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進入百年人生,
退休後的三十年,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
但我們準備好,有能力歡欣接受這份禮物嗎?
還是只能夠狼狽承擔?
誰說退休之後只能含飴弄孫,
誰說「斜槓」一詞只適用在年輕人,
第三人生絕對可以過得更精采自在!
想要退而不休,一定必修的30堂熟齡幸福課,
帶你體驗不一樣的人生下半場。
我們不只要好好活著,更要活得好好!
百年人生下的退休日子,
不只是年長者需要面對、中年人更需要超前部署。
如何面對?如何部署?這是需要學習的一門功課,
其中有技巧與工具、更需要前輩經驗的鼓舞,
帶領我們走向更充實的樂齡每一天!
本書特色
◎一步一步,帶我們規劃下半場的人生藍圖
本書從理論到實踐、從練習反思到個人經歷,引領我們實驗、設計屬於自己的下半場人生藍圖,打造一個有健康、有成就、有遊戲、又彼此相愛的第三人生。
◎真人圖書館,聽聽高年級學長姊的人生經驗!
本書作者以自己的故事,分享人生的迂迴繞路、也分享人生的柳暗花明。年紀大了之後,讓我們也期許自己能成為擁有豐富社會經驗與生活歷練的高年級生,避免淪落為老而無用的鹹魚。
【溫馨推薦】(順序按首字筆劃排列)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林金立/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邱靜如/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教授
郭念洛/國立教育廣播電台《銀髮新視界》節目製作、主持人
華天灝/《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導演
曾光華/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蘇達貞/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簡介:
作者│魏惠娟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高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二〇〇七年,在大學設置全國第一個以教育與學習為主軸的高齡研究中心;二〇〇八年,建立教育部臺灣樂齡學習的理論、架構與培訓機制,持續倡議「學習」是關鍵的活躍老化策略;二〇一五年,開始專注於樂齡人生設計課程與研習的開發;二〇一九年下半年,在嘉義縣香草山樂齡休閒農場推出一個被譽為「星級」的樂齡學習與照顧據點,迄今仍不斷研究開發能夠「強體」與「活腦」的自主健康管理課程。有「臺灣樂齡學習之母」的稱號。
作者│王梅
資深新聞工作者,曾在主流媒體工作三十年。
二〇一二年底,離開朝九晚五的職場,成為自由作家。二〇一五年初,加入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擔任志工,協助高齡者、身障者與成人視障者從事海洋獨木舟冒險,並藉由「不老水手」做為「活躍老化」、「翻轉高齡歧視」、「打破恐海教育」之公共倡議主軸。
二〇一六年夏末,進入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研究所,成為名符其實的「高年級研究生」。二〇一九年初,順利完成碩士學業,並再接再厲報考就讀博士班,研究範圍以中高齡族群相關的公共議題為主要方向。
章節試閱
〈課堂15:練習九十天人生設計〉
九十天設計不妨先從健康、工作、遊戲、愛四個板塊開始。首先,寫下五十歲後,每一個板塊,你最想要做的五件事,最多五個點子(少於五個也沒關係),千萬不要隨便寫一個不是真心想要的點子。
接著,針對每個板塊想要做的事情,以三十天、六十天、九十天為期程,寫下行動策略,也就是你想怎麼做。以我的健康板塊為例,我想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控制膽固醇在期望的數值內;這件事情的行動策略是:注意每天的飲食,盡量減少外食,注意蔬菜、蛋白質、澱粉的比例。我想要做的另一件事情是:規律運動;這件事情的行動策略是:每天早上運動(快走)至少三十分鐘,為了維持充足的睡眠與規律的運動,我需要調整上床睡覺時間。
由於健康板塊的設計,你可能會開始反省自己原有的生活型態,並自然而然開始新的生活型態。例如:我現在每天早上會先安靜地冥想與閱讀,不在乎時間長短,可能有時候一小時、有時候只能半小時,早上的安靜冥想時刻,足以讓我在整天馬不停蹄的行程中依舊能充滿活力;冥想後,再接著運動與吃早餐,並且在九點之前吃完早餐。
根據活躍老化健康生活的前提,以你個人的需要為基礎,依序練習四個板塊最想做的五件事情。如果你還是有點茫然,那麼下面的思考方式,可以幫助你一步一步展開九十天設計:
一、分別寫下你在每一個板塊的問題。例如:健康板塊方面,睡眠不足七小時、飲食缺乏蔬菜類、太常外食等等;工作板塊方面,對於目前的工作沒有動力。設計都是從問題開始的。
二、回顧上面的清單,選擇你最想解決的五個問題。
三、為了解決問題,寫下每個板塊必須要做的五件事情。
四、針對每個問題所對應的每件事情,思考並寫下實際的做法、想要達成的效益。
透過上面的練習,你會發現前面提到的人生使命、信念與價值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它們會影響你在設計行動策略時的選擇。
〈課堂15:練習九十天人生設計〉
九十天設計不妨先從健康、工作、遊戲、愛四個板塊開始。首先,寫下五十歲後,每一個板塊,你最想要做的五件事,最多五個點子(少於五個也沒關係),千萬不要隨便寫一個不是真心想要的點子。
接著,針對每個板塊想要做的事情,以三十天、六十天、九十天為期程,寫下行動策略,也就是你想怎麼做。以我的健康板塊為例,我想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控制膽固醇在期望的數值內;這件事情的行動策略是:注意每天的飲食,盡量減少外食,注意蔬菜、蛋白質、澱粉的比例。我想要做的另一件事情是:規律運動;這件事情...
推薦序
推薦序──老不掉牙,還可發新芽!/曾光華(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老態、老套、老頭子、老不死、人老珠黃、倚老賣老……帶有「老」的詞或成語經常帶有貶義,而「變老囉」、「老了一歲」也成了社交的禁語。面對「每一分秒都在老化」的事實,許多人不想、不敢、不知如何面對,嚴重的甚至否定事實、心生恐懼。怎麼辦?
很幸運,「樂齡學習之母」魏惠娟教授和她的高徒(也是資深媒體人)王梅聯合執筆的這本大作,教我們如何用對方法坦然面對「老」。本書將擲地有聲的學術理論平民化,讓讀者讀得下、讀得懂、讀出興趣、讀出知識;將全球知名人士快樂學習、忘記年齡的故事躍然紙上,讓讀者感受「有為者亦若是」;栩栩如生地道出身邊小人物與作者如何認真學習、樂以忘憂的事蹟,讓讀者感覺「我也可以做到」而興起仿效心理。
本書不僅讓讀者轉換觀念,坦然面對變老,更重要的是為如何度過下半場人生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法。絕大多數人在退休之前的生活是被安排的,退休以後沒有老闆的指使、團隊的要求、業績的壓力,從「忙」掉入「茫」,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然而,「活躍老化的下半場人生,不是自然而能,與學歷也無絕對的關係,關於老後,有太多知識與技能是以前我們都沒有學過的,無論教育程度高低,只要沒有學習,就容易使自己處於風險中。」
因此,本書提出活躍老化的五個層面二十七個主題,加上九十天生涯藍圖設計,讓讀者得以實踐樂齡學習,「為自己發明了新的身分,自創一種新的工作型態」。這也符合成人教育一再強調的,「退休是指從工作職場退出,轉換進入到另一個生涯領域,並不是從你的人生退場。」
總結而言,超過五十歲的都該閱讀本書,才能以無畏的精神、務實的方法邁向「老不掉牙,還可發新芽」的新境界。
推薦序──別成為七竅通六竅的大人!/蘇達貞(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正當我埋首於「不老革命」的論述時,接到王梅要我為她的新書《樂齡的幸福課》寫序的指令。
認識王梅有十年了,她每次都拿我的話來塞我的嘴:
「你說划獨木舟比騎摩托車安全,那人家有不老騎士,你敢成立不老水手嗎?」
我只好說:「敢啊!」
「那你說輪椅族沒有腳,不應該去騎腳踏車,應該來划獨木舟,那你敢成立不殘水手嗎?」
我只好說:「敢啊!」
「那你說海不是用眼睛看,而是要用心來感受,那你敢成立視障者的黑暗水手嗎?」
我只好說:「敢啊!」
當王梅又有一次激我說:「你說『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是『NGO(非政府組織)』,也是『NPO(非營利組織)』,但不是慈善團體,那算不算是社會企業?」這次我學聰明了,我沒有回答是,也沒有回答不是,我反將一軍說:「沒有社會企業這種東西,所謂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所謂社會是不以營利為目的,兩者互為對立的名詞連在一起就是矛盾!」
我以為這次換我把她的話塞回她的嘴巴了,沒多久,王梅拿了一本名為「社會企業」的書給我,五百多頁,我隨便翻了幾頁敷衍過去,過沒兩天,她不死心地問:「看了沒?」我理直氣壯地回說:「看了,是一群無德的學者,為掩飾無能的政府,因為無法照顧社會弱勢團體所編出來的謊言。」
我以為我再次說贏了她,但她後來以高齡學生的身分(實際年齡保密),進入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就讀碩士班,她用具體行動委婉地向我表示:「把你的話吞回去!」
我們之間並沒有因而結下嫌隙,因為兩年後王梅取得該所的碩士學位,她的碩士論文就是以黑暗水手為題材,我還被邀請為她論文的口試委員。
我們之間的話題好像一直都圍著「老」這個字打轉,也許我們兩個一直都存有老人危機意識,想把危機變成轉機,她說:「『老』這個字要重新定義,至少不能以年齡來作為老或不老的標的,現在連政府部門都用『熟齡』、『樂齡』這樣的字眼來提倡銀髮族要活躍老化。」我又抓住語病的回說:「能活躍就不是老化,已老化就無法活躍,要活躍不老,不能活躍老化,所以是不老革命,而不是活躍老化。」再次抓住機會,申述我的不老革命主張:「生老病死的觀念,應該轉念成只有生與死,沒有老與病。」
在此書中,王梅提到「我正在進入一個美麗老世界」,述說熟齡、樂齡之後(不是老化以後),她的心境轉折與視野開拓,雖然她不小心的又把老字給加進去,但也用了她自己的現身說法,讓書名「斜槓大人」難能可貴的有了作者真人真事的案例。
當然斜槓槓得最斜的,莫過於書中所提到的郭健中醫師,從急診室醫生槓成導遊,再槓成健身教練,再槓成長照看護,讓人嘖嘖稱奇,但若因此就誤認為郭醫師是轉換跑道的達人,那就大錯特錯了,就我對郭醫師的了解,他應該是「一樣通百樣通」的那一種人,當你花了十年、二十年專心、用心、恆心的弄通一件事,自然而然其他的九十九件事也會順理成章地被你弄通。我想這是此書斜槓大人最應該被注意到的內涵。
年輕的讀者可能會誤以為,本書所謂的斜槓人生就是多方面去嘗試各種事情,這個弄不通就換另一個,甚至一次同時弄個十來個,看看哪一個可以碰巧被你弄通。大約十年前,我曾經這樣註解過我的一個學生,我說:「你七竅通了六竅!」他一直以為這句話是在讚美他,因為就只差一竅了。十年後,他工作換了十幾個 ,女朋友換得更多,他應該還沒體會出他其實是「一竅不通」、「一個女朋友都沒有」。
誠如作者魏惠娟教授在書中所提出的「持續」、「堅持」才是「斜槓」的祕訣,而且任何微不足道的一小步,都應該從今天就跨出去。就好像書中所說的,多少大人(不老族?)都有「退休田園夢」,都以此為開創斜槓人生的第一槓,但究竟有多少人槓出花朵果實來?應該少之又少。因為就算是簡單的除草、澆水、施肥的「一日農夫」體驗,都是要等到退休後才要去做、存到一千萬後才要去做、等到兒女成家立業之後才要去做、等到父母百年之後才要去做、等環遊世界回來才要去做、甚至是和太太離婚後才要去做,只要你的決定是「明天才要去做」,那都等於是「下輩子才會去做」。
推薦序──玩出熟齡美麗新境界/郭念洛(國立教育廣播電台《銀髮新視界》節目製作、主持人)
過了五十歲,您還有夢想嗎?
每回進行熟齡活動與課程時,總會問熟齡朋友這個問題,回饋聲最大的竟然是「不敢想」。為什麼「不敢想」?由於沒有人有過「老」的經驗,必須走過才知道。麻煩的是,當走過時,傳統社會對於「老」的刻板印象不是病、就是殘、衰弱、死亡以及沒有生產力,如此年老色衰的樣貌,再加上年輕時,早已將畢生精力投入於社會與家庭,屆臨退休時誤判以為「養兒防老」、「含飴弄孫」、「環遊世界」就能度過餘生,然後科技醫療進步、社會與經濟型態改變的推波助瀾下,使得壽命延長、少子化、獨居人口增加,才驚覺過往思維無法套用於今天變老的自己;於是不斷的期望透過追求心靈轉化,提升自己,但卻連自己的「想要」、「需要」與「必要」都搞不清楚,那麼又遑論設計人生下半場。
二〇二〇年七月八日在南海學園錄音室,邀請王梅姐分享著魏惠娟教授第一次在臺北舉辦的暑期「熟年見習學堂」課程,這項課程是系統式帶領著熟齡朋友,操練如何為自己建立一套結構性的退休生活模式,聊著聊著王梅姐預告魏教授即將出版《樂齡的幸福課:設計你的下半場人生》,隨手就將書稿遞過來說:「念洛,站在製作銀髮族節目主持的角度,為教授新書寫個推薦序吧!」霎時間,內心著實惶恐,但又莫名欣喜。惶恐的是自九十七年度起,台灣各地方政府積極配合教育部設立樂齡學習中心開始,國立教育廣播電台《銀髮新視界》節目因而誕生,為製作適切的「活躍老化」議題,一直都追隨著魏教授的腳步進行採訪,因此,深怕推薦不夠深入,有損本書價值;欣喜的是,有幸分享這本「老後」非常實用的好書,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熟齡朋友不再因為「老」的牽絆而活出精采生命價值。
開始著手寫推薦序,刪刪改改無數回,因為紙短情長,無法在有限文字中將書裡每個章節的好看與實用處做閱讀後心得彙整,所以保留製作銀髮節目至今十多年來,最大的感觸。前述提過,現今熟齡朋友多數「有意識」自己正在變老,但面對老化的到來……
我們該做些什麼?
怎麼做?
我能做得到、做得好嗎?
過去種種輝煌似乎漸漸都將歸零,內心有著無法捉摸與不安的情緒,該怎麼辦?
本書魏教授真實且貼切的描述熟年玻璃心,閱讀文字就有著被理解的感動,然後誠摯邀請熟齡朋友們,您只要亦步亦趨的跟隨著書中三十堂課來檢視並認真的學習、操作,您將真正體會到古羅馬的哲學家塞涅卡說的這句經典名言:「生命就像一齣戲,重要的不是它的長度,而是它的深度。」而自己生命內容精采與否完全操之在我,不是嗎?過去沒有參考指引,現在《樂齡的幸福課》帶著大家一起領略熟年美麗新視界,請趕快跟好學習的腳步。
最後,真心感謝魏教授陪著我們一起快樂變老。同時也提醒朋友們,人生只有單一出入口,從生到死的路徑中,儘管有著歲月、體能的差異,而這段路徑所經驗的好與壞,有賴「您」怎麼看?!加油~
序言──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魏惠娟
我們正在進入百年人生
其實,我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世界正在變老。人口統計學家不斷地用數字告訴我們,除了非洲以外,整個世界都在變老,從歐洲、美洲、亞洲到南半球的澳洲、紐西蘭等,幾乎無一例外,人類都活得比以前(至少三十年前)更老。從古迄今,人類的壽命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活那麼久,過去,一般人活到五十歲可能就結束了一生,現在隨便走到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到處都能看見高齡的長者,平均壽命已達到八十歲。
從人口結構的觀點,台灣從二〇一八年三月底就已經進入一個新的世紀,就是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占所有人口的14%,正式跨入高齡社會。人口統計資料更預期二〇二五年,我們會進入一個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位當中,就有一位是所謂的「高齡者」。一方面這真是人類社會的一大成就,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大家的警訊,人口老化現象提醒我們面臨了需要改變的時刻,你意識到了嗎?
二〇一七年出版的《100歲的人生戰略》,作者林達‧葛瑞騰以及安德魯‧史考特(Lynda Gratton & Andrew Scott)指出,人類預期壽命不是微幅增加,而是大躍進。他們說,今天的孩童有超過50%的機率可以活到一百零五歲以上,而上一世紀的孩子只有不到1%的機會。
過去兩百年,人類的壽命穩定成長,大概是以每十年增加兩歲的速度增加。預計現在二十歲的人,有50%的機會,可以活到一百歲。他們以最長壽的日本為例,指出二〇〇七年出生的日本孩子,有50%的機會活到一百零七歲。到了二〇一四年出生的孩子,長壽機率又提升至有50%的人可以活到一百零九歲。
如果做一個大膽預測,長壽社會的趨勢,使得百歲人生成為最「保守」的估計,一般人最起碼都能活到一百歲。當我們歡欣鼓舞地迎接長壽時代來臨,卻也無可避免地必須面對一些新的挑戰。比方說,高齡者的身心照顧、就業轉職、居住安頓、退休生涯等等,讓有些事變得更複雜棘手。因為,退休以後平均至少還有二十至二十五年的壽命,這多出來的時間如果能好好規劃,仍有許多潛能可以發揮,繼續對社會人群做出貢獻。反之,若不能及早安排並善加利用,甚至會變成人生災難。
《100歲的人生戰略》兩位作者提出的一個觀點是:百年壽命與延長工時,將成為現實。傳統生命三個階段──求學、工作、退休的觀念,必須要打掉重練。退休是「第三人生」的開始,屬於人生下半場,長壽人生「活」的祕訣,是繼續工作與貢獻社會,人生下半場需要設計!
退休後的再就學祕訣
繼續工作、社會參與,讓退休人士有機會幫助別人實現夢想,這是五十歲後的人生意義。雖然,下一個職場薪水可能減少了,但是,生命意義與生活彈性卻更大;退休後繼續工作,權力與影響力變小了,但是,能夠幫助別人的機會,卻更多了,只是,從這裡到那裡,過渡期比想像的更長。目前還在職場打拼的人,首先確定「繼續工作」是必要的信念,接著,開始學習準備,才能順利過渡到另一個階段。唯有繼續工作,接受不只做一份工作的想法,並且做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才能夠實現夢想。只有透過工作,繼續貢獻,才能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好,也讓世界更美好,這是退休後繼續工作的真諦。
哪些人能夠更順利的轉換職涯、成功再就業呢?我跟我的同事們曾經進行一份研究,一共有一千零七十五位四十五歲以上的中高齡工作者接受問卷調查,我們的目的是在探討目前在職場上的中高齡者,具有哪些背景屬性的人,更有再就業的意願?其次,具備哪些能力的人,他們成功再就業的機率更高?
研究結果發現,公部門退休的人對於再就業的規劃概念比較弱;經濟上有需求的人,對於繼續工作的需求更高。這個發現似乎反映了目前多數人對於繼續工作的決定指標比較偏向「錢夠不夠用」,雖然由於年金改革,所得變少,因應壽命延長,繼續工作不失為一個好的策略。但是,如果下半場人生繼續工作只是因應經濟問題,感覺有點無奈。其實為未來做準備,不只是財務的準備,很多的研究都提到,下半場人生有些「無形資產」,例如:人際關係、貢獻服務、友誼與愛等層面,跟那些與金錢有關的「有形資產」一樣重要。
我們的調查也發現,雖然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早在二〇〇六年就提出:「活得愈久,工作愈久」,但是現在的工作待遇還不錯的人,對於繼續工作的必要,感覺比較弱。傳統舊觀念中,工作跟休閒娛樂被認為是衝突的,多數的工作者對於人生四大板塊:工作、健康、遊戲與愛,缺乏平衡。難怪,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多數人都只想趕快逃離職場生活的限制,只想好好旅遊,痛快的玩一玩。
難怪退休人士總是先馬不停蹄的四處旅遊,沒有想過面對百歲人生,真的想要做什麼?曾經有一位軍職退休人士,來參加我的生涯設計課程,他告訴我,退休後三年內,他不斷的旅遊,總共玩了四十三個國家,玩得有點累、也有點空的感覺,才開始想到,他不能一直這樣過生活。
設計下半場人生,愈早愈好
哪些人更有能力再就業呢?我們的調查發現,有意願就業、而且也更能成功就業的人,有兩個特質:第一是具備現代所需要的技能,技能愈多,機率愈高;其次是過去參加訓練的廣度愈廣,再就業機率也愈高。換句話說,積極參加教育訓練樂於更新自己工作技能的人,更能擁有再就業的能力。這裡的教育訓練,不只是指公司人力資源部門要求必須參加的課程,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如果你在忙碌的工作生涯中,仍然保有學習的習慣,將來轉職繼續工作的機率必然越高。
培訓廣度就是「跨領域」學習能力,由於我們在求學時期,多半是接受分科訓練,而且愈高階的學習,就愈走向專業分工,因而會形成一個現象:大家都變成「只懂得自己領域內」的知識技能,不了解自身領域之外的東西,也不太能異業合作,這是阻礙創新的源頭。若能及早學習,學習以更開放、更積極的態度,做跨領域學習,未來成功就業的機率,必然會更高。
因應未來,設計下半場人生要掌握三個重點,第一「要改變」¬,高齡社會是一個無法逆轉的趨勢,因應長壽社會,我們都必須改變;第二「繼續工作」,成功應對百年人生的關鍵策略就是繼續工作,設計下半場人生快樂工作的藍圖。第三「終身學習」,能夠成功再就業的人具備一個基本特質,就是終身學習,並且跨領域學習,他們不會堅持固守原來所知範圍內的知識技能。
我們也需要認清一個現實,就是許多「前輩」在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工作前,也就是進入「安可職涯」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多數都曾經歷過一段混亂又艱難的歷程。前輩的經驗告訴我們:早一點開始下半場人生設計,前瞻因應未來準備行動,幫助他們能夠走過風風雨雨,並且成功建立更有意義的下半場生涯藍圖。
你準備好改寫自己人生腳本了嗎?事不宜遲,因為第三人生必須及早做準備和練習,絕對不是船到橋頭自然直,也不要相信過去編造的神話:退休就是享福。如果你心中沒有定見,也沒有任何規劃,退休後的人生反而是痛苦的開始。這一本書提供你「打造」下半場人生的策略、方法,加上作者們的經驗故事,淺顯易懂,你只要跟著每個單元的提示,認真演練,並且準備參加公開課程,就有機會加入一個跟你一樣想要成功打造熟年人生的學習社群,透過彼此見習,帶你看見人生下半場的豐富奧祕。
開場白──歡迎加入第三軍團!/王梅
百萬第三軍團,你也是其中一員嗎?
一名過去一起在媒體工作的同事,二〇一九年末在他的「臉書」正式宣告退休,並聲稱開始在「第三人生」的新工作,我回應給他一句留言:「歡迎加入第三軍團!」
什麼是「第三軍團」?就是指進入下半場人生的高齡族,英國的社會教育學者拉斯里特(Peter Laslett)稱之為進入「第三人生」(或稱「第三年齡」),由於這個族群的人數規模愈來愈龐大,光是台灣在近十年來增加的退休人口,再加上更早退休的族群,累積已超過六百萬人,堪稱為當前社會人口結構占最多數的「軍團」。
退休大軍不斷地從四面八方出列,行政院主計處每年舉辦一次「事業人力雇用狀況調查」,根據主計處二〇一九年九月公布最新的統計數字,台灣近三年的退休人口每年超過十萬人,從二〇一六到二〇一八年分別為十萬一千人、十萬四千人、十萬一千人,相較於二〇〇六年的退休人數為七萬人,近三年平均的增加幅度超過42%。換句話說,「第三軍團」每年都有十萬新兵入伍,聲勢非常浩大。
老手變新兵,你也有適應困難症嗎?
身為從事中高齡(成人)教育的工作者,始終站在最前哨的位置領軍,的確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擂擂戰鼓聲,第三軍團的伙伴爭先恐後地加入行列。我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退休代表從此邁入一個新的生涯里程碑;憂的是,每位入伍的伙伴過去幾乎都是職場資歷豐富的「老手」,然而在退休部隊則是毫無經驗的「新兵」。
當過兵的人都知道,剛入伍的菜鳥難免會出現諸多適應困難的症狀,所以一定要來個新兵訓練。在軍中許多老兵或士官長會以「過來人」的身分,指導這些菜鳥必須遵守的部隊規則,以免動不動就捅出一堆亂子。
一般人想到退休後的第一件事,90%都是出去玩。內政部(二〇〇九年)針對五十五至六十四歲的族群做過調查,這群「準退休族」對於退休生涯有規劃的只占了30%,在退休後最想完成的願望清單依序是「四處旅遊」、「從事志願服務工作」、「賦閒在家」、「從事養生保健活動」,旅遊永遠都是排名居首。沒錯,在職場辛苦打拚了三、四十年,用「到處玩耍」來好好犒賞自己,天經地義。我那位從媒體剛退休的老同事,也公開宣稱即將展開他的壯遊,「接下來三個月,連續有三趟跨國自行車遠征。」
不知何故,我的腦海裡突然閃過電影《高年級實習生》的劇情,男主角勞伯•狄尼諾是從高階主管職位退休後生活有些無聊的獨居老人,他的妻子已經去世,兒子成家。於是他嘗試加入各種活動,才藝班、打太極拳,甚至搭飛機到處遊覽,但這令人羨慕的退休生活,他仍覺得空虛,似乎還缺少些什麼。
第三人生是需要事前規劃的,但很少有人認真地思索如何做退休方案計劃,或者也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大多是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見招拆招。而且,絕大多數的人普遍對退休有兩種誤解和迷思:第一種是,退休以後就是什麼事都不用做;第二種是,退休以後什麼事都可以做。
抱持第一種退休心態的結果,往往就變得無所事事,每天只好用看電視、到處找人閒嗑牙、窮打屁、東家長西家短,瞎摸打混消磨時間;抱持第二種退休心態的結果,逛街、購物、打牌、喝下午茶、到處吃喝玩樂,表面看來做了很多的事,去了很多的地方,但基本上是亂槍打鳥,照樣感覺空虛,人生好像愈來愈沒價值,既無生產力也沒有實質貢獻。
第三軍團新兵的入伍指南
人生的需求有很多層次,即便退休也一定有它的意義,不光是吃喝玩樂而已。曾經看過一句話,「人並不是為了生存而生存,而是為了更高的目的而生存。」退休後也需要建立一種結構性的生活模式,才不會失去重心,找不到著力點。
被譽為「教育老人學之父」白宮學者霍爾德•麥可拉斯基(Howard McClusky)指出,退休以後是人生中「負擔」與「能量」變動最大的時期,然而,退休階段並非是傳統教育關心的範疇,更缺乏可參照的方案規劃指標。換言之,退休族必須自求多福,自己想辦法找出路。
前北卡羅萊納大學「創造性退休中心」主任隆納德•曼海米爾(Ronald J. Manheimer)深有同感,他形容退休族「既期待又不知所措」,並為文描述自己深刻的觀察:「退休族徘徊在圖書館門口,面對既興奮又困惑的第三年齡歲月,他們是極為需要協助的一群。」
從一九六一年開始,美國聯邦政府大約每隔十年召開一次「白宮老年會議(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WHCOA)」,密西根大學榮譽退休教授麥可拉斯基在一九七一年的白宮會議中提出「需求幅度理論(A margin theory of needs)」,分析高齡者普遍具有五個需求等級(range of needs),為邁入「第三人生」的廣大退休族指引出未來發展方向和需求:
第一層,應付的需求。包括飲食、居住、穿著、健康照護等,這些是屬於應付每天生活的需要,即所謂的「生活基本款」。
第二層,表達的需求。這是指為了活動而參加活動的需求,動機大多來自個人的興趣而自發性參與的活動,譬如烹飪、唱歌、木工、登山、運動、釣魚等。
第三層,貢獻的需求。年紀大的人也會想要付出貢獻,並且希望自己的貢獻或服務能被人接受,又稱為「服務的需求」。
第四層,影響的需求。高齡者即便到了晚年,對於生活環境、社會群體依舊想發揮其影響力,如果能施以適當的成人教育,高齡者因為年齡而逐漸衰退的能力,還是可以恢復。
第五層,自我超越的需求。這是關於個人對生命意義追求更深層了解的需求,人生的意義很多來自於對過往生命經驗的反省,高齡族群回顧自己的一生,有些人是藉由宗教途徑,有些人是透過教育學習,幫助自己分析解讀並找出其中的價值,身體功能雖然下降,心靈還是能繼續成長,達到自我超越。
根據麥可拉斯基的五個需求層次理論,我大致歸納出五項必備入伍條件,提供給第三軍團的新兵參考:
一、身手靈活,好體力。
二、精力旺盛,好活力。
三、廣結人緣,好實力。
四、終身學習,好努力。
五、願景目標,好腦力。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下半場生涯負責,必須儲備足夠的能力來應付未來的退休生活。記得隨時檢視這張清單,若是少了這五項條件中的任何一樣,你就得要好好加油了!
推薦序──老不掉牙,還可發新芽!/曾光華(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老態、老套、老頭子、老不死、人老珠黃、倚老賣老……帶有「老」的詞或成語經常帶有貶義,而「變老囉」、「老了一歲」也成了社交的禁語。面對「每一分秒都在老化」的事實,許多人不想、不敢、不知如何面對,嚴重的甚至否定事實、心生恐懼。怎麼辦?
很幸運,「樂齡學習之母」魏惠娟教授和她的高徒(也是資深媒體人)王梅聯合執筆的這本大作,教我們如何用對方法坦然面對「老」。本書將擲地有聲的學術理論平民化,讓讀者讀得下、讀得懂、讀出興趣、讀出知識...
目錄
推薦序──老不掉牙,還可發新芽!/曾光華(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推薦序──別成為七竅通六竅的大人!/蘇達貞(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玩出熟齡美麗新境界/郭念洛(國立教育廣播電台《銀髮新視界》節目製作、主持人)
序言──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魏惠娟
開場白──歡迎加入第三軍團!/王梅
第壹部──人生實驗室/魏惠娟
第一章 探索樂齡人生需求
課堂01 歡迎走進樂齡新時代
課堂02 我們與樂齡的距離
課堂03 能不能活得久、又活得好?
課堂04 「需要」?還是「想要」?
課堂05 邁入活躍老化,你準備好了嗎?
第二章 設計下半場人生藍圖
課堂06 不只要好好活著,更要活得好好
課堂07 你真心想要的是什麼?
課堂08 設計人生藍圖:健康生活
課堂09 設計人生藍圖:安可職涯
課堂10 設計人生藍圖:彼此相愛
課堂11 設計人生藍圖:遊戲人間
第三章 立穩根基的設計祕訣
課堂12 要?不要?人生設計的選擇基準
課堂13 聆聽內心的聲音
課堂14 磨練企劃設計力
課堂15 練習九十天人生設計
第貳部──真人圖書館/王梅
第四章 主動積極轉換樂齡人生
課堂16 追求夢想!或是成為鹹魚?
課堂17 下半場人生的鳴槍已響
課堂18 自我實現從發現自己開始
課堂19 退休第一天做什麼?
課堂20 甩開「抓瞎」的第三人生
第五章 發現心流經驗、開創安可職涯
課堂21 找到合適的下一件事
課堂22 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課堂23 美麗老世界
課堂24 找到讓自己紓壓的「夜店」
課堂25 自己發明一個工作
第六章 啟動的技巧:學習自我管理
課堂26 為什麼「要事」總是脫隊?
課堂27 所有偉大的事,都是從日常生活做起
課堂28 遇見二十年後的自己
課堂29 生涯標竿人物就是「自己」
課堂30 活出三種人生
結語──持續的祕訣/魏惠娟
參考資料
推薦序──老不掉牙,還可發新芽!/曾光華(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推薦序──別成為七竅通六竅的大人!/蘇達貞(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玩出熟齡美麗新境界/郭念洛(國立教育廣播電台《銀髮新視界》節目製作、主持人)
序言──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魏惠娟
開場白──歡迎加入第三軍團!/王梅
第壹部──人生實驗室/魏惠娟
第一章 探索樂齡人生需求
課堂01 歡迎走進樂齡新時代
課堂02 我們與樂齡的距離
課堂03 能不能活得久、又活得好?
課堂04 「需要」?還是「想要」?
課堂05 邁入活躍...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