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荷蘭總督揆一投降。台灣正式入中國版圖。明鄭延平郡王開府台灣,尊奉南明永曆帝正朔,自居藩屬。這是台灣第一個政權。一六八三年九月,清廷命福建提督施琅東征台灣,明鄭延平王國亡,兩岸統一。自滿清入關至台灣內附,最終完成大中國,大中華民族。
滿清王朝進入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百年盛世。台灣成為新起的海上長城。閩粵移民大增,福建省的台灣府享有省的地位。清末正式建省,在經濟建設上已是走向現代化的省區之一,較內地某些省區進步。不幸滿清王朝由盛而衰,台灣以其戰略要地引起帝國主義垂涎。清末甲午戰爭失利,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凡五十年。之後,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又回歸中國。然在中國政府接收台灣之後,國民政府並未作縝密的準備,也未考慮台灣問題的特殊性,致引起台灣人的反感。「二二八事件」就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二二八事件」結果導致官逼民反,株連無辜!
儘管日本戰敗投降,但對台灣仍懷有野心,於是有些人成為由日本支持的「台獨」;由於美國對台灣也有野心,慫恿部分留美的台灣學生,成為由美國所支持的「台獨」,以便使台灣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監視中共,牽制中共。無論日本支持的「台獨」或美國支持的「台獨」,都是毛澤東蹂躪中國三十年所引發的產物。如果一九四九年冬,金門古寧頭一戰,「解放軍」獲勝。必會在一年之內,以人海戰術,渡海攻打台灣。台灣的國軍兵力不足,勢難獲勝。在此情況,台灣人民如大陸人民一樣,遭受三十年的鬥爭,文化大革命的摧殘。這種「合」反而是一種災難。如果毛澤東於一九五○年即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四十年後大陸經濟發展會如同台灣一樣會成為東亞經濟奇蹟,享受「錢淹腳目」的富裕生活。兩岸會早已統一,兩岸人民享受「合」的歡樂。
一九八九年正是世界共產主義走向分崩離析的一年。中共當局對這種劇變能不敏感?雖然一九八○年大陸農業改革有了顯著的成果,農民不再生活在飢餓線上,但城鎮居民的生活改善並不多。許多青年學生受了東歐及蘇聯反共革命的衝擊,莫不希望中共當局加強肅貪,釋出更多自由,於是「六四事件」便引發了。隨之而來的是軍事上的血腥鎮壓,幸而自一九九○年起,全大陸努力發展經濟,到二十一世紀初,便創造了空前的成績。而兩岸探親,台商在大陸投資設廠,也發生一定作用。同時,也使兩岸的互依關係更加緊密。除此,在文化交流上也產生了互融的關係。儘管在台灣仍有「台獨」的疑慮,但在東風壓倒西風的趨勢下,兩岸融合在一起的可能性更大了。
本書是以寫史的角度探討台海兩岸數百年來若即若離的關係。特別是近六十多年從兩岸的針鋒相對、互相攻伐,到相互探親、自由交流、經濟上的相依關係。並試圖勾勒未來可能的走向,以為兩岸關係找出解決之道。
作者簡介:
陳力生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歷任成功大學、清華大學、台北師專副教授、教授,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講座,『中國大陸』月刊發行人,中央日報主筆,中央大陸工作指導小組祕書,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湖南文獻」編輯委員,中華戰略協會理事,台北市政府顧問。著作:《台灣海峽的和平與戰爭》、《文化革命與政治鬥爭》、《海上吟詩文集》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于宗先院士序
陳力生先生的《台海兩岸悲歡離合》道盡了台海兩岸數百年來若即若離的關係。特別是近六十多年從兩岸的針鋒相對、互相攻伐,到相互探親、自由交流、經濟上的相依關係。
閩南土地瘠薄,閩南人自三百多年前起,即有冒險求生,四海為家的性格。他們到南洋打拚,本不是為移民,由於在當地賺錢容易,多就地成家立業,但與祖國仍保持密切關係。因為他們在當地仍屬少數人,無政治企圖與勢力,對祖國的關係完全是奉獻,談不上是悲歡離合。
但是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則不同。約四百年前,即有閩南人突破海濤,橫渡黑水溝,踏上台灣。那時台灣是由原住民所據有,閩南人將原住民趕到山邊,自己則據有平原,從事農耕生活。到了十五世紀,西方列強崛起,他們憑船堅砲利,佔領世界各地的島嶼,台灣就在這個時期成為荷蘭的禁臠。迨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進駐台灣,台灣才成為中國的領土。
鄭成功據台抗清是為復明,仍是中國的延續。無奈力不從心,後代又不爭氣,致為大清康熙帝所征服,從此兩岸交流才趨正常。直到清末甲午戰爭失利,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凡五十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又回歸中國。日本佔領台灣後期,採行皇民政策,對不少台灣人產生了離心作用,使他們傾向日本,成為日本人。
日本戰敗,台灣回歸中國。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國政府接收台灣,所派遣的軍隊、裝備服裝均不能同日本皇軍相比,這使不少台灣人大失所望。斯時,國際共產黨謝雪紅已在台灣中部發展勢力,以便響應中共解放台灣,作為內應。同時戰後留在台灣的浪人,以及從南洋解甲返台的日軍台灣兵,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均成問題:而且經盟軍轟炸後的台灣更是百廢待舉。斯時,國民政府與中共和平談判失敗,內戰爆發,弄得國民政府焦頭爛額。因此,對接收後的台灣,未作縝密的準備,也未考慮台灣問題的特殊性,致引起台灣人的反感。「二二八事件」就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有些在台灣的外省人被殺;部分暴動群眾將警察繳械。台灣省及縣巿政府癱瘓。台灣省行政長官陳議電請南京中央政府派軍來台平息動亂。「二二八事件」官逼民反,株連無辜!
儘管日本戰敗投降,但對台灣仍懷有野心,於是有些人成為由日本支持的「台獨」;由於美國對台灣也有野心,慫恿部分留美的台灣學生,成為由美國所支持的「台獨」,以便使台灣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監視中共,牽制中共。無論日本支持的「台獨」或美國支持的「台獨」,都是毛澤東蹂躪中國三十年所引發的產物。如果一九四九年冬,金門古寧頭一戰,「解放軍」獲勝。必會在一年之內,以人海戰術,渡海攻打台灣。台灣的國軍兵力不足,勢難獲勝。在此情況,台灣人民如大陸人民一樣,遭受三十年的鬥爭,文化大革命的摧殘。這種「合」反而是一種災難。如果毛澤東於一九五○年即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四十年後大陸經濟發展會如同台灣一樣會成為東亞經濟奇蹟,享受「錢淹腳目」的富裕生活。兩岸會早已統一,兩岸人民享受「合」的歡樂。當然,寫歷史不能用「如果」或「假設」的筆法。由於這兩種假定條件不存在。
一九八九年正是世界共產主義走向分崩離析的一年。中共當局對這種劇變能不敏感?雖然一九八○年大陸農業改革有了顯著的成果,農民不再生活在飢餓線上,但城鎮居民的生活改善並不多。而大專院校高考已恢復十年多,許多青年學生受了東歐及蘇聯反共革命的衝擊,莫不希望中共當局加強肅貪,釋出更多自由,於是「六四事件」便引發了。記得二戰結束後,至一九四九年,中共曾鼓動大陸的大學生,甚至高中生,發起「反飢餓、反內戰」運動,弄得國民政府焦頭爛額。因為它對國軍軍心起一定的作用。自中共統治大陸後的四十年,從未遭遇過學生運動的干擾。現在學生運動竟然在天安門發生了,這會使中共當局手足無措,竟不知如何處理。如果當初封鎖天安門的四周通路,只准出,不准進,一個星期就解決了,也就無必要動用坦克車鎮壓。站在中共當局的立場,大陸不能亂,一亂就會不可收拾。如果當時不鎮壓,就會傳染到大陸各大都市。在那種情況下,西方列強對瓜分中國大陸又有了藉口與時機。幸而自一九九○年起,全大陸努力發展經濟,到二十一世紀初,便創造了空前的成績。而兩岸探親,台商在大陸投資設廠,也發生一定作用。同時,也使兩岸的互依關係更加緊密。除此,在文化交流上也產生了互融的關係。儘管在台灣仍有「台獨」的疑慮,但在東風壓倒西風的趨勢下,兩岸融合在一起的可能性更大了。
在過去六十年,關於兩岸關係,有系統的論述並不多見。長期從事兩岸關係研究與教學的陳先生所撰寫的這本《台海兩岸悲歡離合》專著,所提供的史料較完整,值得治史者參考。本專著具有下列特點:(1)涵蓋較完整。(2)論述不偏激。(3)無特定黨派立場。(4)兩岸的悲歡離合應歸環境造成的。我們相信在二十一世紀,中國和平崛起,會使兩岸人民融合在一起,共享和平與福祉。
于宗先 民國102(2013)年6月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推薦序二 張京育校長序
在大多數台海兩岸中國人的生命經驗中,六十多年來兩岸就一直處在對峙、分治的狀態。如果將時間拉長,則在一八九○年代中期中日甲午戰爭之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首任巡撫劉銘傳留下不少治績。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台澎割讓成為日本的戰利品,被迫接受了長達五十年的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如果將鏡頭拉更遠,十六、七世紀明清交兵之際,延平郡王鄭成功率兵收台,將荷蘭人勢力趕出台灣,將此一美麗之島收歸中國版圖。今日台澎居民除少數原住民族外,多為當年隨鄭氏來台及後續中國東南沿海閩粵移民的後裔。一九四五年八月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依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日本奪去中國的土地,包括東北各省,台灣、澎湖群島等均歸還中國。八年抗戰千萬軍民的犧牲,舉國一致的奮戰,換來了勝利,也換來了台、澎的光復。在制定新憲的過程中,台灣省的國民大會代表吳三連、余登發、連震東、王民寧、謝掙強等十九人參加了制憲國民大會,共同參與了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此一於一九四七年頒布施行的憲法雖幾經修訂,仍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曾在海峽兩岸施行的憲法。其重要性和意義非比尋常。抗日戰爭的勝利未能帶來全國的大團結,反而帶來了大規模的內戰。隨著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共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亦於是年底播遷台北,兩岸遂進入了分治時代,兩岸分治成為大多數兩岸人民的生命經驗。兩岸關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未來如何演變關係著兩岸人民的福祉與東亞的和平與安全。
陳力生教授長期關心台灣發展,鑽研中國大陸及兩岸關係,並有專著出版。近年筆耕不輟,經數年努力,完成其嘔心力作—台灣兩岸悲歡離合新著。上承台灣與中國建立正式關係始,下至未來兩岸關係的預測止。其主軸則在解析中華民國成立後之政局,一九四九年後,台海兩岸兩個政治實體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六十餘年來兩岸關係的演變和動向。提要勾弦,條理分明。此書可說是一部台灣史,一部中華民國史,一部一九四九年後中國大陸的演變史,也是一部兩岸關係史。劉知幾要求史家具備“才”、“識”、“學”三長。“才”特指駕馭史料能力,也就是對史事的敍述及史料的組織富有邏輯性,可讀性。“學”指史家資料豐富、考證嚴謹、知識廣博。“識”指如何認識歷史、判斷歷史。章學誠在上述才、學、識三者之外,益以史德。也就是說,特別重視史家的人品、道德、修養,所謂“著書者之心術也”。究實而言,四者不可偏廢,但以史識與史德最為重要。史學家要有正確的識見,要能心平氣和、公正客觀,也要有正義感和道德勇氣、秉筆直書、善善惡惡、是是非非。辨真偽、明是非、別善惡,可說是一個優良史家的職責和座右銘。既要忠於歷史,又要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才能善善惡惡、褒正制邪。陳教授在緒言中開宗明義的說,研究史實知進退存亡之道,其大著在許多地方都表現了他的才、學、識、德的修養。
談到辨真偽、明是非、別善惡。我想談幾個常見的問題。首先,是台灣人、中國人問題。從血脈、文化來說,在漢人未大量移殖前,台灣島上確以原住民族為主。明清之際及清初百年大批漢人從中國東南渡海來台,原住民族漸成少數民族。經數百年交往,原住民族固仍保有其文化特質,但也與“新移民”多有融合。台灣地區人民在中國(明、清)統治下,一直是中國人。一八九五年日本強占台、澎,改變了台灣地區人民的國籍,但改變不了台灣人民的民族歸屬、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質。五十年後,台灣回歸祖國懷抱,台灣人民自然回復其中國人身分。現在有些人士常以調查台灣人、中國人身分認同來看待台灣人民的身分取向,其實這是一個人為操作的假議題,只有在有一定政治傾向的基礎上,才有其意義。舉例來說,一個國人住在紐約州,沒有人會去調查他究竟是美國人,還是紐約人。他會認為這個問題毫無意義。難道美國人不能住在紐約或者紐約人就不是美國人嗎?為何要二選一呢?他當然既是美國人,也是紐約人。只是這個紐約客後來搬到西岸的加利福利亞州。如果有人問起他現在是紐約客呢?還是加州客呢?他如在加州只是暫住性質,可能仍保留紐約客的身分。如果他覺得已在加州生根,他可能說,我已是加州客了。但無論是紐約人或是加州人,他的美國人身分是不變的。蔣經國總統到晚年說,我也是台灣人了,何所指?他不是將中國與台灣作一對比,不是說他一直是中國人,到了晚年才悟到“也是台灣人”。他生在浙江,在籍貫上一直自認為浙江人,但在台灣度過生命中最有意義的數十年光陰,在台灣生根,甚至將終老於此,所以“也是台灣人”。就如同前面所提一個紐約人到加州生根發展,不是客居,就成了加州人,道理是相同的。這裡的中國人是一個泛稱,主要是指民族文化而言。如華裔美國人在美國被稱為Chinese-American,同理在新加坡的中國人被稱為華族。中國人一詞在中國未隔海分治前,其意義相當明確。但是在兩岸分治長期以後,中共也自稱代表全中國,“中國人”一詞就有可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成為同義字。在這種情形下,台灣人、中國人涵義可能產生混淆。如果被問到,你是台灣人,你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嗎?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但是絕大多數的台灣地區人民都具有中華民國的國籍,其為中國人有何疑問呢?
第二、台灣與中國關係。誠如陳力生教授敍述的台灣歷史:明鄭將台灣收歸中國版圖,清末並定為行省。一八九五年日本強占台澎。八年抗戰,一九四五年中國光復台灣。這是非常明確的史實。至今為止,也沒有任何國家挑戰此一歷史事實與法理。自一九四五年起,台灣、澎湖始終在中華民國治下。但一直以來也有少數別具用心人士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其根據無非是在中華民國與日本的和約中,日本並未明言將台灣澎湖歸還中國之論調,企圖否定中華民國的主權並重新切斷台灣與中國的法理關係。我們要問,這些人士如何面對下列史實:日本強占台、澎,日本長期侵略中國;中國八年抗戰,擊敗日本,日本向中國投降;中美英三國在一九四三年開羅宣言中要求日本將強占中國的領土,包括東北各省及台灣澎湖等歸還中國。一九五二年在台北簽署的中日和約明定;日本放棄對於台灣、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名義及要求,日本放棄自馬關條約以來在中國之一切特殊權利及利益。這些史實與文件充分證明日本放棄台、澎、與中華民國訂約,自然是交還中華民國。國際亦再無異議。在台灣光復六十餘年後,還在談台灣地位未定的論調,其史學、史識與史德究竟是如何呢?
第三、所謂外來政權問題。由於台海兩岸間之特殊關係,由於中華民國在台灣地區推行民主憲政所面臨的政黨競爭情勢,台灣內部曾有所謂“外來政權”,“四百年來台灣人民的悲情”,或“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的思緒。從台灣遭受中國政府割捨,台灣人民遭受日本殖民統治,等史實來看,台灣人民確實未能掌握自身命運。不僅如此,在帝國主義猖獗之時,所有被帝國主義者征服、侵略、和壓迫的民族和國家,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誠屬歷史上的不幸。然而如將荷蘭人的殖民,日本帝國主義的侵占,視為外來政權,延伸至明鄭在台灣,清廷在台灣,乃至於光復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治理,均視之為外來政權。不啻認為四百年來台灣始終未曾出現過合法性政權,從而否定一切的現存秩序。尤其在一九四七年中華民國實施憲政後,在台灣推行土地改革、地方自治、經濟、文教建設、憲政改革、舉行中央民意機關全面改選、總統全民直選等,全是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的積極作為,贏得了全民的支持與世人的喝采。如果我們的公職人員,包括選舉產生的首長和民意代表,一方面宣誓遵守中華民國憲法,一方面享受公職的尊榮和民脂民膏的供應,反過來又指中華民國政府為外來政權,甚至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這不僅是昧於事實,是知識上不誠實,更是道德上的詐欺行為。這種說法,這種主張,置遵守中華民國憲法,依法投票,依法當選的所有公民於何地呢?
司馬遷著史記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通過對天人關係的探討,從前人治亂盛衰中尋求成敗興亡之理,以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陳力生教授希望透過史實之研究而“知進退存亡之道”。古今的史學是相通的。今後中華民國民主憲政的發揚光大,在台灣各主要政治勢力間的和合程度,兩岸和平發展與和平融合的途徑與過程,大陸內部政治、社會和思維改革的模式,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後能獲得正確的歷史知識,並深化進退存亡之道的認知。
張京育 謹序
民國102(2013)年6月
(前政治大學校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
名人推薦:推薦序一 于宗先院士序
陳力生先生的《台海兩岸悲歡離合》道盡了台海兩岸數百年來若即若離的關係。特別是近六十多年從兩岸的針鋒相對、互相攻伐,到相互探親、自由交流、經濟上的相依關係。
閩南土地瘠薄,閩南人自三百多年前起,即有冒險求生,四海為家的性格。他們到南洋打拚,本不是為移民,由於在當地賺錢容易,多就地成家立業,但與祖國仍保持密切關係。因為他們在當地仍屬少數人,無政治企圖與勢力,對祖國的關係完全是奉獻,談不上是悲歡離合。
但是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則不同。約四百年前,即有閩南人突破...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研究史實知進退存亡之道
古人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歷史的發展,大致如此。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一日,中共在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舉行開國大典。南京中華民國政府︵國民黨政權︶先遷廣州,再遷重慶、成都。十二月七日,行政院長閻錫山宣布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北,從圍城成都乘專機飛扺台灣。十二月九日,在台北處理國家政務,保持國祚。一個中國台海兩岸分治,至今六十餘年。
民國八十九年︵二○○○︶五月,台灣政局出現巨變。以台灣為反共復興基地的國民黨在總統大選中失敗,政權和平轉移,民進黨獨派執政。而民進黨並無過半數民意支持,是少數黨政權。故不宣布獨立,不更改國號,﹁借殼上市﹂。國民黨淪為在野黨,國共兩黨的內戰應隨之結束。民進黨不以台灣為﹁反共復興﹂基地,亦無反中國共產主義之意。但它反對北京共產政權干涉台灣獨立,故以中國為敵國,台海兩岸仍處在敵對狀態。中共因為陳水扁政權有﹁四不一沒有﹂的政策,不宣布獨立,乃容忍其在中華民國架構下執政,不在統獨之爭攤牌。陳水扁執政八年,大搞﹁正名﹂、﹁制憲﹂、﹁法理台獨﹂,游走台海戰爭邊緣,使兩岸關係陰晴不定。民國九十七年︵二○○八︶五月,馬英九競選總統大勝,國民黨重掌政權。馬在競選期間提出: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兩岸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不武。北京未公開表態,實則默認。並抓緊機遇,積極配合大力改善兩岸關係,﹁三通﹂交流迅速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形勢大好。北京期望在馬英九第二任期內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穩定兩岸和平發展形勢,以此為兩岸和平發展階段,待下一個階段水到渠成再進入和平統一談判階段。馬英九也表示在其任內不談判和平統一,只望兩岸簽訂和平協議。惟民進黨仍堅持反對﹁九二共識﹂,反對兩岸簽訂和平協議,並給馬英九扣上﹁親中賣台﹂的帽子,挑起民眾對國共兩黨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疑慮。民進黨是台灣第二大黨,在統獨之爭是獨派的主角。台灣已走上政黨政治,政黨輪替是常態,可再透過選舉上台執政。現在民進黨積極準備打二○一六年的總統選戰,如果獲勝,台灣政壇又變天。獨派必將乘勝追擊,又搞﹁正名﹂、﹁制憲﹂、﹁法理台獨﹂,台海兩岸形勢充滿變數。
台灣多次民意調查,統獨兩端居少數,主張兩岸維持現狀者占多數,為民意主流。但在兩黨政治趨勢下,執政黨不是統派就是獨派,統獨兩派必須爭取廣大中間選民的支持,方可贏得執政權力。因此黨派之間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政黨惡鬥,只問顏色,不問是非。政治道德、民主風度蕩然無存;違法濫權,貪污舞弊,不以為恥,為今日民主政治的大病。廣大選民尤其知識階層必須關心國家大事、民生疾苦。又須注意資訊,以至研究兩岸關係史實,了解進退存亡之道,才可以判斷是非,正確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基於這個動機,撰述﹁台海兩岸悲歡離合﹂,期望產生共鳴,更祈禱台海兩岸建立共識,趨吉避凶,共創雙贏!
第二節 不分﹁正統﹂不偏向統獨
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爭奪,成王敗寇,又有﹁正統﹂之爭。國共兩黨的革命內戰,雖有勝負,並未定於一,故在國際國內有﹁一個中國﹂主權之爭。幸而後來兩岸罷戰謀和,彼此放棄﹁反攻大陸﹂與﹁解放台灣﹂。進一步達成﹁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擱置主權之爭,互不否定治權。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治權及於大陸;中華民國的治權及於台澎金馬。如此,國共兩黨、兩岸當局,得以共謀兩岸和平發展。這表現高度政治智慧,窮則變,變則通。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大陸與台灣分別由兩個政權治理,而且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截然不同,各有成敗得失。有相當長的時間,兩岸隔絕,軍事對立,實非兩岸人民之福。至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小蔣總統開放大陸探親,湧現大陸老兵探親及觀光旅遊潮。兩岸民間與半官方交流逐漸頻繁,進而達成﹁三通﹂,兩岸和平發展。但新聞媒體仍多限制禁忌,過去的史實論著充滿官方宣傳。本書力求擺脫﹁正統﹂之爭,兩岸兩個政權平行發展。自一九四九年之後,各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分別敘述兩岸大事及其成敗得失。例如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學潮悲劇,中共方面以﹁六四風波﹂淡化,本書必須秉筆直書。對毛澤東的﹁三面紅旗﹂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有所批評;對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和平崛起,亦予肯定。在台灣方面,對蔣介石父子在敗亡逆境中發奮圖強,創造經濟、政治奇蹟,給予肯定;對其威權統治、白色恐怖,則予以批判。
本書對統獨之爭不左右袒,但指出獨立是革命,革命內戰是艱險的道路。台灣已經政治民主化,民進黨可通過民主選舉輪流執政,統獨之爭應緩和下來。
第三節 多難興邦滿清明鄭開疆拓土
有些史學論著討論兩岸關係,從一九四九年開始。鑑於統獨之爭對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台灣史解釋分歧,本書則從明鄭始。台灣偉大史學家連橫的﹁台灣通史﹂,始於隋朝。其﹁建國紀﹂則紀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東征台灣,建立延平王國,奉明朝正朔。雖無﹁王國﹂之名,實為台灣第一個具國家規模的獨立政權,台灣從此入中國版圖。台灣是美麗之島,但有漫長的原始部落時代。在此之前,有荷蘭人殖民統治三十八年,並未建立政權。其時台灣住民以高山族為主,閩、粵漢人移民漸多,形成漢人移民社會,也帶來中國文化,對台灣進入文明社會有大貢獻。鄭成功東征驅荷,開疆拓土,有密切歷史關係。延平郡王開台,帶來兩萬多官兵及官員、眷屬,隨之漳、泉兩州大量移民,高山族成少數民族。現在有些明鄭時代移民的後代子孫,嘲諷明鄭政權是﹁外來政權﹂,數典忘祖,必須記取先民奮鬥歷史。明鄭開台又涉及滿清入關,舊史多以異族入主中原,毀多於譽。今日論史,則有不同,如滿清不入關必成第二個朝鮮,根本沒有今日的大中國、大中華民族。明朝末年,朝廷腐朽,流寇四起,是動亂時代。李自成、張獻忠這些流寇不可能成就農民革命。滿清這新興政權入關平亂,是轉禍為福。造成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百年盛世,帶來關外的大片山河。再加鄭成功開台,形成今日的大中國、大中華民族。重溫這頁歷史,有些人的島民思想應會消失。
第四節 中日戰爭台海兩岸榮辱與共
日本是東洋島國,因明治維新而工業化,國富兵強。古老的天朝中國在慈禧太后專制愚昧的統治下,國力衰弱。故日本與中國爭雄東亞,一八九四年進軍中國藩屬朝鮮,發動﹁甲午戰爭﹂。中國陸軍敗於平壤,海軍北洋艦隊在黃海全軍覆沒。日軍進攻東北,威脅北京。慈禧太后派李鴻章赴日本乞和,一八九五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省,賠款二萬萬兩,失去朝鮮屏藩,為損失最大的不平等條約。台灣人民為抗拒日本和平接管,成立﹁台灣民主國﹂。從基隆到台南進行抗日戰鬥,軍民死傷兩萬人,無力回天,淪為日本殖民地。初期日本總督武力鎮壓,後來恢復秩序,又搞懷柔的皇民化。台灣人民猶如強盜從衰弱母親懷中搶去的嬰兒,收養為義子,情何以堪!衰弱的母親無力保護懷中嬰兒,更繼續受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侵略,以及東北三省在日軍佔領下變成﹁滿洲國﹂,並兵臨華北。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日本發動﹁七七事變﹂,挑起中國全面抗日戰爭,以為速戰速決三個月內可以亡華。而中華民族面臨危急存亡關頭,精誠團結,不屈不撓的進行持久戰,苦戰血戰八年,終於贏得最後勝利。台灣及東北三省重歸祖國,百年來的不平等條約粉碎了!兩次中日戰爭顯示台海兩岸血濃於水,榮辱與共。
在第二次抗日戰爭時期,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有不少青年被迫參與大東亞侵略戰爭與祖國為敵,這是殖民地人民的悲劇!因為日據時期禁絕漢文教育,使台灣人民與祖國文化隔絕,以致台灣光復後本省人受語文障礙之苦。光復初期,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為政不仁,官逼民反,造成﹁二二八﹂悲劇,傷害民心。日據時期的皇民化也留有遺毒,例如李登輝以釣魚台列島不屬台灣而屬日本,也許這種遺毒會隨這類﹁遺老﹂而消失吧!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研究史實知進退存亡之道
古人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歷史的發展,大致如此。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一日,中共在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舉行開國大典。南京中華民國政府︵國民黨政權︶先遷廣州,再遷重慶、成都。十二月七日,行政院長閻錫山宣布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北,從圍城成都乘專機飛扺台灣。十二月九日,在台北處理國家政務,保持國祚。一個中國台海兩岸分治,至今六十餘年。
民國八十九年︵二○○○︶五月,台灣政局出現巨變。以台灣為反共復興基地的國民黨在總統大...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作者序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研究史實知進退存亡之道
第二節 不分﹁正統﹂不偏向統獨
第三節 多難興邦滿清明鄭開疆拓土
第四節 中日戰爭台海兩岸榮辱與共
第五節 國共內戰一個中國兩岸分治
第六節 台灣歷經風浪創造經濟政治奇蹟
第七節 大陸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和平崛起
第八節 統獨之爭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第二章 滿清入關明鄭開台
第一節 滿清從關外入主中
第二節 明鄭東征台灣入中國版圖
第三節 從百年盛世到﹁太平天國﹂農民革命
第四節 西方帝國主義蠶食瓜
第五節 日本帝國主義獨占台
第六節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滿清衰亡
第三章 辛亥革命以建民國
第一節 孫中山一介醫生倡導國民革命
第二節 武昌起義推翻專制建立共和
第三節 中華民國誕生孫中山功成身退
第四章 軍閥割據北伐統一
第一節 民國政府專制統治
第二節 袁世凱篡國稱帝身死名裂
第三節 軍閥割據藩鎮之禍重演
第四節 ﹁五四運動﹂追求民主與科學
第五節 孫中山在廣東建立革命政權
第六節 蔣介石崛起北伐統一中國
第七節 ﹁中原大戰﹂倒蔣奪權失敗
第八節 國民黨政權實行﹁訓政﹂
第五章 抗日戰爭國共內戰
第一節 中共武裝鬥爭從江西到陝北
第二節 ﹁九一八事變﹂日寇侵占東北三省
第三節 ﹁西安事變﹂促成南京政府聯共抗日
第四節 ﹁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日戰爭
第五節 中美同盟關係與衝突
第六節 抗日戰爭勝利廢除不平等條約
第七節 蔣介石毛澤東重慶會談失敗
第八節 ﹁戡亂﹂與﹁解放﹂國共內戰再起
第九節 蔣介石引退國民黨政權敗走台灣
第六章 中華民國政府台灣偏安
第一節 陳儀為政不仁造成﹁二二八﹂悲劇
第二節 蔣介石建設台灣為﹁反共復興﹂基地
第三節 經濟奇蹟台灣成亞洲四小龍之一
第四節 台灣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第五節 蔣經國解除戒嚴黨禁順應民主運動
第六節 李登輝執政時期功過是非
第七節 台獨運動的發展與成敗
第八節 獨派執政卸職總統夫婦貪污案判重刑
第九節 台灣的族群矛盾與融合
第十節 東西冷戰結束台灣外交孤立
第十一節 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重掌政權
第十二節 台灣徘徊統獨三岔路口
第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統治大陸
第一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典章制度
第二節 鞏固﹁人民民主專政﹂鎮反肅反
第三節 ﹁社會主義改造﹂消滅私有財產制
第四節 反右派鬥爭整肅知識分子
第五節 毛澤東﹁三面紅旗﹂搶進共產主義
第六節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第七節 鄧小平再起推動改革開放
第八節 農村廢除﹁人民公社﹂恢復鄉鎮
第九節 ﹁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先鋒
第十節 對外開放引進外國資金技術
第十一節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第十二節 反自由化鬥爭與﹁六四﹂天安門學潮悲劇
第十三節 國防科技現代化成績輝煌
第十四節 ﹁一國兩制﹂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第十五節 鄧小平南巡談話堅持改革開放
第十六節 二○○八年北京奧運顯示國力
第十七節 中國經濟騰飛與隱憂
第十八節 中國崛起與世界霸權之爭
第十九節 政治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
第二十節 以中華文化為根基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第八章 兩岸謀和避戰期望雙贏
第一節 北京﹁對台政策﹂演變
第二節 台北﹁大陸政策﹂與統獨矛盾
第三節 ﹁九二共識﹂擱置﹁一中﹂爭議
第四節 北京容忍台獨政權﹁借殼上市﹂
第五節 兩岸應簽訂和平協議
第六節 獨立革命勢將觸發台海戰爭
第七節 和平統一必須水到渠成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作者序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研究史實知進退存亡之道
第二節 不分﹁正統﹂不偏向統獨
第三節 多難興邦滿清明鄭開疆拓土
第四節 中日戰爭台海兩岸榮辱與共
第五節 國共內戰一個中國兩岸分治
第六節 台灣歷經風浪創造經濟政治奇蹟
第七節 大陸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和平崛起
第八節 統獨之爭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第二章 滿清入關明鄭開台
第一節 滿清從關外入主中
第二節 明鄭東征台灣入中國版圖
第三節 從百年盛世到﹁太平天國﹂農民革命
第四節 西方帝國主義蠶食瓜
第五節 日本帝國主...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