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親身經歷為經緯,以道家思想為指引,分享自己如何穿越菸酒迷惘與人生低谷,一步步回歸簡單純粹的生活。
◎書中搭配《道德經》原文與白話詮釋,讓人在閱讀中重新感受「道」的寧靜與深度。
◎既是作者自我轉化的心路歷程,也是讀者探索內在真實的引導。
本書結合了作者的個人經歷與《道德經》的生命哲學智慧,
真誠地分享了作者自己從沉迷菸酒、經歷人生低谷,
最終透過學習、實踐、極簡生活與內觀,
回歸內心平靜的轉變過程。
書中將《道德經》的古老智慧融入現代生活,
以親身故事為例,闡述了哲學如何改變人生,
並將其應用於日常的飲食、工作、情緒與人生選擇中。
沒有抽象的說教和高深的理論,
而是以「接地氣」且貼近生活的方式,
記錄每一次的掙扎與覺知,
讓讀者能從中找到共鳴。
它不僅是一本自我轉化的記錄,
也是一場心靈療癒的旅程,引導讀者探索內在真實。
文字質樸有力,就像一杯特調,
以《道德經》為基底,融合人生各階段的反思,
帶領讀者看見,即使在困境中,
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
活出簡樸而富足的生命。
★誠摯推薦★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
林泓貿/長何商車有限公司董事長
小翔 & Silvia/Podcast節目「閱讀聊樂KEY」主持人
楊婷雅/出口小聚、知識包小腸創辦人
阿轉/斷捨離與身心靈YouTuber
劉學甫/創作歌手
張勝豐/6woods music & life共同創辦人
Willy/久沃國際餐飲集團創辦人
阿立/牧羊人音樂創辦人
戴瑞銘/蕗可生技創辦人
黃瑞仁/導演、作家
詹壬槿/CHANergy潛能聚共同創辦人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7534.pdf
作者簡介:
林保華 Jack
1994年生。
三十歲前,大多數日子都在酒精中度過,是一名重度酒癮者。如今,他選擇以極簡、禪修與健身為日常,追尋內在自由與自我修行。
曾歷經調酒師、廚師、專欄寫作與講師等多重身分,如今將這些經歷轉化為文字,並計畫成為一名戒菸戒酒教練,幫助更多人走向自在與清醒。
然而,以上的描述僅能讓你表面上認識這個人。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就要觀察他的行為和思想,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他的文字,並且嘗試和他展開對話,這本書是個很好的開始。
著有《藏思:在藏身之處思念你》、《在藏身之處,活得燦爛如初》、《邁向成功新生活》。
現經營 JD CLUB 一間結合高爾夫球與駐唱演出的酒吧。
IG:@power.dizang
FB粉絲專頁:林保華 Jack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1. 內心住著老靈魂/久沃國際餐飲集團 創辦人 Willy
他像一個老靈魂。但又像是很多新靈魂擠在一起,輪流發言。你永遠不知道這次講話的是哪個版本的他。哲學家?創業者?浪人?還是某種看破紅塵的和尚?但這也正是他最迷人的地方。他沒有試圖說服你什麼,他只是活得夠真,讓你不得不開始問自己一些問題。
2. 使用道理引導人生,再用人生體悟道理/牧羊人音樂創辦人 阿立
即使我們未必讀得懂所有《道德經》的句子,也無法拆解音樂中的和聲與節奏,但我們能感受他的誠懇,能理解他攤開生命的那份坦白。我們也因此照見自己。這本書,是一首生命之歌,也是一篇溫柔的詩,是保華送給這個世界的禮物。
3. 從瀟灑到自覺:我所認識的保華/蕗可生技創辦人 戴瑞銘
讓我佩服的,是保華從「藝術家」的瀟灑,蛻變為「實踐者」的深度。他曾與我暢飲通宵,也曾坦言生命的低谷與掙扎。但他選擇了轉變,走向更有節制、更有覺察的生活。他閱讀《道德經》,並以此為骨架寫下這本新書,將過往的迷惘、創業的磨練、與內在的修行,編織成一部深具哲理的生命之書。
4. 不知道自己醉,才是真的醉/導演、作家 黃瑞仁
保華用他的故事,對照《道德經》,寫下轉變與醒悟。他從醉裡醒來,用這本書告訴你什麼是「醉後的自由」。我特別喜歡他結合《道德經》所談的五種自由,願與你分享。若你也曾醉、正在醉,或是不想再醉,請翻開這本書。保華會帶你,在藏身之處找到真正的自由與清醒。
5. 斧背敲釘見大道:用非常之器,悟非常之道/CHANergy潛能聚 共同創辦人 詹壬槿
保華的書不是古文解析,而是充滿實踐價值的生活指南。他在書中逐句拆解《道德經》,並以日常實例驗證其智慧,讓讀者不只閱讀經典,更能嘗試落實其原則於生活中。在閱讀過程中,人們能從他的故事獲得啟發,並在自身經驗中找到與《道德經》相契合的實踐方式。
名人推薦:1. 內心住著老靈魂/久沃國際餐飲集團 創辦人 Willy
他像一個老靈魂。但又像是很多新靈魂擠在一起,輪流發言。你永遠不知道這次講話的是哪個版本的他。哲學家?創業者?浪人?還是某種看破紅塵的和尚?但這也正是他最迷人的地方。他沒有試圖說服你什麼,他只是活得夠真,讓你不得不開始問自己一些問題。
2. 使用道理引導人生,再用人生體悟道理/牧羊人音樂創辦人 阿立
即使我們未必讀得懂所有《道德經》的句子,也無法拆解音樂中的和聲與節奏,但我們能感受他的誠懇,能理解他攤開生命的那份坦白。我們也因此照見自己。這本...
章節試閱
第一部:菸酒與我
◎喝酒的起點:自由的假象——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原文: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白話文:
一棵參天大樹,來自細小的萌芽;九層高臺,是從一堆土開始堆砌;千里遠行,是從第一步開始走起。
詮釋:
任何習慣與選擇,無論結果如何,都源於最初的一個決定。我當時覺得喝酒只是一時的快樂,卻沒察覺這個小小的選擇會帶來長遠的影響。真正的自由,不是短暫的放縱,而是從每一個當下做出清醒的選擇。
明天的力氣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十五歲,喝的是保力達藥酒。當時,和幾個朋友湊了錢,去檳榔攤買「一組」——一瓶保力達,加上一罐沙士或維大力。這樣的組合在早期的台灣工地福利社十分常見,因為它是藥酒,許多工人都會喝它來補充體力,廣告打著「明天的力氣」,似乎適當的喝還能強身健體。非常順口,藥草香與甜味交融,意外地好喝,也讓人更容易醉。
微醺時,世界彷彿變得輕盈,笑聲更大,話題更放得開,煩惱似乎也被酒精沖淡。當時的我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自由」。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一晚能喝上十幾組,輪流去檳榔攤補貨,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派對。
後來,我們開始覺得保力達加沙士太甜膩,於是改變了喝法——用保力達套啤酒。這樣不僅能帶出獨特的藥酒香氣,還讓風味更順口,最重要的是,醉意來得更快,快感更強烈。我們追求的不只是酒的味道,而是那種微醺到茫然的狀態,一種短暫逃離現實的方式。
將人生泡進酒裡
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種「自由」只是短暫的假象。酒精帶來的快樂,宛如煙霧,隨著宿醉的頭痛、嘔吐和倦怠而消散。當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滿是酒瓶的地板,那種「放
縱」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有沉重的身體與揮之不去的空虛。
十五歲的那年,我踏上了這條路,卻沒意識到,它會伴隨我多年,甚至滲透進我的生活,讓我誤以為這就是自由。但真正的自由,不是依賴外物來獲取短暫的快樂,而是能夠掌控自己的選擇,不受欲望與習慣束縛。
◎從紙上談兵到真正的調酒師之路——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白話文:
想要收斂它,應該先暫時擴張它;想要削弱某人,應該先讓他變強;想要廢除某事,應該先讓它興盛;想要得到某物,應該先學會施予。這就是深遠的智慧。
詮釋:
學習的過程中,總是先經歷挫折,才能換來真正的成長。
調酒師之路並非一蹴可幾,從理論的學習到實際的操作,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耐心與付出。唯有願意承受學習的過程,才能真正掌握這門技藝,最終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理論的好奇心
從紙上談兵到真正擁抱這個職業,我才明白,學習並沒有終點,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
我會成為一名調酒師,是因為學校的關係。我讀的是觀光科,課程中有調酒相關的內容。不過,學校的調酒課程更像是一種理論上的認識,因為在我那一屆,證照考試從調酒證照改成了飲料調製證照,不能實際調酒,只能學習無酒精飲品的製作。可能正是因為如此,我對酒有著更強烈的好奇心,並對調酒相關的事物充滿興趣。
剛好學校有一個社團——花式調酒社,我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本以為能學到真正的調酒技巧,但社團的主要訓練是拋接瓶子的技巧,而不是調製酒品。我們使用的是強化塑膠瓶,雖然不會破,但砸到身上仍然會留下不少瘀青和傷口。練習的過程雖然痛苦,但每當成功完成一個技巧時,那種成就感無可比擬。
把酒當成朋友
後來,我得知社團的指導老師在中壢的一間酒吧有開設調酒課程,於是我私底下找他報名學習。課程為期三個月,每個週末我都會搭火車去中壢學習調酒。第一次踏進酒吧時,映入眼簾的是琳琅滿目的酒瓶,那一刻我才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種酒需要認識。
老師告訴我們,要把酒當成朋友。酒名就像人的名字,瓶子的形狀與外觀代表長相,而酒的味道則是這個人的個性。這樣的比喻讓我對調酒產生了更深的興趣,也讓我在學習時能更快地記住不同酒類的特色,後來我一個人寂寞喝酒時,我還真把酒當作可以明白自己的對象,在內心和它傾訴心事。
在這門課的第一堂課上,我學到了我的第一款調酒——伏特加萊姆。這是一款經典且簡單的調酒,只需要伏特加與新鮮萊姆汁。但即便是簡單的調酒,當我第一次親手調製並端起成品時,那種滿足感難以形容。
在學調酒的過程中,我也練習花式調酒技巧,最讓我挫折的動作是「立瓶」。這個動作需要將瓶子拋起來,並用手背穩穩地立住。剛開始練習時,我的手上佈滿傷痕,瓶子總是掉落,甚至砸到自己,常常流血或是瘀青,後來練到更多高難度技巧時,要同時拋接三個酒瓶以上,一不注意就有可能受傷,有次瓶子在空中拋接時破了,碎片割傷了我的額頭附近靠眉毛的位置,縫了十幾針。雖然練習是很艱辛的,但當我完成這些動作時,內心的喜悅遠遠超過了練習時的疼痛。
回顧這段學習的經歷,我發現調酒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技巧的鍛鍊,更是一種對美感與細節的追求。從欣賞調酒的外觀,到探索酒的風味,再到挑戰花式調酒的技巧,每一步都讓我更加投入這個領域,也讓我與酒的關係產生了更深的連結。
以上內容節錄自《在藏身之處尋道:以老子、道德經為師,從菸酒不離的糜爛人生,到自在簡單的生活》林保華◎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7534.pdf
第一部:菸酒與我
◎喝酒的起點:自由的假象——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原文: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白話文:
一棵參天大樹,來自細小的萌芽;九層高臺,是從一堆土開始堆砌;千里遠行,是從第一步開始走起。
詮釋:
任何習慣與選擇,無論結果如何,都源於最初的一個決定。我當時覺得喝酒只是一時的快樂,卻沒察覺這個小小的選擇會帶來長遠的影響。真正的自由,不是短暫的放縱,而是從每一個當下做出清醒的選擇。
明天的...
作者序
這是我寫的第四本書。
沒錯,我還在寫。不是因為前幾本賣到缺貨,而是因為我這個人——故事多、轉折多、人生起伏也多。
這本書叫《在藏身之處尋道》,聽起來有點哲學味,實際上還是老樣子:我拿自己的生活當範本,再硬拗一點道理給你聽。早期我寫過一本書,講我25歲以前那些抽菸、喝酒、想逃離世界的日子,那本叫《在藏身之處活得燦爛如初》,如果你看過,那這本可以當續集;如果你沒看過,那也沒關係,因為我的人生劇情夠亂,隨便翻一章都能自成一篇。
首先,這本書不是在講什麼哲學高論或宗教修行,我不是學者、不是大師,更不是開悟的那種人。我只是個曾經搞砸生活,現在努力修補的人,剛好拿《道德經》當工具,把自己拼湊回來。
書裡每一篇故事,都配一段《道德經》章節。我會先放原文(看不懂很正常),再給白話翻譯,最後才是我自己的詮釋(這部分最有感情,也最有爭議)。如果你一看到古文就頭痛,我建議直接從白話和故事看起,等進入狀況後再回去讀原文,說不定會有「喔!原來他是在講這個的感覺」。
你可能會想問:「那老子是誰?《道德經》怎麼來的?」
這些我就不多說了,因為有太多專家和優秀的學者寫得比我好。想看這部分內容,推薦大家可以讀傅佩榮教授的兩本書:《傅佩榮講道德經》跟《究竟真實》。我寫這本書時,也
常靠這兩本書當導航,否則我大概早已在思想的荒野裡迷路,不知何處是歸途。
有人可能會想問書名《在藏身之處尋道》的意思,「藏身之處」,指的是我那段浮浮沉沉、試圖逃避現實的日子;而「尋道」,則是我在混亂中慢慢找回秩序與自己。
道,其實無所不在,但正因為如此,我們反而容易偏離它。
那要如何接近道?
我認為不是靠拚命追,而是生活簡單一點,心安靜一點,道就會慢慢浮現。
人之所以迷失,便是因為沒有歸宿,就像一滴水若不回歸大海,終將乾涸;一顆心若不回歸於道,終將迷失。唯有回到道中,生命才得以真正流動與安住。
我寫下這些文字,不是為了證明我懂道,而是想記下我在亂流中抓到的一些浮木。傅佩榮老師曾說:「人的一生就像在海上漂泊,你不知道自己在哪又該去向何方,而哲學就像那羅盤,能在茫茫大海中,指引我們方向。」
如果你有機會看到這些故事,或許在這段閱讀的航程中,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這是我寫的第四本書。
沒錯,我還在寫。不是因為前幾本賣到缺貨,而是因為我這個人——故事多、轉折多、人生起伏也多。
這本書叫《在藏身之處尋道》,聽起來有點哲學味,實際上還是老樣子:我拿自己的生活當範本,再硬拗一點道理給你聽。早期我寫過一本書,講我25歲以前那些抽菸、喝酒、想逃離世界的日子,那本叫《在藏身之處活得燦爛如初》,如果你看過,那這本可以當續集;如果你沒看過,那也沒關係,因為我的人生劇情夠亂,隨便翻一章都能自成一篇。
首先,這本書不是在講什麼哲學高論或宗教修行,我不是學者、不是大師,更不是開悟的那...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