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像一條河流,不斷的迴轉蜿蜒,才能克服崇山峻嶺,匯集百川,成為滔滔巨流。所以生命是面對現實環境,懂得轉彎迂迴和成長,而不是橫衝直撞或逃避。
生命的真諦是實現,而不是追求。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現實,唯有了解、發揮、運用自己的現實,創造成功的經驗,發現個中的喜悅和價值,從而建立健康的自尊,才能使人充滿信心,有能力和勇氣面對眼前的困境,抱持希望憧憬未來的生活──這就是幸福之源。反之,如果一味追求佔有,將會犧牲生活的許多樂趣,使人生變得困頓勉強。
本書側重在心理輔導、諮商的實務,把理論架構予以整合,並著眼於精神生活更高的層面上,以生活的調適、生命的實現和心靈的終極關懷為目的。不僅討論如何提升精神生活,維護身心健康,實現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已觸及生命的希望和終極意義,讓你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佛教的信仰和修持,必須配合現代生活的需要,信仰和生活相融,才能做到「解」與「行」相應。唯識心理學提供了科學和清晰的解釋,讓修持者有清楚的實踐方法。其宗旨和重心,在發展個人正向的性格、態度、情緒和優點,並引導一個人作正向的人生覺悟(正等正覺),找出有限生命的無盡希望。
唯識心理學目前已完成六部作品,都以唯識論中「心所法」為藍本,結合心理學理論和實務經驗,所建構出來。另外五本書分別為:《換個想法更好》、《尋找著力點》、《勝任自己》、《精神體操》與《過好每一天》。
作者簡介:
心理學家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章節試閱
感受在影響你
單純的生活態度,能培養更好的思考和全盤的規劃。生活態度越單純,思考就越縝密;生活態度越複雜,思考也就越粗糙。
你接觸一個人或一件事,當時的感受,會影響你的思考,干擾你的判斷。人在心情好的時候,工作效率高,創意也較好;心情低落時,會排斥或拒絕工作,甚至做出錯誤的抉擇。
人的感受是很主觀的,它與過去的生活經驗有關。一位結婚不久的女士找我晤談,她說:「我不想見到公婆,可是我每個星期總要見他們一次。」
「你不願意看到他們?」我問。
「他們一開始就不贊成我們的婚姻,他們根本就不喜歡我,對我冷淡,彼此沒有什麼好交談的,所以我不想和他們打交道。」她描述著彼此冷淡的境況,覺得很困擾。她擔心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可能會影響婚姻,將來甚至影響孩子心理的正常發展。經過一番了解,我建議她:
「會不會妳弄錯了?真正冷淡的可能是妳。妳之所以感受到冷淡,是因為妳害怕自己不受歡迎,所以不敢大方地接納他們、和他們交談。每個人都喜歡受到歡迎,這種感受,令人放鬆和自在。你若能表示歡迎,他們也會歡迎妳;妳若主動關心他們,他們也會關心妳。這時交談的話題就增多了。」我建議她主動和翁姑說話,關心他們,甚至為老人家買點日常需要的東西。
過了一個星期,她用電話告訴我,「我鼓起勇氣,坦誠地跟他們談話,送一瓶維他命當話題,問他們回南部玩得怎麼樣?他們輕鬆地說了許多有趣的事。我們的僵局似乎打開了。你說得沒有錯,要先喜歡別人,別人也會喜歡你。」
喜歡是一種感受,它促進交談和會心,拉近彼此的人際距離。對人冷漠,別人感覺到你不喜歡他,彼此的交流也就中斷;對人熱忱,別人也會以熱忱相待。創造歡喜、安全和信賴的感受,是人際和諧的來源,也是生命智慧流洩的甘泉。
人的感受一旦僵化,想像和思考就會窄化,驚奇和覺察也逐漸萎縮。這時,生活變得平淡無趣,不經心的糊塗事也會出現,最嚴重的是生活的創意和活力的折損。
創造力的衰退,往往導因於感受的僵化。人在面對不同的情境或情境有了改變時,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從不同的感受中,產生不同的點子,去回應或解決問題。如果感受僵化了,遇到任何事情,都只有一種或少數同質的感受,那麼彈性思考和創意也就不復出現。比如說,一個人遇到事情都只感受到焦慮和不安,他的回應無論如何亦只侷限於退卻、規避或找藉口開溜。因為緊張和焦慮的人,對任何事都會反應出不安和逃避。
在學習、觀察和研究上,感受僵化的人總是見怪不怪,很容易被刻板的感受所困,看不出真相和端倪,當然也就找不到正確的回應。心理學家蘭格(Ellen Langer)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讓一個人假裝扭傷,央請路人到附近藥房買他所指定廠牌的繃帶裹傷。他事先告訴藥房,請他們回答:「這個牌子的繃帶已經用完。」結果二十五個路人之中,沒有一個人想到要請藥劑師建議另一種牌子的繃帶。這些人在受託買某一種廠牌的繃帶時,感受已經固化在一點上,因此不會去想其他可能的方法。
我們很容易困在思想的框框之中。當父母和師長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努力考進前三志願,你的前途就完了。」很不幸地,孩子以稍微差距落在前三志願之後。結果他感受到前途無望,覺得讀不下去;於是自暴自棄,整天和愛玩的同儕混在一起。有一部分的孩子則是感到自卑,抬不起頭來,不願意與親友見面。
感受引發你的思想和行動。一個人如果感受麻木了,就覺察不出錯誤和情境的變化。尤其是飛行導航人員、高危險性機器操作或維護人員,其感受性必須是活躍的,而不能是麻木僵化的,否則就會有立即的危險。
人一直陷在一種感受中生活,就會變成鑽牛角尖。有些人一直很悲觀,想的都是消極和負面的事;有些人一味的樂觀,就可能會樂極生悲。他們無法彈性思考,提出更多假設和仔細的求證。樂觀的人,並非什麼事都看好,而是他在受創或遭遇不幸時,懂得區隔,知道損失的是什麼,手中還有什麼可用的資源,然後會主動積極以新的感受,化悲憤為力量。至於悲觀的人,則把創傷擴大,讓傷心和失望蔓延到整個心理生活空間,看不到自己還有什麼,產生淪落絕望的感受,而墜入沮喪和憂鬱中。
人一早醒來,若能感受到喜悅,那麼一整天下來,無論讀書、工作、待人、接物等等,效率高而精神好。培養歡喜的心情,孕育良好的感受,確實能讓自己過好每一天。歡喜的心情是可以培養的,培養之道就是你先裝著高興,接著真的會高興起來。
你先強裝高興,跟別人打招呼;撐著笑臉,去關心別人,跟別人打交道,過一會兒你真會感受到高興。這就好像你先打開電源,發動車子,接著車子就能燃燒汽油,產生動力一樣。
給別人一些喜樂,逗逗趣,開懷的笑一笑。你會發現不但精神容易振作,注意力和清醒度也跟著好起來。這是我們工作和學習的有利條件。
助人可以給自己帶來好的感受,從而對生活更具睿智。助人的人首先感受到愛,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溫馨,這些能令人容光煥發,神采奕奕。觀察助人的志工,他們臉上泛著喜樂,臉龐的線條柔和,生活中洋溢著信心和充實。
有時人需要寧靜,它讓我們的感受變得敏銳,只要給自己一點悠閒,就會有些許活躍的思緒。無論是研究、創作或事業的經營管理,都需要這種心境來孕育創造力,啟開更多思考的點子。恬淡是寧靜的條件,你不要被野心綁架,不要被貪婪給屈服;透過單純的生活態度,反而能培養更好的思考和全盤的規劃。生活態度越是單純,思考也就越縝密;生活態度越複雜,思考也就越粗糙。
此外,要懂得激發寬廣的感受性,要透過對人的關懷,對生活的多方面體驗和閱歷。建議你:
● 多安排旅行,接近大自然,打開自己的視野。
● 參加服務人群的活動,除了助益公共事務外,更能增進對人的同理能力。
● 參觀訪問各種企業和機構,透過知性之旅,打開你對知的感受力。
● 避免性急,急令你的感受性大打折扣。
● 讀書能開啟人的感受力。
● 培養廣泛的興趣,有助於感受的寬度。
感受是可以培養的,你不要等著好的感受自己來,而是要花點心力,去打開它,才能享有它所帶來的豐碩成果。
感受在影響你
單純的生活態度,能培養更好的思考和全盤的規劃。生活態度越單純,思考就越縝密;生活態度越複雜,思考也就越粗糙。
你接觸一個人或一件事,當時的感受,會影響你的思考,干擾你的判斷。人在心情好的時候,工作效率高,創意也較好;心情低落時,會排斥或拒絕工作,甚至做出錯誤的抉擇。
人的感受是很主觀的,它與過去的生活經驗有關。一位結婚不久的女士找我晤談,她說:「我不想見到公婆,可是我每個星期總要見他們一次。」
「你不願意看到他們?」我問。
「他們一開始就不贊成我們的婚姻,他們根本就不喜歡我,對我冷...
推薦序
導讀
正向的生活智慧:唯識心理學的意義
唯識家指出:「萬法唯識」。識正確了,思考就清醒,生活就幸福。識被扭曲了,或者產生情染和執著時,心識活動打結,造成情緒障礙,思考決策錯誤,從而帶來痛苦,更嚴重的是生命意義的迷失。於是,唯識家採取相當嚴謹的態度,分析識的結構,了解其變化,提出「轉識成智」:把識的活動轉變成正向的生活智慧,以拓展積極的人生,共同開創社會的安寧和幸福。這樣的旨趣稱為「大乘」,唯識學是大乘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唯識論》幾乎就是心理學。它是正向的生活智慧,目的在引導一個人以積極正向的態度,去克服種種生活的困難,並以達觀的態度,去看種種的挫敗,重新看到光明的希望和對人生的領悟。
我把這套唯識論的精義,與現代心理學結合,用現代心理學的語言、思路和觀念,來活化它的意涵。期待它成為現代人心靈生活的資糧,成為歷久常新的人生明燈。除了可供一般人生活和心理調適的借鏡,也是覺悟修行上重要的用功方法。這套契合現代人思維和文化的結構性素材,我稱它叫「唯識心理學」。
唯識心理學的宗旨和重心,在發展個人正向的性格、態度、情緒和優點,並引導一個人作正向的人生覺悟(正等正覺),找出有限生命的無盡希望。
作為一個心理學的研究者,很容易就發現,心靈世界中的「識」,透過個人生活經驗,影響人的行為和心情,左右其生涯和幸福感。因此,務須在現實生活中,培育正向的態度、情緒、品格等。此外,個人心靈生活,還包括龐大的文化和集體意識,而且大部分是潛意識的範疇。我深信文化、宗教和民俗之中,所蘊藏的內容,包括儀式、風俗、節慶以及對生命的傳述,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這些素材沒有經過「轉識成智」的過程,變成現代生活場景中正向的態度、正向的情緒和自我效能,人就可能迷失,產生負面的干擾。唯識心理學在這個層次上,扮演著正向的角色。
人生是否過得幸福、有意義、覺得法喜充滿,決定於你是否具備正向情緒、正向性格和正向的德行或品格。打造這些正向心理特質的關鍵,就是轉識成智,就是從唯識心理學出發。
生命是一個不斷調適、成長和圓融的過程。因此,生命是艱辛的,也是絢爛的。它既要面對許多困窘和挑戰,也能在調適轉變的同時,看到柳綠花明的新天地。生命須用愛來沃壯,才能發展雄渾的活力,又要以智慧開啟創意和新猷,這樣才有希望和前景,才能顯現意義和價值。
唯識心理學就是用「悲智雙運」,並透過轉識成智來創造生活和豐富生命,並覺悟到究竟第一義諦。
多年來我從事心理輔導和諮商的研究,結合西方的心理學和東方的心學,用來協助人們發展潛能,並協助適應困難的人找回幸福。現在,我把多年累積的知識和經驗,融合唯識論和心理學的學理,建構唯識心理學,它的主要意涵包括:
‧對生命奠定正向的觀念和領悟的基礎。
‧陳述應變的智慧和生活調適的方法。
‧提出生涯發展和心理健康的綱領。
‧揭示精神成長的方向、方法和究竟義。
‧提供唯識心理輔導和諮商的學理。
‧釐清學佛的正確觀念和行持要領。
我們正面對二十一世紀的衝擊,不只是金融風暴或環境劇變在影響生活,此後社會變遷將更快速,經濟生活和生產方式變化更迭更是驚人。可以預見,生活緊張、競爭激烈,加上失業的壓力,導致許多人產生無力感和無助,以致憂鬱、沮喪和焦慮的人口增加。
資訊時代的虛擬文化,也造成眼高手低、挫折容忍力不足的世代,容易挫敗灰心,甚至鋌而走險,為非作歹,這將會是社會不安和紊亂之源。唯識心理學提出正向的行動建議,幫助每個人找回正面的生活態度,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石。
科技越發達,生活水準提高,對於安身立命和生命意義的追尋,理應受到更多的重視,所以生命教育已然成為各國關切的問題。唯識心理學對此亦作了正向的討論,並關心生命終極意義的實現。
此外,佛教的信仰和修持,必須配合現代生活的需要,當信仰和生活相融,不致造成疏離或衝突,才能做到解與行相應。唯識心理學提供了科學和清晰的解釋,讓修持者有清楚的實踐方法。
到目前為止,唯識心理學已完成六種作品,都以唯識論中「心所法」為藍本,結合心理學理論和實務經驗,所建構出來。它們包括:
‧《換個想法更好》的主軸建立在「遍行」心所上,著重生活和工作的調適,增進自我效能,以實現豐足喜悅的人生。
‧《尋找著力點》的基礎是「別境」心所,具體討論生涯發展和開展成功人生的要領,並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勝任自己》以「善法」心所為藍本,陳述正面性格,從發展健康的自尊、面對真實、學習自律三方面去發展勝任自己的特質。
‧《精神體操》是從「六度」發展出來的正向德行,透過正向的品格和培養心靈的長處,克服心理困境,開展全新的精神力,以實現光明的人生。
‧《過好每一天》是從「煩惱」心所轉化來的正面情緒指標,透過情緒智慧的養成,發展法喜,增進身心健康,實現亮麗的人生。
‧《生命轉彎處》是透過唯識論中轉識成智的精神,把生命的歷程串聯起來,去作調適和實現,並觸及終極關懷的主題,著眼於人生的全面思考。
二十一世紀甫一開始,美國心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就提出「正向心理學」的觀念。他指出:「現代人迫切需要美德、生命的目的,正直及生命的意義。」長處與美德幫助我們抵擋心理疾病,解除痛苦,並帶領我們達到永久性的高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我從事唯識學的研究和心理諮商實務應用已近三十年,總覺得唯識學中的許多寶貴觀念,都甚為正向,對人生有益,所以針對其實用性加以整理。希望這套書能給廣大讀者,帶來美好的生活智慧。
導讀
正向的生活智慧:唯識心理學的意義
唯識家指出:「萬法唯識」。識正確了,思考就清醒,生活就幸福。識被扭曲了,或者產生情染和執著時,心識活動打結,造成情緒障礙,思考決策錯誤,從而帶來痛苦,更嚴重的是生命意義的迷失。於是,唯識家採取相當嚴謹的態度,分析識的結構,了解其變化,提出「轉識成智」:把識的活動轉變成正向的生活智慧,以拓展積極的人生,共同開創社會的安寧和幸福。這樣的旨趣稱為「大乘」,唯識學是大乘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唯識論》幾乎就是心理學。它是正向的生活智慧,目的在引導一個人以積極正向...
作者序
看出心靈生活的希望
生命就像一條大河,它不停的向前奔騰,迂迴轉彎,須克服種種險阻,才能邁向光明的未來。
生命的真諦是實現,而不是追求;是面對現實環境,懂得轉彎迂迴和成長,而不是橫衝直撞或逃避。
很多人都汲汲於追求幸福,越追越抓狂,幸福還是沒有找到,甚至因為太急切了,壓力過大,以致身心俱疲,導致失望沮喪、憤世嫉俗或自暴自棄,因而造成心理失衡或精神失常。
追求幸福是人之常情,但若是無止境的鑽營,就將造成身心耗竭或精神生活的解體。然而,追求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們真的能從追求中,獲得到想要的嗎?多年來的心理諮商經驗讓我明白,答案是否定的。一味的追求,並不能獲得幸福的喜悅。
從諸多個案的觀察和體驗中發現,幸福不是來自追求和佔有,而是源自把握當下。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現實,他必須了解它、發揮它,用它去延伸,去創造更多成功的經驗和喜悅才行。
運用自己的現實,去創造成功的經驗,發現個中的喜悅和價值,從而建立健康的自尊,則能使人充滿信心,有能力和勇氣面對眼前的困境;充滿興致,去過好每天的挑戰;抱持希望去憧憬未來的生活。反之,如果一味追求,將會犧牲生活的許多樂趣,使人生變得困頓勉強。無盡尼有一首詩說:
終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過梅花下,
春在枝頭已十分。
現代人就是不停的追逐,才會有諸多心靈上的煩惱與痛苦。我們的教育,打從國民小學開始就教導追逐,強調贏在起跑點上。那種醉心於贏,強烈地想賽過別人、希望別人拜倒在自己跟前的態度,使一個人窮追猛打,身心耗竭,到最後虛脫地倒了下來,心靈上完全的疲憊。
從實務經驗中,不難了解現代人精神災難的線索。它的真正原因是,沒有機會試探自己的興趣,無從發展多方面的能力,疏於學習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不能用自己的天賦、資糧和環境,走出光彩的人生。洞山禪師對生命的真諦,有著深遠的體驗,他說: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這麼會,方得契如如。
洞山在雲巖門下悟道,經過一段時間,他辭別了師父準備行腳參訪,去追求生命的真理。他的老師雲巖為他送行。途中洞山問道:
「將來如果有人問道,你的教育方針是什麼,我該如何回答呢?」雲巖直截了當地回答說:
「就是這個。」
當洞山接下去問「什麼是這個?」時,雲巖回頭就走,一句也沒有再說。於是,洞山一路行腳參訪高僧大德,一路想著什麼是「這個」。直到有一天,他在過河時,從渡船上看到河面浮現自己的倒影,才恍然大悟,原來雲巖所說的「這個」原來就是「現成的自己」,於是寫下上述動容千古的《洞山偈》。
不過,人想要從現成的自己中活出喜悅,從自己的際遇中看出生命之道,並非易事。於是唯識家提出《唯識論》,對生命的開展提出真知灼見。他們認為:
● 人要懂得把握普遍影響行為的因素,不斷調適自己的生活,這就是善用「遍行」法門。
● 每個人都是唯一獨特的個體,無論他的生涯,或每天所面對的事情,都是一種別境。他必須找出自我實現的方法才能有成功的生活和生涯,那就是「別境」法門。
● 生活是一個不斷挑戰的過程,必須不斷的學習,才能使心智不斷成長,讓自己生活得幸福,並領悟到生命的意義,這就是「善心」法門。
● 煩惱和病苦是生命的本質,人必須懂得解脫煩惱,洗滌心中的種種衝突、矛盾和敵意,才能從紛繁的病苦中解脫出來,這就是超越「煩惱」法門。
唯識家除了提出這些法要之外,他們也提出唯識的人格理論:揭示三性三無性。說明沒有本質的我,只有經驗的累積和自我意識所形成的「自我」。這個「我」怎麼想,就會怎麼感受;「我」有什麼行動,就形成什麼意識世界。
為了解除生活上的痛苦,他們透過「轉識成智」的方法,運用前述遍行心所、別境心所、善心所和煩惱心所,轉識成智,把煩惱、挑戰和障礙,化成一種成長的資糧,使心靈得以不斷成長,去創造和實現生命。
我研究《唯識論》多年,並將這些轉識成智的技巧,用在心理諮商實務上,名曰唯識心理學。《生命轉彎處》側重在心理輔導、諮商的實務,把理論架構予以整合,並著眼於精神生活更高的層面上;以生活的調適、生命的實現和心靈的終極關懷為目的。這是一本討論提升精神生活、維護身心健康、實現幸福生活的書。更重要的是,它已觸及生命的希望和終極意義,讓你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看出心靈生活的希望
生命就像一條大河,它不停的向前奔騰,迂迴轉彎,須克服種種險阻,才能邁向光明的未來。
生命的真諦是實現,而不是追求;是面對現實環境,懂得轉彎迂迴和成長,而不是橫衝直撞或逃避。
很多人都汲汲於追求幸福,越追越抓狂,幸福還是沒有找到,甚至因為太急切了,壓力過大,以致身心俱疲,導致失望沮喪、憤世嫉俗或自暴自棄,因而造成心理失衡或精神失常。
追求幸福是人之常情,但若是無止境的鑽營,就將造成身心耗竭或精神生活的解體。然而,追求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們真的能從追求中,獲得到想要的嗎?多年來...
目錄
《生命轉彎處》目錄
總序/我的創作歷程 4
導讀/正向的生活智慧:唯識心理學的意義 14
自序/看出心靈生活的希望 20
生命在轉彎中成長 25
現代人的處境 27
識決定了人生 29
精神成長的歷程 32
精神成長的動力 34
生命的希望 36
生活的調適 39
不斷學習才能面對無常 41
普遍影響行為的因素 46
調整接觸的人與事 52
作意左右你的行為 71
感受在影響你 91
想法決定情緒和行動 98
信仰與價值觀念 106
生命的實現 111
實現的基本因素 113
懷抱希望而活 120
生活的基本信念 131
學習新知和觀念 146
穩定堅毅的心力 159
智慧與彈性思考 170
精神的成長 175
精神成長的動力 177
煩惱的根本原因 202
隨著煩惱衍生的情緒障礙 207
轉識成智療法 210
拯救情緒 220
生命的終極意義 237
人生如旅 239
現實我的超越 245
理想我的解脫 249
真我的實現 252
《生命轉彎處》目錄
總序/我的創作歷程 4
導讀/正向的生活智慧:唯識心理學的意義 14
自序/看出心靈生活的希望 20
生命在轉彎中成長 25
現代人的處境 27
識決定了人生 29
精神成長的歷程 32
精神成長的動力 34
生命的希望 36
生活的調適 39
不斷學習才能面對無常 41
普遍影響行為的因素 46
調整接觸的人與事 52
作意左右你的行為 71
感受在影響你 91
想法決定情緒和行動 98
信仰與價值觀念 106
生命的實現 111
實現的基本因素 113
懷抱希望而活 120
生活的基本信念 1...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