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宏觀的歷史角度探索臺灣美術社會發展,而1980~2000年間不僅是臺灣美術社會發展的轉捩點,更是臺灣美術社會發展的黃金年代,即使時序進入2011年,但綜觀臺灣美術發展之脈絡,仍不脫該時之範疇,故乃針對1980年代至2000年代的臺灣美術社會發展做一鳥瞰式探究,期以史觀的視野,呈現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之全貌,試圖建構面向較廣且較完整的臺灣美術社會發展史論。
目的乃在以宏觀的美術社會史觀之面向,從面的視角來窺探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但更期待今後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從點的視角再做另一層深入的研究,則臺灣美術社會發展史將能更完整地呈現。
作者簡介:
李宜修
筆名李放、徐開。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美國州立紐奧良大學藝術行政研究所進修,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電視節目執行製作、廣播電台主持人、畫廊經理。現任永達技術學院圖書管理組組長兼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 林登讚(新北市文化局局長)、陳英偉(藝術家&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系教授)鄭乃銘(CANS藝術雜誌總編輯)聯名推薦!
★ 石隆盛(臺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黃光男(臺灣藝術大學校長)廖修平(第29屆行政院文化獎章得主、台師大講座教授)專文推薦!
個人身為美術社會的一員,自早年負笈海外時,即對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付出極大的關注,對其發展也一直參與其中,尤其九0年代返臺後,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面對美術社會的事物。一直以來,個人對推動臺灣藝術與國際接軌不遺餘力,從早年的國際版畫暨素描雙年展,至近年來的亞太國際版畫邀請展暨學術研討會、當代版畫的走向-2010國際版畫新風貌展、國際紙藝大展暨學術研討會等等,都是個人對臺灣藝文環境有感而發所做的努力,以期對臺灣的藝術發展能有更大的助益。
臺灣早年的美術社會整體氛圍,不似現在的自由、多元,這與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等等有關,直到1980年代,因為政經情勢的驟變,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宜修在九0年代期間於臺北福華沙龍服務,當時的福華沙龍即有不少國際藝術交流的展覽活動,或許是因為如此之經驗,書中對臺灣藝術國際化之議題亦有所著墨。由於置身畫廊業中,所以宜修對美術產業不僅十分了解,也體認到美術產業對美術社會發展的關連性與重要性,當時即時常為文介紹相關議題。
本書是宜修長久以來關心臺灣藝文環境發展所獲得之結果,綜觀全書,確實對其作了一全面性的探討與敘述。難得的是他從史觀的面向,對之作了通盤的梳理,尤其是美術社會與整體外在環境的互動與回應部分,是較少人觸及的。本書對想要了解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者,是非常值得參考的一本專書,故樂為之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講座教授 廖修平
回想六○、七○年代的臺灣社會,尚為求溫飽傷神之際,實難想像現今美術社會發展的蓬勃多元。而追究其原因,最重要的關鍵應該是八0年代開始,臺灣社會經濟的突飛猛進,使得人民在物質生活豐富之餘,得以發展精神生活。我們從歷史上可以發現,每個藝術發展良好的時代或地域,都與經濟的發達息息相關。
臺灣關於美術相關的著述很多,但以美術社會發展為主要論述的著作則較少見,宜修君以另類的視野焦點,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以藝術經濟的發展與美術社會發展間之關係,來探討臺灣美術社會,實屬難能可貴。因為這整個過程,本人適服務於美術館/博物館領域之中,所以能夠深深體會其中的變化。而這臺灣美術社會的發展變遷過程,讀者可以從本書中獲得完全的了解。
本人於2002年時,擔任宜修君碩士論文的口試委員,該論文在探討九0年代的臺灣畫廊文化生態,當時對其論文中繪製的藝術產業發展關係圖印象深刻,由此可以得見其對藝術產業及整個畫廊文化生態之熟稔程度。由於宜修君的藝術產業經歷及長期對臺灣美術社會的關注,很高興他能延伸之前的學術研究課題,進一步從史觀的面向,論述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本書為論述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之佳作,這是臺灣藝術社會所樂見者,故個人樂意為其作序推介,以饗讀者。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 黃光男
名人推薦:★ 林登讚(新北市文化局局長)、陳英偉(藝術家&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系教授)鄭乃銘(CANS藝術雜誌總編輯)聯名推薦!
★ 石隆盛(臺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黃光男(臺灣藝術大學校長)廖修平(第29屆行政院文化獎章得主、台師大講座教授)專文推薦!
個人身為美術社會的一員,自早年負笈海外時,即對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付出極大的關注,對其發展也一直參與其中,尤其九0年代返臺後,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面對美術社會的事物。一直以來,個人對推動臺灣藝術與國際接軌不遺餘力,從早年的國際版畫暨素描雙年展,...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臺灣當代美術發展及藝術市場概說
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與藝術經濟息息相關,然而,任一事物之發展絕非僅受單一因素影響,臺灣的美術社會發展即尚受其他諸如政治、教育、思潮等等面向之影響。本章內容乃就1980—2000年間臺灣當代美術之發展及藝術市場作一概述,然而歷史是延續的,因此1980年代前的臺灣美術發展與藝術經濟亦扼要述及,讓讀者能對當代臺灣美術社會發展與藝術經濟間之關係有一梗概認知。
第一節 臺灣當代美術發展略述
一、前論
研究臺灣美術史的人常會感慨臺灣美術發展的曲折,從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予日本直到1945年歸還為止的日據時代,知識份子一面努力維持固有文化,另一方面卻又得接受強制的皇民化教育產生的文化衝突。日據時代的美術教育由於日本明治維新西化的結果,延續到臺灣的美術教育,也使得臺灣得以接觸西方美術思潮,臺灣的前輩畫家大都接受日本留學教育,或在國內師範體系的藝術教育,其表現媒材也跳脫傳統的水墨,而以膠彩畫(東洋畫)、油畫、水彩及雕塑為主流。當然,當時的美術社會中尚無法形成藝術市場,美術創作者多以教書為業,偶爾靠贊助者的支助維持其創作,謝里法研究臺灣日據時代美術史時,指出當時的美術社會屬於「畫會時代」,當時的創作者參與美術活動的方式,大都是透過參加畫會及參加展覽,當時最重要的美術展覽為「臺展」,「臺展」從1927-1936年共舉辦了10屆,直到1936年後改為「府展」,府展從1938-1943年計舉辦了6屆。
直到1945年光復,則臺灣的美術發展又產生重大的變化,國民政府為了強調所謂的正統,標榜中原文化,於是傳統水墨畫一躍又成美術創作的主流,日據時代延續下來的表現媒材一度受到打壓,加上政治上的戒嚴,藝術創作的靈魂—題材、內容受到限制,使得戒嚴時期的創作大都圍繞在社會寫實的題材。此外,由於此時期的臺灣接受美國軍事、經濟援助,於是美國文化亦於此時大量移植,臺灣的藝術創作者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時,雖擴大了視野,但創作思想仍受箝制,所以作品內容仍無法自由發揮,在此情況下結合60年代美國的抽象主義,開始了臺灣創作者一個新的視界,但其背後仍有許多的無奈。這是呂清夫所形容的60年代是個虛無的年代。[1]
70年代則是臺灣當代美術發展的關鍵時刻,當時盛極一時的「鄉土文學」對日後的本土文化發生重大的影響,林保堯即謂:「七O年代的鄉土文學,引發其後彌久不衰的本土文化主流價值觀,甚而衝達日後臺灣的政治民主,令人不禁想起引領歐洲文藝復興的翡冷翠梅迪奇家族所提出的新柏拉圖主義思想,最後卻創造歐洲文明史上最珍貴的文藝復興新境,兩者似是有著相當意義的對應性。」[2]此外,影響臺灣美術發展甚鉅的「雄獅美術」、「藝術家」兩家美術雜誌亦於70年代創刊。另值得一提者為1975年「龍門畫廊」的成立,龍門畫廊可說是臺灣第一個具現代意義的畫廊,它的展覽內容跳脫一般的展覽樣貌,這對臺灣美術社會發展而言,是具有時代意義的。
臺灣美術創作者創作自由的有形、無形箝制,一直到1987年解嚴後才徹底解放,而在解嚴前的80年代初期,社會已經醞釀著一股爆發力,80年代的狂飆年代,乃延續自70年代,由文學界的鄉土文學所開始蘊藏的本土意識,呂清夫即以感傷的年代形容70年代,而蕭瓊瑞在研究臺灣美術史時則指出,從1945年光復到1987年解嚴的臺灣藝術可分為六個時期:[3]
1、從1945年至1950年間的「社會寫實時期」,主張藝術脫離戰前的純粹形色追求,關注社會大眾的生活,反映社會大眾的美感。
2、從1950年至1957年間的「新藝術運動時期」,由大陸來臺的西畫家何鐵華、李仲生、黃榮燦等人,倡導新興藝術運動:其間,和本地的藝術團體
「紀元畫會」,有著相互支援的意味,可看成是之後「現代繪畫運動」的暖身期。
3、從1957年至1966年的「現代繪畫運動時期」,由李仲生學生組成的「東方畫會」,和師大校友組成的「五月畫會」,及另一團體「現代版畫會」
為主導,形成風起雲湧的畫會時代,以追求「形象解構」的「現代繪畫」為訴求。
4、從1966年至1970年的「初期複合藝術時期」,反對以「抽象」的平面表現為唯一及最高的藝術手法,主張運用多媒材及現成物的複合表現,傳達
個人的心境、意念,以及對社會的質疑與批判。
5、從1970年到1983年的「現代藝術生活化時期」,現代藝術受到鄉土運動的影響,有暫趨消退的現象,但在現代雕塑及現代版畫上,則和正趨興盛
的臺灣工商業社會結合,有較突出的表現。
6、從1983年到1987年的「多元開放表現時期」,受到大量回國的藝術家影響,配合臺北市立美術館的成立,形成解嚴前蓬勃興盛的多元開放時期。
總之,80年代是臺灣美術發展最重要的時代,這是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年代,臺灣豐富多元的美術發展於焉開始綻放另一歷程。
二、狂飆的80年代
有人以「狂飆的80年代」形容80年代的臺灣美術,這個說詞實在是十分貼切的形容了那個時期。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520農民事件,似乎是臺灣人民對長久威權統治壓抑的宣洩。在踏出禁忌的第一步後,整個80年代的社會整體氛圍已不似以往肅殺,加上蔣經國刻意的開放下,臺灣社會慢慢地呈現較以往自由多元的因子,而在美術社會方面,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成立、198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幕、大批留學國外的藝術創作者回臺等,使得臺灣的美術發展日趨多元。
尤其在1987年政府宣佈解嚴,臺灣美術界可以用百花齊放來形容創作上的解放。事實上,臺灣的藝術思想從50、60年代開始即接收西方的潮流,所以,在創作的手法上都循著西方的腳步前進,如抽象主義、寫實主義、行為藝術、普普藝術、新古典主義、女性主義、貧窮藝術等等,都被臺灣的藝術創作者套用,所不同的是題材上的禁忌,尤其是政治上的題材。然而解嚴後官方對臺灣美術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198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及省立臺中美術館(現在的國立臺中美術館)即分別舉辦「臺灣早期西洋美術回顧展」、「臺灣美術三百年展」,這應是解嚴的結果。因此,狂飆的80年代指的是80年代後期解嚴後開始的,而其中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是政治題材,真如脫韁野馬般恣意奔馳。當然,其他社會議題也都是創作者所觸及的,而漸漸地涉及的面向也愈來愈廣,則時序也進入了90年代。
三、守成的90年代
90年代的美術社會發展是延續80年代的狂飆歲月,討論90年代美術發展的人,對90年代讓人眼花撩亂的創作總是給予激情的評價,但如果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其實繽紛的90年代都是延續80年代後期的解放,所以,筆者贊同呂清夫對90年代所下的註解,他認為90年代是守成的年代。[4]所謂的守成是繼續80年代而加以發揚光大。
於是,我們在90年代所看到的是意猶未盡地繼續享受著無拘無束的自由創作,再者,也因為藝術市場的蓬勃,帶給臺灣藝術創作者更大的創作資源。當然這過程中也因此出現了藝術本質上的變化,整個臺灣社會被物化得很嚴重,其中也包括美術社會,此將留待後文繼續探討。此外,90年代的美術創作在表現媒材上,觀念藝術似乎最受創作者的青睞,是否受到社會上速食的影響,許多人拋棄了需要基本功的平面創作,而偏愛不用繪畫基礎功夫的觀念藝術,於是裝置藝術、媒體藝術在90年代大行其道,這也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藝術是一個社會歷史發展的可循軌跡,有學者綜觀90年代的臺灣美術發展,即指出當時之美術有四個特色:「1.透過藝術表現對社會與政治的強烈關心。2.對臺灣歷史定位的再詮釋。3.對通俗文化的興趣。4.對性別議題的討論。」[5]這四個特色正是臺灣社會的現象,而我們可以在臺灣的藝術家創作中清晰看出社會的發展脈絡。
姚瑞中歸結90年代之美術與社會發展指出:
整個90年代的臺灣藝壇,可說是藝術狂飆的年代,除了政治上的解嚴、民主的進步及社會風氣的開放之外,歸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海外歸國學人帶動的新藝術觀念、三大現代美術館的成立、南部及北部國立藝術學院的設立、替代空間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興起、本土化論戰與文化自覺、國際雙年展的參與及舉辦、公立及私立藝術基金會的成立、藝術補助條例的設立、公共藝術的設置、策展人風潮、國際化趨勢及全球化狂潮、藝術村的設置(作者註:藝術村因921大地震已擱置)……藝術家出國駐村計畫、美術獎項的鼓勵、相關藝文雜誌的推行等。[6]
藝術是一種精神需要,它須建構在物質的前提下,80、90年代的美術發展需對應當時整個的社會發展,我們就能夠理解其所以然,細觀這些原因的背後,乃因該年代是臺灣經濟榮景之時,假若無當時的經濟為後盾,則恐怕是無法產生如此大開大闔之藝術環境。只是,從上述的美術發展觀之,卻也讓我們為臺灣的社會發展引以為憂,因不少僅是表象而無反省沉澱的作品,讓我們為臺灣文化的深層發展擔心。面對這些各式各樣的媒材、內容五花八門的創作,黃海鳴的批評引人深思:「針對2000年之後我會用兩個字-玩物,也就是藝術家的作品不再要求精準的意涵,而是作一些調侃、做一些腦筋急轉彎之類的作品,不再去探討終極的事情。……九0後期甚至從二000年開始,大型展覽已經成了大賣場。九0年代大家大鳴大放,甚至為了標新立異而說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話。」[7]文化人應知文化是深層結構,臺灣多年來一直為人詬病的淺碟文化,期盼能在藝術社會發展中,因組成份子的自覺而終結。
--------------------------------------------------------------------------------
[1] 陳淑鈴整理:〈開新—八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座談會紀錄〉,台北:《現代美術》2004年12月,頁23。
[2] 林保堯:〈七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的關鍵時刻〉,台北:《藝術家雜誌》2003年3月,頁186。
[3] 蕭瓊瑞:〈撞擊與生發—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5—1987)〉,台中:《台灣美術》2004年4月第56期,頁31-32。
[4] 陳淑鈴整理:〈開新—八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座談會紀錄〉,台北:《現代美術》2004年12月,頁23。
[5] 顏娟英、黃琪惠、廖新田:《台灣的美術》(台北: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年),頁110。
[6] 姚瑞中:《台灣裝置藝術since1991—2001》(台北:木馬文化公司,2004年),頁15。
[7] 陳淑鈴整理:〈開新—八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座談會紀錄〉,台北:《現代美術》2004年12月,頁24。
第一章 臺灣當代美術發展及藝術市場概說
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與藝術經濟息息相關,然而,任一事物之發展絕非僅受單一因素影響,臺灣的美術社會發展即尚受其他諸如政治、教育、思潮等等面向之影響。本章內容乃就1980—2000年間臺灣當代美術之發展及藝術市場作一概述,然而歷史是延續的,因此1980年代前的臺灣美術發展與藝術經濟亦扼要述及,讓讀者能對當代臺灣美術社會發展與藝術經濟間之關係有一梗概認知。
第一節 臺灣當代美術發展略述
一、前論
研究臺灣美術史的人常會感慨臺灣美術發展的曲折,從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予日本直到19...
作者序
臺灣美術社會在1980年代前,受限於政經因素,以致發展遲緩,直到1980年代後,因經濟的成長及政治局勢之變化,加速其發展演變。於是1980年代開始,臺灣美術社會乃有了重大的變化,但審視其中之變項,最大的關鍵是經濟因素。所以,當九0年代經濟泡沫化發生時,美術社會的發展也出現了饒富趣味的變化。
個人因於九0年代置身於藝術產業之中,故對其中之演變,有更貼近的觀察與想法。當時有許多對美術社會發展議題之討論,但總覺得多數是從點的面向切入,而較少全面性的觀察探討。因此,一直亟思能以宏觀的歷史視野,對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作較全面的描繪,使關心臺灣美術社會發展的人,對其有較綜合性的理解。
本書的內容是個人的體驗觀察所得,其中仍有許多疏漏之處,希望關心臺灣美術社會者能予以指正,而個人基於對臺灣美術社會之關心,仍將持續檢視美術社會之發展,而於適當之時機予以增補。
本書能夠出版,感謝臺灣商務印書館給予這個機會,並且對出版期間,士全、素慧、美玲、翠霞、筠軒及許多提供協助的機構及朋友們,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此外,對二哥、三姐、崇領長久以來的支持銘感於心;最後,要將這本書獻給我最摯愛的兆珩。
李宜修 2011年6月29日
臺灣美術社會在1980年代前,受限於政經因素,以致發展遲緩,直到1980年代後,因經濟的成長及政治局勢之變化,加速其發展演變。於是1980年代開始,臺灣美術社會乃有了重大的變化,但審視其中之變項,最大的關鍵是經濟因素。所以,當九0年代經濟泡沫化發生時,美術社會的發展也出現了饒富趣味的變化。
個人因於九0年代置身於藝術產業之中,故對其中之演變,有更貼近的觀察與想法。當時有許多對美術社會發展議題之討論,但總覺得多數是從點的面向切入,而較少全面性的觀察探討。因此,一直亟思能以宏觀的歷史視野,對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作較...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臺灣當代美術發展及藝術市場略論
第一節 臺灣當代美術發展略述
一、前論
二、狂飆的 80 年代
三、守成的 90 年代
第二節 影響臺灣當代美術發展之面向
一、經濟
二、政治
三、教育
四、思潮
第三節 臺灣藝術市場概況
一、藝術市場與經濟
二、臺灣經濟奇蹟下蓬勃的藝術市場
小結
第二章 美術環境與藝術經濟發展之關係
第一節 藝文環境概況
一、藝文發展失衡
二、藝文生態描繪
三、藝術市場的地域差異
第二節 畫廊、拍賣會、藝術博覽會與美術館
一、畫廊
二拍賣公司
三、藝術博覽會
四、美術館
第三節 替代空間
一、臺灣替代空間形成背景
二、替代空間是畫廊的前哨
第四節 國際藝術的引入
一、歐美藝術流派的因襲
二、國際性大展對畫廊的影響
小結
第三章 政經與傳播環境對藝術經濟的影響
第一節 臺灣政治解嚴與美術發展
一、威權政治氛圍下畫家的壓抑
二、解嚴後的百花齊放
三、政治解嚴助長本土繪畫抬頭
四、本土繪畫成市場的主流
第二節 政經變遷下兩岸藝術衝擊
一、解嚴後大陸藝術品來臺管道多
二、業者經營大陸藝術品及市場
三、對本地藝術市場是一種刺激
四、國際上的擠壓
第三節 傳播媒體與藝評對藝術市場的影響
一、傳播媒體
二、藝評
小結
第四章 美術生態之變遷與美術社會發展
第一節 市場經營現象
一、畫價狂飆下偽作的猖獗
二、因應科技下的網路經營
三、市場國際化的迷思
第二節 美術社會角色的變化
一、策展人的熱潮
二、裝置藝術與平面繪畫的對峙
三、畫廊介入公共藝術/創作者創作方向轉換
四、科技與媒材
第三節 環境的回應
一、鐵道藝術網絡
二、大專院校藝文中心的設立
三、藝術活動節慶化
四、營利與非營利藝文機構之消長
五、藝文期刊見證市場滄桑
小結
第五章 美術社會之生態結構
第一節 社經結構
一、經濟
二、人口結構
三、政治與社會
第二節 藝術家與收藏家
一、藝術家
二、收藏家
第三節 政策法規制度
一、政府之藝術產業政策
二、相關文化獎助法規稅制
三、與藝術產業切身之稅制
四、產業的需要與期望
第四節 藝術產業及美術館
一、藝術產業(畫廊/拍賣公司)
二、美術館
第五節 美術教育
一、美術教育的問題
二、兩種美術教育管道
三、兩種美術教育體系對藝術產業之效果
四、人文的美術教育理念
小結
結 語
參考文獻
附 錄
推薦序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臺灣當代美術發展及藝術市場略論
第一節 臺灣當代美術發展略述
一、前論
二、狂飆的 80 年代
三、守成的 90 年代
第二節 影響臺灣當代美術發展之面向
一、經濟
二、政治
三、教育
四、思潮
第三節 臺灣藝術市場概況
一、藝術市場與經濟
二、臺灣經濟奇蹟下蓬勃的藝術市場
小結
第二章 美術環境與藝術經濟發展之關係
第一節 藝文環境概況
一、藝文發展失衡
二、藝文生態描繪
三、藝術市場的地域差異
第二節 畫廊、拍賣會、藝術博覽會與美術館
一、畫廊
二拍賣公司
三、藝術...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