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始悟頤生妙,盡在《黃庭》兩卷中」。《黃庭經》相傳為晉司徒魏舒之女魏華存依據民間祕本或道士口授,編撰而成,自晉代以後傳播漸廣,頗為流行於文人學士之間。其內容不僅奠定了道教上清經派的教理基礎,也是唐宋以來內丹說的主要理論來源之一。《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此書大抵是北朝隱士所作,其思想內容主要是繼承和發揮先秦道家和陰陽五行學說,理論概括性強,文約義深,因此特別受到道教界的重視,宋元以後已成為內丹修煉的基本典籍。《黃庭經》與《陰符經》的篇幅都不長,且皆為道教內丹理論與修煉的重要經典,故本書將兩經合刊注譯解析,詮釋明白曉暢,期能對有心認識內丹理論或持道修煉的讀者有所助益。
作者簡介:
注譯者
顧寶田(1936年—),遼寧海城人。1979年任教於吉林大學哲學系,以中國古代哲學為研究重心,學術成果斐然。1994年退休後,仍持續研究工作。
作者序
導讀(節錄)
本書合刊注譯《黃庭經》和《陰符經》二部道教典籍。它們的篇幅都不長,但皆為道教內丹理論與內丹修煉極為重要的經典。
一、黃庭經的成書經過
《黃庭經》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經典,不僅奠定了上清經派的教理基礎,也是唐宋以來內丹說的主要理論來源之一。清人董德寧在其所撰《黃庭經發微》(《道貫真原》本)中說:「道書之古者,《道德》、《參同》、《黃庭》也。」以《道德經》為道教經典之鼻祖,下有《周易參同契》論外丹,《黃庭經》說內丹,皆為寶貴之古典。此說不無道理。世傳《黃庭經》為一通名,其中包括《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和《黃庭中景經》,因《中景經》晚出,故不與前兩種並論。
《黃庭內景經》又名《黃庭內景玉經》,亦稱《太上琴心文》,取誦此經可以和六腑、心神,修成神仙,如琴音與心意相和也;又稱《大帝金書》,取扶桑大帝在天宮誦讀此經,並以金簡刻寫之;又稱《東華玉篇》,取東方諸神所誦,刻書於玉之意。此書以七言韻語寫出,共二百三十九行,分為三十六章,每章以開頭二字為標題。《黃庭外景經》亦為七言韻語,共一百九十八行,不分章,而分上中下三部。具體分法主要有兩種。一為梁丘子注本和《道藏》白文本分法,上部經由開頭至「修德明達道之門」,共六十五句;中部經由「作道優游深獨居」至「還魂返魄道自然」,共三十六句;下部經由「璇璣懸珠環無端」至篇末,共一百零三句。此分法側重內容。務成子注本分法,上部經相同,中部經斷至「右酉左卯是吾室」,共六十四句,下部經由「伏於志門候天道」至篇末,共六十九句,三篇分量較均衡,故較通行,本書亦採用此分法。
《黃庭經》最早著錄於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遐覽》,《舊唐書‧經籍志》亦著錄《老子黃庭經》一卷,冠以老子,為唐人所加。晉代以後,傳播漸廣。特別是書法大師王羲之書《黃庭經》換鵝故事,更推動此書的傳播。《黃庭內景經》首見於陶弘景《真誥》及《登真隱訣》,可見此書魏晉時已有傳。唐代有梁丘子注內外經,影響較廣。唐末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十二記載,華原姚生於逃難中,持誦《黃庭經》,得免災禍故事。反映唐代已有注釋和持誦者。北宋王堯臣等編撰《崇文總目》,著錄《黃庭經》撰述凡八種。南宋鄭樵《通志‧藝文略》道家類黃庭門著錄三十種五十七卷。這些資料反映由晉至宋,《黃庭經》在世間傳播日廣。唐李白〈送賀賓客歸越〉:「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詩句反映此書在文人學士中亦頗流行。
現行《黃庭內景經》和《黃庭外景經》之作者、成書年代、學說淵源、內景外景先後問題等,說法不一,這裡只能對較通行者作簡要介紹。
關於《黃庭經》之作者,宋謝守灝《混元聖紀》載:「帝嚳時老君降世,號錄圖子,談《黃庭》之妙言。」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錄圖子傳》:「錄圖子,帝嚳時降於江湄,說《黃庭經》,教《易》清和之道。」《內景經》首句:「上清紫霞虛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閑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變萬神。是為《黃庭》曰內篇。」以為玉晨君作。《外景經》首句:「老子閑居作七言」,以為老子作。錄圖子、玉晨君皆傳說中之神人,不足憑信,老子雖有其人,但與《黃庭經》無涉。上述說法不過是托神以自重的手法,道書中常見的,不足為據。
《黃庭經》由口頭流傳到形成定本,經歷了複雜過程。據王明先生考證:「《黃庭》思想,魏晉之際,已漸流行,修道之士,或有密藏七言韻語之《黃庭》手稿,夫人(指魏華存)得之,詳加研審,撰為定本,並予注述;或有道士口授,夫人記錄,詳加詮次。」就是說,《內景經》是由魏華存依據民間祕本或依道士口授,編撰而成。
魏華存(二五二~三二四年)字賢安,任城(今山東濟寧)人,晉司徒魏舒之女。自幼博覽百家,通五經,尤好老、莊,志慕神仙,常服胡麻散、茯苓丸,靜居行吐納導引術,欲獨身修仙,父母不許。年二十四,父母強制其嫁給太保掾南陽劉文為妻,生有二子,長曰璞,次曰瑕。後別居,持齋修道,廣收道教祕典,虔心修煉。忽有多位仙人造訪,有清虛真人王褒授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授給《黃庭經》。又說「扶桑大帝君命暘谷神仙王傳魏夫人」《黃庭內景經》等。其後,劉文死去,又遭逢亂世,魏與家人逃難,仍不忘修煉,並撰述《黃庭經法》云云。(詳見《太平廣記》卷五八《魏夫人傳》,《內景經》務成子注序等)剔出材料中托神說之迷霧,可初步推斷,魏華存在此期間得《黃庭》祕本或道士口授,經整理詮次,約在晉太康九年(二二八年)前後,撰成《黃庭內景經》定本。此外,《道藏輯要》氐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經》三卷、《元始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一卷、《大洞玉經壇義》一卷、《總論》一卷,均題魏華存疏義,可見其在撰述道教典籍中的重要貢獻。為此她被尊奉為上清派第一代宗師,號南岳夫人。其後,《黃庭內景經》由其子劉璞傳給楊義,又及於許穆、許玉斧父子,而廣泛傳播開來。
《黃庭外景經》約在晉咸和九年(三三四年)魏華存逝世後出世,為東晉文士本《內景經》之宗旨縮編而成。王明先生主此說(詳見《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一書收錄之〈黃庭經考〉)。清董德寧認為,《外景經》係「隱括〈內篇〉之旨,重為解說人身之諸神,以暢述修煉之微義。」亦主《內景經》在先。而宋歐陽脩、周必大則主《外景經》在先。(見歐陽脩《集古錄跋尾》卷十《刪正黃庭序》,周必大《益公題跋》卷十一)此說頗有從者。《內景經》與《外景經》相比較,內容基本一致,只是結構次第有些差別。《內景經》內容較豐富,層次較分明;《外景經》則行文簡明曉暢,略去對臟腑神名和功能的靜態介紹,較少神祕性。兩篇多有相近或相同文句,很可能是二篇同源,編撰者依志趣加工潤色,而形成之不同版本。
導讀(節錄)
本書合刊注譯《黃庭經》和《陰符經》二部道教典籍。它們的篇幅都不長,但皆為道教內丹理論與內丹修煉極為重要的經典。
一、黃庭經的成書經過
《黃庭經》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經典,不僅奠定了上清經派的教理基礎,也是唐宋以來內丹說的主要理論來源之一。清人董德寧在其所撰《黃庭經發微》(《道貫真原》本)中說:「道書之古者,《道德》、《參同》、《黃庭》也。」以《道德經》為道教經典之鼻祖,下有《周易參同契》論外丹,《黃庭經》說內丹,皆為寶貴之古典。此說不無道理。世傳《黃庭經》為一通名,其中包括《黃庭內景經》、《...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讀
新譯黃庭經
黃庭內景經
上清章第一
上有章第二
口為章第三
黃庭章第四
中池章第五
天中章第六
至道章第七
心神章第八
肺部章第九
心部章第十
肝部章第十一
腎部章第十二
脾部章第十三
膽部章第十四
脾長章第十五
上睹章第十六
靈臺章第十七
三關章第十八
若得章第十九
呼吸章第二十
瓊室章第二十一
常念章第二十二
治生章第二十三
隱影章第二十四
五行章第二十五
高奔章第二十六
玄元章第二十七
仙人章第二十八
紫清章第二十九
百穀章第三十
心典章第三十一
經歷章第三十二
肝氣章第三十三
肺之章第三十四
隱藏章第三十五
沐浴章第三十六
黃庭外景經
上部經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中經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下經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新譯陰符經
上篇
中篇
下篇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讀
新譯黃庭經
黃庭內景經
上清章第一
上有章第二
口為章第三
黃庭章第四
中池章第五
天中章第六
至道章第七
心神章第八
肺部章第九
心部章第十
肝部章第十一
腎部章第十二
脾部章第十三
膽部章第十四
脾長章第十五
上睹章第十六
靈臺章第十七
三關章第十八
若得章第十九
呼吸章第二十
瓊室章第二十一
常念章第二十二
治生章第二十三
隱影章第二十四
五行章第二十五
高奔章第二十六
玄元章第二十七
仙人章第二十八
紫清章第二十九
百穀章第三十
心典章第三十一
經歷章第三十二
肝氣章第三十三
肺之章第三十四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