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人真的會被活活氣死嗎?
魏孝文帝共有兩位皇后。第一位叫馮媛,西元四九○年,二十三歲的孝文帝在馮太后病死後終於開始執掌政權,全面推行改革:一是遷都洛陽,二是頒均田令,三是說漢語、改漢姓,四是不殺太子母。皇后馮媛拒不說漢語,孝文帝忍痛將其貶為庶人,安頓在瑤光寺。第二位皇后叫馮潤,她早就受孝文帝的寵愛,只是身患皮疹,馮太后怕孝文帝被傳染,就將馮潤送去當尼姑。馮潤被貶後,病也好了。孝文帝對馮潤癡情不改,再次召她入宮,封為皇后。
沒想到,在孝文帝率兵南征北戰時,馮潤竟然和未淨身就混入宮的假太監高菩薩私通,甚至連朝政上的事也摻了一腳。馮潤的弟弟馮夙想娶孝文帝的妹妹彭城公主,公主不同意,馮潤就想讓弟弟強娶。
彭城公主偷跑出來,去前線向孝文帝求救,同時也告發了馮潤淫亂後宮的醜事。馮潤得知公主去找孝文帝,心裡害怕,就與其母常氏商議對策,常氏便請女巫施法術,詛咒孝文帝一病不起。此事又被蘇興壽暗中稟告給孝文帝。
孝文帝聽到這些事後肝腸寸斷,一下就病倒了,最終病死在南征途中。
我們常聽見別人說,「我要被你活活氣死了」,正如孝文帝的例子,難道人真的能被氣死嗎?每個人都有過生氣的經歷,生氣屬於情緒的一種。每個人對自己的情緒管理程度不同,有些人能夠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很好,不會輕易被他人所左右。有些人卻比較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往往就是這種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會給他人傷害自己的機會。
真相
人會被氣死的原因是:人生氣時受到強烈刺激,過度啟動交感腎上腺系統釋放大量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引起血脂濃度升高、斑塊破裂,並促使血小板活化,誘發血栓形成,發生心肌梗塞和中風,導致人死亡。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還會引起竇性心跳過速、心房顫動、心室性心搏過速、心室顫動等心律不整的情況,都會引起猝死。
義大利學者研究發現,憤怒程度較高的人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而且心肌梗塞後存活的患者中,憤怒程度高的人心血管疾病復發風險增加兩倍以上,可以把憤怒程度當作未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預測指標。
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的研究發現,容易發怒的人罹患冠心病的機率大大高於整個調查族群。目前所有相關研究都顯示,具有容易發怒和充滿敵意性格特質的人,其敵意和憤怒的程度越高,對交感腎上腺系統啟動的程度就越高,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害也就越大。
32. 如何快速分辨真血和假血?
萬聖節時,一名男子在米克家門口玩「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男子身上沾滿了血液,還帶著一把帶血的刀,米克馬上就看出那個人不是裝扮成那樣,而是真的剛殺完人,這時候上門玩遊戲的目的是不想引人注意,借此混入街上其他裝扮成血腥殺手的人群中。
米克一眼就看穿那名男子身上所染的是真血,從噴濺模式來看,血跡是經過一場打鬥濺上的,而且謀殺案就發生在一個小時以內。從他袋子裡的糖果就能推斷出案發地點,而且從男子身上散發的香水味,可以得出被害人是一名女子的結論。
米克是怎麼看出男子身上的血液是真的呢?
做萬聖節的裝扮時,人們會用一種紅色顏料裝作血跡。顏料會一直保持紅色。
但是真正的血跡在乾了之後顏色會改變,因為失去水分,再加上血液本身的化學反應,血液會變成紫褐色、赤褐色、褐紫紅色或鏽褐色。
米克看見這名男子身上血跡的顏色不是紅色,而是呈現真血乾了之後的顏色,就開始懷疑這名男子。另外,在衣服上抹假血時,往往會採用傾倒的姿勢或者用刷子四處塗抹,但是這名男子身上的血跡卻是噴濺狀的。當米克接觸到男子的衣服,感覺到上面的血漬還沒有乾時,就知道血跡是在過去一小時內染上的。
在實際破案中,檢驗是否為人的血跡,可以用抗人類血紅素膠體金(anti-human hemoglobin colloidal gold)試紙來檢測,還可以將血跡樣本倒入試管中,加入聯苯胺、冰醋酸和雙氧水,如果顏色為藍色的話,則表示為人血。
真相
在影視作品中,所用到的血一般有兩種:一是用動物血來替代;二是用紅色素、蜂蜜和溫水按比例調配,來作為血液樣本使用,這種方法乾淨、衛生、逼真。
人體的血液是由血球和血漿組成的。血漿是血液中的液體成分,血漿中含有很多重要物質,比如蛋白質、無機鹽、抗體、荷爾蒙等,其中水分占到九十%至九十二%。血球是血液當中的有形成分,由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組成。紅血球是其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它體積小、無核,主要成分是血紅素。白血球是無色、有核的圓形細胞,比紅血球略大。血小板是很小的無核小體,其主要功能是促進血液凝固。
根據組成成分的不同,真血和假血的味道也不一樣,真血有鹹味、腥味,略有鐵鏽味,動物血和人血的味道比較像,但是腥味沒有人血重。用紅色素、蜂蜜和溫水做成的血是甜的。
62. 為什麼古代小說中用得最多的毒藥是砒霜?
英國有一位婦女名叫瑪麗.安.科頓(Mary Ann Cotton),因被指控殺死繼子而被處以絞刑,但其實她犯的罪遠不止這些。
瑪麗在二十歲時和威廉.莫布里(William Mowbray)結婚,婚後他們搬到德文郡的普利茅斯。這對夫妻生了五個孩子,其中四個因胃灼熱和胃痛夭折,此後,他們又生了三個孩子,但也全都死了。
一八六五年一月,威廉死於腸絞痛,瑪麗因此獲得了保險公司的理賠。隨後,類似的事情又發生了,瑪麗的第二任丈夫喬治.沃德(George Ward)也死於腸道疾病,她剩下的兩個孩子也遭此不幸。
當地報紙開始關注此事,他們發現瑪麗已經失去了三任丈夫、十一個親生子女、六個繼子、一個情夫和一個朋友。所有人的死因都是胃灼燒。
瑪麗用砒霜毒死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最終在一八七三年被執行了絞刑。
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別名又叫鶴頂紅。在古代,由於提煉技術的限制,這種毒藥的顏色和丹頂鶴頭頂的紅色部分一樣,因此被稱為鶴頂紅。
砒霜其實是汞的一種。高純度的汞是白色晶體狀粉末,無色無味,微溶於水,有劇毒。因為古代的生產技術落後,砒霜中常常含有硫或硫化物,所以常會呈紅色。古裝影視作品中常出現「銀針試毒」的鏡頭,也是因為硫與銀接觸會生成黑色的硫化銀。
不僅英國的變態女殺手喜歡用砒霜,中國古代小說中用得最多的毒藥也是砒霜。《水滸傳》中的潘金蓮毒死武大郎是用砒霜,《紅樓夢》中的夏金桂想毒死香菱,也是用砒霜,結果最後自己被毒死了。
砒霜進入人體後,會破壞某些細胞的呼吸酶,使組織細胞不能獲得氧氣而壞死。此外,它還會強烈刺激胃腸黏膜,使黏膜潰爛出血,對血管和肝臟等有很強烈的破壞作用,會造成出血狀況。《水滸傳》中武大郎被毒死時七竅流血的狀態,很符合砒霜中毒的症狀。
真相
中國古代毒性很強的物質不止砒霜一種,為什麼古代小說中用得最多的卻是砒霜呢?
原因有兩個:第一當然是砒霜的毒性強,致死率高。
第二就是砒霜購買方便。因為如果控制好劑量,砒霜是能夠治病的,所以在古代的藥房中都會有砒霜。即使朝廷下令藥房不能一次賣太多砒霜給一個人,或者購買砒霜需要出示藥方,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收買藥房的夥計或者直接來偷,都是小說中常出現的場景。
中國古代的書中很早就有關於砒霜能治病的記載,清朝名醫葉天士也發現了這一點。
相傳在葉天士三十歲生日那天,他和家人、朋友喝得大醉,結果有人來買刮痧藥,他就讓妻弟去幫那個人拿,迷迷糊糊的妻弟竟然拿了砒霜給來人。等葉天士酒醒了,發現了這件事,便慌慌張張地帶著家人逃出城,臨行前留下妻弟看家。
可是沒想到,昨天買藥的人竟然來上門拜謝了。
原來服藥的人是位將軍,患上了頭痛的毛病,軍醫束手無策,只能給他開些刮痧藥,雖然不能根治,卻可以緩解頭痛,將軍由此對刮痧藥依賴上癮。沒想到,這次吃了葉天士的藥,不到一個時辰,頭竟然不疼了。將軍派人送來一百兩銀子,希望葉天士繼續為他治病。
還好這時葉天士沒有走遠,妻弟趕快把他叫了回來。後來,葉天士用少許砒霜加上人參等滋補品製成丸,讓將軍每半個月服用一顆,久而久之,將軍的頭痛症就這樣好了。
79. 兇手真的會重返犯罪現場嗎?
蓋瑞.利奇威(Gary Leon Ridgway)堪稱美國歷史上殺最多人的連環殺手,因為最初發現的五名受害者屍體是在西雅圖南郊的綠河附近,所以他被稱為「綠河殺手」。蓋瑞在一九八○年至二○○○年間至少殺死了四十八人,他自己供述的人數達到七十一人。
蓋瑞在十六歲時襲擊了第一名受害者,那個六歲的男孩倖免於難。當時蓋瑞一邊將樹枝捅進男孩的肚子,一邊笑著說:「我一直想知道殺人是什麼感覺。」
成年後的蓋瑞成了一名卡車噴漆工,正因如此,他可以用不同牌照、不同型號的卡車去作案。
他的作案對象大多是妓女和無家可歸的年輕女性,蓋瑞會勒死她們,還經常回到埋屍地查看屍體,直到屍體腐爛為止。
一般人如果在迫不得已或者一時衝動的情況下殺了人,多數會很慌張,他們會盡快逃離案發現場,遠走高飛,甚至再也不與自己之前的家人和朋友聯繫,就怕被找到。他們絕對不會再回到事發地附近,甚至連想起來都會做惡夢。
犯罪現場會勾起罪犯的回憶和潛藏在心底的恐懼,就像情侶分手後再故地重遊就會勾起傷心事一樣。可是,有一些嫌犯在作案後喜歡返回案發現場,而他們多半是有心理疾病的。
美國聯邦調查局曾給出一份有關異常心理支配(特別是連環殺手)的研究報告,其結論是:二十七%的異常心理極端行凶者會回到犯罪現場,在這些人之中,為了尋找特別感覺的占四十八%;為了瞭解案件的後續調查情況的占十九%;為了和屍體發生性關係的占六%。
真相
案發後回到案發現場的犯人有如下幾種:
一、回到案發現場觀察警方的調查動向
在作案後,恐懼、敏感、緊張會如影隨形地跟著行凶者,他會感覺到處都有人在調查自己。
在這些情緒的作用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多數罪犯會選擇逃跑,但是有一小部分罪犯會產生一種對辦案過程的知情欲望,想弄清楚員警在幹什麼,於是就會返回案發現場。
二、懷著「亡羊補牢」的想法回到現場
有些犯罪者在作案後會突然想起自己在作案時遺留的一些關鍵物證,又想著警方可能還沒有到達現場,所以就抱著僥倖心理回到案發現場去毀滅罪證。
三、極端的做作型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兇手,會因為心理異常回到犯罪現場
這種情況是非常少見的。
有些兇手認為自己的整個犯罪過程完美得像一件藝術品,案發現場是他們表演的舞臺。他們回到作案現場時,如果能看到殘留的血跡或警方遺留的記號,會有莫大的滿足感。而且,兇手看到受害者家屬悲痛欲絕、員警對案子束手無策時,會很有成就感。
這種犯人陶醉於犯罪結束後現場的混亂和恐慌,而且事後會不斷地重溫那個場景。他們甚至會參與救援和調查,積極報名參加搜救志工。
四、戀屍癖
他們出於對屍體的瘋狂迷戀,會不斷地回到案發現場,前文中的「綠河殺手」就屬於這種情況。
五、慣犯
有些慣犯會抱著學習的心態回到現場附近,觀察員警的調查進展,從中吸取經驗,以便下次更加完美縝密地作案。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