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欣.哈密
定價:NT$ 260
優惠價:88 折,NT$ 229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拉合爾巿集的一間茶館裡,
巴基斯坦男子跟美國陌生人叨叨述說自己的故事。
當夜越來越深,男子的故事漸漸透露出,兩人的相遇或許並非偶然……
生命中會有那麼些時候,一些比金錢、地位,甚至愛情更重要的東西,從心底蠢蠢湧出……
來自巴基斯坦沒落家族的成吉思,曾經努力編織美國夢,而他也的確過上了許多移民夢寐以求的生活: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被曼哈頓的頂尖財務顧問公司招攬,跟氣質高雅的富家女談戀愛,擠身紐約上流社會。沒落貴族出身的他悄悄以為,命中注定他就是要過這樣的生活。然而,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什麼都變了。成吉思周遭的世界、自己深愛的女人、內心的自我認同,所有的一切開始分崩離析,而一些過去從沒注意過、潛藏在心底最深處的東西,開始慢慢湧出。
來自巴基斯坦的成吉思在美國過著許多移民夢寐以求的生活: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晋身曼哈頓財務管理菁英的行列,還跟家境富裕、氣質高雅的女同學談戀愛,擠身紐約上流社會。但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一切都變了,成吉思的自我認同陷入劇烈的掙扎。
全書由成吉思在拉合爾茶館裡跟一個美國陌生人的「對話」寫成,雖說是對話,讀者卻只能聽到成吉思單方面的聲音,美國人則始終神祕地躲在陰影裡。成吉思向美國人叨叨述說自己的故事,說到最後他決定放棄大好前程與富足人生,回到家鄉拉合爾,變成一個仇恨美國的激進分子,也就是眼前這個蓄鬍子、有點陰沉的敘事者。
故事接近尾聲,夜也很深了,成吉思陪美國人走回他的飯店,兩人身後似乎還跟了一些人,美國人愈來愈不安,伸手進口袋裡彷彿要掏出什麼,全書結尾在控制得恰到好處的懸疑氣氛中達到高潮。
作者簡介:
莫欣‧哈密(Mohsin Hamid)
一九七一年出生於巴基斯坦第二大城拉合爾,在當地長大,後來到美國求學,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主修公共與國際事務,畢業後又轉到哈佛大學法學院深造,一九九七年取得哈佛法律博士學位。
之後在紐約曼哈頓的財務管理公司擔任管理顧問,也曾擔任拉合爾特約記者,目前定居倫敦。
二○○○年,莫欣‧哈密出版處女作《蛾煙》(Moth Smoke),這部小說獲得貝蒂特拉斯克(Betty Trask)文學獎、入圍美國筆會海明威文學獎,並獲《紐約時報》選為年度好書。
二○○七年,他的第二本小說《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甫出版即在美國造成轟動,不但迅速躍上各大暢銷排行榜,還入圍英國曼布克獎、不列顛國協作家獎,並且被《紐約時報》選為年度好書、《出版人週刊》選為年度小說。
譯者簡介:
謝靜雯
政治大學英語系學士,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主修文學。
現專事翻譯,譯作有《漫步在河上》、《失物之書》等。
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
入圍曼布克獎決選(shortlist)
入圍大英國協作家獎決選
《紐約時報》2007年年度好書
《出版人週刊》2007年年度好書
媒體推薦:
「優美,同時又令人不寒而慄。這本小說高明之處在於呈現出主人翁往上爬的企圖心與內心掙扎,他的仇恨至少有部分是針對他自己、針對那個他差點就要變成的美國人。」
--《紐約時報》
「莫欣‧哈密一點也沒有被文學技巧性的筆法難倒,反倒樂在其中,語帶雙關的敘事一開始是為了特殊的結構安排,到結尾時卻推演成充滿不安的高潮。」
--《紐約書評》
「作者對主人翁的塑造非常有說服力,讀到一半時,讀者即使無法認同他的行為,卻能完全理解他內心的憤怒。」
--《西雅圖時報》
「莫欣‧哈密在這部小說中表現不俗。對於九一一事件的效應,想要看看不同觀點、聽聽不同聲音,很應該讀讀這本書。」
--《華盛頓郵報》
「一則精心構築、關於對美國的癡迷與覺醒的寓言。」
--《衛報》
「這是一本好書,驚悚處有所節制,氣氛控制得恰到好處。哈密爬梳東西方最近這一輪衝突的根由,不過本書不僅寫出了仇恨的逐漸形成,敘事之中還蘊含了一股愛的力量,足以與邪惡的力量相抗衡,儘管這愛的力量最後退縮到只剩下一縷渺茫的希望。」
--《繼承失落的人》作者,2006布克獎得主/姬蘭‧德賽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複雜名字底下的平靜心靈──專訪莫欣‧哈密 /台北‧張紫蘭‧採訪、翻譯
二○○七年春,莫欣‧哈密(Mohsin Hamid)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在美國出版之後,不但迅速躍上各大排行榜成為暢銷書,同時也引起坊間熱烈的討論。媒體對這本書多有好評,讀者之間卻不乏撻伐之聲,許多批評者認為,小說裡充滿了仇恨美國的情緒,而這種情緒並無充分理據,像這樣一部以「疑似」恐怖分子的角度寫成的小說,美國人不應該還去追捧。不過,也有不少讀者認為,透過小說敘事者的告白,美國才能更了解自己,反省自己為何會招致他族如此大的仇恨。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描寫一個巴基斯坦年輕人到美國求學發展,就在事業、愛情漸上軌道之際,發生了九一一事件,喚起他內心深處的身分認同掙扎,同時他生活周遭的一切也開始分崩離析。
二○○七年秋天,《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進入曼布克獎決選,小說的文學價值獲得了肯定。在中文版《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即將出版之前,我們請作者莫欣‧哈密談談這部小說以及他對身分認同的想法。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的構想是怎麼來的?
我在二○○○年夏天開始寫這部小說,就在我的第一部小說《蛾煙》(Moth Smoke)出版之後不久,也就是九一一事件發生整整一年以前。我的九○年代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美國度過的,我想透過小說挖掘我自己的感受,為什麼我越來越想離開那裡。我對美國的感覺很矛盾,我很喜歡美國──到現在都還是──但我卻不大想留下來。同樣的,我喜歡巴基斯坦,但我也不是很想回去。另外,我既是管理顧問,又是小說家,我的職業身分也很分裂。我的族群身分和理想身分的這些裂痕,讓我寫下了這部小說的初稿,當時只有很簡單的架構,講一個巴基斯坦籍的管理顧問決定返回自己的國家,儘管他很喜歡紐約。
這麼有爭議性的題材,你會不會擔心不好處理?
一開始不會,因為那時九一一事件還沒發生。當時我只想嘗試不同的寫作手法。《蛾煙》是以多個敘事者的聲音寫成的,文字風格比較華麗放縱,所以著手寫《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時,我用一個敘事者的聲音來寫,非常的簡單樸實。然後,初稿完成三個月後,九一一事件發生了,我書中所探討的敏感議題成了報紙頭條。我決定重寫,但維持原來的架構,背景仍舊是九一一之前。可是寫得很痛苦,而且感覺不大真實,我必須假裝不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於是我又把小說徹底重修一遍,這次直接把九一一寫進去。我說「重修」,可是其實我完全沒看之前的草稿,這部小說的最初幾稿我每次都是重新寫起,只憑記憶加入原素,所以每次草稿都很不一樣,幾乎就是不同的小說了。我花了很長時間去思考九一一、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還有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一觸即發的戰事,等我寫完第五稿,已經是二○○五年了,小說的人物和情節也定了下來,不過我還是不滿意。到那時候,我的確會擔心題材不好處理。我知道自己想表達的是什麼,可是我想表達的東西很複雜,也許還帶有爭議性,我希望能用一種有力的方式把它說出來,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敘事小說的那種吸引力,傳達一些令人不那麼愉快的東西。
小說主人翁在看到雙子星大樓倒塌時笑了,美國讀者是否因此對你很有敵意?
我在朗讀會上經常會碰到一上來態度很不好的讀者,不過一旦你開始跟他們談,他們很快就緩和了。我不會說他們有敵意,有些人只是覺得生氣,或心裡不舒服,他們需要一個解釋,我就盡量跟他們解釋說:請別把敘事者的觀點和作者觀點混為一談,我的出發點是我對美國有深厚的感情,我覺得向美國讀者說這些,對美國是會有幫助的。而很多讀者都聽進去了。
這個問題你一定被問過很多遍了:雙子星大樓倒塌時,成吉思笑了,那你自己的反應又是什麼?
我害怕極了。九一一發生時我三十歲,而我在美國就生活了整整十五年,所以我可以說是半個美國人,更是個不折不扣的紐約客。我以前的室友在世貿中心上班,當時我第一個想法就是:不知他怎樣了?我不希望我關心的人遭遇不測,接著我想到:我的世界就要改變了。我的直覺告訴我,是某個穆斯林恐怖組織幹的,這之後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母親在巴基斯坦看到現場轉播,歇斯底里地哭起來。她以前每年都來紐約看我,每次都住上一個月,她很喜歡紐約。我只好不停安慰她。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是用獨白形式寫成,由一個巴基斯坦人向一個美國人講述自己在美國的經歷,但讀者由始至終聽不到那個美國人的聲音。你為什麼選擇這樣的形式?
敘事者和他的聽眾同時也是小說中的人物,這種形式可以反照出美國人跟巴基斯坦人(或者說穆斯林世界)之間的相互猜疑。巴基斯坦籍的敘事者在猜:眼前這傢伙只是個普通人呢,還是衝著我而來的殺手?那個充當聽眾的美國人也是這麼想。這讓小說有了內在的情緒世界,呼應著我們外在的政治世界。這種形式是一個邀請,讀者如果接受,就會開始介入故事之中,因為最後的結局必須由讀者自己來決定。
你認為哪一方面讓成吉思比較困擾,是政治還是愛情?
我深信個人生命跟政治是分不開的,是相輔相成的。以成吉思來說,他身為巴基斯坦人的政治身分加強了他對艾芮卡的愛,而艾芮卡的遺棄又激化了他與美國的決裂。同樣的,國家也跟人一樣,國家不會是單一的整體──就連個人也有分裂的身分認同和自我矛盾的念頭;自豪、熱情、懷舊、嫉妒,各種不同觀感形塑著一個國家的行為。在穆斯林的世界,對美國事物的熱愛和對美國的憤怒是同時並存的,至於哪一方面比較強烈,是政治還是愛,這就像在問呼和吸哪一個動作比較強烈一樣,它們都是一體的兩面。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結局非常緊張,留下讓人猜測和討論的空間。你自己心中對最後一幕有沒有一個答案?是否在開始寫這部小說時就已打定主意要安排一個意外的結局?
我絕對是想安排一個沒有定論的結局,讓讀者的答案去反映出他自己的世界觀。讀者可以把這本書看成驚悚小說,也可以看成兩個古怪男子之間的一場相遇,端看讀者怎麼認知小說背景的那個世界。不過,由於我這部小說會帶讀者在情感上走一趟充滿騷動的旅程,我知道我要用一種強烈的敘事方式,要有謎團,讓人讀來更感緊張,而我希望結尾是整個故事的高潮。
你在巴基斯坦長大,在美國生活多年,現在又定居英國,你會說自已是哪國人?
我覺得最好還是不要去想自己是特定的什麼人,這點很重要。人常常會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混亂,會設法抓住某個面向去形容自己是什麼人:美國人啦、共和黨啦、穆斯林啦……這些形容都很不完整。我是一個在巴基斯坦和美國住過很多年、現在住在倫敦、喜歡吃壽司、愛寫作的傢伙,我不像成吉思,我不想選定「穆斯林」和「巴基斯坦人」這兩種身分,我寧可選擇複雜的名字而擁有平靜的內心,我不要選擇簡單的名字,然後因捨棄了其他身分而必須面對內心的掙扎。
這本書多大程度反映了你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我寫小說不太會去蒐集資料,主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寫。當然,《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並不是我的故事,但是我知道進普林斯頓、在紐約企業上班、在印巴兩國情勢緊張時回去拉合爾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我寫的是真實故事,我大概不會把自己寫成主角,只會當個小角色。話雖如此,我必須想像別人的感覺,想像自己是我筆下那些虛構人物,因為如果我沒辦法想像自己是他們,我就無法有同理心,而同理心正是身為小說家的核心所在,因為閱讀和創作之間所要追求的就是這個。
這本書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二十多個國家出版。這麼具爭議性的題材,不知在各地反應如何?
據我所知,各地反應都不錯。當然,有些評論家和讀者抨擊這部小說,這種負面反應世界各地都有,不過,總體而言正面評價比負面的多,在很多地方都很暢銷,特別是在美國和巴基斯坦。這本書入圍好幾個文學獎,被不少媒體選為年度好書,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它吸引了一群熱情的支持者,這些讀者對這本書深有共鳴。你沒辦法討好每一個人,我寧可寫一本讓一些人深愛的書,而不要寫一本大家都覺得還算不錯的書。我為這本書在英國、義大利、芬蘭、摩洛哥、印度等地巡迴時也發現,讀者對這本書的好惡並不以地域來分,不同人會有不同反應,而每個地方都會有忠誠的支持者。
莫欣‧哈密(Mohsin Hamid)
一九七一年出生於巴基斯坦第二大城拉合爾,在當地長大,後來到美國求學,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主修公共與國際事務。普林斯頓畢業後,又轉到哈佛大學法學院繼續深造。一九九七年取得哈佛法律博士學位後,在紐約曼哈頓一家財務管理公司擔任管理顧問,也曾在拉合爾擔任特約記者,目前定居倫敦。莫欣‧哈密的第一本小說《蛾煙》獲得貝蒂特拉斯克文學獎、《紐約時報》二○○○年年度好書獎,並進入美國筆會的海明威文學獎決選書單。二○○七年出版《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中譯本即將由印刻出版),在美國造成轟動。
摘自《印刻文學生活誌》2008‧三月號:莫欣‧哈密 特輯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7折4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1 |
5折 | 1 |
6折 | 2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5折 | 3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莫欣.哈密
優惠價: 88 折, NT$ 229 NT$ 26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拉合爾巿集的一間茶館裡,
巴基斯坦男子跟美國陌生人叨叨述說自己的故事。
當夜越來越深,男子的故事漸漸透露出,兩人的相遇或許並非偶然……
生命中會有那麼些時候,一些比金錢、地位,甚至愛情更重要的東西,從心底蠢蠢湧出……
來自巴基斯坦沒落家族的成吉思,曾經努力編織美國夢,而他也的確過上了許多移民夢寐以求的生活: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被曼哈頓的頂尖財務顧問公司招攬,跟氣質高雅的富家女談戀愛,擠身紐約上流社會。沒落貴族出身的他悄悄以為,命中注定他就是要過這樣的生活。然而,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什麼都變了。成吉思周遭的世界、自己深愛的女人、內心的自我認同,所有的一切開始分崩離析,而一些過去從沒注意過、潛藏在心底最深處的東西,開始慢慢湧出。
來自巴基斯坦的成吉思在美國過著許多移民夢寐以求的生活: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晋身曼哈頓財務管理菁英的行列,還跟家境富裕、氣質高雅的女同學談戀愛,擠身紐約上流社會。但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一切都變了,成吉思的自我認同陷入劇烈的掙扎。
全書由成吉思在拉合爾茶館裡跟一個美國陌生人的「對話」寫成,雖說是對話,讀者卻只能聽到成吉思單方面的聲音,美國人則始終神祕地躲在陰影裡。成吉思向美國人叨叨述說自己的故事,說到最後他決定放棄大好前程與富足人生,回到家鄉拉合爾,變成一個仇恨美國的激進分子,也就是眼前這個蓄鬍子、有點陰沉的敘事者。
故事接近尾聲,夜也很深了,成吉思陪美國人走回他的飯店,兩人身後似乎還跟了一些人,美國人愈來愈不安,伸手進口袋裡彷彿要掏出什麼,全書結尾在控制得恰到好處的懸疑氣氛中達到高潮。
作者簡介:
莫欣‧哈密(Mohsin Hamid)
一九七一年出生於巴基斯坦第二大城拉合爾,在當地長大,後來到美國求學,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主修公共與國際事務,畢業後又轉到哈佛大學法學院深造,一九九七年取得哈佛法律博士學位。
之後在紐約曼哈頓的財務管理公司擔任管理顧問,也曾擔任拉合爾特約記者,目前定居倫敦。
二○○○年,莫欣‧哈密出版處女作《蛾煙》(Moth Smoke),這部小說獲得貝蒂特拉斯克(Betty Trask)文學獎、入圍美國筆會海明威文學獎,並獲《紐約時報》選為年度好書。
二○○七年,他的第二本小說《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甫出版即在美國造成轟動,不但迅速躍上各大暢銷排行榜,還入圍英國曼布克獎、不列顛國協作家獎,並且被《紐約時報》選為年度好書、《出版人週刊》選為年度小說。
譯者簡介:
謝靜雯
政治大學英語系學士,荷蘭葛洛寧恩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碩士,主修文學。
現專事翻譯,譯作有《漫步在河上》、《失物之書》等。
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
入圍曼布克獎決選(shortlist)
入圍大英國協作家獎決選
《紐約時報》2007年年度好書
《出版人週刊》2007年年度好書
媒體推薦:
「優美,同時又令人不寒而慄。這本小說高明之處在於呈現出主人翁往上爬的企圖心與內心掙扎,他的仇恨至少有部分是針對他自己、針對那個他差點就要變成的美國人。」
--《紐約時報》
「莫欣‧哈密一點也沒有被文學技巧性的筆法難倒,反倒樂在其中,語帶雙關的敘事一開始是為了特殊的結構安排,到結尾時卻推演成充滿不安的高潮。」
--《紐約書評》
「作者對主人翁的塑造非常有說服力,讀到一半時,讀者即使無法認同他的行為,卻能完全理解他內心的憤怒。」
--《西雅圖時報》
「莫欣‧哈密在這部小說中表現不俗。對於九一一事件的效應,想要看看不同觀點、聽聽不同聲音,很應該讀讀這本書。」
--《華盛頓郵報》
「一則精心構築、關於對美國的癡迷與覺醒的寓言。」
--《衛報》
「這是一本好書,驚悚處有所節制,氣氛控制得恰到好處。哈密爬梳東西方最近這一輪衝突的根由,不過本書不僅寫出了仇恨的逐漸形成,敘事之中還蘊含了一股愛的力量,足以與邪惡的力量相抗衡,儘管這愛的力量最後退縮到只剩下一縷渺茫的希望。」
--《繼承失落的人》作者,2006布克獎得主/姬蘭‧德賽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複雜名字底下的平靜心靈──專訪莫欣‧哈密 /台北‧張紫蘭‧採訪、翻譯
二○○七年春,莫欣‧哈密(Mohsin Hamid)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在美國出版之後,不但迅速躍上各大排行榜成為暢銷書,同時也引起坊間熱烈的討論。媒體對這本書多有好評,讀者之間卻不乏撻伐之聲,許多批評者認為,小說裡充滿了仇恨美國的情緒,而這種情緒並無充分理據,像這樣一部以「疑似」恐怖分子的角度寫成的小說,美國人不應該還去追捧。不過,也有不少讀者認為,透過小說敘事者的告白,美國才能更了解自己,反省自己為何會招致他族如此大的仇恨。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描寫一個巴基斯坦年輕人到美國求學發展,就在事業、愛情漸上軌道之際,發生了九一一事件,喚起他內心深處的身分認同掙扎,同時他生活周遭的一切也開始分崩離析。
二○○七年秋天,《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進入曼布克獎決選,小說的文學價值獲得了肯定。在中文版《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即將出版之前,我們請作者莫欣‧哈密談談這部小說以及他對身分認同的想法。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的構想是怎麼來的?
我在二○○○年夏天開始寫這部小說,就在我的第一部小說《蛾煙》(Moth Smoke)出版之後不久,也就是九一一事件發生整整一年以前。我的九○年代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美國度過的,我想透過小說挖掘我自己的感受,為什麼我越來越想離開那裡。我對美國的感覺很矛盾,我很喜歡美國──到現在都還是──但我卻不大想留下來。同樣的,我喜歡巴基斯坦,但我也不是很想回去。另外,我既是管理顧問,又是小說家,我的職業身分也很分裂。我的族群身分和理想身分的這些裂痕,讓我寫下了這部小說的初稿,當時只有很簡單的架構,講一個巴基斯坦籍的管理顧問決定返回自己的國家,儘管他很喜歡紐約。
這麼有爭議性的題材,你會不會擔心不好處理?
一開始不會,因為那時九一一事件還沒發生。當時我只想嘗試不同的寫作手法。《蛾煙》是以多個敘事者的聲音寫成的,文字風格比較華麗放縱,所以著手寫《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時,我用一個敘事者的聲音來寫,非常的簡單樸實。然後,初稿完成三個月後,九一一事件發生了,我書中所探討的敏感議題成了報紙頭條。我決定重寫,但維持原來的架構,背景仍舊是九一一之前。可是寫得很痛苦,而且感覺不大真實,我必須假裝不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於是我又把小說徹底重修一遍,這次直接把九一一寫進去。我說「重修」,可是其實我完全沒看之前的草稿,這部小說的最初幾稿我每次都是重新寫起,只憑記憶加入原素,所以每次草稿都很不一樣,幾乎就是不同的小說了。我花了很長時間去思考九一一、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還有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一觸即發的戰事,等我寫完第五稿,已經是二○○五年了,小說的人物和情節也定了下來,不過我還是不滿意。到那時候,我的確會擔心題材不好處理。我知道自己想表達的是什麼,可是我想表達的東西很複雜,也許還帶有爭議性,我希望能用一種有力的方式把它說出來,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敘事小說的那種吸引力,傳達一些令人不那麼愉快的東西。
小說主人翁在看到雙子星大樓倒塌時笑了,美國讀者是否因此對你很有敵意?
我在朗讀會上經常會碰到一上來態度很不好的讀者,不過一旦你開始跟他們談,他們很快就緩和了。我不會說他們有敵意,有些人只是覺得生氣,或心裡不舒服,他們需要一個解釋,我就盡量跟他們解釋說:請別把敘事者的觀點和作者觀點混為一談,我的出發點是我對美國有深厚的感情,我覺得向美國讀者說這些,對美國是會有幫助的。而很多讀者都聽進去了。
這個問題你一定被問過很多遍了:雙子星大樓倒塌時,成吉思笑了,那你自己的反應又是什麼?
我害怕極了。九一一發生時我三十歲,而我在美國就生活了整整十五年,所以我可以說是半個美國人,更是個不折不扣的紐約客。我以前的室友在世貿中心上班,當時我第一個想法就是:不知他怎樣了?我不希望我關心的人遭遇不測,接著我想到:我的世界就要改變了。我的直覺告訴我,是某個穆斯林恐怖組織幹的,這之後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母親在巴基斯坦看到現場轉播,歇斯底里地哭起來。她以前每年都來紐約看我,每次都住上一個月,她很喜歡紐約。我只好不停安慰她。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是用獨白形式寫成,由一個巴基斯坦人向一個美國人講述自己在美國的經歷,但讀者由始至終聽不到那個美國人的聲音。你為什麼選擇這樣的形式?
敘事者和他的聽眾同時也是小說中的人物,這種形式可以反照出美國人跟巴基斯坦人(或者說穆斯林世界)之間的相互猜疑。巴基斯坦籍的敘事者在猜:眼前這傢伙只是個普通人呢,還是衝著我而來的殺手?那個充當聽眾的美國人也是這麼想。這讓小說有了內在的情緒世界,呼應著我們外在的政治世界。這種形式是一個邀請,讀者如果接受,就會開始介入故事之中,因為最後的結局必須由讀者自己來決定。
你認為哪一方面讓成吉思比較困擾,是政治還是愛情?
我深信個人生命跟政治是分不開的,是相輔相成的。以成吉思來說,他身為巴基斯坦人的政治身分加強了他對艾芮卡的愛,而艾芮卡的遺棄又激化了他與美國的決裂。同樣的,國家也跟人一樣,國家不會是單一的整體──就連個人也有分裂的身分認同和自我矛盾的念頭;自豪、熱情、懷舊、嫉妒,各種不同觀感形塑著一個國家的行為。在穆斯林的世界,對美國事物的熱愛和對美國的憤怒是同時並存的,至於哪一方面比較強烈,是政治還是愛,這就像在問呼和吸哪一個動作比較強烈一樣,它們都是一體的兩面。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結局非常緊張,留下讓人猜測和討論的空間。你自己心中對最後一幕有沒有一個答案?是否在開始寫這部小說時就已打定主意要安排一個意外的結局?
我絕對是想安排一個沒有定論的結局,讓讀者的答案去反映出他自己的世界觀。讀者可以把這本書看成驚悚小說,也可以看成兩個古怪男子之間的一場相遇,端看讀者怎麼認知小說背景的那個世界。不過,由於我這部小說會帶讀者在情感上走一趟充滿騷動的旅程,我知道我要用一種強烈的敘事方式,要有謎團,讓人讀來更感緊張,而我希望結尾是整個故事的高潮。
你在巴基斯坦長大,在美國生活多年,現在又定居英國,你會說自已是哪國人?
我覺得最好還是不要去想自己是特定的什麼人,這點很重要。人常常會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混亂,會設法抓住某個面向去形容自己是什麼人:美國人啦、共和黨啦、穆斯林啦……這些形容都很不完整。我是一個在巴基斯坦和美國住過很多年、現在住在倫敦、喜歡吃壽司、愛寫作的傢伙,我不像成吉思,我不想選定「穆斯林」和「巴基斯坦人」這兩種身分,我寧可選擇複雜的名字而擁有平靜的內心,我不要選擇簡單的名字,然後因捨棄了其他身分而必須面對內心的掙扎。
這本書多大程度反映了你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我寫小說不太會去蒐集資料,主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寫。當然,《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並不是我的故事,但是我知道進普林斯頓、在紐約企業上班、在印巴兩國情勢緊張時回去拉合爾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我寫的是真實故事,我大概不會把自己寫成主角,只會當個小角色。話雖如此,我必須想像別人的感覺,想像自己是我筆下那些虛構人物,因為如果我沒辦法想像自己是他們,我就無法有同理心,而同理心正是身為小說家的核心所在,因為閱讀和創作之間所要追求的就是這個。
這本書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二十多個國家出版。這麼具爭議性的題材,不知在各地反應如何?
據我所知,各地反應都不錯。當然,有些評論家和讀者抨擊這部小說,這種負面反應世界各地都有,不過,總體而言正面評價比負面的多,在很多地方都很暢銷,特別是在美國和巴基斯坦。這本書入圍好幾個文學獎,被不少媒體選為年度好書,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它吸引了一群熱情的支持者,這些讀者對這本書深有共鳴。你沒辦法討好每一個人,我寧可寫一本讓一些人深愛的書,而不要寫一本大家都覺得還算不錯的書。我為這本書在英國、義大利、芬蘭、摩洛哥、印度等地巡迴時也發現,讀者對這本書的好惡並不以地域來分,不同人會有不同反應,而每個地方都會有忠誠的支持者。
莫欣‧哈密(Mohsin Hamid)
一九七一年出生於巴基斯坦第二大城拉合爾,在當地長大,後來到美國求學,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主修公共與國際事務。普林斯頓畢業後,又轉到哈佛大學法學院繼續深造。一九九七年取得哈佛法律博士學位後,在紐約曼哈頓一家財務管理公司擔任管理顧問,也曾在拉合爾擔任特約記者,目前定居倫敦。莫欣‧哈密的第一本小說《蛾煙》獲得貝蒂特拉斯克文學獎、《紐約時報》二○○○年年度好書獎,並進入美國筆會的海明威文學獎決選書單。二○○七年出版《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中譯本即將由印刻出版),在美國造成轟動。
摘自《印刻文學生活誌》2008‧三月號:莫欣‧哈密 特輯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1 |
5折 | 1 |
6折 | 2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5折 | 3 |
7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17折45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