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光與影的縫隙,我們看到了世界的一角,但五色斑斕的影像又是如何折射或操縱這個時代的集體無意識?《光影之隙:電影工作坊(2010)》的作者大多身在學院,筆下的文章卻絕非自我囿閉的“純學術”;書中辯談的話題,充分體現了他們以電影言志、介入當下的心願,具有深廣的全球視野。2011已倏忽半程,此時轉身回望,既是總結,亦是前瞻,期望這個文本敞向更大的文本,燭照這個世界的症候,成為啟動新思想的“馬刺”。
作者簡介:
戴錦華,曾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系兼職教授,並曾在美國。歐洲、日本、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十所大學任客座教授,從事電影、女性文學和大眾文化的研究,專著有《浮出歷史地表現代中國婦女文學研究》《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電影批評》《性別中國》和Cinema and De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專著十餘種,譯有《蒙面騎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光影之隙:電影工作坊(2010)》:我對電影批評的期待,是一份有效的批判,一份有創意有洞見的分析,所謂理論演武場可以是一份有趣的學術和思想的遊戲,但也是一份嚴肅的質詢和建構的嘗試。去尋找和建構別樣的可能,去嘗試激活電影自身曾經蘊含並繼續負載的巨大的文化、藝術與社會的潛能。批評,同時也可以成為一份介入,一種創造。
——戴錦華
我對電影批評的期待,是一份有效的批判,一份有創意有洞見的分析,所謂理論演武場可以是一份有趣的學術和思想的遊戲,但也是一份嚴肅的質詢和建構的嘗試。去尋找和建構別樣的可能,去嘗試激活電影自身曾經蘊含並繼續負載的巨大的文化、藝術與社會的潛能。批評,同時也可以成為一份介入,一種創造。
——戴錦華
名人推薦:《光影之隙:電影工作坊(2010)》:我對電影批評的期待,是一份有效的批判,一份有創意有洞見的分析,所謂理論演武場可以是一份有趣的學術和思想的遊戲,但也是一份嚴肅的質詢和建構的嘗試。去尋找和建構別樣的可能,去嘗試激活電影自身曾經蘊含並繼續負載的巨大的文化、藝術與社會的潛能。批評,同時也可以成為一份介入,一種創造。
——戴錦華
我對電影批評的期待,是一份有效的批判,一份有創意有洞見的分析,所謂理論演武場可以是一份有趣的學術和思想的遊戲,但也是一份嚴肅的質詢和建構的嘗試。去尋找和建構別樣的可能,...
章節試閱
以弱化“個人(主義)”曾經在美國主流文化中所承載的巨大份額。對此,儘管我們可以印證諸多的影片以為互文佐證,但最好的參正文本,也許還不是其他好萊塢電影,而是在金融海嘯重創下、臨危受命的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的就職演說。在這份激揚頓挫的演說詞中,幾乎令旁觀者觸目驚心的是,曾經成為美國文化標誌的個人主義、個人奮鬥、個人權利及以此為支撐的“美國夢”之語詞幾乎全然消隱,取而代之的卻是同舟共濟、攜手同心、相濡以沫、分享艱難。因此,儘管仍有《社交網絡》之類的新科億萬富翁的故事快閃著新版美國夢,但社會主旋律卻是《在雲端》式的“小團圓”的結局:並非遊走空中的男主人公獲取真愛、並因此而得救,相反,只是他通過為胞妹圓夢,重新擁抱了自己的血緣之家。
稍作細查,即可發現,《盜夢空間》結構著一個父子關係的套層。回顧其情節,貫穿全劇的是主人公道姆.柯布的亡命天涯與歸家之路,而實現其夢想的唯一可能便是達成夢中的“植入”:令百萬富翁孱弱的繼承人心甘情願地解體父親留下的資本帝國;這一不可能的任務能否達成的關鍵,則是年輕的繼承人是否在夢中、準確地說是在夢的“深處”,“親歷”一場冷漠、緊張的父子關係的溫情大和解。全劇的動作、戲劇、造型高潮中發生在加拿大雪原或曰夢境的第三層中;“最後一分鐘營救”便是在夢中、百萬富翁的彌留之際,在主人公柯布徹底沉淪靈泊之前,在喚醒之大爆炸轟毀一切的千鈞一發時刻,為繼承人續上父親最後的遺言:不是面對不肖子的最終絕望,而是殷殷父愛。於是,劇情中的一次商業陰謀、一次潛意識領域的犯罪,成就的是雙重父子深情與父子團聚,一處相互映照的鏡像結構,同時成為戲劇引爆點、願望達成的困境突破點與目標結局的同義自反。
以弱化“個人(主義)”曾經在美國主流文化中所承載的巨大份額。對此,儘管我們可以印證諸多的影片以為互文佐證,但最好的參正文本,也許還不是其他好萊塢電影,而是在金融海嘯重創下、臨危受命的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的就職演說。在這份激揚頓挫的演說詞中,幾乎令旁觀者觸目驚心的是,曾經成為美國文化標誌的個人主義、個人奮鬥、個人權利及以此為支撐的“美國夢”之語詞幾乎全然消隱,取而代之的卻是同舟共濟、攜手同心、相濡以沫、分享艱難。因此,儘管仍有《社交網絡》之類的新科億萬富翁的故事快閃著新版美國夢,但社會主旋律卻...
目錄
緣起/高秀芹
2010年度電影訪談/戴錦華、張慧瑜
國片大典
《孔子》:暖昧的遭遇戰/賀桂梅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權力的敘事和美學/孫柏
《決戰剎馬鎮》:一種文化解讀/胡譜忠
《唐山大地震》:大眾文化的遺忘機制與煉金術/鄒贊
《山楂樹之戀》:此情不關風與月/劉斐
《日照重慶》:作為隱喻的尋找/徐德林
《趙氏孤兒》:一次全方位的撤退/李玥陽
《讓子彈飛》:“子彈”為什麼會“飛”?/張慧瑜
《非誠勿擾2》:中產幻象、敘事黑洞與意識形態混茫/聶偉
歐洲一瞥
尋回失落的房子:歐洲電影的某種新傾向/李小白
好萊塢魅影
《拆彈部隊》:反英雄的英雄主義/於洪梅
從《星球大戰》到《阿凡達》:科幻諜影與文化領導權/劉岩
《盜夢空間》:理論演武場/戴錦華
亞洲天空
“新新台灣電影”中的台灣再現/李政亮
《我的名字叫可汗》:弱者的姿態/李松睿
《沒有男人的女人》:鬼影幢幢的歷史書寫/趙柔柔
《詩》:“政治”的,太“政治”的!/金正秀
面對死亡的態度:解讀2010年度韓國電影的哀悼與優鬱/金正求
影像拉美
《後院》:全球化時代的女性夢魘/滕威
報導委內瑞拉:查韋斯、媒體與大眾政治/魏然
記錄現場
《1428》:中國觀察式紀錄片的危機與轉機/張釗維
《海上傳奇》:貔貅之眼下的歷史記憶/劉岩
作者回眸
理論武庫
海外速遞
新片點評
寫在後面
本書作者簡介
緣起/高秀芹
2010年度電影訪談/戴錦華、張慧瑜
國片大典
《孔子》:暖昧的遭遇戰/賀桂梅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權力的敘事和美學/孫柏
《決戰剎馬鎮》:一種文化解讀/胡譜忠
《唐山大地震》:大眾文化的遺忘機制與煉金術/鄒贊
《山楂樹之戀》:此情不關風與月/劉斐
《日照重慶》:作為隱喻的尋找/徐德林
《趙氏孤兒》:一次全方位的撤退/李玥陽
《讓子彈飛》:“子彈”為什麼會“飛”?/張慧瑜
《非誠勿擾2》:中產幻象、敘事黑洞與意識形態混茫/聶偉
歐洲一瞥
尋回失落的房子:歐洲電影的某種新傾向/李小白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