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戰國初期一位主張言行合一的哲學家、科學家和熱心救世的實行家。在先秦諸子中,沒有一個能像墨子那樣站在民衆的立場發言,並且那樣熱心謀求民衆的幸福,那樣注重實踐的效果的。他的宗旨在於「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一生為求天下和平,百姓公利而努力。他的主張對於當時社會的弊害,都能對症下藥。
本書以淺近的筆觸,改寫墨子一書,儘量保存墨子原書的精神,反映墨子思想的重點。有時更輔以故事的型態,希望讀者能從淺顯處了解墨子的為人,接觸墨子哲學。
作者簡介:
台大中文研究所畢。
曾任:台大中文系教授、中山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二○○一年自台大退休。
現任:台大中文系兼任教授。
著作:《墨子假借字集證》、《墨子、韓非子論集》、〈墨子虛字研究〉、〈墨子兼愛說平議〉、〈論墨子的教育〉、〈戰國策札記〉、〈尚書假借字集證〉、〈韓非的文學藝術〉、〈墨辯與墨學〉、〈論韓非子「以刑去刑」說〉、〈論韓非子墨家的批判〉、〈韓非思想與墨家的關係〉等。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出版的話】
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家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複印、流傳。寶庫裡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辭世,今日重讀他的論述,仍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殫編務繁瑣而規劃的宏偉藍圖。他特別強調:
中國文化的基調,是傾向於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我們的聖賢才智,歷代著述,大多圍繞著一個主題: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是春秋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家的傳經事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程朱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貴族屈原的憂患獨歎,樵夫惠能的頓悟眾生;無論是先民傳唱的詩歌、戲曲,村里講談的平話、小說……等等種種,隨時都洋溢著那樣強烈的平民性格、鄕土芬芳,以及它那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一種對平凡事物的尊敬,對社會家國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輝耀,繽紛燦爛的造成了中國。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
可是,生為這一個文化傳承者的現代中國人,對於這樣一個親民愛人、胸懷天下的文明,這樣一個塑造了我們、呵護了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母體,可有多少認識?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觸的機會,把握的可能呢?
參與這套書的編撰者多達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大家當年都是滿懷理想與抱負的有志之士,他們努力將經典活潑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為的就是讓更多的青年能夠了解繽紛燦爛的中國文化。過去三十多年的歲月裡,大多數的參與者都還在文化界或學術領域發光發熱,許多學者更是當今獨當一面的俊彥。
三十年後,《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也進入數位化的時代。我們重新掃描原著,針對時代需求與讀者喜好進行大幅度修訂與編排。在張水金先生的協助之下,我們就原來的六十多冊書種,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種,並增編《大學中庸》和《易經》,使寶庫的體系更加完整。這四十二種經典涵蓋經史子集,並以文學與經史兩大類別和朝代為經緯編綴而成,進一步貫穿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在出版順序上,首先推出文學類的典籍,依序有詩詞、奇幻、小說、傳奇、戲曲等。這類文學作品相對簡單,有趣易讀,適合做為一般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入門書;接著推出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史書、佛學等等,引導讀者進入經典殿堂。
在體例上也力求統整,尤其針對詩詞類做全新的整編。古詩詞裡有許多古代用語,需用現代語言翻譯,我們特別將原詩詞和語譯排列成上下欄,便於迅速掌握全詩的意旨;並在生難字詞旁邊加上國語注音,讓讀者在朗讀中體會古詩詞之美。目前全世界風行華語學習,為了讓經典寶庫躍上國際舞台,我們更在國語注音下面加入漢語拼音,希望有華語處,就有經典寶庫的蹤影。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從一個構想開始,已然開花、結果。在傳承的同時,我們也順應時代潮流做了修訂與創新,讓現代與傳統永遠相互輝映。
時報出版編輯部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出版的話】
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家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複印、流傳。寶庫裡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鉅作。二○...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一個苦行者的形象
第一節 行義的精神
我們研究墨子,不但要研究他的學說,還要瞭解他的人格和行為,才能認識他學說的真相。墨子的偉大,不僅在他的學說,還在他的人格。要不是墨子那種刻苦、堅毅、積極、篤實、熱烈的性格的感召,墨學不會在戰國時代興起得那麼快,而且那樣盛行。
墨子的基本精神在「救世」。梁啟超說墨子是個小基督,墨子的確具有耶穌基督那種犧牲自己拯救世人的精神。
墨子說:「萬事莫貴於義」(貴義篇),在他看來,天下事沒有比行義更重要的了。他周遊魯、宋、楚、衞、齊列國,並不是為了找尋做官的機會,而是為了「行義」。貴義篇說:
「義」是最重要的。譬如,有人對你說:
「我將帽子和鞋子給你,你將你的手和腳給我,怎麼樣?」
我想沒有人會答應的。雖然多麼地想要那帽子和鞋子,却不能用手腳去交換它。
或又有人說:
「我將天下給你,你將你的性命給我,怎麼樣?」
我想也沒有人會答應。雖然多麼地想要天下,却不值得用性命去交換它。但是,却有人肯為一個字,而捨棄自己的性命;這一個字,就是「義」。他為着要保全他的義,情願捨棄他的性命。
所以「義」是最重要的。○1
「義」是甚麼?
墨子說:
義者,正也。(天志下篇)
義,利也。(經上篇)
「義」包含了「正」與「利」兩個意思。這裡的「利」是指社會全人類的「公利」而言,而不是指個人的利,或一階層的利。換句話說:凡有「正當」而且「有利」於全體人類的事情,便叫做「義」。「義」可以說是墨家哲學的最高理想。
如何「行義」呢?「義」的範圍很廣,墨子的兩個學生冶徒娛和縣子碩曾經問過墨子,他們說:
「如果我們要行『義』,做那一樁事是頂要緊的呢?」
墨子回答說:
「每樁事情都重要,譬如築牆一樣。能夠建築的建築,能夠運土的運土,能夠測量的測量,這樣牆才可以築成功。我們要行義也是如此,能談論辯說的就談論辯說,能夠解說經書的就解說經書,能夠實際工作的就實際工作。能做那樁事的就去做那樁事,這樣也就是行『義』了。」(耕柱篇)
社會是個群衆的集合,社會上的事情千頭萬緒;要各部門健全,才有健全的社會;各部門的價值,對於社會來說都是一樣的。就好比人的身體一樣,由許多器官所組成,而各器官有各器官的功能。如果任何一個器官失去了功能,人的身體便不健全了。社會上的事,要大家分工合作,群策群力,才能健全進步。因此,墨子汲汲施教,不但自己盡其所能去行義,也希望社會上每個人都能盡自己的力量行義。
墨子講求「實用」,他因不使學識與社會脫節,所以他門下設「談辯」「說書」「從事」三科因材而施教,為社會培養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對於墨子行義的精神,有人相信他,有人欽佩他,但也有人以為他多事。如:
墨子從魯國到齊國,遇見一個老朋友。那個老朋友對墨子說:
「現在天下人都不肯行義,而你却偏要苦苦地去做,你還是停止吧!」
墨子說:
「假如這裡有一個人,他有十個兒子,只有一個兒子肯耕田,其餘的九個兒子都坐享現成,不肯做事,那麼這個耕田的就不能不更加努力去耕田了。為甚麼呢?因為吃的人多,耕田的人少。現在天下既然沒人肯行義,你就應當勸勉我更加努力才是,怎麼反倒攔阻我呢?」(貴義篇)
只有墨子才肯如此自我犧牲,去完成大我。
又有人批評墨子,以為他太注重宣傳:
一個有名的儒家學者叫公孟子的,對墨子說:
「倘若果真做善事的話,誰會不知道呢?何必自己宣傳呢?譬如一個能力高強的巫醫,雖深居不出,人家仍去求他,送米做酬勞,所以他總有吃不完的米。又如一個美貌的女子,雖深居不出,然而人家仍爭着去向她求婚。如果自我宣傳,自己去求配偶,人家反而不要她了。現在你到處向人宣傳你的主義,不是吃力不討好嗎?」
墨子說:
「你錯了,現在是個亂世,人們沒有正常的是非標準。現在求美女的人很多,美女雖然不出來,却有很多人去追求她;但是求善的人太少,假如不勉力去勸說人,人們就不會知道了。
現在假定這裡有兩個人,都善於卜卦起課,一個出外替人卜卦,另一個呆在家裡不出去;我問你,這兩個比較起來,那一個生意好呢?」
公孟子說:
「出去給人卜卦的生意好。」
墨子說:
「行義和這相同,出去向人家勸說,所收的功效也較多;所以,我為甚麼不出去勸人相信我的主義呢?」(公孟篇)
墨子認為他的主義可以救世,不管別人如何批評他多事,他總是要向人宣傳,他認為:
有力量的要儘量去幫助別人,有錢財的儘量去資助別人,有好道術的要儘量去教誨別人。(尚賢下篇)
這樣子互相幫助,才能締造和諧安定的社會。
甚至有人認為墨子有「狂疾」,墨子還是不放棄他的行義:
一個名叫巫馬子的儒者對墨子說:
「你行義,別人不見得會佩服你,鬼神也不見得會降福給你,你還要去做,真是有狂疾!」
墨子說:
「現在假定你有兩個僕人,一個看見你時就做事,不見你時就不做事;另一個看見你時也做事,不見你時也做事。這兩個人,你喜歡那一個呢?」
巫馬子說:
「我當然喜歡那個看見我時也做事,不見我時也做事的。」
墨子說:
「那麼,你也是喜歡有狂疾的了!」(耕柱篇)
可見墨子行義,並不是要人欽佩,也不是要向鬼神求福;他孜孜的苦幹,對社會能貢獻多少便貢獻多少,從沒想到社會對他的回報。
墨子認為世俗所珍貴的寶物,却不能利民,只有「義」才是利民的:
墨子說:
「和氏的玉璧○2、隋侯的寶珠○3、和三棘六翼的寶鼎○4,這都是諸侯所說的寶物。這些東西可以使國家富足嗎?可以令人丁旺盛、刑政治理、社會安定嗎?
不可以!我們所以珍貴寶物,是因為它有利於人;然而,和氏的玉璧、隨侯的寶珠、三棘六翼的寶鼎,對人並沒有實際的用處,所以它們不是天下最可貴的寶物。
現在,如果用「義」去治理國家,國家必定可以富足,人民必定可以增多,刑政必定可以治理,社會必定可以安定。既然寶物的可貴,是因為它們有利於人,而「義」却實在有利於人,所以說:「義」才是天下最可貴的寶物了。(耕柱篇)
足見墨子的珍視「義」了。
當時人實在太不重視行義,而且還時常毀謗行義的人,這不能不叫墨子慨嘆!
墨子說:
「世俗的君子,看待一個義士,還不如一個背米的人。現在假使這兒有一個背着米的人,放下他的米在路旁休息,當他要再拿起來時,力量不夠了。這時有人看見,不論老少貴賤,都會幫他拿起來。這是為甚麼?因為這叫『行義』啊!然而,現在真從事行義的君子,若以先王之道去同他們說,他們非但不高興做,並且還要加以毀謗、加以攻擊。可見世俗的君子看待『義士』,還不如一個背米的人哩!」(貴義篇)
墨子並且認為行義是不必選擇時間地點的,更不必分別事情的大小,只要有利於人的,都可去做。幫着背米的人拿起米來,雖然是小事,但也是有利於人的。倒是對於行先王之道以救世的義士,是不應該加以毀謗攻擊的,理應對於義士更加支持協助才對。
「行義」的工作是寂寞的,墨子為了要結合更多的人,成為更大的力量,為社會做點有益的事情,他從不計較個人的毀譽得失。
一個兼學儒墨兩家學術,叫做告子的學生,常在背後批評墨子。弟子們聽了很憤慨,跑
來和墨子說:
「告子這個人可惡極了,他說老師口裡說義,行為却不好,請老師開除他!」
墨子說:
「不可以!他雖然詆毀我的行事,但是還稱讚我的主張,這總比沒有他這個人好些。」(公孟篇)
在行義的路程上,能多一個人便多一份力量;所以,墨子苦口婆心地向人宣傳他的主義,總是希望多吸收一些同志,即使是毀謗他的人,他也不排斥。因為行義,絕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做好的。像魯國人吳慮那種作為,墨子是不贊同的:
魯國鄉下有一個叫吳慮的,他冬天製陶器,夏天耕田,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將自己
比作舜。
墨子聽到了有這麼一個人,便去見他,並述說自己「行義」的主張。
吳慮却對墨子說:
「義啊!義啊!這何須你說呢?」
墨子問他:
「你所說的義,是指有力量的人去替別人服務,有貨物的人分給別人嗎?」
吳慮說:
「是的。」
墨子說:
「為了不使天下人受饑餓,我曾經想去耕田。但是,我所能做的只是一個農夫的工作。一個農夫耕田所收的粟米,分給天下的人時,每人還分不到一升米。即使每人能得一升米,也不能令天下饑餓的人飽足。
為了要使天下人都有衣服穿,我曾想去紡織。但是,我能做的只抵得過一個婦人的工作。一個婦人紡織所成的衣服,分給天下人時,每人還分不到一尺布。即使每人能分到一尺布,也不能令天下貧寒的人溫暖。
為了救助諸侯的患難,我曾想披着堅固的鎧甲,拿着鋭利的兵器,去幫助他們作戰。但是,我的力量不過只抵得一名兵士。一個兵士雖努力作戰,也不能抵禦三軍。這也是很明顯的事。
這樣看來,那些作為收效不大,不如誦習先王的道術,研究先王的學說,了解聖人的言辭意旨,去遊說居上位的王侯貴族,去曉諭廣大的百姓平民,那樣做,效果要大得多。
王侯貴族如能實行我的主張,國家的秩序一定可以整頓;社會大衆如能實行我的主張,各人的品德就可以改善。
所以,我以為雖不去耕田紡織,然而,功勞遠超過耕田紡織。」
吳慮還是不能了解墨子的意思,他說:
「行義重在實行,似乎用不着像你那樣到處去遊說。」
墨子最善於比方,也真有誨人不倦的精神。於是他用了一個譬喻,他問吳慮說:
「現在假定天下人都不知道耕田,那麼,請問你:教人耕田的與不教人耕田的,以及獨自去耕田的,這三種人,誰的功勞最大呢?」
吳慮說:
「教人耕田的功勞最大。」
墨子又問:
「那麼,現在假定要去攻打不義之國,這時,擊鼓令衆人進攻的,與不擊鼓令人進攻的,以及獨自作戰的,這三種人,誰的力勞最大呢?」
吳慮說:
「擊鼓指揮衆人進攻的功勞最大。」
墨子說:
「義也是一樣。因為天下的人懂得『義』的很少,所以,教他們行義功效比較大,為甚麼不向人家遊說呢?我到各處去演說,而能使更多人懂得『義』的話,那麼,我行義不是更有成果嗎?」(魯問篇)
這是墨子決定走「行義」之路的一段心路歷程,這條路是艱辛的,但是,對於人類却是極有幫助的。為了救助人類,墨子做了完全的奉獻;他「強聒不舍」地到處演說,想以他微薄的力量,喚起大衆的共鳴,大家攜手邁向幸福和平的境地。
附註
○1直接改寫原典之處,以仿宋字體表示。下同。
○2和氏之璧: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姓和的人,在楚山中得到了一塊玉石,他認為很寶貴,於是獻給楚厲王。厲王叫玉石專家鑑定,專家說是只不過是一塊石頭,並不值錢。厲王認為受了和氏的騙,於是砍斷他的左腿。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和氏又獻這塊玉石給武王。武王叫人鑑定,又說是石頭。武王又以和氏騙他而又砍斷他的右腳。楚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和氏抱着玉石在楚山下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睛裡眼淚都哭乾了,而流出血來。楚文王聽到了這事,叫人去問:「天下被砍斷腳的人很多,你為甚麼獨獨哭得這麼悲傷呢?」和氏說:「我不是為自己被砍斷腳而哭,我是悲傷寶玉被看做石頭,就好像貞士被冤枉為騙子一樣。這是我所悲哀的。」文王於是叫玉匠治理這塊玉石,純白,而夜裡發光,果然是一塊難得的寶玉,於是命名為「和氏之璧」。(見韓非子和氏篇)
○3隋侯之珠:據說有一天隋國的國君出遊到野外,在路上看見一條被砍斷的大蛇,隋國國君叫御醫替這條蛇接骨,而接好了。後來大蛇嘴巴銜了一個大珠來報答,那便是明月之珠,世人叫它「隋侯之珠」。(見淮南子覽冥訓注)
○4三棘六翼:三棘是三隻空心腳,六翼是六隻耳環。夏禹統一天下後,命諸國貢獻金屬,而鑄成九個三隻空心腳,六隻耳環的鼎,代表所統治的九洲。這九鼎,在夏桀無道時,傳給殷王室;經六百年,紂王無道,又移到周室。有德的天子,才能擁有這九鼎。(見史記楚世家)
第二節堅毅的性格
一種學說的倡行,創始人必須具有堅毅的性格,和堅定的信心,否則將經不起反對者的非難和攻擊。墨家學說之所以能在戰國時代盛行,擁有那麼多的信徒,是和墨子堅毅的性格、堅定的信心有着很密切的關係。像他的大弟子禽滑釐,最初受業於大儒子夏,後來因感佩墨子的精神,改投墨子門下,成為奉行墨家精神最篤實的第一大弟子。
墨子為了要行義,排除一切的享受;甚至要求弟子們以理智克制人性中脆弱的喜怒哀樂愛惡之情,而全心全意從事於義。
墨子告誡弟子們說:
「必須去掉喜、怒、哀、樂、愛、惡六種一偏的情感○1。靜默時就深思如何行義,說話
時就勸導人行義,行動時就做有益於人類的工作。如果照着這三方面努力去做,必定可以成
為聖人。
除去喜、怒、哀、樂、愛、惡的感情,而用仁義,令手、足、口、鼻、耳全心全意從事
於義,必然可成為聖人。」(貴義篇)
去掉一偏的情感,令手、足、口、鼻、耳從事於義,很有些像孔子所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意思。然而由孔子嘴裡說出來顯得親切,由墨子說出來却顯得嚴厲,這是性格使然。
墨子是一板一眼,實事求是的人,做事有原則,有法儀;並要有利於公衆的事才去做,對公衆無利益的便不做。而且認定了原則,不論有多少困難,也不輕易改變。墨子時常叮嚀弟子們:
你們若無法將「義」行得通時,也不可將「義」放棄;就好比木匠製木器不成功時,也不將他的繩墨丟掉。(貴義篇)
墨子也很欣賞能夠堅守原則的弟子:
墨子叫弟子管黔敖推薦另一成績優異的弟子高石子到衞國去做官,衞君因墨子的緣故而重用高石子,給他極優厚的俸祿,地位也極高,以他為卿○2。於是高石子兢兢業業地做,上朝必定儘量盡忠進言,但是他說的話,衞君都不採用,於是他毅然離開衞國到齊國去見墨子。
高石子見着墨子說道:「衞君因為夫子的緣故,給我極優厚的俸祿,讓我做卿相。我為了感激他,所以上朝時儘自己所知道的陳說。但是衞君一句話都不採用,所以我就離開了。衞君恐怕會以我為狂吧!」
第一章 一個苦行者的形象
第一節 行義的精神
我們研究墨子,不但要研究他的學說,還要瞭解他的人格和行為,才能認識他學說的真相。墨子的偉大,不僅在他的學說,還在他的人格。要不是墨子那種刻苦、堅毅、積極、篤實、熱烈的性格的感召,墨學不會在戰國時代興起得那麼快,而且那樣盛行。
墨子的基本精神在「救世」。梁啟超說墨子是個小基督,墨子的確具有耶穌基督那種犧牲自己拯救世人的精神。
墨子說:「萬事莫貴於義」(貴義篇),在他看來,天下事沒有比行義更重要的了。他周遊魯、宋、楚、衞、齊列國,並不是為了找尋做官的機會,...
目錄
墨子◆救世的苦行者 目次
出版的話
【導讀】
前言 第一章 一個苦行者的形象 第一節 行義的精神 第二節 堅毅的性格 第三節 言行合一 第四節 義行實錄 (一)在楚國 (二)在齊國 (三)在魯國 (四)在衛國 (五)結語 第二章 與儒者的論戰 (一)儒學的弊病 (二)不抹煞孔子 (三)古言古服 (四)述而不作 (五)君子若鐘 (六)答非所問 (七)不能兼愛 (八)行譬狗豨 (九)亂天下的賊 (十)強執有命 (十一)喪葬的叫化子 (十二)矛盾的禮 (十三)儒者強過嬰兒嗎? (十四)無客而學客禮 第三章 對孔子的批判 (一)孔子參與白公之亂 (二)孔子報復齊景公 (三)孔子是大力士 (四)孔子偽善 (五)孔子心術 (六)結語 第四章 墨子十論 第一節 兼愛 (一)治國如治病 (二)亂起於不相愛 (三)兼相愛、交相利 (四)仁人的使命 (五)兼愛難行嗎? (六)兼愛是夢想嗎? (七)夏禹的兼愛 (八)商湯的兼愛 (九)文王的兼愛 (十)武王的兼愛 (十一)選擇兼愛的朋友 (十二)選擇兼愛的國君 (十三)兼愛猶如投桃報李 (十四)人類是一個整體 (十五)愛的心量無限 (十六)「志」「功」有別 (十七)愛人不外己 (十八)兼愛的理想 第二節 非攻 (一)「竊盜」與「侵略」 (二)「殺一人」與「殺千萬人」 (三)「義」的混淆 (四)攻伐無利 (五)打仗該在甚麼季節? (六)戰爭是野心家的工具 (七)野心家的狡辯 (八)武力能收服民心嗎? (九)賢君須能「上中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 (十)當今的君主多好攻戰 (十一)攻戰不利天、不利鬼、不利人 (十二)攻戰如同孩童騎竹馬 (十三)「攻」與「誅」 (十四)立義名、成大功、得厚利 第三節 尚賢 (一)尚賢使能是為政者要務 (二)如何增多賢人 (三)聖王的尚賢使能 (四)官無常貴、民無終賤 (五)任賢的「三本」 (六)賢人的作用 (七)堯舉舜、湯舉伊尹、武丁舉傅說 (八)假如賢人不在左右 (九)以聾子為樂師 (十)職事的浪費 (十一)歷史的印證 (十二)富貴為賢,得天之賞 (十三)富貴為暴,得天之罰 (十四)尚賢為政,可定天下 第四節 尚同 (一)國家的起源 (二)上同而不下比 (三)鄉長一同鄉之義 (四)國君一同國之義 (五)天子一同天下之義 (六)天子上同於天 (七)用五刑管束人民 (八)為民興利除害 (九)尚同當輔以尚賢 (十)天子視聽如神 (十一)尚同而家齊國治天下平 第五節 節用 (一)增加財富 (二)衣服、房屋、甲兵、舟車的製造 (三)節用的方法 (四)節衣服 (五)節飲食 (六)節宮室 (七)節舟車 (八)節蓄私 (九)人力資源 (十)以時生財 第六節 節葬 (一)仁人如孝子 (二)甚麼人合乎仁義? (三)厚葬久喪不能使國家富足 (四)厚葬久喪不能使人口增多 (五)厚葬久喪不能使社會安定 (六)厚葬久喪不能禁止大國攻小國 (七)厚葬久喪不能使上帝鬼神賜福 (八)節葬短喪的方法 (九)堯舜禹三聖王的葬禮 (十)駭人聽聞的惡俗 第七節 非樂 (一)音樂能拯救天下嗎? (二)音樂使人荒廢正事 (三)興樂喪國 (四)勤力始可生存 (五)對好樂者的懲罰 (六)聖王不作音樂 第八節 天志 (一)得罪於天則無可逃遯 (二)以天志為法則 (三)怎樣就是順從天志? (四)上天怎樣兼愛天下的人? (五)天喜歡甚麼?厭惡甚麼? (六)天高於天子 (七)義出自至貴至智的天 (八)「天德」與「天賊」 (九)不仁不祥的人 第九節 明鬼 (一)信鬼神能使天下治 (二)鬼神不容置疑 (三)杜伯復仇 (四)句芒神賜福 (五)莊子儀顯靈 (六)后觀辜受神誅 (七)死羊觸斷中里徼的腳 (八)古代聖王對鬼神的信仰 (九)先王書上的記載 (十)祭祀的功能 第十節 非命 (一)有命說的害處 (二)確立三表法 (三)向歷史求證據 (四)義人在上,天下必治 (五)淆亂天下的邪說 (六)禍福不是命定 (七)「勤力」的哲學 第十一節 結語
墨子◆救世的苦行者 目次
出版的話
【導讀】
前言 第一章 一個苦行者的形象 第一節 行義的精神 第二節 堅毅的性格 第三節 言行合一 第四節 義行實錄 (一)在楚國 (二)在齊國 (三)在魯國 (四)在衛國 (五)結語 第二章 與儒者的論戰 (一)儒學的弊病 (二)不抹煞孔子 (三)古言古服 (四)述而不作 (五)君子若鐘 (六)答非所問 (七)不能兼愛 (八)行譬狗豨 (九)亂天下的賊 (十)強執有命 (十一)喪葬的叫化子 (十二)矛盾的禮 (十三)儒者強過嬰兒嗎? (十四)無客而學客禮 第三章 對孔子的批判 (...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