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夢想與現實發生碰撞,我究竟是誰?該走向何方?
《魔法壞女巫》、《瘋狂亞洲富豪》金獎導演朱浩偉,最真摯的作品:自己。
21世紀最具啟發性自傳,所有夢想家必讀之作!
★
亞馬遜冠軍暢銷書!亞馬遜年度最佳傳記!讀者4.8顆星評價!
《時代雜誌》2025百大影響人物!
南加大畢業典禮演講,破百萬人次觀看!
楊紫瓊、史蒂芬.史匹柏、J.J.亞伯拉罕、關凱文,名家一致盛讚!
家族來自台灣的台灣之光!
★
朱浩偉,一位不斷刷新影史紀錄的知名導演。
《魔法壞女巫》、《亞洲瘋狂富豪》、《舞力全開》、《出神入化2》,
這些兼具創意與票房的電影,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但這回,他把鏡頭轉向自己,
如電影運鏡般細膩行文,如說書般娓娓道來,
說出最動人的故事──他自己。
★
從賈伯斯、巨石強森、史蒂芬史匹柏、小賈斯汀、楊紫瓊、摩根費里曼、麥莉希拉等人物的互動中,一窺好萊塢生態!
不小看自己,擁抱自己的每一個面向,就能開創全新道路!
勇於追夢,就是為所有人追夢!
●「真誠、感性,智慧難以言喻。這本充滿洞察力與啟發性的回憶錄,來自一位真正的說故事者,絕對是必讀之作。」──楊紫瓊,奧斯卡影后
●「激勵人心,提醒我們夢想的力量,以及在逆境中保持堅定與專注的可貴。」──J.J. 亞伯拉罕,知名導演
●「這本回憶錄,將為懷有抱負的新世代電影人帶來靈感,幫助他們找到一張通往明確目標的藏寶圖!」──史蒂芬・史匹柏,知名導演
★★__成長於未來,用鏡頭看世界。直到看見自己,並成為自己!
朱浩偉,美國矽谷移民第二代,從小在父母經營的中餐館「喜福居」幫忙,接觸各類科技界名人,著迷於影像創作,展現出高超說故事能力,但也掙扎於移民子女特有的文化認同危機中。
他剛從南加大電影學院畢業,就迅速在好萊塢嶄露頭角,甚至被史蒂芬・史匹柏欽點。但隨著電影夢逐步實現,他也像無數創作者一樣,反覆詰問思索:「當夢想與現實發生碰撞,我究竟是誰?」
在自傳《觀景窗》中,朱浩偉首次將鏡頭對準自己,運用高明的電影運鏡手法,以及真誠的筆觸,娓娓道出一段普世性的故事──
當夢想與現實衝突時,該如何思索其意義?
身處瞬息萬變的世界,怎樣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在彩虹那一端,所有你敢做的夢,最終都會成真。
只要擁抱完整的自己,就能走出自己的路。
★★__世界劇烈改變,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就能找到歸屬,引領世界!
朱浩偉透過坦率、真誠與獨到的洞察,親述矽谷與好萊塢兩個世界的碰撞──串流平台崛起,電影院票房變身殘酷擂台。當舊世界秩序瓦解,新世界還在重塑中,身處創意最前線的朱浩偉向讀者展示,不想被時代淹沒的唯一方法,就是主動引領時代。
《觀景窗》不只是描繪個人生平的自傳,也是詳述少數族裔運動的記錄;既是朱浩偉從「渴望被看見」到「真正看見自己」的旅程,也是每個人尋找自我的縮影。
◆自我認同:從移民之子到國際導演,他探索「我是誰」以及「如何被看見」。
◆科技與藝術的融合:矽谷科技背景讓他能以新思維形塑電影。
◆代表性與文化影響:《瘋狂亞洲富豪》不只是愛情喜劇,還是一場文化運動。
◆持續創作的信念:電影是改變世界的工具,電影人的使命就是不斷講故事。
★__少年得志,雲端跌落,拋開「藝術家」與「大導演」的偶包與人設
●電影之路: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畢業後,朱浩偉瞬間成為好萊塢金童,但電影卻遲遲未能開拍,最後竟只得到執導小成本續集電影《舞力全開》的機會。朱浩偉難掩失落,猶豫不決時,媽媽一語驚醒:「面對題材,你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勢利?你不是說故事的人嗎?」最後,他猶如天使在針尖上跳舞,在最低成本中,開出刷新影史紀錄的一朵花來。
●好萊塢的挑戰與突破:在幾乎被定位成高票房續集影片導演之際,朱浩偉拍出突破之作 《瘋狂亞洲富豪》,刷新亞裔題材票房紀錄,立下文化與影史里程碑。亞裔觀眾第一次在好萊塢主流選片品味中「被看見」,片中所啟用的亞裔演員均躍為好萊塢一線明星。隨後,朱浩偉又挑戰《紐約高地》、《魔法壞女巫》等音樂電影,展現對視覺與舞蹈的獨特掌握力。
★__矽谷式的成長?或好萊塢式的成長?
●身份、願景與使命:回顧自身經歷,朱浩偉意識到電影不只是娛樂工具,還是一種文化力量。他將「移民子女的雙重身份」、「尋找自我」、「如何用故事塑造未來」當作創作核心。在他看來,電影是「黑暗中的光」,能凝聚人心、改變文化。
●展望未來:執導《魔法壞女巫》時,朱浩偉將自己比喻為桃樂絲和艾法芭,帶著懷疑、希望與決心,走向未知的翡翠城。他認為故事的力量能跨越時代,而他的使命就是「持續拍電影,直到有人把你攔下來」。
★__這本書,獻給你……
獻給在夾縫中成長的你,
在世界劇變中尋找方向的你,
在創作邊緣追尋聲音的你──
這本書,屬於你。
【得獎與推薦記錄】
◎亞馬遜冠軍暢銷書
◎亞馬遜最佳人物傳記與回憶錄
「朱浩偉將《觀景窗》寫成激勵人心的作品,提醒我們夢想的力量,以及在逆境中保持堅定與專注的可貴。這是一個關於身分認同、創造力和藝術家精神的故事,令人感同身受,動人、風趣、揪心,與每個努力開拓自身場域的人息息相關。」──J.J. 亞伯拉罕,知名導演
「這本回憶錄,將為懷有抱負的新世代電影人帶來靈感,幫助他們找到一張通往明確目標的藏寶圖!」──史蒂芬・史匹柏,知名導演
「真誠、感性,智慧難以言喻。這本充滿洞察力與啟發性的回憶錄,來自一位真正的說故事者,絕對是必讀之作。」──楊紫瓊,奧斯卡影后
「就像拍電影一樣,朱浩偉施展魔法,帶領我們展開一場奇幻旅程,穿越他的童年、家庭生活,以及在影壇上的冒險。《觀景窗》是一部迷人而真摯的作品,激勵每一位讀者。」──關凱文,《瘋狂亞洲富豪》原著作者
「引人入勝的紀實之作,記錄傑出電影人的成長歷程,深刻探討『被看見』與『去實現』的意義。」──艾娃・杜威納,《築夢大道》導演
「在電影拍攝期間,朱浩偉總能發現和捕捉每天的魔力。他大展身手,奔逐夢想。我希望自己年輕時就讀過這本書,也感恩這本書已經面世。」──林-曼努爾・米蘭達,音樂劇《紐約高地》詞、曲、音樂創作者
「鼓舞人心,實用勵志,娛樂性十足,來自電影行家的有趣見解。」──《寇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發人省思、直率且影響深遠。」──《書單》(Booklist)雜誌,星級評論
「賦予名人回憶錄智慧與生命,充滿令人愉悅的幽默感。電影迷一定會喜歡。」──《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重要事件】
1. 票房:朱浩偉導演生涯所創造的電影總票房,超過20億美元。
2. 榮譽:獲《時代》雜誌評選為2025年全球百大影響人物。
3. 流量:南加大畢業典禮演講,親述個人故事,各種語言字幕版本總計破百萬人次觀看。
4. 新作:《魔法壞女巫:第二部》於2015年11月21日上映。
【本書特色】
1. 亞馬遜冠軍暢銷書。亞馬遜最佳人物傳記與回憶錄:
台裔導演朱浩偉親撰,具啟發性與創造力,如電影運鏡般細膩行文,如說書般娓娓道來,幽默風趣,精采絕倫。
2. 新世代好萊塢代表人物,新時代亞裔代表人物,新未來最具影響力人物:
朱浩偉獲《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百大影響人物,《好萊塢報導》評選為百大影響人物,《Variety》綜藝評選為好萊塢新領袖。獲全美亞裔總商會ACE先驅獎(父子共得)。赴南加大畢業典禮演講內容瞬間成為全球話題。
3.榮譽不斷,好萊塢當紅票房與獎項製造機,自傳詳述心路歷程:
朱浩偉執導的電影,口碑與票房兼具,2025年達到生涯新高峰。《亞洲瘋狂富豪》為史上第6賣座的浪漫喜劇片,片中所啟用的亞裔演員均躍為好萊塢一線明星。《魔法壞女巫》獲奧斯卡10項提名。個人獲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導演、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等大獎。
4.經典電影幕後故事,珍貴照片,一次公開:
從史蒂芬史匹柏、小賈斯汀、楊紫瓊、賈伯斯、巨石強森、摩根費里曼、麥莉希拉等等人物的互動中,一窺好萊塢生態。
5.不只是傳記,也是文化運動紀錄,深具勵志性:
幽默,勵志,跨越個人與族裔的極限,提供每個人檢視自身故事的好範例。
作者簡介:
朱浩偉 (Jon M. Chu)
以深富視覺震撼效果的賣座電影聞名,代表作包括《魔法壞女巫》、《紐約高地》與《瘋狂亞洲富豪》等。其中《瘋狂亞洲富豪》榮獲多項國際大獎提名,包括金球獎音樂或喜劇類最佳影片、演員工會獎最佳整體演出獎、製片人公會最佳影片獎,以及四項評論家選擇大獎,並贏得最佳喜劇片殊榮。
《魔法壞女巫》榮獲奧斯金像獎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十項提名;金球獎音樂或喜劇類最佳影片等四項提名,並獲得最佳電影票房成就獎;榮獲評論家選擇大獎最佳導演等三項大獎。
朱浩偉出生於加州洛沙托斯,是五個孩子中的老么,他持續以童年時期受到的啟發(家庭、技術、食物、音樂和肢體表達),透過各種媒介講述個人故事,與全球觀眾建立連結。2025年,獲選為《時代雜誌》「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
傑瑞米・麥卡特( Jeremy McCarter)
與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合著紐約時報冠軍暢銷書《漢密爾頓:革命》(Hamilton: The Revolution),另著有《年輕激進分子》(Young Radicals)。他也是著名說故事公司Make-Believe Association的創始人,以及小說家和劇作家桑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的文學遺作管理執行人。
譯者簡介:
李佳翰
1970年生於台北,東吳大學修習法律後赴美國與日本求學。曾任職出版社國際版權、文字編輯。閱讀多雜食,從動漫影音到社科人文,皆有涉獵。
林俊宇
作家、藝術家、藝評人。喜歡朱浩偉的所有電影,認同賈伯斯的創意精神,受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啟發。曾就讀史丹佛大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家一致推薦】
▷楊紫瓊│奧斯卡影后
▷史蒂芬・史匹柏│金獎導演
▷J.J. 亞伯拉罕│金獎導演
▷關凱文│《瘋狂亞洲富豪》原著作者
▷翁煌德|「無影無蹤」粉專社群版主
▷影評人左撇子|「左左的紳活札記」粉專社群版主
▷吳億盼│「讀書e誌」版主
▷福澤喬│「Joel來談日本」粉專社群版主
▷黎 胖│「黎胖」臉書粉專版主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朱浩偉將《觀景窗》寫成激勵人心的作品,提醒我們夢想的力量,以及在逆境中保持堅定與專注的可貴。這是一個關於身分認同、創造力和藝術家精神的故事,令人感同身受,動人、風趣、揪心,與每個努力開拓自身場域的人息息相關。」──J.J. 亞伯拉罕,知名導演
「這本回憶錄,將為懷有抱負的新世代電影人帶來靈感,幫助他們找到一張通往明確目標的藏寶圖!」──史蒂芬・史匹柏,知名導演
「真誠、感性,智慧難以言喻。這本充滿洞察力、極具啟發性的回憶錄,來自一位真正的說故事者,絕對是必讀之作。」──楊紫瓊,奧斯卡影后
「就像拍電影一樣,朱浩偉施展魔法,帶領我們展開一場奇幻旅程,穿越他的童年、家庭生活,以及在影壇上的冒險。《觀景窗》是一部迷人而真摯的作品,激勵每一位讀者。」──關凱文,《瘋狂亞洲富豪》原著作者
「引人入勝的紀實之作,記錄傑出電影人的成長歷程,深刻探討『被看見』與『去實現』的意義。」──艾娃・杜威納,《築夢大道》導演
「在電影拍攝期間,朱浩偉總能發現和捕捉每天的魔力。他大展身手,奔逐夢想。我希望自己年輕時就讀過這本書,也感恩這本書已經面世。」──林-曼努爾・米蘭達,音樂劇《紐約高地》詞、曲、音樂創作者
「鼓舞人心,實用勵志,娛樂性十足,來自電影行家的有趣見解。」──《寇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書評雜誌
「發人省思、直率且影響深遠。」──《書單》(Booklist)雜誌,星級評論
「賦予名人回憶錄智慧與生命,充滿令人愉悅的幽默感。電影迷一定會喜歡。」──《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名人推薦:【名家一致推薦】
▷楊紫瓊│奧斯卡影后
▷史蒂芬・史匹柏│金獎導演
▷J.J. 亞伯拉罕│金獎導演
▷關凱文│《瘋狂亞洲富豪》原著作者
▷翁煌德|「無影無蹤」粉專社群版主
▷影評人左撇子|「左左的紳活札記」粉專社群版主
▷吳億盼│「讀書e誌」版主
▷福澤喬│「Joel來談日本」粉專社群版主
▷黎 胖│「黎胖」臉書粉專版主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朱浩偉將《觀景窗》寫成激勵人心的作品,提醒我們夢想的力量,以及在逆境中保持堅定與專注的可貴。這是一個關於身分認同、創造力和藝術家精神的故事,令人感同身受,動人、風...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在我的學校裡,籃球隊員就像神一樣,他們高大挺拔,充滿自信和勇氣。我哥賴瑞不是隊上最高的球員──他自稱身高六呎二(約一百八十八公分),比較科學的說法是六呎一(約一百八十五公分)但他絕對是球隊的領袖人物。我五年級時,正值賴瑞和隊友稱霸聯盟。有些朋友向我承認,他們和我混在一起,只是為了能跟賴瑞玩 (這些朋友現在還是這樣講)。
我不怪他們。賴瑞不僅是明星運動員,他還有第二個特點,此一特點對他弟弟後來的人生和職涯影響深遠:他是「電影明星」。
在大賽之前,全校都會湧進體育館觀賞球隊的精采集錦影片:關鍵投籃,防守爭搶,超強球技,再配上炫目標題和超炸配樂。今天,任何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都可以製作出更精緻的影片。但在一九九○年,學校周遭只有少數人擁有創造這些奇觀所需的工具和技能,就連籃球隊員都對這些人敬畏有加,給予他們電影製作最高讚譽:下一個史蒂芬.史匹柏。
歸功於籃球活動的人氣,拍攝電影的熱潮席捲了松林預校(Pinewood School)的校園,有些老師甚至允許我們以「製作影片」代替「撰寫讀書報告」。賴瑞非常熱中「影片代替作業」的形式,像他這種善於交際的人,拍影片遠比寫論文來得有趣。但相較於寫論文,拍電影有個缺點,你必須扛著沉重的攝影機。在錄影帶年代,光是電池的尺寸和重量就相當於一塊磚頭。但賴瑞找到了解決方案:他老弟。
有一天,他正製作英語課影片作業,內容應該是《坎特伯里故事集》,這可以解釋為何我記憶中賴瑞和他的朋友會打扮成中世紀鄉紳在洛沙托斯閒晃。一如往常,我拿著攝影機跟在後面,經過閒晃、隨興拍攝的一整天後,賴瑞宣布停機。他和搭檔回到「基地營」,也就是我家客廳。接下來,事情才開始變得有趣。
賴瑞霸占了電視和錄放影機,從爸媽房間搬來另一台錄放影機。他的一個朋友──少數清楚影片來源的聰明人──在咖啡桌上放一台我後來才知道叫「混音器」的機器。混音器裝好後,又把其他器材散布在地板上,黃紅白三色線材被連結拼湊成蜘蛛網一般。
這時我才明白,這些設備是用來「剪輯」。當時我不知道這個專有名詞是什麼意思,但我不想因為發問而引人注意,尤其是在金童酷大哥允許我和他一起混的時候。
終於我發現「剪輯」是指把我們錄下來的影像和聲音切割開來,再重新拼接回去。聽起來很簡單,但事實上就算是最基本的修改也複雜得難以置信,一定要依照正確順序按下正確按鈕:暫停、錄製、快轉、錄製、倒退、錄製。慢慢地,一段一段剪,一段一段接,影片才慢慢變好,獲得節奏與張力,帶出一些充滿情感的片刻。一兩個小時後,整天胡鬧的屁孩們開始像稱職的表演者,像是真正在乎自己所做的事。
然而賴瑞還不滿意。他有一個願景,他想藉由加入英國喜劇電影《聖杯傳奇》的片段來增強影片效果:上帝撥開雲層與下方的人對話,但音源換成賴瑞的聲音。在那笨拙的老類比時代,這種混合音訊與影像效果的進行方式,會讓剪接過程複雜到嚇人。這意味著要同時按下一堆按鈕,旋轉一堆轉盤,並調整一堆推桿。賴瑞想達到夠大的效果,就需要每個人幫忙,甚至包括我。
我坐在音響前方的指定位置,指尖懸停在播放按鈕上。
三……二……一 ……錄!
手指按下,轉盤旋轉,磁帶開始滾動。
沒成功。我們的時間點必須抓得更完美,但它總是不完美,我們必須再試一次,然後又再試一次。每次失敗,都會增加壓力。當你用錄影帶或任何類比技術作業時,每次重錄都會讓畫面品質下降。
最後,我們以為已經搞定。但是回放重播時,全都笑到東倒西歪。這超可笑的,有夠天才啦!
三十五年後,我仍記得那一刻感受到的驚嘆──在我腦海中閃過改變一生的頓悟。
喔!我想,電影就是這樣拍出來的。
────
松林預校雖然允許我們以拍影片代替寫作業,但這不代表學校採取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教育方針。儘管校方宣稱該校並無教派,但它是由摩門教家庭所創辦,並受到摩門教價值觀影響。先不說在校園裡喝酒、抽菸或吸毒,我們甚至不能攝取咖啡因。有些孩子可能會對這些規定感到窒悶,但我感覺受到保護。
所有人在松林預校都被妥善照顧,但我比多數人受到更多庇護。我和賴瑞相差六歲,在這六年間,父母又多添了三個孩子:克莉絲汀娜、霍華和珍妮佛。到我夠大到能穿上松林制服時,兄姊已為我在學校鋪好路。老師們在見到我之前,就已先知道我了。
接送朱家小孩上下學和參加課外活動,對我父母來說是持續性的挑戰。無奈我父親工作時間長得令人難以置信,例如,在餐廳他總是「最先到」和「最後走」,總是錯過家庭假期(他常說,中餐館的管理就是「微觀管理」,要事必躬親),因此,管理我們這團騷亂的責任就落在我媽身上。我知道她要面對的挑戰,所以當她偶爾忘記在放學時來接我,我不會當成是針對我個人。為了掩飾尷尬,我會讓老師以為我正朝我媽的廂型車走去,然後躲進灌木叢裡,等所有人都離開後,再走到幾個街區外的阿姨家。
不過,童年時的許多星期天,我們並沒有分頭行動,而是集體移動。我媽會開車載五個孩子到舊金山,我們購買所有演出的季票:歌劇、芭蕾舞、交響樂。因為我們年年都去,所以總能拿到很棒的位子。中場休息時,我會晃到樂池裡檢查樂器。久而久之,連舊金山芭蕾管弦樂團的指揮丹尼斯.德.科托都認識我了。
「總有一天你會成為我們的首席小提琴手,對吧?」
「其實,我比較想要你的工作。」
他大笑之後,把指揮棒遞給我,還要我保管好。我超愛那根指揮棒,並且確實一直保管著,直到被我的狗咬爛。
我媽誠心渴望我們能認識貝多芬和布拉姆斯。但當我回想那些外出時光,總覺得它們像是一種「說故事」的行動。那是她為我們家庭「編織敘事」的機會,而觀眾是恰巧在場的旁人。
我媽殷切期盼我們家就是典型的「美國夢家庭」。我們和其他人一樣聰明,一樣有教養,我們做得到,我們夠資格。我們不會在週日下午無精打采地穿過飯店大廳,她會確保我們穿著稱頭的西裝,看起來帥氣。
這個「故事」不只是由我們講述,也不只是關於我們,而是為了我們而存在的,我媽希望我們能在陌生環境的規範和儀式中感到自在。她以自身為榜樣,教我們如何自信應對任何狀況(我母親平時親切又笑容滿面,除非你惹到她。我們家幾乎都是天蠍座,這就說得通了)。她希望我們感到自己屬於這裡,屬於任何地方。
一切都照計畫進行。大概啦!
你可能以為朱家孩子參加音樂會的那些年,會讓他們稍微像全神貫注的小樂迷,但不幸坐在我們旁邊的觀眾會告訴你事實並非如此。我媽可以堅持讓我們去看表演,但面對五個盛裝打扮的小孩,父母所能施加的控制都很有限。有時我們會專注欣賞,但多數時間都很失控。
我們難免會惹來鄰座的白眼,也聽過不少難聽的耳語。你大概可以想像,這會帶來一些麻煩──甚至可能是一場危機,這和我們原本應該向所有人展示的家庭形象與優雅教養背道而馳。母親完全清楚這些騷亂,她該如何讓她的「故事」保持完美無瑕呢?
她的解方充滿啟示性,真的足智多謀。她無視那些責難、噓聲、輕蔑、怒目,任由它們從身邊掠過。當我和兄姊們看到那些狀況對她無關緊要時,我們也決定不去在意。她從未告訴我們她在做什麼,她構築出一個氣泡般的屏障,一道能量場,我們可以在裡面培養自我意識,與外界射來的箭矢隔絕。
有時,那些被冒犯的鄰座或許有點道理。也許我們本可以少開幾個關於穿緊身褲男士走光的玩笑。但多年來,我們常在自己並無過錯卻仍遭受到傷害性言行時,想起母親的教誨。這等同於一種家訓,從未宣示卻始終恪遵:當別人惡待你時,絕對不要抱怨。
絕對不要抱怨。
────
在我們非凡家庭的「故事」中,每個人都應該是與眾不同的個體。也正因如此,從小開始,媽媽就給我們機會培養各種天賦、才華、技能與興趣。
我們上過各式各樣的課程:學習如何演奏小步舞曲,如何在上網時打出吊球,如何切球上果嶺。甚至上禮儀課,由一位正經八百的英國女士教導如何正確喝完一碗湯(完全不是粗魯的美式喝法)。這像是社交十項全能訓練計畫,媽媽精心準備,為的是讓我們能昂首闊步走進任何場合,贏得別人的尊重。
最後,我們各自找到不同的定位。例如,克莉絲汀娜發現並培養了非凡的芭蕾舞天賦,在我看來,她盡可以在那條路上大展身手。舞蹈從來不是我的強項,即使上了十二年踢踏舞課之後也不是(對小孩幫助不大,但對後來拍音樂劇電影的導演來說,真是大有用處)。珍妮佛在籃球和舞蹈方面都表現出色,我則是被貼上「創意者」的標籤。在混亂的家庭中,我用想像力為自己創造一個安全的世界,尤其是手裡拿著色鉛筆時。
我愛畫畫,我一直在畫畫。我會虛構出異世界的生物,然後將它們勾勒在紙上。我不是班上繪畫最好的人,但我從中得到的快樂無人能及。更廣義來說,「創意者」只是「怪咖」的委婉說法。在學校裡有兄姊保護,我可以隨心所欲表現。今天,一個像我這樣活力旺盛的小孩,可能會得到一個臨床病理診斷,但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成長時期的松林預校。例如,當我把臉塗成像世界摔角聯盟(WWF)的職業摔角手終極戰士( Ultimate Warrior)一樣,然後在籃球比賽裡表現得很瘋狂,他們會說:「喬恩(Jon,朱浩偉的英文名字)就是這樣,才像喬恩。」
我媽不僅容忍這些搞怪,還備加鼓勵。
「喔,天哪,你好有趣喔!」在欣賞完愚蠢的歌曲或舞蹈後,她會這樣講。例如我試
著做出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在《外星戰將》(Moonwalker)錄影帶上看到的月球漫步動作時(我反覆看,看到帶子磨壞掉)。「你太有才華了!」
我讓她吹捧讚美我。為什麼不?
因此,六年級,當松林預校決定打造一個鬼屋來嚇唬並娛樂學生時,包括家長在內的每個人都不知道它該如何運作,我卻立即提出偉大創意。我做了平面圖、計畫書、設計畫稿,讓我驚喜的是,孩子和大人們都對我把創意變成現實感到興奮。
當一位朋友告訴我,聖荷西市立輕歌劇院正為下一部作品徵選一位十一歲演員時,我覺得自己有機會得到角色,特別是我發現這部作品要找亞裔演員。即便在那麼小的年紀,我也知道符合條件的人並不多。
第一章
在我的學校裡,籃球隊員就像神一樣,他們高大挺拔,充滿自信和勇氣。我哥賴瑞不是隊上最高的球員──他自稱身高六呎二(約一百八十八公分),比較科學的說法是六呎一(約一百八十五公分)但他絕對是球隊的領袖人物。我五年級時,正值賴瑞和隊友稱霸聯盟。有些朋友向我承認,他們和我混在一起,只是為了能跟賴瑞玩 (這些朋友現在還是這樣講)。
我不怪他們。賴瑞不僅是明星運動員,他還有第二個特點,此一特點對他弟弟後來的人生和職涯影響深遠:他是「電影明星」。
在大賽之前,全校都會湧進體育館觀賞球隊的精采集錦影片:關鍵投...
作者序
序曲
我成長於未來。
在我周遭,例如帕羅奧圖、庫比蒂諾和桑尼維爾等地,我看到人們努力達成目標。在辦公室和實驗室,他們推動著看似不可能的極限,把瘋狂的想法化為現實。
得力於住在這裡的成千上萬工程師,「未來」在我們身處的小角落顯現。史丹佛大學就位在不遠處,有著熙來攘往的研究園區。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惠普、蘋果和英特爾的辦公室也都在附近。科技公司贊助當地的童軍團和紙箱賽車活動,商標印在足球隊的球衣上。一切就像生活在《連線》(Wired)雜誌裡,只不過這本雜誌當時還不存在。
當我在朋友傑瑞德家過夜卻開始想家時,他爸爸會在半夜開車送我回家。我知道他爸的工作與衛星、地圖有關,但跟我其他朋友的爸爸比起來,他並沒有令人覺得比較厲害。但後來,我在雜誌封面看到他爸的臉,他被譽為「GPS導航之父」。
當我說「我成長於未來」時,主要是指「我在矽谷長大」。我乘著科技變革的浪潮度過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提前幾年看見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但當我說「我成長於未來」時,還有另一種更個人的意涵:這是我父母多年前為自己想像的未來。
一九六四年,朱鎮中乘著前往舊金山的蒸汽輪船,曳航過金門大橋下方。三年後,霍璐徳從飛機窗戶望出去,加州映入她的眼簾。在我爸媽相遇之前,他們已對生活懷抱相同願景:人生將會比他們離開的地方更充實,擁有更多可能性(她來自台灣,他來自重慶、香港和台灣)。
他們嘗試透過開餐廳來實現夢想:在舊金山半島南端洛沙托斯(Los Altos)小鎮的一棟普通購物中心開設小午餐櫃檯。當我出生時──一九七九年,與Apple II Plus 電腦同時問世──喜福居(Chef Chu’s)餐廳已經發展成地方重鎮。對於爸媽及他們許多的移民朋友和鄰居來說,「努力工作帶來安全和富足」的事實,似乎實現了吸引他們跨海而來的「美國應許」。迪士尼樂園「美國小鎮大街」可能真的如同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和雷根總統告訴他們的那般美好。但安全和富足只是我爸媽和朋友們夢想的一部分。他們想像,有一天他們尚未出生的孩子能享有美國生活中的所有富足,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
他們不只在這裡,他們屬於這裡。
但歸根究柢,一個孩子,尤其是一個父母可能不久前才從台北、新德里、馬尼拉、首爾等隔海遙望的數百個城市來到美國的孩子,要如何才能屬於這裡呢?在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對我和兄姊來說,最穩妥的方法似乎就是融入電視上所看到的美國主流文化。在爸媽鼓勵下,我們穿得像電視畫面、表現得像電視畫面,甚至在能力所及範圍內,
看起來像電視畫面。在那些年的全家福照片裡,朱家七口乾淨體面,衣著華美,笑容燦爛,就像亞洲版的甘迺迪家族,就像美國人。
毫無疑問,這構成一幅美好的圖像。
────
當你成長於未來,無論從我前面所敘述的任何一種意義上來看,你都會傾向於成為一位樂觀主義者,你總是會假設明天將比今天更光明。以這種方式思考,可能會讓你與懷疑論者和質疑者格格不入,這些人看不到每一次「升級」或「版本更新」背後所代表的潛力。
「等等,」你說,「先等一下。」
當我搬到洛杉磯拍電影時,我發現自己常這樣講。千禧年前後的好萊塢是傳統、懷舊的,且極為「類比」,與我離開的地方完全相反。這般劇烈的落差,感覺就像是一種時光旅行。
我很快就發現,矽谷背景帶給我優勢,而我也竭盡所能利用這個優勢。我使用的工具、我選擇的計畫,全都受一個信念驅動──希望透過科技來說故事。這個信念來自我的英雄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科技能成為創意最好的朋友。十幾年來,我見證矽谷的產品和系統為好萊塢創作者開啟新可能。當我執導電影《瘋狂亞洲富豪》時,我感覺自己正站在那股浪潮上,同時運用矽谷和好萊塢的優勢,實現童年時所預見的許多應許。
但二○一八年後,情勢改變。事實上,幾乎一切都變了。
我老家矽谷和新家好萊塢之間的關係,已經從「互惠互利」變成一場「撞車大賽」(Demolition Derby)。像網飛(Netflix) 這樣的灣區公司(總部距離喜福居只有幾英里),已經顛覆幾十年來的觀影傳統,就像他們顛覆音樂、媒體和其他產業。對於像我這樣,因為欣賞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創作的那類大銀幕電影而愛上電影的人來說,網飛所提供的觀影模式實在令人痛苦。這也讓我陷入一種非常陌生的處境:我不習於對科技帶來的變化感到遺憾,但也不慣於對昔日時光心生懷舊。
當你成長於未來,你絕對不會想成為活在過去的人。
但好萊塢的崩解,只是動搖我和所有人世界的眾多顛覆之一。二○二○年代,多數人從未想像過的力量崛起:流行病,社會動盪,針對亞裔美國人的威脅。這個國家愈使我們身陷險境,就愈讓我質疑從父母繼承而來的信念。這裡還是我們的歸宿嗎?
我感受到許多人都在問同樣的問題。也許,像我一樣,你也覺得曾被給予一整套人生指引,一路上也收穫許多應許,現在卻發現風景已然改變,地圖不再有效,你不知道該轉向何方。
每當我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時,我就愈迫切需要釐清未來。我有四個年幼的孩子,他們是漂亮、勇敢、充滿好奇心的探險家,每天都會帶著探索世界的疑問來找我。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確保他們安全和自信,所以我想給他們正確答案。我想讓他們為可能發生的一切做好準備。
可是現在,我已經不確定該如何說出答案,要怎麼辦?
────
如果我在片場感到此般困惑,我會知道該怎麼做:抓起「觀景窗」。它是導演工具箱中最有用的法寶之一;當你迷航時,它可以幫你找到方向。
方法如下:
當我在片場,被混亂、騷動和噪音環繞,每個人都指望我決定如何拍攝下一幕。我們該如何構圖?該把攝影機放在哪裡?我走到一個看起來很可靠的位置,然後舉起一個黑色
金屬圓柱體──就像海盜的望遠鏡,只是更花俏──放在眼前,透過它觀察。
一瞬間,就像按下開關,環繞我的噪音和騷動全消失了。我在黑暗中孤身一人,眼前只有一小道長方形的光,它讓我在渾沌中看到一個可能的畫面。它讓我能回答某些關鍵問
題:我所看到的,是否已清楚講述了一個故事?它能表達出我想要的意思嗎?
答案幾乎總是否定的。但沒關係,我可以運用所學再試一次。也許我需要換個位置,才能從不同角度觀看。又或許,我應該站高一點,改變水平線的高度。甚至,我需要透過另一個鏡頭來觀看。你可能很難相信那些彎曲玻璃鏡片的力量有多大,幾公釐的增減就可以改變場景的樣貌和氛圍。
在我的生活中,也需要一個如同觀景窗在工作中提供的途徑,讓我更清楚看見自己,以及我在動盪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可惜的是,我無法轉動觀景窗,將鏡頭對準我自己。觀景窗不是這樣運作的。
但書可以。
────
這本書是關於我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旅程,以及我對接下來要去往何處的探索。雖然我知道你的路途並不相同,但我願意將故事分享給你,期望能在你尋找道路的過程中帶來幫助,無論你是說故事的人、父母、朋友或一般大眾。
我很幸運,能在人生路上學到許多課題──從其他人身上,從我嘗試過的事物中,有時從我犯下的錯誤裡。隨著故事開展,在本書內文的小文字框內,我會提醒大家注意我遇到過的課題。這些課題也是工具,就如同觀景窗。我學到最重要一課,也是支撐所有其
他體悟的核心──「勇敢」並非枝微末節,乃是最根本的要素。每個人都有一顆「勇氣引擎」,我們有責任讓它持續運轉。
這份勇氣最好的用途之一,就是向他人訴說你眼中的世界。在一個龐大而多元的社會裡,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拼湊出一幅完整的共同生活圖景──一幅由無限多樣的希望、恐懼、渴望與理想拼貼成的馬賽克。如果我們分享彼此的觀點,我們將為美國故事貢獻新篇章。我們可以幫助下一代了解這個大型實驗,並看到它的應許。好消息是,儘管一切並未像我在矽谷童年時想像的那般,但不可否認,愈來愈多人擁有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強大的工具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有一支智慧型手機,你的口袋裡就有一座電影製片廠。
你可能會覺得所有事情都已經被人說過、做過,沒什麼新事物需要再補充。但當你透過觀景窗觀看,就會發現沒有兩個鏡頭是完全相同的,無論它們看起來多麼相似。每個鏡頭都有它獨特的指紋,那是鏡片的產地、年份、隨時間形成不規則痕跡所造成的結果──當你把觀景窗握在手裡,光線折射其中,那些細微的差異便會顯現。沒有人能述說你的故事,因為沒有人能與你一樣觀看世界。
你可能也覺得,講述自己的故事並不重要。在這個龐大、令人眼花撩亂的世界裡,多一個小故事可能不會帶來任何改變。即便如此,我以說故事維生;即使對我而言,在觀眾有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任何一個光景之前,故事也只是我觀景窗中的一個小畫面,一個只有我知道的祕密。
序曲
我成長於未來。
在我周遭,例如帕羅奧圖、庫比蒂諾和桑尼維爾等地,我看到人們努力達成目標。在辦公室和實驗室,他們推動著看似不可能的極限,把瘋狂的想法化為現實。
得力於住在這裡的成千上萬工程師,「未來」在我們身處的小角落顯現。史丹佛大學就位在不遠處,有著熙來攘往的研究園區。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惠普、蘋果和英特爾的辦公室也都在附近。科技公司贊助當地的童軍團和紙箱賽車活動,商標印在足球隊的球衣上。一切就像生活在《連線》(Wired)雜誌裡,只不過這本雜誌當時還不存在。
當我在朋友傑瑞德家過夜卻...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後記
謝詞
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後記
謝詞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