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180
優惠價:88 折,NT$ 158
本商品已絕版
五十六卷四期刊出論文四篇,兩篇是清領時期,兩篇是日治時
期。乍看沒有關係,其實有它的連帶性。李季樺與林秀珍的論文都
以官方和民間史料檢視歷史問題;周婉窈和黃慧貞的論文探討日治
時期台灣人對西方文化接受與回應的問題。
李季樺最近獲得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在1986年參與中央研
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計畫,負責桃竹苗地區史料的蒐集與田野調查
工作,對於竹塹社古文書的解讀用力極深。赴日本留學之後,吸收
日本學者對中華文化深層結構的研究觀點,回頭重新思考台灣平埔
族在大清政權統治下,滿清政府如何運用改姓名、立宗族、祭拜祖
先等政策,轉化平埔族的文化認同。竹塹社面對外來政權與文化勢
力的入侵,傳統社會文化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文化認同。
李文之可貴即在論述這兩者之間的變化過程與竹塹社新文化意涵的
形成。因文章過長,分兩期刊登,敬請期待。
林秀珍的論文是以《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第四類「建設
」的第五款「工程」和第六類「軍事」的第三款「城工」等史料為
主,論述暖暖公所的建造實況。林秀珍就讀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
蹟保存研究所,以建築角度,耙梳文獻史料,探討暖暖公所的起造
緣由、設計、製圖、經費、施工、監造等問題。暖暖公所是台灣道
等上級官員巡行台灣停留住宿的處所,但因經費短缺,多以臨時性
居所或暫住民房的方式做為權宜之策,待行政權日漸擴張與完備之
後,才逐次改建。暖暖公所約在1828年改建,林文雖在探討公所建
物,卻反映出滿清政權在台灣逐步由南而北,建立統治威權的構想
與步驟。
黃慧貞的論文,以《台灣新民報》出版的1934年、1937年和
1943年的《台灣人士鑑》,分析台灣上流階層休閒活動與興趣的轉
變。上流階層包括仕紳富豪、新知識分子和工商社會的傑出人才。
林文認為日本導入西方教育與文化之後,中國傳統社會文化逐漸式
微,台灣人觀點也逐漸改變。並以《台灣人士鑑》所載知名人士的
興趣,說明西方近代藝術活動和體育活動日漸取代傳統的活動,尤
其受到日本教育的年輕一代更趨向西方近代文化的追求,對漢學的
興趣日漸消退。1920年代台灣新興知識分子感受台灣人地位比日本
人低落,群起批判日本人的統治政策,同時也自我反省,批判台灣
人傳統的習慣,認為許多陋習是迷信,是阻礙進步的絆腳石。這種
轉變象徵台灣人接受西方思潮之後,欲擠身世界的企圖,而此也構
成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趨勢。
周婉窈的論文,從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說明台灣人菁英追求近
代文化的作為,並以此做為社區文化改造、傳播進步思想的據點。
蔡培火「霧峰一新會會歌」說的很清楚:社會要進步,需從教育著
手,社會能達到幸福境地,需要大家一起來做,大樹根深入土地,
風雨多大也刮不倒。林攀龍是林獻堂長子,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
到英國劍橋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遊學。在日治時
期,林家是顯赫家庭,父親又是台灣人運動的領導人物,林攀龍又
擁有不凡的學歷與知識。返台之後,1932年3月即在霧峰林家成立
一新會,出任委員長,推動新知的傳授與地方基層的改造運動。歷
經5年,至1937年因戰爭腳步越來越迫近,林獻堂攜帶家人赴日,
一新會才逐漸式微而停頓。林攀龍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西方美學
、文學、哲學的思維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很難以文字說明,
只能以具體行動,付之實現。雖然活動多在霧峰一帶,但在台灣總
督府嚴密的掌控下,能夠有此作為,林攀龍之苦心與知識的堅持已
留下難得的歷史一頁。今日,台灣正逢台灣新文化醞釀與建立的關
鍵時刻,八十年前台灣新知識分子追求文化建設的心思,很值得我
們借鏡,並予以重新肯定與評價。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優惠價: 88 折, NT$ 158 NT$ 180
本商品已絕版
五十六卷四期刊出論文四篇,兩篇是清領時期,兩篇是日治時
期。乍看沒有關係,其實有它的連帶性。李季樺與林秀珍的論文都
以官方和民間史料檢視歷史問題;周婉窈和黃慧貞的論文探討日治
時期台灣人對西方文化接受與回應的問題。
李季樺最近獲得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在1986年參與中央研
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計畫,負責桃竹苗地區史料的蒐集與田野調查
工作,對於竹塹社古文書的解讀用力極深。赴日本留學之後,吸收
日本學者對中華文化深層結構的研究觀點,回頭重新思考台灣平埔
族在大清政權統治下,滿清政府如何運用改姓名、立宗族、祭拜祖
先等政策,轉化平埔族的文化認同。竹塹社面對外來政權與文化勢
力的入侵,傳統社會文化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文化認同。
李文之可貴即在論述這兩者之間的變化過程與竹塹社新文化意涵的
形成。因文章過長,分兩期刊登,敬請期待。
林秀珍的論文是以《淡新檔案》第一編「行政」第四類「建設
」的第五款「工程」和第六類「軍事」的第三款「城工」等史料為
主,論述暖暖公所的建造實況。林秀珍就讀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
蹟保存研究所,以建築角度,耙梳文獻史料,探討暖暖公所的起造
緣由、設計、製圖、經費、施工、監造等問題。暖暖公所是台灣道
等上級官員巡行台灣停留住宿的處所,但因經費短缺,多以臨時性
居所或暫住民房的方式做為權宜之策,待行政權日漸擴張與完備之
後,才逐次改建。暖暖公所約在1828年改建,林文雖在探討公所建
物,卻反映出滿清政權在台灣逐步由南而北,建立統治威權的構想
與步驟。
黃慧貞的論文,以《台灣新民報》出版的1934年、1937年和
1943年的《台灣人士鑑》,分析台灣上流階層休閒活動與興趣的轉
變。上流階層包括仕紳富豪、新知識分子和工商社會的傑出人才。
林文認為日本導入西方教育與文化之後,中國傳統社會文化逐漸式
微,台灣人觀點也逐漸改變。並以《台灣人士鑑》所載知名人士的
興趣,說明西方近代藝術活動和體育活動日漸取代傳統的活動,尤
其受到日本教育的年輕一代更趨向西方近代文化的追求,對漢學的
興趣日漸消退。1920年代台灣新興知識分子感受台灣人地位比日本
人低落,群起批判日本人的統治政策,同時也自我反省,批判台灣
人傳統的習慣,認為許多陋習是迷信,是阻礙進步的絆腳石。這種
轉變象徵台灣人接受西方思潮之後,欲擠身世界的企圖,而此也構
成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趨勢。
周婉窈的論文,從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說明台灣人菁英追求近
代文化的作為,並以此做為社區文化改造、傳播進步思想的據點。
蔡培火「霧峰一新會會歌」說的很清楚:社會要進步,需從教育著
手,社會能達到幸福境地,需要大家一起來做,大樹根深入土地,
風雨多大也刮不倒。林攀龍是林獻堂長子,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
到英國劍橋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遊學。在日治時
期,林家是顯赫家庭,父親又是台灣人運動的領導人物,林攀龍又
擁有不凡的學歷與知識。返台之後,1932年3月即在霧峰林家成立
一新會,出任委員長,推動新知的傳授與地方基層的改造運動。歷
經5年,至1937年因戰爭腳步越來越迫近,林獻堂攜帶家人赴日,
一新會才逐漸式微而停頓。林攀龍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西方美學
、文學、哲學的思維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很難以文字說明,
只能以具體行動,付之實現。雖然活動多在霧峰一帶,但在台灣總
督府嚴密的掌控下,能夠有此作為,林攀龍之苦心與知識的堅持已
留下難得的歷史一頁。今日,台灣正逢台灣新文化醞釀與建立的關
鍵時刻,八十年前台灣新知識分子追求文化建設的心思,很值得我
們借鏡,並予以重新肯定與評價。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