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喬賽‧薩拉馬戈
定價:NT$ 320
優惠價:88 折,NT$ 282
已售完,補貨中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傳世傑作
葡語文學最高獎項「卡蒙斯文學獎」得獎作品
魔幻時代中一則冒險與宗教的華麗傳奇
台大外文系教授張淑英專文導讀
小說開場為1711年,當時雖然已經邁向啟蒙時代,但還是在宗教裁判所掌控的環境當中。
以興建瑪弗拉修道院的歷史故事為線索,以斷臂士兵巴達薩與通靈姑娘布莉穆妲的愛情故事引導,借助奇異的想像和寓意,揭露教會的陰暗、權力和壓迫,呼喚正義。
國王(若望五世)求子心切,許願建修道院償願;同時間,羅倫索神父(帕德雷.巴赫托羅繆爾.羅倫索)則著手飛行器的製造工程。
愛情穿插在舊制的專制與科學的啟蒙思想中震盪,虛實交錯,貴族與平民雙線鋪陳。最後巴達薩與布莉穆妲在宗教法庭的火形柱下魂魄結合。
有好色的修士;熱情的遊行隊伍;倒楣的水手被當練習箭靶;身穿華服的女性,觀看行為失檢的改宗者與巫師被處火刑。
也有在宗教裁判所與瘟疫的恐怖中,一對表面不相配的愛侶卻發現了愛的奇蹟。
這個詩意的傳奇,講究歷史細節,充滿魔幻與冒險,是一幅人類愚蠢與意志的織錦。這本小說的成就耀眼,也是薩拉馬戈所有作品中最受喜愛的一部。
一則傳奇與冒險,不僅對十八世紀葡萄牙的王權與宗教進行反芻,也對權力的運用有著非常反諷的評論。令人著迷的小說,翱翔在其餘情節之上的愛情故事,就像沉重交響樂裡的笛音。 ──《紐約時報》
一個迷人又動人的愛情故事……意想不到的珍品。 ── 《美國今日報》
表達了對宗教裁判、王室好大喜功的批判,以及對純真愛情的歌頌。
文章充滿細節的豐美,又處處幽默,好看更勝《盲目》。 ──詩人遲鈍
作者簡介:
喬賽‧薩拉馬戈(Jose Saramago,192-2010)
1922 年生於葡萄牙,曾經操持多種不同行業維持生計,包括技工、技術設計人員與文學編輯,從1979 年起,即全力投入創作。作品包含了戲劇、詩作、短篇故事、非小說與虛構小說,小說已經被翻譯為二十餘種語言。
1988 年出版的英語版《修道院紀事》(Baltasar and Blimunda,葡萄牙文版Memorial del Convento 1982年出版)首度將他帶進英語出版世界的焦點,《費城詢問報》讚美該部小說「一部虛構而極富原創性的歷史小說,足以比美賈西亞‧馬奎斯顛峰時期作品」。
薩拉馬戈並以《詩人雷伊斯逝世的那一年》(The Year of the Death of Ricardo Reis)一書獲英國《獨立報》「國外小說創作獎」;本書譯者喬凡尼‧龐提耶若(Giovanni Pontiero)亦因翻譯翻譯《耶穌基督的福音》一書獲頒 Teixeira-Gomes 葡萄牙語翻譯獎。
薩拉馬戈在 1992 年獲選為當年的葡萄牙文作家,並於 1998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全球最知名的葡萄牙作家,2010年因白血病及呼吸系統宿疾,於同年6月18日中午多重器官衰竭,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朗沙洛迪家中辭世,享年87歲。
譯者簡介:
史寬克
臺大外文系畢,文字工作者。譯有《近月》。
媒體推薦:
信仰和理想的聖愛與俗愛 張淑英(台大外文系教授)
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Jose Saramago, 1922-2010),2010年6月18日在西班牙蘭沙洛德島(Lanzarote, 屬加納利群島)辭世。87高齡歸去的他不曾在意年齡數字,他在〈明日是唯一的烏托邦〉詩中這樣寫著:「問我幾歲?誰在意呢?我說幾歲就幾歲,我感覺多大就多大,讓我可以無懼地怒吼,說出我想說的話」。字裡行間洋溢著狂狷的氣息; 然而,病榻前的薩拉馬戈,時而悲觀虛無:「我們對待生命,像是法官又像劊子手,價值觀喪失殆盡,我們愧對生命」。薩拉馬戈與世長辭,文壇諸多不捨,唯一尚有微詞者是梵蒂岡,針對薩拉馬戈對教義批逆鱗、挑動宗教的禁忌、聖經的負面批判予以駁斥。梵蒂岡的敏感呼應了薩拉馬戈的無神論以及創作的軌跡。1982年薩拉馬戈向國際文壇扣關,矢志文學創作的里程碑的《修道院紀事》 (Memorial do Convento),便是開啟宗教議題的首部代表作,接續的《耶穌基督的福音》(O Evangelho Segundo Jesus Cristo , 1991)和最後一部小說《該隱》(Caim, 2009),也是環繞宗教、聖經人物為主軸,闡述他對信仰的質疑,並否認教會的功能。如今,近三十年後,回首展讀《修道院紀事》,薩拉馬戈行文不溫不火,不疾不徐,底蘊卻瀰漫字字針砭的嘲諷,將後續的著作主題彷彿早已收納其中,彼時蔚為風尚的創作技巧也在這部試金石中渾然天成。
《修道院紀事》在兩條路徑上耙梳鋪陳,原來應該是相輔相成,彼此調和,卻因時空、環境因素的扞格,變成二元對峙,成就了其一,就得犧牲其二那般殘缺。《修道院紀事》在歷史真實與虛構故事間交錯延展,這平行編織麻花的寫作技巧儼然是文人創作的基本功、必備的寶典。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的葡萄牙,葡王若望五世(Joao V de Portugal)因王后瑪利亞‧安娜夫人(Maria Ana de Austria)婚後近三年不孕,擔心王位後繼無人而憂心忡忡。彼時掌管宗教裁判所的神父努諾‧庫尼亞神父引領安東尼歐修士,向國王進言,國王若承諾在瑪弗拉(Mafra)建造一座專屬方濟會的修道院,神蹟自然出現,國王必有子嗣。國王許下承諾,果然不久後王后傳弄瓦之喜,芭芭拉公主(Maria Barbara de Braganca)誕生,長達十三年(1717-1730)的修道院建造工程於焉展開。
高高在上的皇朝帝力那一方大興土木展開修道院工程當兒,凡夫俗子的民間這廂深情款款的愛戀故事正漸次加溫。(文未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2折102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3折 | 1 |
4折 | 3 |
5折 | 21 |
6折 | 2 |
7折 | 5 |
7折以上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喬賽‧薩拉馬戈
優惠價: 88 折, NT$ 282 NT$ 320
已售完,補貨中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傳世傑作
葡語文學最高獎項「卡蒙斯文學獎」得獎作品
魔幻時代中一則冒險與宗教的華麗傳奇
台大外文系教授張淑英專文導讀
小說開場為1711年,當時雖然已經邁向啟蒙時代,但還是在宗教裁判所掌控的環境當中。
以興建瑪弗拉修道院的歷史故事為線索,以斷臂士兵巴達薩與通靈姑娘布莉穆妲的愛情故事引導,借助奇異的想像和寓意,揭露教會的陰暗、權力和壓迫,呼喚正義。
國王(若望五世)求子心切,許願建修道院償願;同時間,羅倫索神父(帕德雷.巴赫托羅繆爾.羅倫索)則著手飛行器的製造工程。
愛情穿插在舊制的專制與科學的啟蒙思想中震盪,虛實交錯,貴族與平民雙線鋪陳。最後巴達薩與布莉穆妲在宗教法庭的火形柱下魂魄結合。
有好色的修士;熱情的遊行隊伍;倒楣的水手被當練習箭靶;身穿華服的女性,觀看行為失檢的改宗者與巫師被處火刑。
也有在宗教裁判所與瘟疫的恐怖中,一對表面不相配的愛侶卻發現了愛的奇蹟。
這個詩意的傳奇,講究歷史細節,充滿魔幻與冒險,是一幅人類愚蠢與意志的織錦。這本小說的成就耀眼,也是薩拉馬戈所有作品中最受喜愛的一部。
一則傳奇與冒險,不僅對十八世紀葡萄牙的王權與宗教進行反芻,也對權力的運用有著非常反諷的評論。令人著迷的小說,翱翔在其餘情節之上的愛情故事,就像沉重交響樂裡的笛音。 ──《紐約時報》
一個迷人又動人的愛情故事……意想不到的珍品。 ── 《美國今日報》
表達了對宗教裁判、王室好大喜功的批判,以及對純真愛情的歌頌。
文章充滿細節的豐美,又處處幽默,好看更勝《盲目》。 ──詩人遲鈍
作者簡介:
喬賽‧薩拉馬戈(Jose Saramago,192-2010)
1922 年生於葡萄牙,曾經操持多種不同行業維持生計,包括技工、技術設計人員與文學編輯,從1979 年起,即全力投入創作。作品包含了戲劇、詩作、短篇故事、非小說與虛構小說,小說已經被翻譯為二十餘種語言。
1988 年出版的英語版《修道院紀事》(Baltasar and Blimunda,葡萄牙文版Memorial del Convento 1982年出版)首度將他帶進英語出版世界的焦點,《費城詢問報》讚美該部小說「一部虛構而極富原創性的歷史小說,足以比美賈西亞‧馬奎斯顛峰時期作品」。
薩拉馬戈並以《詩人雷伊斯逝世的那一年》(The Year of the Death of Ricardo Reis)一書獲英國《獨立報》「國外小說創作獎」;本書譯者喬凡尼‧龐提耶若(Giovanni Pontiero)亦因翻譯翻譯《耶穌基督的福音》一書獲頒 Teixeira-Gomes 葡萄牙語翻譯獎。
薩拉馬戈在 1992 年獲選為當年的葡萄牙文作家,並於 1998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全球最知名的葡萄牙作家,2010年因白血病及呼吸系統宿疾,於同年6月18日中午多重器官衰竭,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朗沙洛迪家中辭世,享年87歲。
譯者簡介:
史寬克
臺大外文系畢,文字工作者。譯有《近月》。
媒體推薦:
信仰和理想的聖愛與俗愛 張淑英(台大外文系教授)
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Jose Saramago, 1922-2010),2010年6月18日在西班牙蘭沙洛德島(Lanzarote, 屬加納利群島)辭世。87高齡歸去的他不曾在意年齡數字,他在〈明日是唯一的烏托邦〉詩中這樣寫著:「問我幾歲?誰在意呢?我說幾歲就幾歲,我感覺多大就多大,讓我可以無懼地怒吼,說出我想說的話」。字裡行間洋溢著狂狷的氣息; 然而,病榻前的薩拉馬戈,時而悲觀虛無:「我們對待生命,像是法官又像劊子手,價值觀喪失殆盡,我們愧對生命」。薩拉馬戈與世長辭,文壇諸多不捨,唯一尚有微詞者是梵蒂岡,針對薩拉馬戈對教義批逆鱗、挑動宗教的禁忌、聖經的負面批判予以駁斥。梵蒂岡的敏感呼應了薩拉馬戈的無神論以及創作的軌跡。1982年薩拉馬戈向國際文壇扣關,矢志文學創作的里程碑的《修道院紀事》 (Memorial do Convento),便是開啟宗教議題的首部代表作,接續的《耶穌基督的福音》(O Evangelho Segundo Jesus Cristo , 1991)和最後一部小說《該隱》(Caim, 2009),也是環繞宗教、聖經人物為主軸,闡述他對信仰的質疑,並否認教會的功能。如今,近三十年後,回首展讀《修道院紀事》,薩拉馬戈行文不溫不火,不疾不徐,底蘊卻瀰漫字字針砭的嘲諷,將後續的著作主題彷彿早已收納其中,彼時蔚為風尚的創作技巧也在這部試金石中渾然天成。
《修道院紀事》在兩條路徑上耙梳鋪陳,原來應該是相輔相成,彼此調和,卻因時空、環境因素的扞格,變成二元對峙,成就了其一,就得犧牲其二那般殘缺。《修道院紀事》在歷史真實與虛構故事間交錯延展,這平行編織麻花的寫作技巧儼然是文人創作的基本功、必備的寶典。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的葡萄牙,葡王若望五世(Joao V de Portugal)因王后瑪利亞‧安娜夫人(Maria Ana de Austria)婚後近三年不孕,擔心王位後繼無人而憂心忡忡。彼時掌管宗教裁判所的神父努諾‧庫尼亞神父引領安東尼歐修士,向國王進言,國王若承諾在瑪弗拉(Mafra)建造一座專屬方濟會的修道院,神蹟自然出現,國王必有子嗣。國王許下承諾,果然不久後王后傳弄瓦之喜,芭芭拉公主(Maria Barbara de Braganca)誕生,長達十三年(1717-1730)的修道院建造工程於焉展開。
高高在上的皇朝帝力那一方大興土木展開修道院工程當兒,凡夫俗子的民間這廂深情款款的愛戀故事正漸次加溫。(文未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0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3折 | 1 |
4折 | 3 |
5折 | 21 |
6折 | 2 |
7折 | 5 |
7折以上 | 2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2折102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