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抱怨,幸福實現!
繼《不抱怨的世界》後
另一創造幸福新關係的心靈串聯運動
幾乎所有的抱怨,都跟人際關係有關。
而你,絕對有能力轉化任何一段不理想的關係!
與其抱怨,不如「改變」——
改變你心裡述說的故事、改變你處理情緒的方式,
你就能用愛、善意與理解串起心橋,
締造快樂好人緣、擁抱幸福新關係。
「關係」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為這份交流定調的基礎,
就是我們如何對自己述說另一個人的故事,如何在心裡為他預設評價,
當對方感覺到了你的描述和評價,就表現出符合預期形象的行為,給你相對的回應。
人無好壞,是我們的想法把他們變成好人或壞人。
你可以改變別人、轉化你所有的人際關係,只要你願意做該做的事——
你可以做自己生命中的聖誕老人,改變你為另一個人編寫的故事,
把對方從「調皮」名單中移走,放進「乖巧」名單裡。
在人際關係中,你問自己的問題,是會將你拉近對方,還是把你從他身邊趕走?
你問的是你喜歡對方什麼,還是討厭對方什麼?
你問的是如何讓對方快樂,還是他為什麼讓你不快樂?
記住,你才是人際關係中的主角,你的態度改變了,對方也會跟著改變。
領帶的顏色和花樣應該和西裝互補,而不是完全重複;
悠揚的和聲來自於歌手不同的音高,而非類似的音域。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真實裡。若能容納改變的存在、尊重各自的世界,
把焦點放在享受彼此的互動,而非挑剔彼此的差異,就能創造和諧。
抱怨的人,就像尿布髒掉的嬰兒,
對著每個人嚎啕大哭,但就是不去找能幫你換尿布的人。
人際問題需要的是解決的辦法,而不是徒增負面能量的言語。
你要做的是直接找對方、或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
用明確、理性的態度,提出你想滿足的需求,而不是佯裝成受害者。
《不抱怨的世界》作者威爾•鮑溫,深入探索導致抱怨的重要根源——人際關係,
幫助你我認清妨礙人際關係的癥結和迷思,時時留心不抱怨、快樂練習不抱怨,
將「他人」帶來的挑戰轉化為生命中最深的福分,享受滿足而欣慰的優質心靈交流。
【時時留心不抱怨】
●事實是相對的概念,你有你的事實,跟你分享各種關係的人也有他們的事實,這些事實各自獨立也會隨時改變。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裡,而關係就是兩個世界的交流,若堅持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且正確的,而漠視對方世界存在的正當性,只會招來不愉快的關係。
●在你的世界裡,你遇到問題,你有不滿;但在對方的世界裡很可能沒有問題,他們也真的不知道你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若想要搭橋連接兩個世界的缺口,你的話語應該要像輕輕落在枝頭的鴿子,而不是砸破窗戶的磚頭。
●「如果他愛我,就應該知道我要什麼。」愛不會讓人具有通靈的能力。而且,對方愛你的事實,並不能免除你滿足自己需求的責任。你需要的東西,要由你自己去取得,這是你的責任,不是他的責任。
●成功的溝通要多用「我」這個字,而不是「你」。善於溝通的人會說:「我生氣了。」藉此來承認自身的感受,等於打開了溝通的大門。不善溝通的人則會說:「你讓我生氣。」這會把溝通的大門狠狠甩上,因為對方覺得受到攻擊,更有可能會反擊。
●用抱怨暗示自己的優越,往往透露著不安全感。當別人抱怨你時,不要上當了,一開始就和對方爭辯。做個深呼吸,讓負面能量直接通過,不是每次人家來找你吵架,你就得跟他吵。對方的批評也許只是想膨脹負面的自我形象,讓自己看起來好一點而已。
●所有你與他人的關係,探究到最後,其實都反映了你與自己的關係。你跟別人相處的能力,反映了你跟自己相處的能力。你跟自己的關係基礎穩固,就會更容易跟別人交往;你不會把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投射到別人身上,而是用嶄新的眼光去看待他們。
作者簡介:
威爾・鮑溫(Will Bowen)
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基督教會聯盟的主任牧師,在牧會之前,有多年從事廣播和行銷等工作的經驗。2006年,他建議教區的會眾們戴上紫手環,以提醒自己從生活中驅除抱怨和批評,如今這項活動已引起八十多國的人們熱烈迴響,逐漸成為全球性的心靈運動。鮑溫牧師並領導成立了「不抱怨的世界」網站,致力於推廣各種「不抱怨」活動與課程,希望幫助人們警覺負面情緒,而能遠離抱怨、積極作為,過著更快樂、豐實的生活。
鮑溫牧師曾接受《歐普拉秀》、《今日秀》、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週日晨間新聞》、美國廣播公司(ABC)《晚間新聞》等美國各大電視節目及全球數百家廣電、平面媒體的邀訪報導,2007年並獲《Church Solutions》雜誌選為全美最具創新力基督教領袖之一。
【不抱怨的世界】網站:AComplaintFreeWorld.org
譯者簡介:
鄭淑芬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肄業(修畢學分),主修國貿、英文、翻譯。具備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英譯中證書,目前專職翻譯。譯作有:《真愛旅程》、《領導之道》(時報)、《忠誠檔案》、《忠誠吾愛》(八正)等三十餘本。
譯文賜教:ajanejane@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響應推薦 】
胡志強 台中市長
黑幼龍 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楊玉欣 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羅東高中生命教育學科中心
名人推薦:【響應推薦 】
胡志強 台中市長
黑幼龍 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楊玉欣 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羅東高中生命教育學科中心
章節試閱
【前言】你有能力轉化不愉快的關係
他人即地獄。——沙特
他人是我們最大的禮物。
他人也可能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在心裡想一下,或者拿張紙出來更好,把你目前遇到的問題或難關、擔心的事、任何讓你有負面感覺的事,統統寫下來,然後自問:「這當中有多少問題是跟他人有關?」
很可能你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跟他人有關,而只要跟那些人的關係好一點,問題就能改善。不管是跟親密伴侶建立更深度的交流、說服同事你的行動方案最好、要孩子做家事,或者跟店員解釋你需要什麼東西,總之,我們大部分的問題都跟其他人有關。只要能建立順暢、有效率的關係,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即使是處理影響深遠的全球性問題,只要能跟他人建立穩固的交流,你就更有機會影響他人,帶來正面的改變。
我們跟他人的關係,可能提升人生各層面的品質,也可能製造極大的壓力。人際關係既能為我們帶來愉悅,也能為我們帶來痛苦;既能帶來安慰,也能帶來衝突;既能帶來平靜,也能帶來權力鬥爭。
你或許覺得在你跟某人的關係中,自己是個受害者,沒有能力改善彼此的關係,甚至覺得被困在某個不快樂、也沒有成就感的負面關係中永遠迴旋,無法掙脫。
但這並不是事實,你不是受害者,也沒有被困在漩渦中。從現在開始,你可以創造想要的關係,你可以改變和另一半、朋友、家人、同事,甚至僅僅只是點頭之交的關係,開始在這些人際交流裡體會到更深的喜悅。
隨著學會新的人際關係技巧,你會開始吸引一些溫暖、友善、樂觀、願意付出、樂於支持與讚美你的人;你也會開始在現有的人際關係裡,帶出同樣的特質。你不再抱怨其他人對待你的方式,而是開始創造正面的經驗;一個又一個正面經驗持續累積,你的人生品質也會大幅改善。
【所有的抱怨,都與人際關係有關】
你將在本書學到的道理,始於二○○六年的七月,我在我的教會中提出的一個想法。我是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基督教會聯盟的主任牧師,在帶領一系列實踐富足生活的課程時,我發給學員紫色手環,作為協助大家消除抱怨的工具。
想法創造我們的生活,而言語則顯示我們的想法。大部分的人都相信自己是個正面、樂觀的人,總是認為事情會有理想的結果。然而事實上,儘管努力要正向思考,大部分人的想法顯然都是負面灰暗的。永無止盡的抱怨就是證明,這種負面思考的習性,會顯現在令人失望的人生事件和關係中。
我們的概念很簡單:把紫色同手環戴在一隻手上,當你發現自己把抱怨說出口時,就把手環換到另一隻手去;每抱怨一次,手環就要換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開始注意到自己的負面行為,幾個月後,就會減少抱怨了。
這個運動的目標是連續二十一天不抱怨。科學家相信,要將新的行為轉換成習慣,需要二十一天的時間。因此,能夠連續二十一天都不抱怨,就等於是將你的心靈硬碟重新格式化,而「不抱怨」也將成為你可以永遠維持下去的新習慣。
「不抱怨的世界」從我們的教會分離出去,變成一個不斷成長、非宗教、非營利的組織,提供個人與組織各種資源與工具,超越抱怨,創造一個更開闊的世界,成了全球性的現象,並持續成長與擴展,讓我深深感動,也對自己能身為其中一份子感到榮幸與驚嘆。
但是,有一天,我坐在飛機上,等著飛去向數百名企業領導人演講,說明「不抱怨組織」的創立時,我突然有了頓悟。當時我正在思考「不抱怨」課程,猛然意識到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事實。
幾乎所有的抱怨,都跟人際關係有關。
我們抱怨的內容,幾乎都是關於另一個人—跟我們有某種關係的人。這段關係可能是正式的,譬如婚姻關係或工作關係,也可能是不正式的,譬如我們服務的客人,或者隔壁鄰居。這段關係可能是短暫的,譬如我們在路上錯身而過的人,也可能持續數十年,譬如我們跟家人的關係。
我是個牧師,常會有人要我提供建議,而幾乎每一個個案中,當事人所面對的難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在與當事人諮商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人際關係的問題之所以產生或惡化,都是因為處在關係中的當事人愛抱怨,不是向對方抱怨,就是抱怨對方。
【人際關係是一種需求】
或許,與其痛苦掙扎,不如乾脆放棄跟人建立關係,找個地方隱居起來,自給自足,至少這樣就不必忍受沙特口中如「地獄」般的他人了。
不過很抱歉,這是不可能的事。我們需要跟他人建立關係,不僅因為我們想要人際關係,它也是一種需求。
從古巴移民至美國的恩里克‧古提阿瑞茲,當年在古巴時,恩里克倡議自由與人權,因此被單獨拘禁一年多。他赤身躺在四呎寬、六呎長的牢房地上,身上只蓋了一件腐臭破舊的毯子避寒,痛苦萬分。逮捕他的警察一再對他嚴刑拷打,他的身體瘀青發腫,骨頭也斷了,體重急速下降,手肘、肩膀、膝蓋處的皮膚開始龜裂,留下發出惡臭的膿瘡。
他的身體處在無情的痛苦中,然而恩里克告訴我,那段時間,他最大的痛苦是與其他人隔離。他不僅見不到家人,也不得與任何人接觸,他的靈魂渴求與人交流。
我們不只想要跟其他人建立關係,也渴望更深一層的交流。在成長階段缺乏與人接觸的孩子,會有發育不良的現象,身體無法以正常、健康的方式生長。根據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結果,發育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缺乏感情滋潤。這些孩子可能缺少跟他人的情感交流,身體於是以不適當成長的方式來反應這種匱乏。
缺乏人際交流對身體的衝擊,在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生。研究發現,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常看醫生,身體的老化當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研究也發現,老年人之所以去找醫生、復健師及其他健康專業人員,主要是因為這樣就能跟關心他們的人在一起。
這些喜歡看醫生的老人,很多都比同儕活得久,他們的生活中缺少與其他人的接觸,而醫生及其他專業人員則可以提供他們渴求的人際關係刺激。
除了聯繫的需求、與別人一起分享彼此人生經驗的那種單純喜悅之外,我們也在各種關係中得到許多收穫。
瓦特里德陸軍醫院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上戰場但未受傷的士兵中,有百分之十七的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上戰場且受重傷的士兵中,只有百分之四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這讓看到這項統計數字的醫生大感意外,因為他們以為受重傷的士兵應該承受更大的創傷後壓力才對。研究人員發現,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答案在於治療。但不是心理治療,而是物理治療。更確切地說,關鍵在於瓦特里德陸軍醫院執行醫療的方式。
該醫院的治療是在一個大房間裡進行的,受傷士兵每天在接受治療、進行復健時,都會看到其他士兵,其中也有傷勢比自己嚴重、卻努力克服自身病痛的人。見到其他士兵努力復元,這些傷兵會成為彼此的啦啦隊,互相鼓勵,不管是誰有一點點進步,都會為對方高興。他們瞭解彼此的心情,會讓對方知道有人在為他加油打氣,這樣的關係也有助於讓士兵受苦的心靈恢復健康。
人際關係也是一種管道,讓我們得到想要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渴望的夢想和希望,花一點時間,想想你要的東西,然後自問:「如果我能有一千個願望,我想要什麼?」
現在,把你想要的東西,想成是另一個人,或是另一個人所擁有的東西。你可能想要一個關心你、支持你的人,想跟對方分享人生;這就是一段關係。你也可能想要一輛車、一棟豪宅,或其他奢侈品;你必須藉由服務別人來賺錢買這些東西,這也脫離不了人際關係。
跟他人的關係會帶給我們想要的一切,因此,為了達成願望,我們一定得學會跟別人相處。
在《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裡,湯瑪斯‧史丹利指出,他訪問過數千名白手起家的有錢人,當這些人被問到「什麼是吸引財富最重要的技巧?」時,有百分之九十四的人都認為對累積財富來說,與他人相處的能力「非常重要」,甚至是「極度重要」。
你跟別人相處的能力,是你跟人建立關係的關鍵,這些關係可能比金錢本身還要寶貴。而你培養以及維護關係的能力,一樣能為你帶來你想要的物質財產。
【從此刻開始「不抱怨的關係」】
抱怨往往會扭曲、侵蝕,甚至毀掉攸關我們幸福健康的人際關係。抱怨時,人跟人的關係會失去活力,逐漸惡化。抱怨將我們關注的重心從對方原本吸引我們的優點,轉移到對方的缺點。這種轉變會讓我們落入一種陷阱:我們會覺得不滿足,而對方則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太太桂兒以前服務的公司裡,有幾個女同事會每個月聚會一次,進行「集體治療」,也就是找一間附近的墨西哥餐廳,喝幾杯雞尾酒,然後大聲抱怨她們的男人。
這類集體治療的中心主題,似乎是「男人都是狗」。可想而知,這些女人沒有一個跟男人維持快樂、長久的關係。
你或許會認為,這些女人會抱怨,是因為她們跟男人的關係不好。但研究顯示,情況正好相反:她們跟男人的關係不好,是因為她們愛抱怨。抱怨的女人會把焦點放在感情中自己不滿意的地方,而其他人對她的同情,則會讓問題顯得更嚴重。
在抱怨了一整晚她們身邊那條「狗」之後,女人回到家,難免會把躺在休閒椅上的那個人看成是「老黃狗」。根據腦海裡的意象,這些女人會預期男人就像狗一樣;而她們的丈夫或男友也會感覺到她們的不滿,於是乾脆就滿足她們的期待。
我以前認識一個很有名的牧師,他吐露心聲說:「要是不必應付人,牧師實在是個很棒的工作。」
應付人,確實可能是充滿痛苦與悲傷的難事,但未必需要如此。
天才洋溢的法國哲學家及劇作家沙特有句眾所周知的悲觀名言,也就是我在這篇前言一開始所引用的那句話:「他人即地獄。」沙特在晚年解釋:「『他人即地獄』這句話一直被誤解了,大家都以為我的意思是指人與人的關係永遠都是有害的,就像地獄一樣,但我真正的意思完全不是如此。我的意思是,若我們與某人的交流受到扭曲與損害,那麼對方對你而言,就會是地獄。」
若你跟他人的交流受到扭曲與損害,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像地獄一樣。而你可以把扭曲的關係拉直,將它放回穩固的地基上。你只需要放開心胸,接受新的想法,願意讓這些新的想法創造新的經驗。
若你準備好要將地獄般的關係,變成和諧的關係;若你準備好將互相輕蔑的關係,變成不抱怨的關係,那我們就趕快開始吧!
你,決定了關係的走向
不管我說什麼,都會侷限了這個世界。——維根斯坦
「Relationship」(關係)這個字源自「relate」,是「述說」或「告訴」的意思。換句話說,一段關係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這個交流的基礎,是我們如何對自己述說另一個人。這種內在的自我對話,決定了這段關係的發展。
【要改變別人,先改變你自己的想法】
小時候,我的夢想是當個廣播電台的播音員。大一時,我在家鄉南卡羅萊納州哥倫比亞市的一個電台找到第一份播音工作。我很喜歡那份工作,做了好幾年,一路升到電台的製作統籌,負責為全市最厲害的聲音高手所錄製的廣告錄音配上音樂及音效。
菲爾是個大我約二十歲的播音員,聲音低沉、有磁性,是電台原來的製作統籌,直到高階主管要我去取代他。菲爾的聲音真的很好聽,也很會寫廣告腳本,另外還有一項絕活,就是能為廣告挑選出最適合的音樂。
菲爾從調幅廣播時代就出道了,但我們是調頻電台,而菲爾的技術並沒有跟上新科技。雖然他製作的廣告在調幅電台聽起來很不錯,但在聲音表現更立體的調頻電台上就顯得太平板、單薄了。
剛當上製作統籌時,我很興奮可以為菲爾及其他播音員做廣告的混音工作。他們都是當地電台最優秀的播音員,他們的聲音我從小聽到大。然而沒多久,我和菲爾之間的合作開始出現問題。他告訴我——甚至是逢人便說——我做出來的廣告混音很粗糙、不夠格。菲爾不喜歡我幫音樂做的編目,菲爾不喜歡我存檔的方式;菲爾似乎不喜歡我的一切。
漸漸地,我對這位廣播偶像的欣賞消失殆盡,變得很討厭他。剛開始,菲爾責罵我時,我會低著頭含糊地說:「對不起。」可是後來我開始為自己辯護,把我認為他不足的地方指出來。沒多久,我們就經常指著對方破口大罵,互相批評、侮辱。由於電台製作間隔著一片大玻璃牆,又幾乎是完全隔音,我只能想像我們兩個站在玻璃牆的兩邊拚命地侮辱對方,罵得臉紅脖子粗。這畫面看在聽不到聲音的其他同事眼中,說有多可笑就有多可笑。
某天,我們兩個激烈爭執到一半,菲爾看了一眼時鐘後說:「我現在沒空聽你廢話,我跟朋友約了要吃飯。」說完就衝出製作間走了。另一頭在大廳等著他的,是一個跟菲爾年紀差不多的男人。那個男人看到菲爾立刻燦爛一笑,快步迎向他,與他相擁打招呼。
看著菲爾和那個男人走出電台大門,我傻住了。我還記得當時自己心想:「菲爾有朋友?菲爾是個混蛋,那種人怎麼會有朋友?」這句話聽起來或許奇怪,把問題看得過於單純,甚至自以為是,但是我真的從來沒有想過菲爾會有朋友。怎麼會有人喜歡菲爾呢?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思索這個問題:為什麼那個男的看到菲爾如此高興,而我卻一直覺得菲爾是個討厭鬼?菲爾是個混蛋,絕對沒錯——我告訴自己。「但如果菲爾是個混蛋,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覺得?」
菲爾跟那個朋友的關係,不同於他跟我的關係,因為對於我和他朋友,菲爾對自己敘述的是不同的故事。在菲爾心裡的自我對話中,說的都是他對於那個朋友的欣賞,而菲爾的朋友告訴自己的,也是菲爾的優點。
另一方面,只要想到菲爾,在我心裡出現的,永遠是咆哮著否定與批評的聲音。「菲爾是頑固、高傲、討人厭的混蛋。」這就是我口中的菲爾,是菲爾在我心裡的形象。結果,我就跟一個符合這個形象的人建立了關係。
菲爾的朋友跟他的關係很不一樣,那是因為他對自己描述的菲爾,跟我描述的不一樣。
大家最常問我的問題是:「我要怎麼改變別人?」我跟菲爾的經驗,給了我這個問題的答案。幾年後,我認識了諾姆.海德,我很崇拜他,他似乎出自本能地就知道這個祕密——諾姆有種不可思議的能力,可以改變別人。即使是在最激烈的爭吵中,他也能堅持立場,陳述自己的意見。
此外,諾姆還能在討論時,冷靜、專心地聽對方說話,或許不見得每次都能達成協議,但最後總是能和平收場。若有人氣沖沖地來找諾姆,離開時總是能心平氣和、心滿意足。遇到對方持有頑固、甚至刻薄的偏見,諾姆總有辦法看到對方理性、慈悲的一面,並且反射回去。這時他所面對的還是同一個人,卻已經改變了。
有一次我問他,怎麼有辦法每次都這樣,他說:「要改變別人,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你對他們的想法。」
【關係建立於你為對方預設的評價】
一段關係不只是兩個人表面上的互動,而是更深層、更複雜的交流。當對方感覺到我們在心裡給他們套上的形象時,就會把它反應出來。這種瞬間的反應是下意識的,是每個人隨時都在做的事。
想想某個你很欣賞的人。你覺得這個人為什麼吸引你?你看到或想到這個人時,會怎麼對自己描述他?你是否用真誠、樂觀、友善、體貼、開朗、有愛心、有禮貌、樂於助人、樂於付出來形容這個人?
接著,想一個讓你覺得很困擾的人,光是提到他的名字,就讓你氣得咬牙切齒。問問自己:「我是怎麼對自己描述這個人的?」誠實一點,不要限制自己的答案,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要過濾,也不要批評自己的想法。你到底不喜歡這個人什麼地方?你覺得他粗魯、討厭、自大、愚蠢、自私、頑固、粗心、心胸狹隘、不切實際、笨手笨腳,還是懶惰?
現在再想想:你最看重的人,有可能是別人最討厭的人;而你覺得最可憎的人,也可能是某人最欣賞的人。
想一個你真的很討厭的人,然後自問:這個人有愛他、欣賞他,甚至寶貝他的朋友或家人嗎?只要你夠誠實,不管這個人是誰,答案幾乎都是肯定的。問問你自己,這個人的朋友或家人,會如何對自己描述這個人;在心中把最欣賞、支持這個人的人叫出來,問問他覺得這個人的優點在哪裡。
唉呀!這真是太難了。我們的心不想這麼做,我們只想把對方直接刪除。只要帶著偏見來看對方,讓他像壞人,我們像好人,這樣感覺就舒服多了。
要擁有不抱怨的關係,就必須瞭解,我們跟其他人的關係來自於我們心裡給對方的評價。你需要的只是察覺到這件事,然後開始化解你原先給周遭人貼上的各種複雜、甚至帶有指責意味的標籤。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寫道:「世間事無好壞,全為思想使然。」想想看,你對另一個人的想法就只是你所想的那樣,那完全是你編織出來的情境,然後你的腦子就把這個想法當作事實。你最欣賞的人是如此,你最討厭的人也是如此。人無好壞,是我們的想法把他們變成好人或壞人,而這個評價,只對我們有用。
我瞭解到菲爾就是菲爾,沒有所謂好壞。跟我在一起的菲爾,和跟別人在一起的菲爾判若兩人。但是那個在別人面前友善、大方、開朗的菲爾,不管有沒有出現在我面前,都仍是存在的。朋友心目中的菲爾是這個樣子,也就把菲爾的這些特質引發出來了。
帶著新的領悟,我試探性地敲了敲菲爾敞開的辦公室大門。菲爾不耐地將目光從打字機移開,抬起頭來輕蔑地看著我。
「菲爾,你也是差不多在我這個年紀就進入廣播界工作了,對吧?」我說。
「對。」他忿忿地喊著:「我入這一行的時候,你還沒出世呢。」
我的第一個想法是:他在指責我經驗不足。但是我立刻想到:「好菲爾絕不會口出惡言,我是來這裡找好菲爾的。」於是我深呼吸,再問:「你剛進這一行時是什麼情況?」
菲爾盯著我看了好久,似乎想搞清楚我在打什麼主意。不等他邀請,我就坐進他辦公桌對面的椅子,盡最大的努力,對他露出這些年來的第一個笑容。菲爾也緩緩給了我一個微笑,然後在「美好的往日時光」裡搜尋,說了一、兩件當年廣播界的趣聞給我聽。
冰山一旦開始融化,很快就會變成湧泉;菲爾說了很多精采的故事給我聽。他說他工作的第一家電台連錄音帶都沒有,他們把內容錄在很大一卷音頻線上,編輯的時候就用香菸頭燒音頻線,把不要的段落熔掉,然後再把受熱軟化的銅線兩端壓緊黏在一起。
「我想,我之所以戒不了菸,也是這個原因吧。」他說著,揮了揮手。他手上似乎總是夾著一根點燃的雲絲頓牌香菸。「菸和電台,這兩個是一體的,你知道嗎?」
我坐在菲爾的辦公室裡整整四個半小時,他告訴我許多優秀播音員的幕後故事,那些人都是我年少時的偶像。我的興致不是裝出來的;我聽得津津有味,根本不需要假裝。我並不是故意要讓菲爾感覺好一點,而是真的陶醉在他說的故事裡,而那些都是他和我共同熱愛的廣播界裡發生的故事。
那天晚上一直到十點左右,菲爾和我雙雙看了時鐘,才想到我們兩個還得為隔天的廣播做準備。但那一次的談話,不只讓我修復了一段同事關係,還找回了我的童年偶像。
從那一刻起,情況截然改觀。我已經明白,當菲爾提供建議時,就算他的口氣像是在教訓我,他也不是有意要質疑我的能力。我理解到,他是在對這個日新月異、似乎要擺脫他的行業,表達他想要有所貢獻的需求,於是我開始能夠同情他。我發現自己不再需要為自己辯護,或者證明自己比他優秀,我不再老是找機會對他展現我在新科技方面的專業,反而會去請教他的意見。更重要的是,我開始聽他說話。
我改變了菲爾在我心中的評價,我們的關係也因此改善了。
你想要改變別人嗎?你可以改變別人,問題是你願不願意做該做的事。想擁有健康、快樂的關係,不是去學一堆操控他人的技巧,那些技巧的效果往往都很短暫。
要擁有不抱怨的關係,重點不在學會做什麼事,而是學會當什麼樣的人。要改變別人,你必須先改變對方在你心目中的評價,這是一切的源頭。你必須先改變內心聲音在你腦袋裡說的話,因為你的自我對話就是在為你跟他人的關係定調。
或許,你已聽到自己的聲音可能在告訴你:這個方法太簡單、太天真了。更有甚者,那聲音還會質疑:為什麼你必須改變?你心想:你又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他們!
有個女士為了她跟先生的相處問題來請教我。我提供她幾個或許能改善的做法,她怒氣沖沖地回說:「為什麼我就該改變,而我先生就能為所欲為?」這句話正是你腦袋裡那個聲音的最佳代表。
這個女士不明白的是,很多時候,她先生的行為其實反映了她對他表現出來的行為;而她的行為,則源自於她心裡對她先生的評價。
對你生命中的每個人來說,你都扮演了聖誕老人的角色,你會決定要把他列在「調皮」的名單上,還是「乖巧」的名單上。然而,你的分類只對你有效而已,其他人對這個人的看法未必跟你一樣。你對這個人的評價,只是你編造的故事,在現實中,就跟聖誕老人一樣不實在。
如果你真的準備好要轉化你跟他人的關係,就必須認清,你是所有人際關係中的主要因子,你跟他人的關係,是你為這些人編造的故事之投射。你可以改變自己為另一個人編寫的故事,把對方從「調皮」名單中移走,放在「乖巧」名單的第一名,你跟他的關係就會改變。
當世界碰撞時
爭辯事實,百分之百必輸無疑。——拜倫.凱蒂
【人無時無刻都在改變】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你不可能踏入同樣的溪水裡兩次。」溪水一直在流動,站在溪邊,你眼前的溪水並不是你幾秒鐘前看到的溪水,也不會是幾秒鐘後將被你踏在腳下的溪水。你稱之為「溪」的東西還在那裡,但溪中的內容則不斷在變動。
人也是一樣,每天,應該說每一刻才對,都會有一些細微的改變。這種變化的影響也會顯現在人與人的關係裡,若人本身就經常在改變,人與人的關係就等於是奠基在經常位移、調整的地殼上。這可以是一場奇妙的舞蹈,隨時有新的發現,也可以是帶來毀滅性災難的強震。
改變是持續不斷進行、且不可避免的,我們永遠不會靜止不動。若能欣然接受這種變化,彼此的關係就會更進一步。若是能把改變視為值得讚嘆的事,而不是對彼此關係的威脅,這個改變就會在兩人的關係中創造出讓彼此去探索的新領域。
人們經常用「我們漸行漸遠了」來解釋一段感情的結束,儘管人在成年之後,身體絕大部分都不會再繼續成長,但只要活著一天,我們的心靈就會不斷成長。心靈的改變會重新塑造我們這個人,換句話說,我們跟以前不一樣了。
當兩個人「漸行漸遠」,很可能會開始只注意到兩人之間的差異,而忘了最初互相吸引的地方。若當初互相吸引的某些特質也起了變化,兩人也可能無法放開心胸,去欣賞對方新特質的美妙之處。
男人挑領帶時,會先看看自己想穿的西裝,決定想突顯西裝上哪些顏色和質感,再挑一條能與那些特色相容、能帶出那些顏色的領帶。領帶上的每一個顏色都必須符合西裝上的所有顏色嗎?當然不必,真要那樣搭配太誇張了,只會讓人眼花撩亂,覺得有壓迫感而已。領帶的顏色和花樣應該跟西裝互補,而不是完全重複。
假設某個男人挑好了西裝和領帶,穿著去上班。中午過後,他看了一眼鏡子,這次,他略過領帶上跟西裝互補的顏色,把焦點放在不搭調的顏色上。即使領帶上跟西裝互補的顏色多過衝突的顏色,只要他一直注意到那些顏色有多麼不適合,他就不會滿意西裝與領帶的關係。
我們跟他人的關係變了,是因為我們變了,所以對方也變了。這時候,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兩人不再相容的地方,也可以更深入探究最初互相吸引的地方,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尋找新的相容點——我們之前沒看到,是因為當時還不存在。
【從差異中創造和諧】
在你跟其他人的關係中,你把焦點放在哪裡?你問自己的問題,是會將你拉近對方,還是把你從他身邊趕走?你問的是你喜歡他什麼地方,還是討厭他什麼地方?是你欣賞他的地方,還是你想要他改變的地方?你問的是如何讓對方快樂,還是他為什麼讓你不快樂?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我們對他人的看法表現在外的形式。是什麼主導了你的看法?答案是你問了自己哪些關於對方的問題。
你是問自己,為什麼領帶上有些顏色跟西裝不搭,還是問哪些顏色與西裝互補,而且你欣賞這樣的組合?
我必須承認,結婚頭幾年,我對桂兒有一份清單,都是我希望她改變的事,而且我經常問自己的一些問題,也更強化了我的想法。「我喜歡搭雲霄飛車、打壁球、潛水;她為何不能更大膽一點?我很喜歡人群,喜歡把事情說出來;她為什麼不健談一點?」
我把我們之間的差異誤當成不相容了。「相容」的定義是「能夠同時存在,並以和諧或一致的組合來運作」。要成為相容的組合,並不需要有很多共同點,只要不再把差異看作是這段關係的缺陷,差異就能創造和諧。悠揚的和聲會來自一群歌手各自唱出不同的音高時所產生,換句話說,創造和諧的是歌者不同的音域,而非類似的音域。
別把差異跟不相容搞混了,如果你跟某人處不好,請把你的心思放在相容的問題上,不斷問自己:「我們要如何同時存在,和諧運作?」只要問這個問題,答案就會出現了。
人往往認為,若自己明顯的特質或喜惡沒有得到對方的反應,就一定有問題。因為大部分的人對自己沒有安全感,需要藉由他人來強化自身的價值,若對方沒有表現出興趣或感受,我們就會擔心是哪裡出了錯。
每個人的氣質、個性都不一樣,這就是每個人獨特的地方。把某人的特性看成缺點,對彼此的關係是有害的。我們需要的是欣賞與理解的能力,既能欣賞彼此的共同點,也能欣賞彼此的差異,並理解這些差異並不代表任何一方或這段關係有什麼問題。
光是這份理解,就能修復許多人與人的關係。把焦點放在享受彼此的互動,而非挑剔彼此的差異,就能創造和諧。
人生是一段探索和成長的旅程,經歷各種事件會讓我們有所突破、有所提升。若我們能欣賞對方在那一刻的轉變,而不是哀嘆他的改變,或一心一意希望他如何改變,彼此的關係就能達到新的高峰。
【絕不要爭辯事實】
每個人在任何一刻都不是同一個人,而且每個人都有各自獨特的觀點,因此,人與人相處最糟的一件事,就是為「事實」爭辯。爭辯事實只會浪費時間,卻也是關係不佳的人經常做的一件事。
留意周遭人的互動,你會聽到很多人經常為了事實起爭執。他們想證明自己的事實版本是對的,對方是錯的。爭辯事實,必敗無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對方所感覺到的世界對他來說,就是唯一正確的事實。試圖證明我們的觀點是對的、對方的觀點是錯的,到最後只會說出更多互相傷害的話,沒有任何好處。
我很喜歡忙裡偷閒去看下午場的電影,有時可以一個人獨享整個電影院,讓我感覺自己像個呼風喚雨的電影公司老闆。
幾年前,我蹺班溜到電影院去放鬆一下。就在燈光黯淡之際,我在觀眾席正中央坐下,轉頭四望,很高興發現我是唯一的觀眾。然而,就在片頭開始時,進來了一對年長的男女。電影院裡有將近四百個空座位,而這對老人家偏偏要坐在我正後面。
我得先提一下我以前看電影的習慣。要是有人在電影放映中說話,我會毫不遲疑地瞪著他們;要是他們繼續說話,我就會發出噓聲;這時若還不住嘴,我得很不好意思地承認,我就會去叫經理來。對於這一點,我並不覺得光榮,但有趣的是,當我不再那麼熱中注意誰破壞了我的「禁聲令」後,我發現「違規」的人也變少了。換句話說,我咄咄逼人的態度也引來了沒禮貌的人。
選擇坐在我後面的兩位老人家開始說話,而且很大聲,從第一幕一直到演職員名單出場都沒停過。他們不只是說話,還是以最大的音量在說話。有好幾次我都想要出聲噓他們,甚至想去找經理來。但是,「那是以前的我。」我告訴自己:「我不必找他們麻煩,也不必對他們發脾氣,還是可以享受電影。」我說服自己,要是覺得他們的談話聲很干擾,我大可換位置。想清楚這個道理,我就能在心裡阻隔他們的對話,專心看電影。
電影結束時,我起身準備離開,這時才第一次看到他們兩個人。他們年紀都很大了,老先生撐著我的椅背慢慢站起來時,我看到了他的助聽器。他轉向女伴,扶著她也站起來。老太太的年紀跟老先生差不多,起立時雙腳微微顫抖,並拉出一根白色的伸縮杖,杖尾是紅色的。剎那間我明白了,同時回想起他們在看電影時的對話。
在我的世界裡,這兩個沒禮貌的人完全不懂看電影的規矩,整間電影院裡那麼多位子,偏偏選擇坐在我正後方。我的事實是,他們蠢得要命,連最明顯的劇情都要討論;我的事實是,我比他們文明,比他們有教養,因為對這兩個應該被好好教訓一番的大老粗,我沒有抱怨,我只是在心裡告訴自己:「他們都活到這把年紀了,卻連這點禮貌都不懂!」
這是我眼中的事實,而等到電影結束看見他們時,我才發現另一個非常不一樣的事實。我窺探到了他們的世界,立刻遏阻了我的批評。我看到那個老先生戴著助聽器,老太太則拿著導盲杖,他們剛才的談話並不是白目的閒聊,而是在解說劇情。老太太幾近全盲,所以老先生是在告訴她她看不到的畫面;而老先生幾近全聾,所以老太太是在把他沒聽到的對話重複說給他聽。
我不記得那天看了什麼電影,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對深情的伴侶一路微笑地牽著手,蹣跚走出電影院的畫面。
佛陀教我們,苦難的根源是執著。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的世界」是我們創造的產物,因此也可能是我們執著不放的東西。從外表來看,這個世界可能像是一個跟別人共享的世界,但其實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獨特的,因為它附加了許多我們在心裡創造的意義和脈絡。
【不同的觀點需要溝通來磨合】
人際關係裡——其實應該說是人生裡才對——沒有事實,只有觀點。別為了爭執事實而陷入僵局,只要同意彼此的觀點不同、記憶不同,然後繼續往前邁進即可。只能對、不能錯的需求,會鼓勵你為自己認為真實的版本奮戰,但如果你這麼做,接下來的爭執就可能會削弱彼此關係的基礎。
就算你贏了——也就是說,你讓對方同意你對事情的描述是正確的,你只會感受到壓倒對方的勝利,而不是戰勝自己的真正平靜。贏過另一個人,只會讓你準備好面對下一次的爭執,也一定會有下一次;然而,拒絕作戰會讓你較不容易再受到攻擊。
每個問題都是溝通問題,仔細探究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衝突,都源自於只要溝通清楚就能處理的誤解。傳達訊息的人有責任讓接收訊息的一方清楚接收,抱怨對方「沒聽進去」或「沒聽懂」,只是讓自己不必負擔傳達的責任。這也讓接收訊息的一方有藉口不聽話,因為他被當作是一個「不聽人說」的人,就乾脆符合期待了。
成功的溝通,是承認你所經歷的一切,而不是逼對方同意你的說法才是正確的版本。成功的溝通要多用「我」這個字,而不是「你」。善於溝通的人會說:「我生氣了。」用這種方式來承認自身的感受,等於打開了溝通的大門。不善溝通的人則會說:「你讓我生氣。」這句話會把溝通的大門狠狠甩上,因為對方覺得受到攻擊,更有可能會反擊。
以「我」為主的敘述,表示說話者承認這次經驗就只是如此,是他的經驗。
以「你」為主的敘述,表示說話者是受害者,他在責怪另一個人害他生氣。
我們可以因為不同意對方的觀點而爭執不休,也可以努力去瞭解對方真正的意思,選擇權在我們手上。看看自己的人際關係,承認你有能力改變它們。問能夠搭起彼此橋樑的問題,原諒他人犯的錯,尊重自己獨特的世界,也尊重其他人活著的世界。
【前言】你有能力轉化不愉快的關係
他人即地獄。——沙特
他人是我們最大的禮物。
他人也可能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在心裡想一下,或者拿張紙出來更好,把你目前遇到的問題或難關、擔心的事、任何讓你有負面感覺的事,統統寫下來,然後自問:「這當中有多少問題是跟他人有關?」
很可能你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跟他人有關,而只要跟那些人的關係好一點,問題就能改善。不管是跟親密伴侶建立更深度的交流、說服同事你的行動方案最好、要孩子做家事,或者跟店員解釋你需要什麼東西,總之,我們大部分的問題都跟其他人有關。只要能建立順暢...
目錄
【前言】你有能力轉化不愉快的關係
第1章 你,決定了關係的走向
第2章 當世界碰撞時
第3章 在關係中滿足自我需求
第4章 人為何抱怨
第5章 「處理」怒氣
第6章 練習和自己相處
第7章 關乎個人,但也非關個人
【後記】把最大的問題化為最深的福分
【前言】你有能力轉化不愉快的關係
第1章 你,決定了關係的走向
第2章 當世界碰撞時
第3章 在關係中滿足自我需求
第4章 人為何抱怨
第5章 「處理」怒氣
第6章 練習和自己相處
第7章 關乎個人,但也非關個人
【後記】把最大的問題化為最深的福分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