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約翰.范.歐佛特韋德
定價:NT$ 300
優惠價:88 折,NT$ 264
本商品已絕版
歐元存廢關鍵倒數,全球經濟版圖大洗牌!
2011年,全球股市因歐債危機市值蒸發6.3兆美元;
2012年第一季,1567億歐元債務即將到期,歐洲債務危機讓歐元面臨生死關頭;
2012年,歐債危機將引爆歐元區瓦解危機!
第一本看懂歐洲債務危機、分析歐元未來的書。
獵豹財務長,暢銷書作家 郭恭克
時報周刊總編輯 郭崇倫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 葉銀華 專業推薦
◎歐洲經濟危機從金融海嘯過後就從未停過,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希臘與西班牙等歐豬五國的債務已經成為歐洲經濟的不定時炸彈,歐元區能否維繫成為近期關注的經濟議題。
◎本書作者約翰.范.歐佛特韋德是比利時智庫VKW Metena的主任,過去經常發表關於歐元未來的評論,在英美經濟學家當道的經濟學界,以歐洲人的視角來看歐元的未來。
◎本書回顧過去貨幣聯盟的運作情況,並回顧歐元興起的過程與各國之間的矛盾,作者提出德國終將因為固守城池的財務成本高不可攀,退出歐元區,結論看似驚異,卻合情合理。
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面臨最新危機,
而危機的源頭,竟是歐洲。
這個驕傲的古老大陸,懷抱復興歐洲的美夢,
卻因德國與法國數世紀的纏鬥,讓這僅12歲的歐盟面臨存亡之秋,
歐元岌岌可危,眼看著世界經濟將跟著陪葬!
歐元從發想、構思、催生到1999年誕生,一路走來不斷證明懷疑論者大錯特錯。一開始的十年,歐洲經濟穩健成長、維持低通膨,就業率也持續增加。然而,檯面下潛伏的問題和成員國間的貿易失衡,卻被蓬勃發展的世界經濟所掩蓋,直到金融海嘯才被掀開。
從希臘開始,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愛爾蘭的政府債務問題如滾雪球般難以解決,雖然德國與法國都想要維持歐元區的團結,卻各有各的盤算,導致危機警報始終沒解除,歐元區面臨崩解的危險。
歐元真的會崩解嗎?如果真的崩解,誰會開第一槍?
歐元區的未來,關係著全球經濟的景氣,也關係到你我的荷包!
作者簡介:
約翰.范.歐佛特韋德(Johan Van Overtveldt)
比利時智庫VKW Metena的主任。前比利時新聞雜誌《趨勢》(Trends)首席經濟學家,曾撰寫多部德文著作,著有暢銷書《柏南克的考驗》(Bernanke’s Test)與《芝加哥經濟學派》(The Chicago School)等書。
譯者簡介:
周玉文
政大新聞系國際新聞組畢業,曾任職於《華爾街日報》、證券公司,目前任職於某財經雜誌,譯有《像統計學家一樣思考》、《金融斷層線》(合譯)等書。
黃仲華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企管碩士。曾於證券、投信及投顧業服務,擔任研究員及經理人等職務,主要研究海外市場。現專職從事翻譯工作。
名人推薦:
「約翰.范.歐佛特韋德具有一貫的洞察力,是位很敏銳的作家,我滿心期待他的每本書。」泰勒.科文(Tyler Cowen)
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暢銷書《發現你的經濟天才》作者
「(約翰.范.歐佛特韋德)分析歐元計劃的結果令人折服。我希望政治家在試圖把歐洲計劃重新拼湊在一起之前,先讀這本書。」
卡什亞普(Anil Kashyap)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經濟和金融系布朗(Edward Eagle Brown)講座教授
「《歐元末日》是想知道歐元是墜入深淵或得到救贖的人必讀之書。它簡明扼要地分析歐元危機的成因……在危機正進行的時候,就可以閱讀歷史。」
艾品克(Derk Jan Eppink)
歐洲議會經濟貨幣委員會成員
「約翰.范.歐佛特韋德的書是任何想了解歐元區危機根本原因的人的基本讀物……展望未來,他的預測大膽而貼切:除非歐元擁有像德國馬克的穩定性,否則德國最後將終結單一貨幣。」
佩爾松(Mats Persson)
倫敦智庫開放歐洲(Open Europe)主任
「一整個世代的歐洲人以為經濟合作可以推翻強權政治的拉扯,甚至某些經濟學的基本定律,並在此想法中找到慰藉。這本書強而有力地打破那樣的幻象,是必讀之作!」
霍斯拉格(Jonathan Holslag)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研究員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推薦序】
德國將瓦解歐元?
《時報周刊》總編輯 郭崇倫
雖然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高峰會,但沒有人敢說歐債危機已經結束,現在《歐元末日》預測,未來將面臨更大的危機:德國迫於內部壓力,會脫離歐元區,而使得歐元徹底瓦解。
歐債危機二○○九年底剛爆發之際,許多人把它當成一個市場問題,是由少數金融投機炒家所造成,接著新看法認為,等到二○一○年經濟恢復成長,金融與債務危機自然可以得到疏解,最後則是責怪希臘與義大利等國家財政透支,濫發國債不負責任。
問題是,歐元從剛開始就是基於政治目的而設計的,是德法兩國的領導者,為了避免兩次世界大戰的覆轍,希望打造的歐洲整合的計畫;剛開始的時候,是歐洲共同市場,三十年後是單一貨幣。
共同市場的設計是個成功,但是歐元卻有結構上的問題,當大國缺乏政治意願去維持時,瓦解的危機是存在的。
歐洲每個國家的政治型態不同,預算各自有差異,隨之而來的財政政策自然不同,過去國家有壟斷貨幣權力,用匯率調整與外界的資本流向關係,可是加入歐元區後,國家這個壟斷權力被拿走,只剩下國債發行權,來彌補財政赤字,所以只好大用特用,最後搞出問題來。
過去一年來,歐元區已經試過許多次緊急貸款紓困,但都沒有成效,最後德法兩國破釜沉舟,決定要嚴密控管各國的財政,這就是十二月九日歐盟高峰會協議的由來。
協議簽署國必須將國家預算草案送交歐盟執委會批准,歐盟執委會有權要求修改,債務的上限必須寫入法律或憲法(年度赤字不得超過GDP的三%,總債務不得超過GDP的六成),發行新債必須通報其他協議簽署國。
但是問題在於:只節約,沒有留下發展的空間,這些南歐國家無法翻身。
而且歐元區內,好的越好,壞的越壞,金融風暴以來,德國出口躍升了一八%,主要是拜歐元貶值之賜,但是沒有出口競爭力的國家,進口卻增加了負擔,同樣的,債信差的國家要付出代價,如義大利的公債要付六‧四七%的利率,但德國則只有○‧二五%。
也有人建議,是否可以由歐洲中央銀行,無限制的借錢給這些國家償還債務,或者更精細一點,發行歐洲債券,把有問題的債券收進來,但是這些方法都受到德國的反對,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德國是現在歐盟第一強國,歐洲央行也由它控制,偏偏它非常擔心通貨膨脹問題,一般的共識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惡性通貨膨脹,間接幫助納粹政權得勢,而根據德國憲法法院的解釋,離開不穩定的貨幣聯盟,並不構成違反條約或違憲。
二○一三年德國國會將要大選,如何評價梅克爾處理歐債危機,將是決定她是否連任的關鍵,目前梅克爾的支持率仍然維持在六成,但是隨著危機的深化,要德國付出更高代價時,支持率隨時可能往下掉。
最後,德國留在歐元區內,可能終究不符經濟利益;雖然德國經濟受惠於歐元區,四成的出口都銷往歐元區的其他十六國,而另外兩成也是在歐盟中的非歐元區國家,但對非歐盟國家的出口正迅速增加中,單是二○○九到二○一一年對中國出口就增加了一倍。
雖然目前德國企業仍然堅決捍衛歐元,但如果其他地區的市場越重要,而留在歐元區內的負擔越重,德國的產業與工會就會不反對退出歐元。
《歐元末日》一書的作者歐佛特韋德是比利時知名的資深新聞工作者,又有學術的背景,對歐盟與德國情況有第一手的理解,截稿時間雖然在八月底,卻已準確的預見後來事態的發展,也因此他的判斷─德國退出歐元區特別值得我們警惕。
【推薦序】
歐洲是否需要一個財政聯盟?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 羅伯特.阿利伯(Robert Z. Aliber)
約翰.范.歐佛特韋德解析歐元的書雖然輕薄短小,卻是最及時之作,因為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愛爾蘭都爆發金融危機,書中字斟句酌地廣泛討論動用國家資金力撐歐元的種種政策。內文敘事手法既全面又鏗鏘有力。第一章側重歷史,將政治勢力(尤指法國)攤開來檢視,它們如何刺激政府施展拳腳,降低歐洲境內的民族主義壁壘,以利貨品、服務及人才在各國之間流通無礙;第二章偏重分析,直問歐洲主要國家是否願意齊心合力,通過最適通貨區(optimum currency area)的標準;第三章關注二○○九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如何撼動歐元區;第四章與結論則是作者自行判斷,認為德國終將因為維持現狀的成本高不可攀,退出歐元區。
歐盟是一項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採用歐元意味著朝向撰寫憲法的目標更進一步。憲法明定權利、特權、義務和許諾,而且提供修訂權利和義務聲明的規則和程序,各種措施與決定先是成為慣例,然後附寫入憲法中,雖然它們在法理上不比條款站得住腳。
《美國憲法》在一七七六年夏天僅花數個星期完成,當時十三個殖民地摩拳擦掌等著宣布脫離祖國大英帝國。一場戰爭迫在眉睫,因為英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絕不會接受殖民地子民單方面的行動。這項撰寫憲法的創舉反映出前身「邦聯條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不能提供充分強大的中央權力後援,這些殖民地眼看就要捲入一場戰爭。十三個殖民地中,約有四、五個參與起草憲法,當時這十三個殖民地人口約四百萬人,彼此共享語言、文化,以及一段中規中矩的歷史,但各殖民區商業競爭激烈,而且某些州之間互爭農業利益,再加上賓州為了商業利益槓上紐約,幾個農業大州寧可中央少點權力。
發展新歐洲的憲法複雜得多,涉及一連串施行超過五十年的條約,有一些是根據簽定所在地的城市所命名,也有一些是依據簽定的人名而來。歐佛特韋德簡潔扼要地全面回顧相關的發展。第一項條約在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時期簽訂,共六國參與,如今已經廣納二十六個國家,超過三億人口。這些國家的文化發展截然不同,但過去卻彼此爭戰不休,而且總為了領土及其他事端吵吵鬧鬧,大會員國比起小會員國的人口與經濟實力強大十到二十倍。建構新歐洲的過程非常務實,而且也非常盎格魯-撒克遜式(Anglo-Saxon)。
新歐洲面臨的問題與當年的費城如出一轍,亦即究竟該讓中央主管機關擁有多少權限?這可以用法國與德國的不同鐵軌模式來比喻說明。法國鐵路系統主要是以巴黎為中心向四周輻射,而德國系統則是以地區為中心,像是漢堡、慕尼黑、萊比錫,甚至是柏林也不例外。法國及一些小國正是歐盟裡要求中央主管機關應該擁有強權的一派;而德國及英國則持相反立場,德國人認定,一個強大的中央主管機關將會限制他們自己的選擇,而且會導致大筆資金從柏林流向布魯塞爾。
新歐洲向來是大成功,一八七○年到一九四○年間,法國和德國發生過三場關鍵戰爭,而且還把許多國家一起拖下水。一九四○年代以來,歐洲各國相安無事,除了南斯拉夫解體、塞普勒斯境內政權混亂,以及英國與冰島爭捕鱈魚、捍衛漁權的戰役之外,歐洲一片欣欣向榮。
一九九○年代的創新局面使歐洲開始沿著兩條路線發展:多數歐盟會員國主張向內走,它們選擇採取一種通用貨幣;而英國與一些小國則決定不加入向內走一派,不採取通用貨幣。這種雙軌型態是另一個實用主義的例子。
質疑歐元能否活下來的說法多半是基於沒有能力解決「希臘問題」的現實。希臘和葡萄牙因為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就像貪腐軟弱香蕉共和國(banana republic)一樣,能借多少就借多少,最後終於深陷沉重的財政赤字泥淖。當年希臘申請加入歐洲經濟貨幣聯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時,希臘政府曾在帳面上大動手腳。因為它竄改財政赤字與負債數字,所以最終能符合馬斯垂克規定的諸多準則。尤有甚者,希臘在「匯率出錯時」加入歐盟;龐大的財政赤字主要導因於同樣可觀的貿易赤字,而且還反過來反映出成本與價格過高的現象。許多歐洲重要的銀行都是舉雙手自願參與這場金融愚行:如果不是亮晶晶的銀子自動送到希臘和葡萄牙的眼前,供它們融資,現在也不會被赤字壓得喘不過氣來。希臘和葡萄牙都有基本財政赤字(primary deficit),而用來付債務利息的錢全都來自新一輪借來的資金。
然後,到了某個階段,那些願意為希臘人提供融資的銀行全都體認到,希臘的負債早就超出資產,才因此哇哇大叫:「再也不給錢了。」因為希臘的基本財政赤字大概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六%至七%,政府根本就沒有足夠的錢可以支付銀行利息,也發不出工資。因此,希臘政府將會拖延欠款,還得調降支付公務員與供應商的費用約五%至六%。拖欠款項的結果可能意味著,希臘得被迫離開向內走那一派了。
接著,放款與投資者又認定,另一些國家,包括愛爾蘭與西班牙,也同樣有基本財政赤字,這些國家的財政狀況和希臘及葡萄牙大不相同,愛爾蘭與西班牙政府吹大房地產泡沫,泡沫破滅後傷及自家人,累積出大筆財政赤字,但至今兩者的出口產業仍生氣蓬勃。
德國、法國,及其他財政穩定的歐洲國家政府有什麼政策方案?其一是提供政府貸款給希臘、葡萄牙和愛爾蘭,充當它們支應財務赤字的資金,直到赤字緩降至能維持在一定水準的價值上。這道選擇包含評估希臘政府降低財政赤字的表現,為其制定目標及條件;其二是乾脆促成違約發生,讓這些政府的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降低至五○%至六○%;其三是注資銀行,並放手讓它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其與希臘及葡萄牙政府的問題;其四是要求希臘脫離貨幣聯盟,這意味著希臘可能得發展出自己的貨幣,接著一次有效貶值,或是來一次違約;第五個方案則是德國退出歐元區。
一股無比強烈的被挾持感正籠罩歐洲,意味著如果這筆錢沒有著落,大事就要不妙。歐洲銀行利用希臘與其他負債累累的國家窘境,為它們先前被不當手段騙走的貸款向政府索討紓困方案,而這幾個政府則拿銀行償債能力當作威嚇手段,藉此爭取更多財務支持。
眼前的問題是該如何安度危機。銀行必須調整資本結構,或許可循不良資產紓困計畫(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TARP)的做法順勢而為。銀行若決定尋求財務支持,政府應該取得它們的資本所有權權益。因此行動方針必須具體確立,不是空畫大餅,要用白紙黑字寫下來,並對這些債台高築的國家傳達這個訊息:「這筆錢就是全部可動用的資金了,絕不會有第二筆。一旦用完,往後就只能靠你自己。如果你覺得必須離開歐元區,無論是短期或永久退出,那就只能說,請便。你得認清一件事,那就是我們對你的重要性遠高於你對我們的重要性。」
更長遠的問題是該確保這類問題不會再發生,同時也要確保不會出現道德風險問題,即這次無可避免的紓困方案在未來不會助長搭便車的投機行為。有兩大因素讓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變得棘手:其一是妄想每一個國家的地位都是至高無上,但借錢的債務國及特別小的債務國從來就不能與大國平起平坐;其二是不願仔細思考一些難以想像的選項,像是一個或數個國家可能會離開歐元區。
這種局面和歐佛特韋德的預測出入頗大,他認為德國會開第一槍,率先退出。如果是希臘打頭陣退出,歐元會升值。不過從技術層面來看,把德國退出的情節寫入腳本,難度將非常高,遠甚於將把希臘退出的情節寫入腳本。但如果德國真的開第一槍,率先退出,新歐元一樣會升值,甚至比希臘退出所影響的幅度還要大許多,屆時,德國無異是自尋經濟死胡同。這種結果看似不可能,但也許會發生。德國以前就曾自尋死路,因此,看起來更可能會演變成德國定下條件,以便小國自行決定退出,因為硬是堅持要留在歐元區的成本不貲。
希臘危機所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有了貨幣聯盟後,是否需要一個財政聯盟?或者應該這麼問,一個財政聯盟應該支持貨幣聯盟到什麼地步?更長遠的問題是,確保各會員國間的國際收支不均是一種自我設限的現象。共同貨幣政策意味著,通貨膨脹率不會有顯著差異,但製造業發達國家的生產力也會比其他國家來得高。首選的調整手段是,在那些生產力收益較高的國家裡,更迅速調高工資。
歐佛特韋德的書熟練地將各種議題依輕重緩急排序,並指出,如果撰寫歐洲憲法這場規模宏大的活動一定要一舉成功,有些手段必須即刻採取行動。若能將此書價值除以全書頁數,所得到的比率將非常高。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2 |
5折 | 1 |
7折以上 | 2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4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約翰.范.歐佛特韋德
優惠價: 88 折, NT$ 264 NT$ 300
本商品已絕版
歐元存廢關鍵倒數,全球經濟版圖大洗牌!
2011年,全球股市因歐債危機市值蒸發6.3兆美元;
2012年第一季,1567億歐元債務即將到期,歐洲債務危機讓歐元面臨生死關頭;
2012年,歐債危機將引爆歐元區瓦解危機!
第一本看懂歐洲債務危機、分析歐元未來的書。
獵豹財務長,暢銷書作家 郭恭克
時報周刊總編輯 郭崇倫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 葉銀華 專業推薦
◎歐洲經濟危機從金融海嘯過後就從未停過,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希臘與西班牙等歐豬五國的債務已經成為歐洲經濟的不定時炸彈,歐元區能否維繫成為近期關注的經濟議題。
◎本書作者約翰.范.歐佛特韋德是比利時智庫VKW Metena的主任,過去經常發表關於歐元未來的評論,在英美經濟學家當道的經濟學界,以歐洲人的視角來看歐元的未來。
◎本書回顧過去貨幣聯盟的運作情況,並回顧歐元興起的過程與各國之間的矛盾,作者提出德國終將因為固守城池的財務成本高不可攀,退出歐元區,結論看似驚異,卻合情合理。
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面臨最新危機,
而危機的源頭,竟是歐洲。
這個驕傲的古老大陸,懷抱復興歐洲的美夢,
卻因德國與法國數世紀的纏鬥,讓這僅12歲的歐盟面臨存亡之秋,
歐元岌岌可危,眼看著世界經濟將跟著陪葬!
歐元從發想、構思、催生到1999年誕生,一路走來不斷證明懷疑論者大錯特錯。一開始的十年,歐洲經濟穩健成長、維持低通膨,就業率也持續增加。然而,檯面下潛伏的問題和成員國間的貿易失衡,卻被蓬勃發展的世界經濟所掩蓋,直到金融海嘯才被掀開。
從希臘開始,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愛爾蘭的政府債務問題如滾雪球般難以解決,雖然德國與法國都想要維持歐元區的團結,卻各有各的盤算,導致危機警報始終沒解除,歐元區面臨崩解的危險。
歐元真的會崩解嗎?如果真的崩解,誰會開第一槍?
歐元區的未來,關係著全球經濟的景氣,也關係到你我的荷包!
作者簡介:
約翰.范.歐佛特韋德(Johan Van Overtveldt)
比利時智庫VKW Metena的主任。前比利時新聞雜誌《趨勢》(Trends)首席經濟學家,曾撰寫多部德文著作,著有暢銷書《柏南克的考驗》(Bernanke’s Test)與《芝加哥經濟學派》(The Chicago School)等書。
譯者簡介:
周玉文
政大新聞系國際新聞組畢業,曾任職於《華爾街日報》、證券公司,目前任職於某財經雜誌,譯有《像統計學家一樣思考》、《金融斷層線》(合譯)等書。
黃仲華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企管碩士。曾於證券、投信及投顧業服務,擔任研究員及經理人等職務,主要研究海外市場。現專職從事翻譯工作。
名人推薦:
「約翰.范.歐佛特韋德具有一貫的洞察力,是位很敏銳的作家,我滿心期待他的每本書。」泰勒.科文(Tyler Cowen)
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暢銷書《發現你的經濟天才》作者
「(約翰.范.歐佛特韋德)分析歐元計劃的結果令人折服。我希望政治家在試圖把歐洲計劃重新拼湊在一起之前,先讀這本書。」
卡什亞普(Anil Kashyap)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經濟和金融系布朗(Edward Eagle Brown)講座教授
「《歐元末日》是想知道歐元是墜入深淵或得到救贖的人必讀之書。它簡明扼要地分析歐元危機的成因……在危機正進行的時候,就可以閱讀歷史。」
艾品克(Derk Jan Eppink)
歐洲議會經濟貨幣委員會成員
「約翰.范.歐佛特韋德的書是任何想了解歐元區危機根本原因的人的基本讀物……展望未來,他的預測大膽而貼切:除非歐元擁有像德國馬克的穩定性,否則德國最後將終結單一貨幣。」
佩爾松(Mats Persson)
倫敦智庫開放歐洲(Open Europe)主任
「一整個世代的歐洲人以為經濟合作可以推翻強權政治的拉扯,甚至某些經濟學的基本定律,並在此想法中找到慰藉。這本書強而有力地打破那樣的幻象,是必讀之作!」
霍斯拉格(Jonathan Holslag)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研究員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推薦序】
德國將瓦解歐元?
《時報周刊》總編輯 郭崇倫
雖然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高峰會,但沒有人敢說歐債危機已經結束,現在《歐元末日》預測,未來將面臨更大的危機:德國迫於內部壓力,會脫離歐元區,而使得歐元徹底瓦解。
歐債危機二○○九年底剛爆發之際,許多人把它當成一個市場問題,是由少數金融投機炒家所造成,接著新看法認為,等到二○一○年經濟恢復成長,金融與債務危機自然可以得到疏解,最後則是責怪希臘與義大利等國家財政透支,濫發國債不負責任。
問題是,歐元從剛開始就是基於政治目的而設計的,是德法兩國的領導者,為了避免兩次世界大戰的覆轍,希望打造的歐洲整合的計畫;剛開始的時候,是歐洲共同市場,三十年後是單一貨幣。
共同市場的設計是個成功,但是歐元卻有結構上的問題,當大國缺乏政治意願去維持時,瓦解的危機是存在的。
歐洲每個國家的政治型態不同,預算各自有差異,隨之而來的財政政策自然不同,過去國家有壟斷貨幣權力,用匯率調整與外界的資本流向關係,可是加入歐元區後,國家這個壟斷權力被拿走,只剩下國債發行權,來彌補財政赤字,所以只好大用特用,最後搞出問題來。
過去一年來,歐元區已經試過許多次緊急貸款紓困,但都沒有成效,最後德法兩國破釜沉舟,決定要嚴密控管各國的財政,這就是十二月九日歐盟高峰會協議的由來。
協議簽署國必須將國家預算草案送交歐盟執委會批准,歐盟執委會有權要求修改,債務的上限必須寫入法律或憲法(年度赤字不得超過GDP的三%,總債務不得超過GDP的六成),發行新債必須通報其他協議簽署國。
但是問題在於:只節約,沒有留下發展的空間,這些南歐國家無法翻身。
而且歐元區內,好的越好,壞的越壞,金融風暴以來,德國出口躍升了一八%,主要是拜歐元貶值之賜,但是沒有出口競爭力的國家,進口卻增加了負擔,同樣的,債信差的國家要付出代價,如義大利的公債要付六‧四七%的利率,但德國則只有○‧二五%。
也有人建議,是否可以由歐洲中央銀行,無限制的借錢給這些國家償還債務,或者更精細一點,發行歐洲債券,把有問題的債券收進來,但是這些方法都受到德國的反對,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德國是現在歐盟第一強國,歐洲央行也由它控制,偏偏它非常擔心通貨膨脹問題,一般的共識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惡性通貨膨脹,間接幫助納粹政權得勢,而根據德國憲法法院的解釋,離開不穩定的貨幣聯盟,並不構成違反條約或違憲。
二○一三年德國國會將要大選,如何評價梅克爾處理歐債危機,將是決定她是否連任的關鍵,目前梅克爾的支持率仍然維持在六成,但是隨著危機的深化,要德國付出更高代價時,支持率隨時可能往下掉。
最後,德國留在歐元區內,可能終究不符經濟利益;雖然德國經濟受惠於歐元區,四成的出口都銷往歐元區的其他十六國,而另外兩成也是在歐盟中的非歐元區國家,但對非歐盟國家的出口正迅速增加中,單是二○○九到二○一一年對中國出口就增加了一倍。
雖然目前德國企業仍然堅決捍衛歐元,但如果其他地區的市場越重要,而留在歐元區內的負擔越重,德國的產業與工會就會不反對退出歐元。
《歐元末日》一書的作者歐佛特韋德是比利時知名的資深新聞工作者,又有學術的背景,對歐盟與德國情況有第一手的理解,截稿時間雖然在八月底,卻已準確的預見後來事態的發展,也因此他的判斷─德國退出歐元區特別值得我們警惕。
【推薦序】
歐洲是否需要一個財政聯盟?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 羅伯特.阿利伯(Robert Z. Aliber)
約翰.范.歐佛特韋德解析歐元的書雖然輕薄短小,卻是最及時之作,因為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愛爾蘭都爆發金融危機,書中字斟句酌地廣泛討論動用國家資金力撐歐元的種種政策。內文敘事手法既全面又鏗鏘有力。第一章側重歷史,將政治勢力(尤指法國)攤開來檢視,它們如何刺激政府施展拳腳,降低歐洲境內的民族主義壁壘,以利貨品、服務及人才在各國之間流通無礙;第二章偏重分析,直問歐洲主要國家是否願意齊心合力,通過最適通貨區(optimum currency area)的標準;第三章關注二○○九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如何撼動歐元區;第四章與結論則是作者自行判斷,認為德國終將因為維持現狀的成本高不可攀,退出歐元區。
歐盟是一項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採用歐元意味著朝向撰寫憲法的目標更進一步。憲法明定權利、特權、義務和許諾,而且提供修訂權利和義務聲明的規則和程序,各種措施與決定先是成為慣例,然後附寫入憲法中,雖然它們在法理上不比條款站得住腳。
《美國憲法》在一七七六年夏天僅花數個星期完成,當時十三個殖民地摩拳擦掌等著宣布脫離祖國大英帝國。一場戰爭迫在眉睫,因為英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絕不會接受殖民地子民單方面的行動。這項撰寫憲法的創舉反映出前身「邦聯條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不能提供充分強大的中央權力後援,這些殖民地眼看就要捲入一場戰爭。十三個殖民地中,約有四、五個參與起草憲法,當時這十三個殖民地人口約四百萬人,彼此共享語言、文化,以及一段中規中矩的歷史,但各殖民區商業競爭激烈,而且某些州之間互爭農業利益,再加上賓州為了商業利益槓上紐約,幾個農業大州寧可中央少點權力。
發展新歐洲的憲法複雜得多,涉及一連串施行超過五十年的條約,有一些是根據簽定所在地的城市所命名,也有一些是依據簽定的人名而來。歐佛特韋德簡潔扼要地全面回顧相關的發展。第一項條約在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時期簽訂,共六國參與,如今已經廣納二十六個國家,超過三億人口。這些國家的文化發展截然不同,但過去卻彼此爭戰不休,而且總為了領土及其他事端吵吵鬧鬧,大會員國比起小會員國的人口與經濟實力強大十到二十倍。建構新歐洲的過程非常務實,而且也非常盎格魯-撒克遜式(Anglo-Saxon)。
新歐洲面臨的問題與當年的費城如出一轍,亦即究竟該讓中央主管機關擁有多少權限?這可以用法國與德國的不同鐵軌模式來比喻說明。法國鐵路系統主要是以巴黎為中心向四周輻射,而德國系統則是以地區為中心,像是漢堡、慕尼黑、萊比錫,甚至是柏林也不例外。法國及一些小國正是歐盟裡要求中央主管機關應該擁有強權的一派;而德國及英國則持相反立場,德國人認定,一個強大的中央主管機關將會限制他們自己的選擇,而且會導致大筆資金從柏林流向布魯塞爾。
新歐洲向來是大成功,一八七○年到一九四○年間,法國和德國發生過三場關鍵戰爭,而且還把許多國家一起拖下水。一九四○年代以來,歐洲各國相安無事,除了南斯拉夫解體、塞普勒斯境內政權混亂,以及英國與冰島爭捕鱈魚、捍衛漁權的戰役之外,歐洲一片欣欣向榮。
一九九○年代的創新局面使歐洲開始沿著兩條路線發展:多數歐盟會員國主張向內走,它們選擇採取一種通用貨幣;而英國與一些小國則決定不加入向內走一派,不採取通用貨幣。這種雙軌型態是另一個實用主義的例子。
質疑歐元能否活下來的說法多半是基於沒有能力解決「希臘問題」的現實。希臘和葡萄牙因為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就像貪腐軟弱香蕉共和國(banana republic)一樣,能借多少就借多少,最後終於深陷沉重的財政赤字泥淖。當年希臘申請加入歐洲經濟貨幣聯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時,希臘政府曾在帳面上大動手腳。因為它竄改財政赤字與負債數字,所以最終能符合馬斯垂克規定的諸多準則。尤有甚者,希臘在「匯率出錯時」加入歐盟;龐大的財政赤字主要導因於同樣可觀的貿易赤字,而且還反過來反映出成本與價格過高的現象。許多歐洲重要的銀行都是舉雙手自願參與這場金融愚行:如果不是亮晶晶的銀子自動送到希臘和葡萄牙的眼前,供它們融資,現在也不會被赤字壓得喘不過氣來。希臘和葡萄牙都有基本財政赤字(primary deficit),而用來付債務利息的錢全都來自新一輪借來的資金。
然後,到了某個階段,那些願意為希臘人提供融資的銀行全都體認到,希臘的負債早就超出資產,才因此哇哇大叫:「再也不給錢了。」因為希臘的基本財政赤字大概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六%至七%,政府根本就沒有足夠的錢可以支付銀行利息,也發不出工資。因此,希臘政府將會拖延欠款,還得調降支付公務員與供應商的費用約五%至六%。拖欠款項的結果可能意味著,希臘得被迫離開向內走那一派了。
接著,放款與投資者又認定,另一些國家,包括愛爾蘭與西班牙,也同樣有基本財政赤字,這些國家的財政狀況和希臘及葡萄牙大不相同,愛爾蘭與西班牙政府吹大房地產泡沫,泡沫破滅後傷及自家人,累積出大筆財政赤字,但至今兩者的出口產業仍生氣蓬勃。
德國、法國,及其他財政穩定的歐洲國家政府有什麼政策方案?其一是提供政府貸款給希臘、葡萄牙和愛爾蘭,充當它們支應財務赤字的資金,直到赤字緩降至能維持在一定水準的價值上。這道選擇包含評估希臘政府降低財政赤字的表現,為其制定目標及條件;其二是乾脆促成違約發生,讓這些政府的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降低至五○%至六○%;其三是注資銀行,並放手讓它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其與希臘及葡萄牙政府的問題;其四是要求希臘脫離貨幣聯盟,這意味著希臘可能得發展出自己的貨幣,接著一次有效貶值,或是來一次違約;第五個方案則是德國退出歐元區。
一股無比強烈的被挾持感正籠罩歐洲,意味著如果這筆錢沒有著落,大事就要不妙。歐洲銀行利用希臘與其他負債累累的國家窘境,為它們先前被不當手段騙走的貸款向政府索討紓困方案,而這幾個政府則拿銀行償債能力當作威嚇手段,藉此爭取更多財務支持。
眼前的問題是該如何安度危機。銀行必須調整資本結構,或許可循不良資產紓困計畫(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TARP)的做法順勢而為。銀行若決定尋求財務支持,政府應該取得它們的資本所有權權益。因此行動方針必須具體確立,不是空畫大餅,要用白紙黑字寫下來,並對這些債台高築的國家傳達這個訊息:「這筆錢就是全部可動用的資金了,絕不會有第二筆。一旦用完,往後就只能靠你自己。如果你覺得必須離開歐元區,無論是短期或永久退出,那就只能說,請便。你得認清一件事,那就是我們對你的重要性遠高於你對我們的重要性。」
更長遠的問題是該確保這類問題不會再發生,同時也要確保不會出現道德風險問題,即這次無可避免的紓困方案在未來不會助長搭便車的投機行為。有兩大因素讓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變得棘手:其一是妄想每一個國家的地位都是至高無上,但借錢的債務國及特別小的債務國從來就不能與大國平起平坐;其二是不願仔細思考一些難以想像的選項,像是一個或數個國家可能會離開歐元區。
這種局面和歐佛特韋德的預測出入頗大,他認為德國會開第一槍,率先退出。如果是希臘打頭陣退出,歐元會升值。不過從技術層面來看,把德國退出的情節寫入腳本,難度將非常高,遠甚於將把希臘退出的情節寫入腳本。但如果德國真的開第一槍,率先退出,新歐元一樣會升值,甚至比希臘退出所影響的幅度還要大許多,屆時,德國無異是自尋經濟死胡同。這種結果看似不可能,但也許會發生。德國以前就曾自尋死路,因此,看起來更可能會演變成德國定下條件,以便小國自行決定退出,因為硬是堅持要留在歐元區的成本不貲。
希臘危機所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有了貨幣聯盟後,是否需要一個財政聯盟?或者應該這麼問,一個財政聯盟應該支持貨幣聯盟到什麼地步?更長遠的問題是,確保各會員國間的國際收支不均是一種自我設限的現象。共同貨幣政策意味著,通貨膨脹率不會有顯著差異,但製造業發達國家的生產力也會比其他國家來得高。首選的調整手段是,在那些生產力收益較高的國家裡,更迅速調高工資。
歐佛特韋德的書熟練地將各種議題依輕重緩急排序,並指出,如果撰寫歐洲憲法這場規模宏大的活動一定要一舉成功,有些手段必須即刻採取行動。若能將此書價值除以全書頁數,所得到的比率將非常高。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2 |
5折 | 1 |
7折以上 | 2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4 |
7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