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心宜,一個來自台灣新竹客庄的細妹,
為了「要讓台灣客家文化被全世界看見!」
在選擇博士研究領域時,
勇敢挑戰日本大師級教授的禁忌與質疑。
人生有很多正確的答案,但沒有統一的標準解答。
「與其聽信一堆鳥答案,不如自己找答案!」
許多人終其一生,只想追著別人腳步跑,
心宜說:我自己的人生考卷只有自己能作答。
勇敢犯錯與為自己下決定,才能成就不凡,
善用天賦,成就自己,讓你的未來不一樣。
為什麼那麼多人拚命努力,換來的卻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心宜說:「請搞懂人生重點:最該學的本事不是努力,而是抉擇!」
大多數人心中都有個問題:我是誰?!
這是一生只考一次的試,但必須用一生來作答!
「十歲的我,在作文簿上,寫下了我的志願:「當個隱士」,卻引來哄堂大笑;
十八歲的我,隻身到加拿大遊學,差點身無分文,還臨時決定更換語言學校;
廿四歲的我,在大學畢業前夕,決定放棄熟悉的英文,改到日本攻讀碩士;
廿七歲的我,放棄了國際知名建築師研究室的邀約,留在原單位讀博士班;
三十歲的我,就任京都府名譽友好大使,立志要把台灣飲食文化發揚光大。
……我是莊心宜,我正在努力做自己!你呢?」
日本京都府立大學教授 三橋俊雄 / 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吳朋奉
跨海跨界.熱血推薦!
【本書特色】
配合多款Q版的「心宜」小插圖設計,幫你摘錄出文中精彩佳句,讓你一眼看到作者所要傳達的人生哲理。
作者簡介:
■ 京都府名譽友好大使 莊心宜
六歲的我,是個超愛發問的問題兒童。
八歲的我,在韓國逗弄鴨子,學會了重要的人生課題:「自行承擔後果」
十歲的我,在作文簿上,寫下了我的志願:「當個隱士」。卻引來哄堂大笑。
十一歲的我,得到了全校最高榮譽:五育兼優獎。但得到一句:「然後呢?」
十八歲的我,隻身到加拿大遊學,差點身無分文,還臨時決定更換語言學校。
十九歲的我,跟著文化交流考察團到敦煌絲路,體驗前所未見的艱辛生活。
二十歲的我,選擇重考大學,重新思考了我到底該念什麼科系。
廿四歲的我,在大學畢業前夕,決定放棄熟悉的英文,改到日本攻讀碩士。
廿七歲的我,放棄了國際知名建築師研究室的邀約,留在原單位讀博士班。
廿八歲的我,挑戰沒有參考文獻的全新學術領域,研究台灣客家飲食文化。
三十歲的我,就任京都府名譽友好大使,立志要把台灣飲食文化發揚光大。
…………………我是莊心宜。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請多指教)
章節試閱
◎思考的能力與生命的成長是「灌輸」不了的
太多不經思考的不停「吸收」,會使人漸漸喪失讓大腦將文字轉化成影像、邏輯、空間與立體感的機會。
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大人總是用「小孩子有耳無嘴」這句話,來告誡我們不可以問太多問題,只要跟著前人的腳步去「學會」就好了。那,長大後呢?總該能「問問題」了吧?
只是,很多人學會了許多的技能,變成所謂的「成年人」後,常常會失憶自己曾經也是個小豆苗,需要大人澆水灌溉;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張白紙,需要自己拿起筆來畫下許多的色彩和圖樣。如果在求知階段時沒有養成自己找資料與歸納文章的獨立思考模式,在成年後,通常也不會太重視自己該如何去「再成長」的習慣。
是否因為自覺是個「大人」,也就不需要再去提問,再去學習,為自己增加新的知識與見識了呢?
如果這樣想的話,最後很容易讓自己的一切行為流於「習慣」。
習慣外界給予的傳播資訊、習慣多數人認定的答案、習慣專家權威所告訴自己的一切……習慣於……。
太多的「習以為常」讓人不得不擔憂,如果哪一天發現大多數人所認定的答案其實是「錯誤」的話,該如何為自己去找尋事情真相的定位?
寫這本書的時候,很不幸地日本東北地方遇上罕見的大地震,進而引發強烈的海嘯與可能釀成嚴重巨變的核災;在這場災變的過程中,讓人最感到可怕的部分是什麼?
地震的損毀?
海嘯的橫掃?
核災的危機?
還是之後經濟的衰退?
正身處在西日本的我認為最可怕的地方是,全然地接受經過媒體報導和坊間傳言洗禮之後的扭曲訊息,而使自己看不到事情的真相,無法獨立思考與尋找真正的答案,深信著大量湧來的以訛傳訛的誤導。
先前說過,現在的我們正面臨全新的資訊傳播爆炸時代,一切的訊息幾乎都將因為高科技的便利性瞬間傳遞至眼前。但也就是因為這種迅速,使得我們失去分析判斷的緩衝期,往往在第一時間傳出的消息雖說非常快速,卻不一定正確。
然而,在面對這樣的災害,雖說必須不能受到內在情緒與獨斷偏見的影響,要盡量理性來面對各種訊息,人們還是常不可避免地在受到瞬間衝擊下,一時地失去冷靜的判斷能力;但是當恢復理性的思考模式時,我們該去相信「傳播者」所說的就是真相,或是應該按照著「真相邏輯」自己去追尋形成的脈絡,以重新組合出原始的成因?
當能夠對所謂的「基本常識」永遠抱持著存疑的態度,不斷地用嚴謹、認真的心態去面對每件事情背後都可能存在更深刻的真實,才能不斷地在嘗試與產生錯誤中,找出適合自己思考與再成長的方式。
兒時悠遊在書店裡,那數不完的千百個鐘頭,當我打開與教科書全然不同的書本時,猶如我自己親手打開了一扇小小的窗,看見了更大的世界。
窗口或許不大,但是讓各種有趣事物躍然於紙上的文字,卻猶如一個無聲的朋友,它不會去計較讀者提的任何問題,只會忠實地分享著它的看法。因為年紀小,對於作者的認知度極低,純粹的,僅知道書本裡面寫的文章告知了我什麼樣的訊息,當讀到令我疑惑的內容時,心中便不斷冒出一個個問題,雖然書本無法回答,但是,我卻非常享受,疑問產生,且因沒有人可以回答,所以自己便會不斷思索的過程。…………
◎生命會不斷地抉擇、學習與成長,而且得對自己負責
所有人都說「人生沒有捷徑」。但是我認為,所有的捷徑都藏在每一次抉擇的岔路上。
如果我說:「生活具有生命一樣的意識,會不斷地成長、學習吸收,以及抉擇它所屬的環境而改變」,用自然科學的角度重新賦予看似屬於人文領域的生活環境一個新定義,各位是否覺得可以接受?
人生計畫在制定的過程與背景上,其實就如同建築師在畫設計稿一樣。除了建築主體本身的設計與計算之外,必須十分周詳地考慮到這棟建築物最終是否適合當地的地理環境、地形甚至周圍整體的發展性等。相同的,好的人生計畫也是如此:必先考量執行者的各自生活、生長環境,周遭環境的整體發展,乃至執行者本身所具備的實力等具體影響層面。
似乎越說越抽象了,如果我用自己小時候的經驗來解釋的話,應該看起來沒有那麼可怕。
小時候我曾經和家人去過韓國。在韓國的首都附近,有許多著名的民俗村、觀光景點。為了要模擬過去的傳統生活,因此在某些設施中都會放養一些活生生的動物來顯示設施的功能,以至於民俗村裡面有許多放養的鴨子、小雞等小動物。
雖然說小雞小鴨並不會主動攻擊人,被啄到了也不過就是一陣搔癢般的酥麻,但是成年的鴨子就具有攻擊性了,牠們天生具有一定的領域性以及排他性,所以在過去的農家會養鴨子或者鵝來當作看家用的工具(當然,也具有作為年節食用的用途)。
我這個還搞不清狀況的小鬼,通常都是不知道嚴重性,上前去挑戰任何我想得到捉弄他們的惡作劇,永遠忘不了的是,自己被兩隻帶頭的鴨子追趕的回憶,只因為我拔到了牠們鴨屁股上那撮毛!
這種時候大人應該要怎麼做呢?溫言軟語地安慰稚兒,或是強悍地叫負責管理人員出來處理?倘若發生在現在的社會,上述兩種狀況應該是屢見不鮮,甚至,連媒體都跑來報導,也不足為奇。
但我親愛的老媽教導我的方式,既沒有對任何客服人員咆哮,也沒對我大聲斥喝。只是對我說:「妳想一想!有誰叫妳去追牠們嗎?」
是的,因為是我自找的,所以這是我應得的教訓。乍聽之下,應該很多人都會愣住吧。「小孩子能懂什麼?」通常很多長者總是這樣說。但是小孩子真的是什麼都不懂嗎?
在很多事件發生之後,事情的始作俑者多半會產生想要保護自己的第一步;不管怎樣都需要找一個旁人來幫自我分擔。如果第一步不小心踏錯,或者是之後出現了需要負責的結局,按照人類心理學的基本自我保護反射動作來說,大多都是希望自己不會是唯一的那個擔當者。除了想要找個人幫忙分擔具體責任,在自我認知上的罪惡感也會相對地減輕。
回頭來看整個鴨子攻擊事件的始作俑者是誰?就是區區七、八歲不到的在下。當時年紀雖小,但我真的無法去判斷可能出現的危機嗎?其實不然。人類早從嬰兒時期開始,就很會判斷周遭成年人的臉色!這件事在生物研究領域中是早已被證實的結果。
這不是一本心理學教育的書,不在此談太深的學術理論。但是,根據基本的兒童心理學所提出的理論可知道,兒童根據成人的態度、語言、表情……等就可以輕易察覺是非辨別。由此我們可以推想,如果當時我親愛的老媽對我是溫言軟語的安慰,然後怒火沖沖地嚷著要負責人來扛起我被鴨子追趕的責任,或許在當時稚小的我的心中,留下的應該會是「我並沒有做錯事情」的潛意識,也無法明瞭犯錯,其實才是真正學習面對並接受失敗以及成長的開始。…………
◎從玩樂中,也能去思考一切事物的真實性
對事物的堅持來自狂熱與迷戀。想要建立這種迷戀與狂熱,需要的就是玩心與好奇心。
有很多朋友一旦脫離未成年的時代,抑或離開了學生的身分背景後,由於外界加諸給自己「成人」的頭銜,不得不迫使自己的思緒進入某種嚴肅與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表現。進入成年以後,總是忘了孩提時期所擁有的好奇心和玩心。
在此我所指的玩心,並非愛玩或者不務正業的遊盪,而是根據西方學者,Johan Huizinga在一九三八年時曾經提出所謂的「Homo Ludens(ホモ・ルーデンス)」理論。
這個理論目前在台灣還沒有確切的中文翻譯版本,因此我先以日文翻譯版來做解說:所謂的Ludens是源自拉丁文的「遊戲」;而Homo Ludens就以字面來說,亦可以稱作「遊玩者」。
但,僅用區區「遊玩」兩字來一筆帶過的話,我深信很多人肯定會忽略這理論背後的真意,直接認定是不務正業、四處遊戲人間。
在我認為,簡單來說,應該稱為「以玩樂的心態學習」。
當家中有牙牙學語的稚兒時,做父母長輩的,大抵都不會太計較花出去的金錢有多少,花錢如流水地大量購入歐美設計的學習玩具。這些玩具都根據學者們所提出對「幼兒教育健全發展」的各種研究結果來進行設計,家長們極其樂意地讓稚兒在遊樂中學習人類的基礎判別行為,包含了色彩、聲音、空間、邏輯……等等。
然而,為何當兒童長至學齡年紀時,卻開始禁止著孩子們去提問、反覆思考、甚至不允許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呢?
遊戲,在成年人的眼中是不是就註定被視作干擾「正常學習」的不務正業?
玩心,是不是就真的會迫使認真學習的態度不再被重視,進而荒廢所謂美好的前途?
面對「求知」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被要求的是「認真務實的態度」;當然,這絕對不是錯誤的作法,因為認真務實地去面對當下屬於自己的工作範圍,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可是,「負責任的態度」並不是決定整件事得以延續進行下去的方式,僅僅只是開啟艱辛探索的手段。
要延續堅持,需要的是一種莫名其妙的狂熱與迷戀態度。
想要建立這種迷戀與狂熱的態度,其實需要的就是玩心與好奇心。
很不幸,這種課題在我們的「求學」過程中,並不是那麼受到我們的教育體制歡迎,可以說,一旦在有所謂標準答案的提問出現之後,我們就開始被限制得進入規範,回答著制式化的標準答案,然後我們避開了學會「面對問題核心」的真正思考方向。
我們的孩子帶著這種被限制許久的習慣進入社會與企業環境,使得企業幹部在訓練剛入行的新人時,總是發出這類感嘆:「如果諸位能回到學生時代重新訓練,該有多好?為何新人在工作過程中,總是一直重複出現相同的問題,要我們來培養諸位在工作上的獨立思考與創造力?」…………
◎就算失敗了,頂多回歸原點再來過
過程中的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沒有弄明白原理之前,就懵懵懂懂地得到完美結果。
大學時代,主修與食品相關的領域,當然就少不了進實驗室和進廚房的實地操作演練,這對理論的驗證上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過程。不管是在實驗室裡面的生化實驗,或者是在廚房裡面進行的試做實習,發下來的除了各組比例不同的配方紙之外,剩下來的,就只有操作器材。
在這樣的大學自然科學課程實驗中,最講究的並不是完美的數據結果,而是要求我們學會如何根據著配方紙上的數值來調配實驗所需的物品。如果想要在最終產生如同教科書上的完美結果,則需要不斷反覆地進行演練,才有可能達到。
在大學暑假的見習生化研究室裡,指導教授就一邊訓練我們的手感、調配動作,一邊對著我們這群菜鳥們說:「你們現在做的動作,我並不要求你們二十次都能夠做到完美,因為人類不是機器,就算是機器取量也會有微毫的重量差異。我希望你們學會的是過程中的感覺,然後用身體記住,之後才能減少取量過程中的浪費。」
很多人聽到這邊,常會下意識地直接回答:「多出來的放回去不就好了?」
重複取量與放回的過程,將造成不純物的混入。在生化實驗的操作過程中,我們如果有太多的未知變因,將在反應進行的過程中造成干擾,而影響數據結果。因此如何有效地避免造成額外的污染與變因,是我們在反覆操作的練習中,嚴格被要求訓練的。
然而,避免了這些變因與污染源之後,研究數據就會跟預期一樣的完美嗎?
很不幸地,我們的行動並不是要獲得「預期數值」的結果,而是去找出造成這些數值誤差的要素,最後歸納出他們之間的交互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上台報告時,台下的教授們並不是要聽取漂亮的結果答案,而是要求我們提出過程各個變化階層的關聯性,以及它們造成的結果。他們關心的部分並不是結果,而是影響結果的過程。
因此,我們也容許平均誤差值的出現,只要在可接受範圍內都是允許的。
如果強烈要求精確的科學研究都可以容許誤差,甚至最終研究結果會因為過程中出現一些無法控制的變數,導致最後整個實驗得放棄重做的情況,那麼為什麼在面對人生道路上——沒有配方紙、沒有準備好的器材、甚至不知道這個「研究計畫」最終的數據是否能成功——這樣種種困難度更高的計畫書,卻老是被要求不能犯錯、不可以失敗呢?
…………
◎父母也會犯錯;不過,要是能一起從錯誤中記取教訓也不錯
如果真的大人也一起犯了錯,那就和他們一起汲取錯誤的經驗成長吧!
大人,也是會犯錯的,應該說只要是個人,都有犯錯的可能性,就算專業人士也一樣。
我舉一個自己過去的故事。
在我前往加拿大遊學之前,我曾經問我親愛的老媽,該帶多少的生活費在身上呢?——三個月,不長也不短,但是加拿大的物價指數,以及整個社會環境其實對我來說是陌生的。——帶太多錢怕被偷被搶,帶太少又怕到時會餓昏,得在街頭行乞。
老媽是沒有這個經驗的,所以這個時候詢問專業人士的意見,應該是最保險的作法。因此,親愛的老媽去了銀行,詢問行員關於跨國領錢的細節。根據專業人士指示,最安全保險的方式就是讓我隨身帶一千加幣的現金,同時辦一張跨國提款卡,然後把現金還有提款卡分開放,這樣比較安全,還可以控制使用額度。
寫到這邊為止,整體看上去都沒有任何問題;就算我們不是專業人士,這樣的作法聽起來也很合理,是吧?
根據莫非定律,只要在有可能出問題的情況下,問題就一定會出現。
當我抵達加拿大安頓好以後一星期,我親愛的老媽要我去找提款機來領試試看跨國提款卡能不能使用。原以為,在台灣的時候已經完成開卡手續的提款卡,也試領了一張新台幣,想必卡片絕對是沒有問題的。結果,好不容易問到哪邊有跨國提款機,也看懂了操作方式之後,居然出現要我回去問發卡銀行的訊息!
當年打國際電話相當麻煩。那是沒有3G的手機時代,當時的網路也不像現在的環境那樣發達,更沒有skype之流的通訊軟體。打電話得找能夠撥打國際電話的公共電話亭。好不容易找到了親愛的老媽,跟她說明我的卡片硬是不讓我領錢的情況後,親愛的老媽很堅持:「人家銀行的人說可以就是可以,妳用別台提款機領過了嗎?」
銀行行員說的就是對的嗎?
提款機「現在」顯示的內容才是事實吧!
但是,在自己也沒把握是不是因為不同的提款機才產生拒絕提領的狀況下,我決定掛掉電話後,再接再厲地換個三台不同銀行的提款機領錢。總不可能三家銀行都一起同時出錯吧?(我只能說,人的脾氣真的是會隨著環境磨練變好的!)
第一次,嗶!馬上退卡和吐出「無法提領」的紙條。
第二次,螢幕顯示「無法提領,請和發卡銀行連絡」的訊息。
第三次,顫抖著插入卡片,小心確認著密碼沒有按錯,按下確定之後……
提款卡是沒有被吃掉或者變成無法使用的狀態,但是連續三次共花去我一個鐘頭,跑了整條大街到處找尋提款機,然後重複著嘗試領款的動作,實在讓人無力感叢生。因為這代表了我剩下的兩個月將會陷入生活困難的危機中!聽完晚上老媽打來的電話,更徹底地讓我完全傻眼:「今天我確認過了,銀行發卡的人說因為妳還沒有滿二十歲,所以不能在國外領錢!」親愛的老媽晚上連忙打到我的寄宿家庭,向我說明情況發展。
聽到這種答案除了慘叫哀嚎之外,現實的問題還是必須想辦法解決。
但,未滿二十歲不能在海外領取現金這件事情,在銀行工作的行員應該非常清楚,而且必須要告知我或者親愛的老媽。
但是,我很清楚明白,當有問題發生的時候,怪罪誰都已經於事無補,不管是親愛的老媽漏聽了,還是說這是行員的疏失,重點是,該如何儘快掌握眼前狀況的「災情」,之後加以解決。
整件事情最後當然是在繞了一大圈以後解決了。
不管是不是完美的落幕,至少讓我學到當以後遇到有存疑點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抱持著父母不是永遠正確的,他們也只是普通人。如果真的大人也一起犯了錯,那就和他們一起汲取錯誤的經驗成長吧!…………
◎思考的能力與生命的成長是「灌輸」不了的
太多不經思考的不停「吸收」,會使人漸漸喪失讓大腦將文字轉化成影像、邏輯、空間與立體感的機會。
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大人總是用「小孩子有耳無嘴」這句話,來告誡我們不可以問太多問題,只要跟著前人的腳步去「學會」就好了。那,長大後呢?總該能「問問題」了吧?
只是,很多人學會了許多的技能,變成所謂的「成年人」後,常常會失憶自己曾經也是個小豆苗,需要大人澆水灌溉;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張白紙,需要自己拿起筆來畫下許多的色彩和圖樣。如果在求知階段時沒有養成自己找資料與歸納...
作者序
《前言》
只因為一次的因緣際會——耳聞有人在日本留學——而不小心造成的一念之差,就念了日本的博士班;然後這個人,還因為當初的硬脾氣,不肯聽周遭的人勸說,去改念別的國際知名大學,結果被日本京都府選為十八年來,第四個台灣國籍的「京都府友好大使」;並且在學術研究上,還獨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這樣的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印象呢?
自大?驕傲?騙子?
還是,一個很會念書的書呆子?
我相信,對某些特定的階段來說,這或許會被人認為未免太「樹大招風」了。
但是,一旦突破了一定年紀上的限制之後,這種經歷與背景就又會被加上「勤學不倦」、「天資聰穎」……等等錦上添花的溢美之詞。
在日本念博士,其實很辛苦;但是從某些角度來說,並不會比其他國家辛苦!
別覺得這是在自我矛盾。
這些都是自己真正來到日本留學之後,才產生的深刻體會:
辛苦與不辛苦的取決點,源自於當事者是用哪種心態來處理與面對當下將會面臨的抉擇——「放棄,或者堅持下去。」
從小就常常聽到,子曰:「三十而立」。
但是對當年年紀還小的我來說,三十歲根本還相當的遙遠,相較眼前看到的利益來說,「未來立不立」似乎和我還沒有什麼相關;但是真的到了三十歲的那一天時,依舊懵懵懂懂地不知道老祖先到底要我們立些什麼?
學校的課本沒教,只告訴我們要認真背下來。
老師沒說,只要求我考試成績不要給他難看。
至於出了社會?為什麼要人教!理所當然要會的,不是嗎?
因為我們已經被認定著:「既然受過了充足的教育,那到了實際臨場的時候就該會使用」的刻板想法。
這種感覺就如同我面對大學時代主修的自然科學課程,老師通常要我們拚命地把所有化學反應的結果背下來之後,按照題目的填空處把答案寫進去,當然,實驗的結果能不能跟書本上的完美數據畫上等號,那並不在我們的被要求條件下成立。
思考,在我們人生中最精華的階段,好像都被前方的長輩們截斷,暫停進行。
他們說:長大就知道了,現在想那麼多幹嘛。
我問:那我長大後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們又說:到時候再說!
三十歲的那天,我決定轉身投向那些不會背棄我的書籍,去找「再說」的那個答案。
根據孔老夫子所說,「三十而立」,前文只有「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接著後面都是四十歲以後的個人生活心得總結。(既然我已達而立之年,當然就老調重彈一下,借來大書特書一番。)
孔老夫子從沒有用文字告訴過我們,該如何去志學、立志、不惑、最後進而知天命;但是他用自己的真實人生作為示範。他所經歷過的周遊列國、四處受挫、人生不順遂,甚至搞到大家上演「苦兒流浪失散記」的場景,這一切的一切,其實正是他老人家企圖傳達給我們這些後世子孫的真理:
「人在不斷的挫折、愚蠢的決定,甚至不斷的犯錯中,才能學會如何成長、決定目標,以及學習放手,和獲得。」
我偷偷地讀完這段之後,就決定要將「孔老夫子說超過四十要幹嘛的內容」直接扔到腦後,因為而立之後當然就是,開創屬於自己想要的人生道路。
反正人犯錯是正常的,重點是:
「我該怎麼去面對每一次可能上演的失敗和錯誤,然後撥亂反正?」
如果三十而立前,遇到了一些人生挫折或者不如意,去感謝它!
如果三十而立後,又不幸遇到它們,就當作是溫習功課吧!
三十歲的那天,我在日本準備邁向留學生涯的第五年,我把那個而立之年分界視作我對我自己的「成長畢業考」,測試自己在成長後處理這些挫折與不如意的手法是不是有所長進;檢視自己過去與現在是否在多次的失敗經驗下,有更深層的體會。
俗話說「立志要趁早!」;對我來說,還不如說「挫折趁早遇到比較好!」。
反正年輕人的復原力都是很強韌的!只要不放棄挑戰自己成長的機會,多跌個幾次,都還可以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重新來過。
開頭的某人,就是現在的我。
不聰明,也不覺得自己很認真在念書上,我不管幾歲都還很常被親愛的老媽碎碎念著:「妳怎麼學不會不去犯錯!」。
三十歲生日那天,我語重心長地對著親愛的老媽說:
「老媽,其實,好險以前我還蠻常犯錯的,不然我大概沒辦法這樣努力地來日本待上那麼久。今天都三十而立了,如果我下次犯錯的話,就『別再念了!』如果沒走過錯路,又哪裡會去選擇屬於自己對的路哩?」
曾經犯錯多走的冤枉路,其實是為了讓自己學會,在未來適當的時機做出適合自己的正確抉擇。不管任何事情決定執行與否,其實都是一關一關的選擇題。
戰戰兢兢地過著每一天的留學生活,反省著每一次踏出的步伐節奏有沒有亂掉。來到這邊的這幾年,總是有朋友詢問我過去的經歷,是怎麼熬過來這五年留學生涯的。通常我會想想,然後很認真地說:
「大概是以前的生活經驗,讓我學會該怎麼去面對一些事情吧。」
朋友和學生們接著開始好奇,我的過去經驗到底是面對過哪些歷練……
說真的,我自認不過是一些平凡無奇的小事;但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這些都是難得的經驗分享談。
所以,最近越來越常有一個行動,那就是鼓勵著周圍不管年紀比我小或年長的朋友:「如果當自己哪天突然失去勇氣的時候,去想想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重新調整腳步和節奏,再一次作個抉擇。某些時候,必須要有適當的彈性和改變,去聽自己的聲音。適合別人的曲調,不見得能跟自己合拍。做自己就好。」
我的經驗談和心得,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
這些都只是我曾經做過的抉擇和經歷,說不定很多人也都會遇到相同的狀況,卻能有不同的行動與答案。
希望能先提供我的經驗,讓各位在之後遇到類似的狀況題時,不至於措手不及,能有餘裕去聽聽自己的聲音是怎樣的表情;做出屬於每個人自己獨一無二的抉擇後,能開闢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祕密花園。
《前言》
只因為一次的因緣際會——耳聞有人在日本留學——而不小心造成的一念之差,就念了日本的博士班;然後這個人,還因為當初的硬脾氣,不肯聽周遭的人勸說,去改念別的國際知名大學,結果被日本京都府選為十八年來,第四個台灣國籍的「京都府友好大使」;並且在學術研究上,還獨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這樣的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印象呢?
自大?驕傲?騙子?
還是,一個很會念書的書呆子?
我相信,對某些特定的階段來說,這或許會被人認為未免太「樹大招風」了。
但是,一旦突破了一定年紀上的限制之後,這種經歷與背景就又會被...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人生,最需要的是一個開端和契機!?
「問問題」的思考成長守則,是啟發自己的不二法門
每個人都要活出自己的想望與未來
身教、言教真的大過許多的聖賢書印寫的表面文字
從玩樂中,也能去思考一切事物的真實性
思考與成長不是靠著「灌輸」就可以變大的
想這麼多要幹嘛?當然是找自己的路
第二章:人生最困難的不是努力,也不是奮鬥,而是抉擇!
跟誰比?想這麼多幹嘛?踏出那一步就是了!
如果說,人生像爬山一樣的話
生命是會不斷地抉擇、學習與成長,而且得對自己負責
面對挑戰時,要的只是去做的熱情和冷靜的善用自己的腦子
年輕人的本錢,是因為還沒有太多的包袱
就算失敗了,頂多回歸原點再來過
第三章:人生沒有範本計畫書,只有隨時修改的臨時動議!
可不可以不要老是要求我們寫「我的志願」?
人生計畫,一定要不斷地修改、修改再修改!
提出臨時動議吧!當計畫書偶爾還有空白處時
半桶水有什麼不好的?放下身段後也可以快樂
考慮的越多,挑戰的勇氣將會越消失的越快
做這好?做那好?到底要怎麼做最好!?
第四章:人生計畫雛形架構真的很難寫!
父母也是會犯錯;不過,要是能一起從錯誤記取教訓也不錯
把握遇到人生挫折或是不如意,只要一開始的決定是自己下的話
犯錯誰都會;但最後該放爛不管,還是學會漂亮的收尾?
人生偶爾也可以愛賭氣一下
你高興好,反正你總得自己負起責任!
取捨之間,必須由自己判斷價值
第五章:機會絕對不是給準備好的人!而是給會抓住它的人!
沒有準備好的機會等人,只有隨時都看準機會的人
人生要甘還是苦?多點味道才不會膩
做與不做,惟有挑戰1%的成功機率,才是成功開始
要抱持著挑戰人生極限的信念,不服輸的氣魄
最好不一定是好,掌握適合自己的機會就是最好
不要跟別人做比較,而是去跟你自己的過去能力比較!
永遠都在超越此時此刻的自己,現在才是開始
《目錄》
前言
第一章:人生,最需要的是一個開端和契機!?
「問問題」的思考成長守則,是啟發自己的不二法門
每個人都要活出自己的想望與未來
身教、言教真的大過許多的聖賢書印寫的表面文字
從玩樂中,也能去思考一切事物的真實性
思考與成長不是靠著「灌輸」就可以變大的
想這麼多要幹嘛?當然是找自己的路
第二章:人生最困難的不是努力,也不是奮鬥,而是抉擇!
跟誰比?想這麼多幹嘛?踏出那一步就是了!
如果說,人生像爬山一樣的話
生命是會不斷地抉擇、學習與成長,而且得對自己負責
面對挑戰時,要的只是去...
商品資料
出版社:凱信企管出版日期:2011-06-01ISBN/ISSN:978986746866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