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好好的國立大學不當,卻想要當「黨校」?
◎因合校而誕生的陽春交流大學,他踏上學生自治的旅途。
◎職員生的人心詭譎、會內潛藏的性平風暴、校外蠢動的政治勢力……這趟學生會之行註定不會一帆風順。
★致敬賴彥丞先生首著《黨校化危機:大學校方與學生自治面對政治力滲透與介入的挑戰》
★致敬所有大專校院學生自治參與者
從一開始只是個懷抱理想、滿腔熱血的大學生,到成為那場黨校風雲中力挽狂瀾的「關鍵變數」——我不是英雄,也不是犧牲者,只是一個走到最後依然秉持初衷、還沒選擇放棄的人。
這段時間,我看過同儕的勾心鬥角、見證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也曾懷疑過自己走進這場風暴是否值得。但就像做一場實驗,即使多次失敗、重新調整參數,我們還是會一次次點燃雷射,只因為心裡相信:總有一次,那束光會成功整合所有能量,穿透一切障礙而達到理想的彼岸。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0144418.pdf
作者簡介:
劉智聰
現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研究生
經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EMI助教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生華語課輔班行政/學務負責人、教師、課後輔導
臺中青年菁英2022暑期培訓營結業
國立金門大學學生會秘書長(110學年度)
國立金門大學港澳學生聯合會會長(110學年度,榮獲110學年優等社團獎)
自介:
早年成長於東方之珠,成年之際負笈台灣就學,在台就學期間從一位渾水摸魚的新生到仍在全面認識世界的老人。目前是一位以華教為志業的研究生,正在從事學位論文研究。
特殊事蹟: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香港校友會受理海鷗社李志文博士紀念獎學金獲獎人(2025)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會陽明分會幹部培訓講座講師(2024)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研究所優秀僑生獎學金(2023兩次、2024、2025各一次)
國立金門大學110學年度應屆畢業生德育獎榜首、服務績優獎、研究精勤獎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110學年度應屆畢業學行優良僑生獎狀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學生自治的現實往往遠比小說更加奇幻
賴彥丞 / 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會中央總會學生代表兼交通分會學生議員
「真相比小說更加荒誕,因為虛構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的,而現實往往毫無邏輯可言。」——美國知名小說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有此言。
這或許是台灣第一本以學生會內部人心為主題的小說,不只有平日的會務運作與師生互動,更包含人性的正邪對抗、大老文化、權力鬥爭、政黨滲透、性平事件等等,劇情靈感部分取材於真實事件,虛實交錯,在明顯意有所指的虛構校名「國立陽春交流大學」的學生會裡,有人挺身而出、有人搖擺不定、有人甘當側翼、有人觸犯性平……等等,而校外的政治力諸如虛構但頗具影射性的朝野各黨政治人物、帶有特定政治色彩的學生團體「民主學生聯合會」也蠢蠢欲動地意圖介入校務治理與學生自治,使得校園面臨「大學『黨校化』」、「學生會『側翼化』」的潛在危機。
這也總讓我「想起」在真實世界裡,光是在2024 年,我校陽明交大就先後經歷了校長林奇宏為個人的「二二八是政治提款機」失言而公開致歉、激進學生議員在同志大遊行的學生會隊伍裡舉出仇恨政治的標語而犯眾怒並狼狽辭職、學生會接連爆出內部重大的性平醜聞而登上媒體版面(比如2024 年12 月11 日當天,縱使一整個早上學校爆出學生會偷拍案的metoo 事件,下午登場的校務會議仍順利以壓倒性得票率選出未來的校歌《同行致遠》)等一系列驚天動地的校園大事,只有親歷見證過才不免感嘆現實往往遠比小說更加奇幻啊!
事實上,自2016 至2025 這十年來,高等教育諸如2018 年台大校長遴選、2025 年清大捐款疑雲、政治人物的學位論文抄襲案等均飽受校外政治力的無理滲透與介入,小說中的「政治干預校園」情節,其實恰好反映當下這個時代的高教深層危機。
我始終支持學生會「合理地」推動學生參與公共事務也不必事事都保持中立,但是在學生自治圈,很遺憾地看到少部分人士「假借促進學生公共多元參與之名而行把持學生會淪為特定黨派傳聲筒之實」的爭議行為,也在會內外掀起「黨會體制」(學生會版「黨國體制」)、「一黨學生自治」(學生會版「一黨專政」)、「黨校化」(此三項名詞解釋詳見拙作書籍《歷史的先聲與反諷》第135-137 頁)的質疑及非議,「幾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之舉,更讓那些真心推動學生關注時事而無過分政治野心的許多學生自治同儕也遭波及而卻往往敢怒不敢言。
有句台灣本土語言的知名俗諺說:「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比起政治圈的公職人物,學生會長的權力或許很小,但是如果他們連在學生會都如此「黨、(學生)會不分」,那要是有一天給他們掌握國家權力難道不會「黨、國不分」嗎?這樣的人要是不自知收斂與拿捏分際而後投身於政壇,對於國家、人民和其所屬政黨都是一種大災難!今天他們在大學背叛全校一萬人,明天他們在政府就會背叛全台兩千多萬人!
大學自主與學生自治都需要被捍衛,驀然回首,總感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該跑的路程,我已經跑盡了;當守的信仰,我已經守護了。」不論是小說還是史實,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縱橫其中,往往令人回味無窮。
寫於2025 年4 月12 日「交大日」
名人推薦:學生自治的現實往往遠比小說更加奇幻
賴彥丞 / 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會中央總會學生代表兼交通分會學生議員
「真相比小說更加荒誕,因為虛構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的,而現實往往毫無邏輯可言。」——美國知名小說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有此言。
這或許是台灣第一本以學生會內部人心為主題的小說,不只有平日的會務運作與師生互動,更包含人性的正邪對抗、大老文化、權力鬥爭、政黨滲透、性平事件等等,劇情靈感部分取材於真實事件,虛實交錯,在明顯意有所指的虛構校名「國立陽春交流大學」的學生會裡,有人挺身...
章節試閱
那一年,我還沒聽過「陽春交流大學」
9月的風城午後,烈日無情地照在剛鋪好的柏油路上,我拎著兩個行李袋,站在校門口那面寫著「國立交流大學」的校門前,心裡冒出一股奇異的感覺不是興奮,也不是緊張,而是一種無聲的預感:有些東西,從今天開始會改變。
我是林彥辰,光電系碩士班學生,來自一個台中基層家庭。學士班時期我在曾是「中台灣第一學府」的國立台興大學電機系就讀,那是一所歷史悠久,也充滿某種自由氣息的學校。我曾在那裡擔任學生議會副秘書長,參與過幾場學權討論,也試圖在制度與熱血之間尋找平衡。考研究所時之所以選擇交流大學,一方面是因為這裡的研究資源與業界接軌,另一方面……也只是因為沒別的地方可去。人生的路線圖,從來沒給我太多選擇。
很多人不知道,我其實曾活躍於學生運動。那些年我也曾在凱道舉標語、在立院前夜宿,痛恨這個體制的黑箱與傲慢。我以為自己站在歷史的正確那一邊,也曾相信,只要夠堅持,社會總會往更開放、更進步的方向走。
到了碩班,我卻逐漸退下前線。不是因為信念不再,而是那股曾讓我熱血沸騰的「正義感」,開始變得模糊。特別是在全台「第一學府」國立寶島大學校長遴選案之後,看著那些原本高舉校園民主大旗的學生組織,忽然之間合理化政治介入校園、侵犯大學自治的行為,我彷彿被敲醒我開始思考:難道「正義」只能有一種版本?難道校園真的只能容納一種聲音?那些曾讓我義無反顧站上街頭的力量,是否也可能成為新的壓力機器?
那是一個緩慢卻深刻的轉折,讓我從憤怒的對抗者,變成一個渴望更多聲音共存的觀察者。
那時候的交流大學還保有濃濃的理工氣息。各院系像自成王國,各自忙著論文、專案與比賽,學生活動少之又少,社團海報貼得零星,操場總是靜悄悄。學生會選舉幾乎無人關心,學權議題更是稀薄。頂多有人在PTT系版匿名貼幾句批評系主任的文,但隔天就被刪得乾乾淨淨。
那段時間,我對政治逐漸冷感,對學生自治更是敬而遠之。每天往返研究室與租屋處,日子像一條線,一筆一筆地拉過,不帶情緒。頂多在系上認識幾個學長姐,問問實驗怎麼跑、報告怎麼寫,對外界的事不再有太多關心。真正讓我重新感覺到什麼叫「變化」,是從一年之後開始,那時交流大學與陽春大學,兩校合併了,這刺激了我參與學生自治的渴望。
今天,2021年2月起,新校名叫「國立陽春交流大學」,一個連我們自己都不習慣唸出口的名字。從兩邊的行政合併,到學生活動開始強調「合校共融」,一切都變得奇怪起來。台北那邊的學生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感,某些人熱衷參與帶有特定黨派色彩的全國性學生組織,而我們這邊則總是一臉茫然:有些與學生身分本身無關的政治活動,為何要用學生會的名義表態?
然而,也正是在這樣的錯位感中,我隱約察覺到一種力量在召喚我。那是一種與其說是情感,不如說是責任的東西一種「不能再袖手旁觀」的意識。我開始思考,如果我們繼續冷眼旁觀,那這個新誕生的學校,會不會就此失去了成為更好學府的可能?
也許,只有我們親手參與,親眼見證,這所學校才有機會擁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未來。
真正讓我踏出第一步的,是一場看似不起眼,卻引發巨大反彈的學生提案。
那天我原本只是坐在教室後方聽朋友報告,沒想到討論到「社團自治」議題時,一名來自台北校區的學生代表突然起身,抨擊現行社團審核制度過於僵化、干涉過深,像個鳥籠,讓學生根本無法自由辦活動。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來自醫學背景的學生能講得那麼犀利,而且在場的學生居然紛紛點頭。
我被那股清晰且堅定的語氣震懾了,也想起自己在台興大學時推過的社團自治提案。那一刻,我舉手發言,提出修訂章則、放寬社團申請限制,甚至草擬了一份簡略對案。沒想到這一提,卻惹怒了一位出席的學務處長官。他語帶嘲諷地說:「你們這些學生懂什麼?社團一放鬆,整個校園就變亂七八糟,難道你們想把大學變成夜市嗎?」
全場一片靜默,接著是爆發性的怒火。台北與新竹兩邊的學生代表群起撻伐,直指這種發言完全否定學生的自治能力。連原本沉默的老師也皺起眉頭。一位來自牙醫系的學生更是拍桌抗議:「你可以不同意我們的主張,但不能羞辱我們的思考。」
這場爭議迅速延燒到學生論壇與媒體社群,壓力如雪崩般湧向校方。三天後,學務長親自出面道歉,並承諾將與學生共同研擬社團自治改革方案。
那是我第一次在陽春交流大學感受到集體發聲的力量。而那位來自台北校區的學生代表後來我才知道他叫章彥翔,是台北分會學生議會的副議長,在會後主動走向我,對我說:「新竹分會這邊也有人願意站出來,真的很難得。我們需要這樣的人。」
我們沒有寒暄太多,但那一瞬間的眼神交流,像是一種無聲的盟約。我們來自不同的校區,有著不同的背景與訓練,但對校園自由與自治的渴望卻驚人地相似。
幾天後,他邀請我加入一場跨校區的學生自治討論會,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踏進台北校區,一群來自護理、公衛、藥學背景的學生和我們這些理工人圍坐一圈,從制度設計討論到政治現實,彼此激辯,卻也彼此理解。
我開始明白,這場合校不是單純的行政整併,它更像是一場文化與價值的磨合。而我們這一代學生,如果不參與,就只能被迫接受。
可我不知道,當時悄悄改變的不只是學校的名稱。我們以為正在建立的是一所嶄新的大學,一個屬於我們這一代的高教場域,卻沒有人意識到,有些看不見的手也悄悄伸進來了。他們不是為了教育,而是為了影響與掌控;不是想與學生對話,而是想讓學生沉默。
從會議桌邊的耳語,到社群裡不自然的言論風向;從某些特定學生團體突如其來地邀約加入,到意見不同者被貼上標籤那股熟悉的壓力感,一點一滴滲入校園。
我們還在學習如何自治,他們卻早已在準備如何接管。
黑暗即將到來,只是那時的我,還不知道那片陰影的輪廓有多巨大。那不是一場風暴,那是一場緩慢侵蝕的沉默政變。而我,將會被迫做出選擇。
林彥辰
寫於國立陽春交流大學 合校首日
‧‧‧ ‧‧‧ ‧‧‧
第1章:雙會之爭
【第一幕:盤算計謀】
2024年初某冬日晚上,台北校區學生活動中心外的走廊飄來刺骨的寒風,就讀光電系碩士班的林彥辰背著電腦包,神情嚴肅地站在門外觀察。剛當選不久的他,仍對這場學生會中央總會的學生代表大會格局感到陌生。他的心跳有些急促,不是因為緊張,而是因為他知道,這將是一場硬仗。他不是個喜歡舞台中央的人,但這場爭論讓他不得不走上前線。
台北與新竹兩方代表分列走廊兩側,彼此對立、互不交談,交頭接耳的低語聲不絕於耳,氣氛異常緊張。有人在傳閱一份由民學聯提供的倡議文件,有人則在群組裡轉發立委的聲援訊息。甚至還有人私下傳閱一張早已設計好的「表決結果預測表」,上面用紅筆圈起「壓倒性通過」。每個角落,都充斥著政治的影子。
「欸,那個新竹的,就是林彥辰。」台北代表中有人低聲說。
「他不是那個寫《黨校》那本書的嗎?反對政黨滲透,寫得好狠啊。」另一人回應,語氣中帶著譏諷。「而且《黨校》幾乎都在罵那個民主學生聯合會 (2019年成立,簡稱「民學聯」,英文全名Democratic Student Union、簡稱DSU) 根本是執政黨的側翼,今天是想讓我們認識他的理念?」
林彥辰聽見,只是淡淡一笑。他早已習慣這種耳語,這樣的目光。他知道自己被標籤、被攻擊,甚至被監視。但他從不曾退縮。他明白,今天的議題將決定學生會是否與這個簡稱「民學聯」的社團法人民主學生聯合會結盟,也意味著校園是否正式向某黨靠攏。
更重要的是,這不只是一場投票,而是一道分水嶺關於學生自治究竟是獨立自決,還是政治代理。
不遠處,新竹的黃柏翔與吳紹凱正小聲爭辯著:「你真的不覺得這種東西已經是預謀好的嗎?我們只是來陪公子來練劍法的。」
「可是我們不參加,就等於自己把話語權拱手讓人。」吳紹凱聲音低卻堅決。「如果你不在場,就沒有機會發聲。」他話音未落,又補上一句:「就算是陪練,也要留下痕跡。」
另一邊,台北代表何士瑋與鍾惠婷正快步走向會場邊角,手裡還拿著列印好的表決口號與民學聯提供的「參與指南」,嘴角甚至帶著淡淡的笑意。
「他們那群新竹人太小心翼翼了,還在談什麼程序。眼下就是要佔領舞台,不然未來誰還聽學生的聲音?」鍾惠婷語氣不屑,「現在不搶,之後就是被搶。」
氣氛緊繃如弦,彼此視線交錯間,充滿了政治攻防與不信任。每個人都知道這不只是單一決議,而是一場象徵未來學生自治走向的對決。一個選錯邊,可能就是從此被邊緣化。甚至有人已經私下在算票,有人正計劃散會後立刻向媒體發布新聞稿,為的就是搶下話語權的第一秒鐘。
而在場內預備開會的總會長羅建宇,也是來自牙醫系的學生會「大老」,此刻正一臉疲憊地坐在主席桌前翻閱議程。他一邊皺著眉頭,一邊看著手機上的訊息來自兩方代表和民主學生聯合會的催促與施壓已經塞爆訊息欄。他心頭一陣煩悶,甚至有種想關機的衝動。他知道,這場會議的每一個細節,稍有不慎,便可能成為攻擊他的藉口。
「明明只是學生會,怎麼搞得跟國會一樣……」他喃喃低語,眼神掃過走廊外逐漸聚攏的人潮。他心裡明白,眼前這場爭議早已不只是學生內部的意見分歧,而是一場更大的政治角力。更何況,他知道自己並非無辜。他記得自己當初在民學聯草創初期,也曾站在類似的立場,如今卻站在台上,要扮演一個「公正」的主持人。
他記得自己當初參選總會長時,只是希望能讓這個架構多一點效率與溝通,沒想到竟一步步走到今天這種局面。被拉進漩渦,也難以脫身。他雖口口聲聲說自己是中立協調者,但有時連他自己也無法說服內心。
「我是來當協調者,不是仲裁者。」他低聲補了一句,但連他自己都開始懷疑,這樣的自我定位,在現實的夾縫中,還能維持多久。又或者,他從來不是協調者,而是早已被選定的那一方只不過,自己沒來得及承認。
以上內容節錄自《黨校風雲》劉智聰◎著.劉智聰出版/白象文化代理經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0144418.pdf
那一年,我還沒聽過「陽春交流大學」
9月的風城午後,烈日無情地照在剛鋪好的柏油路上,我拎著兩個行李袋,站在校門口那面寫著「國立交流大學」的校門前,心裡冒出一股奇異的感覺不是興奮,也不是緊張,而是一種無聲的預感:有些東西,從今天開始會改變。
我是林彥辰,光電系碩士班學生,來自一個台中基層家庭。學士班時期我在曾是「中台灣第一學府」的國立台興大學電機系就讀,那是一所歷史悠久,也充滿某種自由氣息的學校。我曾在那裡擔任學生議會副秘書長,參與過幾場學權討論,也試圖在制度與熱血之間尋找平衡。考研究所時之所...
作者序
看不見的深層運作
七年前,我仍是一位不熟世事的學生,對這裡的環境認識不多,完全不知可以以一個學生身分參與校務。因著加入並參與學生會運作後,在過程中打開了全新視覺,認識到學校的運作何止表面,更有深層不可告人的秘密存在。為何不可告人呢?答案很簡單-背後的事不會輕易讓人知道,這是學校運作的現實,不是謊言。
我在學生自治參與的過程,不時便會聽到「某處室壓事情」的風聲,回想這段話讓我回憶校方對學生的壓制行為,導致學生只好永遠沉寂不為自己發聲。這個過程很不好受,我選擇了默默承受這股無形的壓力。當然這是冰山一角,另一個大家看不到的深層運作-各路神鬼不時會大舉滲透本應具有中立形象的學校。這些神鬼到關鍵時刻,就會不擇手段進入校園,他們不是為了學校未來更好的發展,而是讓學校淪為自己的附屬。
我不是第一個得知這個議題的人,過去只是在圈子內空穴來風的風聲或者交頭接耳間聽聽說說而已。但在數年前賴彥丞先生出版的《黨校化危機》乙書,詳細說明各路神鬼手段與方法,打破了過去「聽聽說說」的階段,讓風聲不再是風聲,而是不為人知的正式浮上水面,成為大家討論的議題。同時也說出我過去在學生會時期未能說出來的心聲,因此啟發了我提筆撰寫此書。
最後,撰寫這本書,期待各方能透過劇情內容更認識當今校園面臨的困境與外界挑戰,同時也能認識學生會在面臨挑戰時的應對與角色。僅以本書致敬所有大專校院堅守學生自治參與者。
寫於乙巳年春夏之交
看不見的深層運作
七年前,我仍是一位不熟世事的學生,對這裡的環境認識不多,完全不知可以以一個學生身分參與校務。因著加入並參與學生會運作後,在過程中打開了全新視覺,認識到學校的運作何止表面,更有深層不可告人的秘密存在。為何不可告人呢?答案很簡單-背後的事不會輕易讓人知道,這是學校運作的現實,不是謊言。
我在學生自治參與的過程,不時便會聽到「某處室壓事情」的風聲,回想這段話讓我回憶校方對學生的壓制行為,導致學生只好永遠沉寂不為自己發聲。這個過程很不好受,我選擇了默默承受這股無形的壓力。當然這是冰山...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
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

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