愛情,我想說的是……/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孫中興
找工作、找愛人都是人生的重要功課
我大約十五年前開設了愛情課程,當時有民眾抗議,說我玷污了神聖的大學殿堂。學生對這類課程其實需求很大,但大專院校卻不鼓勵開設這樣的課程。
大家都以為現代人交友比較自由了,但就我這幾年收到學生的提問,發現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怎麼開始,或不知道怎麼結束,更有一些人不知道怎麼去維繫感情。
有一個我印象最深刻的誇張例子,有一個男同學去告白,女生也答應了,他卻茫然了,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於是跑來問我。那我更茫然了,這樣當初為什麼要去告白呢?莫非是以為:哦耶,我告白成功了!然後就覺得Game Over了嗎?
我只能引用《馬太福音》的一句話來回答他:找,你就會找到。還沒找方法之前不要來問老師。
愛情是「平等對待‧共同奮鬥」
我常跟學生說,愛情要「平等對待,共同奮鬥」。交往不是怕對方生氣,隱瞞這隱瞞那,情人不是上司對下屬的關係。但這麼多年了,還是有人不懂。
在這本書中也有個類似的案例,在愛情關係中,有些人自尊放得很低,好像有人願意愛我,這是我的榮幸,願意為對方做一切,這不是平等的概念。你愛我,是因為我也愛你;我願意為你做一切,是因為你也願意為我做一切。
尤其在同居的關係中,很多女生會這樣犧牲,而大部分的男生,還是傳統的思維,同居其實是想找個媽媽、女僕、甚至是妓女。但反思自己,能做到相應嗎?能當對方的爸爸、長工或牛郎嗎?對於關係的期待,很多人還是分不清楚。
同居不是測試感情的最佳方法
這本書提到同居不是測試感情的最好方法,先同居也跟降低離婚率沒有關連。這點我也很認同。
但是現在普遍認為同居是可行的,理由常常是:不先住在一起,怎麼知道對方適不適合?
然而事實上,同居是輕率且危險的決定,這也經過研究訪談證實了,特別是同居以後再結婚與不同居而結婚,兩者間的離婚率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認為同居是先磨合彼此關係,並不代表這段關係就會比較穩定。
同居和結婚都同樣要處理性生活、家務分工、和財務分工。這幾方面其實是一樣的。
而且分手不見得比離婚容易,理論上不用跟親友交代,東西搬一搬就可以走人,好像很便利,但其中有很多牽扯是雙方忽略,或故意視而不見的,譬如同居中的暴力行為,這種都被隱匿不談的。
而反過來說,如果雙方都那麼理性又契合,那結婚又有什麼不好呢?可以收禮金,又可以公開雙方關係,離婚後還有贍養費,不是更理想嗎?在這社會中,能符合社會價值,活起來還是比較舒服的。同居還要應付這種額外的困擾,例如社會的觀感,這不是很辛苦嗎?而且,就算是分手了,結婚還是比同居有更多的保障。這麼比較下來,結婚還是勝出。
結婚是戀愛更高層次的型態
現代人對晚婚還有個迷思,認為延後結婚的決定,雙方都經過深思熟慮了,婚姻關係會比較穩固。
但我也不認為結婚跟個性成熟有太大的關連,結婚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不是一個死局,結婚是戀愛的另一個更高層次的型態,就跟打電動一樣,每進一關,問題就更難、更複雜,但能破關,得分也更高。可是大家比較少用這角度看婚姻,只會想著「愛情是婚姻的墳墓」這種鬼魅般的思考。
晚婚跟社會安排也有關係。以前高中畢業就差不多入社會了,接著就可以考慮結婚。現在義務教育到12年,之後還要唸大學、研究所,入社會和之後的結婚就更晚了。
現在幾歲算成人?滿18歲就不適用於少年法庭,是大人了,可是大部分家長、老師,還是把求學階段的年輕人當作小孩,覺得他們經濟基礎不穩固、心智也還不夠成熟,沒有結婚的條件。
可是如果這個社會把年輕人當作是小孩子,他們就會表現出幼稚的行為;如果把他們當作大人看待,他們就比較會有責任感。而我們的學校、師長總是過度保護年輕人,這是不好的。
找工作、找愛人都是人生的重要功課。許多廿世代的人﹝特別是他們的爸媽﹞都認為要先找工作才能開始找愛情。工作既然都難找,愛情就更不在話下。
可是那種以有工作為前提的關係是愛情嗎?
愛情不是找個人來「平等對待‧共同奮鬥」嗎?
這樣找起工作來或是已經有了工作,不是人生更有意義嗎?
哪個先找到,都不要放棄。
哪個都沒找到,更要努力搜尋。
推薦文三
卡住的20世代/PTT網路名人/Z9
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人們是一個奇妙的族群:我們既是被追捧的一群——廣告跟偶像劇總是繞著這個年紀的角色打轉;但同時也是動不動就被臭罵的一群--每隔一陣子就會看到哪個資深老總批評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沒有定性,我們總感覺「草莓族」彷彿是主流社會無端給我們貼上的標籤。
為了了解為什麼台灣年輕人總被說成草莓族,我拿身邊前輩做過一些小小的調查。從上一代人的角度看,他們經歷了政局動盪、石油危機、亞洲金融風暴,情勢嚴峻但還是克服了困難找到生命的方向;我們這一代普遍擁有更好的物質環境、接受更高的教育,但卻有高比例的年輕人到了上一代的年紀還沒有達到他們的「成就」:還沒成家,還沒立業,很多人甚至落入窮忙一族,連維持自己的生活都很辛苦。
問題是,這些現象都不是台灣獨有的。世界的確對年輕人更嚴苛了:台灣有22K,歐美有無薪實習,日本有176萬找不到全職工作的年輕人被稱為打工族;另外,已開發、開發中國家的初婚年齡從 1960 年以來平均拉高了6歲。看著這些數據會覺得全球的年輕人好像都在蹉跎,到了出社會的年紀卻賺不了錢,到了繁衍的年紀卻不結婚生子。難道全世界的年輕族群都比上一代要來得差嗎?
那些成功的上一代人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是,情勢的確變得更嚴峻了,而且麻煩的是,從表面可能看不出端倪。現在年輕一輩要面對的不再只是經濟上外在的困難,更有內在心理層面的掙扎。
我們上一代在思考他們要什麼之前,就已經開始行動。從前因為台灣物質環境沒有這麼優渥,人生的「選擇」大致上不會困擾大多數人;成績最好的學生大都進入醫科法律,工作存到錢就準備結婚;選什麼科系、找什麼工作,舊社會價值觀常常給出直截了當的答案。
到了我們的世代,全球化帶來豐富的訊息、多元的社會,提供我們更多的機會思考自己適合的方向。我們花更多時間參加社團、課外活動,試著了解自己的興趣特質,也有愈來愈多人不以傳統第一志願為目標。我們在獲得自由的同時,卻有高比例的人迷失在充滿選擇的大海,不知該往哪個方向去。該鑽研自己喜歡的學科還是投向有出路的科系?該在大公司累積經驗,創業出去闖,還是乾脆出國打工看世界?再享受一陣子精彩的單身生活,還是趕快建立家庭?除了不景氣帶來的經濟問題,對這些人生選擇的茫然更容易把年輕人「卡住」而沮喪得動彈不得,對於現況不滿卻無力改變。
這本書目的就是幫助這些被「卡住」的年輕人。二十幾歲的十年是發生轉變與建立基礎的時間,作者以累積的輔導經驗歸納出她看見年輕人的迷思,用統計數據與心理學理論告訴讀者怎麼避開誤導與陷阱。她教我們怎樣把眼光放大拉遠,為了要有像樣的三十幾歲、四十幾歲,有些事情非得從二十幾歲就開始經營不可。裡面的案例可能會有你我身邊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影子,但是希望從這些別人的故事裡,我們能得到的是如何面對未來的準備,而不是「如果早知道就好了」。
鹿橋的《人子》裡面有一則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在漫山遍野準備綻放的小花當中,只有一株幸運的小花被賜予可以選擇自己花朵顏色的權力,最後卻無法下定決心要什麼顏色,還沒來得及綻放就枯萎了。現在二十幾歲的人們正擁有最旺盛的生命能量,在這充滿各種機會又尊重自由意志的年代準備開花;為了要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必須避開陷阱,找到目標,開出自己最燦爛的顏色。
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努力找尋人生方向的年輕人。本書除了教你有效率地找到方向、以及防止自我放縱的方法,更教你如何將平凡的機會扭轉成絕佳的機會。
坡.布朗森(Po Bronson)/《這輩子,你想做什麼?》作者
總算等到像這樣的一本書。本書不會告訴你該怎麼過你的人生,但它會鼓舞你、激勵你、並教育你找出方法。
瑞秋.西蒙(Rachel Simmons)/《怪女孩出列》作者
深具啟發與重要性,而且閱讀本書是一大樂趣。強烈推薦!
溫蒂.莫傑爾(Wendy Mogel)/《孩子需要的9種福分》與《從B-到A+的猶太教養智慧》作者
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原來二十幾歲這十年如此重要;倘若不夠用心經營,可能把未來人生全都搞砸。如今知道了以後,我可以成天擔心坐以待斃,也可以照作者的建議,掌握好自己人生的舵。但可以確定的是,看完這本書後,你們將會迫不及待踏上生命中最令人興奮的一段探索旅程。
瑞秋.寇德.內爾巴夫(Rachel Kauder Nalebuff)/《我的小紅書:初經來的那一天》編輯
這本迷人的好書,富含引人入勝的論述,證明二十世代是人生中變化最大的一段時期。更棒的是,作者教導讀者如何起而行,好好過這十年。所有年輕人都應該讀這本書!就連年輕人的朋友、父母、祖父母、老闆、兄弟姐妹……幾乎人人都該看!
提摩西.D.威爾森博士(Timothy D. Wilson)/作家
許多年輕男女滿心期待體驗到自由與發現自我的喜悅,卻只得到混亂、孤獨與失落的生活。像潔伊博士這麼心思細膩、善解人意、又富有智慧的良師,正是二十世代和他們父母最需要的。
凱.海莫維茲(Kay Hymowitz)/作家
作者融合最新社會科學研究、以及二十世代諮商個案與學生的真實人生故事,提出寶貴的精闢見解,指引二十世代、二十世代的父母、以及未來二十世代的父母一條明路。
萊絲莉.貝爾博士(Leslie C. Bell, PhD)/作家
滿心追尋有意義且充實富足人生的二十世代,一定要讀這本書。作者清楚指出一些我們在二十幾歲可能犯下的最大錯誤;更重要的是,她教導二十世代如何在工作上和親密關係上作出決勝的選擇,使未來的人生得以成功順遂。」
克里斯.帕斯可(C. J. Pascoe)/作家
這是一本探討二十世代情感的最新社會研究,它讓年輕人知道,他們的感情關係之所以會如此混亂且難搞,原來是其來有自。…….任何想深入了解愛情、人生與婚姻的年輕人,都應該要讀梅格.潔伊博士這本有趣又富含洞見的新書。
布拉德福德.維爾科斯(W. Bradford Wilcox)/維吉尼亞大學全國婚姻計畫主任
請仔細聽我說!如果你有認識任何二十世代、或快要二十歲的人,或是認識他們的父母還是治療師,你一定要拿這本書給他們看。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世代是我們人生最關鍵的階段,這十年奠定了我們未來的基礎,這是三十歲之前非讀不可的一本書。
安得生.湯森二世博士(J. Anderson Thomson Jr., MD),維吉尼亞大學學生健康部門員工心理醫生
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向二十世代發出嚴重的四級警報……本書提出強而有力的論述,是一本指引我們順利過渡到成人階段的實用指南。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7折47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7 |
3折 | 1 |
4折 | 7 |
5折 | 5 |
6折 | 8 |
7折 | 3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1 |
2折 | 5 |
4折 | 1 |
5折 | 35 |
7折 | 1 |
7折以上 | 3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梅格.潔伊
優惠價: 88 折, NT$ 246 NT$ 280
本商品已絕版
工作‧愛情‧前瞻性思考
人生關鍵就在這十年
20世代正面臨進入成人生活的關鍵轉型期,
而足以影響終生的重要事件,
80%都發生在35歲之前。
不論我們做了什麼,20世代是個轉捩點,
一個大重整的機會。
這段期間經歷的所有事情,
將會大大影響我們未來的成年生活。
別讓那些你沒去了解或沒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來
你現在做的事,都在決定你未來的人生
‧‧‧‧‧‧‧‧‧‧‧‧‧‧‧‧‧‧‧‧‧‧‧‧‧‧‧‧‧‧‧‧‧‧‧‧
二十幾歲的時候,總認為自己已成年、無所不知,厭惡被長輩提醒、嘮叨。隨著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增加,也出現了「三十歲世代代表著新的二十歲世代」的新說法,總認為二十至二十九歲的這段時間應該拿來摸索、實驗,等到了三十歲之後就會定下來,一切事情也船到橋頭自然直。
但是,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梅格.潔伊(Meg Jay)博士駁斥了這種論述,她在《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書中明白指出現代人輕忽二十世代重要性的謬誤。因為,二十世代正面臨進入成人生活的關鍵轉型期,而足以影響終生的重要事件,有近八成的比例都發生在三十五歲之前;況且,三十歲過後,不是延續著二十多歲的生活軌跡,就是忙著匡正當時的不智之舉。本書不僅具備專業的權威、更有對二十歲世代的同理心、和對未來敏銳的洞察力,讓人恍然大悟:「原來二十歲世代的這十年,對一生的影響是如此重大啊!」
潔伊博士在十多年的臨床經驗裡,諮商過無數的年輕個案與大學生;她集結他們不為外人所知的心事,並佐以最新的研究例證,娓娓道出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故事。她從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神經學家、生育專家、人力資源主管、和經濟學家的角度指出二十世代特有的威力,並探討這段時期是如何改變人生。
作者在書中赤裸揭露二十世代的諸多迷思:
*能夠幫助我們改善人生的貴人,為何不是最親密的朋友,反而是那些不太熟的人?
*為什麼同居不是測試感情的最好方法?
*為何二十幾歲是大腦賦予我們改造自己的最佳良機?
*如何在茫茫大海般的眾多選擇中,找出自己的興趣與志業?
*要怎樣才能在職場感覺更自在,而非更糟?
*我們的人格為何到了二十幾歲時變化最大,比人生其他階段都還要大?
王浩威 (心理醫師.作家)、李四端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孫中興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馬克 (職場圖文部落客)、張懸 (音樂詩人)、沈芯菱 (青年公益代表)、Z9 (PTT網路名人) 熱情推薦
作者簡介:
梅格.潔伊 (Meg Jay)
梅格.潔伊博士是名臨床心理學家,成人發展是她的強項,尤其以二十世代為主。她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臨床心理學及性別研究雙博士學位。潔伊博士目前在維吉尼亞大學擔任臨床助理教授,同時也在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執業。
名人推薦:
王浩威(心理醫師)、李四端(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沈芯菱(青年公益代表)、孫中興(台大社會學系教授)、馬克(職場圖文部落客)、張懸(音樂創作人)、Z9 (PTT網路名人) 熱情推薦
王浩威 (心理醫師.作家)、李四端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孫中興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馬克 (職場圖文部落客)、張懸 (音樂詩人)、沈芯菱 (青年公益代表)、Z9 (PTT網路名人) 熱情推薦
推薦文一
問題都是答案/音樂詩人/張懸
問題都是答案。
所以讓我們這樣說,
問題是世上萬千的石頭,
其中有怪奇也有平凡,
答案也是石頭,
如結晶,如明鑽,如玉髓或如瑪瑙,
等等都是生命質層中的藏寶。
你選什麼掛在胸前呢?
或是明證一種愛。
挑不如找,找不如遇,
遇不如知道什麼就是自己深深喜歡。
世界上還有充滿時間帶來的海邊彩色玻璃,
充滿記憶的磚頭瓷片,
旅行中異地的一塊石。
寶貴與否,都要看你為你自己撿了什麼珍藏。
你撿了什麼,什麼就是你的寶石,
其他只是石頭。
你選別人眼中賣得了錢的,
還是對自己意義非凡的呢?
或是,在撿選後,
從此洗琢摩擦,
讓你身邊手中的這塊石頭,
因你歲月中的珍藏而明曖皆光。
親愛的年輕人,
石頭充滿神奇……
它們含藏了我們一生一次的青春。
你們是石頭,
我愛你們。
推薦文二
關於愛情,我想說的是……/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孫中興
找工作、找愛人都是人生的重要功課
我大約十五年前開設了愛情課程,當時有民眾抗議,說我玷污了神聖的大學殿堂。學生對這類課程其實需求很大,但大專院校卻不鼓勵開設這樣的課程。
大家都以為現代人交友比較自由了,但就我這幾年收到學生的提問,發現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怎麼開始,或不知道怎麼結束,更有一些人不知道怎麼去維繫感情。
有一個我印象最深刻的誇張例子,有一個男同學去告白,女生也答應了,他卻茫然了,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於是跑來問我。那我更茫然了,這樣當初為什麼要去告白呢?莫非是以為:哦耶,我告白成功了!然後就覺得Game Over了嗎?
我只能引用《馬太福音》的一句話來回答他:找,你就會找到。還沒找方法之前不要來問老師。
愛情是「平等對待‧共同奮鬥」
我常跟學生說,愛情要「平等對待,共同奮鬥」。交往不是怕對方生氣,隱瞞這隱瞞那,情人不是上司對下屬的關係。但這麼多年了,還是有人不懂。
在這本書中也有個類似的案例,在愛情關係中,有些人自尊放得很低,好像有人願意愛我,這是我的榮幸,願意為對方做一切,這不是平等的概念。你愛我,是因為我也愛你;我願意為你做一切,是因為你也願意為我做一切。
尤其在同居的關係中,很多女生會這樣犧牲,而大部分的男生,還是傳統的思維,同居其實是想找個媽媽、女僕、甚至是妓女。但反思自己,能做到相應嗎?能當對方的爸爸、長工或牛郎嗎?對於關係的期待,很多人還是分不清楚。
同居不是測試感情的最佳方法
這本書提到同居不是測試感情的最好方法,先同居也跟降低離婚率沒有關連。這點我也很認同。
但是現在普遍認為同居是可行的,理由常常是:不先住在一起,怎麼知道對方適不適合?
然而事實上,同居是輕率且危險的決定,這也經過研究訪談證實了,特別是同居以後再結婚與不同居而結婚,兩者間的離婚率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認為同居是先磨合彼此關係,並不代表這段關係就會比較穩定。
同居和結婚都同樣要處理性生活、家務分工、和財務分工。這幾方面其實是一樣的。
而且分手不見得比離婚容易,理論上不用跟親友交代,東西搬一搬就可以走人,好像很便利,但其中有很多牽扯是雙方忽略,或故意視而不見的,譬如同居中的暴力行為,這種都被隱匿不談的。
而反過來說,如果雙方都那麼理性又契合,那結婚又有什麼不好呢?可以收禮金,又可以公開雙方關係,離婚後還有贍養費,不是更理想嗎?在這社會中,能符合社會價值,活起來還是比較舒服的。同居還要應付這種額外的困擾,例如社會的觀感,這不是很辛苦嗎?而且,就算是分手了,結婚還是比同居有更多的保障。這麼比較下來,結婚還是勝出。
結婚是戀愛更高層次的型態
現代人對晚婚還有個迷思,認為延後結婚的決定,雙方都經過深思熟慮了,婚姻關係會比較穩固。
但我也不認為結婚跟個性成熟有太大的關連,結婚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不是一個死局,結婚是戀愛的另一個更高層次的型態,就跟打電動一樣,每進一關,問題就更難、更複雜,但能破關,得分也更高。可是大家比較少用這角度看婚姻,只會想著「愛情是婚姻的墳墓」這種鬼魅般的思考。
晚婚跟社會安排也有關係。以前高中畢業就差不多入社會了,接著就可以考慮結婚。現在義務教育到12年,之後還要唸大學、研究所,入社會和之後的結婚就更晚了。
現在幾歲算成人?滿18歲就不適用於少年法庭,是大人了,可是大部分家長、老師,還是把求學階段的年輕人當作小孩,覺得他們經濟基礎不穩固、心智也還不夠成熟,沒有結婚的條件。
可是如果這個社會把年輕人當作是小孩子,他們就會表現出幼稚的行為;如果把他們當作大人看待,他們就比較會有責任感。而我們的學校、師長總是過度保護年輕人,這是不好的。
找工作、找愛人都是人生的重要功課。許多廿世代的人﹝特別是他們的爸媽﹞都認為要先找工作才能開始找愛情。工作既然都難找,愛情就更不在話下。
可是那種以有工作為前提的關係是愛情嗎?
愛情不是找個人來「平等對待‧共同奮鬥」嗎?
這樣找起工作來或是已經有了工作,不是人生更有意義嗎?
哪個先找到,都不要放棄。
哪個都沒找到,更要努力搜尋。
推薦文三
卡住的20世代/PTT網路名人/Z9
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人們是一個奇妙的族群:我們既是被追捧的一群——廣告跟偶像劇總是繞著這個年紀的角色打轉;但同時也是動不動就被臭罵的一群--每隔一陣子就會看到哪個資深老總批評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沒有定性,我們總感覺「草莓族」彷彿是主流社會無端給我們貼上的標籤。
為了了解為什麼台灣年輕人總被說成草莓族,我拿身邊前輩做過一些小小的調查。從上一代人的角度看,他們經歷了政局動盪、石油危機、亞洲金融風暴,情勢嚴峻但還是克服了困難找到生命的方向;我們這一代普遍擁有更好的物質環境、接受更高的教育,但卻有高比例的年輕人到了上一代的年紀還沒有達到他們的「成就」:還沒成家,還沒立業,很多人甚至落入窮忙一族,連維持自己的生活都很辛苦。
問題是,這些現象都不是台灣獨有的。世界的確對年輕人更嚴苛了:台灣有22K,歐美有無薪實習,日本有176萬找不到全職工作的年輕人被稱為打工族;另外,已開發、開發中國家的初婚年齡從 1960 年以來平均拉高了6歲。看著這些數據會覺得全球的年輕人好像都在蹉跎,到了出社會的年紀卻賺不了錢,到了繁衍的年紀卻不結婚生子。難道全世界的年輕族群都比上一代要來得差嗎?
那些成功的上一代人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是,情勢的確變得更嚴峻了,而且麻煩的是,從表面可能看不出端倪。現在年輕一輩要面對的不再只是經濟上外在的困難,更有內在心理層面的掙扎。
我們上一代在思考他們要什麼之前,就已經開始行動。從前因為台灣物質環境沒有這麼優渥,人生的「選擇」大致上不會困擾大多數人;成績最好的學生大都進入醫科法律,工作存到錢就準備結婚;選什麼科系、找什麼工作,舊社會價值觀常常給出直截了當的答案。
到了我們的世代,全球化帶來豐富的訊息、多元的社會,提供我們更多的機會思考自己適合的方向。我們花更多時間參加社團、課外活動,試著了解自己的興趣特質,也有愈來愈多人不以傳統第一志願為目標。我們在獲得自由的同時,卻有高比例的人迷失在充滿選擇的大海,不知該往哪個方向去。該鑽研自己喜歡的學科還是投向有出路的科系?該在大公司累積經驗,創業出去闖,還是乾脆出國打工看世界?再享受一陣子精彩的單身生活,還是趕快建立家庭?除了不景氣帶來的經濟問題,對這些人生選擇的茫然更容易把年輕人「卡住」而沮喪得動彈不得,對於現況不滿卻無力改變。
這本書目的就是幫助這些被「卡住」的年輕人。二十幾歲的十年是發生轉變與建立基礎的時間,作者以累積的輔導經驗歸納出她看見年輕人的迷思,用統計數據與心理學理論告訴讀者怎麼避開誤導與陷阱。她教我們怎樣把眼光放大拉遠,為了要有像樣的三十幾歲、四十幾歲,有些事情非得從二十幾歲就開始經營不可。裡面的案例可能會有你我身邊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影子,但是希望從這些別人的故事裡,我們能得到的是如何面對未來的準備,而不是「如果早知道就好了」。
鹿橋的《人子》裡面有一則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在漫山遍野準備綻放的小花當中,只有一株幸運的小花被賜予可以選擇自己花朵顏色的權力,最後卻無法下定決心要什麼顏色,還沒來得及綻放就枯萎了。現在二十幾歲的人們正擁有最旺盛的生命能量,在這充滿各種機會又尊重自由意志的年代準備開花;為了要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必須避開陷阱,找到目標,開出自己最燦爛的顏色。
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那些努力找尋人生方向的年輕人。本書除了教你有效率地找到方向、以及防止自我放縱的方法,更教你如何將平凡的機會扭轉成絕佳的機會。
坡.布朗森(Po Bronson)/《這輩子,你想做什麼?》作者
總算等到像這樣的一本書。本書不會告訴你該怎麼過你的人生,但它會鼓舞你、激勵你、並教育你找出方法。
瑞秋.西蒙(Rachel Simmons)/《怪女孩出列》作者
深具啟發與重要性,而且閱讀本書是一大樂趣。強烈推薦!
溫蒂.莫傑爾(Wendy Mogel)/《孩子需要的9種福分》與《從B-到A+的猶太教養智慧》作者
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原來二十幾歲這十年如此重要;倘若不夠用心經營,可能把未來人生全都搞砸。如今知道了以後,我可以成天擔心坐以待斃,也可以照作者的建議,掌握好自己人生的舵。但可以確定的是,看完這本書後,你們將會迫不及待踏上生命中最令人興奮的一段探索旅程。
瑞秋.寇德.內爾巴夫(Rachel Kauder Nalebuff)/《我的小紅書:初經來的那一天》編輯
這本迷人的好書,富含引人入勝的論述,證明二十世代是人生中變化最大的一段時期。更棒的是,作者教導讀者如何起而行,好好過這十年。所有年輕人都應該讀這本書!就連年輕人的朋友、父母、祖父母、老闆、兄弟姐妹……幾乎人人都該看!
提摩西.D.威爾森博士(Timothy D. Wilson)/作家
許多年輕男女滿心期待體驗到自由與發現自我的喜悅,卻只得到混亂、孤獨與失落的生活。像潔伊博士這麼心思細膩、善解人意、又富有智慧的良師,正是二十世代和他們父母最需要的。
凱.海莫維茲(Kay Hymowitz)/作家
作者融合最新社會科學研究、以及二十世代諮商個案與學生的真實人生故事,提出寶貴的精闢見解,指引二十世代、二十世代的父母、以及未來二十世代的父母一條明路。
萊絲莉.貝爾博士(Leslie C. Bell, PhD)/作家
滿心追尋有意義且充實富足人生的二十世代,一定要讀這本書。作者清楚指出一些我們在二十幾歲可能犯下的最大錯誤;更重要的是,她教導二十世代如何在工作上和親密關係上作出決勝的選擇,使未來的人生得以成功順遂。」
克里斯.帕斯可(C. J. Pascoe)/作家
這是一本探討二十世代情感的最新社會研究,它讓年輕人知道,他們的感情關係之所以會如此混亂且難搞,原來是其來有自。…….任何想深入了解愛情、人生與婚姻的年輕人,都應該要讀梅格.潔伊博士這本有趣又富含洞見的新書。
布拉德福德.維爾科斯(W. Bradford Wilcox)/維吉尼亞大學全國婚姻計畫主任
請仔細聽我說!如果你有認識任何二十世代、或快要二十歲的人,或是認識他們的父母還是治療師,你一定要拿這本書給他們看。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世代是我們人生最關鍵的階段,這十年奠定了我們未來的基礎,這是三十歲之前非讀不可的一本書。
安得生.湯森二世博士(J. Anderson Thomson Jr., MD),維吉尼亞大學學生健康部門員工心理醫生
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向二十世代發出嚴重的四級警報……本書提出強而有力的論述,是一本指引我們順利過渡到成人階段的實用指南。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7 |
3折 | 1 |
4折 | 7 |
5折 | 5 |
6折 | 8 |
7折 | 3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1折以下 | 1 |
2折 | 5 |
4折 | 1 |
5折 | 35 |
7折 | 1 |
7折以上 | 3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7折47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