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又稱《齊孫子》,為戰國時齊人孫臏所作,其著作久佚,1972年在山東銀雀山漢墓出土,與眾所習知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春秋末期孫武所作《孫子兵法》不同。
《孫臏兵法》有其獨到的戰爭哲學與對戰爭規律的深刻洞察。孫臏提出「戰勝而強立」的戰爭觀,認為戰爭不僅攸關國家存亡,且是治理亂象的重要手段。他主張以戰爭實現國家統一,但也警示「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反對濫用武力。孫臏提倡「富國強兵」,強調做好充分的戰前準備。策略上,「必攻不守」主張積極進攻敵人防守薄弱之處;戰術上,發展了孫武「任勢」、「造勢」的理論,重視創造有利於己的戰鬥態勢。本書原文以銀雀山漢墓竹簡為底本,參考相關論文,詳為校勘注譯,書後並附圖說,有助讀者認識戰國時期之戰爭觀與軍事理論。
作者簡介:
孫鴻艷-注譯
劉華祝-校閱
作者序
導讀(節錄)
目前我們所見到的《孫臏兵法》,風格特點與《孫子兵法》是截然不同的。《孫子兵法》結構完整,邏輯嚴密,涉及領域廣泛,構成一個完備嚴整的兵學理論體系。《孫臏兵法》十數篇,則既有戰事追記,又有問答對話,也有理論闡述,而且其文字多為孫臏弟子所記,亦間有孫臏自著,篇與篇之間缺乏清晰、明確的邏輯關係和理論脈絡。從學術理論角度上說,《孫臏兵法》對《孫子兵法》雖有許多發展,但其價值顯然無法與之比肩。孫臏生活的時代是戰爭頻繁、社會秩序動盪、地區統治正逐步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時期。由於這樣一些時代特徵,使得《孫臏兵法》也具有了與以往兵書不同的鮮明特點。現就其在軍事上的理論價值,簡述如下:
首先,在戰爭觀上,孫臏明確提出了「戰勝而強立」的思想。這一思想,較之《孫子兵法》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顯然大大地前進了一步。孫臏指出,戰爭不僅是關係國家存亡安危的大事,而且是除暴亂、禁爭奪的重要手段。孫臏雖然提出了「戰勝而強立」的思想,主張透過戰爭實現國家統一,達到使「天下服」的目的,但他反覆指出「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並認為戰爭不是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手段。他提醒人們「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所以「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孫臏一方面進一步提出了「富國」、「強兵」的思想,認為「富國」是「強兵」的前提,是「戰勝而強立」的基本保證。另一方面,孫臏強調進行戰爭要「事備而後動」,即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
其次,在戰略指導方面,孫臏提出了「必攻不守」的積極戰略思想,即要堅決地進攻敵人防守虛弱的地方。《孫子兵法》曰:「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顯然,孫武只是在戰術層次上提出這一觀點,而孫臏則將「必攻不守」提到戰略指導思想的位置。這一戰略思想的意義,首先在於它反映了作戰方式變革的需要。由春秋以前的車戰為主,變為戰國以後的以步戰、騎戰為主,這是我國戰爭史上的一件劃時代的變革,使大規模機動作戰成為可能,而「必攻不守」恰恰給大規模機動作戰提供了戰略理論。這一戰略理論,既給優勢一方提供了迅速取得戰爭勝利的可能性,也給劣勢一方提供了透過戰略機動而避實擊虛,改變不利局面、奪取戰爭勝利的可能性,從而把戰爭指導藝術推進到一個新水平。
再次,在戰術指導方面,孫臏發展了孫武「任勢」、「造勢」的理論。《呂氏春秋》曰:「孫臏貴勢。」就是指孫臏非常重視根據不同的敵情、地形、陣法等條件,創造有利於己、不利於敵的作戰態勢,從而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孫臏對「勢」的理解和運用,可謂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從孫臏平生指揮的兩次戰役,即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看出,他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善於「因勢」和「造勢」的兵法大師。《孫臏兵法》總結了大量戰爭實踐的經驗,提出許多巧妙造勢、靈活用兵的戰術原則和方法,在很多方面發展提高了《孫子兵法》關於「兵因敵而制勝」的理論。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以「道」制勝的觀點是整個《孫臏兵法》的理論基石。《孫臏兵法》中的「道」與《孫子兵法》所說的「道」在含義上有所不同。《孫子兵法》曰:「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而《孫臏兵法》對「道」的解釋是:「先知勝不勝謂知道。」顯然,這裡的「道」是指戰爭的規律。〈八陳〉篇說:「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請,陳則知八陳之經。」這就是說,要透過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充分了解主、客觀各方面情況和條件,從中引出規律,用於指導戰爭。以「道」制勝,就是《孫臏兵法》的軍事哲學。當然,《孫臏兵法》的軍事哲學思想也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自然觀方面,參雜有一些迷信色彩,如〈月戰〉篇和〈地葆〉篇中關於戰爭勝負與地形和天象之間關係的闡述。即便如此,《孫臏兵法》仍是一部優秀的軍事著作,不失為一份寶貴的古代軍事文化遺產。
導讀(節錄)
目前我們所見到的《孫臏兵法》,風格特點與《孫子兵法》是截然不同的。《孫子兵法》結構完整,邏輯嚴密,涉及領域廣泛,構成一個完備嚴整的兵學理論體系。《孫臏兵法》十數篇,則既有戰事追記,又有問答對話,也有理論闡述,而且其文字多為孫臏弟子所記,亦間有孫臏自著,篇與篇之間缺乏清晰、明確的邏輯關係和理論脈絡。從學術理論角度上說,《孫臏兵法》對《孫子兵法》雖有許多發展,但其價值顯然無法與之比肩。孫臏生活的時代是戰爭頻繁、社會秩序動盪、地區統治正逐步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時期。由於這樣一些時代特徵,使...
目錄
新譯孫臏兵法目次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讀
凡例
禽龐涓
〔見威王〕
威王問
陳忌問壘
篡卒
月戰
八陳
地葆
埶備
〔兵情〕
行篡
殺士
延氣
官一
五教法
〔強兵〕
附圖
新譯孫臏兵法目次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讀
凡例
禽龐涓
〔見威王〕
威王問
陳忌問壘
篡卒
月戰
八陳
地葆
埶備
〔兵情〕
行篡
殺士
延氣
官一
五教法
〔強兵〕
附圖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