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衛.道
定價:NT$ 320
優惠價:88 折,NT$ 282
本商品已絕版
如果不曾經歷謀殺與死刑,該怎麼理解其中的糾纏傷痛?
而今,我們聆聽,我們目睹,在哀傷中思索……
作家平路、張娟芬 律師高涌誠、葉建廷 專文推薦
◎常人別過頭去不看的,他堅定地凝視。常人噤聲不語的,他迂迴訴說。——張娟芬
◎當作者自敘從死刑犯的監獄回家,趴在等不到爸爸已經熟睡的小兒子床邊,彷彿幽明交界,感覺到作者無言的悸動。——平路
在美國死刑執行人數最多的德州擔任律師,
他代表過上百位死刑犯,每天面對開庭、處決的生死瞬間。
委託人當中只有少數可能真的無辜,阻止執刑的機會總是渺茫,
本書是他守護道德與悲憫、徘徊工作與家庭間的憂鬱告白。
大衛.道接觸的世界,是我們多數人沒有機會經歷的。身為一名律師,他曾代表超過上百位被判處死刑的囚犯。他的許多個案都已經往生,其中或許不乏無辜者。這是他用生命書寫的真實故事:關於正義、死刑以及律師生活。
他的生活充滿極端的矛盾:在見證處決過程後,他回家接受愛妻和摯子的擁抱,他們想要知道他工作的情況。在充滿冷漠和無能法官的司法體系中,他為美國死刑犯的生命而奮戰,為生命盡頭就在眼前的個案,爭取更多時間。
本書描述了形形色色的死刑犯面對審判執刑的歷程,其中最令我們動容的,是被控殺了妻子和兒女的亨利.奎格。由於前任辯護律師的無能、檢警的刻意引導,奎格殺人的證據缺乏說服力,仍被陪審團採信。大衛.道和同事發現兇嫌另有他人的線索,但無法取得任何證據;他們提出各種申請文件、特赦請願書,都不能動搖法庭死亡執行令上的日期,直到處決前十分鐘,大衛.道趕到奎格的行刑室外……
這些生死一線間的故事,提供了一種鮮明且私密的角度,直視死刑的真實樣貌:無論是審判法官難以捉摸的思緒,監獄和行刑室的例行運作,到身為辯護律師、自己的日常生活被捲入;道德的追尋,終需付出代價。
面對死刑的一切,大衛.道沒有激情地宣揚理念,卻是低眉淡筆,陳述種種事實與掙扎,讓人憾動、低迴不已:原來,希望懸繫於每一個字、每個行動之中,生命就在一線之隔,而去做正確的事,永遠是知易行難。
作者簡介:
大衛.道是一位傑出教授,任教於休士頓大學法學院。他同時也是「德州辯護律師服務」(Texas Defender Service) 的訴訟主任,該組織是專門代表死刑犯的非營利法律援助組織。身為一名上訴律師,在過去二十年內,他代表了超過百位死刑犯。
道畢業於萊斯大學及耶魯大學,他與馬克.道 (Mark Dow)共同擔任《Machinery of Death》的編輯,其他著作包括《Executed on a Technicality: Lethal Injustice on America’s Death Row》及《America’s Prophets: How Judicial Activism Makes America Great》。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和其他重要出版品。目前與他的夫人、兒子和一隻狗住在休士頓。
譯者簡介:
楊語芸,德州農工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放舟文河十餘載,曾於新聞、戲劇、出版等產業鬻字維生。
著有《造反的演員》、《藍海青春後樂園》、《幸福.轉動之間》;譯作包括《Michael:孤獨的王者》、《香料傳奇》等。
名人推薦:
美國執行死刑的過程不公開,這個規定有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有一些不太有道理的原因。選民以及支持死刑的多數人都沒有機會親眼目睹處決過程。本書由一名律師執筆,他的筆調引人入勝且有說服力,陳述了德州在執行死刑的緊要關頭上,處理的如此紊亂不堪。所有支持由國家執行處決的人都該捧書一讀。——《無辜之人》、《幫凶律師》作者,「法律驚悚小說之王」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
我讀過無數關於死刑的書,大衛.道的這部作品讓人望塵莫及。——《基甸的號角》、《不得立法侵犯》作者,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安東尼.路易斯(Anthony Lewis)
為無辜者辯護不難,但大衛.道為那些行為堪慮的人辯護。他深受折磨,卻不曾停歇,他用一種坦率的洞察力,讓我們親見他的掙扎和戰慄。——《科倫拜校園事件》作者大衛.考倫(David Cullen)
大衛.道這本非凡的回憶錄,揭開了死刑犯真實世界的面紗,讓我回味無窮。——《The Nine》作者 Jeffrey Toobin
【推薦序】與「惡」面對面
文/張娟芬(作家)
在美國德州擔任刑案律師、為死刑犯辯護,就像唐吉訶德跑去荷蘭定居一樣,是一種和自己過不去的人生選擇。美國是民主國家中的死刑重鎮,而全美超過三分之一的死刑都出自德州;除了牛仔與敞蓬卡車以外,死刑堪稱德州的另一特產。大衛.道在德州擔任死刑犯人的辯護律師,自然因為盛產死刑而經驗豐富。因此這本生涯回憶錄充滿了人、故事與感受,透過一個執業超過廿年、全心投入死刑辯護的律師的眼睛,看著這個制度、這些人。
書裡主要有兩種人。第一種是身陷死刑制度之中、插翅也難飛的人。其中有的人確實有罪,有的人也許無辜。但是在死刑的面前,這兩種人往往難以分辨,最後也往往一同被捲進那個一旦啟動就停不下來的死刑機器裡。
第二種是像大衛.道這樣,繞著死刑制度乾著急、卻拿它沒辦法的人。開場的故事裡已經鮮活地點出他的工作:死囚死期在即,書記官的一通電話、一點點風吹草動,都必須小心判讀其中微言大義;即使看起來很絕望,也還是不放棄地認真思索上訴理由;「要擔任死刑犯人的委任律師,需要很多很多妄想。就算勝算很低,你也必須說服你自己,這次狀況不同。」然後,通常的狀況是,大衛.道得面對自己的失敗,並且必須打電話通知他的當事人,行刑時間已經定了。
在台灣,我認識不少替死刑犯人辯護的律師。出於職業習慣與不成文的行規,他們多半情緒內斂,有時半開玩笑地自況「沒血沒淚」。這一行的專業程度必須以壓抑情緒的能耐來衡量。但是他們都清楚地記得,自己執業生涯裡第一個辯護失敗的死刑案件。可能只是淡淡的一句:「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有當事人被槍決。」我亦不再追問。但是知道,象徵專業的法袍底下,仍然是熱血熱心。
台灣與美國的死刑制度相去甚遠。美國的死刑至少有獨立的量刑程序與明確標準,也有較嚴謹的程序要求;這些台灣都沒有,死刑還是靠著幾句標準模糊的成語堆疊就判了。相較之下比較嚴謹的美國死刑,尚且是大衛.道律師大加抨擊的對象,也仍然拂不去誤判的陰影。難怪讀律師大衛.道的書,許多場景與情緒都那麼熟悉:與時間賽跑永遠來不及,與死神拔河永遠不敵,不管你有沒有道理。
但這本書不是一個律師的失意告白。我以為最精彩的,是大衛.道寫出了他與「惡」面對面的經驗,他近距離接觸死刑犯人的心情與觀感。
「他徒手殺了他兒子的媽媽和外婆。誰能和這樣的人產生關連?誰想和他們有關?每次我離開監獄,都迫不及待想要洗個澡,將死亡的絕望氣息沖洗掉。」
「從內心去了解一個坎坷的人,你至少有一陣子會一樣坎坷。」
「有些人犯下的罪行是那麼禽獸不如,你不能去了解他們,如果你想要了解他們,他們的面容和印象會破壞你所有的愉悅。」
大衛.道的工作最令人疲倦之處,可能就是必須與惡打照面。那類似的滄桑,我在紀錄片《死刑房的門前》裡面也看到,老牧師專門負責聆聽死刑犯人的臨刑告解,那些情緒如此沉重壓在他的肩頭。甚至我自己,讀每一份判決書、與死刑犯人書信往來或者會面淺談,也屢屢感到無言以對。
這就是這本書最可貴之處。常人別過頭去不看的,他堅定地凝視。常人噤聲不語的,他迂迴訴說。在一日的盡頭,他坐在搖椅上看著家人入睡,讀詩,把被破壞的愉悅撿回來。然後明日,又是一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4折4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0 |
4折 | 3 |
6折 | 2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1 |
4折 | 1 |
5折 | 14 |
6折 | 1 |
7折以上 | 5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大衛.道
優惠價: 88 折, NT$ 282 NT$ 320
本商品已絕版
就算並非無辜,是否就真的該死?
文/Anderson
《死刑台前的告別:我替百位死刑犯辯護的日子》是一名律師寫他在執業過程中所歷經的與死刑犯相處的故事,有他的觀察,有他的反省,更有他的感覺。對於死刑的擁護與反對觀點相爭不下,也有各種眼花撩亂的論述,雖然這本書是反對死刑的(作者原本贊成死刑,後來轉持反對),但他提出的說法,以及說話的方式,和我們讀過的都不一樣。
這其實更像一本小說,而不只是事件記錄和觀點論述,作者大衛.道(David R. Dow)很令人驚豔地掌握了人在極端時刻極其細緻,原可能難以釐清的恐懼和茫然。死刑台前到底是什麼?罪與罰?走到最底,竟然其實更是生命本身的成色。
就像書中說的,「大多數談論廢除死刑的人總喜歡針對那些無辜者」,在這本書中的當事人不一定是無辜的,但難題並非在於死刑的毋枉毋縱如何對不起那些清白的無辜者,而要將一切拉回體制面來看。「有罪」依賴制度來令定,但當整個制度是有瑕疵的,或只是說,是容許瑕疵存在的,就有來自於有意或無意的人為介入扭轉。在一個階次被斷然劃入窄仄的定論,下一個階次的工作就會從以這裡為基礎,然後再收縮出此一階次的定論……。一個人的「有罪」,不一定是被無中生有地捏造出來的,但確實可能被一路導向,直到該步田地……。
種種世情,如此千絲萬縷,我們是否應該那麼方便地指定以死刑,拍板定案,從此無須煩惱?
《死刑台前的告別》的特殊與最珍貴的價值,就在於全書的表現,並不是把一套已經完整的看法,放到我們面前來,布置起論戰。全書是更個人性的,是死刑犯的個人,也是律師的個人。這些故事起於許多許多的回憶,因此夾雜了作者甚至是有點艱難地回到當時的意識型態,去還原一段記憶的原初場景,再重新詮釋,然後理解詮釋後的結果。
表面上,作者似乎寫著這些他經手的死刑犯的故事,但終究我們獲得了一個高度自省的人生,關於一個人如何因這份這一線工作,而不同地認清許多更本質性的問題,例如生命,也例如自我。在這個層次上,讓人忍不住要想到曾改編成電影《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的傳記《冷血》(In Cold Blood: A True Account)。差別是,楚門柯波帝的筆很冷,《死刑台前的告別》卻很暖。
我們在之前出版的張娟芬的《殺戮的艱難》,可以看到一個比較明確,也在長久辯證下大致已經走到一個階段的關於反對死刑的論述,而《死刑台前的告別》則更關於一個「不能說的秘密」,作者選擇了這份行業,卻愈來愈迷惑於其中的核心價值,他曾以為自己可以作什麼,曾以為只要跟著既定的觀念走,按表操課就沒問題了。但他無法否認他所看到與感覺到的,開始活得像是「被判死刑的是自己」……。
關於死刑台前那些人們的告別,我們不再只有同情(sympathy),因為《死刑台前的告別》,我們開始有了移情/同理心(empathy)。
如果不曾經歷謀殺與死刑,該怎麼理解其中的糾纏傷痛?
而今,我們聆聽,我們目睹,在哀傷中思索……
作家平路、張娟芬 律師高涌誠、葉建廷 專文推薦
◎常人別過頭去不看的,他堅定地凝視。常人噤聲不語的,他迂迴訴說。——張娟芬
◎當作者自敘從死刑犯的監獄回家,趴在等不到爸爸已經熟睡的小兒子床邊,彷彿幽明交界,感覺到作者無言的悸動。——平路
在美國死刑執行人數最多的德州擔任律師,
他代表過上百位死刑犯,每天面對開庭、處決的生死瞬間。
委託人當中只有少數可能真的無辜,阻止執刑的機會總是渺茫,
本書是他守護道德與悲憫、徘徊工作與家庭間的憂鬱告白。
大衛.道接觸的世界,是我們多數人沒有機會經歷的。身為一名律師,他曾代表超過上百位被判處死刑的囚犯。他的許多個案都已經往生,其中或許不乏無辜者。這是他用生命書寫的真實故事:關於正義、死刑以及律師生活。
他的生活充滿極端的矛盾:在見證處決過程後,他回家接受愛妻和摯子的擁抱,他們想要知道他工作的情況。在充滿冷漠和無能法官的司法體系中,他為美國死刑犯的生命而奮戰,為生命盡頭就在眼前的個案,爭取更多時間。
本書描述了形形色色的死刑犯面對審判執刑的歷程,其中最令我們動容的,是被控殺了妻子和兒女的亨利.奎格。由於前任辯護律師的無能、檢警的刻意引導,奎格殺人的證據缺乏說服力,仍被陪審團採信。大衛.道和同事發現兇嫌另有他人的線索,但無法取得任何證據;他們提出各種申請文件、特赦請願書,都不能動搖法庭死亡執行令上的日期,直到處決前十分鐘,大衛.道趕到奎格的行刑室外……
這些生死一線間的故事,提供了一種鮮明且私密的角度,直視死刑的真實樣貌:無論是審判法官難以捉摸的思緒,監獄和行刑室的例行運作,到身為辯護律師、自己的日常生活被捲入;道德的追尋,終需付出代價。
面對死刑的一切,大衛.道沒有激情地宣揚理念,卻是低眉淡筆,陳述種種事實與掙扎,讓人憾動、低迴不已:原來,希望懸繫於每一個字、每個行動之中,生命就在一線之隔,而去做正確的事,永遠是知易行難。
作者簡介:
大衛.道是一位傑出教授,任教於休士頓大學法學院。他同時也是「德州辯護律師服務」(Texas Defender Service) 的訴訟主任,該組織是專門代表死刑犯的非營利法律援助組織。身為一名上訴律師,在過去二十年內,他代表了超過百位死刑犯。
道畢業於萊斯大學及耶魯大學,他與馬克.道 (Mark Dow)共同擔任《Machinery of Death》的編輯,其他著作包括《Executed on a Technicality: Lethal Injustice on America’s Death Row》及《America’s Prophets: How Judicial Activism Makes America Great》。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和其他重要出版品。目前與他的夫人、兒子和一隻狗住在休士頓。
譯者簡介:
楊語芸,德州農工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放舟文河十餘載,曾於新聞、戲劇、出版等產業鬻字維生。
著有《造反的演員》、《藍海青春後樂園》、《幸福.轉動之間》;譯作包括《Michael:孤獨的王者》、《香料傳奇》等。
名人推薦:
美國執行死刑的過程不公開,這個規定有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有一些不太有道理的原因。選民以及支持死刑的多數人都沒有機會親眼目睹處決過程。本書由一名律師執筆,他的筆調引人入勝且有說服力,陳述了德州在執行死刑的緊要關頭上,處理的如此紊亂不堪。所有支持由國家執行處決的人都該捧書一讀。——《無辜之人》、《幫凶律師》作者,「法律驚悚小說之王」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
我讀過無數關於死刑的書,大衛.道的這部作品讓人望塵莫及。——《基甸的號角》、《不得立法侵犯》作者,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安東尼.路易斯(Anthony Lewis)
為無辜者辯護不難,但大衛.道為那些行為堪慮的人辯護。他深受折磨,卻不曾停歇,他用一種坦率的洞察力,讓我們親見他的掙扎和戰慄。——《科倫拜校園事件》作者大衛.考倫(David Cullen)
大衛.道這本非凡的回憶錄,揭開了死刑犯真實世界的面紗,讓我回味無窮。——《The Nine》作者 Jeffrey Toobin
【推薦序】與「惡」面對面
文/張娟芬(作家)
在美國德州擔任刑案律師、為死刑犯辯護,就像唐吉訶德跑去荷蘭定居一樣,是一種和自己過不去的人生選擇。美國是民主國家中的死刑重鎮,而全美超過三分之一的死刑都出自德州;除了牛仔與敞蓬卡車以外,死刑堪稱德州的另一特產。大衛.道在德州擔任死刑犯人的辯護律師,自然因為盛產死刑而經驗豐富。因此這本生涯回憶錄充滿了人、故事與感受,透過一個執業超過廿年、全心投入死刑辯護的律師的眼睛,看著這個制度、這些人。
書裡主要有兩種人。第一種是身陷死刑制度之中、插翅也難飛的人。其中有的人確實有罪,有的人也許無辜。但是在死刑的面前,這兩種人往往難以分辨,最後也往往一同被捲進那個一旦啟動就停不下來的死刑機器裡。
第二種是像大衛.道這樣,繞著死刑制度乾著急、卻拿它沒辦法的人。開場的故事裡已經鮮活地點出他的工作:死囚死期在即,書記官的一通電話、一點點風吹草動,都必須小心判讀其中微言大義;即使看起來很絕望,也還是不放棄地認真思索上訴理由;「要擔任死刑犯人的委任律師,需要很多很多妄想。就算勝算很低,你也必須說服你自己,這次狀況不同。」然後,通常的狀況是,大衛.道得面對自己的失敗,並且必須打電話通知他的當事人,行刑時間已經定了。
在台灣,我認識不少替死刑犯人辯護的律師。出於職業習慣與不成文的行規,他們多半情緒內斂,有時半開玩笑地自況「沒血沒淚」。這一行的專業程度必須以壓抑情緒的能耐來衡量。但是他們都清楚地記得,自己執業生涯裡第一個辯護失敗的死刑案件。可能只是淡淡的一句:「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有當事人被槍決。」我亦不再追問。但是知道,象徵專業的法袍底下,仍然是熱血熱心。
台灣與美國的死刑制度相去甚遠。美國的死刑至少有獨立的量刑程序與明確標準,也有較嚴謹的程序要求;這些台灣都沒有,死刑還是靠著幾句標準模糊的成語堆疊就判了。相較之下比較嚴謹的美國死刑,尚且是大衛.道律師大加抨擊的對象,也仍然拂不去誤判的陰影。難怪讀律師大衛.道的書,許多場景與情緒都那麼熟悉:與時間賽跑永遠來不及,與死神拔河永遠不敵,不管你有沒有道理。
但這本書不是一個律師的失意告白。我以為最精彩的,是大衛.道寫出了他與「惡」面對面的經驗,他近距離接觸死刑犯人的心情與觀感。
「他徒手殺了他兒子的媽媽和外婆。誰能和這樣的人產生關連?誰想和他們有關?每次我離開監獄,都迫不及待想要洗個澡,將死亡的絕望氣息沖洗掉。」
「從內心去了解一個坎坷的人,你至少有一陣子會一樣坎坷。」
「有些人犯下的罪行是那麼禽獸不如,你不能去了解他們,如果你想要了解他們,他們的面容和印象會破壞你所有的愉悅。」
大衛.道的工作最令人疲倦之處,可能就是必須與惡打照面。那類似的滄桑,我在紀錄片《死刑房的門前》裡面也看到,老牧師專門負責聆聽死刑犯人的臨刑告解,那些情緒如此沉重壓在他的肩頭。甚至我自己,讀每一份判決書、與死刑犯人書信往來或者會面淺談,也屢屢感到無言以對。
這就是這本書最可貴之處。常人別過頭去不看的,他堅定地凝視。常人噤聲不語的,他迂迴訴說。在一日的盡頭,他坐在搖椅上看著家人入睡,讀詩,把被破壞的愉悅撿回來。然後明日,又是一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0 |
4折 | 3 |
6折 | 2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1 |
4折 | 1 |
5折 | 14 |
6折 | 1 |
7折以上 | 5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4折4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